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实践报告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5873798 上传时间:2022-03-25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实践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实践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实践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实践报告国民经济 概论 实践 统计 报告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016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篇一: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小结 第一章 总论 统计的涵义 一、统计的涵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科学。 二、统计三种涵义的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提供的,是统计活动的成果;统计学对统计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统计活动 是基础,是源;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提出;没有活动,统计科学也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 统计的特点 一、统计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具体的、密切联系事物质的量);总体性。 统计的作用 一、统计的作用:从宏观上,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从微观上,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日常生活中,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第二节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统计学产生的两条路线:政治算术社会经济统计;概率论数理统计(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 政治算术社会经济统计 一、政治自述学派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和约翰格朗特。 二、威廉配第的代表作政治算术,为以后的经济统计的发展开拓了道路;约翰格朗特的代表作对死亡表的自然 观察和政治观察,为人口统计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三、17世纪中叶的政治算术学派是统计学的开端。 四、1790年英国进行了第一次的人口普查。 第四节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国民经济的概念 一、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一、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研究的特点:范围的广泛性;着重从宏观角度出发。 第五节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重点)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二、统计总体的特点:是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所有的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三、“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标志与变量 四、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如性别、年龄)。 五、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数量标志(能用数量表示的)和品质标志(不能用数量表示的)。 六、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 七、变量按其数量是否连续,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八、离散变更是指变量的值只能是整体不能出现小数,否则为连续变量。 统计指标 九、统计指标的概念: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在统计中占有中心地位。 十、统计指标的要素:空间范围、时间限制、指标的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十一、 统计指标的分类: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相加无意义)和时期指标(相加有意义);按其 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绝对数)和质量指标(相对数,如密度、比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分为实物指标(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如米、公斤、台)和价值指标(以货币单位计量)。 统计指标体系 十二、 “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 套指标。 十三、 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按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按内容的不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指标体系);按作用的不同(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 流量与存量 十四、 “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十五、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十六、 流量与存量的关系:有些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然有存量;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 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的;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的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的对比,计算得到的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则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 第二章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一节 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 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 (一)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一种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直接来源,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一 种是别人的数据(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 统计资料的间接来源 (二)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出版物。 第二节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意义 (三)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种类(重点) (四)统计调查的种类: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一)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优点:全面、详尽、 系统;缺点:工作量大、耗资多、时间周期长、一般不宜经常举行)。 (二)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 (三)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 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四)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有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 (五)统计报表的内容:表式、填表说明。 (六)“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基于客观存在) (七)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 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基于有意识的人为活动) 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 (五)数据资料搜集的方法:询问法、报告法和观察实验法。 三、询问法具体包括:访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和座谈会。 四、观察与实验法包括:直接观察法、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和实验法。 五、空间遥感统计调查的科学性表现在:及时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第三节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一、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首要工作);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 二、“调查对象”是需要进行调查的某个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它是由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组成的。 三、“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四、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内容:调查工作完成的期限及工作的进度;确定调查的方式与汇总的方法;组织领导;调查前的其他准备工作。 第四节 统计数据资料整理 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内容 一、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内容:对原始数据审核与整理、对第二手数据资料的检查与整理。 二、对原始数据审核与整理: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对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汇总;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对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二、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应主要从完整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进行。 三、准确性审核包括:逻辑性审查、比较审查法、设置疑问框审查。 四、对第二手数据资料的检查与整理:首先要对现有资料进行甄别;对现有资料作出评价;选用适当的再加工方法。 第五节 统计分组(重点) 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 (六)通过统计分组可以达到的目的:可发现统计数据的特点与规律;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七)统计分组的概念:将所研究的现象总体按照某个标志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并计算其总体内部各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 揭示总体内部的构成,表明部分与总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统计分组的方法(重点) (八)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九)正确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要根据现象 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 (十)统计分组方法: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根据选择分组的标志的多 少及复杂程度的不同,对研究总体可进行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十一) 按品质标志分组,将研究总体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 编制次数分布数列 (十二) “次数分布数列”是指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又称分配数 列。 二、分布数列有两个组成要素:分组;次数。 (十三) 分布数列根据标志的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数列(属性数列)与变量数列。 (十四) “品质数列”是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属性的单位分布情况。 (十五) “变量数列”是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数量的单位分布情况。 (十六) 标志的变量分为两种:离散变量(不连续变量,必须是整数);连续变量(可以出现小数)。 (十七) “连续变量”是指其数值在整数之间可以有无限的数值 (十八) 连续变量数列一般只能编制组距式的变量数列,不连续变量数列可以编制单项式的变量数列。 连续变量编制的组距数列相邻组的上下限的组限值必须重合,而离散变量则不要求必须重合 (十九) 以每一个变量值为一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称为单项数列。 (二十) 只有当变量的取值范围比较小时,适合编制单项式数列;若变量的取值范围较大,则应编制组距式的变量数列。 (二十一) 以变量值的一定变动范围为一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称为组距数列。 (二十二) 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需要明确的几个要素:组距与组数;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组限与组中值;频数与频 率。 (二十三) 组距上限下限 (二十四) 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反比。 (二十五) 频数愈大,该组的标志值对总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也愈大;反之。 (二十六) 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 (二十七) 变更分布的类型:呈钟型对称分布的,称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呈U型分布,两头大,中间小(如死 亡比率)。 统计分类标准化与常用的分组(重点) 一、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 益。 二、统计分类标准按照其适用范围的不同,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三、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种分组(类)标准:经济类型分类(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三次产业分类(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行业分类;基本单位分类。 四、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 五、第一产业:农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 业),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六、我国将基本单位分为两类:机构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七、所谓机构单位,是指拥有产权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八、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 位。 九、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地点的惟一性;生产活动的单一性;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重点) 第六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构成:总标题;横行标题(主栏);纵栏标题(宾栏);数字资料。 第八章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一、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二、国民帐户体系(SNA)。 第三节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帐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二、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帐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 三、基本核算表是指对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价值量核算的表式。 四、国内生产总值表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 五、国民经济帐户是指以帐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 六、国民经济帐户的基本结构:生产帐户;收入分配及支出帐户;资本帐户;金融帐户;资产负债帐户;国外部门帐户。 第四节 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共同性:研究客体一致;研究目的一致;研究的主要内容相同;研究方法基本相同。 第九章 人口与劳动统计(重点)第一节 人口数量统计 (二)人口数量是指处于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具有某一特定标志的人口总体人数。 (三)人口数量统计的特点:确定人口数量统计的时间标准;确定统计的地理范围;确定统计的人口范畴。 (四)“现有人口”是指在特定调查时点上本地区实际居留的人口。 (五)现有人口数常住人口数+临时寄居的外来人口数临时外出的常住人口数 人口构成统计 一、人口构成统计从几个方面做研究:人口的分布;人口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和经济构成。 二、人口分布包括:人口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分布。 三、人口自然构成即指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 四、分析统计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的指标主要有:人口性别构成及性比例;人口年龄构成。 五、性别构成指标男性(女性)人数/总人口数*100% 六、性比例指标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该指标的平衡点为100)。 七、人口性别比受年龄、出生、死亡、迁移等因素的影响。 八、人口社会构成是指由社会因素、社会性质、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不同社会属性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布和关 系。 九、人口社会构成包括:人口民族构成;人口职业的部门、职务及身份构成;人口文化教育构成。 十、人口类型表: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以下,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40%以上,年轻人口型;5%10%,30%40% 壮年人口型;10%以上,30%以下,老年人口型。(必考) 人口变动统计(非常重要) 一、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人口的机械变动:人口的迁入、迁出。 二、反映人口自然变动规模的统计指标:一定时期内的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和自然净增人数。 三、育龄妇女的年龄范围通常是1549岁。 人口迁移变动 一、人口迁移变动又称人口机械变动。 二、统计反映人口迁移变动的主要总量指标是人口迁入数、迁出数。 三、人口迁移统计常用的相对指标有:人口迁入率、人口选出率、人口总迁移率和人口净迁移率。第二节 人口质量统计 人口质量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 (一)人口质量是指反映人口总体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亦称人口素质。一般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 素质三方面的内容。 第三节 劳动力资源统计 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及其统计的意义 (二)劳动力资源是指一定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三)劳动力资源区别于自然资源的特点:劳动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资源;再生产周期效长;是一种有生命周期的资源。 第四节 经济活动人口统计(必考) 经济活动人口的概念及其统计的范围 一、劳动力资源包括: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 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就业人口包括:有酬从业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自营从业人员(私营和个体业主、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其他人员(现役军人、民办教师和宗教职业者)。 失业人口包括:城镇失业人员和乡村失业人员。 非经济活动人口包括:16周岁以上的在校生;家务劳动者;离休、退休、退职后不再从业的人员;无就业愿望的其他人员;待学人员;丧失劳动能力人员。 第五节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统计分析 一、反映劳动力资源利用的指标有: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就业率;失业率;劳动力资源可能 潜力程度。 三、劳动力资源负担情况分析指标:就业人口负担系数;丧失劳动能力系数。 四、劳动力资源预测方法:直接推算法;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测算。 五、直接推算法包括:算术级数法;几何级数法。 六、算术级数法:TN=TO(1000-N*Y)(1-Z) ; TN(16-60周岁的劳动力资源数)、N(年数)、Y(死亡率)、Z(丧失劳动 能力系数) 七、生产发展超前系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口增长速度生产发展超前系数1,表示两者之间保持协调;如果 1,则表示两者不协调。 第十章 国民财富统计第一节 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与内容 国民财富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 一、“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情国力及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重点) 二、国民财富具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经过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包括经过劳动被发现或掌握的自然资源;国民财富中的物质财富是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融合体;是一个经济存量。 三、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介环节的重要手段;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与宏观调控计划的重要依据;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依据。 国民财富的分类 一、国民财富的分类:按来源分(国民财产人类劳动创造的;自然资源);按经济用途分(物质生产部门用国民财富和 非物质生产部门用国民财富)。 第二节 自然资源统计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自然资源”指一国境内所有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开发利用以提高人们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并同时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实物性资源的总称。(重点) 二、自然资源统计的范围仅限于已被人类发现或掌握的部分。 三、自然资源的分类:按其生成的特征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按其性质分(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按其探明和利用程度分(一级、二级和三级资源)。 四、已完全探明储量并确定其用途的自然资源为一级;已相当精确地探明其储量,但对其用途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自然资源篇二: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全部讲义 前 言 一、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知识体系: 本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统计学原理,下半部分为国民经济统计。其中,统计学原理部分着重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概念与计算较多,考生应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方法并不复杂,但是需注重对计算资料的准确理解与计算方法的准确使用。因此,选择恰当的方法是学习与掌握这一部分内容的关键。国民经济统计部分着重于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基本数量表现及其关系,学员应注重理解各部分统计指标的涵义及其统计意义,加强记忆。 二、历年考情分析: 从往年的命题来看,大部分的计算题会集中于统计学原理部分中的平均指标、时间数列、统计指数、相关与回归分析几部分内容中,而选择题(单选、多选)、名词、简答这样的题型则较多集中于国民经济统计部分的内容中。希望学员在学习中,根据自己的条件,安排适当的学习进度。 三、内容分布: 统计学原理: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三章 综合指标 第四章 时间数列 第五章 指数 第六章 抽样推断 第七章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国民经济统计:第八章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九章 人口与劳动统计 第十章 国民财富统计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生产统计 第十二章 国民经济流通统计 第十三章 国民经济分配统计 第十四章 国民经济使用统计 第十五章 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 第一章 总 论 一、统计的涵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统计”经常被大家理解为三种含义: 1.统计活动。比如,有人说:“我是干统计的”。这个含义是指人们所从事的是经济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活动。这个含义下的“统计”表示为动词,意即统计实践活动。 2.统计资料。有时,又有人说自己需要一些数据资料,从而帮助其观察、分析某些经济事物的特征,进而把握这些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在这个含义中,“统计”表达的是名词,意即统计实践活动的结果。 3.统计学。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也是“统计”,它是指统计活动的理论,是一门学科。 以上三者的关系是:统计学是统计活动的理论归纳与总结,它指导人们的统计实践,而统计实践又为统计学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统计实践的结果为人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分析依据。 二、统计的特点: 1.数量性:用数据描述和分析经济事物,表现其数量特征进而分析经济事物变化与发展规律,是统计的特点之一。它包含:(1)描述经济事物数量表现的数据,例如:用某企业的职工人数表现其职工规模、用某地区的储蓄总额表现其货币存量规模;(2)描述经济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数据。例如:某企业职工文化程度构成比重、某地区人均占地面积、人均消费水平;(3)揭示经济事物的质量互变界线。例如:某地区人口恩格尔系数(60%)揭示了贫困与温饱的数量界限。 2.总体性:指从经济事物的整体着眼,探求大量事物的总体变化规律。单个事物往往只表现出该事物的个体特征,而大量同类事物则可以表现出其规律性的特征。例如:单看某个服务公司营业收入水平和其服务人员规模,只能评价该公司的经营与人员特征,而当我们观察整个第三产业经营特征,就会发现其服务附加值高、就业率高的整体特征。因而,统计观察需要结合对大量单位的观察来分析经济事物的特征。 三、统计的作用: 1.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用来描述经济运行状况的数据对其进行监测,进而为制定经济调整政策提供有效的判断依据。 2.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 3.统计是向群众宣传有关政策的工具。 4.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为了观察某未知现象的变化状态,在科学研究与科学实验过程中,都需要搜集大量的观察数据,因而,统计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统计学属于方法论科学。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1)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的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做总体单位。例如:某企业生产的产品总体、职工总体、资金总体、设备总体等;而每一件产品、每一名职工、每一元资金、每一台设备均可认为是相应总体的总体单位。 (2)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随着统计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会相互转化。 2.标志与指标: (1)标志的概念: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例如:每个人的性别、年龄、身高;每个企业的产值、销售额、职工人数、所有制类型等 (2)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的概念:数量标志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品质标志是指不能用数量表现的标志。例如:每个人的性别(品质标志)、年龄(数量标志)、身高(数量标志);每个企业的产值(数量标志)、销售额(数量标志)、职工人数(数量标志)、所有制类型(品质标志)等 (3)指标的概念: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4)标志与指标的区别: 二者所表现的对象有所不同,标志表现的是总体单位的特征,而指标表现的则是统计总体数量特征另外,二者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标志值有的用数,而有的用文字表现,而指标则用数据表现。二者尽管有所区别,但是指标还是需要通过标志汇总而来。 统计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例如:某企业的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净资产总额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统计指标的分类: (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期的数量表现。 (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 (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 3.变异与变量: 变异:是指每一个总体单位在某个特征下表现的差异。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例如:人的年龄差异变量:即可变的数量标志。它是总体单位在数量标志上呈现出来的差异。 变量的具体表现称为变量值。例如:每个人的实际年龄数值4.存量与流量的概念: (1)流量。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2)存量。它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第二章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一节 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统计分析的基础。1.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2.统计数据资料的整理。篇三: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知识点总结 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如何理解统计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答:“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 简述统计的作用。答: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所以,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简述统计总体的特点。答: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第二,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答:统计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土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第二,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第三,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第四,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简述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答:为了对统计指标体系有进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标体系包括的范围、内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类:第一,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第二,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第三,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论述题简述流量与存量的概念及其联系。答: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第三,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如何区别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答: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其一是其所反映的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其二是数值表现不同,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而质量指标则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答: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一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种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一切间接的统计数据都是从直接的、第一手数据过渡而来的。 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答: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出版物。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的统计部门以及各种报刊媒介加以报道。例如,公开的出版物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和各种专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地区的统计年鉴等。提供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数据的出版物也有许多,如世界经济年鉴、国外经济统计资料、世界银行各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等。除了上述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外,还可以获取广泛分布在各种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传媒中的各种数据资料,同时也可以在网上获取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利用第二手数据对使用者来说既经济又方便,但使用时应注意统计数据的涵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以避免误用或滥用。 简述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简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必要性。答:统计调查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群众性。一项全面性的统计调查,往往需要组织成千上万的人员参加制定详细的调查工作方案与实施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起来。因此,没有科学的、严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要取得预期的效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组织调查之前以及调查过程中,必须周密地设计调查方案及实施计划,以保证统计凋查任务的完成。 简述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必要性。答:统计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是分散的、杂乱的、不系统的,只能表明各个被调查单位的具体情况,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或某个侧面,不能说明事物的全貌、总体情况。因此,只有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才能认识事物的总体及其内部联系。统计数据资料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承前启后,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统计数据资料整理得好,会使综合的资料十分丰富,说明更多的问题。否则,会使资料内容贫乏,使调查得来的大量原始数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典型调查有何作用?答:典型调查的作用有如下两点:其一,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其二,在-定的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什么是统计分类标准化?答: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统计标准化的内容很多,有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分类标准化、基本术语标准化、编码标准化等等。统计分类标准化是这些标准化中的一种。 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其主要作用是什么?答:社会现象是复杂的,现象之间既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又存在质与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分组的目的,就是阐明现象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差异,认识它们之间的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作用:(1)将零星分散的统计数据,经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可发现其特点与规律,同时也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2)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简述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答: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国家或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国有经济是指资产归国家所有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是指资产归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非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或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私有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的经济成分。港澳台经济是指资产归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外商经济是指资产归外商所有的经济成分。简述机构部门分类。答:机构部门分类是根据机构单位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所进行的分类。按机构部门分类是将国民经济中所有的常住机构单位划分为四大部门,它们是:(1)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2)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部门。(3)政府单位与政府部门。(4)住户与住户部门。论述题试述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答:数据资料搜集方法可以分为询问法、报告法和观察实验三大类。询问法。询问法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以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访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座谈会等。报告法。报告法是基层单位根据上级的要求,以各种原始记录与核算资料为基础,搜集各种资料,逐级上报给有关部门。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搜集资料的。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是调查者通过直接的观察或实验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直接观察法是指就调查对象的行动和意识,调查人员边观察边记录以收集信息的方法。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也称卫星遥感统计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有何意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其主要内容一般应包括哪些方面?答: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是因为统计调查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一项全面性的统计调查,往往需要组织成千上万的人协同工作。如果没有科学、严密的工作计划,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的。所以,必须在组织统计调查之前,周密地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及实施计划。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 如何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与整理?答:统计资料整理的主要内容有:(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包括逻辑性审查、比较审查法、设置疑问框审查等。(2)对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汇总。(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备进行统计分析时使用。 (4)对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试述行业分类以及产业活动单位。答:行业分类又称产业部门分类,它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部门分类的一种。产业部门分类是按照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同质性以产业活动单位进行的部门分类。产业活动单位,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我国统计制度规定,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地点的惟一性。如果一个单位在不同的地点从事生产活动,哪怕是同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也要划分为不同的产业活动单位。(2)生产活动的单一性。一个产业活动单位,要么只从事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要么虽然允许有一种以上的生产活动,但主要活动在单位的增加值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也就是说,所有次要活动的总体规模与主要活动相比是很小的。(3)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产业活动单位是为生产核算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类型产业活动的生产规模、结构等。 试述统计表的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答:为了使统计表的设计合理、科学、实用、简明、美观,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设计表之前,要对列入表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对如何分组,如何设置指标,哪些指标放在主栏,哪些指标放在宾栏,等等。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与安排,务必使表的设计主次分明,简明醒目,科学合理。第二,统计表的形式应长宽比例适中,一般为长方形,既不要太长,也不能太粗短,也不能为正方形。第三,统计表的左右两端习惯上均不画线,采用开口式。第四,表中的横行“合计”一般列在最后一行(或最前一行),表的纵栏的“合计”一般列在最前一栏。第五,表的纵栏较多时,为便于阅读与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按栏的顺序编号。第六,表中的总标题要简明扼要,并能确切说明表中的内容。标题内或在标题下面说明统计资料所属时间、空间。第七,表中的指标数字应有计算单位。第八,表内上下各栏数字的位数要对整齐,同类数字要保持有效的统一位数。第九,表内各主词之间、各宾词之间的排列顺序,应按时间先后、数量的大小、空间的位置等自然顺序合理编排。一般是按从小到大、从过去到现在、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第十,对某些资料必须进行说明时,应在表的下面注明。 名词解释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因此也称为绝对数指标。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通常称为比重。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它是以名数表示或由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组成,可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平均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是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作平均数。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而中位数是将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众数和中位数本身不是平均值,而只是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标志变异指标:又称为标志变动指标,它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标准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简答题总量指标有什么作用?答: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称为总量指标。总量指标的作用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认识社会的起点;其二,是实行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其三,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简述时期指标的特点。答:第一,不同时期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相加后表示较长时期现象总的发展水平。例如,将一年内12个月的钢产量相加就得到全年的钢产量。第二,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包含时期越长,指标数值越大。时期越短,指标数值越小,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第三,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简述平均指标及其作用。答:平均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用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作平均数。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有重要作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 (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简述标准差的意义。答: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它的涵义与平均差基本相同,也表示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所不同的只是在数学处理上有所区别。平均差是用绝对值消除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的正负问题,而标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消除各标志值与平均离差的正负值。计算结果标准差稍大于平均差,这对于进行抽样估计、提高保证程度具有一定意义,并且在数学上标准差的计算过程比平均差简便,具有优良的数学性质。因此,标准差的应用较为广泛。 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计算和运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第二,注意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第三,注意平均指标与分配数列的结合应用。第四,注意把一般与个别、平均与典型事例相结合。 简述计算标准差的几个步骤。答:计算标准差大体分以下几步:第一步,计算总体平均数;第二步,求出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第三步,求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第四步,计算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第五步,将第四步计算结果开平方,得标准差。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