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怎样讲课评课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5359426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怎样讲课评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课程怎样讲课评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课程怎样讲课评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怎样讲课评课一、这次课程改革到底改什么? 在本质上这次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教育观念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的改革。第一,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如洋思中学的经验,特别是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很简单,也很好操作,只有八个字:“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既是课堂教学的模式,也是教学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先学后教”包括三个环节:明确目标、自学指导、检查点拨。第一个环节是“明确目标”,教师在导入新课后投影“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的目标设计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二个环节是“自学指导”,教师仍用投影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前边这两个环节是“先学”的内容。第三个环节是“检查点拨”,教师根据“自学指导”中的具体要求,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老师就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哪些地方还不明白,或者还不规范,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这是“后教”的内容,这里的“教”也不是系统讲授,而是“点拨”的意思。第四个环节是“随堂练习”,并要求每堂课练习的时间不能少于15分钟,一般在20分钟左右。这是“当堂训练”的含义。在练习时要求学生独立、限时完成,不能抄袭和看别人的作业,书写要规范,要像考试一样,每堂课都是一次小测验。这样就会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第三,要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在转变观念和方式的同时,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这同样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如有的教师因考试分数低而埋怨课程改革。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何区别?1在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方面,课程标准是“最低要求”,是下限,可以超越标准;而教学大纲是“最高要求”,是上限,不能超越大纲。2在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方面,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3在对教学管理方面: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而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4在对教材的编写要求方面:课程标准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而教学大纲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地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例如:生物课程标准: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传统生物学按类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知识。5在对教学方式的要求方面:课程标准强调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而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而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6在对教学的评价方面:课程标准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强调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而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重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新时期教学改革在评价方面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遍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7. 在对教学的影响方面: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三、在教学中怎样落实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结果性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体验性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用尽可能清晰,便于理解,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如对于知识的了解,内容标准没有简单的以“了解”一词来描述,而是以说出、识别、列举、描述等操作性较强的动词来进一步刻画“了解”的具体含义,以便教师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把握。四、在教学中怎样表述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3)行为条件要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所谓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要能衡量学生的最低水准表现程度指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五、教学中要杜绝虚假的交往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和互动”,但要杜绝虚假的交往。(一)虚假交往的表现形式虚假的交往只注重形式而不注意内容和效果。其表现样式颇多,如教师一呼学生百应,或者其他并不能激发学生高层次智慧活动的问答。(二)真实交往的特征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的交往,至少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 平等对话 要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化解师生间、生生间森严的壁垒。一方面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即在交往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生生之间也必须是平等的,教师既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沦落为交往的“奴隶”。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应该学会“屈尊”、“倾听”。而要实现生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消除自己的依顺心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 相互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如在认知关系上,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方式去要求学生,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认知方式。在情感关系上,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需要。在社会关系上,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教育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五、如何评价一堂课(一)看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外在素质和内在素质两个方面。外在素质主要指教师的语言、教态、板书、操作教具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基本功内在素质主要指教师理解和驾御教材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设计课堂结构(教学环节)的能力、观察与引导学生的能力、组织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思想和教学态度等。内在素质综合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专业知识水平、文化艺术修养、教育理论功底、教学经验积累等,不容易从表面上看出来,但通过一堂课的设计和效果可以看出教师的功底。(二)看确立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情况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计划和评价的第一步是清楚无误、毫不含糊地表述教学目标。”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与技能”是一种结果性目标,特点是目标精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其结果很容易检测出来,我们过去的教学主要是这类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体验性目标。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虽然不便于量化,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表现情况也能够观察出来。(三)看使用教材的情况过去教学强调要“扣纲扣本”,即要紧扣教学大纲和课本,不能超越大纲。而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所以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和参与性活动理解知识,体验课程;要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知识,或启发学生思考、讲述教材外的相关知识。(四)看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情况这次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其实,教师教的方式决定了学生学的方式。过去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所以我们过去评价公开课时经常说“学生配合得也很好”,就像演戏一样,学生是演“配角”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因此,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观点。另外,在评价一堂课的时候,还要注意几个倾向:第一,要反对课堂虚假的交往第二,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生成性六、“学生成长记录”如何记录教育部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要求: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取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但国家课程改革检查组在调研中发现在实验区推进的学生成长记录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成长记录没有很好地与学科相结合,其中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变成了没有条理的资料的容器。那些纷乱的资料由于缺乏目标和针对性,无法清晰地反映学生一个阶段在某个领域成长的轨迹和发生的变化,丧失了成长记录对学生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另外,成长记录中生硬套用了多主体评价,由于评价目标不明确,一些成长记录中学生给自己的评价连续几次都是“我要好好学习”,同学的评价也多是空洞的语言,不但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且效果也不好。 检查组建议:教师必须把握建立成长记录评价的一些关键要素,如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反映成长和变化的资料、自我反省等。建议成长记录更紧密地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而且不要求大求全,可以先只在一些反映不同侧重点的领域建立成长记录,使学生能够从中切实体会和反省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从而发挥成长记录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八、评价与考试有什么区别?今后考试如何改革?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一)评价与考试的不同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方法,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更为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过程,需要借助其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收集反映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过程与状况的证据。目前的考试技术主要还是用来考核学生发展的结果,忽略了其发展的过程,因此考试改革本身无法等同于新课程中的评价改革。 评价和考试有着根本的区别。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交往的一言一行,直接鼓励着或打击着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在教师这些随机的言行中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期望和评价。非规范化的评价其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但考试则是一种较为严格的具体评价方式,它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命题,通过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考察和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可见,评价改革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考试改革,但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改革后考试会不会取消事实上,对照国际上现代考试制度的发展演变,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考试在未来社会里将担负更多更大的功能,只会越来越发达,而不会削弱乃至废除,高校入学考试也一样。可以说,考试因其在教育领域中起到的维护公平、效果评价和教育导向等作用,其地位不容置疑。而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间环节,在高等教育选拔人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以及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监控和确保高质量的教育水准等方面,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谈应试教育之弊,不能把棒子只打在“考试”身上,而应问一问我们的教育观念是否需要更新;谈高考改革,也不是“要不要这个考试”的问题,而应该是认真考虑怎样去完善。(三)今后考试改革的方向1. 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倡导:少考一些名词解释、计算速度、计算技巧方面的内容,多考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2. 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总之,考试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需要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和判断学生发展的状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倡导分类、分项考试进行综合评定,给予学生多次考试的机会;加强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等级,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这些均与新课程评价的理念相吻合。 九、学习方式的转变(一)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较之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它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手段等方法、技术层面的外在表现,而且还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品质等智慧、性格层面的内在品质。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二)学习方式的分类1. 按学习进行的形式将其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发现学习与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性质上都是一样的,相对于接受学习来说,它们只是在适用范围和层次上有一定的区别。2. 根据学习者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控制程度划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它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他主学习则与之相反,体现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3.根据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情况划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在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它意味着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和整合。机械学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因为学习者自身或学习材料的原因,学习者无法达成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学习材料也无法产生其心理意义。4. 就组织形式而言,学习又可以划分为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独立学习则是指由个体独立进行的学习。(三)对各种学习方式的认识1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上述学习方式的划分,我们分类的角度和依据的标准并不相同,相应地,不同类别的学习方式之间不应该、也不会存在什么对应关系。上述任何一种学习方式与其它的学习方式之间都是一种交叉关系,在不同学习方式之间划等号的观点是错误的。2不同学习方式与学习的有效性上述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是客观存在的,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只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学习而否定另一种学习,更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说所有有效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或是其它某种类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唯一有效的学习方式。即便是机械学习,有时也是有效的。3. 关于“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对其它学习方式的彻底否定,我们谋求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平衡,寻求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协合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主动学习是针对学生过去过分被动的学习而言的。它强调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应基于强烈的学习兴趣、动机或对学习意义的深刻认识。在此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1)接受学习不等于被动学习,探究学习也不等于主动学习,倡导主动学习在于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与学习活动进行的形式无关;(2)主动学习不等于自主学习,因为自主学习是以“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为特征的学习,自主学习都是主动学习,但主动学习并不都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应该是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或一切有意义的学习的前提。强调探究学习是针对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而言的,旨在通过让学生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使他们能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但它并不排斥探究以外的学习方式。强调合作学习是针对学生过去学习中缺乏合作而言的。在教育实践中应强调合作与独立并重,合作应以独立为基础,既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的技能技巧,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四)接受性学习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在中小学课程中,有许多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亲身体验的学习,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倡导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即使是采用接受学习方式,也要尽力把这样的学习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即使运用原来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接受学习,也不要像原来那样那么消极、那么机械,不要做过量的机械训练,尽量减少它的负面影响,避免挫伤、损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民主地进行对话,让学生在愉悦、积极的心态中接受新知识。这种状态的出现,意味着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学校文化的“生根”。(五)转变学习方式的含义1. 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学习方式转变绝不是意味着用一种方式(方法)代替另一种方式(方法),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而是强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学习转向广义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2. 提升学习品质和精神学习方式转变意味着完善每一种学习方式,提升每一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品质。比如听的时候是边听边思考,而不是机械听;合作时是真正交锋,而不是走过场十、现代学习方式有什么特征?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1. 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2. 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3. 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4. 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5. 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上述五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评估方案(课堂教学部分)(一)观念评估 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教师和管理者的观念。1. 课程观 (强调开发课程资源)(1)是单纯按教材进行教学,还是重视与学生实际相联系; (2)是否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 (3)如何看待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 (4)如何认识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2. 教学观 (5)是否考虑学生认知目标、过程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6)对讲授、师生互动、学生参与活动等教学方式的看法; (7)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看法; (8)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从学生考虑、从教材考虑、从教师考虑) (9)是否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3. 学生观 (10)是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1)是否注重学生的差异;(12)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 (13)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 4. 学科观 (14)对本学科在学生成长中价值的认识; (15)对本学科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的理解; (16)是否关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活动评价 1. 教学准备情况 (1)能否认真领会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生状况备课,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水平与思维特征灵活的处理教材内容; (2)能否恰当的选择多种课程资源(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像带、录音带、实物标本、照片、图片等); (3)能否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时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 2. 教学组织形式 (1)是否面对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 (2)是否给学生参与、思考的机会; (3)能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声像、动作、讲述、板书); (4)能否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讲解、提问、演示、讨论、学生操作、小组活动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能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新生的兴趣。3. 课堂环境 (1)能否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座位(秧田式、马蹄形或新月形、方形或圆形、模块形); (2)能否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和设备; (3)是否有民主、平等的交流,形成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气氛活跃。 4. 学习方式 (1)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种途径(图书、网络、实地调查等)广泛搜集信息; (2)学生是否在开放式的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 (3)能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学习。 5. 评价方法 (1)新生的课堂参加程度(特别是在学生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 (2)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情感、自信心; (3)课程的交流情况(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 (4)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能否及时分析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作出准确的判断; (6)能否根据评价所获得的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作出改进措施。(三)学习效果的评估 1. 认知目标(1)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事实、原理; (2)能正确选择并应用基本概念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3)能按一定标准甄别、评估各种资料、作品、方法; (4)能创造性地思考,能提出不同的见解,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认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2)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3)积极参与讨论、研究,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 (4)积极参与实验等活动,善于动手操作; (5)具有较强地问题意识,能提出不同见解; (6)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运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工具搜集信息; (7)能恰当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1)有较强的求知欲; (2)学习兴趣浓厚; (3)能主动参与谈论、探索、思考和操作; (4)遇到困难时,能利用各种方法去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完成学习任务; (5)能通过所学知识对个人及社会相关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四)课程开发与管理评价 1.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教师备课时,广泛参阅各种书刊文献资料; (2)教师能制作教学教具和课件; (3)校内各种设施场所(图书馆、阅览室、各种服务设施、教学设施、计算机房等)的建设以及对其的充分利用; (4)能联系并利用校外的场所、机构(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及其他各种社会机构),开展教育活动;(5)能够为学生创设并组织适合学生发展和学习内容的活动; (6)根据本地、本校及学生实际情况开发并实施选修课程。 2. 三级课程的理解与落实(1)正确理解三级课程管理机制; (2)树立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意识; (3)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发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 (4)学校组织教师及有关人员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及本班学生特点的课程。 3. 政策保证(1)制定有关措施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鼓励学校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 (2)通过经费投入及创造其他可能条件支持课程的开发; (3)学校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恰当评价实验教师,以保证课程开发。 4. 教学管理 (1)定期进行课程、教材与教法的研讨; (2)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定期教学观摩; (3)为教师提供校内教师间、各实验区之间互相观摩交流经验的机会; (4)及时整顿、充实、提高课程实施条件,包括教材、教具及各种设施设备的选择、提高与扩充; (5)组织教师的在职培训,促进教师的成长; (6)制定关于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规章制度,并能切实知道这些评价工作。 5. 社会、家长的认可程度 (1)社区及有关团体对新课程的理解与支持;(2)家长对学校制定的新课程的各项措施的理解与支持; (3)家长对地方与学校课程提出意见与建议; (5)家长、社会能否参与课程开发。 以上是各阶段评价的总体指标,具体实施还需要根据实验区的情况和不同学科设计相应观察、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等。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