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6587511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4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恩施州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恩施州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恩施州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恩施州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目 录一、前言1二、发展环境2(一)发展优势2(二)发展瓶颈4三、总体要求5(一)指导思想5(二)基本原则6(三)战略定位7(四)发展目标7四、空间布局9(一)总体布局9(二)分区规划9五、重点发展领域10(一)富硒健康产业10(二)生物医药产业16(三)旅游养生产业21(四) 体育健身产业24(五)医疗卫生服务27(六)健康管理服务32六、项目建设35(一)重点项目35(二)其他项目36七、保障措施37(一)健全组织管理体系37(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38(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39(四)优化健康生活环境40(五)加强媒体推广宣传40一、前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已从偏重疾病的治疗到预防性健康需求的转变,由此对健康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衍生扩大了健康产业的内涵及范围。2013年8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把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支柱型战略产业。同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指出加快健康服务业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将建设“健康中国”写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对健康服务的重视程度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全国各地区抢抓健康产业发展机遇,纷纷出台了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恩施州委、州政府放眼区域发展远景,审时度势提出了发展大健康产业,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恩施州的第七大产业链打造,以此助推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为了促进恩施州健康产业的发展,依据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州委六届八次全会关于“打造以富硒补硒强体、户外运动健体、休闲旅游和养老养生医疗服务等为核心价值支撑的大健康产业链”等精神编制本规划。本规划确定的大健康产业包括:富硒健康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旅游养生产业、体育健身产业、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即四大产业二项服务。本规划期限:20162020年;范围:恩施州所辖二市六县。二、发展环境(一)发展优势1.产业资源优势恩施富硒。微量元素硒对人体健康作用巨大,被国内外医药界和营养学界称为“生命的火种”、“长寿的元素”、“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中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地区缺硒,研究证明多种疾病与缺硒有关。硒对抗氧化、防衰老、增强免疫力等有多种生命功能和对克山病、大骨节病等疾病具有治疗功效。恩施州拥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两大世界级资源,被联合国人与动物微量元素组织授予恩施“世界硒都”称号,有资料显示恩施州居民癌症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恩施州内农特产品大都富含有机硒,为开发富硒保健食品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恩施富硒产业已成规模,全州现有富硒特色农产品基地280万亩,培植了160家硒产品研究、生产、流通企业,形成了九大富硒产业。“中国硒图湖北恩施科学补硒公益活动”在全国多地区开展,两届硒博会的举办使恩施“硒”名片影响力越来越大。恩施州正全力推进“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建设。依靠硒资源发展富硒健康产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恩施多药。恩施被誉为“华中药库”、“动植物基因库”。全州药用植物有168科,854属,2258种,药用植物资源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20.3。鸡爪黄连、紫油厚朴驰名中外,五鹤续断、皱皮木瓜久负盛名,板桥党参、恩施窑归声名远播,白术、玄参、独活、厚朴、黄柏、杜仲量大质优,竹节参、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等名贵本草天下少有,贯叶连翘、忽地笑、千层塔、青蒿、虎杖、叶下珠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除了药用植物外,恩施的药用动物资源也很丰富,达280余种,多数属珍稀品种。恩施州发掘新的药用资源、开发新药的潜力巨大。2.人居环境优势恩施宜游。恩施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森林公园和世界地质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等优良条件。A级景区33家(其中4A级及以上景区16家,包括5A级2家)。拥有世界最古老的人类起源地、世界容积量最大的天然溶洞、世界最美的峡谷、世界最古老的水杉植物、世界最古老的石林、世界最长的地下暗河系统、世界最高的公路大桥、世界桥隧道比最大的铁路、世界最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等。腾龙洞、大峡谷、神农溪被评为“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荣登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恩施被认为是中国旅游新发现,是全国百强旅游城市。恩施交通便利,铁路(高铁)、公路(高速)、航空、长江水道都贯穿恩施境内。恩施乐居。恩施享有“仙居恩施”、“鄂西林海”、“天然氧吧”之美誉。全域生态环境良好,森林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全年空气优良,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地势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境内年均气温16.2,雨量充沛,无涝少旱。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之间,是躲寒避暑的理想胜地。地质结构稳定,无大的自然灾害风险,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恩施聚集了土家族、苗族等28个少数民族,具有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和特色文化。全州推进的“六城”同创活动,为美丽恩施又增靓色。恩施已逐渐成为当今城市人群旅居养生、户外健身、休闲度假、享受闲暇时光的理想天堂。3.政策支撑优势 “健康中国”既是民生主题,也是发展主题,大健康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出台,明确了中医药在大健康产业中的核心定位。“互联网+”在大健康产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地位。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食品安全对健康的影响更受重视。以全民健康促进全民小康的意识正通过政策得到强化。恩施州是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地区,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省委、省政府“一元多层次”战略,“两圈两带”、“一红一绿”布局、“616”对口帮扶等一系列部署惠及恩施。国家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汪洋副总理指示恩施州要通过旅游扶贫,突显了恩施发展旅游的政策空间。省委、省政府已将富硒产业列入全省农业提质增效的新兴战略产业,将恩施纳入全省两大重点区域和两大资源型产业集群。一系列支持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扶持“叠加”,使恩施州赖以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基础如富硒、旅游、医药产业等都受到诸多政策支撑。(二)发展瓶颈经济基础薄弱。恩施州地区生产总值占湖北省的比例不到3%,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恩施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全州8县市都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州人口的近三分之一,脱贫任务重。发展大健康产业所需的研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融资发展等资金投入能力有限,政府可提供的财力支持力度不足。创新能力有限。州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数量少、学科结构覆盖面不全、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匮乏。担当创新主体的科技型企业不多、实力弱,处于行业的低端,吸纳和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有限,带动区域科技创新的实力不足。在硒、中药材等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但富硒产品和中药材加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旅游业发展迅猛,依然停留在观光旅游层面,深度的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开发不够。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开发高端的健康养生基地,但目前开发的层次不高,配套服务跟不上,影响力有限。产业链条断层。目前健康产业仍然还停留在医疗服务方面,涉及健康产业的保健食品、医药产品制造、健康管理、养生养老服务等健康产业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在大健康产业链中具有高附加值的医药制造、保健食品、医疗器械、老年用品等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缺少承接、聚集产业发展的平台,未形成产业聚集。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州委六届五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发展模式,健全体系,提高水平,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落实湖北省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神,以健康促小康。利用恩施州富硒资源、旅游资源、中药材资源、智慧城市建设等优势条件,采取“硒+健康”、“旅游+健康”、“互联网+”等融合发展方式,形成以富硒健康产品生产为核心,以休闲养生、康疗、户外运动基地建设为主要抓手,以中药材生产加工为重要内容,以中医、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为健康保障,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发展大健康产业为建设健康恩施、全面脱贫进小康的社会目标作贡献。(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产业政策和监管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注重产业升级与推广应用相互促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以人为本,服务惠民。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坚持发展大健康产业为了人民、健康产品惠及人民,增进人民福祉,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健康服务。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发挥富硒资源、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优势,走以富硒健康产品、旅游休闲养生为特色的恩施大健康产业发展道路。产业集聚,绿色发展。引导富硒健康产品生产、加工一体化。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产品生产基地、养生基地、休闲度假区、运动基地建设与环境和谐共生,保持山青水绿。融合发展,协调推进。通过富硒+健康、旅游+健康、互联网+健康服务等行业互相融合,形成空间互补、产业互促的大项目、大产业格局,实现集聚发展。(三)战略定位把恩施州打造成中国知名的富硒健康产业基地、户外运动基地、旅游休闲养生基地、土苗民俗体验基地、武陵山区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四)发展目标 以富硒健康产品为核心、旅游休闲养生基地为平台、民族中医药保健为手段,建设国内知名的健康产业城市。塑造国际知名的“仙居恩施、健康恩施”城市品牌。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富硒健康产品、旅游休闲养生和户外体育运动、生物医药、中医药保健、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为重要环节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约140亿元,成为推动恩施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具体目标如下:富硒健康产品居中国前沿。通过“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富硒产业发展先行区建设,使富硒农产品、富硒功能食品(饮品)、富硒养生旅游在产品创新、技术标准等方面处于我国的前沿。确保富硒健康产品产值占恩施州富硒产业总值的70%左右,约49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壮大。中医材种植基地达100万亩规模;医药生产企业的医药品种不断丰富,年产值达25亿元以上;医药流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5亿元。旅游养生产业突破性发展。通过资源、民俗、乡村生活等养生产品开发,吸引旅居休闲养生为目的的游客明显增加,达到年均150万人次,平均住养时间为1周,年创收30亿元。体育健身产业全面发展。建设有国内外知名的户外运动基地34个,建成一项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每年举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2场,体育服务业长足发展,体育服务设施完善,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中医适宜技术覆盖率达100%。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医疗信息共享、诊疗、药品配送、远程医疗服务,成功试办一家互联网医院。 健康管理服务有效推进。参与健康管理的机构多元化,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健康管理的比例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收入占保险收入的比例达到10%。每年参加健康体检人数覆盖率达50%以上。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健康产业政策和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行业规范与标准更加科学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督效能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四、空间布局(一)总体布局按照大健康产业涉及领域,产业发展的布局要求,采用核心区域和重点区域相结合的健康产业空间布局理念,形成“1+2+4”即1核,2片,4大功能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实现核心区统领、片区支撑、功能区协同,达到功能互补、有机整合,形成辐射延伸式的健康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二)分区规划1.一核依托恩施市中国硒谷产业园、华中药用植物园、大峡谷旅游休闲区、三级甲等医疗服务等资源优势,建设包括富硒健康产品研发、医药生产加工、康复疗养、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产业集聚区,打造恩施州大健康产业的核心区。2.两片北片。根据利川、恩施、建始、巴东四市(县)的自然资源禀赋,突出富硒健康产品、药材种植加工、高山避暑养生、户外运动等健康产业,培育成特色突出、具备区域影响力的健康休闲养生示范片区。南片。利用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四县市的原始森林覆盖率高、绿色生态优势突出、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等特点,打造在武陵山区具有引领作用的森林养生、土苗民俗生活体验片区。3.四大功能区硒、药资源展示功能区。利用恩施市新塘乡、红土乡,宣恩县椿木营乡,建始县官店镇,鹤峰县中营镇内的硒资源、药材资源,依托渔塘坝高富集独立硒矿床、华中药用植物园等优势条件,建设“百里富硒中药材休闲长廊”、华中药用植物资源库,对外展示恩施州硒资源优势和药材资源优势。高山避暑、户外运动功能区。利用恩施大峡谷、利川苏马荡、建始小西湖、宣恩椿木营、巴东野三关等高山地形优势,突出高山避暑功能和户外运动功能。森林养生功能区。利用坪坝营、七姊妹山、星斗山、木林子等森林资源,建设森林浴场,突出吸氧洗肺养生功能。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功能区。利用州城总部经济、优势医疗资源、居民消费能力强等条件,推进健康管理、互联网医疗服务,发挥健康保障作用。五、重点发展领域(一)富硒健康产业重点挖掘富硒产品对人体健康的特殊功能,突出富硒功能食品(饮品)、富硒农产品、富硒养生旅游等核心产品。以富硒健康产品生产为重点,建立健全研发机构和服务平台,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科研开发为依托的富硒健康产业。到2020年,富硒健康产品产值达到富硒产品总产值的70%以上,约490亿元。1.建好用好硒研究平台,突出创新引领打造开放平台,整合资源,与国内外知名的医疗机构、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开展硒与人体健康的研究。在硒的已知健康功能上,进一步量化研究,对硒的未知健康功能开展探索性研究,让居民了解硒对人体健康的多重功能。对州内外健康人群与非健康人群(患有恶性肿瘤、心血管、风湿类、肝脏、前列腺、克山病等)进行发硒、血硒含量对比研究,建立科学的硒含量比对数据库,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合适的补硒方法。发挥现有平台的作用,利用恩施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恩施州硒与人体健康研究所、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武汉轻工大学、国家富硒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开展富硒健康新产品研发、加工新工艺等关键性技术研究,加强成果转化应用。2.丰富富硒健康产品,体现特色优势富硒功能食品(饮品)。发挥和挖掘特色富硒动植物原料资源,以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为重点,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等功能食品。选取堇叶碎米荠、三叶木通果、胡颓子、南五味、山葡萄、锦鸡儿、珍稀硒油脂、硒多肽、硒多糖等开发新食品原料;选用纯天然的富硒动植物原料,强化食品中缺乏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核黄素、钙、铁、锌、氨基酸开发全营养食品;选用马铃薯、魔芋、茶叶、食用油等富硒绿色食品,研发系列高级营养食品、方便食品和旅游食品等;利用硒虫草、灵芝、益生菌有富集有机态硒的功能发展药食同源产品;通过富硒矿产资源普查、矿点(床)评价、矿床勘查,寻找可供开发的优质富硒矿泉水源,发展富硒矿泉水及饮料。加大富硒功能食品开发向高端富硒保健食品研发的力度。以富硒植物为原料,研发以活性多肽为功能因子的低抗原保健食品:多肽饮料、多肽婴幼儿食品、多肽老人食品、促钙吸收食品、抑制血压升高的食品、多肽运动食品及患者营养补充剂等。提高富硒食品的国际竞争力。富硒+“三品一标”高端农产品。通过科学种植方式,保持“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硒含量,提升“三品一标”产品档次。在鹤峰县有机食品示范基地、恩施市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利川市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推进全州范围内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使富硒的“三品一标”数量在“三品一标”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达50%。合力做好茶叶、冷鲜肉、高山蔬菜等恩施富硒高端农产品。富硒养生旅游。以探秘世界硒矿、普及硒健康知识、提高旅游品位为宗旨,引进旅游开发业主,建成融自然观光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富硒生态养生园区,建设富硒生命科学养生馆、文化休闲养生区、休闲游乐区、富硒美食区、度假疗养区,打造华中药用植物园4A级景区等项目。以渔塘坝硒矿床为核心区域,建设集文化性、科普性、娱乐性、科技性和体验性为一体的国际级硒资源地质博物馆,建立人体微量元素研究展览展示基地、旅游观光和生态农业、康复养生基地。借助富硒优势推动富硒养生旅游,打响恩施州富硒地域品牌、提升硒都形象。打造“恩施养生硒游记”养生主题。3.打造硒产业名企名品,加快产品流通发挥知名企业的带动作用。继续做大做强老牌富硒企业在富硒功能食品开发方面的引领作用。培育新的富硒企业在产品特色及关键技术方面的创新,以保健食品研发为重点,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重点打造“恩施硒土豆”、“恩施硒茶”、“恩施硒肉”、“恩施硒菜”等富硒品牌。建设“硒博汇”品牌专营店,并通过品牌加盟、战略合作等模式,建立传统渠道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立体营销网络,将硒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4.加强补硒科普宣传,管控产品质量加大宣传力度,传播科学的硒健康知识。通过政府引导、协会主办、企业参与的形式,在全国开展全民科学补硒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促进人们对硒健康产品的知晓度及重视度。进一步用好“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恩施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两个国家级平台的支撑作用,推动富硒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加强富硒基地认证、富硒生产企业认定,促使富硒食品生产企业加强产品标准化生产,申报食品生产许可证(QS证书),鼓励企业研发、注册保健食品。硒检测部门严把认证关,加大富硒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杜绝泛滥使用富硒标签,实行统一的防伪标识,保证恩施富硒健康产品的信誉度,增强市场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专栏1 富硒健康产品开发重点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人体含硒水平体外快速检测方法、检测产品,疾病患者血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有机硒生物转化、硒产品硒含量稳定性控制、重大疾病功能产品、富硒产品评价标准及安全功效评价、硒产品中镉等重金属离子脱除方法、聚硒植物种植技术、聚硒微生物利用、硒蛋白提取工艺、贫硒地区人工增硒技术,有机硒食品配方及生产工艺、无机硒产品及生产工艺、食品新原料开发、生物硒药品。资源调查。在恩施州重点长寿村开展富硒环境调查评价,调查面积3000km2。开展双河渔塘坝硒矿区旅游地质与地理环境调查,调查面积100km2。重点调查60种天然富硒绿色农产品(食品)资源,20种天然富硒中药材资源。调查富硒地区历史名优特产资源及其文化遗产资源。富硒矿泉水资源勘查,力争找到1个大型、5个中型富硒矿泉水矿床。富硒功能食品(饮品)。重点做好富硒茶、富硒天麻微粉、富硒大蒜胶囊、富硒绞股蓝微粉、富硒营养玉米乳粉、富硒食用菌粉、富硒刺梨汁、富硒党参酒、箬叶硒多糖口服液,硒虫草、富硒玉米、大米、魔芋、茶、天麻、富硒肉、蛋、奶、蜂蜜等产品。建立富硒矿泉水标准,打造恩施高端富硒矿泉水品牌,实施“统一开发、统一品牌、统一营销”战略,将恩施州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矿泉水生产基地。发展富硒果菜汁饮料制造和植物蛋白饮料制造业;开发富硒药食同源资源等特色饮料制品。富硒高端农产品。主要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即“三品一标”为基础,增加硒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富硒种植业、富硒水产养殖业、富硒畜禽养殖业、富硒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并突出富硒农副产品多样性以及独特性。5.产业布局(1)富硒农产品基地布局富硒茶叶基地。分别在恩施市发展富硒恩施玉露茶种植示范基地、宣恩县发展富硒伍家台贡茶种植示范基地、鹤峰县发展富硒鹤峰茶种植示范基地、利川市发展富硒红茶种植示范基地、建始县发展业州奇羊坝茶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中西部、东南部、西北部三大板块的富硒茶园,到2020年,全州富硒优质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富硒粮油基地。建设马铃薯、玉米、水稻、杂粮、油菜籽、山茶油等富硒粮油种植基地。分别在利川市、巴东县发展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恩施市发展玉米种植示范基地、宣恩县发展红薯种植示范基地、咸丰县发展花生示范种植基地、建始县发展茶油种植示范基地。利川、恩施、宣恩、来凤、咸丰建设富硒优质水稻基地。到2020年,全州富硒粮油种植基地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富硒蔬菜基地。分别在恩施市、宣恩县、巴东县、利川市发展富硒高山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来凤县发展富硒凤头姜种植示范基地、巴东县发展富硒大蒜种植示范基地、利川市发展富硒山药种植示范基地、鹤峰县发展富硒葛仙米种植示范基地、建始花坪、恩施沙地、利川团堡、巴东清太坪发展富硒魔芋基地,建设城郊富硒蔬菜片。到2020年,全州富硒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万亩专业乡镇10个以上。富硒果业基地。重点以长江流域巴东甜橙带、清江流域宽皮柑桔带、酉水流域柑橘白柚带、省道“椒石”优质梨线、国道“318”优质猕猴桃和关口葡萄线以及城镇近郊小水果区为主发展富硒水果产业。干果重点发展核桃和板栗,核桃主要布局在恩施、巴东、利川、建始,板栗主要布局在恩施、巴东、鹤峰。到2020年,全州标准化富硒干鲜果种植基地面积达到90万亩以上。富硒畜禽基地。在宣恩县发展富硒恩施黑猪养殖示范基地,在恩施市发展富硒三元杂交猪养殖示范基地、富硒恩施黄牛养殖示范基地,在巴东县发展富硒马头山羊养殖示范基地;在建始县发展富硒景阳鸡养殖示范基地,在鹤峰县发展富硒泰和乌鸡养殖示范基地,在宣恩县发展富硒恩施麻鸭养殖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州富硒特色畜牧养殖规模达450万头、家禽养殖规模达到5000万只。富硒水产基地。推进富硒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在建始县发展富硒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在宣恩县发展富硒大鲵养殖示范基地,在鹤峰县发展富硒石蛙养殖示范基地。适度发展水库渔业、河道渔业、山区流水养鱼。力争到2020年,全州富硒水产养殖放养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2)富硒健康产品加工基地布局 以恩施开发区的“中国硒谷”建设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2区8园”集聚效应。州城2个开发区以硒高新技术、科技孵化、硒产品营销、硒产品会展、硒文化创意产业、养生保健产业、硒物流产业等服务产业为主,打造富硒服务业高地。利川腾龙工业园以富硒中医药保健、富硒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建始朝阳工业园以富硒饮料、富硒矿泉水产业为主。宣恩椒园工业园以富硒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服务为主。巴东野三关工业园、来凤县工业园、鹤峰工业园、咸丰工业园以富硒农产品加工为主。(二)生物医药产业医药产业是支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基础,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新兴战略产业。恩施州依靠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植物资源,围绕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中间体提取、氨基酸生产等产品研发与工艺改进,做好流通环节,做大做强医药产业。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基地达100万亩。药品生产企业通过科研创新,丰富产品品种,增加有批文的药品数量,医药生产总值达25亿元以上。依靠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连锁公司、药品零售企业、医疗器械批发企业、药材营销型企业等流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5亿元。1.推进中药(民族医药)产业打造道地中药生产产业链。坚持“GAP生产和种苗繁育研究、种植、采收GMP加工、炮制、提取GSP仓储、物流”的中药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制订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开展标准化种植。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开展趁鲜切制和精深加工。培育10家符合GAP种植基地的中药材初加工企业,培育5家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实现中药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中药加工关键技术。开展中药饮片传统炮制经验继承及炮制工艺与设备现代创新;开展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剂、辅料生产技术集成创新;利用现代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加强中成药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开发,提高中药制造水平。重点在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工艺、药食同源产品深加工、生产新模式及生物学研究方面有突破。传承发扬土家民族医药。发挥民族医药诊疗技术独特、简便、药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利用适宜技术和中草药资源防病治病,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重点开发重楼排草、裂叶星果草、珠芽艾麻、支柱蓼、鬼灯擎、獐牙菜等特色民间药。开展民族药材在质量检测、活性成分、药理毒理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民族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临床研究为重点,以原创经验逐步建立民族药地方标准。加强对老一代口传、身教流传下来的单方、验方、医药知识的收集、整理,加以保护。强化中药材发展基础。重视中药资源保护,开展中药资料普查、监测、建立保护体系;实施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建立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种养殖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生产基地,将华中药用植物园建成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实施中药材技术创新行动,加强基础研究、创新生产技术、突破繁育技术、发展现代化生产技术;实施中药材创新工程,培育现代生产企业、推进基地共享;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标准、管理规范、建立追溯、检测体系。专栏2 中药材发展基础建设华中药用植物园建设。加强对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加快活体标本、蜡叶标本、电子标本三大标本馆建设,增加标本数量,提升质量。对恩施州内道地类、珍稀濒危类药材进行资源收集整理工作;对离体保护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品种资源与育种。解决中药材连作障碍,提出综合农艺措施减缓其危害;中药材平衡施肥技术方案;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重点开展种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研究,包括种子休眠解除过程的分子机理研究,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研究,不同调节剂对药材种子后熟的影响研究;林药间作模式研究,针对经济林与不同药材品种生长相互影响研究,筛选出不同经济林下的林药适宜模式。中药材栽培。重点开展硒在恩施地道药材品质成因上的作用与含量、存在状态的研究;重视州内传统大宗中药材生产技术升级,实现每个大宗品种能有12个优良新品种供生产上应用;加快野生中药材人工规模化种植技术研发,突破濒危稀缺中药材(七叶一枝花等)繁育技术;启动中药材现代化产地初加工技术与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中药材加工。针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药用植物进行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工艺研究;开展在药食同源植物领域进行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的综合加工研究,研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2.推动医药企业竞进发展加快医药产品开发。继续扶持本地龙头企业以氨基酸系列产品、中成药、中药中间体提取、中药饮片等生产为主,加大研发投入,扩展产品范围,扩大产品原料来源研究,增强创新和研发能力。保持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技术攻关。突出儿童、老年人特有及多发病的药品开发。利用生物富硒原料合成生物活性高且毒性低的有机硒化合物,结合生物医药资源精深加工,推进具有抗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的保健品及中成药研发。适度开发富硒化妆品系列产品,扶持化学原料药、生物生化制品、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生产。大力招商引资引技。采取点对点的招商政策,瞄准国内外医药高新企业,嫁接本地医药企业,推动州外资本、先进技术、优势医药品与本地中药材资源、民族医药融合发展。对外地医药企业提供入驻初期的优惠措施、特殊扶持政策。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企业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支持医药和化工,中药材和中成药、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和流通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上下游一体的企业集团,解决小、散、乱问题。发挥中小企业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优点,发展技术精、质量高的医药中间体、辅料、包材等配套产品。推动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创建管理规范、环境友好、特色突出、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集聚区。3.建立医药流通与诚信体系建立现代医药流通体系,扶持亿元以上规模药品流通企业的发展。建立遍及城乡的药品流通配送网络,提高远城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按照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要求,推动优势零售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统一采购配送、质量管理、服务规范、信息管理和品牌标识,提高连锁药店规范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建立现代营销模式,完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信息资源,向社会公开药品价格、用量、质量、流通等信息,接受群众监督,建立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医药研发、生产和流通企业信用记录档案,及时在“信用中国”网站、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开。制定信息收集、评价、披露等制度。加大对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力度,提高失信成本。引导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制定考核评价制度,主动开展守信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专栏3 医药产业发展主要内容中药材基地建设。全州建成100万亩药材基地,主要地道药材80万亩,重点开发品种10万亩,市场调剂品种5万亩,特有珍稀品种5万亩。以鸡爪黄连、五鹤续断、板党、玄参、白术、半夏、湖北贝母、紫油厚朴、皱皮木瓜、杜仲、黄柏等10个品种为主。企业创新发展。做强湖北省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紫油厚朴”、“中华板党”、“鸡爪黄连”、“巴东玄参”等道地中药材在植物提取、加工工艺方面有新突破。发展富硒生物药业,推进具有抗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的中药饮片、中间体、功能保健品及中成药开发,适度开发富硒化妆系列产品。 医药流通企业。鼓励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连锁公司、药品零售企业,医疗器械批发企业,药材营销型企业,开展网上业务,诚信经营。打造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10家。4.产业布局(1)中药材种植基地布局全州建成100万亩药材基地。按“3+4+4”进行规划与布局,即“三个带区”,“四个品类”,“四个重点”。三个带区。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重点发展杜仲、银杏、凤枳壳、金银花等;海拔8001200米的中山地区重点发展木瓜、杜仲、银杏、丹皮、金银花、半夏、玄参、百合、贝母、白术、虎杖、桔梗等;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重点发展厚朴、黄柏、梭罗果、黄连、党参、五鹤续断、独活、玄参、白术、当归、贝母、天麻、大黄、竹节参、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文王一支笔等。四个品类。全州100万亩中药材基地分品类发展即地道药材类、重点开发类药材、市场调剂类药材、珍稀濒危类药材。其中道地药材80万亩,重点开发类10万亩,市场调剂类5万亩,特有珍稀类5万亩。四个重点。即以优势道地药材、药化原料药材、药食两用绿色药材、富硒药材为发展重点。以鸡爪黄连、五鹤续断、板党、玄参、白术、半夏、湖北贝母、紫油厚朴、皱皮木瓜、杜仲、黄柏等10个品种为主。围绕新塘、板桥等12个万亩中药材乡镇和百里紫油厚朴长廊建设,打造富硒道地药材基地。建设道地中药材基地80万亩,其中富硒道地药材板块基地20万亩以上。(2)药品生产、流通布局药品生产企业以恩施州目前较有规模的药品生产企业为支点,以分布8县市的工业园区为核心。以生物研发、现代医药、中药深加工等产业为主,集生产、展示、物流为一体的产业布局。(三)旅游养生产业恩施州以原生态自然山水、原生态民族文化、原生态乡村生活的“三原”类资源为依托,通过多样性产品开发,突出森林养生、高山避暑、民俗文化体验等优势,满足游客旅游养生目的,打造养生休闲度假胜地。以“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旅游养生产品吸引游客长期住养、“候鸟式”到访。到2020年,以养生住养为目的游客达到年均150万人次,平均停留时间为1周/人次,年创收30亿元。1.开发天然资源性养生产品利用空气质量优良,负氧离子含量高的空气资源,开发吐纳调息、森林浴、雾浴等养生项目;利用地势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地域差异明显的特点,开发避暑、日光浴等养生项目。利用动物、树木、鲜花、水果等动植物资源,开发食疗、花香疗法、精油疗法等养生项目。利用含特殊矿物质(尤其是硒)的泉水、河流、湖泊等,开发可饮用品,保健、洗浴项目。通过优良的自然环境与养生产品开发,吸引州内外游客休闲养生。2.推行特色民俗养生文化体验恩施土苗文化浓郁,利用恩施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多样性与养生形态多样性特点,突出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养生文化旅游。通过多渠道展示土、苗民族的歌舞、戏曲、鼓乐、生活习俗,结合土家、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和道家与佛教养生方法,开发民俗养生项目。让游客了解恩施的土家巫、傩文化,体验精神信仰养生;唱土苗情歌,跳摆手舞,舒缓心情养生;住吊脚楼,体验生态居住文化养生;吃恩施“十大名吃”、“十大新派土家菜”,“十大特色小吃”,品恩施“富硒茶”,砸“苞谷酒”,体验饮食养生文化养生。通过打造民族特色养生品牌,让游客体验异样养生文化。3.发展乡村休闲养生活动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无噪音、气温稍寒、致病因素少等优良环境,依托一定的森林、高山、泉、溪、河、田园等条件,开发乡村养生项目。通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建设,体验特色村寨生活;以生态茶园、果园、菜园、药材园等农业生态园为载体体验农耕生活;通过富硒土壤、富硒矿泉等富硒资源,开发富硒水浴、药浴、泥浴等乡村保健项目;探索恩施市沙地乡柳池村、巴东县清太坪镇桥河村、宣恩县晓关侗族乡蚂蚁洞村等长寿村的长寿秘诀,打造长寿生活体验区。通过乡村生活,让游客记住乡愁,返璞归真,给久居城市人群身心轻松的生活体验。专栏4 旅游养生基地建设打造旅游养生基地。托坪坝营、星斗山、七姊妹山、木林子、铁厂荒等原始森林建设森林浴场养生养老基地;依托建始小西湖、利川苏马荡、巴东野三关、恩施椿木营等高山区打造高山避暑养生养老基地。建设乡村民俗体验基地。以恩施芭蕉、宣恩伍家台、咸丰麻柳溪依托茶叶基地打造茶叶文化养生基地;宣恩彭家寨、鹤峰大路坪村、来凤舍米湖依托原生态古村落、民族村寨建筑文化特色,打造原生态民族生活体验基地;恩施盛家坝小溪依托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态打造远离城市隐居静养养生度假基地;来风黄梅古寨依托仙佛寺景区打造佛教圣地乡村一景,成为信众生活体验基地等各具养生内涵的基地。与富硒养生结合,建设美丽长寿乡村度假区,打造10个富硒村旅游度假区。建设恩施市双河省级地质公园,打造恩施市双河富硒疗养基地和富硒浴中心,打造建始县花坪镇大鸿寨村富硒产业发展示范村。加强富硒农业与旅游融合,打造茶叶、果品、药材、渔业等富硒生态农业观光园。重点打造10个基地:恩施市双河硒矿区、恩施市茶园、宣恩县果园、建始县冷水鱼、省级富硒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等。建设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宣恩贡米侗乡稻鱼鸭系统”、“恩施玉露侗乡茶文化系统”。在全州各县市挖掘特色乡村,打造各具养生主题的乡村养生基地.4.产业布局 按“3+N”布局。“3”指以生态资源环境、民族养生文化、乡村生活体验三种类别的养生项目建设。“N”指在全州8县市内,通过民族风情、古城遗址、特色村寨、土司文化、田园风光、特殊地形等N种差异化的环境,打造特色基地,满足旅游者的养神、养身、养心等不同人群的健康养生需要。(四) 体育健身产业随着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恩施州发展体育健身产业着重在户外运动基地建设、体育赛事举办、体育服务组织建立、体育设施完善等方面有大的举措。到2020年,建设有国内外知名的户外运动基地34个,建成一项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每年举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2场,体育服务业长足发展,体育服务设施完善,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1.打造户外运动基地利用区域内的山地、洞穴和峡谷、峡江、森林等资源,建设以攀岩、蹦极、速降、高空行走、热气球、翼装飞行等为重点的极限运动基地;建设以滑雪、滑草、汽车越野及露营、摩托车赛、自行车赛、山地马拉松等为重点的山地运动基地;建设以皮划艇、摩托艇、水球、激流回旋、龙舟、漂流、游泳等为主要内容的水上运动基地;建设以山地丛林线路、溶洞峡谷线路、河流湖泊线路、历史民俗文化路线等特色徒步、探险运动基地。满足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运动健身需求。2.发展体育竞赛及表演积极培育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探索和完善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积极申办国内综合性赛事及全国性单项赛事的各种联赛、杯赛、锦标赛、冠军赛、临时性重大赛事。建立国家级的体育赛事基地及训练基地。培育恩施本土的体育名人、名队、名项目参与各项赛事。发展群众参与度高、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表演性体育项目。着力推广民族特色的摆手舞、肉连响、广场舞等群众参与性强兼具表演性的传统健身项目。坚持以赛事为龙头,以“赛”育“市”和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带动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3.强化体育服务促进全民健身加快培育体育服务组织。大力发展体育指导、策划、咨询、经纪、营销和中介服务业。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保险、体育媒介、体育会展等相关行业。培育健身俱乐部,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体育健身场所以及运动健身培训、指导。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为各类健身群体派送社会体育指导员。策划体育项目技能培训推广、全民健身讲座、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展演等。充分发挥体育服务业对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动作用。 鼓励社会、市场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通过政策、资金、人员、场地等支持措施,引导体育协会、组织、俱乐部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和民办非营利性企业参与体育服务。实施以“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为主题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建设,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参加健身活动。开创“互联网+全民健身”服务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与网络媒体合作,建立体育宣传平台,研发“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平台,制作全州健身场馆电子地图和手机APP,通过微信公众号及“云上恩施”平台,为群众获取体育信息、交流运动经验、参加赛事活动、预约健身服务、选购体育用品等提供便捷的服务。4.完善体育活动设施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费开放。鼓励大型购物中心建设多功能的购物、健身、娱乐综合体。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城市的公园、广场、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配置健身设施、健身场所。专栏5 户外运动基地建设极限运动基地。在大峡谷、花坪、景阳、四渡河大桥、清江大桥建设极攀岩、速降等极限运动基地;山地运动基地。建始花坪、宣恩五子岩露营节和椿木营汽车主题运动基地(汽车电影,汽车越野拉力赛)、摩托训练比赛基地;恩施市建始县宣恩县椒园来凤县220公里大循环线山地自行车比赛训练基地;利川齐岳山、坪坝营、新塘双河、大山顶、神农溪、建设高山田径、滑雪、滑草运动训练基地。继续打造利川山地马拉松赛(白鹊山宜影古镇)基地。水上运动基地。包括在恩施高拱桥建设激流回旋基地、清江画廊(恩施水布垭段)、利川佛宝山、宣恩贡水河等其他水上项目运动基地。徒步线路。包括4条徒步精品线路:一是山地丛林类户外徒步线路(坪坝营、齐岳山、椿木营、凤凰山公园、走马生态园、七姊妹山、星斗山等);二是溶洞峡谷类户外徒步路线(腾龙洞、大峡谷、黄金洞、恩施龙鱗宫、来凤老虎桐等);三是河流湖泊类户外徒步线路(神农溪景区、女儿湖、二仙岩湿地、鹤峰董家河、利川见天坝瀑布、巴东玉泉瀑布、唐岩河天仙二桥、建始石门河、巴东巴人河等);四是历史民俗文化类户外徒步路线(土司城、柳州城、大水井、鱼木寨、舍米湖摆手堂、彭家寨、官坝苗寨、唐崖土司城、仙佛寺、满山红烈士陵园、庆阳老街、建始人遗址、屏山爵府等)(五)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是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州域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休闲经济的持续增长,州域外人口的大量涌入、人口老龄化、二孩政策等多方因素推动,对州内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恩施州的医疗卫生服务一方面要整合州内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需利用对口支援地区的优势,如借助重庆、武汉等周边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对我州的医疗帮扶,开放办医,提高州内医疗服务水平。突出中医传统医疗服务优势,办医层次及格局有新突破,顺应“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变化,形成更加完善与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1.强化中医全面服务中医药是中国的古老文明传承,对维护群众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日益受到群众欢迎。通过中医服务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得病后选择中医治疗。到2020年,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保证中医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专业性,建立州级中医医院(民族医院)1个、每个县(市)建立1个县办中医院(民族医院)。在每个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工作室、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室建设,支持康复医院设置中医药科室,加强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建立慢性病中医药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鼓励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于一体的中医保障服务模式。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到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提供诸如针灸、按摩、火罐、足疗等非药物保健服务,开发适合本地环境和生活习俗的保健养生产品如中药茶、药膳等。加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加快本区域的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和文献的抢救与整理。推进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民族药质量,加大开发力度。依托湖北民族学院中医学院、相关企业、医院开展中医药科技创新研究,对本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药防治进行攻关,形成一批经典名方、中药制剂等新药创制。挖掘和整理州内民间中医秘方,开展中医大师、名师评选,充分利用州内植物药用资源,开展资源分布、资源总量研究,出台恩施州药用植物名录。专栏6 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与人才建设完善中医服务体系。恩施城区新增一所三级中医医院,保证8个县市都有中医院(民族医院);每所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非专业中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每个乡镇、社区、70%的村卫室提供中医药服务;药品经营企业开展中医坐堂医疗服务;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可开办中医诊所;中医药与养老结合;中医药与在公共卫生结合。鼓励休闲度假场所提供中医药保健服务。鼓励中医药服务延伸至家庭。培育中医人才与技术。培养市(县)级50名左右中医学科带头人,培养100名左右乡镇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养200名乡村卫生室中医执业助理师;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师;继续开展各级各类人员的继续教育项目,地区覆盖率达100%,专业覆盖率达60%。分期分批对中医机构管理干部进行培训;筛选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筛选5项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和乡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中医适宜技术覆盖率达100%。2.推进多元多层次办医鼓励社会办医。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特色专科医疗服务,错位发展。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康复院、护理院以及口腔疾病、老年病、慢性病、临终关怀和医养结合的医疗机构等市场供给不足的医疗机构。机构选址瞄准城乡结合部、城市新区、开发区、郊区等地区,养老社区等。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中医学影像中心和病理检查中心。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共同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对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办医院,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引进和培养人才,提升学术地位,落实医保同等待遇,建设规费减免、水电汽热和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土地保障政策。加快实现与医疗保障机构、公立医疗机构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完善办医层次。健全以恩施州中心医疗、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等三级医院为龙头,县级二级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双向转诊,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实现产业发展与普惠民生良性互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加强设施建设、强化人才和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促进优质资源向乡镇、乡村延伸。鼓励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3.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目前恩施州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有限,依靠医疗机构扩张、增加医务人员的方法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需求矛盾。发展互联网医疗,借外力,用合力解决医疗资源不足问题。“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与传统医疗业务交叉渗透、融合创新的医疗模式。通过“互联网+医疗”提供临床检查异地诊断、诊断治疗专家会诊、生理体征远程检测、诊疗咨询与康复指导、药疗处方药店调配、慢病管理与远程监测等医疗服务,提高医生服务效率;通过提供预约挂号与检查检诊、分诊导医与流程通告、诊疗告示与用药提醒、医疗信息远程查询、健康教育、医患沟通与互动交流、诊疗费用网上支付等非医疗服务,使患者就医更便捷。建设州域卫生信息中心。初步建成一个系统安全、运行通畅、标准统一、应用全面、管理规范、资源共享、覆盖全州城乡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疗数字化、公卫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安全保障一体化目标。以信息化促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以服务患者为中心,跨区域的医疗资源共享、保障区域内群众和国内外游客健康的恩施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和三类应用。搭建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和居民联系通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帮助居民建立对社区医生的信任感和优先感。通过互联网“做连接,搭平台”和“送服务,强能力”,全面强化基层卫生服务。实现公平分诊,提高整个医疗系统的效率。通过互联网开展远程问诊和网络会诊,协助大医院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对基层医生进行指导和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