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律东来前早期中国佛教的律典传译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6945207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律东来前早期中国佛教的律典传译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律东来前早期中国佛教的律典传译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律东来前早期中国佛教的律典传译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律东来前早期中国佛教的律典传译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屈大成摘要:有关中国戒律史的研究,一向集中在十诵律、四分律等广律于五世纪初译出以后的情况。其实在此之前,已有逾五十部律典东传,包括戒本、犍度、 律论,以及有关忏罪和在家戒律的经典,种类繁多。本文逐一考证这些早期律典,并从中观察到早期中国佛教徒对僧尼二部戒同样渴求、僧团运作最初仍需依附胡僧、经律非截然二分等戒律初传中土的消息。关键词:戒律、律藏、经录、竺法护、道安Introduction of the Buddhist Vinayas in Early Chinese BuddhismBy Wut Tai-shi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Lectur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entreAbstract : Un til now the research o n Buddhist vin ayas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period after the complete vinayas i.e. Ten Section Vinaya, Four Part Vinaya etc. had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fact, before 5th century, over 50 vinayas, whose contents are comprised of pr a timoksa, ska ndhaka, con fessi on, no vice precepts, were tran slated. However, they are received not sufficie nt atte nti on. This paper exam in es all these texts deeply in order to sketch a whole picture of spread of vinayas in early Chinese Buddhism.Key words: monastic law, Vinaya-pitaka, catalogue of sutras, Dharmaraksa, Tao-an戒律,是佛陀制定的生活规范和道德指引,为所有佛教徒所当遵从和修习,见载于律藏。律藏,一般指广律而言,包括经 (以经文体裁记录戒条)、经分别(对 前者的分别和抉择)、犍度(僧团的规章制度)等部份。经部份也有独立成编,称戒 经或戒本。佛教约于公元前后传入中国, 而十诵律、摩诃僧祇律、四分律、五分律等广律要迟于五世纪初才陆续译出,其前中国佛教徒已对戒律十分渴求。例如道安(312385 )以为“此乃最急,四部不具,于大化有所阙”、“此乃兹邦之急者”,法显(423前卒)“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有关中国早期律典的传译和内容的讨论,参看大野法道:大乘戒经研究(东京:春秋社1954年);橫超慧日:廣律傳來以前 中国忙於疗戒律,收入氏着:中国佛教研究(京都:法藏館 1958年), 第11189页;平川彰:律藏研究(东京:山喜房佛书林 1960年),第191201页;鎌田茂雄着、关世 谦译:中国佛教史(四)(台北:狮子吼杂志社 1991年,第138141页;船山彻:目连问戒律中五百 轻重事原形七变迁,东方学报(京都),第70册(1998年),第217222页、230235页;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岀版社 2007年)第3章。在律藏不全的情 况下,中国佛教徒如何认识和学习戒律,以及他们的行事规范, 很有探究的价值,*本文的撰写得香港研究资助局的资助 (编号:9041296),谨此致谢。1参看渐备经十住胡名并书叙、增一阿含序,苏晋仁、萧链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 年)卷9,第333、339页;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卷3,第87页。本文尝试从早期律典传译的角度加以考察。在广律传译前东来的佛典有四、五百种,大部份已散佚,有关它们的记载,主要见于经录。据传截至唐代的经录有六十六部,现存十三部,要者有僧佑(445518)出三藏记集(下称佑录)、法经众经目录(594,下称法经录)、费长房历代三宝纪(597,下称房录)、彦琮众经目录(602,下称彦琮录)、道宣(596667)大唐内典录(664,下称内典录)、静 泰一切经论目(665,下称静泰录)、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695,下称大周录)、智升开元释教录(730,下称开元录),它们也引述到旧 录(四世纪中)、道安综理众经目录(374)、竺道祖(347419)魏世录、别 录、王宗众经目录、始兴录(皆为五世纪末)、宝唱众经目录(518)、 法上达摩郁多罗录(570576年间)等失佚经录的内容。1 参看川口义照:中国佛教经录研究(京都:法藏馆2000年)第2章。另敦煌遗书中发现刘宋时 期众经别录的残片,也可参考。参看方广锠:敦煌佛教经录辑校(江苏古籍岀版社1997年)上册,第125页。又这里所举岀的多种经录,房录收入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下简称大正藏)(台北,新文丰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翻印本)卷49,其余收入卷55。为免繁琐,本文有关经录僧传的岀处页数,不逐一注明。另佑录所收入早 期译典的序文、慧皎(497554)高僧传、宝唱比丘尼传等,也提供了数 据。从经录的编排和经名的意思考察,可知当中有各类型律典。以下按它们首译的年代,顺序列出,并加考证,最后再作总结。一、众经录载早期律书1二百六十戒合异竺法兰(汉永平十年67来华)译这记载首见于房录,注说出自别录,已佚。高僧传记竺法兰跟摄 摩腾于汉明帝永平年间 (5875) 一起来到洛阳,为佛教传入之始,并译经五部。 三百多年后的竺昙无兰曾编 著大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第35种),开元录认为在汉明帝时,戒律未备,只因竺法兰和竺昙无兰名字相近,令房录 张冠李戴。汤用彤有同样说法,参看氏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第19页。按二百六十是十诵律比丘戒数目的概称。2大比丘三千威仪安世高(汉建和二年148始译经)译佑录记有两种失译二卷本大比丘威仪经,为同本异译。法经录小乘律失译项列大比丘威仪经二卷和异出比丘威仪经一卷;彦琮录编前者入阙本,静泰录称后者为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同今存本。自房录始,才判属安世高译,注文说佑录分两部各二卷列出,内容大同,别录合二为一。本经内容为比丘持守日常威仪之作法。3犯戒罪报轻重经安世高译佑录记这经为失译,法经录等编为小乘律。自房录始,才判属 安世高译。开元录注说这经出自目连问毗尼经。佑录记有目连所问经,时失译兼已佚,现存宋法天(?1001)译本。犯戒罪报轻重经和目连所问经内容大同,惟前者无六项罪报之问辞,后者则缺偈文。平川彰指本经 出现“波罗提提舍尼、波夜提、偷兰遮、僧伽婆尸沙、波罗夷”等十诵律译出后才确定下来的戒律用语,因此推测这经约于十诵律译出(404409)至佑录(515)之间成立。4义决律安世高译这记载见于佑录,又称义决律法行经,道安注说出自长阿含经, 佑录时已佚。今本长阿含三十篇经没有篇名跟义决律相似。赞宁(9191001)大宋僧史略记安世高在东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先译出这书,为律典之始传。参看卷5,大正藏卷54,第237页下。可是,法经录等没编入律类。又安世高译四谛经末“持 宿命观”一语下有注文引义决说“知前事,如后事是也”,竺昙无兰三十七品经序说“律法义决三十七品后,次四谛”,参看大正藏卷1,第816页下;佑录卷10,第371页义决或律法义决或即是义决律。这两节话,前者解释宿命通的作用,后者表示律法义决 论及三十七品和四谛,皆非关戒律。5比丘诸禁律安世高译佑录记这经为失译,时仍存,法经录编为律抄,房录时已佚。大 周录编为小乘律。从经名看,这部内容包括比丘诸种禁律。赞宁大宋僧史略 记安世高继义决律后译出这部,传入戒律,可是这部一向编作失译,赞宁之 说不可信。6法律三昧经安世高译佑录收入“新集安公失译经录”,法经录等编入大乘律失译,房录 判属支谦译。大周录和开元录根据达摩郁多罗录记这经首译者是安 世高。今存本题为支谦译。这经启始说菩萨习“法律三昧”和不可犯十二事等。7恒水戒经安世高译佑录记这经为失译,时仍存,注说“旧录云恒水经”。房录判属支谦译。大周录根据达摩录和王宗录,记安世高译恒水经。开元录指安世高译本又名恒水不说戒经,跟支谦本乃同本异译。大周录 又指安世高译有小乘律恒水不说戒经。可见这经流传多个版本,称呼繁多。现存法炬法立译恒水经和法海经,异译本有罗什译海八德经和中阿含?瞻波经。本经记述佛陀在恒水边,以海水为譬喻,对目连等弟子说持戒 不犯、弃三毒等“经戒”六事。在这经开首阿难两次请求佛陀说“戒经”,佛陀因座中有一弟子“不能持佛戒经”,起初默然不应。经名“恒水不说戒”本此。查律藏说戒犍度部份有相近的段落,这经也可归属律典。如参看四分律卷 35,大正藏卷22,第817页中以下。8舍利弗悔过经安世高译佑录记为竺法护译, 法经录判属大乘律,房录记竺法护本为第二译,首译者为安世高。今存本也题为安世高译,当是承袭房录的误说。这经以忏罪为主题。9五部僧帛远(2世纪末)译据高僧传?帛远传的记载,帛远曾于长安建精舍弘法,通梵汉语,译有五部僧。佑录记有五部威仪所服经,又名五部僧服经,失译兼失 佚,或即是五部僧。五部即昙无德、萨婆多、弥沙塞、迦叶遗、摩诃僧祇五 个传持律藏的派别,五部僧的内容当是五部律藏所载僧侣衣服的规定。10戒消灾经支谦(吴黄武至建兴年间222253译经)译(?)佑录记这经为失译,注说“旧录云戒消灾”,时经本仍存。法经录等编入小乘律失译。房录判属支谦译经。今存本述说受持三归五戒,有天神护身,鬼怪不能侵扰,故名“消灾”,但用语跟支谦译经不相类,非其所译。11八关斋经支谦译佑录收入“新集安公失译经录”,时经本仍存。法经录记支谦译有斋经,注说又名八关斋经和优婆夷堕舍迦经,为中阿含?晡利多品持斋经的异译本,没提及另有一失译本八关斋经。按佑录记支谦译 斋经,注明已佚,明显以失译八关斋经和支谦译本为两部经,法经录则以两经为同一部。房录据别录,记支谦本是初出,又称持斋经,沮渠京声(? 464)译八关斋经为异出本。支谦等译本今皆存,内容为在家人守持 的八戒。12僧祇戒心昙柯迦罗(3世纪中)译据高僧传?昙柯迦罗传的记载,曹魏虽流传佛法,但教风衰弊,僧众不守戒律,仅剃发以异于俗人。嘉平年间(249254)中叶,昙柯迦罗到洛阳传教,设立斋戒忏悔的礼仪,开展各种法事。时有几位僧人请昙柯迦罗翻译律典,昙柯迦罗鉴于佛教未盛,仅译僧祇戒心 ,权供日常之用,并请印僧建立僧受 戒规则和仪式, “中夏戒律,始自于此” 。其后佛陀跋陀罗( 359429 )共法显译 僧祇戒本 ,法经录指其跟昙柯迦罗本乃同本异译。 房录据竺道祖魏 世录,记昙柯迦罗本乃初出。 静泰录 记这本长二十纸, 可知是时仍存, 至开 元录编入阙本。 僧祇戒心之“心”字,意为精要。值得注意的,是佑录 没有这律典的记载。13. 昙无德羯磨 昙谛( 3 世纪中)译高僧传 ? 昙柯迦罗传接续上节的记载,说在魏正元年间(254256),安息沙门昙谛到洛阳译昙无德羯磨 。法经录记其跟求那跋摩( 367431) 译四分羯磨乃同本异译。昙谛本今存,但道安现存的著作和佑录都无提 及,而其行文也没有早期译典的晦涩生硬,内容又不出四分律的范围。按怀 素(634707)僧羯磨 的序文提及慧光 (468537) 曾从四分律 撮抄编成的 羯 磨,跟昙谛本类似。平川彰认为昙谛本即慧光本。14. 四分杂羯磨 康僧铠( 3 世纪中)译 这记载首见于开元录 ,注文指高僧传记康僧铠在嘉平年间末到洛阳 译郁伽长者经等四部,但没全列出经名, 房录等再举出无量寿经一 部,至开元录又寻得这部。康僧铠本跟昙谛本的内容和文句基本相同,唯少 了“内护匡救僧众摈罚羯磨法”一段。由于这本的记载甚迟出,平川彰怀疑是有 人参照昙谛本编成,再假托为康译。15. 康僧会(? 280 )传比丘戒本据佑录的记载,吴孙皓 (264280 在位 )求看“沙门戒” ,康僧会鉴于“戒 文秘禁”,不轻易宣讲,遂取菩萨本业经所说的一百三十五愿,辨析出二百 五十项具体行事,显示行住坐卧之一举一动,皆为众生发愿,呈交孙晧。按二百 五十是四分律 比丘戒条的数目, 故康僧会拥有的沙门戒本当属四分系统的一 种。16. 比丘尼戒经 竺法护(晋建兴 313317 末卒,年 78)译由本项至 23 项的记载皆见于佑录 。本经于晋太始三年 (267)译,佑录 时已佚。房录称这是“十诵本” ,跟第 32 种昙摩持本有多少出入。按道安仅 晚竺法护几十年, 也十分重视戒律的传译, 但他现存几篇有关律典的序文, 却没 提及竺法护这一部,可能晋末长安战乱,经本散佚,未及流传。17, 18. 三品悔过法 、诫具经 竺法护译两经分别于晋太始三年 (267) 和永兴二年 (305)译出,佑录时已佚。 法经 录皆编为小乘律。关于前一经, 佑录记竺法护还译有一经名相近的三品修行经,注说是近人综合大修行经编成。房录在三品修行经下注说亦名三品悔过经。开元录指三品修行经即是三品悔过经,故从竺法护译典中删去后者。法镜经、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等曾引述这经,其 内容主要是忏悔过去恶业。参看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研究I(东京:春秋社1989年),第218221页。诫具经中的诫字通戒,戒具或即是具足戒,这经或是戒本。19-23.文殊师利净律经、文殊师利五体悔过经、菩萨悔过经、菩萨斋法、 佛悔过经竺法护译这五部法经录皆判为大乘律。文殊师利净律经今存,本经立“解律品”,分别“声闻律、菩萨律”之不同。文殊师利五体悔过经,又称文殊师利悔过经,今存;佛悔过经在佑录时已失佚;菩萨悔过经和菩萨斋法于彦琮录已归入阙本。文殊师利悔过经等前三经当以忏罪为主题。至于菩萨斋法,开元录指其跟题为聂道真译的菩萨受斋经乃同本异译。 聂本今存,内容为菩萨护持十念和于菩萨斋日守持十戒。24法潜传比丘戒本据道安比丘大戒序的记载,他曾从武遂(今河北武强县西北)法潜得戒律一部,认为言辞烦琐直朴, 不大满意,后来发现其跟第33种昙摩侍本内容相同, 才知道佛经本应如此。如是法潜传本属十诵系统。常盘大定以为法潜是竺道潜 (286374),但横超慧日对照道安和竺道潜的生平,认为两者踫面的机会不大, 竺道潜亦未似到过武遂,故不赞同常盘的说法。法潜另有其人,生平不详。25. 大露精比丘尼戒道安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记他曾接触过大露精比丘尼戒,却误取了药方,二十多年没人传译,后才发现不是戒本。佑录收入的比丘尼戒本所岀本末序和关中近岀尼二种坛文夏坐杂十二事并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都没有署名,汤用彤认为前者岀自道安手笔,方广锠认为两者皆是。参看方广锠:道安评传(北京:昆仑岀版社2004年),第264265页。横超慧日认为前序的作者是竺法汰,后者分前中后三记,前记和后记 的作者是长安佚名僧人,中记的作者是竺法汰。今从汤、方二人之说。由此可推想有比丘尼戒胡本曾流入汉地,但未译出。大露精意思不明,或是人名。26. 觅历传大比丘尼戒道安关中近出尼二种坛文夏坐杂十二事并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记东吴 (222280)流行比丘尼戒五百条,为觅历传出,但道安认为不似佛制,竺法汰 (320387)和支道林(314366)曾加批评。佑录也注明觅历传本是疑经,已 佚。觅历是尸梨蜜(晋咸康335342中卒)的弟子,尸梨蜜来自龟兹,住建康建初 寺,善密法,觅历曾从他学习高声梵呗之法。27. 竺法汰传比丘尼戒本道安同上序文记竺法汰于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曾请外国僧人译比丘尼戒,但篇幅短,不完备。28. 慧常传五百戒道安同上序文又记慧常于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得五百戒一卷。五百乃佛经概称比丘尼戒的数目,故这部当是比丘尼戒本。 道安批评这本仅是一戒一戒抄录过来,似是世人之作,意义肤浅。他似乎不大明瞭戒本编排的特点便是 如此。僧传虽没有为慧常立传,但从佑录的记载看,他曾西行求法,又参与 多部经典的翻译,是当时十分活跃的学僧。29. 竺僧舒传比丘戒本据竺昙无兰大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序的记载,他曾从庐山(江西九江市南郊)竺僧舒获戒一部,有二百五十戒,守持近二十年,但觉得文句过于质朴。这本属四分系统。竺僧舒生平不详。30. 敦煌本比丘戒本图版见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6年)第6册。敦煌遗书斯797号背面载,卷末题有建初元年(405)比丘德佑于敦煌城南受具足戒后写等字。这写本的众学法有百七条,正是十诵律举出的数目,因此 属十诵系统。按道安比丘大戒序曾说其前流传的戒书的众学法部份也是有一 百零七条,加上这写本译文晦涩,中有“晋言”一语,平川彰推测它是道安前晋 代流布的戒本之一,约在 256至360年之间译出。31, 32僧祇尼羯磨和僧祇尼戒本昙摩羯多译据比丘尼传?净捡尼传的记载,晋咸康年间 (335342),沙门僧建于月 支国得僧祇尼羯磨和戒本 ,于升平元年(357)在洛阳请昙摩羯多译出,已 佚。33十诵比丘戒本昙摩持等译据道安专为其写的比丘大戒序和佑录的记载,建元十四年(378),昙摩持诵胡本,竺佛念(后秦弘始年间399416译经)写成梵本,道贤汉译,慧 常笔受。开元录列为阙本。34比丘尼大戒昙摩持等译据道安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和比丘大戒序和佑录的记载, 在建元十五年(379),僧纯于拘夷国从龟兹国沙门佛图舌弥处得到胡本携来,拘夷国乃佛入灭之地。参看玄奘 (600664)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卷 6,第536页。竺佛念、昙摩持、慧常合译。法经录记其跟竺法护译比丘尼戒经是同本异译。彦琮录和静泰录无载,房录指这部经录不载,估计是“十诵戒本”, 开元录列作阙本。横超慧日推测这有可能即是慧常传本(第28种)。佛图舌弥是西域极负盛名的律师和阿含学者,鸠摩罗什(344413)也曾向他就学。35.大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竺昙无兰撰经本已佚,其自序现存,从中可知竺昙无兰发现竺僧舒、昙摩侍、僧纯所出的三种戒本的内容有异,故尝试综合,晋泰元六年(381)成书。彦琮录时已佚。36.戒德香经竺昙无兰译佑录收入“新集安公失译经录”,佑录时仍存。法经录等指是杂 阿含别品异译,房录、开元录判属竺昙无兰译,后者注说是增一阿含 ?地主品异译。本经今存,述说十善的功效,喻如戒香。异译本有北宋法贤(? 1001 )译戒香经。37三十七品经竺昙无兰撰佑录收入“新集安公失译经录”,道安注说自律经抄出,时仍存。法经录编入“众经别生”部,表示它抄自其它经, 却“未见经本”。彦琮录 和大周录判为疑伪。佑录记竺昙无兰撰同名经典,其自序说他鉴于不同经典谈到三十七品时,文辞有别,故于闲暇综合众经,按次第编排,以便浏览, 故这是竺昙无兰撮取群经而成。法经录、彦琮录和静泰录都没提及竺昙无兰本。房录有记,注说“道安云出律经”。如是,房录以失译的三十七品经为出自竺昙无兰,开元录的记载相同,唯怀疑竺昙无兰本是伪经。本经已佚,2006年,南京博物馆藏的一份敦煌卷子被识认出是三十七品经,相信是东晋时代抄写, 据报导其内容是“小乘佛教时期的修行纲要, 记载了三十 七种修持的方法” 。参看新华网文稿曾是“废弃物”绝世写经卷现身南京博物院,见网页: (检索 日期: 2008 年 8 月 13 日)又如道安所说的 律经是律典,从中抄出的三十七品经 也不例外。从名称上看,律经跟戒经很相近。按吴竺律炎共支越译佛医经 引律经说:“人贪味,味复味得,生不得美味”;题为安世高译骂意经 引律经说:“诸畜生有角者,为前世喜着角,横叉为好,得角罪,畜生身”。参看大正藏卷 17,第738页上、532页中。 -两段经文都是例举因果报应的道理,非谈及戒律。又律经或是文殊师利净律 经、义决律经、应行律经、戒法律经等之简称。 文殊师利净律经,现 存,没论及三十七品。义决律经等亦早佚,内容不详。但可注意的,是第43种六净经同抄自律经,而六净经确论及戒律,因此不能排除三十 七品经和律经皆是律典。38. 鼻奈耶竺佛念等译据道安鼻奈耶序的记载,晋建元十八年(382),罽宾律师耶舍诵出,鸠摩罗佛提写成梵本,竺佛念汉译,昙景笔受。参看大正藏卷 24,第851页上这律今存,为有部戒经的略释。39. 毗尼母经僧伽提婆(前秦建元年365384中到长安)译佑录没有记载,法经录等编为失译。高丽本大周录据达摩录, 记是东晋太安年符兰译。按符兰不可考,东晋无太安年号,前秦苻丕则有 (385386)。宋元明本记是僧伽提婆译,为横超慧日所赞同。40. 教授比丘尼法僧伽提婆译这记载首见于房录,注说出自别录,译地在庐山。僧传记僧伽提婆 于晋太元十六年(391)至庐山译经,这部或为是时所译。经本已佚,推想是有关 比丘尼威仪法、众学法一类的抄本。41. 迦叶戒经释退公东晋(316420)末译佑录收入“新集安公失译经录”,又称迦叶禁戒经,佑录时经本仍存。法经录等编入小乘律失译。房录据始兴录,记是东晋末沙门释退公(生平不详)译,又名摩诃比丘经和真伪沙门经;另记真伪沙门经为孝武帝时代(454464在位)慧简所译。开元录记释退公译本已佚,京声译的 同名经典是第二出,又于真伪沙门经下的注文指这经跟迦叶禁戒经“文句全同”,乃同经异名,非慧简所译,只不过之前的经录者错编而已。如是,开元录视迦叶禁戒经和真伪沙门经是同一经。又佑录有记及摩诃 比丘经和真伪沙门经,俱为失译,时经本仍存。法经录编摩诃比丘经 为小乘律,又名真伪沙门经。房录记摩诃比丘经的译者为法炬和法立。 以上提及的译本仅京声本存,在这经里,佛陀的主要对话者是摩诃迦叶比丘,旁听者有摩诃比丘千二百五十人等,内容包括“真沙门、像类沙门”之别,“摩诃比丘”或“真伪沙门”之名本此。总之,这经流传多个版本,称呼不一,令经录 的记载有点纷乱。二、道安录载失译律书道安录虽已佚,但佑录“新集安公古异经录”,“新集安公失译经录” “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录”等篇记载了道安时代及其前流传的失译经典,可识认出当中有六部律典:42. 五十五法诫经法经录编为小乘经。诫通戒,法诫,或为依佛法的戒律的意思。按安世高译地道经立“五十五观章”,教示修行者从五十五个方面观察自身,或是这经所说的“五十五法” 。参看大正藏卷 15,第236页上以下。又巴利文铜鍱律“仪法犍度”列出比丘日常生 活仪法有“五十五事” ,参看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北:正闻出版社1986年4版),第306页。不能排除这经是律藏犍度部份的择译。43六净经道安注说抄自律经,佑录时仍存。法经录编为“众经别生”,亦 “未见经本”。大周录编入阙本。开元录注说长八纸半,并说“其六净 等四经,今并见其本,还是抄经” ,如是六净经失而复得,今已佚。巴利文中部有六净经,相对应的是中阿含 ?说智经。这经后半部份论及离身 三不善业、语四不善业,离买卖,离伪秤、伪斗,离受妇女、童女,离受奴婢, 离受羊、鸡、豚、象、牛、马,离受田业店肆等“禁戒”和“威仪礼节”。参看印顺: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再版),第287289页44. 应行律佑录时仍存,今佚。法经录和房录编为小乘律失译,彦琮录始判属疑伪。本经当述依戒律应行之事。45. 律解佑录时已佚,法经录列诸律解一卷,判为律藏抄集。房录、大周录编为小乘律。本经当是对戒律的解释。46. 打犍椎法佑录时已佚。法经录注说出自十诵律,彦琮录和静泰录编入阙本,房录编为小乘律。本经当述敲打犍椎的规则。47. 大爱道受戒经佑录注说“旧录云大爱道,或云大爱道比丘尼,今有此经”。自法 经录始,编为小乘律失译。今存。本经内容是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三、旧录载失译律书,可知这佑录“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在一些经名下注说见于旧录 些经典在四世纪中之前流行,当中也有七部律典:48. 沙弥十戒经佑录注说“旧录云沙弥戒”法经录和彦琮录无载, 静 泰录列沙弥十戒并威仪,注说“二纸,阙本访得”。今存,内容为十戒 和各种威仪,沙弥十戒经或是这本的前半部份。49-53.大戒经、沙弥离威仪、道本五戒经、威仪经、衣服制佑录对这五部皆注说“旧录所载”,是时已佚。法经录皆编它们 为小乘律,并指衣服制出自十诵律。这五部的内容可从其名称作推测:大戒经即戒本,沙弥离威仪和威仪经以威仪为主体内容、道本五戒经阐述在家五戒、衣服制即出家众衣服的规定。54五百梵律经抄佑录注说旧录所载”,是时已佚。这部当是比丘尼戒的撮抄。四、总结从以上的讨论,可见房录常声称依据别录等较古旧的经录,把原为失译的经典,判属安世高或支谦等译,其实这些古旧经录久佚, 费长房也自言无缘得见,因此房录的记载多不可信。参看谭世保:房录及其所载经录考,收入氏着:汉唐佛史探真(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 3246 页。五十四部中的大比丘三千威仪 、犯戒罪报轻重经、比丘诸禁律、昙无德羯磨、四分杂羯磨,在广律东 传后才出现,尤其是后两种四分系羯磨假托在曹魏时代译出,显示四分传承系的冒起,争取正统,以跟十诵传承系抗衡,透露了派系斗争的消息,颇值得留意, 但非本文范围,不详论。余下四十九部,包括相当于律藏中的戒本和犍度、律论、有关忏罪和在家戒律的经典,以及为经录编作小乘律或大乘律者等八类,列举如下:1. 戒本十六部,再分三种:(1) 比丘戒本:僧祇戒心、康僧会传本、法潜传本、竺僧舒传本、敦煌本、十诵比丘戒本、大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2) 比丘尼戒本:比丘尼戒经、比丘尼大戒、大露精比丘尼戒、觅历传本、竺法汰传本、慧常传本、五百梵律经抄、僧祇尼戒本(3) 归属不明者:诫具经、大戒经2. 内容相当于犍度者十部:僧祇尼羯磨、五部僧、教授比丘尼法、打犍椎法、沙弥离威仪、威仪经、沙弥十戒经、衣 服制、恒水戒经、五十五法诫经3. 律论两部:鼻奈耶、毗尼母经4. 有关忏悔者五部:三品悔过法、文殊师利五体悔过经、舍利弗悔过经、菩萨悔过经、佛悔过经5. 有关在家律者四部: 八关斋经 、戒德香经 、戒消灾经 、道本五戒经6. 其它大乘律书三部: 文殊师利净律经 、菩萨斋法 、法律三昧经7. 其它小乘律书五部: 应行律 、迦叶戒经 、律解、大爱道受戒经 、六 净经8. 内容不明者两部: 三十七品经 、义决律综合这些律典的传译情况和内容,可得出如下关于戒律始传中土的观察:1. 比丘诸禁律虽题为安世高译,实属失译,非赞宁所言为中土首部律书; 可确认为安世高译的义决律以“律”为名,但内容不明,由是在汉代未 确定有律典译出, 成文流传, 依律正式出家的中国佛教徒也不会多。 踏入魏 晋时代, 先有昙柯迦罗译和康僧会传的比丘戒本面世, 后比丘尼戒本也陆续 传出, 而且有觅历的疑似本和抄本的出现, 显示中国佛教徒对比丘尼戒的需 求甚殷,也反映出中国出家的男女教徒日增。 又广律犍度部份本论及受具足、 布萨、安居、自恣、皮革、食物药物、迦絺那衣、衣等的规定,内容繁多, 早期律典只包括关于说戒、衣服、打揵椎、威仪几项。相对戒本来说,犍度 部份不齐全,反映出中国佛教徒是时未曾全面掌握僧团的组成和运作的资 料,当时的僧团相信仍由外来僧人主导。2. 早期律典在各种广律译出后, 内容显得不完整, 译文也不流畅, 保留价值低, 因此戒本类已全部失佚,犍度类仅恒水戒经存,而它却一向不被视作为 律典。 其它有关忏悔、 在家戒、 大小乘律的经典, 有些内容比较独特 ( 如法 律三昧经 ),而且中国佛教徒偏好大乘,故有一直流传至今者。3. 六净经、恒水戒经 、戒德香经 、八关斋经乃阿含经部份篇章 的异译本,道安也曾指增一阿含经 “往往有律语” 。西来传教者和中国佛 教徒当时可能见律藏未备,故先选译这些含戒律成份的经典,在经名用上 “戒、斋”等字,标示性质,以便传习。而且反映出在中国早期佛教徒的心 目中,经、律非截然二分。4. 高僧传记昙柯迦罗译僧祇戒心为戒律入华之始, 佑录没有记载, 律本亦早佚,因此一向为学者所怀疑。但可留意的,是佑录记严佛调为 中国首位“出家修道”者, 高僧传的记载独删去这一句,正要否定严佛 调有出家,可见高僧传或另有所本,其有关戒律流传的记载不可贸然抹 煞。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