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一年级语文第二册教案Word编辑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5139543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 页数:194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高一年级语文第二册教案Word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职高一年级语文第二册教案Word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职高一年级语文第二册教案Word编辑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一、同题短文二篇【教学目标】1、了解求知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念,充分认识知识的重要价值。2、准确把握和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3、学习两篇随笔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和大量修辞手法进行论证的写作手法。4、比较两篇随笔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异同。【教学重点】1、了解求知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念。2、比较两篇随笔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异同。【教学难点】比较两篇随笔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异同。【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摘录要点的读书方法,达到读写一体化。2、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多读、多思、多写相结合。3、提问法。4、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导入)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著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人可以“勤苦学习,追求知识,或者能更好地把所听到、看到或学会的东西记住”,即使是“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也必须经过读书、教育,才能够学会应当怎样做人” 。由此可见,读书求知对一个人的发展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字词检查1、运筹: chu制定策略。2、 弛惰:ch松懈懒惰的意思。3、轻鄙:b轻视,看不起。 4、狡黠:xi狡诈。采用检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三、作者简介1、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非常重视知识和科学的作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就出自培根之口。2、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四、诵读课文,理清思路1、诵读课文:两篇随笔短小精悍,读来琅琅上口,先教师范读,然后学生分为四组比赛朗读,教师给予评价。2、分析文章结构,找到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先自行划分并归纳段意后请23名同学作答,最后教师小结)。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可分为三部分: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主要阐述读书的目的。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主要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主要阐述知识的重要作用。严文井的论读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读书,人才更像人”的论断,阐明了读书对人的促进作用。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具体论述读书的态度、作用、方法和目的。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以“读书,人才更像人”作结全文,呼应开头,指出人创造了书,但书对人也有改造的作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五、初步体会文章主旨1、学生讨论:两篇随笔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论述了哪些共同的问题?提示: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的论读书都是以议论为主的随笔,两篇随笔都是以“读书”为中心话题。围绕这个话题论述了很多共同的话题。提问后小结:两位作者都谈了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以及作用的看法,都强调了知识的重要价值,尤其是知识对人的重要改造作用。2、学生讨论:两篇随笔中作者的写作角度是否相同?提示:关于“读书”这个话题,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应细读两文进行比较。提问后小结:弗兰西斯培根以其哲学家的眼光,从哲学的高度对“读书”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精辟透彻的阐述,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严文井以其亲身经历,从读书人的视角阐述了自己对“读书”的体会和见解,亲切之中发人深思。3、学生讨论: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主要阐述了哪些读书方法?提示:分析文章结构时可以知道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一文中阐述读书方法的地方在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提问后小结:文中第7、8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手法,阐述对不同的书应该视其内容的优劣和质量的高低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作者用“浅尝”比喻“读其中一部分”,用“吞咽”比喻“知其梗概”,用“仔细咀嚼”比喻“通读,细读,反复读”,用“已被蒸馏过的水”比喻内容被删减过的好书。作者用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读书观念。4、学生讨论:严文井的论读书是怎样阐述读书的作用的?提示:严文井的论读书着重阐述了读书的作用,作为一个有作为的作家,严文井对这个问题认识应该是深刻全面的,速读全文,快速找出阐述读书作用的地方。提问后小结:作者在第1段便开门见山地提出“读书,人才更像人”的论断,阐明了读书对人的促进作用。第2段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正确认识自己对求知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自己的求知经历举例进行了说明。第3段指出对待书本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从。然后以自己虽好学但没有考上大学为例,说明盲目迷信书本的危害。第4、5自然段举例论述读书的作用,说明书有好坏之分,并能指出不好的书,对人也是有所启发的,即能使人认识到求知的道路没有止境。5、学生讨论:两篇随笔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提示: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的论读书都是名家谈读书的随笔,围绕“读书”这个中心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很多话题,详读两篇文章,加以比较,归纳中心论点。提问后小结:一篇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一篇说“读书,人才更像人”。虽然说法不同,但都强调了求知对人的重要促进作用。六、课堂小结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的论读书都是以议论为主的随笔。两篇随笔都是以“读书”为中心话题。围绕这个话题,两位作者都谈了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以及作用的看法,都强调了知识的重要价值,尤其是知识对人的重要改造作用。两文笔法都比较灵活,论述的内容都比较广泛。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佳作共欣赏,请运用比较阅读法,比较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的论读书同林语堂论读书的异同。学生讨论交流。二、合作探究1、四人一组,互相讨论各自所找的文中不理解的语句。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两篇随笔的内容,分析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1)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2)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还是感觉有收获。(3)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的各种书籍当中的一小部分,你不得不尊敬它们,但不必害怕它们,更不要被它们捆住手脚。为此,我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我没考进大学,我并不认为自己不好学。(4)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小结:(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问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人的不同状态。狡诈的人自以为是,不重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却不知道怎样正确地汲取和运用;智慧的人不仅重视学问,而且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学问。在作者看来,会求知并会运用知识才是大智大慧的人。(2)这句话是说无论多么不好的书,都不可能毫无益处。只要你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正确,是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的。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3)这句话是说要尊重书本,但不要盲从书本。作者没有考上大学,不是学习不努力,而是吃了迷信书本的亏。因此,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4)这句话揭示了读书的两种目的、两种境界,即消遣性的读书和寻求真理、启迪智慧的读书。三、难点理解1、提问:两篇随笔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提示:不同的作家语言风格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语言特点也往往不一样,阅读两文,加以比较,分析对比两文各自的语言特点。问后小结:培根的语言简约凝练、深刻隽永,多用整句;严文井的语言朴素平实,通俗易懂,多用散句。2、学生讨论:两篇随笔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提示:在上节课分析文章结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两文的论证方法,两文都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提问后小结: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以道理论证为主,兼以比喻论证、归纳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例如:第4、7、8自然段中,作者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证明“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观点;用“书籍好比食品”、“一本书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等比喻,证明对不同层次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的观点。第10自然段中,作者采用归纳论证的方法,先列举6门具体学科的作用,而后引用名言归纳出论点:“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第12自然段用运动可以改善身体上的缺陷作类比,举例证明求知可以改善精神上的缺陷。严文井的论读书以举例论证为主,兼以假设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例如:文章在论述自己对读书的看法时,始终以自己的读书体会为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增强了可信度和说服力。第2自然段中,作者为了论述对待知识要树立正确的态度这一观点,运用假设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第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6、7自然段,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明了面对形形色色的书籍该怎么办的问题。3、提问:举例说明两篇随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提示: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在两篇随笔中都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问后小结: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大量使用排比句,加强了语言气势,增强了论证力度。例如:“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此外,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用“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等。严文井的论读书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例如: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用拟人手法把没有生命的书籍写得形神毕肖,宛如眼前。用“美妙的音乐”比喻好书,用“刺耳的噪声”比喻坏书,用“小夜曲”、“牛鸣”、“苍蝇的嗡嗡”、“狮吼”、“魔鬼的歌唱”来比喻不同类型的书籍,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四、课堂练习1、下列词语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A、运筹(chu) 弛(ch)惰B、轻鄙(b) 咀(z)嚼C、狡黠(xi) 嗡(wng)嗡D、挑剔(t) 吹嘘(x)2、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句式,写一段文字。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3、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被公认为是谈读书的经典名篇,文中许多语句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请从文章中摘录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做到能诵会背。4、古今中外,不同人对读书有着不同的看法。结合本课两篇随笔,谈谈你对读书有什么新的认识。五、课后作业1、课后阅读林语堂论读书,并与本课所学两篇短文作比较,谈谈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有什么异同。2、搜集与“读书”相关的名言佳句并进行交流。【附】板书设计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二、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学会求知。2、正确理解本文的中心,准确把握中心论点。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4、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反语的含义。【教学重点】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学会求知。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2、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反语的含义。【教学方法】讨论、提问、朗读【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导入)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拿来主义)二、字词检查礼尚往来 自诩(x) 残羹冷炙(zh) 冠冕(min)孱(cn)头 玄虚 国粹要求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读出音、说出义。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三、作者简介(教师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四、写作背景简介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五、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一)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感知内容(二)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论述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第二部分(第79自然段),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六、初步体会文章主旨(一)提问: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提示:“课文导读”中涉及了这一问题。提问后小结: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二)1、请一个同学朗读1-4段。2、其余学生思考: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提示: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参考: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会由“闭关主义”走向极端“送去主义”。作者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衣钵相传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三)提问: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的。学生齐答后小结:这是文章第7自然段提出来的。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四)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提示:第7自然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学生代表答后小结:1、第1、2自然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2、第3、4自然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3、第6自然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五)提问:文章第8、9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提示:联系上下文,对第8、9两个自然段归纳总结。提问后小结:文章第8自然段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第9自然段阐明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要求和重大意义。七、课堂小结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应学会运用好“拿来主义”,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要注意防止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浸染。八、课后作业1、释词语并给红色的字注音。礼尚往来 自诩(x) 残羹冷炙(zh) 冠冕(min)孱(cn)头 玄虚 国粹2、对中国足球、中国电影和“日韩电视剧潮流”等现象,写一篇短文,就其中的一个话题发表你的观点。第二课时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一、课前交流请三四名同学朗读自己所写的短文,大家讨论交流,欣赏点评。二、深入领会文章主旨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现在请大家读下面几个句子,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句子中红字的意思,说说它们是否只是谈文化问题。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学生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提问:由此看来,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教师指名回答。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阐明对外国文化的正确主张,指出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必要性。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一)1、同学们齐读第8、9自然段。2、教师提问:这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提问后明确:采用了比喻论证。 教师追问:那么请说出“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教师提示:第8段是批判了对待外国文化的三种错误态度,第9段提出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提问后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 孱头、昏蛋、废物比喻错误对待外国文化的不同态度的人。 鱼翅比喻外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鸦片比喻外国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网管文化中无用的旧形式。 姨太太:比喻外国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段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第8、9两个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附:关于论证艺术的板书设计本文的论证艺术:1、比喻论证(第8、9自然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2、类比论证(第3自然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3、对比论证(第8、9自然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一)学生朗读第四节,思考回答: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学生回答,明确: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像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抛给”,隐含着用鄙视的目光看待的意味。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黑体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投影片)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2、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4、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5、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都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6、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他例子。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附:语言风格部分板书本文的语言特点:1、犀利2、讽刺幽默四、课堂练习1、下列词语红色字注音正确的是()A、诩(x) 残羹冷炙(zh)B、冕(mn) 挑剔(t)C、粹(chu) 阿剌(l)伯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D、(cn)头 吹嘘(x)2、文中提到的“大宅子”、“鸦片”、“鱼翅”、“烟灯烟枪”、“姨太太”各比喻什么?后文的“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哪种人?3、关于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鲁迅先生列举了几种不同类型人的不同表现,以体现他们对待外国文化的不同态度,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待外国文化的观点。联系上下文,根据课文的内容填写下表。4、让学生朗读全文,集体背诵第十节。参考答案:1A、D 2略 3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完全否定外国文化;废物,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五、课后作业1、每人要准备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2、阅读鲁迅先生的三篇杂文夏三虫、战士和苍蝇、送灶日漫笔,用心体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附】板书设计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目标】1、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指出段与段、层与层及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2、通过品读文本,揣摩重要的语句,能结合语境说出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逐步提高揣摩语言的能力。3、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教学重点】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语境,揣摩重要的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特别是教给学生揣摩关键词语的方法,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音乐导入)播放国际歌。导语:这是一首在世界上唱的人数最多的歌曲,这首歌曾被列宁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就让我们在这首高亢雄壮的国际歌声中,纪念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二、背景简介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三、字词检查读准下面的词语并说出意思:1、纷繁芜杂:没有条理(多指文章)。芜(w),乱草丛生。芜杂,杂乱,没有条理。2、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豁(hu),开阔开通。3、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效果。卓(zhu),卓越、突出。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四、初读课文,梳理结构(一)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评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第1层(第2自然段),总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第2层(第35自然段),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第3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第4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第5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在其他各个领域里都有深广研究和独到发现。 第3层(第67自然段),论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之情。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明确段落间、层次间及语句间的逻辑关系。 1、第二部分中作者从几个方面阐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第2自然段在这一部分中有何作用? 提示:从议论文的总分关系入手分析。参考:在第二部分,恩格斯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第2自然段是总说,其他段落则是分别阐述。讲解:在第二部分,恩格斯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第2自然段是这一部分的总起,是概括的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自然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课文第3、4、5自然段。2、第3自然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领起哪些内容?“简单事实”的内容由六个什么关系的复句说明的?提示:弄清六个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参考: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六个分句关系如下:|(条件)|(因果)|(承接)|(因果)|(并列)讲解:“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3、第4自然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提示:明确指代关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参考:“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讲解:由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4、第5自然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提示:明确指代关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参考:“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讲解:“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5、第7自然段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语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借助承递性的语句,把握文章结构。参考: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讲解:“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著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五、课堂小结本文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本文的论述中心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第一部分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同时,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也紧密联系。就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第2自然段),就段与段来说,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六、课堂练习1、选出下列红色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1)豁然开朗(hu) (2)卓有成效(zhu) (3)诅咒(z) (4)估量(ling) (5)芜杂(w) (6)即使(j)A(1)(3)(5) B(2)(3)(4)(5)C(1)(4)(5) D(3)(5)(6)2、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A、也许 毕竟 甚至 然而 B、 即使 毕竟 还有 然而C、也许 但是 还有 而且 D、 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参考答案:1B(“豁”应读hu,“即”应读j) 2D第二课时一、揣摩语言,体会内涵(一)朗读课文,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和深沉的哀悼的情调。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二)讨论问题,体会课文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本环节中,结合所讨论问题涉及的语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1、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地写出时和刻呢? 明确:“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2、“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于马克思逝世的深重悲痛。 3、“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而委婉地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心情?第1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明确:讳饰手法。讳饰,也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人就说了: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这里“又添新伤疤了”是用了讳饰的手法,暗示了孔乙己又挨打了。 又如“人死了”,表达上都用“老了、走了、去了”这些话来代替。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含蓄、耐人寻味。 第1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4、能否把第2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明确:第2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5、怎样理解第4自然段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明确:“豁然开朗”说明了马克思找到了一条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正确道路,“在黑暗中摸索”与之相反,比喻马克思以外的各种学说都没能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他们在黑暗中转来转去,找不着门径。6、第6自然段开头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7、“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8、“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明确:思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用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小结: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烈的抒情性。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1)关键词语的选用;(2)所采用的修辞手法;(3)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已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同学们也要灵活使用这些方法,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分析写作特点(师生共同归纳)1、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2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3到第8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2、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四、课堂小结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烈的抒情性。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1)关键词语的选用;(2)所采用的修辞手法;(3)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 五、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附】板书设计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七、读伊索寓言【教学目标】1、在研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认真揣摩重点段落、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提高学生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语句的能力。3、通过指导学生品读文中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训练他们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自觉做一个文明诚信的人。【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伪善现象鞭辟入里的批判。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教学难点】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1、对文中一些含蓄甚至隐晦的语句的理解。2、认识作者与卢梭提出观点的不同角度。【教学方法】教师运用点拨法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适时给予点拨,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知识导入)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腊著名的寓言汇编。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萨摩斯岛上一位名叫伊索的奴隶所作,由后人收集加工而成的。它主要反映的是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了他们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其中大多数是动物故事,形象生动,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伊索寓言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讲了一个道理,千百年来,人们在阅读时也在理解、领会着这些道理。然而,社会和时代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今天的人们再阅读伊索寓言时是否会有一些新想法、新感受呢?这需要有质疑的精神,需要有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有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而这些,又恰恰是同学们所欠缺的。如何去做呢?仔细地阅读一下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相信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二、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杰出的学者。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钱钟书一生潜心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均有深入研究。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旧文四篇,短篇小说人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兽鬼,长篇小说围城等,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最能体现他机智隽永、才情横溢的艺术风格,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部难得的佳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这篇读伊索寓言选自钱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文中对许多人生哲理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细心研读,将获益良多。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准下面黑体字的字音,并解释词语嫉忌(j) 怜悯(lin mn ) 思慕(m ) 给与(j ) 笨坯(p)蝙蝠(bin f) 狂吠(fi ) 幼稚(zh ) 衣锦还乡(y)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狂吠:狗狂叫。思慕:思念,仰慕。 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老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衣锦还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二)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1、学生先个人归纳整理,然后小组交流。2、教师点拨,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结构为“导入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由人性的某种弱点而导致的偏见谈到由此形成的历史观,引出下文。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重读伊索寓言的新见解、新感受。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作者与卢梭对伊索寓言的不同看法。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四、阅读第二部分,理解作者对寓言的重新解读。(一)研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为切入文章主题作铺垫。先从第一个故事入手,让学生通过研读、讨论,了解寓言的本意,然后再了解作者的引申义,从而让学生明白同一个寓言,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对其余的八个故事,则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1、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讽刺了什么?明确:讽刺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2、“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子自照”,这一句斥责什么?明确:斥责他们毫无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咬你一口。3、“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说的是什么意思?明确:“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可见“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下野或者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4、“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个方法指的是什么方法?明确:指的是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叫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跟他过不去。5、“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明确:就是不承认缺陷,明明是缺陷,偏偏说成是长处。什么缺陷都可以说成好的,也就没有是非可言了。因为彼此都把缺陷当长处,都陷入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也就与世无争。实质上,他们是不思进取,不思改造。6、“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明确: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7、“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旁人嫉妒,总想分点甜头,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头,惟一的办法只得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此其一。前提是假设诉苦经者自己尝到的甜头是应得的。其二,如果享用葡萄纯属非分,那就是讽刺诉苦经者的狡猾了。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乐滋滋的,嘴上却大诉其苦经,真够狡猾的。8、怎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明确:那是说有些屠夫狡猾,他们戴上了医生的面具,他们打着行医的幌子去杀人,以伪善的面目干坏事。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五、课堂小结本文以九则故事为主体,以幽默的语言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达尔文曾说:“最好的学习是方法的学习。”学习本文,我们应学习钱钟书先生的读书方法。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勤动善动脑筋,从前人的观点中发现新见,才不至于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六、课堂练习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比蝙蝠聪明对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 。据柏拉图菲得洛斯对话篇说,促织 ,变成诗人。 从禽兽变到人,你看中间需要多少进化 ! 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 ,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A、使用 进化 历程 说辞 B、施用 蜕化 过程 说辞C、使用 蜕化 过程 补偿D、施用 进化 历程 补偿答案: D2文中共讲了九则寓言,作者都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请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下列动物比喻什么人或什么人的行为。(1)狗: (2)乌鸦: (3)母蛙: (4)蝙蝠:答案:(1)比喻那些不学无术,妄自尊大的人(2)比喻品质卑下,嫉妒贤能的人(3)比喻自以为是的人(4)比喻无德无行的文人七、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课文的第二部分,对文中的九则寓言故事的本身寓意和作者新赋予的意义已有所了解,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课文的第一和第三部分,加深对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质疑解难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难懂的地方。2、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1)文章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明确: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