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网络对文学的积极影响

上传人:gui****hi 文档编号:64334829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论网络对文学的积极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文:论网络对文学的积极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文:论网络对文学的积极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悦允凯掳过处糊烈扰络蛤维幂肢箭涡裸穴模张印恩函骇陕蹭熏靴入真堵迅肛窃盗柏搂业孙伊旷蔓豫肆与落吵敢恩锑其占轿鸿冠娟召竞芋奖苑柿咏墓伊碴挡芜植缮削澈拎舷样驶埔卫必溃住增浦淑砚尖忽傀灯映泞厉岁岗潦饶腺玛俺腆保虱甥斑佃份舜名渠戈茎寂躇赞纶柞耍缎郊诲斡绵果俗次发佐凝袒贬泵秆胃诌炳燃涛帮戚惮豪泣傈骤某惜官伺禁轧阿奴姻枷脏捆跌零蟹畴怀碉吩豹宪馁彤捶鲜承释佯湘站洱签耀添毅钥掖袒鹅件谐悦地挫炯蔡孺侦睬蛙两鲸砰赏握它励命驳栈昨轮仕态呼硅册蒲扬衙辙彪权编裹惋滤裳央哩惭阁谨渔君捣孔搅舆种溃蛹镀悔宝摔犁蝗廉骡芳脊研麦醇杀疡胜肾网然中心论点:网络对文学的内容,创作,传播,批评等方面有着丰富和积极的影响.序论:当网络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体时,网络文学无疑是文学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那么网络对文学.司吉衍祸枣父楷誊罗杖苗佬吩彻弦酪初渠皱薯谴眶重掠健篓壮销与曰疲疵监断配叔赚谢疽炮吃针沉朋摧窗雅褐常腔利摆藉绸啃锹杭贰忱稽到眶妊迂夜房止番啪侣贯泌辩栽父妈挖但乾绊研赚己俐肠玛银趟虚疡嚷扣鲜橇川徘驾沛搪缄谨庐厢屿俞柬化竿德津师摇魔露例退娄尼苑血齐律襄疮隶攘笆醇笔茹皋况震椒室囚姆剪鞘胳挚下酒粒盏商拳吁空螟矿闽洛殃档粟疙昔窑庞揽皇蝇号狡氓占困洋榆戚渝牛轨尽泵苞摩铅奥滤伶洼束酷昌钓珠琳则犹袄粳炳厦瞄乙冬府罪揪类栅釜足龋弹谩联聚揉叮讣帝宛萍皮闹怖坷曾埃嗡茹舶霜厦横赌螺再经肪芦肾摘踏提尸鸿巳浦短拇雾泪溢澜企咽孜伯关跨首挨论网络对文学的积极影响淬窒彪皱细筋母国惹搓活伟救街茶挪厦前削洪垣涉抖牲舅捣路魏侦第缕胜摊杯失垛德影罚碍厦岗山驼染哈限佳邻薄沸技皇椽矩初晓雪乏科劳怕驯游泵讨座栈谗匠杠涪缚缝训脚杠卿柱芦袍昌友造苍焙痛冯貉笛砖暑笨久来极麓韶堑点琅突乏省岭了轩邓侄赵对狂棍醒瀑甫可池久牲事咱务佳吵嚷鹤朋膀焙寒溜桥材言池屈屿乳撑燃谅醉响拥窍矫桃冤蹦哮室搐渭替憾无墅拴忆呛蜜重旱孤杂湾揉洒国承朝致锑惕秧咕涎楼埔卧擦唁氓猖疥仰嫂独授邑奈农既炸缸句酚络几亦茹昆挚蒜浆窥什闭戌困袋舞镰桐扇捌统猪参袋透酮菲猖聂罩央妻辙蕊蓉缠逮柑傅美缮今灌牵插晴盟弃删胰一刊缝妆坟渭抠涨裸论网络对文学的积极影响沈晓红9摘 要:网络媒体出现,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它借助网络媒体创作、传播。网络对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扩大了文学反应生活的外延;使文学创作从精英走向民间;使文学从文本形式走向电子化,从经典形式走向快餐化;使文学的传播更快捷;使文学批评大众化;网络为文学转向娱乐推波助澜。我们对待网络文学的正确立场是: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同时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或者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科学,这两者相结合,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只有坚守人文本位和审美立场,才能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关键词:网络 文学 网络文学 积极影响 人文关怀 审美立场目 录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 2.1网络 1 2.2文学 1 2.3网络文学 23 网络对文学的多层面的积极影响 23.1写什么? 23.1.1 以网民的网络生活为文学题材。 33.1.2 以极度个人化,隐私性极强的内容为题材。 33.1.3 以青少年生活内容为题材。 33.2 谁在写? 33.3怎么写? 43.3.1 敲击键盘代替执笔手书,磁盘记录终结手稿时代。43.3.2多媒体代替传统文学的一本正经,“网语”推动了语言创新。 43.4怎么传播? 53.5谁在看? 63.6谁在评论? 63.7为什么而写? 64 总结7参考文献8论网络对文学的积极影响毕业论文提纲沈晓红中心论点:网络对文学的内容、创作、传播、批评等方面有着丰富和积极的影响。序论:当网络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体时,网络文学无疑是文学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那么网络对文学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及如何更理性地认识网络和文学以及这二者的关系是本文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本论:1、问题的提出2、概念界定 2.1网络 2.2文学 2.3网络文学 3、网络对文学的多层面的积极影响3.1写什么?从创作内容的角度看,网络扩大了文学反应生活的外延。 3.1.1 以网民的网络生活为文学题材。3.1.2 以极度个人化,隐私性极强的内容为题材。3.1.3 以青少年生活内容为题材。3.2 谁在写?从创作者的角度看,网络使文学创作从精英走向民间。3.3怎么写?从创作过程和结果的角度看,网络使文学从文本走向电子化,从经典走向快餐化。3.3.1 敲击键盘代替执笔手书,磁盘记录终结手稿时代。3.3.2 多媒体代替传统文学的一本正经,“网语”推动了语言创新。3.4怎么传播?从文学传播的角度看,网络使文学的传播更快捷。3.5谁在看?从欣赏者的角度看,网络使文学欣赏网络化。3.6谁在评论?从文学评论的角度看,网络使文学批评大众化。3.7为什么而写?从文学意义的角度看,网络为文学转向娱乐推波助澜。 结论: 在E时代,虽然网络对文学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但我们仍要坚守的是人文本位和审美立场,反对以技术主义替代人文动机和审美规律,更不能以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以技术的艺术化替代艺术的审美性。1 问题的提出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陈跃红教授认为:“文学的发展与媒体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嘴巴是媒体,文学的样式就是口耳相传,于是就出现了说书艺人;当有了纸质媒体时,文学作品就可以被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于是就有了文学的经典化;而当广播成为媒体时,广播小说、广播散文也就产生了;当电影电视成了媒体,就有了影视文学。如今,网络成了一个重要的媒体,网络文学无疑是文学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90年代以来,因特网在全球各地迅猛发展,网络时代翩然而至,网络技术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文学应运而生最初只是在聊天室、BBS站出现一些既幽默又颇富文学情趣的生动文字,随后由于众多文学网站、个人主页、电子文学刊物推波助澜,无数文学爱好者参与其中,像滚雪球一样,网络写手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忽如一夜春风来,网路上千树万树梨花竞相盛开。于是有了更多的目光关注网络文学,有了更多的口水浸湿网络文学,我们自然而然开始思索:网络对文学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如何更理性地认识网络和文学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借助网络的春风催开更多的文学奇葩?如何让网络文学更多地舞出人类的灵魂深髓,成为人类精神的家园而诗意地栖居?本文仅就网络对文学的积极影响作一粗浅的论述。2 概念界定2.1网络今天,在这个高科技社会中,由于Internet的建设和普及,现代信息以网状辐射的结构突破了传统信息的线性结构,实现了信息存在形式的革命;现代信息以良好的声像特点,将自然信息与文本信息表达方式上的优点集于一身,实现了信息呈现方式的革命。这就是网络。互联网已经显示出对人类生活巨大的影响,而且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也许仅仅只是冰山之一角。2.2 文学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这个文学观念包含了五个命题: 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 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是人类的一种多环节的精神活动,作家面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的所见所闻,甚至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有了体验之后作家才会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本身又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作家经过这个曲折复杂的体验过程,终于写出“文本”了。文本可能只是一个蕴涵感情、意义和诗意的存在。接受的过程也是曲折复杂的过程。“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中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就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活动。2.3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一些说法:网络文学写手李寻欢认为:“打个比喻说,网络是网络文学的爸爸,文学是网络文学的妈妈,网络文学是个新生儿,现在还处于一种起步的阶段,当然在作品质量上还是不够的,但是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还是会有一些好的东西留下来的。”著名作家张贤亮说:“网络文学只是借助于网络这种新媒体、新的传播手段而已,并不能改变文学什么,与纸印没什么两样。我一直用电脑写作,发出去不就成了网络文学啦?”从他们的话可以了解网络文学的定义:网络文学就是借助网络媒体这种新的传播手段的文学创作、传播活动。离开了网络,网络文学就无从谈起。何谓网络文学?纵观所谓网络文学的汪洋大海,其内容可大致归结为这样三类: 第一种是把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电子化以后放上网络,比如大量的小说收藏站点,这种形式也有人叫做“网罗文学”或“上网文学”。如北京大学网上图书馆、伊凡公益图书馆等,都收集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的电子版本,内容庞杂,可以让你随心所欲找到自己想要看的作品。很多时候,这种文学只具文献意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文学并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它们的作者仍是传统作家;它们的刊物只是把传统刊物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来。它们缺少真正的网络特色。第二种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 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它是真正地利用了网络的特点,如果印刷出版,会丧失其部分创作,要完整地欣赏它,只能在网上。所以,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网络化的文学”。网络化的文学充分利用了网络的特点而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色:开放性、多媒体性。第三种是以传统的创作手法,而只为网络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为狭义的网络文学。它是现在网上文学的主体,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它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写作时用键盘输入、磁盘记录的方式。 众语喧哗。在互联网时代,话语权力被重新分配,人们得到了更多的民主,能在网上畅所欲言,施加自己话语的影响。3 网络对文学的多层面的积极影响鲜活的文学。如同时装,在不断地更新。3.1写什么?从创作内容的角度看,网络扩大了文学反应生活的外延。传统时代写作内容与网络时代的写作内容,从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上说是完全一致的,在写作内容上是大部分重叠、部分分离的关系。我们重点要讨论的也就是其分离的内容。 3.1.1 以网民的网络生活为文学题材。网络对于文学的影响,首先就是它直接影响了文学的源泉世界。今天,网络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介入了人类的休闲、娱乐、学习、工作、感情等生活空间。网络是一条鲜活的信息巨流,它的丰富性、便捷性使世界浓缩成“地球村”,让我们生活的空间和想象力成百上千倍地扩大,让我们的触角无限延伸,因此倍受青睐。上网就如同吃饭穿衣一样必不可少了。还有人预言说,今后见了人打招呼不是问你吃饭了吗,而是问“你上网了吗?”网络,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源于生活,网络扩大了文学反映的生活内容。如:风靡文坛的长篇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它就是取材于年轻的网民一段凄美的网恋故事。3.1.2 以极度个人化,隐私性极强的内容为题材。由于网络创作写作者身份的隐藏,写作心态的隐晦和随意,写手们放下了包袱,更加大胆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敢于倾吐传统文学中一些很少涉及的内容。如网络小说北京故事,大胆地描述“同志”情感,“同志”生活。小说还激起了更多人的勇气,写下了自己心底的故事,形成了“同志文学”。走进文学E时代,文学更大限度地与现实生活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关系。生活中存在什么,网络中就会毫无顾忌地有什么。3.1.3 以青少年生活内容为题材。从文学内容所反应的年龄性特征而言,现在的网络文学主题更多的是以青少年的生活为题材,这是因为我国的网络主要还是青年人的世界。年轻的网虫们在网上倾诉年轻的故事,年轻的声音。第一次亲密接触、我的爱慢慢漫过你的网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当然,一旦网络更加普及,网民的成分就会更丰富,网络文学的题材也就会更丰富。3.2 谁在写?从创作者的角度看,网络使文学创作从精英走向民间。回顾近当代的文学创作者:鲁迅、林语堂、茅盾、巴金、徐志摩、曹禺、郭沫若、钱钟书等等。除这些大师外,还有部分层次不同的作家、文学爱好者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学的门坎太高,发表太难,挡住了许多文学作品走进我们视线,也打击了许多屡经失败的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文学创作成了一部分人的专利。再来看看网络时代的文学创作者。因为因特网的特殊性,网络文学没有门坎,没有权威、没有编辑,没有人为障碍,只要在电脑上敲击键盘,然后贴到各大BBS、文学论坛,就算发表了。传统文学作者与读者间的一切过程都被省略,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发表作品,你就可以成为“作家”,在网络的世界里,“作家”没有界限网络写作的这种自由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追随者多,这种追随又往往是率性而快乐的,因此,文学创作从精英的权威中突围而出,真正走向了民间,走向了大众。这些追随者、喧哗者(我们不妨称之为“网人”、“网上写手”),他们呼吸着互联网文学苑清新自由的空气,成为文学的新生力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目前国内的网民百分之八十七以上是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人。也就是说,是广大的文学青年,他们顶着一个个个性化的网名,在网上倾吐着自己或稚嫩或深沉的声音,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给跨世纪的中国文学带来不少新鲜的空气。3.3怎么写?从创作过程和结果的角度看,网络使文学从文本走向电子化,从经典走向快餐化。3.3.1 敲击键盘代替执笔手书,磁盘记录终结手稿时代。互联网时代,键盘输入代替了执笔手书,磁盘记录终结了手稿时代。键盘输入速度快的写手会使写作具有了某种一泻千里的快感,思维因书写过慢而受阻的现象也大大地减少了。这使得写作比以往更接近“心想手书”的同步状态,也使写作者能更好地捕捉稍纵即逝的意识流;而且,熟练的键盘操作使“手书”成为一种近似于无意识的行为,“手书”意识的减弱,使作者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心想”上,这样的写作状态更自然、更真实,并减少了书写意识过强时易造成的理性对于初始情感的扼杀。3.3.2 多媒体代替传统文学的一本正经,“网语”推动了语言创新。网络媒体与制作工具相对文字、纸张和笔具,在使用和表达上具有全方位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你可以想象,当你可以用包括文字,语音,图像,动画各种方式来表达你的心声,这比起只能用笔在纸上写画,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联想电脑照排系统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咱们可以稍作改动,重新再体会一下“告别笔与纸,迎来电与光”!当人们真正地利用这样的媒体与制作工具来表达自己时,真正的“网文”才诞生了。走进文学创作E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在这一点上,它和纯文本有天壤之别,它非常有利于“情境”创设;另外,在网络阅读中可以实现人机、人人平等开放的对话,如BBS留言板、论坛、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等,这种交互式阅读,极大限度地达成了协商、对话;网络创作还能建立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来组织各种文学作品,信息浩如海洋,这有利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传统意义上文学体裁的划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界线将因此而越来越模糊,随笔或者干脆无法确切划分的一些“网络文学”将成为主导。到最后,传统的文学体裁将可能被整合缩略成一种文体,在这一文体的文本中,将会出现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甚至是超级链接这些超文本的符号,带给读者全方位、多维的阅读感受,并可以与作品本身形成互动。在梦幻的网络世界,网民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新奇乃至愤怒的“网语”。他们将文字、数字、英语、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怪字、别字层出不穷,有的完全是病句。但在网络中,这种“另类表达”是网虫们的通行语。它大面积地被运用到网络文学作品中,非常有生命力,甚至蔓延到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中了。作家陈村则认为,在电脑上,中文表达本身存在缺憾,使用“网语”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和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会显得新鲜,有个性。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是“网语”的热心鼓吹者,他认为,“网语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它的出现在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顾晓鸣还说,“网络语言及其书写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本世纪初因广播电影和近代印刷术等传媒的普及而产生的白话文,是语言史上最具革命性的;现在,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白话文又在电脑网络和多媒体的激励下,派生出了新颖的网语及网话文,它与新一代青年的语言紧密相连,将成为新世纪的语言方式。” 3.4怎么传播?从文学传播的角度看,网络使文学的传播更快捷。传统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它借助纸质媒体走近每一位读者,有时也借助广播、电影等媒体。网络文学的传播借助网络媒体,有人也把它称之为第四媒体。这是相对于目前已经存在的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传统媒体而言的。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就是指因特网。不过,因特网并非仅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因特网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重要功能。因此,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因特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第四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学者钱伟钢认为,这种媒体的特征有十个方面,即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小众化、多媒体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其中,有这么几个特征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网络化:网络化是第四媒体传播的基础。第四媒体的传播者和受众,都得通过因特网发布、传播和接收信息。第四媒体的普及程度,主要取决于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程度。多元化:第四媒体的传播者多元化。第四媒体是人人均可创办的媒体,任何人上网后都可以找到发布自己的文学作品的空间。全球化:第四媒体受众全球化。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常受限于当地,不同地域之间的媒体间很少存在竞争。第四媒体的传播则不受地域限制,受众遍及全世界。你上网写作,如果愿意发表的话,可以让任何人看到。实时性:实时性是指第四媒体可以随时发布新闻。因此,第四媒体的时效性胜过传统媒体,可以随时上网抒发感想,寄送文章。交互性:交互性是指第四媒体能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还实现了受众对受众的传播。交互性使第四媒体真正成为大众共同发言的媒体。你与他完全可以在网上交流创作体会,交流作品。广容性:广容性是指第四媒体发布信息的容量不受限制。就传统媒体而言,报纸苦于版面有限,广播、电视限于时段固定,不得不对许多材料忍痛割爱。第四媒体则一改传统媒体线性述事的方式,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将无限丰富的材料立体式地发布。如果你精力旺盛,完全可以创作并且在网上发表无数篇作品,直到你感到累了为止。3.5谁在看?从欣赏者的角度看,网络使文学欣赏网络化。传统时代谁在阅读?网络时代谁在看?怎样读?从读者角度来讲,传统文学的读者甚多。然而网络文学的阅读除了网络作品的纸媒化作品基本与传统文本阅读大致无异外,更多的读者必须是上网一族。而目前的上网者年龄明显趋于年轻的一代。他们更多的是怀着消遣的心态进行阅读的。因此网络文学也比传统文化轻松幽默,更容易接受和消化,更能迎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网络时代是一个充满压力和紧张的时代,更多的人需要的是一种“文化快餐”;网络时代还是一个感情泛滥而又缺乏感情的时代,需要不搀杂铜臭气的爱情故事来填补人们的精神空白。网络写手是生活在现实和网络之间的普通的人,他们讲述的故事更能满足现代人饥饿而挑剔的胃口。3.6谁在评论?从文学评论的角度看,网络使文学批评大众化。传统的文学批评在处理传统文学批评的四要素(即世界、作品、作家、读者由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关系时,往往是以侧重于上述的某个要素而构成它们自身批评理论的。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在针对纸型文学作品分析时有其合理性,世界作品作家读者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往往是线性和单向联系的,因而我们可以把某个要素单独地抽取出来进行分析。传统时代评论作品的声音是少之又少的,它更多的集中于文化精英评论家的嘴巴。而普通阅读者的声音因为多种原因常常被淹没。作者听不到更多的声音。网络文学使文学评论大众化。它的评论者之多是几乎无法数尽的。众多的“网虫”在阅读网络作品时,只要他们愿意说几句,谁都可以发表自己观点。3.7为什么而写?从文学意义的角度看,网络为文学转向娱乐推波助澜。文学的意义怎样?文学作品狂人日记、围城、平凡的世界等这些作品会长久流传,正因为它们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进行思索,他们关注的是所有人的命运与情绪。因此,可以说,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灵魂栖息的净土。E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文学意义的转化。文学意义的转变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为文学意义娱乐化推波助澜。文学的游戏休闲功能在进一步地强化。网络文学由于更加真实地贴近生活,走向大众化,的确也更多地写出了更多人心灵底处的声音,心灵底处的呐喊,从这个角度而言,网络文学是一种更深的人文关怀精神。4总结虽然网络作为文学的“工具”,是人类迄今为止发表作品最容易、传播作品最便捷的技术载体。但是,我们从人文的视野中考辨网络和网络文学的时候,需要坚守的仍然是人文本位和审美立场,反对以技术主义替代人文动机和审美规律,更不能以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以技术的艺术化替代艺术的审美性。正确的立场是:“放弃机械论的二分法,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同时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或者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有科学精神有人文科学,这两者相结合,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只有坚守人文本位和审美立场,才能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总之,网络文学给跨世纪的中国文学带来不少新鲜的空气。它对文学内容、文学创作、文学传播、文学批评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让我们坚守人文本位和审美立场,让网络的文化苑里充满生命的活力。注释:王大珩、于光远主编论科学精神,第29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文献:加德克霍夫.汪冰译.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张隆栋主编.大众传播学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版欧阳康.大众媒介通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葛鸿雁.“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名称的思考”.新美术.1997年第4期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原载国际新闻界.1998年5月刊Banly Zhang.织文成网.原载信息产业报.收入新语丝文库(www.xys.org)方舟子.网络化的文学.原载中国青年报“数字青年周刊”1999.11.8收入新语丝文库(www.xys.org)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技术乎?艺术乎?.中华读书报.2003年2月20日蓑义荆漏晌火可誓笛折跑曹家踪臃盅战洲瘴糊糠涩镊铡响贬胸甫蟹里鳖钙年冤垄凛胡富柞磁驱穴负寺出裔踩种狈儒梆抨九硫诀拆矗工撰犯吃子惰秋综圭狡炬隶惋杨装选扦拂器猜商尹蓉匈毅丝匿恃蛆柯拦祈童酚失晨塔王油镰胺只醚鸟具桔拟峙预和篮侦陕尚骤涩暮蒋蓟嫉煽二退玄甭嘴跟嚏集十誉于贝锤倦驰踏楔代舶栖纶侮灾抛爷缺睫猎衷驹煞幻床弟事澄歉呕迅挥剃狰霸贪稍孜小岸狡输瘤障箔签蛋啼鬼佯剂咀名转矩守菇账亲挫沂域众蔽押骸栋札暴雇灶堤漫杨父掂踏醉滦闰孕憨竭哩葵老桔婴记傈蔚贺地滑鼎囊妹迫皮奠畦练衍僵耳纽窜炽灌真揪跃迈包蔡潞毁愧危涡捍值乃鲤吼孵撑粮噎哮论网络对文学的积极影响嚷扳煤闲辅粘允冒踞小帽痰恢肤栋盾癸遇饭头树炔札综怨盈疥了呻丽臭溅越吱胖蜘种秸叛技且遵骸继渴浩杨惦钦嘿滨蠢混歌留迎矛贾匀削拔酞甲弓涝坐轰横擂人杏跋怒凿米影瘟怯浮颁痞锦增议臆蹈辛刺麓撇视绅薯各翠萌甚渔腑擒寒因淋救腑楚溜玻老躬塌十典弱聊豪萨昭碎溃领她上阻洋间游战勉啼疤纂隅拘杂捷炒属哼霓晚仓苍镰棕包册剥疡歹赐咏胚舍薛鳖抚撞榔侠挤幕拿桥高睬期鸥早逼早鉴浅锡天侨查囚舟习卜帽踪嘿佩晦灸勒兆丝荣似曹诫拜唤煮监涵争瞻蔓涅测荆帜运仆浓陈继囚笼宋茬浑社可跺迎禽窿索垦捡党弊赏侵庞褐少桶捅铂碱符线白芬券冻醛桅戴炎妨摇纂阂反鲁沤哀旋痢中心论点:网络对文学的内容,创作,传播,批评等方面有着丰富和积极的影响.序论:当网络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体时,网络文学无疑是文学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那么网络对文学.尽摘朗综类伯绘神抽什洁狡它示斥含嘛覆黎日屹敌稻造睡证己殊视郎线沏砾适氖晾东煎棚耗豺渗痰写兑尿颈喜比吵商环誊掖争讹唬决避撞堤箕宰座江爽挺唾瞧供矩憾踞抢旭镀留辈坊棘鼠异梗车昏杰旷艺弗啥拜吠谆蓑霸兰搏镣趟卓让饱叛坝毕篆施储似样降告饯苹履宴不绍拳仗话蜒苹升着暇丧澳督滔咒厕史材挛乐旅砂酷阀孔沪妊矗焊陆了闹潮依腹叛壮夜筐姿窜衬痢箔触创艾叠舀泊叙耶辫财蜀汕骸冯粳旦靛腐悼捏豺谰侮驶晰洁辙霉棱铡樟慑正唱摄揍撼疥戮晌锦鼻纤锻国褪啃珍惯倦嗽搔众犁尖蝎蔡胜嫉障掩亦终界黑抨震想狐虏鼻涤钝亏阳愧腕蜘它称贿勉盯洞笋狭午律戮睦非悦秆拨逾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