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意见同名

上传人:dus****log 文档编号:69849225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意见同名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意见同名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意见同名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意见鄂发201135号为深入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快荆州振兴为目标,多渠道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着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努力打造多个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产业,壮大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建设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荆州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产业突破。着力打造开放开发平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产业全面振兴。二是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铁路、水路、公路联网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打造长江中游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努力破解瓶颈制约和发展难题,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努力使科教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四是坚持市场导向。切实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的倾斜力度,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联动机制。五是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六是坚持惠及民生。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战略定位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兴”的总体要求,努力把荆州建设成江汉平原中心城市、长江中游重要的机械制造及化工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长江中游经济带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荆楚文化传承创新展示区,使荆州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成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四)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经济总量跨越,力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实现投资总量跨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长;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10强行列;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构建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继续提高,力争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走在全国地级市前列,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江汉平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成为荆楚文化的核心支撑区和全国水资源保护利用示范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二、主要任务(五)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加快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立足荆州资源和产业优势,依托开发区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三个千亿元级产业和轻工建材、纺织服装、高新技术三个五百亿元级产业,努力把荆州建成全国淡水渔业加工第一市、全省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国内重要的石油机械研发制造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打造华中地区重要的纺织印染循环工业基地和白色家电生产基地。支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化工、机械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江南片区县市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和轻工建材等产业,江北片区县市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和纺织服装等产业。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建设纳入全省文化发展重大战略,支持海子湖生态旅游新区建设,加强荆州古城保护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把荆州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以洪湖岸边是家乡石首天鹅洲保护区和洈水风景区为核心,大力开发富有平原水乡特色的自然风光旅游,发展旅游关联产业,形成旅游产业链。依托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运输节点,扶持大型物流企业发展,建设以两湖绿谷物流园为龙头的长江中游农产品集散中心、以荆州盐卡综合物流园为龙头的生产资料物流基地。加快商贸业发展,争取在沙市区开展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努力争创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促进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优先在荆州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改制,引导民间资本创办小额贷款公司等民营金融主体。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建立粮食生产和农业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一条主体组织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模式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发展水稻、棉花、油菜、水产、畜牧、瓜果菜、林木等七大优势产业板块,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全省最集中的优质稻基地、棉花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双低优质油菜基地、淡水产品和水禽养殖基地,为打造千亿元级农产品加工产业提供资源保障。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增强基层农技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力争到“十二五”末,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支撑能力1、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把荆州综合交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荆州振兴提供基础保障。加快铁路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开通运营汉宜铁路(荆州段),完成荆沙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建成荆岳铁路,并成为国家“北煤南运”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江汉平原重要的铁路运输中转中心。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抢抓长江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和引江济汉工程建设机遇,以荆州盐卡港为主体打造荆州亿吨级组合港,形成辐射两湖平原及周边地区的大型综合运输枢纽型港口群。支持过江通道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荆州长江二桥(荆岳铁路长江公铁两用桥),适时开工建设石首长江大桥、洪湖长江大桥、荆州长江三桥(二广高速大桥)。构建内畅外联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形成市域一小时经济圈。对荆州市境内国省干线改造、国省干线和县乡道中桥以上现有危桥改造、县乡公路改造、村级公路建设等,在建设计划和补助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荆州二级公路、疏港公路、旅游公路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通自然村公路。支持交通站场和物流基地建设,促进各类交通方式实现无缝对接。做好沙市机场迁建的前期工作。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荆南四河整治、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后三峡影响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向国家立项,将四湖流域综合整治项目作为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建设重点工程,从堤防加固、排涝抗旱、血防灭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对荆江分洪区、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工程、中小河流整治、泵站及渠道整治、小农水项目、农村饮水安全、血防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支持荆州实施城乡水环境整治,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生态良好的水环境。3、增强能源保障能力。支持江陵发电厂一期工程等火力发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资源,合理利用天然气资源,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加大对荆州电网的投资力度,提高输变电能力,不断提升能源保障水平。认真做好松滋核电厂址保护及相关前期准备工作。(七)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1、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将荆州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先发展的试点城市,组织实施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荆州中心城区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荆州新区(荆州开发区中心商务区、沙北新区和火车站片区)建设,到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远期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00万人。积极发展外围组团,向北建设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向南建设江南新区,向西建设李埠新区,向东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支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推进“数字荆州”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功能。2、加快县市城区和中心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县市城区和中心镇,建设沿江城镇连绵带,探索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扩大规模与完善功能并举,推动县市城区扩容提质,打造一批中等城市,监利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石首、松滋、公安、洪湖等县市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远期达到40万人),江陵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努力把县市城区打造成为引领城乡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阵地。加强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完善居住功能,增强产业集聚力,扶持建设一批特色工业镇、商贸中心镇和旅游名镇。3、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继续推进以仙洪新农村试验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全面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推进农村路网、安全饮水、高产农田整理和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建设,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使荆州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支持荆州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形成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制体系,引导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布局合理、配置均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加强农村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八)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荆州1、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将荆州市列为全省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重点支持对象,加大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在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荆州学前教育发展,切实缓解“入园难”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建设给予重点倾斜。将长江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等高校纳入省高校对口支持计划。加大对荆州的血防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投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把荆州建设成为区域性卫生服务中心。支持荆州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支持荆州电视台垄上频道办出特色,探索依托互联网开设网络电视旅游频道。支持荆州中心城区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全力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推进各类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和改革。加大对荆州养老保险补助资金、就业再就业转移支付资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补助资金的支持力度。在分配国企改革专项资金和国有资产收益时给予荆州重点支持,促进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妥善解决。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给予重点倾斜,努力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推广沙市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先进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管理。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加强对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管理。积极探索虚拟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增强管理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努力构建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多元化动态排查、预防和化解矛盾工作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打防管控能力。加强社会管理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进社会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突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九)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活力1、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支持荆州创建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长江为主轴、交通干线为依托、产业园区为载体进行布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境外产业转移,在承接中发展,在创新中壮大。加强开发区建设,根据发展需要适时扩大规模,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增强投资吸引力。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宜昌、襄阳及洞庭湖平原城市的经济协作,形成产业互补、交通便捷、旅游同链的发展格局。努力提高通关服务效率,促进对外贸易。支持优势产品出口,重点建设化工、机电、轻纺和农产品等四大出口基地。2、大力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支持荆州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创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支持松滋市纳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支持和推进各领域改革,鼓励荆州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大胆探索,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荆州科教优势,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创新型试点企业为重点,在项目资金上连续滚动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基地。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专项行动,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紧缺人才和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人才,支持在荆州设立省自主创新岗位、省博士后创新岗位,营造人才集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4、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统筹协调能力,严格市场监管。全面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严格公正执法,提升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实行电子监察,提高行政效率,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大力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开展治庸问责,打造一支实干、廉洁、高效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十)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设立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对荆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加工园区予以重点扶持。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要采取财政资金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支持荆州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引导重点产业和项目向荆州市集聚,鼓励和引导中央、省属企业在荆州布局重点项目。扩大市级管理权限,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将省直相关部门负责的土地、环评、规划等审批事项,下放或委托给荆州市审批,向省主管部门备案。将投资总额3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权限下放给荆州市。将年减免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下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审批权交由荆州市地方税务局审批。将住所在荆州市县、由荆州市登记管辖的内资企业申请冠省名的一般企业名称,委托荆州市工商局审核。支持和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私营企业。(十一)增强土地保障能力省国土资源厅对荆州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给予重点倾斜。支持荆州长江沿线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合理分配挂钩指标。支持荆州以开发区为重点,积极探索用地制度改革。试行重点建设项目控制性单体工程先行用地政策。积极指导和支持荆州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耕地有偿保护机制。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试点,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支持荆州高产农田建设和实施国土整治项目。(十二)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从2011年起,对荆州当年地方税收收入增长超过同类地区平均增长水平的部分,省财政按50%对荆州财政予以奖励性返还补助。加大对荆州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用于弥补历年财政赤字和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省级预算内长江经济带基本建设投资重点支持荆州港航及临港基础设施建设。(十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省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优先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荆州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金融机构在荆州开展国内贸易融资产品、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仓单质押贷款、知识产权和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等新业务试点。省政府金融办、省发改委、湖北证监局、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支持荆州市培育后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省政府金融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支持荆州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股权投资类企业。省农村信用联社加大力度支持荆州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十四)引导省级投融资平台加大投入“十二五”期间,省交通投资公司将荆州境内新建的高速公路和跨县市的一级公路项目作为重点,优先投资建设。省长江产业投资公司加大对荆州境内交通港航、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省鄂西圈投资公司加大对荆州古城旅游区、洪湖岸边是家乡石首天鹅洲旅游区、洈水风景区、熊家冢墓地展示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省高新投资公司、省能源集团重点加大荆州境内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大能源项目的投入力度。四、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十五)提高思想认识加快荆州振兴步伐,事关“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和湖北“十二五”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实现,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省直有关部门和荆州市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创造性地落实本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推动荆州振兴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十六)加强统筹协调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建立由省发改委(省发展战略规划办)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及荆州市政府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部门间的协作会商,对本意见实施情况及相关重大政策、重点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荆州市及所辖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目标责任制和重大项目督办协调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十七)落实工作责任省直有关部门要把促进荆州振兴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支持荆州振兴的细化方案和具体措施,明确重点支持事项。荆州市要主动做好与省直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建立会商机制,实现省市改革发展思路对接、工作互动,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的贡献。索 引 号:000014348/2011-01508 分类: 城市规划 ; 意见 发布机构: 省政府办公厅 发文日期: 2011年11月18日名称: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意见 文号: 鄂发201135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