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6586550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县域经济发展规 划 纲 要 (12月31日修改稿) 前 言县域经济是实现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做大做强经济圈县域经济,加快把合肥经济圈培育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核心增长极,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纲要。本规划所指的县域范围,包括合肥经济圈内按县级行政区划设置的长丰、肥东、肥西、凤台、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庐江、无为、含山、和县、桐城14个县(市),县域面积30200平方公里,人口1324万人,分别占经济圈总量的78.4%和67.1%。圈内各县(市)分属平原、丘陵和山地地形,地域空间广阔,物产资源丰富,极具发展潜力。本规划以培育壮大经济圈县域经济为目标,科学分析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现状、发展机遇、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提出未来五年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规划期2011-2015年。(本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鉴于2010年统计数据尚未公布,暂使用2009年数据。)一、发展现状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采取多予、少取、扩权、放活、强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经济圈县域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合肥经济圈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占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的41.6%,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县(市)由上年的5个增加到7个,其中,肥西县地区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经济圈县域财政收入达136.2亿元,同比增长21.9%,占经济圈财政总收入的25.7%,其中,肥西、凤台两县超20亿元。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有4个县进入全省十强县,肥西县进入全国百强县。(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随着经济圈县域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经济圈县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7.6:38.2:34.2调整到2009年的20.8:50.1:29.1,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79.2%。经济圈县域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140.8亿元增加到2009年514.9亿元,年均增长38.3%,工业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优势产业加速向园区集中,经济圈各县(市)共批准建设省级开发区22家(其中批准筹建5家),园区平台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县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23家、国家级13家;县域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1亿元,建成4A级景区14个。(三)对外开放成效明显,产业集群化水平有效提升经济圈县域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由2005年的20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62.7亿元,年均增长38.2%;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32482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84043万美元,年均增长26.8%。各县(市)合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企业聚集、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以长丰岗集,肥东撮镇,凤台桂集、顾桥,霍山衡山,霍邱高塘、临水,无为高沟,和县乌江,含山林头,庐江同大,桐城新渡、金神为代表的“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镇。(四)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十一五”期间,圈内各县(市)全面贯彻“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强中心镇和重点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县域城镇结构,县域城镇化率达40%左右,肥东店埠、肥西上派等县城达到中等城镇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龙头、以重点镇为支撑、以一般乡镇和中心村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培育构建了产业发展协调、基础设施联网、公共服务共享、社会保障对接、管理体制同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五)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各县(市)围绕抓重点、打基础、增后劲,着力破解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瓶颈”制约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2009年圈内县域有效灌溉面积增至864千公顷;公路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建成县域公路3356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10公里百平方公里,国道、省道、县道实现互联成网,高速公路通达率达100%,10个县通铁路;城乡电网改造全面推进,供电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县域农村电气化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安全饮水工程稳步推进,电信宽带实现县域乡镇全覆盖,并逐步向村级延伸。(六)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圈内各县(市)生态多样性状态保持良好,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12个、污水处理厂15座,垃圾、污水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大别山生态保育区、皖西水源涵养区、淮河行蓄滞洪生态区、巢湖生态湿地功能区和菜子湖湿地保护区综合治理措施得力,县域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主要水源地应急保护机制已基本建立,巢湖、淮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得到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经济圈县域山青、水秀、天蓝,宜业、宜居、宜游品位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升县域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增强,经济圈各县(市)先后进入科技进步先进县序列。低生育水平趋向稳定,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12851元、 2720元增至2009年的26797元、4949元,年均增长20.2%和16.1%。二、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一)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是合肥经济圈建设关键阶段,全省进入黄金发展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合肥经济圈建设,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性机遇。一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合肥经济圈大部分县处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示范区的建设为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二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机遇。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省受益,合肥经济圈各县(市)迎来战略性发展机遇期。三是扩权强县等政策促进机遇。扩权强县政策、财政直管县政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等为合肥经济圈各县(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四是基础条件改善机遇。随着沪汉蓉、京沪、京福、商杭等高速铁路和合宁、合巢芜、合安、合六叶、合淮阜等高速公路,以及新桥国际机场、通江航道的建设,构成了经济圈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基础保障。(二)面临挑战近年来,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发展不均衡。各县(市)由于区位、资源及发展路径选择等方面的差异性,发展不均衡情况较为突出。二是基础设施对接不畅。经济圈各县(市)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县际道路互通水平较低,制约了县域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三是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域综合经济实力仍然较弱,特别是工业发展不强。四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不足,缺乏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五是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环境。三、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基础共建、产业互补、市场联动,着力推进特色发展、差异发展、集群发展、规模发展,壮大县域产业规模,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提高经济圈整体竞争实力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一是特色发展原则。立足各自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合理确定各县(市)发展重点,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优势互补原则。经济圈内县域要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避免产业同质化和恶性竞争,打造整体竞争优势。三是开放带动原则。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强圈内各县(市)之间以及各县(市)与周边经济圈的联系合作,搞好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对接。四是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发挥县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安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重点镇、中心村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五是民生优先原则。积极创造各类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城乡劳动力自主创业,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向城镇转移,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节能环保,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圈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总量超40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超400亿元,县级财政全部超10亿元,力争5个县财政收入超30亿元。到“十二五”末,5个以上县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 3个以上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2、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3、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力争到2015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5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县域城镇规模和功能结构更趋完善,中心城区和乡镇布局合理,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果,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到2015年县域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50%,县城达中等城市规模。5、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互动,互利共赢。6、社会建设显著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四、发展任务与建设重点(一)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突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镇群,提升城镇的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能力,推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发展承载力,释放区域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规划对县域建设的统筹、引导、调控作用,按照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城镇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布局、产业定位,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建设地下管网体系、综合交通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生态环境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基础设施,提高承载能力。加强对城镇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塑造特色文化,提升城镇品位,营造整洁有序、和谐舒适、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环境。加快推进县城建设。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培育,改善人居环境,集聚周边人口,按照中等城市规模,加快推进建设长丰、霍邱、庐江等11个县城(桐城市按照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建设另行规划,肥西县上派镇和肥东县店埠镇纳入合肥市总体规划)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县城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到“十二五”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20万人以上,把县城建设成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专栏一:县城建设专栏县别县城所在地十二五发展目标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产业重点平台建设备注长丰县水家湖镇2020加工制造业、食品加工也等培育建设省级开发区风台县城关镇2520煤炭、化工、机械产业省级开发区扩容寿县寿春镇2020文化旅游业、现代农业、加工制造省级开发区扩容霍邱县城关镇202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及配套服务业省级开发区扩容霍山县衡山镇2015电光源、服装、建材、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省级开发区扩容金寨县江家店镇2015新型材料、机械制造、医药保健、纺织服装省级开发区扩容舒城县城关镇2525服饰生产、羽绒加工、食品工业、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省级开发区扩容庐江县庐城镇2015轻纺食品、五金机械、新型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科技省级开发区扩容无为县无城镇2015汽车、冶金、化工、医药、纺织、建材培育建设省级开发区含山县环峰镇2015酿造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建材及新型材料、纺织服装省级开发区扩容和县历阳镇2015泵阀集群、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省级开发区扩容培育打造特色城镇群。选择一批区位优越,基础条件良好,产业支撑力、配套力较强、具备集群化发展条件的重点镇,推进跨区域合作发展,按照中等城市规模,通过基础设施共建、产业联动、配套发展,重点培育建设高刘-炎刘(新桥空港新城)、三河-杭埠-同大、长临河-中庙、郑蒲-二坝、冯井-临水(钢城)、下塘-吴山(重工业基地)、新集-城北(煤化工基地)和双港-新渡(包装印刷产业基地)8个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完善的特色城镇群,提高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培育经济圈新的增长点。专栏二:特色城镇群建设专栏名称“十二五”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产业重点平台建设高刘-炎刘城镇群2020出口加工业、现代物流业、航空服务业培育建设1个省级开发区现代物流基地三河-杭埠-同大城镇群2020现代加工制造业、旅游业培育建设2个省级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临河-中庙城镇群2020现代加工制造业、旅游业培育建设1个省级开发区临湖旅游基地郑蒲-二坝城镇群1515现代加工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化工业培育建设1个省级开发区港口码头区冯井-临水城镇群2020食品加工业、铁矿资源开发及加工业培育建设1个省级开发区钢铁基地下塘-吴山城镇群1515现代加工制造业、现代农业培育建设1个省级开发区重型工业基地新集-城北城镇群1515煤化工业、现代加工制造业、现代农业培育建设1个省级开发区煤化工基地双港-新渡城镇群1515文化旅游业、现代加工制造业培育建设1个省级开发区旅游基地店埠-撮镇城镇群4050商贸物流业、现代加工制造业省级开发区扩容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快推进重点镇建设。发挥自身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促进与县城和特色城镇群的功能分工与产业联动,增强对周边乡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吸纳能力。到2015年,重点镇镇区建成面积5-10平方公里,人口达5万人以上,每个镇建成一个1平方公里以上、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工业集中区。把重点镇建设成为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小城市。专栏三:重点城镇岗集镇、杨庙镇、庄墓镇、三十头镇、撮镇镇、桥头集镇、元疃镇、三河镇、花岗镇、小庙镇、岳张集镇、安丰镇、正阳关镇、姚李镇、杭埠镇、斑竹园镇、落儿岭镇、汤池镇、矾山镇、泥河镇、龙桥镇、石河镇、高沟镇、白茆镇、动漕镇、林头镇、仙踪镇、沈巷镇、香泉镇、乌江镇、金神镇、吕亭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打造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示范。(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信息化、低碳化的导向,优化工业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壮大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产业,改造提升煤炭、冶金、非金属材料、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包装印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开发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增强品牌创建能力。专栏四:传统工业项目汽车业:推进江汽集团轿车、轻重卡、乘用车等扩能改造,形成汽车改装车、零部件及蓄电池、内饰等各具特色的产品体系。做强庐江同大汽配产业基地,配套生产江淮中卡车的车厢总成等车身部件。发挥桐城汽车零部件行业“金光”、“白兔湖”、“金星”等三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效应,巩固桐城全国凸轮轴、曲轴、活塞、轴瓦、缸套、链条重要生产基地地位,在桐城建设经济圈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寿县专用车组装基地。家电业:打造家电整机生产、市场需求潜力大的小家电产品制造。依托美菱、荣事达、桐城金田集团、安徽中科集团、安徽京天印务集团等企业为家电企业提供小家电彩色包装配套;依托桐城金润包装有限公司提升瓦楞纸板生产,发展大家电纸箱包装。装备制造业:依托中洋造船、三联泵业、同兴环保、盛运机械建设新型装备制造基地,依托兖矿集团、南京胶带厂、华星智能停车设备公司、安徽纵横胶业建设矿山机械制造产业园。以无为电线电缆集群为核心,大力发展特高压和超高压大容量变压器和特种电缆,支持桐城市金星、环宇、星星等链条企业为工程机械提供配套,打造合肥东城新市镇通用设备制造产业园。电力业:推进合肥二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工程、长丰电厂280万千瓦机组、凤台电厂二期260万千瓦机组、顾桥煤矸石电厂230万千瓦机组建设;实施皖能霍邱电厂工程。冶金业:依托庐江、霍邱铁矿,组建集采矿、选矿、炼铁、炼钢等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谋划年产500万吨优特钢项目和庐南重化工基地特钢项目;推动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发展。建材业:依托丰富的建材原料矿产资源,重点发展以水泥、钢构、彩铝、玻璃、建筑陶瓷等为主的建材产品,依托富煌集团、盛大集团、瀛浦水泥、金昌钙业等企业建设新型建材基地,推进无为电线电缆产业和庐江磁性材料产业发展。化工业:推进庐南重化工基地和和县精细化工基地建设;加快中盐集团的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盐化一体化搬迁改造项目,形成以盐为龙头的碱、酸、有机氯和PVC等盐化工产业链。依托华谊化工,建设国内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及配套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推进无为羽绒产业,长丰、寿县纺织服装产业、庐江轻纺服装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桐城鸿翔羽绒和含山浙江明业、佳诚纺织、振华棉业、益和棉业等企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豆制品加工、奶业加工基地,粮油深加工基地、蚕桑种养基地、饲料、大麻生产加工基地、皖西白鹅及羽绒深加工,粮油、水产品和畜禽深加工基地,羽绒、蛋鸭养殖深加工和粮食深加工基地等建设。依托六安瓜片、霍山黄芽、庐江“白云春毫” 、桐城小花和舒城小兰花等名牌产品,建成国内知名茶叶生产基地。包装印刷及家具产业:推进桐城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加快肥东经济开发区家具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聚焦重点,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加快资本集中,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建成若干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产业聚集和品牌聚集。专栏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电子信息: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家电、矿用电子、软件和物联网,重要电子材料、关键电子元器件等。节能环保: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同兴新型环保节能产品生产基地、蔚蓝水处理公司年产5000吨浓缩型水煤浆添加剂技术改造工程、桐城盛运环保公司干法脱硫及垃圾焚烧发电设备、新瑞集团污水处理设备等项目建设。新能源:重点发展光伏、生物质能源、洁净煤、光伏太阳能用多晶硅、电池及组件。加快景坤多晶硅、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巢湖盛华晟光伏产业园发展;新建无为县、和县核电站,推进霍山、金寨光伏电池及电站项目等建设。利用秸秆、垃圾及沼气,推进寿县、金寨、霍山等县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生物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造和生物农业,加快大别山中药材开发等建设。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监测设备,高精度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特种材料设备,冶金、矿山、化工、现代物流自动化等成套设备,新型基础零部件和加工辅具等。加快集成电路用光刻机、封装和检测设备、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等建设。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硅基材料、电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特种线缆光缆、新型建材等。加快庐江磁电产业基地、含山建材及新材料产业集群等建设;推进桐城中建材恒昌玻璃基板、丹凤电子玻纤绝缘基布项目建设;以霍山和金寨光伏产业园为载体,发展以非晶硅、多晶硅、单晶硅为主的太阳能半导体材料产业;以桐城丹凤科技园为基地,建设全电子纱池窑拉丝等项目。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重点发展高性能电机,单体电池、电池模块及其控制系统。推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按照“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同科研单位的合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聚集,培育产业集群。专栏六:优势产业集群及重点项目绿色化工及新型建材集群:发展肥东循环经济示范园中盐盐碱材一体化以及玻璃幕墙、塑钢、铝合金、电线电缆等绿色化工及新型建材集群。机械制造及汽配产业集群:发展江汽汽车配件、船用设备、精密机械、纺织机械、医疗机械、车用工程塑料件、起重机械及船用配套零部件等机械制造及汽配产业集群。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伊利乳业、千喜鹤食品、丰大集团、黑牛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家用电器及塑料产业集群:以格力、美的、美菱等家电为龙头打造家电及其塑料配套产业集群。钢铁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安徽首矿大昌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铁矿深加工基地、和县马钢500万吨长材项目、庐江特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0万吨特钢生产项目,发展马合钢材深加工项目、热轧无缝钢管、金安不锈钢铸造、福达不锈钢中板、福山特种钢等钢铁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集群:依托淮南煤电资源,推进长丰下塘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建设优势农业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实行“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粮油、蔬菜、瓜果、生猪、家禽、奶牛、水产品、蚕桑、茶叶和生态休闲农业十大生产基地,形成农业加工集群。建立立足合肥经济圈、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专栏七:十大农业生产基地粮油加工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桐城、庐江、无为、含山、和县、舒城、寿县、霍邱、霍山、金寨、凤台、肥东、肥西、长丰等县。小麦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凤台、霍邱、寿县、长丰、庐江等县。玉米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肥东、长丰等县。棉花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无为、含山、肥东、长丰、肥西、桐城等县。油菜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霍邱、寿县、舒城、肥东、肥西、长丰、无为、庐江、和县、含山、桐城等县。蔬菜生产基地:在金寨、霍山建立高山蔬菜主产区;在肥东、肥西、长丰、舒城、庐江、金寨、无为、和县、霍邱建立反季节棚室蔬菜生产区;在肥东、肥西、无为、庐江建立环巢湖水生蔬菜生产区和在凤台县建立采煤沉陷区水生蔬菜生产区;在长丰、肥西、寿县建立环县桥机场旱作高效农业生产区;在合肥、舒城、庐江建立伏缺蔬菜生产区。茶叶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金寨、霍山、舒城、桐城、庐江等县。蚕桑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金寨、霍山、肥西等县。畜禽生产基地:在肥东、长丰建立奶牛养殖生产基地;在长丰、肥西、寿县、霍邱建立皖西大白鹅主产区;在桐城建立蛋鸭养殖生产基地。水产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肥东、肥西、寿县、舒城、金寨、霍邱、霍山、庐江、无为、和县、桐城等沿江、沿淮、沿库、沿湖圩区。着力创建一批现代农业标准园区。不断拓宽农业园区建设的范围,打破目前形式上单一的工厂化、大棚栽培模式,创建现代农业标准园区,以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放为特点,提高现代农业园区的高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专栏八:现代农业标准园区合肥市:推动肥西高刘大葱标准园、肥东元疃马皇食用菌种植标准园、长丰吴山精品南冬瓜、马铃薯种植标准园等蔬菜标准园建设;推动肥西合铜路三河蔬菜示范区,长丰草莓种植示范区、长丰吴山、岗集南冬瓜旱作农业示范区、肥东民族大棚蔬菜示范区等蔬菜种植示范区建设。六安市:大别山农特产品产业园、霍邱县长集现代农业示范区,霍山县大沙埂现代农业示范区,舒城县杭埠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寿县迎河现代农业示范园。淮南市:凤台县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巢湖市:以郭河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核心,建设万亩高效现代农业园区;以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为核心,建设万亩以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为重点的农业园区;以无为汤沟镇为核心建设万亩高效科技示范园。 桐城市:桐城农业科技示范园(省级),桐城市绿色食品工业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桐城蛋鸭省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顾的原则,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功能,创建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区,建立全省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基地。专栏九: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区合肥市:肥西县全省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肥西县老母鸡全国生态休闲农业示范点、长丰草莓博览园、卧龙山生态园、肥东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六安市:寿县八公山、君湖.刘老根生态园、舒城县万佛湖、金寨县天堂寨、霍山县白马尖、铜锣寨等国家A级以上重点旅游景区。淮南市:推进八公山旅游一体化建设,凤台县八一林牧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区、凤台县硖石农家乐山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巢湖市:以沿江为主线,兴建沿江5000亩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农业园;以沿巢湖为主线,兴建5万亩滨湖北岸集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模式应用与一体的生态观光、休闲、垂钓旅游观光度假区;以沿温泉为主线,重点把汤池金孔雀度假村、香泉湖旅游度假村、褒禅山度假村等示范片做大做强。桐城市:安徽省桐城市嬉子湖生态旅游区。(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健全城乡流通体系适应县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转换的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培育壮大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整体水平,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依托特色文化资源,重点培育发展文化旅游、演艺、文化娱乐和休闲健身、广播影视、电影发行和放映、音像、工艺美术、节庆和文博会展、新闻出版和印刷等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速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培育建立一批多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促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主导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旅游业。以绿色山水为骨架、红色资源为主线、古文化为底蕴、地质遗产及民俗文化为特色,加快推进旅游景区景点创建升级,深化经济圈县域旅游联动发展,着力打造绿、蓝、红、古、特五大旅游品牌,培育具有江淮风情的特色的国家级休闲旅游目的地。商贸流通业。全面推进县域商贸中心和乡村商服中心两级商业功能区建设和商品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形成以现代流通网络为基础,大中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各类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城乡市场相互融合、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的城乡商品流通体系。现代服务业。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培育担保、信托、征信、基金、贷款公司等金融衍生行业。大力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信用担保、人才、家政、信息、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电子商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养老、托幼等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着力培育和发展会展经济,积极创造条件,高水平办好中国六安茶文化旅游节和桐城国际羽绒节等大型专业会展。房地产业。以吸引周边区域消费群体向城镇集聚为重点,大力推进房地产发展,不断壮大房地产企业规模和实力。逐步完善和规范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案和分配政策。积极推进廉租房建设,切实帮助贫困居民解决住房问题。放开和搞活二、三级房产和地产市场,培育和扶持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重点发展和支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扩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联系农民,联系市场,搞活流通的作用。专栏十:重点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包公故里文化园、霍山动漫创业园、安徽新桥阳光半岛国际文化产业园、楚都文化演艺广场、庐江汤池文化影视城,无为文化博物园、桐城文化博物园,孔城旅游文化产业园等,着力推进建设硖山口古文化遗址修复、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国寿县淝水影视创意基地、古建筑群保护与维修整治、“寿春城”遗址保护展示、金寨鄂豫皖红军纪念园、舒城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含山凌家滩遗址保护开发,和县猿人遗址保护开发、肥西三河古镇开发等。金融服务业: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保险市场,加强对后备上市公司的培育,鼓励企业以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保险业。扶持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小型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农村信用联社、村镇银行和农业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强化金融创新,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与服务。物流业:推进县域物流中心建设。旅游业:以合肥经济圈旅游一体化为目标,开发建设具有大别山特色的旅游基地和旅游观光带,推进大八公山旅游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寿县古城”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县域协同发展交通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经济圈城际轨道交通、公路、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县域一体化交通体系。重点建设路网联通线路和各乡镇配套客运站,乡、镇、村之间实现公路联网,推进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形成包括城市交通网、县际公路网和县乡公路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格局。专栏十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际轨道:规划建设合淮、合六、合巢、合桐及淮南-六安、六安-巢湖为主轴线,连通沿线城镇的城际轨道交通网。公路:在合肥经济圈地域空间内,疏通拓展合淮、合六、合巢、合桐的快速交通系统;以县城为枢纽,加快县乡村路网建设,延伸通达深度,扩大覆盖面;省县道、县域之间公路交通实现同标准、同等级建设,实现县域快速路网无缝对接;加快建设圈内各县(市)至新桥机场快速通道。水运:实施“引江济淮(巢)”工程,沟通长江和淮河水系。实施淮河航道、合裕线航道、派河航道、淠淮航道、兆河西河航道、桐枞航道以及店埠河、丰乐河航道升级改造,淮河疏浚及开发利用,加快郑蒲港、孔城港、鲟鱼江、淮南淮河、临淮岗、正阳关码头、派河码头、巢湖港码头建设,建成裕溪和巢湖复线船闸。水利建设。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水利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以防洪保安工程为重点,以民生、稳粮和灌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为中心,构筑水利保障体系。全力推进巢湖流域综合治理,新一轮治淮工程、区域防洪、跨流域治理、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重大供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增强基本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提升县域防灾减灾能力。专栏十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区域防洪:结合长江、淮河流域和巢湖防洪规划,继续实施长江、淮河和巢湖防洪工程,提高防洪水平和能力。同时大力推进县城、重要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跨地区流域治理:实施史河、淠河、滁河、泥河、沣河、汲河、东淝河、丰乐河、杭埠河、沿岗河、熊家河、兆河、西河、柘皋河、得胜河、牛屯河、清溪河、永安河、黄泥河、龙眠河、孔城河、挂车河、大沙河等跨地区重点中小河流及其洼地治理工程。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实施合肥市刘桥坝闸等8座、六安市城东湖闸等23座、巢湖市裕溪闸等6座和桐城市包墩闸等2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项目;完成一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合肥、六安、巢湖、桐城等一批万亩大圩达标工程。重大供水工程:实施大别山区优质城市水源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引江济淮(巢)跨流域调水工程;沿淮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城市新水源地建设等。能源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步伐,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建设,推进开发农村能源,在资源条件适宜的农村推广使用沼气、秸秆气化和太阳能、风能等。专栏十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供电:统筹协调合肥经济圈县域电网规划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生活垃圾沼气发电、生活垃圾焚烧供热工程,加大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推广力度,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比例达到60%以上。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新一代固定和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优化通信网络结构,积极应对“三网融合”,提升网络性能和技术水平,推进新建小区和农村行政村100%光纤进楼进村工程。推动经济圈内各县(市)(市)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提高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水平。实现县域内互联网普及率、电子政务外网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着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推进重点行业和用能大户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两高一资”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准入条件,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管理。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加快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和金融等政策支持,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提高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业,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落实县级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继续推进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联合建立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确保群众饮水安全。逐步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以改善城镇大气环境质量为中心,全面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高度重视城镇、开发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污水、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能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大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探索排污权有偿交易。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生态保护。深入推进生态省示范基地、重大项目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保护与恢复大别山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生态功能,综合治理江淮分水岭和矿区等生态脆弱地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长江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防护林网、自然保护区和商品林基地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政府职能,加强政策扶持,大力发展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扶持发展特殊教育,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继续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继续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为企业、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和专业素质,努力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以及资金补贴等促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企业吸纳人员就业。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全面推进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医疗卫生事业。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妇幼保健,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十二五”末,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以及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事业。基本建立起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科学、体系比较健全、便于城乡各类从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文化体育事业。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康发展,逐步构建起与现代化城镇建设相适应,特色鲜明、设施完善、运行高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形成群众体育社会化新格局,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人口与计划生育。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推进建立经济圈内县际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协作机制,加强计划生育合作管理,提高经济圈县域计划生育合作管理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四、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县域经济,既要充分发挥各县(市)的责任主体作用,又要举全省之力。各县(市)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建设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科学部署,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把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合肥经济圈各市要根据各自职能,制定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在人才、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等方面为各县(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做好规划与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的相互衔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修订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二)制定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充分调动各县(市)的发展积极性,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经济圈各市要在财力投入、金融服务、融资担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向县域倾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保持强农惠农政策稳定性,加快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保障县域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用地需求,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对各县(市)重大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以“城区优化结构,县域加速发展”为目标,开展对口支援与城乡协作。用好用足国家和省政策,争取在财政投入、项目贴息、重大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得到更大支持。(三)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放到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高度加以推进。高起点超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特别是有牵动力的重大项目的策划、包装和推进力度;建立跨区域项目合作机制,推进项目联合申报和对外联合招商,加强项目申报争取和承接招商,通过申报争取一批、承接引进一批、合作推进一批,推动建设一批大项目、大工程,实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促进经济圈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四)加强对外承接招商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用新体制、新机制、新思路走出一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县域经济管理权限。实行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和重点工业园区,加强与世界500强等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联系,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按照“招得进、落得下、快推进、速投产”的方针,提高项目引进成功率,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五)加强科技人才保障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结合,建立产业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以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围绕建设重点和市场需求,加强高素质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抓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省派选调生挂职锻炼工作,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制定发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急需专业人才目录,有针对性地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和智力。采取多种方式,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到经济圈各县(市)开展科技咨询、技术开发、项目合作等活动。搭建人才市场化配置平台,培育人才服务中介组织,推进县域人才市场建设。(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不断优化县域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土地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建立民营工业园,引导中小企业向县域集聚,鼓励民营企业家到县域投资办厂,建立担保中心和创新型产业。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规模型、成长型企业,努力在县域形成年产值达百亿元、5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竞争力。着力营造鼓励创业的舆论环境,鼓励有专长的农民尽快向二、三产业转移,由单纯的劳动者转变成为投资者和经营者,进而形成千军万马走向市场、全民自主创业的生动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