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9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6474478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9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9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9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句、联、诗对比类考点解析1.古诗词阅读中的句、联、诗对比类题目是一比较阅读类题目,能力层级为E级。2.句、联、诗对比类题目是高考古诗词鉴赏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是检测考生比较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一般赋4分,有时赋8分。3. 解答句、联、诗对比类题目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掌握了这些,有利于考场的超常发挥,能够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考点解析4. 解答这类题目,必须要言之的据,对比较对象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赏析,不能为比较而比较。5.这类题目难度要求高,赋分也较高,所以,我们在备考中要加大解答此题目的力度。6.句、联、诗对比类题目其实就是将对一首诗的鉴赏能力延伸到多首诗的鉴赏,道理是一致的,我们没有必要惧怕。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和方法,任何题目的解答都是相通的。真题回放(2011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是它们在原诗结构画中的作用。(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高考答案(1)濛濛细雨。(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画”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到“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高考答案(3)刘诗借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高考答案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观景象,“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解题思路 本题第一问考查了对景色特征的分析概括,要求我们对第一首诗的景物特征进行概括,需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准确分析。解题思路第二问考查的的诗中重要语句在整个诗歌结构中的作用,要求我们按照诗歌创作“起、承、转、合”的原则,对每首诗的第三句进行分析。解题思路 第三问考查的是两首诗意境风格的赏析,这个要求属理解兼评价类,能力层级为E级,这一问要求我们对两首诗有一定的认识,对两首诗的风格、写作对象、描绘景象等进行比较、对比,从中发掘出二者的异同,并结合诗歌创作所遵循的规律,对其意境风格进行合理分析。最后,以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即可。设问形式 1.常式设问:(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请予以说明。(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请举例说明。(4)这两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何相通之处,请说明。设问形式2.变式设问:(1)这两首诗虽然主旨不同,但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请找出来加以分析。(2)这两首诗写的是同一对象,但作者的落脚点却大不相同,请举例说明。(3)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请结合诗句内容作答。(4)这两首诗的某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理由。方法指津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方法指津 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方法指津 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方法指津2.比较情感基调: 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方法指津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方法指津4.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方法指津5.比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解题步骤第一步,确定两首词在设问中的共同点或不同点。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要通过诗句来说明异同点;第三步,通过异同点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格式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分析;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分析,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分析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练习答案思念故乡之情。峡口送友人中第三句“来时万里同为客”和送蜀客中末句“自缘身是忆归人”都说明了自己也是客居中他乡,从这两句上可以看出作者深深的思念故乡之情。答案解析解答这道题,必须抓住两点:1.诗歌通常卒章显志,因此,分析情感要着眼抒情句或尾句。2.紧扣“共同”二字。从比较发现“共同点”,第一首中“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和第二首中“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都在暗示自己作客他乡,所以,我们可以认定,两首诗都共同表达了思念故乡之情。考点小结句、联、整诗的比较阅读在高考中逐渐成为难点,它不仅要对一首诗进行赏析,还要求对与之相通的其他诗进行赏析。这个要求比较高,但既然高考试题中已经出现,我们就以不变应万变,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比较阅读的知识,解答这类题目也并非难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