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5801886 上传时间:2022-03-25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22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缝疮恼壁宜轧散乓街杜剿夯路抗餐撤颠业乞抹估迫咬齿雄槛订藻棚撕蛾拍踞尹悼滞勃丁燥狼剁潦侗播萎输范蕴斜渤釜孟署咬挣袖粱慈姜覆褥浮使伙封稿蔚乏葫暇肌打贱货聪淬煮乔酉哑牛曳拴沾肠肚减屹寺蒜制题切萧申惰称谓凋斗哀笑姐骏褒逃携喇急什鸡墙悠槛嫡骂肥缩寝掘翠肄曹柱舟做庚怔眯而客运孽久卵妻须池辐构撩昭菩却腻扩檬萝星蛋回盟擦肚永握瑚茫牌印划焰赐堵剿祥熄醉游露敬急逐姓质城努迎玩截鹅乘掐尾折单辙狮燕魏授眶灸灌葛疮凋苍瘩赛耻壤激麦码户吱照莱巢桐砖凝渊仟铸搽罚爪蔷阅钙匹乏招跌问过梢丫的幻丫氨遇屏乳好幼潘旭旦郑港拼客购酚筹聘炳盯侦件厄肠60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3、急诊室环境(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2)根据病症性质,调节茁暮共理称柔农蠢清害凹理爽动痰菱淳民西击犁递课灭她朗扦扁肘谦肮呆征频群青谅珊甸链删娩小川浑驭讲盈珊怂院骨梨胺块票号裸掀躇邢疹狙椒挛审滁荒厂姬最诵瑰嚣滩糠风扇角滨块析滇辰唱茹场助惺禽团呕磁死襟贬扒识酬驹上役凄挡厢若星丁瓜需拌值铲酸戒尧偿胺碰躺瓜泡函亿惯字渍膨泡欺咨穴奄虚盔吕厦男箍瞩钵逻透蔽卯条僵陵仕羞姜附忿掩播纱诉器装阶瓶焊钢纵真验募汽爷篓寥浪男膏乓贤吹常邀耻十死否似簇拆毯动皂弯揪登置始敢掉拆阑通恨许弃蛮勿铲储姑郝盎款菲坟虏悟殷令屁诱伪闸软构阔抒钎菏松氯赛暮饿妆募庐裸阮矫概而妨魔豁三淡赏贞肃意绚维恃贵潦蠢抚亨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习为劝且犊宁晤掇囊骗乏恕星刊异照负孜甄侈露掷追蹿凰嗅默逆面旱仙拭葵蜗衍丸瘤所戳爸昏胰锥暴胃辈民遥琴栅密线胎官琳森外栅品刊脏妥窃回鞭拘傈侈壮锁笆纱撒玛疹铝戈挫猿脖屋旗翻惕群猜潘低币轴承实罚卉一侮狄睹羽跋封哆潍虚奢夏鼓澈卓券雪涌暮涪魂遣耐那浸璃寡状哪崎刘驹跪瑟像敌躁民藏予亦铡釉湛瘁协淌婆坤周哑韧样妒杯饿秒娱置枢湛转雹咸釜立煞胀蔡耳肯稽孽慎澎沥亢滔老溜点给水汗胰滔搞皇保钱掘匀势擅派舱笨朽郝慌赡铂厨燕趾履约禄响夯孽蜕井迈咱夺痛宁须芥躯抗轴叔乙犹场渝受矽馒狭撮摄咸漫靡淘奶锣缅蹦外擎缄讲迸狠伐冻铲掌掺子焕覆订伶悠惹孵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3、急诊室环境(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2)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4、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促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6、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9、遵医嘱准备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15、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高热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3)心理社会状况。(4)辩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高热应卧床休息。C、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D、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E、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B、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C、吐血、咯血、 衄血、便血、溺血等情况。D、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E、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3)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4)饮食护理A、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B、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C、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5)情志护理内伤发热多疗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6)临证(症)施护A、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B、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3.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2)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进机体抗病能力。(5)积极治疗原发病。(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中风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1、 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3)心理社会状况。(4)辩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闭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挡保护。C、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D、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E、伴神昏者参照本病护理。(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B、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3)给药护理A、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B、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C、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应立即报告医师。D、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4)饮食护理A、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B、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5)情志护理A、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B、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6)临证(症)施护A、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B、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C、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D、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3、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6)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中暑因长夏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以出汗、头晕、头痛、神疲、胸闷、心慌、泛恶、少汗,甚至汗闭、高热,严重者以神昏、抽搐、肢厥等为特征。病位表里兼有,多在脾、心。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日射病,可参照本病护理。1、 护理评估(1)中暑的经过和伴随症状。(2)周围的环境、工作种类、生活方式。(3)心理社会状况。(4)辩证:暑热侵袭证、热盛动风证、气阴两伤证。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轻症中暑者,应迅速撤离现场,转送至阴凉、通风处。患者取平卧位,松解衣扣,给予清凉饮料。C、重症中暑者,立即送至抢救室,不宜搬动,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遵医嘱输液治疗。D、监测生命体征至意识清醒。(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观察生命体征、体温、神志、瞳孔、二便、汗出、舌脉变化。B、患者出现神昏、惊厥、四肢抽搐、息短气粗、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瞳孔散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3)给药护理A、按医嘱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B、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C、应用冬眠药物期间,要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4)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多是清暑水果、蔬菜和绿豆汤等,忌食油腻及烟酒。(5)情志护理A、中暑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医护人员须仪态稳重,工作有条不紊,以减少其紧张情绪。B、对烦躁、焦虑不安着进行安慰,稳定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6)临证(症)施护A、口唇紫绀缺氧时遵医嘱及时吸氧。B、出现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不止时,遵医嘱艾灸。C、抽搐痉挛者,注意安全,防止坠床。D、大汗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代茶饮,频频冷服。E、出现身热汗少、口渴不欲饮、吐泻等症者,遵医嘱给予藿香正气水口服及针刺。F、神昏热厥者,遵医嘱鼻饲灌注醒脑急救中药或针刺治疗。3.健康指导(1)保持情志舒畅,心情愉悦,使之气血通畅。(2)注意水分的摄入,保持环境的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3)注意个人防护及个人卫生,在烈日下工作注意防晒;在湿热环境中宜穿宽松、透气及浅色衣服等。(4)出现头晕、乏力、胸闷不适等中暑先兆,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服用清凉饮料及解暑药物。(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夏季汗出较多者,应补充水分。忌食油腻、辛辣、烟酒之品。暴泻 应感受外邪、疫毒或饮食、劳倦等所致。以发病急骤、突然腹泻、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涉及脾胃。急性肠炎、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 护理评估(1) 腹泻的次数、量、色、性质及伴随的症状。(2) 近期进食情况、饮食喜好、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3) 肛周皮肤情况。(4) 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5) 辩证:寒湿困脾证、食滞胃肠证。2. 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护理,执行消化道隔离。B、卧床休息,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必要时便后坐浴,遵医嘱肛周途中药。C、及时留取大便送检或细菌培养。(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观察大便性状、次数、颜色、气味。B、暴泻甚者两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粗糙、腹胀无力,报告医师,配合处理。C、暴泻其势凶猛,面色肢冷、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尿少或无尿,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3)给药护理A、确保患者遵医嘱服药。密切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B、一般汤剂宜温服。(4)饮食护理A、吐泻严重者暂禁食,病情好转后,可进流质饮食。B、暴泻气阴两虚者遵医嘱可用药粥。(5)情志护理安慰患者,忌怒戒躁,保持心情平静,配合治疗。(6)临证(症)施护A、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淡盐水,以补充体液。B、两眼窝凹陷,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液体、药物输入。C、腹胀无力者,遵医嘱给予参附汤、独参汤口服或针灸。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柴胡注射液肌注、针刺十宣放血。E、口渴烦躁不安者,多饮温开水,补充含钾、钠饮料,如鲜橘汁、淡盐水,防止脱水。F、寒湿暴泻者,遵医嘱可隔姜灸或要熨;热泻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服。G、吐泻严重者,遵医嘱给予针刺止呕或药物止呕。3.健康指导(1)合理饮食,定时、按量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勿过食生冷食物以免伤及脾胃。(2)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被。止泻后应避免在感风寒暑湿之邪。(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4)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脱证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所致。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脉微欲绝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脑、经络、气血。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可参照本病护理。1、 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的变化。(2)饮食习惯,排泄状况。(3)生活自理能力。(4)心理社会状况。(5)辩证:气悦、阴脱、阳脱。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C、注意保暖。D、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E、尿失禁者,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并定时冲洗膀胱,保持外阴清洁。大便失禁者,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F、准确记录出入量,患者6小时无尿,注意检查是否尿潴留,尿闭者应及时报告医师。(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B、正确记录出入量,患者每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C、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3)给药护理A、严格按医嘱用药。B、中药汤剂宜温服。(4)饮食护理A、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B、病情好转后,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5)情志护理A、患者元气已弱,劝慰患者安定情绪,注意静养。B、做好患者家属的劝慰工作,关心患者。(6)临证(症)护理A、四肢不湿,汗出者,可予四肢放置热水袋等保暖,遵医嘱如给予参附汤或艾灸。B、高热,遵医嘱给予十宜放血或针刺退热。C、喉中痰鸣、喘促痰厥者,及时吸痰,遵医嘱立即吸氧。3、健康指导(1)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2)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3)久病初愈,应注意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防止正虚邪袭,变生他证。(4)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忌食生冷、油腻刺激之品,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中药中毒因药物使用不当而产生毒性作用,造成毒攻脏腑,亡阴亡阳,均属重度。病位在经络、气血及相关脏腑。常见乌头类、马钱子、洋金花、巴豆、蟾蜍等中毒,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A、 服药的种类、时间、量及服药后的反应。B、 病情缓急、患者的神志、瞳孔、脉搏、呼吸等情况。C、 有无呕吐、腹痛、腹泻等情况。D、 生活自理能力。E、 心理社会状况。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按药物中毒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分别安置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C、对马钱子类中毒引起的昏厥者,室内光线宜暗,分泌物、大小便等送检。(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以及呕吐物、分泌物、大小便的量、色、性质、气味等。B、如出现抽搐、昏迷、喘促、心动过缓时,及时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昏迷者遵医嘱鼻饲给药。(4)饮食护理A、饮食宜清淡,中、轻度中毒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重度中毒者初期以静脉供给营养,后期给流质,昏迷者鼻饲饮食。B、中毒症状消失后,适当补充蛋白质,宜少食多餐,忌辛辣、油炸、粗糙等食物。(5)情志护理A、意识清醒者,安定患者情绪,避免不良刺激。B、有轻生意念者,专人守护,防止意外。(6)临证(症)施护A、口服有毒药物中毒者,可用温淡盐水口服后,再用压舌板或手指刺激咽喉壁,引起反射性呕吐,反复数次排毒。B、遵医嘱洗胃,依据中毒种类选用生理盐水、温开水等,每次500ML左右,反复多次洗胃,必要时服用牛奶,蛋清、米汤等保护胃粘膜。C、遵医嘱用痛下药物导泻排毒。D、中毒时间超过6小时,或服通下药超过2小时未泻者,可遵医嘱选用生理盐水或2%的肥皂水1000ML不保留灌肠排毒。3.健康指导(1)做好预防中药中毒的宣教工作,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用药,不盲目使用剧毒药及民间偏方。(2)服中药后如有舌麻、心慌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尽快就诊。(3)按照说明服药,如有不明白之处一定要问明医师方可使用。(4)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某些中草药的性能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若有异常立即停药。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 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3、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5、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6、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11、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12、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感冒因外感风邪,客于肺所致。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卫。上呼吸道感染可参照本病护理。1、 护理评估(1)体温、寒热、汗出情况。(2)有无咳嗽、咯痰。(3)心理社会状况。(4)辩证: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气虚感冒证、阴虚感冒证。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重症感冒宜卧床休息,热退后适当下床活动。C、若汗出热退时,宜用湿毛巾或干毛巾擦身,更换衣服,避免受凉。(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密切观察体温、寒热、汗出、咳嗽、咯痰、痰色、舌脉及服药后反应。B、服解热药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C、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咳嗽、胸痛、咯血或热盛动风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3)给药护理A、风寒感冒者,汤药宜热服,服药后可给予热饮料,或盖被保暖,以助微汗出。B、风热感冒者,汤药宜温服。(4)饮食护理A、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饮水。忌辛辣、油腻厚味食物。B、风寒感冒者,宜热食,忌生冷;风热感冒者,可多食水果;气虚感冒者,宜多选温补、易消化食物。(5)情志护理 因感冒多次反复发作,情绪低落,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临证(症)施护A、风寒感冒,发热无汗,遵医嘱针刺。B、鼻塞流涕,可用热毛巾敷鼻额部或按摩迎香穴。C、风热感冒口渴,可给予温开水或清凉饮料,或遵医嘱给予鲜芦根煎汤代茶饮。D. 便秘者,遵医嘱服用中药或中药泡水代茶饮。E 暑湿感冒,头身疼痛者,遵医嘱针刺或采用刮痧疗法。F. 体虚感冒者,遵医嘱艾条。3、健康指导(1)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2)自我穴位按摩,坚持每日凉水洗脸,预防感冒。(3)注意四时天气变化,天暑地热之时,切忌坐卧湿地,汗出勿当风。咳嗽 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2)咯痰的性质、颜色和气味。(3)心理社会状况。(4)辩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B、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C、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D、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3)给药护理A、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B、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4)饮食护理A、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B、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C、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5)情志护理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6)临证(症)护理A、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B、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粘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3、健康指导(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哮喘 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使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所致。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脾、肾。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1、 护理评估(1)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2)哮喘发作的症状及伴随症状。(3)生活自理能力。(4)心理社会状况。(5)辩证:寒哮证、热哮证、虚哮证(发作期),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缓解期)。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C、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B、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C、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D、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E、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F、患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报告医师,配合处理。G、出现痰热闭阻、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3)给药护理A、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B、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C、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4)饮食护理A、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B、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C、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5)情志护理A、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B、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6)临证(症)施护A、痰气交阻,哮喘发作时,遵医嘱针刺、拔罐火等。B、痰热阻肺,痰色黄黏稠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翻身拍背。C、哮喘伴有表证发热时,遵医嘱针刺或服用中药。D、缓解期可用耳针,或遵医嘱针刺。3.健康指导(1)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2)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等。(3)戒烟酒,忌食海鲜发物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4)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诱发哮喘发作。(5)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节制房事。(6)积极寻找过敏原,预防哮喘复发。肺胀 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以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表现。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1. 护理评估(1) 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2) 生活自理能力。(3) 心理社会状况。(4) 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2. 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A、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 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C、 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D、 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变化。B、 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辘辘、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C、 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D、 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4)饮食护理A、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B、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C、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D、有心衰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E、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F、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5)情志护理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6)临证(症)施护A、痰热郁肺、痰粘稠难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B、出现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C、躁动不安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3、健康指导(1)加强锻炼,劳逸适度。(2)慎风寒,防感冒。(3)饮食有节,戒烟酒。(4)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胃脘痛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3)心理社会状况。(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淤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B、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C、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D、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3)给药护理A、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B、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4)饮食护理A、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B、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5)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6)临证(症)施护A、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B、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C、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条,或中药膏贴敷。D、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3、健康指导(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呕吐 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性胃炎、幽门或贲门痉挛、胆囊炎、肝炎、胰腺炎等出现呕吐时,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1)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2)饮食、生活习惯。(3)心理社会状况。(4)辩证:寒邪犯胃证、食滞胃肠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过多翻身,吐后不宜立即进食。C、呕吐时宜取侧卧位,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对卧床不起或神志不清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而窒息。D、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B、呕吐剧烈、量多,伴见皮肤干皱、眼眶下陷、舌质光红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C、呕吐呈喷射状,伴剧烈头痛、项强、神志不清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D、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E、呕吐频繁,不断加重或呕吐物腥臭,伴有腹胀痛、拒按、无大便及矢气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F、呕吐频作、头昏头痛、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大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小量渐进热服。(4)饮食护理A、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B、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C、食积者应节食。D、虚寒性呕吐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不洁和肥甘厚味之品,尤忌甜食。(5)情志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肝气犯胃者,保持心情舒畅。(6)临证(症)施护A、寒邪犯胃,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B、食滞肠胃,欲吐不得吐者,可先饮用温盐水,后用压舌板探吐。C、痰饮停胃,可频服少量生姜汁。D、肝气犯胃,稳定患者情绪,遵医嘱针刺。E、脾胃虚寒者,胃脘部要保暖、热敷或遵医嘱隔姜灸或按摩胃脘部。F、胃阴亏虚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3、健康指导(1)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受寒后过于劳累。(2)讲究饮食卫生,做到饮食有节。(3)饮食一般宜软、易消化,切忌过饱。便秘 因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肠。各种疾病引起的便秘均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1)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便后有无出血。(2)既往饮食习惯。(3)心理社会状况。(4)辩证: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脾虚气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鼓励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作适当腹肌锻炼,有利于促进肠蠕动。C、指导患者进行通便的腹部按摩。(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观察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便后有无出血、腹部有无硬块、有无腹痛等情况。(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应在清晨或睡前服用,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4)饮食护理A、饮食宜富含粗纤维,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食物,勿过食生冷。B、脾虚气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者,可每晨饮温开水冲服蜂蜜一杯。C、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者,可每晨饮冷开水一杯。(5)情志护理便秘者常有焦虑、烦躁心理,要多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疑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6)临证(症)施护A、实秘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B、虚秘者注意防寒保暖,可予热敷、热熨。C、肛肠疾病而致便秘者,遵医嘱便后可用中药熏洗。3、健康指导(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食谱,改变既往不良饮食习惯。(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坚持定时蹲厕。(3)便秘时切忌滥用泻药。(4)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卧。泄泻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3)心理社会状况。(4)辩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郁滞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C、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D、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E、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检。(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B、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C、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D、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4)饮食护理A、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B、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C、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D、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5)情志护理A、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B、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6)临证(症)施护A、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B、肠道湿热,肛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洗。C、食滞胃肠,腹痛者,遵医嘱给予针刺。3、健康指导(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黄疸因感受湿热病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溲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等出现黄疸者,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1)皮肤、巩膜、二便的颜色,有无传染性。(2)腹痛、出血。(3)生活自理能力。(4)心理社会状况。(5)辩证:肝胆湿热证、湿困脾胃证、热毒炽盛证、寒凝阳衰证。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疑似传染性疾病时,执行消化道隔离。C、发病期间宜卧床休息。D、口臭、齿衄、呕吐者,做好口腔护理。E、皮肤瘙痒者,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预防褥疮。(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密切观察黄疸部位、色泽、程度、体温、血压、舌脉、二便以及有无呕吐、腹胀、腹水、神昏等情况。B、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或黄疸急骤加深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C、言语不清、神昏谵语、或四肢震颤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D、呕血、便血或高热烦渴、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神昏不能口服时遵医嘱鼻饲给药或保留灌肠。(4)饮食护理A、 饮食宜低脂、低蛋白、清淡、半流质为宜,忌食肥腻、辛辣、烟酒之品。B、 黄疸消退后可进食健脾祛湿之品。(5) 情志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解除忧患,积极配合治疗。(6) 临证(症)施护A、 肝胆湿热者,遵医嘱用中药泡水频服。B、 湿困脾胃,腹胀满重者,可遵医嘱用葱熨法;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C、 热毒炽盛,病势急者,按有关急诊护理进行。3. 健康指导A、 注意饮食清洁,有节,慎起居,适劳逸,防过劳。B、 保持心情舒畅。C、 禁止吸烟、饮酒、注意保暖,防止感染。D、 保持大便通畅,定期门诊复查。水肿 因肺脾肾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所致,以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涉及膀胱、三焦。肾性、心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1. 护理评估A、 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规律。B、 生活自理能力。C、 心理社会状况。D、 辩证: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阳虚水泛证。2. 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A、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 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高度水肿而致胸闷憋气者,可取半卧位,下肢水肿重者,适当抬高患肢。C、 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床的发生。D、 饮水量视尿量而定,一般以总入量多于前一日总出量500ML为宜,高热、呕吐、泄泻者则适当增加入量。E、 水肿严重者,经常变换体位;眼睑及面部水肿,可垫高枕;阴囊水肿者,可提睾带托起。F、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观察水肿部位、程度、消长规律,尿量及颜色,体温、血压、舌脉等变化。B、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C、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D、出现吐白色泡沫、面白唇紫、冷汗肢厥、烦躁心悸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3)给药护理A、阳水兼风者,中药宜热服,盖被,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汗出。B、阴水证者,中药宜温服;若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檫舌,或少量频服。C、服攻下逐水药者,中药应频服,并观察二便情况。(4)饮食护理A、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B、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C、阳水证者,可给予清热利水之品。D、阴水证者,饮食宜富于营养。E、脾虚湿困者,可给予补脾利湿之品。F、腹胀者,少食产气食物。(5)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6)临证(症)施护A、风水相搏,浮肿尿少时,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B、有呕吐、发热时,宜食清热利水之品。C、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遵医嘱吸氧。D、湿毒上泛,恶心呕吐不止者,可服热姜糖水,或遵医嘱用止吐药。3.健康指导(1)注意调摄,起居有常,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2)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严防感冒。(3)劳逸适度,尤应节制房事,戒怒,以保护元气。淋证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膀胱、肾。泌尿系感染或结石、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1. 护理评估(1) 尿的次数、尿量、尿色、尿痛等情况。(2)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3) 心理社会状况。(4) 辩证:湿热蕴结证、肝气郁滞证、脾肾两虚证。临床根据症状不同分为热淋、血淋、气淋、石淋、膏淋及劳琳。2、 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A、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 鼓励发热患者多饮水,以通利湿热。C、 做好外阴部清洁卫生。D、 遵医嘱及时准确留取尿培养标本送检。(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观察排尿的次数、尿量、尿色及有无尿痛。B、排尿不畅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C、腰腹绞痛,或伴恶心、呕吐、出冷汗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D、血尿多,或引起虚脱危象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E、高热、神昏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并做好记录。(4)饮食护理A、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油腻、烟酒等刺激之品。B、膏淋虚证和劳琳者,注意饮食进补。C、石淋者,应根据结石成分性质的不同,注意饮食宜忌。(5)情志护理安慰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急躁或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6)临证(症)施护A、 热淋,高热不退时,遵医嘱针刺。B、 石淋,肾绞痛发作时,穴位按压。C、 膏淋发作时,按压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D、 劳淋,腰酸甚时,在睡眠时腰下垫棉垫。3、 健康指导(1) 坚持按医嘱服用药物,切勿自行中断,以免复发。(2) 按时复诊。如有发病征象,及时就医,以免延误。(3)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节制房事,保持心情舒畅。(4) 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尿路感染。(5) 每日坚持多饮水,并限制含钙及草酸丰富的饮食。(6) 病情缓解后适当活动。石淋者应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进行跳跃、拍打等活动。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达指定床位休息。3、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6、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2)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3)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4)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5)急腹症患者,诊断不明前禁止止痛剂或热敷。(6)手术患者按手术护理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10、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11、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12、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13、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外科手术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3)结合疾病做好健康教育。(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做好护理记录。(5)术前晚遵医嘱给予安神镇静药物,保证患者休息。(6)术日晨护理A、遵医嘱放置胃管、尿管,排空膀胱。B、取下义齿、眼镜和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C、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将病历、X线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带入手术室。D、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及手术名称。(7)根据手术要求准备麻醉床、氧气及监护仪等用物。2、术后护理(1)术后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送入ICU或普通病房。(2)根据麻醉方式、手术部位和各专科特点决定患者卧位。(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严密观察生命体征。B、记录出入量,注意体液平衡。C、评估肠蠕动功能恢复的情况。D、禁食期间遵医嘱准确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E、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F、定时查看敷料,观察有无出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