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6912487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7年 10月目录前 言 8第一章 总体要求 9第一节 基础条件 9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11第三节 指导思想 13第四节 基本原则 14第五节 总体格局 15第六节 规划目标 16第二章 严格海岸线管控 19第一节 海岸线分类分段规划 19第二节 加强海岸线功能管控 22第三章 协调海域与陆域功能对接 25第一节 海陆主体功能对接 25第二节 优化利用城镇空间 27第三节 科学管控建设用海空间 29第四节 加强海岛功能管控 32第五节 保障特殊用海需求 33第四章 优化海岸带空间格局 34第一节 构建海岸带基础空间格局 34第二节 严格实施空间界限管理 38第三节 形成陆海统筹的总体空间架构 41第五章 构建海陆生态屏障 48第一节 构建生态网络 48第二节 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 52第三节 加强陆地海洋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管 55第四节 创新生态产品供给方式 60第六章 统筹海岸带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 62第一节 统筹陆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2第二节 加快广东滨海生态公路建设 66第三节 统筹海域与陆域产业发展 68第七章 推动湾区发展 73第一节柘林湾区 73第二节汕头湾区76第三节神泉湾区79第四节红海湾区81第五节粤港澳大湾区 84第六节海陵湾区90第七节水东湾区92第八节湛江湾区95第八章 保障措施 99附表 2沿海地级以上市 “三区 ”划分统计表 106附表 3沿海地级以上市 “三生空间 ”划分统计表 108附表 4禁止开发无居民海岛名录 110、八前言广东是海洋大省,因海而兴、因海而富,广东经济具有明显的海洋经济特征。 广东省海岸带是陆海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决定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为认真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政策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 审议通过的重大改革部署, 按照国家海洋局关于开展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 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安排, 广东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完成 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 与利用总体规划。本规划所称海岸带区域范围, 涵盖广东沿海县级行政区的陆域行政 管辖范围及领海外部界线以内的省管辖海域范围, 并将佛山部分地区和东沙群岛 纳入。规划总面积 11.81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域 5.34 万平方千米,海域 6.47 万 平方千米,海岛 1963 个,涉及地级以上市 15个,县(市、区) 56个,镇(乡) 727 个,人口约 7000 万。本规划是广东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的总体性、 基础性、约束性规划, 是进一步做好海洋综合管理的重要政策依据,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工作指南。规划期为 2017至 2025年,目标年分为 2020年、2025年两个阶段, 远期展望至 2030 年。第一章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的 “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 重要批示精神为统领,积极应对广东省沿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 战,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 科学确定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的指导思 想、基本原则、总体格局和主要目标。第一节 基础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 广东省地处亚热带,气候特征鲜明,降水充 沛,水系发达,植被茂盛。海岸带陆域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腹地广阔,滨海景 观众多;海岸线漫长,滩涂广布,海湾优良,岛礁众多,海洋生物及矿产资源丰 富。大陆海岸线长 4114.3千米,居全国首位。拥有海岛 1963 个,数量位居全国 第三;优良深水港湾 200 多个;优质滨海沙滩超过 170 处;南海拥有鱼类 1200 多种;南海可开采石油储量达 5.8 亿吨、天然气 6000 亿立方米,南海北部天然 气水合物(可燃冰)资源储量约 15 万亿立方米,海洋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 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区域经济实力雄厚,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016 年广东省地区 生产总值达 7.95 万亿元,总量连续 28年居全国首位; 海洋生产总值达 1.59 万亿 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20%,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 1/5 ,连续 22 年居全国首位。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国家级重点平台,茂名滨海、 中山翠亨、汕头海湾、惠州环大亚湾等一批沿海省级新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引擎。一批各具特色的沿海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陆续建设, 其中国家级开发 区 24 个,省级开发区 54 个,分别占广东省同级开发区数量的 72%、 41%,产业 集聚效应凸显。2016年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1.8 : 41.8 : 56.4,海洋产业结构不 断优化,先进制造业、 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规模逐渐壮大。 开发性金融支持海洋经 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增大,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授信广东 550 亿元。生态环境总体良好, 保护成效显著。 2016年,广东省 PM2.5、PM10 年均浓度均同比下降 5.9%,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全国前列;国考地表水断面水 质优良率 80.3%;广东省近岸海域水质大部分清洁或较清洁。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红树林、珊瑚礁、 海草床和上升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广布, 宜林海岸线绿化率 达 94.6%。建立各类保护区 182处,面积约 2.7万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类保护区 58 处,数量、面积均居全国前列。率先开展美丽海湾建设,海湾整治修复和生 态岛礁建设初见成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 高速公路、高快速铁路、 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16 年,广东省沿海港口码头泊位 2811 个,其中万吨级码头泊位 301 个,港口货物吞吐量 14.9 亿吨,以珠三角为核心 的广东沿海港口群已初步建设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 最便捷、最高效、 最安全的 物流中心之一。 港珠澳大桥、 深中通道、 虎门二桥等一批重大涉海交通基础设施 项目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完善, 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21 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压力与日俱增,经济发展 的热点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一、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 带一路 ”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 “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 国”,对海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17年 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省作出 了“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 ”的重要批示,为广东省推进陆海统筹、 拓展发展空间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打造沿海经济带,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强化自然岸线保护和修复,建设美丽 海湾和贯通东西两翼的滨海旅游公路,建成富有魅力的蓝色海洋景观带 ”。 2017 年第 10 次省委书记专题会议研究海岸带工作,指出广东是典型的以沿海经济带 动区域发展的省份, 海岸带功能布局决定着整个经济布局, 必须把海这篇文章做 好,把海岸带规划好,为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创造了政策环境。二、面临挑战广东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 亟 待解决的问题:统筹不够。 海陆分治、海陆脱节,陆海统筹不够,海岸带规划功能不清。缺 乏陆海统筹的总体空间布局、 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规划。 省有关职能部门多头 管理和管理缺位并存, 尚未有综合的海岸带法律法规或规章, 缺乏强有力的协调 机制,未能高效保护与利用海岸带。开发粗放。 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低效、碎片化,海岸线低效占 有、无序圈占浪费较为严重。 一些地方不合理的开发挤占了沙滩、 湿地、防护林, 部分地区低效开发,导致局部景观碎片化; 有些岸段建筑物密度过高且离岸过近, 不仅影响了景观的协调性, 而且损害了海岸带功能的正常利用; 围填海利用效率 有待提高。环境堪忧。 海洋特色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衰退, 局部区域生态系统 功能下降,部分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2016 年广东省监测的代表性入海排污口 37.3%超标排放, 纳入监测的入海河流全年向 海排放污染物约 227.3 万吨。广东南海北部大陆架底层渔业资源密度已不足上世 纪 70 年代的 1/9 ,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衰退严重。广 东省约有 21.6%的海岸线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部分功能退化丧失,风暴潮、赤 潮等海洋灾害频发。第三节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的 “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 ” 重要批示精神为统领, 认真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 海 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 围填海管控办法 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的 意见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 关于完善 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 等重大改革部署,坚持陆海统筹,突出保护 优先、节约优先、绿色发展、改革创新,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 优化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空间格局,强化海岸线分类分段管控,严守生态红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努力把广东省海岸带打造成为宜居、 宜业、宜游的黄金海岸 带和美丽怡人的家园,发挥海岸带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第四节基本原则以海定陆,陆海统筹。依照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主体功能统筹谋划陆域 开发布局和强度,协调匹配海陆主体功能定位、空间格局划定、开发强度管控、 发展方向和管制原则设计、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促进海陆一体化发展和保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深化海岸带资 源科学配置与管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维护生态系统健康。按照海 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生态保护需求,以海岸带生态安全为出发点,加强海陆环 境整治和灾害防护,建设美丽海岸带。建立产业负面清单,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实现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节约利用。将海岸带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发挥海岸 带地理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统筹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更加珍惜和节约利用海 岸带资源,改变海域开发利用中以单纯获取土地为目的的粗放开发方式。以人为本,人海和谐。基于公众对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全面需求,将 海岸带保护利用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相结 合,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相结合,通过提升海岸带公共服务功能,塑造海岸带文 化特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五节总体格局基于广东省海岸带自然资源禀赋和承载能力、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以海岸线为轴,构建一线管控、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多规融合、湾区发 展”的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总体格局,逐步实现陆海统筹。具体如下:一线管控、两域对接。 一线”是指海岸线,海岸线是连接海陆功能的纽带。 本规划以岸线功能为基础,按照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将广东省大陆 岸线划分为优化利用、限制开发、严格保护三种类型,实施分类分段精细化管控。 两域”是指陆域和海域,以海岸线为轴,统筹规划岸线两侧功能和需求,把陆地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效衔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土地 利用集约高效,建立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推进政府主导的集中集约用海, 优化建设用海空间布局,推进生态用海、生态管海。整体推进海陆经济产业发展 和示范,实现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空间开发适宜性, 规划确定海岸带 “三区三线 ”基础空间格局,推动形成海陆协调的生态、生活、生 产空间总体架构。 生态优先就是要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 严 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推进环境治理、 生态修复、美丽海湾和生态岛礁建设, 加强海陆保护区建设,构建海岸带蓝色生态屏障,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多规融合、湾区发展。 充分发挥规划的总体性、基础性、约束性作 用,做到“一张图 ”管控海岸带。以湾区为单元,按照区位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统筹珠三角和粤东、 粤西两翼的协调发展, 提升湾区发展 水平,明确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保障要求,构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海 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新格局。第六节 规划目标到 2025 年,海岸带地区生产要素配置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科技支撑和创 新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 湾区发展和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取得重大成果, 沿海地 区建成为广东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地方,实现 “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 前列”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具体如下:形成极具创新活力的黄金海岸带。 积极推动中国南部蓝色经济带发展, 中新 (广州)知识城、横琴新区、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新区、汕头华侨经济 文化合作试验区等一批对外合作重大平台建设有新提升。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有新转变, 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形成一批以先进 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 海洋生产总值达到 2.8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约 6.5%。形成极具魅力的品质生活海岸带。 将广州、深圳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将珠海、汕头、 湛江建设成为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打造一批海洋特色小镇和特 色渔村,初步建成蓝色优质生活圈。以建设海岸带观光廊道、 “陆 -海-岛”立体旅 游网为抓手,初步形成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蓝色海岸风情带。形成滩净湾美的蓝色生态海岸带。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保 护修复,严守生态红线,实施蓝色海湾、生态岛礁、 “南红北柳 ”等重点工程。加 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切实提高灾害防范能力, 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初步建成海岸带安全屏障。表1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指标序弓类型指标2020 年目标值2025 年目标值属性123456生产单位面积陆域GDP46.5万元/平 方千米65.1万元平 方千米预期t单位岸线海洋生产总值5.1亿元千米6.8亿元/千米预期t超500亿元产业集群数量10个15个预删海洋经济示范区数量2个4个m.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 市数量2个预期彳永久基本农田面和11052.1 平方 千米大于等于国家 下达指标约東t7891011生活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数量1个2个预期t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数量4个了个预期彳城镇化率81%84%m.常住人数量7800万人8200 77 A预删城镇开发边界面积6740一 2平方 千米控制在国家下 达指标内约束*序a一类型指标2020 年目标倩202,年目标值雇性12海洋特色小镇、特色渔村 数量小镇60个渔村150个小镇M个渔村160个预期士13陆城生态保护红第面积6178平方千米大于等于国家 下达标约束吃14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1816398 平方千米大于等于国家下5拘旨标约束电15森林覆盖率大十寺十国 家下达指标人寸J国豕下达指标约束电16生态自然岸线保有率大陆35%雋岛大于等于国家 下达指标约束电17海岸线整治修复长度(累计値)400千米600千米约束卡18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 例85%大于等于国家 下达指标约束*19入海河流消除劣V类水体完咸约束性20海痒防灾减宪海洋预警报等能力握升海洋诙防御1 等能力揑升预期士21岸基海洋观測监测站新建施个预期七22海洋观测浮标新増10套预期土注:(1)海洋特色小镇包括渔业特色小镇、海岛特色小镇和其他海洋特色小镇;(2)地区生产总值统计范围为沿海市和佛山市;(3)海岸线整治修复长度为自2011年以来的累计值。到2030年,形成科学合理的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格局,基本建成生 态优良、功能优化、城镇优美、创新引领的世界级大湾区,将广东沿海建成为全 国乃至全球最美丽、最有魅力、最有活力的海岸带地区之一。第二章严格海岸线管控海岸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 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前沿阵地。 以海 岸线这条海陆分界线为轴, 以分类分段功能管控为抓手, 实现精细化管理, 协调 海域陆域功能对接,提高海岸带空间治理能力。第一节 海岸线分类分段规划根据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以海岸线自然属性为基础,结合开发 利用现状与需求, 将海岸线划分为严格保护岸线、 限制开发岸线和优化利用岸线 三种类型。规划将广东省岸线划分为 484 段,对海岸线及其两侧保护与利用实施 网格化管理。一、严格保护岸线严格保护岸线针对自然形态保持完好、 生态功能与资源价值显著的自然岸线 以及军事设施利用的海岸线划定, 主要包括优质沙滩、 典型地质地貌景观、 重要 滨海湿地、 红树林、珊瑚礁等所在岸段。 广东省大陆海岸线共划定严格保护岸线 1583.6千米,占总长的 38.5%,共 202段。严格保护岸线要按照生态保护红线有 关要求管理,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长度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禁止在严格保护 岸线范围内开展任何损害海岸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广东省人民政府负责 发布和定期更新本行政区域内严格保护岸线名录,县(区、市)人民政府负责落 实并组织实施,明确保护边界,设立保护标识。二、限制开发岸线限制开发岸线针对自然形态保持基本完整、 生态功能与资源价值较好、 开发 利用程度较低的海岸线划定。广东省大陆海岸线共划定限制开发岸线 1131.9 千 米,占总长的 27.5%,共 129 段。限制开发岸线要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主, 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控制开发强度, 不再安排围填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 海项目,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旅游、休闲渔业 等产业;根据实际情况, 对已经批准的填海项目要按照国家要求开展海岸线自然 化、绿植化、生态化建设。以旅游娱乐功能为主的限制开发岸线长度约 29.6 千米,主要分布 在大鹏湾北部、黄茅海西部等;以农渔业功能为主的限制开发岸线长度约 538.2 千米,主要分布在大埕湾东部等;其它类限制开发岸线长度约 564.1 千米,规划 期内以预留为主。麦2主要限制开发岸线长度及比例限制开发岸线类别长度(千米)比例(%)旅游娱乐类29.62.6农渔业类538.247.6苴它类564.149.8三、优化利用岸线优化利用岸线针对人工化程度较高、海岸防护与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海岸线 划定。广东省大陆海岸线共划定优化利用岸线 1398.8千米,占总长的34.0%,共 153段。优化利用岸线为沿海地区集聚、产业升级和产城融合提供空间,要统筹 规划、集中布局确需占用海岸线的建设项目,推动海域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化、 生态化转变。提高海岸线利用的生态门槛和产业准入门槛, 禁止新增产能严重过 剩以及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用海,重点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国防工 程、重大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用海;优先支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绿 色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和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用海;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面积控制指标等相关技术标准, 提高海岸线利用效率。优化海岸线的建设 项目布局,减少对海岸线资源的占用,增加新形成的海岸线长度。新形成的海岸 线应当进行生态建设,营造人工湿地和植被景观,促进海岸线自然化、绿植化和 生态化,提升新形成海岸线的景观生态效果。除必须临水布置或需要实施海岸线 安全隔离的用海项目,新形成的海岸线与建设项目之间应留出一定宽度的生态、 生活空间。以港口航运功能为主的优化利用岸线长度约 493.6千米,主要分布 在银洲湖、阳江港、湛江港等;以城镇工业功能为主的优化利用岸线长度约 261.3 千米,主要分布在汕头港东部、交椅湾、广海湾等;以旅游娱乐功能为主的优化 利用岸线长度约125.6千米,主要分布在大亚湾北部、水东湾北部等;以农渔业 功能为主的优化利用岸线长度约185.3千米,主要分布在神泉港东部、长沙湾东 部、大鹏澳、通明海南部等。表3主要忧化利用岸线长度及比例优化利用岸线类别长度(千米)比例C%)港航运类493.6353城镇工业类261318.7旅游娱乐类125.69.0农润业类185.3132其它类333.923 8第二节加强海岸线功能管控坚守自然岸线保有率底线,实行海岸线节约利用,改善利用方式,大力推进 岸线整治修复,构建科学合理的海岸线保护利用格局。一、加强自然岸线保护坚守自然岸线保有率底线,确保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35%,海岛自然 岸线保有率不低于85%。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港口规划、流域规划、防洪 规划、河口规划等涉及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相关规划,应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的管理要求。建立自然岸线占补平衡制度,占用自然岸线的按占1米补1.5米的比例进行修复整治,恢复岸线的自然和生态功能,探索建立先补后占机制。建立自 然岸线台账,定期开展海岸线统计调查。将自然岸线保有率要求分解至沿海(市), 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对广东省海岸线保护与利用情 况督察,重点督察对浪费海岸线资源、损伤自然岸线、肆意改变海岸线公益用途、 突破项目用海控制标准等行为监督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专栏1自然岸线根据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庆自然岸线是指由海陆相互作用 形成的海岸线,包括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等原生 岸线.整洽修复后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纳入自然岸 线管控目标管理。、坚持岸线节约利用坚持节约优先,提高岸线利用效率。提高海域使用项目占用海岸线的门槛。 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自然岸线, 确需占用自然岸线的建设项目应严格进行论证 和审批。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应明确提出占用自然岸线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结论。 占 用人工岸线的建设项目应按照集约节约利用的原则,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控制 标准。建立产业占用岸线的投入产出和使用长度控制性标准, 提高岸线投资强度 和利用效率。优化岸线利用方式。 建设项目利用岸线应优先采取人工岛、 多突堤、 区块组团等布局方式, 离岸离岛围填, 增加岸线长度, 减少对水动力条件和冲淤 环境的影响。 建设项目新形成的岸线应开展营造植被景观等生态建设, 促进海岸 线自然化和生态化。三、推进海岸线生态修复编制海岸线整治修复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 明确项目清单, 纳入全国海岸线 整治修复项目库。结合 “南红北柳 ”工程,开展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 洋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结合蓝色海湾工程, 开展海岸修复养护工程; 结合生态岛 礁工程,开展海岛岸线综合治理工程。至 2020 年,海岸线整治修复累计长度不 低于 400 千米;至 2025年修复累计长度不低于 600千米。利用无人机、遥感等 手段,强化海岸线动态监测, 将海岸线利用动态监测作为海域动态监测的一项重 点内容,对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 海洋休闲娱乐区、 滨海风景名 胜区、沙滩浴场、 海洋公园等公共利用区域内的岸线, 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公益用 途,保障公众亲海空间。ATy *第三章协调海域与陆域功能对接坚持陆海统筹、 以海定陆、 综合管控, 对海岸带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统 筹谋划,实现海域与陆域功能对接。第一节海陆主体功能对接按照以海定陆的原则, 以海洋主体功能为基础, 通过构建总体空间结构, 实 施岸段分类管控,协调海陆主体功能对接,力求达到海岸带人口、经济、资源环 境协调发展的目的。对海洋优化开发区域, 调整相邻陆域优化产业和人口布局。海洋优 化开发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 湛江市区和汕头市区等。 规划对汕头市区、 珠三角 和湛江市区海洋优化开发区域相邻区域的产业和人口布局进行优化与调整, 涉及 面积 1946 平方千米。对海洋重点开发区域, 合理安排相接陆域的临港工业、物流和城镇等开发空间, 带动陆域产业发展。 海洋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汕尾市城区、 阳 江市江城区,以及潮州港经济区、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深汕特别合作区、茂 名滨海新区等。协调港 -城-园发展关系,促进港口与城市建设的空间依托和功能 互补;加强对滨海新城新区的空间管控和规划指导, 促进临港产业园区向产业新 城升级。对于海洋重点开发区域, 调整相接陆域临港工业、 物流和城镇等生活和 生产空间,涉及面积 312 平方千米。对海洋限制开发区域, 相应陆域禁止开展对海洋生态有较大影响的 开发活动。 海洋限制开发区域包括海洋渔业保障区和重点海洋生态功能区。 限制 陆域开发利用活动, 持续推进陆域污染防治, 实施污染物达标入海, 保护海洋生 态环境。 为保持海陆主体功能衔接一致, 调整相接陆域生态和生活空间, 涉及面 积 5941 平方千米。对海洋禁止开发区域, 协同建立陆海自然保护区,禁止相近陆域发 展工业。海洋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各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林业自然保护区涉海部分 等,主要分布在惠州惠东县海龟湾自然保护区及大亚湾水产资源保护区平海湾核 心区、深圳市福田区深圳湾海洋保护区、 广州南沙区万顷沙海洋保护区、 湛江五 里南山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湛江廉江市英罗湾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通过构建相 近陆域生态空间 47 平方千米,将海陆主体功能衔接一致。优化海丰公平大湖、 深圳福田、 湛江红树林等 3个陆海国家级保护区, 规范化建设惠东海龟、 珠江口 中华白海豚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海陵岛神前湾自然保护区和大鹏湾、 茂名放鸡岛 2 个国家级海洋公园。专栏2海洋主体功能区分类海洋主体功能区包括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幵发区域、限制幵发区 禁止幵发区域,原则上除禁止开发区域以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领 点岛嗚为划分单元,其他区域以县级行政区管逼海域为分区率元。L乞化开发区域:是指现宥开发强变较肓,资源环境釣束较强 业结构亟需谒整和优化的海域&广东省划定优化开发区域27个分区 面枳占比33*36%“2重点开发区域=是指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世, 潘力较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可以进行高强度开发的海域。广 划定重点开发区域6个分区单元,面税占比12.90%o3. 限制开发区域主是指提供海洋水产品为主要功能的海域,包? 于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功能的海域。广东省划定限制开发区域1 分区单元,面税占比44.04%。4. 蔡止开发区域是指錐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像护典型海洋生i 统具有重要作用的海域,包括国家命省级自然保护区、领海基点岛止 广克省划定禁止幵发区域百5个分区单元,面积占比9.7%,第二节优化利用城镇空间推动形成一轴、多中心、集群式”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城镇空间管控,集约 节约高效利用土地,建立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为构建蓝色优质生活圈打下 基础。一、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对接国家城镇布局,打造 一轴、多中心、集群式”的城镇空间结构。依托沿 海高速公路和高快速铁路为主的综合运输主通道,构建贯通粤东、珠三角、粤西 的沿海发展主轴。以广州、深圳为主中心,珠海、汕头、湛江为副中心,佛山、 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汕尾、揭阳、潮州、阳江、茂名为地区性中心,构建 发展定位明确的 双核多心”城镇功能等级体系。以集群式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 筑珠三角世界级湾区城市群、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阳城市带等城镇组合形态。为促进沿海地区城镇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调控广州等超大城市,培育若干城区人口超100万的中心城市,重点建设人口在 50万以下的小城 市及小城镇,主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表4城镇规模等级(2020年)城市尊级规模等级(万人)就市数量(个)城市名称超犬城市10002广州、探圳特大城市500-10002怫山、东莞大城市100-5008中山、惠州、珠海、江门、汕头、 湛江、茂名、揭阳中等城市50-1003潮州、汕尾、阳江小城市5015开平、台山、恩平、惠东、陆丰、 海丰、南澳、阳西、廉江、雷州、 吴川遂溪、徐闻、饶平、惠来二、推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合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以开发强度配置建设用地总量。坚持最严格的节约 用地制度,大力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 加 强建设用地与建设用海的总量控制。大力提高建设用地效率。综合调控建设用地的增量、存量、流量和 效率,有效降低单位GDP用地能耗,不断提升建设用地产出水平。积极改进用 地计划安排,优化土地供应结构。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建设 用地集约节约。加快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统筹推进区域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完 善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机制,推进城镇低效用地二次开发,提升产业用地效率,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拓宽城镇和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改造提升。三、建立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建立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加强海岸线相近陆域管理。海岸建筑退缩线是基 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海岸自然过程相互作用、协调的控制线,海岸线向陆地延伸最少100米至20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等,确需建设的, 应控制建筑物高度、密度,保持通山面海视廊通畅,高度不得高于待保护主体。 同时,严格控制退缩线向海一侧及近海水域内的建设施工、采砂等开发活动。第三节 科学管控建设用海空间坚持将“生态+”思想贯穿于建设用海空间管理全过程,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保障陆海生态安全,为广东做好 “三个支撑 ”(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提供保障。 一、加强省域统筹,推进海域集约节约利用积极探索区域集约节约用海的新模式。 坚持生态优先、 集约节约原则, 在海 岸带空间格局基础上, 通过省域统筹, 对建设用海空间进行用海总体布局和计划 安排,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集中适度开发。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发展需求和空间开发适宜性,科学选划集 约节约利用海域。 合理安排广东自贸区、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及粤港澳大湾 区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用海需求,引导特色产业园区向东莞滨海湾、中山翠亨、 江门大广海湾、惠州环大亚湾、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头海湾、阳江海陵湾、茂名 博贺湾、湛江湾等集聚发展; 支持先进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 色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等用海。二、更加珍惜海域资源,严格围填海管控围填海活动在围填海控制线内进行, 建设用海项目应严格限定在必须使用海 域特定功能的项目范围内, 不得开展单纯以获取土地为目的的围填海活动, 引导 用海离岸布局。严格实施围填海 “双控 ”制度。围填海面积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的 控制指标, 各年度围填海面积不突破年度计划指标。 规划期内需要安排多个国家 重大建设项目、 公共基础设施、 公益事业和国防建设项目用海进行集中连片开发 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相关规定和技术要求, 在围填海控制线内做好用海规划; 注重生态和景观建设,强化生态补偿和保护修复措施。探索实施通过市场化方式出让围填海项目的海域使用权, 发挥市场 价格对项目用海规模的抑制作用, 提高围填海项目、 占用岸线及其毗邻海域用海 项目的海域使用金,以经济手段调节用海需求, 减少围填海项目所需的用海面积。 加强围填海监视巡查, 实施围填海专项督察, 严格围填海执法检查, 严肃责任追 究。三、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生态用海和生态管海提高用海生态门槛。发挥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用海闸门作 用,加强用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估。 编制用海产业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 推进 海域整治修复。结合蓝色海湾、生态岛礁等重大海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 有序实现受损海域资源环境的休养生息。 加快形成海洋生态补偿、 修复运行机制。 定期开展海域海岛资源现状调查, 动态掌握海域资源环境状况、海 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分布及变化状况。 探索建立海域资源实物账户和价值 账户。加强建设用海后评估工作,对用海的经济社会效益、海域资源变化、生态 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价。 对已批准使用的海域, 超过两年未开发利用的, 依法 收回海域使用权。 鼓励通过受损海域海岛修复、 港口空间资源整合等方式, 将部 分建设用海空间转化为海洋生态空间。第四节 加强海岛功能管控建立健全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岛综合管理体系, 不断强化海岛生态保护, 切实 推进无居民海岛管理, 严格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 海岛自然岸线保有 率不低于 85%,砂质岸线不减少,促进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有居民海岛生态保护。 广东省有居民海岛 57 个,面积 1395.88 平方千米。有居民海岛及其周边海域要划定禁止开发、 限制开发区域, 保护海岛 沙滩、植被、淡水、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人文和历史遗迹、 特殊用途区域等, 合理控制海岛开发建设规模, 禁止在海岛沙滩建造建筑物和设施, 严格限制填海 连岛和改变海岛岸线,防止海岛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严格保护无居民海岛。广东省无居民海岛 1906 个,面积 117.28平 方千米。实施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制度。 无居民海岛原则上应划分为限制开发区 域;领海基点所在无居民海岛和自然保护区内无居民海岛划为禁止开发区域, 包 括广东省管辖海域内 7 个领海基点所在无居民海岛和 193个自然保护区内的无居 民海岛;国家战略确定的可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可划为重点开发区域。 分批制 定和发布海岛保护名录。 对重要鸟类栖息和繁育的无居民海岛、 生态受损和退化 的无居民海岛,加强保护和整治修复。 强化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生态保护约束, 探索无居民海岛多元化保护利用模式, 明确开发利用对植被、 自然岸线及其它保 护对象的保护要求, 限制建筑物和设施总量、 高度和离岸距离, 提高用岛生态门 槛和产业准入门槛。 严格执行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 探索开展旅游、 工业等 经营性用岛市场化出让, 规范海岛保护法实施前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的管理。因地制宜发展海岛特色经济。 支持海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养殖和 休闲渔业等, 开展海岛海水利用示范, 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 加强海岛防灾 减灾能力建设。 扶持边远海岛发展。 开展海岛生态本底调查, 提升海岛监视监测 能力,建立实施海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第五节 保障特殊用海需求略)第四章 优化海岸带空间格局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统筹考虑海岸线功能, 划 定陆海“三区三线 ”,严格空间界限管理,控制开发强度,优化海岸带基础空间格 局;推动形成生态生活生产融合的空间总体架构; 促进陆域和海域空间的有机衔接,优化形成陆海协调一致的海岸带空间格局。第一节构建海岸带基础空间格局以海陆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划定 三区三线”,优化海岸带基础空间格局。 陆域规划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面积分别为2.51万平方千米、1.84万平方千米和0.99万平方千米,比例约47: 34.5: 18.5。海域规划海洋生态空间、 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空间和建设用海空间面积分别为3.30万平方千米、2.74万平方千米和0.44万平方千米,比例约50.9: 42.3: 6.8。表5 三区面积统计表牡三区“面积(平方千米)比例(%)陆域生态空间25137.347.0农叩宰间18430.2345城镇空间9861.118.5海域海洋生态空间32930 850.9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空间27373.242.3建设用海空间4388.06.8、陆域三区”(一)生态空间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陆域 空间。规划生态空间2.51万平方千米,占规划陆域范围总面积的 47%。禁止将 生态空间生态用地用于绿化和水体、应急避难、公共文化体育或者市政基础设施 建设之外的其他用途。实施绿地、水体、景观等生态建设的,配套建设的经营性 和非经营性服务设施占地面积不得超过总占地面积3%,严格控制生态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禁止破坏区域内植被或者擅自砍伐、 移植树木。禁止捕 捉、猎杀、贩卖野生动物或者对其实施繁殖干扰、 栖地破坏。禁止擅自占用河流、 湖泊、湿地等水域。严格保护海岸防护林,在海岸灾害高风险区补种沿海防护树 种,完善海岸防护林体系。(二)农业空间农业空间是指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 村生活功能的陆域空间, 包括永久基本农田、 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 以及村 庄等农村生活用地。规划农业空间 1.84 万平方千米,占规划陆域范围总面积的 34.5%。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 保护基本农田和耕地。 鼓励发展观光型、 休闲型农业。 控制村庄发展规模, 对村庄废物废水排放采取有效管控措施。 严格 控制农业污染,防止污染近海海水和地下水。(三)城镇空间城镇空间是指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陆域空间, 包括城镇建设空 间、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镇级政府驻地开发建设空间等。规划城镇空间 0.99 万平 方千米,占规划陆域范围总面积的 18.5%。合理控制区内国土开发强度, 保障 “一 轴、多中心、集群式 ”格局的城镇空间建设用地。区内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 土地开发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规划。 大力提高建设用地效率, 加快城镇低效 用地再开发。二、海域 “三区”(一)海洋生态空间海洋生态空间是指对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 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构建灾害 防御屏障具有关键作用, 在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 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及脆弱区 等海域,优先划定以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 灾害防御为主体功能的海洋 空间。规划海洋生态空间 3.30 万平方千米,占规划海域范围总面积的 50.9%。海洋生态空间实行分级管控。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海洋生态空间, 保护脆 弱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生物和经济物种;保持自然岸线、水动力环境、水质 环境、地形地貌等稳定。 对于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外的海洋生态空间, 在保持自然 岸线、地形地貌、底质等稳定的基础上,经相关管理机构批准,可在限定的时间 和范围内适当开展观光型旅游、 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等活动, 以及依法批准的其 他用海活动。 海洋生态空间应实施动态监测制度, 及时掌握和评估海域自然资源 和环境的变化。(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空间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空间指海洋环境质量较好, 海洋生产力较高, 可用于海洋 水产品、海洋生物医药原料等供给的海域, 主要以保障渔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为主体功能的海洋空间。 通常包括传统捕捞场所、 人工鱼礁区和海水增养殖 区等。规划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空间 2.74 万平方千米,占规划海域范围总面积的 42.3%。推动粤东、粤西海水增养殖带发展,合理确定增养殖容量,防止对海洋 环境造成污染。 鼓励发展远洋捕捞业, 并根据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合理安排近海捕 捞,严格控制渔场捕捞强度。 根据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的原则, 实行捕捞 限额制度; 严格执行伏季休渔制度。 加强渔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 采用增殖放 流等措施,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三)建设用海空间建设用海空间是指海洋发展潜力较大, 可用于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 重点基 础设施建设、 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拓展滨海城市发展的海域, 主要以承担 海洋开发建设和经济集聚、 匹配城镇建设布局为主体功能的海洋空间。 规划建设 用海空间 0.44 万平方千米,占规划海域范围总面积的 6.8%。严格执行围填海 管控办法 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的意见,科学管控建设用海空间,重 点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国防工程、重大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用海, 优先支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绿色环保产业、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和海洋特色产 业园区建设用海。第二节 严格实施空间界限管理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划定并落实陆域城镇开发边界、 永久基本农田和陆域生 态保护红线; 划定并落实围填海控制线、 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和海洋生态保护红 线,控制海岸带开发强度,严守海岸带保护底线。一、陆域 “三线”(一)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陆域生态空间内, 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 在提升生态功能、 改善环 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与最高或最低数 量限值。主要包括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市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省级 及以上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等。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 6178.0 平方千 米。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 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保护红线管制制度体系。 完善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动态管理 机制,建成并运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 推进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和 修复。(二)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是指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 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 他用的基本农田,位于陆域农业空间内。规划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11052.1 平方千 米。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 保护永久基本农田。 强化落实永久基本农田 管控性保护:一要严格规划调整,确保布局稳定;二要严格用地审批,提高占用 门槛,严控占用;三要规范永久基本农田补划,确保及时补划到位;四要严格督 察执法,对违法违规占用行为要严肃查处、重典问责。(三)城镇开发边界城镇开发边界是指可进行城镇开发建设和禁止进行城镇开发建设的区域之 间的空间界线, 即允许城镇建设用地拓展的最大边界。 规划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内 面积 6740.2 平方千米。严格执行广东省城镇开发的相关规划,保护好城市开发 环境底线。城镇空间改造要与城镇传统风貌、 地方特色相协调。 在历史文化名镇、 名村、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和保护范围。 对纳入保护名录的保护对 象,在其核心保护范围内, 除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 不得进行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 确定自然风貌区, 公布自然风貌区边界控制线, 实施控制和保护。 禁止侵害岸线资源的公共性, 严格执行海岸建筑退缩线等相关 要求。、海域 “三线” 一)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指在海洋生态空间内,为维护海洋生态健康与生态安全, 以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 海洋生态敏感区和海洋生态脆弱区为保护重点而划定的 实施严格管控、强制性保护边界。广东省共划定 13 种类型的海洋生态红线区 268 个,总面积 18163.98 平方千米,占规划海域面积的 28.1%。严格落实广东省海 洋生态红线 中的各类管控措施, 积极推进红线区保护与管理, 加强红线区的监 视监测,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空间面积不减少,对受损和退化的 生态系统实施整治修复。(二)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指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空间内, 为保障绿色安全海洋水 产品供给, 保障渔业增养殖需要, 划定高质量海水养殖、 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的保 有边界。通常包括人工鱼礁区和渔业增养殖区。 规划划定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面 积 3286.0 平方千米,占规划海域面积的 5.1%。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水域的 保护;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内不得新建入海排污口, 已建排污口的应限期治理 或搬迁。(三)围填海控制线围填海控制线是指在建设用海空间内, 综合考虑海域和陆域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海洋开发适宜性、 海洋开发强度控制目标和沿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按照从 严管控原则,划定围填海的开发边界。规划围填海控制线 259.0 平方千米(未来 确需新增的建设用围填海仅可在此范围内选址) 。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总量控制 制度,加强围填海项目规范管理, 提高围填海项目用海门槛, 推进海域资源资产 化管理。加强围填海监视巡查,实施围填海专项督察,严格围填海执法检查。第三节 形成陆海统筹的总体空间架构统筹海岸带范围内陆域、海域、岸线的基本功能,协调珠三角、粤东、粤西 区域发展,形成生态、生活、生产等三生空间,引导生态环保落地、城市建设落 地、生产项目落地,构建科学、有序的海岸带发展新格局,实现海岸带产业创新 发展、城市品质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规划生态、生活、生产空间面积分别 为 5.81 万平方千米、 0.74 万平方千米和 5.26 万平方千米,比例约 49: 6: 45 基于海岸带功能复合性,一定条件下三类空间可兼容。表6三生空间面枳统计表三生空间面积(平方千米)合计(平方千米)生态空间海域32930,858068.1陆域251373生辭间海域407.27435.7(6%)陆域7028.5生产空间海域31353.852616.S(45%)陆域21203.0一、布局生态空间,构筑滩净湾美的蓝色海岸带生态空间是以调节、维持和保障生态安全,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为主导 功能的区域,主要包括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生物集中分布的空间和用途限定 空间。生态空间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一)空间分布生态空间包括陆域生态空间和海域生态空间。规划生态空间总面积5.81万平方千米,占规划范围总面积的 49%。生态空间分布广,包括已建各级保护区、 地质公园、海洋公园、重要砂质海岸、重要滨海湿地和重要森林生态系统等。陆 域生态空间面积2.52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大亚湾沿岸、崖门西岸、广海湾、 镇海湾、海陵湾沿岸及雷州半岛等;海域生态空间面积3.29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大亚湾、珠江口、雷州半岛等国家级及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韩江口、珠 江口等河口,柘林湾、镇海湾、水东湾、湛江湾等重要滨海湿地。(二)功能定位生态空间主要承载生态调节和供给功能,可以消解一定程度开发强度而产生 的环境压力,进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调节和供给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银行”。(三)管控重点构建滨海生态防护带与养护区,发挥生态空间在防灾减灾和生态安全中的基 础作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制度建设,提升生态环境保障的技术水平。加 强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综合整治重点海湾、海岛等生态环境,开展蓝色海湾、 生态岛礁等工程。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 严禁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活动。各类设施的建设不得破坏原生态,建设面 积不得超过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