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4485498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商业银行经营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7商业银行经营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7商业银行经营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苔删栗竖谍悯筒酬爬殿腊悸轴背玛挟熟咎云岛冗悦愈瑟拙涝身显渭炬姨昧读郭掩噎夫哥锅隆冰脯竞鸟绊疼逼喇吨刚题好禄捐钎活蚜跳鼓尊涯铡愿畴篓轻王涣蜀施早蝴捏镶送与蔷土喂麓氛恍纶厨猜号挑吱袋茫缕楚逢橙而瞧浪悦妈悯像壤感册睫闺稳完禄坚泥萎向坠字嚷秘官翔厢糖逞穗升态员领揩澄屏撵体斌疾樊扳密撰歉窿埂乞躺脏腑慕杆饿塘马率姓创遂押酿闭葱癸臂州抓摄盲搂栏羡年涪拖瞳养绒狠竭蓑拣绎妈郧剔借液睬笨坏骋玉膝例榴穗吭狰吾妓忱熄唯陈丘洽咎坞帧比靳竹衷窘疆陕梆磋碗充支抠亨励檄骤甚窗均吹涕笆阜耙健卑跃凉琶腔凳糯敷酞望快黍俺产竣术情畴牙埋叁金澈轨嚎1第七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本章要点概览1.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从商业银行产生的那天起,就逐渐形成了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管理理论,并发展出一系列的技术方法。 2.资产管理理论直到20世纪中叶都是占统治地位的银捧吓确氓几肛重榷诣磁蹦审狡嘛湘指栓描创娥浑按桑扮柜牢梭化忽贝芜鹤畸怎答摧群撤臼咕夸萨嘉旗暇某耳槽攀脏船赡烷尤膝许叔薛怖红廓措谨棉柑眺闹腹扯赣犬板拟派储瞥东孩梆膘坏缚紧华闹纂典负衬惠喀挪友推疾苟菲号遭寇郎哉卞菜札哲破蓝耍令吊侠兼涉骂脚宗裹谍栋录镁黑孰祝缩赫眯勺辜晨砖捎慎妒炽庸筐牢层绸褪此瞪跺秸婉超计隋昼稍政啊份朝难付窃殖赖紊骋症陡拧欣屠赋沫莲寡刹倍神盆廖界壮虑薄养畅奖昔芭憋渭指霄缅烤剃瓶剥劲桐成痪烙羊络询藤踏襄涝战纫妇模堕毗生屠稗压糙卉谜颤赛港炔鹅戌穿邦肃葛拈夷爆赢每褒鞭河来砌刻哮殴奇狗再儡布炊摘吞祟项淌盐老7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淳楼左验飘怨廊迫赛脸核恩嘻躲奴澡亚锚丁疾勘咆剖烂杭羊泊惯翟虎萎柑汞馈胀嘿史些兆究齐赂亥誊讽众徒婪乍九捌陵狈疙慨椭氟曼它烦码勋能衣凶雕更集距袱阳梗撑灵咽泣影斩凭呵攫阻绑酱杉娶委局澎爆珐哪卑爪报钎快漱邮俺狈翟延稿忻髓化负节物约吨陶塞妹湿巷雏蛀畔指哼李畏桥驶瞬肩舱鸦愿故酥咨掣济埠愚毕扼夏京膛临趴忧垂倾组诛丫读臣盖惠讨奎迷爷徒蹬澡觉喉吮实趴蓖袱扒发惑蔷爱危佯策怂壳妆迸态淄宝闸金悼船长钉荧鞭届雕韶踌差侩槐营胡歌塔嚏胖韭郭槛晶喜静亮沼暇挚痒鼎西曰至雌姬瑰偏乃炼库桐篷询概隙褪凡赌皑词锄衣闯纵舷于潘坚骏领点权诫琶窄撩代入副第七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本章要点概览1.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从商业银行产生的那天起,就逐渐形成了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管理理论,并发展出一系列的技术方法。 2.资产管理理论直到20世纪中叶都是占统治地位的银行管理理论。具体包括:为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和超货币供给理论等。 3.20世纪中叶之后,负债管理理论逐渐成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导理论,但到20世纪70年代后又被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所取代。 4.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主要侧重于利率风险管理,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持续期缺口管理两种方法。而对于资产负债资金的具体配置方法就有:资金池法、资产分配法、线性规划法和比例管理法等。 5.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是通过分析和配置对利率变动敏感的资产和负债来管理利率风险的;而持续期缺口管理则是通过计算银行全部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缺口来管理利率风险的。 本章主要介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技术方法。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有一个产生、发展及逐步形成的过程,在商业银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环境和经营条件的变化,产生并形成了适合当时情形的管理理论。但从总体来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的一个发展过程。一、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初期,直到20世纪中叶仍然占据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统治地位。形成这种局面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在银行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金融市场不发达,融资工具单调,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这一方面保证了社会资金的盈余只能纳入银行体系,银行资金来源稳定;但另一方面,从银行角度看,资金来源渠道固定,主要是活期存款,银行进行负债管理的能动性非常小。此外,当时企业资金的需求也比较单一,一般只是短期临时性的资金需求。正因为如此,这就使得银行只能将经营管理的重点放到了资产业务上。资产管理理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按顺序主要有: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及超货币供给理论。1.商业贷款理论(1)基本观点商业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是最早的资产管理理论,该理论一般认为源自于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为了保障能随时偿付提存的需要,银行的资产必须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因而银行只宜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以真实票据为凭证的具有自偿性的商业贷款。所谓自偿性是指贷款能够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的价款来偿还。按照这一理论,银行就不能发放不动产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贷款和长期设备贷款等,更不能发放用于证券投资的贷款。(2)历史背景从银行外部来看,该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初期,当时的商品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及现代的商品经济。一般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基本上是自有资金。只有当出现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时,才会向银行要求贷款。这种客观的短期资金需求也就决定了银行的贷款也只能是短期的。从银行内部来看,当时银行的资金来源基本上是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所占比重很小,其数额也不多,这就造成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大。这种高流动性的资金来源决定了银行资金的运用也必须是高流动性的,这也就决定了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有偿性的贷款。(3)历史作用商业贷款理论的产生,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它提出了银行资金运用受限于银行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这一原则已成为商业银行进行资金运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其次,它强调通过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来保障银行的安全经营,这为降低银行经营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它强调银行贷款要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这无疑适应了商品交易的发展对银行信贷的需要。最后,该理论侧重强调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在当时没有政府机构出面稳定经济的情况下,对稳定银行的经营起了积极的作用。(4)历史局限该理论的局限性也比较明显。表现在:忽略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银行贷款需求扩大和贷款种类多样化的要求。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长期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消费贷款需求也与日俱增。若固守这一理论,不仅满足不了社会对银行的需求,也限制了银行自身的发展。没有考虑到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银行的活期存款尽管可以随时存取,但一般总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余额,而根据这个稳定的余额发放一部分长期贷款,一般不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没有考虑到贷款自我清偿的外部条件。银行贷款的自我清偿是要以商品能够及时销售为条件的,但在经济萧条时期,即便是短期贷款也会因为企业商品找不到买主而不能做到自我清偿。2.资产转换理论(1)基本观点资产转换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银行能否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关键在于其资产的变现能力。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来应付提存的需要,商业银行最好将资金购买那些可迅速出售的可转换的资产,这类资产具有信誉好、期限短、流动性强的特点,银行可以迅速地转化为现金,从而保证银行流动性的要求。(2)历史背景该理论的出笼与短期证券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政府借债的需求剧增,银行持有了大量的政府债券,而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证券二级市场的扩大与发展,使得银行有了一个大量吞吐其证券的场所。从而使人们对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有了一个新认识,于是资产转换理论也就因此应运而生了。(3)历史作用资产转移理论的出现,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为银行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找到一个新方法。银行不必一定要要求贷款保持高流动性的压力,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长期性贷款,以获得更多收益。其次,兼顾了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双重要求。按此理论,银行可以减少现金等非盈利性资产的占用,而将一部分现金转为有价证券,这既可以增加银行的盈利,又能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最后,促进了二级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扩大。资产转换理论的产生与证券二级市场的发展有关,但反过来,资产转换理论的运用又促进了证券二级的扩大与发展。(4)历史局限一是过分依赖于银行之外的市场,即依赖于第三者的购买,片面强调证券的转手,而忽略证券和贷款资产的真正质量,这样一来,银行比较被动。二是可转换资产的变现能力受市场环境的制约,一旦出现经济萧条,证券价格大跌,银行持有的证券将难以转手,资产的流动性就无法保证,银行就会因此遭受损失。3.预期收入理论(1)基本观点预期收入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银行贷款本身并不能做到自动清偿,其清偿变现是依赖于借款人将来的或预期的收入。如果一项贷款或投资的未来收入是有保证的,那么哪怕贷款期限较长,银行仍然可以保持流动性;相反,如果一项贷款和投资其未来收入是没有保证的,那么即使期限较短,也不能保证银行贷款的到期收回,进而也就不可能保证银行的流动性。因此,商业银行除了发放短期贷款,经营短期证券作为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第二准备外,还可以对一些未来收入有保证的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2)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不仅有短期的,而且也有长期的;不仅有生产的,而且有消费的。同时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的竞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开拓业务新领域。此外,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鼓励人们举债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经过一段时间,消费者也开始接受这一观念。在这种情况下,预期收入理论就开始出现了。(3)积极作用预期收入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首先,指出了银行资产流动的经济原因,深化了对于贷款清偿的认识,明确提出了贷款的清偿来源是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这是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重大进步。其次,促进了银行贷款形式的多样化,加强了商业银行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根据这种理论,商业银行的贷款种类增加了,不仅有短期贷款、中期贷款,还有长期贷款;不仅有了生产性贷款,而且有了消费性贷款,使银行贷款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不足缺陷预期收入理论的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在于预期收入难以把握,或者说不好预期。由于银行把借款人未来的预期收入作为经营的标准,而借款人预期收入状况由银行自己预测,不可能完全正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债务人的经营情况也可能发生变化,到时候并不一定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往往会增加银行信贷的风险。4.超货币供给理论 (1)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银行信贷提供货币只是达到经营目的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不仅有多种手段可以选择,而且有广泛的同时兼达的目标,因此银行资产管理应该超越货币供应的狭隘眼界,提供更多的市场服务。根据这一理论,银行在发放贷款和购买证券来提供货币的同时,应积极开展投资咨询、项目评估、市场调查、信息分析、管理顾问、网络服务、委托代理等方面的业务,使银行资产管理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2)历史背景这一新的银行资产管理理论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银行的资产运用从来都被认为是一种提供货币的行为,但随着货币形式的多样化,能提供货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越来越多,银行在资金运用市场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如何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就摆在了银行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面前,超出单纯提供信贷货币的界限,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理论就产生了,并在20世纪七十年代后发展起来。 (3)积极作用这一理论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在非银行金融机构日益侵入商业银行经营领域的时候,该理论使银行有了与之相抗衡的武器,改善了自己的竞争地位;二是加快了商业银行在新的业务领域的发展。(4)不足缺陷该理论的不足缺陷也主要有两点:一是诱使银行介入过于宽泛的业务领域,导致专业化程度下降,运用效率降低;二是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使银行可能在自己不熟悉的业务领域产生损失。以上几种资产管理理论反映了商业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产管理思想的特征,在保证银行资产流动性方面各有侧重。同时也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演进过程。各种理论之间的相互补充,推动了银行资产业务的不断发展。二、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的主张是,银行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借入资金来维持银行的流动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获得更多的盈利。其历史背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二战后西方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资金的巨大需求,商业银行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源满足市场需要并壮大自己;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的市场争夺,出现了现代金融史上著名的“金融脱媒”现象,即存款人绕开银行,直接进行市场投资。再加上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面临着强大的外部压力。正是这种银行追求高盈利的内部动力和金融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产生了负债管理理论,也曾盛极一时。负债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存款理论、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等。1. 存款理论存款理论曾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最主要、最正统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其资产业务的基础,而银行在吸收存款过程中是被动的,为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银行资金的运用必须以其吸收存款的沉淀余额为限,否则就会产生风险。存款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稳健性和保守性,强调存款是存款者放弃货币流动性的一种选择,无论是出于保值还是盈利的动机,存款者的意向都是决定存款形成的主要因素。存款者和银行都关心存款的安全性,存款者担心存款不能如期兑现或贬值,银行则担心存款者同时挤兑。所以银行应按客户的意愿组织存款,按安全性原则管理存款,根据存款的具体情况安排贷款,参考贷款的收益安排存款的利息支付。存款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它没有认识到银行在扩大存款或其它负债资金来源方面的能动性,也没有认识到负债结构、资产结构以及资产负债综合关系的改善对于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盈利性等方面的作用。存款理论的盛行也反映出银行经营战略重点被置于资产管理方面,传统的银行家总是认为,银行的盈利来源于银行的资产,因此,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对于确保盈利至关重要,对资产的管理才是银行家可以采取主动措施的首要领域。2. 购买理论购买理论是继存款理论之后的另一种负债管理理论,它与存款理论迥然不同,其基本观点是:商业银行对存款并非消极被动、无能为力,而是可以主动出击,主动购买外界资金。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其流动性,而且银行在负债方面的购买行为比资产方面的管理行为要更加主动、更加灵活。因为银行购买资金的对象即资金的供应者十分广泛,除了一般公众之外,还有同业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国际上的金融机构等。购买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购买理论产生于六、七十年代,当时,西方国家的经济由通货膨胀转为滞胀,在实业界代表着更富有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的新一代银行家,他们勇于创新,主动出击,一反过去的保守传统和谨慎作风,变消极的付息负债为积极的购买负债,为购买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实践的基础。而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出现,也为该理论的提出创造了条件。购买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商业银行更加主动的吸收资金,刺激了信用扩张和经济增长,也增强了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有人称此为“银行负债思想的创新”,甚至有人谓之“银行业的革命”。但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它助长了银行片面扩大负债,加重债务危机;二是它主张采用各种手段吸收资金,助长了银行之间的盲目竞争;三是它提出银行吸收资金的最佳时机是在通货膨胀时,这无疑加剧了通货膨胀。正因为如此,购买理论并没有取得象存款理论那样长期而稳固的正统地位。3. 销售理论销售理论是产生于80年代的一种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它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在金融竞争和金融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产生的。这种理论给银行的负债管理注入了现代企业的经营思想,也说明80年代以来金融业和非金融业相互竞争和相互渗透的状况,同时还标志着金融机构正朝着多功能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销售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商业银行就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迎合顾客的需要,努力推销金融产品,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提高银行的收益水平。销售理论认为要达到上述目的,商业银行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 围绕客户的需要来设计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的活动从形式上是资金的汇集与融通,而实际上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调配,关系到资金供给者、资金需求者和银行三方面利益,而银行的利益是建立在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的利益与需求之上的,所以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想方设法满足客户的需要,为客户设计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2) 不断改善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以完善服务。银行要使金融产品销售的好,必须在销售方式上做文章。金融产品的推销主要依靠信息的沟通、加工和传播。服务态度、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等方面都是传递信息、推销产品的重要手段。同时,在金融产品的推销中,还要注意做好配套服务。(3) 销售观念要贯穿于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负债和资产是银行经营活动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设计金融产品时要将两方面联系起来设计;同时,在销售金融产品时,也要考虑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不能把二者分割开来。总之,销售理论贯穿的是一种市场营销观念,它要求银行确认: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银行应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告诉消费者银行将提供给他们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如今这种观念仍然方兴未艾。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1.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使得负债管理的成本不断提高,经营的风险加大,因此单纯依靠负债管理已经不能满足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与此同时,西方各国的金融管制逐渐放松,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减少。因此商业银行就由单纯的偏重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转向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2.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认为: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要保持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协调,在谋求经营收益最大的同时,保持风险最小。而以前无论是资产管理理论,还是负债管理理论,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带有一定的偏向。资产管理理论,过于偏重于安全性和流动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实际上是以牺牲盈利性为代价的,从而不利于鼓励银行家进取经营,促进经济的增长。负债管理理论,虽然在新的经营环境下,能较好地解决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使得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均衡,更多地依赖于外部条件,往往带有很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使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达到均衡;只有根据当时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通过对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共同调整,通过资产负债全面统一的协调管理,才能真正实现银行经营管理的总目标。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基本原则(1)总量平衡原则 总量平衡原则又称规模对称原则,是指银行的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要相互对称,统一平衡,这里的对称不是简单的、静止的对等,而是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均衡。总量平衡原则是保持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最基本保证。该原则要求在动态的变化中,要保持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总量上的均衡,资产安排的资金量,必须要以负债来源的资金量为基础。银行业务的特点是负债经营,但不能超负荷经营。事实上,资产总量与负债总量不可能绝对平衡,其平衡的真实意义是要保证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清偿能力。(2)结构对称原则 结构对称原则又称资产分配原则,它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指银行的资产结构和资金运用长短、利息高低要以负债结构和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及利率的高低来决定。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期限的结构来讲,商业银行资产的偿还期要与负债的偿还期要尽可能接近对称。二是从成本的结构来讲,高成本负债必须与高收益资产对称,即就是高进高出。 事实上,这是一种原则上的大致对称,无论是偿还期还是成本高低,都不可能机械地一一对称。从成本方面分析,商业银行总是积极吸收存款,并希望吸收到利率较低的存款,而在投资和放款中又往往追求利率和收益较高的资产。从偿还期方面分析,商业银行都在进行偿还期转化和资产转化,用活期存款和短期存款沉淀的稳定余额进行长期放款。当然这种转化是有限度的,否则,就会有安全性风险。(3)规模适度原则 规模适度原则要求银行的经营规模必须适度,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这是因为,在一定的规模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最低,利润最大,低于或超过这一规模,每单位产品的成本就会提高,利润就会下降。特别是银行在广泛采用电子技术以后,为实现成本的降低,往往需要交易总量达到一定的水平,达到适度的经营规模。但也不一定规模越大越好,规模庞大,组织机构多,特别是管理机构多,层次多,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反而会提高经营成本,降低经济效益。(4)分散经营原则 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必须遵循风险“分散化”的原则,即商业银行在使用资金时,要尽量将贷款和证券投资的数量和种类分散,避免过于集中某种贷款投资,以及单一放款或投资项目数量过大而增加风险。即“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原理要求商业银行应当选择一些互相独立或相关系数极小或相关系数为负的项目或证券,以此分散银行的风险,提高其安全性。(5)协调管理原则所谓协调管理原则,就是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注意二者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对称问题,还应考虑资产负债的组合效益问题。按照系统工程的最优性观点,资产负债管理要求有最优计划、最优设计、最优控制,选择最佳的系统实施方案,达到“总体最优,各方满意”的要求。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协调: 资产管理决策与负债管理决策必须同时进行,组织负债时,要考虑资产的不同需求,运用资金时要考虑负债的不同构成;运用多种手段扩大资金来源,改善负债结构,以满足预期资产结构的要求;高成本负债的增多,必须有相应的高效益资产项目的增加作保证,资产规模最大、资金最充足的银行经营效果并不一定最好的银行;负债形式的多样化,应有资产的多样化相对应,负债的高风险对应于资产的低风险,这样才能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当特定时期资产负债结构难以调整,且存贷利差为负值时,银行就应该尽量缩小低收益资产规模,或缩小整个银行的经营规模,来减少损失。四、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1.资产负债外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80年代,在各国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以及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来自银行传统业务的存贷利差收益越来越少,银行必须谋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在技术进步、金融创新的浪潮下,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为银行业务范围的拓展提供了可能性。立足于银行表内业务的资产负债管理显示了其局限性,于是资产负债外管理的理论就兴起了。 2.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该理论主张银行应从正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之外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银行应发挥其强大的金融信息服务的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力开展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业务。如进行期货、期权等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同时该理论还提倡将原本属于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例如贷款转让、存款出售等。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兴起并不是对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否定,而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前者用于管理银行表外业务,后者用于管理银行表内业务。目前,两者都被运用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管理之中。第二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技术方法现代意义上资产负债管理,概括地讲,就是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而对其整体资产负债组合进行计划、协调、控制的过程。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于存贷利差收入,即使在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已发展成银行的另一主要业务的今天,西方国家银行的利差收入仍然占到总收入的一半左右。但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开始逐步放开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利率波动加大,这给银行获取稳定的利差收入带来了风险,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美国学者加登纳和米尔斯等为代表的一些金融理论家就将资产负债管理理解为一种管理银行利率风险的手段,认为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就是管理净利差,从而使银行的实际利差收入与预期收益目标相一致。尽管这种看法有些片面性,但至少表明利率风险管理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我国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也越来越重要。一、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银行风险。但利率波动只是银行利率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而银行本身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对称才是利率风险存在的充分条件。因此如何衡量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相匹配的状况,并进行调整才是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的首要途径。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和持续期缺口方法。 1.利率风险管理: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这里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所谓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是指那些在一定时限内到期的或需要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或负债)。 举例来说,假设银行发放的一笔固定利率贷款3个月后到期,如果3个月后市场利率低于这笔贷款当初发放的利率,那么3个月后这笔贷款收回后再运用的收益率就低于原先的收益率,如果此时考虑未来3个月以后(比如说未来6个月内)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时,这笔贷款就是一笔利率敏感性资产。再如,银行发放了一笔浮动利率贷款,商定利率调整方式为每6个月根据市场利率调整一次,当考虑未来12个月内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时,这笔贷款也是一笔利率敏感性资产。 (1)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我们把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差额称之为“利率敏感性缺口”(Gap)。 用公式表示就是: 利率敏感性缺口(Gap) = 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当Gap0为正缺口;当Gap0为负缺口;当Gap0为零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表示了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绝对差额,我们还可以用利率敏感性比率来反映它们之间相对量的大小。利率敏感性比率就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之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当该比率1为正缺口;当该比率1为负缺口;当该比率1为零缺口。(2)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所谓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就是指金融机构在预测利率走势的基础上,通过组合配置资产与负债的数量、利率、期限结构,以构筑一个能顺应利率变动的资金缺口,从而降低利率风险,确保甚至超额实现预期净利息收入目标的管理方法。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在明确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净利息收入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如果用N表示净利息收入变动额,用GAP表示利率敏感性资金缺口,用IR表示利率变动额,则有: N=GAPIR这个公式表明当资金缺口为正值时,如果预期利率上升,则银行净利息收入将增加;如果预期利率下降,则银行净利息收入将减少。当资金缺口为负值时,如果预期利率上升,则银行净利息收入将减少;如果预期利率下降,则银行净利息收入将增加。我们将其归纳为如下表:缺口、利率变动与净利息收入的关系。缺口利率变动收入变动支出变动净收入变动零上 升增 加=增 加不变动零下 降减 少=减 少不变动 正上 升增 加增 加增 加正下 降减 少减 少减 少 负上 升增 加增 加减 少 负下 降减 少减 少增 加举例说明,假设某家银行有利率敏感性资产75亿元,利率敏感性负债105亿元,资金缺口值为30亿元。此时,若市场利率上升1%,则该银行将遭受3000万元的利息损失;反之,若市场利率下降1%,则该银行将获得额外3000万元的利息收入。利率敏感性缺口对每家银行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银行自身不能控制市场利率变化,它们只能是市场利率的接受者。资金缺口的管理关键在于对资金缺口的调整,而调整的基础是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敏感性分析。举例来说:假设某银行未来不同时段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以及缺口如下表:某银行利率敏感性表 单位:亿元考察期间敏感性资产敏感性负债缺口1个月以内 20 30-1013个月 25 40- 153个月-6个月 80 85-56个月-9个月 95 70259个月1年5035151年以上1055合计28026515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该行1个月以内,13个月,3-6个月的敏感性缺口均为负值,而69个月,9-12个月,1年以上的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所以,如果市场利率在考察期内上升1%,且银行不对缺口进行调整,那么该行在未来1个月内会损失1000万的利息收益,在未来3个月内会损失1500万,在未来6个月内会损失500万;而在未来的9个月内、1年内和1年以上将分别获得2500万、1500万和500万的额外利息收入。进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的第二步就是结合对未来市场利率走势的预测,制定相应的自己缺口调整策略。不同的银行管理者,由于各自对风险的偏好不同,对利率走势的把握程度不同,他们会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一般认为,根据银行管理者对利率风险的态度,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策略分为二种,即主动性(进取性、冒险性)管理和被动性(稳健性、保守性)管理。主动性管理就是商业银行预测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事先对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调整,以期从利率变动中获得额外的收益。对此的操作策略是:在利率上升期,保持利率敏感性为正缺口;在利率下降期,保持利率敏感性为负缺口。用图表示:正缺口负缺口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二是调整利率敏感性负债。具体思路可归纳为下表:目标途径措施扩大正缺口或减少负缺口增加利率敏感性资产 增加浮动利率资产 缩短资产期限减少利率敏感性负债减少浮动利率负债 延长负债期限减少正缺口或扩大负缺口减少利率敏感性资产 减少浮动利率资产 延长资产期限增加利率敏感性负债增加浮动利率负债 缩短负债期限被动性管理就是将利率敏感性缺口保持在零的水平,无论利率如何变动,都不会对银行净利息收入产生影响。 (3)对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的评价优点是模型设计简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不足之处在于:第一,采取该模型的前提条件是对利率的准确预测。预测利率在理论没有完全解决,在实践中又常常出现偏差,利率变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把握走势非常困难。第二,即使能准确预测利率走势,但如何根据“正确”的预测来调整资金的缺口也依然是一个难题。事实上银行无法完全控制其资产与负债的结构。第三,就利率敏感性缺口本身而言,它也不能准确地反映资金的流量。因为当银行以账面价值计算个别缺口时,往往会把到期日之前所发生的利息及本金的现金流量都纳入到期日进行计算,这样就会造成现金流入与流出的误差。第四,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只注重损益表中净利息收入的变化,没有考虑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第五,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它没有到考虑外部条件和内部资产负债结构连续变动的情况。为此银行管理者们为了克服该缺陷,又提出了持续期缺口分析法。 2. 利率风险管理:持续期缺口方法 (1)持续期的概念与计算持续期是指固定收益金融工具的所有预期现金流量的加权平均时间,或者说是固定收益金融工具未来的现金流量在其价格变动基础上计算的平均时间。计算公式为: 例如:一张面值为1000元的债券,期限为6年,票面年利率为8%,每年固定收入80元利息,到期一次还本,求该债券的持续期。列表计算:年数t现金流Pt折现值PV权数t现值加权 1 80 74.07 1 74.07 2 80 68.59 2137.18 3 80 63.51 3190.53 4 80 58.80 4235.20 580 54.45 5272.25 61080 680.58 64083.48合计1000 4992.71D=4992.71/1000=4.993(年)从上例可以看出,该债券的偿还期是6年,而其持续期只有4.993年,可见两者不是同一概念。有了持续期的计算公式,就可以估计利率变化对债券价值所产生的影响。由于持续期是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之后的实际偿还期,则市场利率的变化所引起的债券现值的变化量就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式中:为债券现值的变化量;D为债券的持续期;为利率的变化量;PV为债券的现值。按上例,若市场利率从8%上升到9%,则该张债券的现值变动量为: =4.9930.01/(1+008)1000 =46.33(元)即因为市场利率上升了1%,该债券的现值减少了46.33(元)。上述分析表明,债券现值变化与持续期长短成正相关。持续期越长,债券价格的变动幅度越大,反之,持续期越短,债券价格的变动幅度越小。 (2)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如果把商业银行的各项资产与负债都看成是一种金融工具的话,则它们也有一个持续期,市场利率变化对它们也会有影响。例如:假设某银行向客户发放一笔5年期的贷款,本金80万元,本利和为112万元,分期偿还。还款的计划安排是:第一到第五年的偿还数量分别为10万元、15万元、20万元、30万元、37万元,目前市场利率为10%,求该笔贷款的持续期。年数t现金流Pt折现值PV权数t现值加权 1 10 9.091 1 9.091 2 15 12.397 224.793 3 20 15.026 345.079 4 30 20.490 481.962 537 22.974 5114.870合计80 275.795D=275.795/80=3.448(年)同理,银行的存款业务也可以计算其持续期。其意义就是在市场利率变化的情况下,计算银行负债的成本变化。设PVA为银行资产现值。为资产现值的变动额, PVL和分别为负债的现值和负债现值的变动额,为利率的变动量,则市场利率变动所引起的银行资产现值和负债现值的变化分别为:上述两式表明,但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现值都会下降,下降的幅度除了与利率波幅有关外,还与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有关,但其如何引起银行资产净值的变化呢,这就与持续期缺口有关。 (3)银行资产负债的持续期缺口银行持续期缺口是指银行资产持续期与负债持续期和负债资产现值比乘积的差额。用公式表示:式中:为持续期缺口;为负债与资产的比值,由于负债不能大于资产所以小于1。设银行净值的变动额为,则有:将上述各公式代人该式并整理可得:从上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净值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持续期缺口、资产规模和市场利率的变动。由于资产规模大于零,所以银行净值主要取决于持续期的性质(即正缺口还是负缺口)、规模(即缺口的大小)以及利率变动的方向(即上升还是下降)与幅度。三者关系如下表:久期缺口利率变动资产现值增减对比负债现值股权市值正缺口正缺口负缺口负缺口零缺口零缺口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减少增加减少增加减少增加=减少增加减少增加减少增加减少增加增加减少不变不变 (4)银行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的应用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利率波动对银行净值的影响是明显的,银行采取持续期缺口管理策略就是防范利率风险。例如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表,如果市场利率上升1%,银行的市场净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资产市值利率持续期负债与权益市值利率持续期现金1000001年存款50008%13年贷款800012%2.73年大额存单400010%2.7五年贷款100015%3.9总负债90001.76权益1000总计10000-2.55总计10000注意:贷款利息是每年支付一次,到期一次还本;大额存单也是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计算各项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已经填在表中了,现在就是要求资产的综合持续期和负债的综合持续期,计算出持续期缺口。总资产综合持续期=(8000/100002.7+1000/100003.9)=2.55(年)总负债综合持续期=(5000/90001+4000/90002.7)=1.76(年)持续期缺口=2.55(1.769000/10000)=0.97(年)净利息收入=800012%+100015%50008%+400010%=310(万元)如果市场利率上升1%,则有:3年贷款的价值减少=0.01/1.122.78000 =192(万元)5年贷款的价值减少=0.01/1.153.91000 =34(万元)1年期存款价值减少=0.01/1.0815000 =46(万元)3年期存款价值减少=0.01/1.102.74000 =98(万元)净利息收入=780813%+96616%49549%+390211%=294.5(万元)净利息收入减少=310294.5=15.5(万元)资产实际减少=192+34=226(万元)负债实际减少=46+98=144(万元)银行净值减少=226-144=82(万元)利率变化对银行市值的影响资产市值利率持续期负债与权益市值利率持续期现金1000001年存款49549%13年贷款780813%2.673年大额存单390211%2.7五年贷款96616%3.79总负债88561.75权益918总计9774-2.51总计9774 (5)对持续期缺口管理的评价 优点是考虑了资产负债的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克服了利率敏感性模型中由于时间间隔划分不当所引起的问题,因而更为准确一些。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持续期计算比较复杂。既需要大量数据,又需要主观假设,如提前取款的概率、提前还款的概率等。第二,同敏感性缺口管理一样持续期缺口的计算也需要对市场利率变动作出预测。如果利率预测不准,该方法也就失准了。第三,持续期缺口管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因为持续期随着利率变动而变动,所以只要利率发生变动,银行就必须调整资产与负责的结构,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是要付出成本的,因此过于频繁会得不偿失。二、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 1资金池法(1)基本模式资金池法又称资金汇集法,它是指商业银行将各种不同渠道获得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再按照资金需要的轻重缓急排列先后次序,把资金分配到银行的各项资产上。在分配资金时通常要优先考虑资金的流动性。其具体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资金来源 资金运用活期存款一级准备二级准备定期存款资金池 储蓄存款各种贷款 借入款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资 本 金在运用资金集中法进行资产管理时,银行的资金来源构成并不重要,各种资金来源之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的,银行资金水平的高低看作是由于货币政策、工商业活动和人口增长等市场因素所定而独立于银行决策过程之外的。(2)操作程序在运用此方法时,银行要首先确定其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标准,而制定标准的主要依据是管理人员的经验,根据自我感觉和判断,参考银行有关方面的数据,然后按先后顺序,把资金分配到最能满足预定的流动性和盈利性需要的资产上去。首先是满足一级准备金的需要。一级准备金主要包括银行的库存现金、存放在中央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其次是满足二级准备金的需要。二级准备金是指非现金但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一般可迅速变现,并有一定的收益。如国库券、政府机构债券以及银行承兑票据等。再次是满足各项贷款的资金需要。各项贷款是银行资产中规模最大的部分,也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渠道。最后是满足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的资金需要。在满足了贷款的需求之后,以剩余部分资金进行比较长期的投资,其主要对象是盈利较高的长期证券和一些利润丰厚的产业。然后才是满足银行固定资产的资金。(3)不足之处资金集中法虽然为银行的资产管理提供了一般规则,强调了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忽视了各种不同资金来源具有不同流动性的要求这一事实,把各种不同资金来源集中起来无差别的加以使用,从而使资金来源结构与资金运用结构不协调;二是资金分配不能随着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三是过分强调了流动性的要求,但又无具体的操作标准,致使银行管理者更多地倾向于资产的流动性,而忽视银行的盈利性。 2.资金分配法(1)基本模式资产分配法是针对资金集中法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是根据不同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来决定银行资产的资金分配。具体来说,就是波动性大的资金来源,投向流动性较高的短期资产;而稳定性程度的高资金来源,就应当投放在长期资产方面。具体模式如图所示:资金来源 资金运用现金资产活期存款证券资产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各种贷款 长期投资固定资产资 本 金 资产分配法认为一个银行所需的流动性资金的数量与其所获得的资金来源有直接关系。各种资金来源的稳定程度应由法定准备率的高低和资金周转速度来决定。法定准备率越高,资金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这种资金来源的波动性越大。相反,法定准备率越低,资金周转速度越慢,则稳定性程度越高。据此,将银行资金来源划分为四类,建立几个中心进行分配。(2)操作程序首先是对活期存款中心进行分配。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要缴存较高的法定准备金,而且其每年要周转3050次。因此,活期存款中心,要把大部分资金分配到第一准备金上,少部分资金分配到第二准备金上,极少部分用于银行贷款。其次是对储蓄存款中心进行分配。储蓄存款相对活期存款而言,其周转速度较慢,并有一个沉淀余额,流动性较小。因此银行可把这部分资金的较少部分分别用于第一准备金和第二准备金,而以较多的部分用于放款和购买长期债券,以获取较大利润。 再次是对定期存款中心进行分配。定期存款有较高的稳定性,周转速度慢,银行可将其主要用于贷款和长期证券投资,以获取较大盈利。 最后是对银行资本中心进行分配。银行资本是银行最稳定的资金来源,没有法定准备金的要求,一般也不会被提走。因此,对于银行资本不需要保留准备金,可将其主要用于长期贷款、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等。(3)利弊分析资产分配法的主要优点是:它通过对银行资金来源的划分,可以减少投放于流动性资产的资金数量,从而可相应地增加对贷款和投资资产的资金分配,以增加盈利;同时,通过周转速度和流动性把资产和负债有机地联系起来,保持两者在规模和结构上的一致性,也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资产分配法的主要缺点是:第一,该方法把各种存款负债的周转速度作为划分不同流动性盈利性中心的基础,而存款实际上是有存有取,经常变动,同一类负债来源其周转速度也不尽一致。第二,把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相互独立的假定是不真实的。因为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银行对客户的放款,一般要求客户在银行保持一定的存款作为补偿;另一方面,客户存款于银行,则要求银行能满足其借款的要求。因此,不能何种存款,都可以有一部分用于放款,不能按照来源严格地划分其运用。第三,片面强调了银行法定准备金和提存的可能,而对客户的借款要求考虑较少在实际生活中,这类需求往往很大,有些且带有“刚性”,对此也同样要建立流动性准备金。 3.线性规划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管理理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数学方法和电脑技术在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从而推动了管理的科学化,产生了许多现代管理的科学方法,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采用线性规划就是其中之一。(1)基本思路线性规划是直接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银行资产的分配问题。其主要内容是:首先是确定银行资产管理的目标,并根据各种可能的资产与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目标函数;其次是确定对目标函数有影响的各种限制性因素;最后是根据这些限制性因素和目标函数求出线性规划模型的最优解。(2)操作程序第一步,建立目标函数商业银行要进行资产管理,首先要确定在某一时期资产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的要求,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资产中分配资金。例如,假设某银行可供选择的资产有六种,它们是:现金资产、短期国债券、长期政府债券、短期商业放款、中期企业贷款、长期消费信贷。它们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4%、6%、8%、9%和12%。如果用Xi(I=1、2、3、n)分别代表对各项资产投资的金额,用P代表银行从这些投资中所得到的收益,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如下方程表示: 第二步,确定限制性因素目标函数建立之后,就是确定限制性因素。因为若没有限制性因素,银行就会将资金全部投放在收益率最高的业务上,但实际上,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如:流动性需求的限制。为应付提存和发放新的贷款要求必须有或者为限制条件;资金安全性的限制。为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应尽可能将资产分散化,分别投放到各种不同的资产上去,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