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3723758 上传时间:2022-03-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摘要:主要阐述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边疆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资源力量涣散,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办学模式单一,教育经费短缺。边疆农村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在校学生逐年减少,生源大量流失,学生辍学率攀高。边疆教育发展仍然较为落后,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教育信息化推进困难大问题多,与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差距较大。边疆农村义务教育要可持续发展的话,必要采取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对策和措施,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制,推进教育改革,增加边疆农村教育投入,改善边疆农村办学条件,落实有效措施,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不断优化教师结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家园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目前,我国边疆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后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边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甚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由于边疆农村教育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农民文化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严重制约了整个边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及时解决边疆农村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推动边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也是顺利推进和实现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改变边疆农村义务教育滞后的现状,一方面,有赖于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给与其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还要依靠从事此项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关心我国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共同探讨,为我国农村教育问题找到更切合实际,更科学的解决办法。一、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必须承认,边疆农村义务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产生。边疆农村义务教育正处在一种举步维艰、负重前行的困境之中。(一)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管理水平有待提高1.教育目标不明确,过于注重应试教育,注重知识传授,把学生看作听命于教师指挥的对象,把课堂当作学生发展的唯一场所。教师的“教”成为对学生的“注入”,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脱离了边疆农村实际,偏离了边疆农村义务教育的正确方向,没有突出素质教育。2.几千年来“师道尊严”的影响仍在发挥主要作用,绝大多数教师口头上尊重学生,但实际上对学生的尊重不够。如学生做错了事或出现某些缺点时,教师常用体罚、惩罚、心罚的方法,对于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采取放任、歧视的态度。3.受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思想的影响,认为边疆农村办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是学校自己的事,乡政府不必介入,因此缺乏对边疆农村义务教育的足够重视,缺乏对教育目标的长远规划,缺少对教育过程的必要检查、督导,教育经费的投入也远远不足。4.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和手段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学校对学生中出现的不符合“主流意识”的东西,常采取禁止、遏制和批判的态度。思想教育靠灌输、靠强制,让学生接受成年人的价值观。在人才观、质量观上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认知轻情感;重传承轻创新;重教书轻育人。因此,教师注重学生智力上得到良好发展,以适应激烈的升学竞争。比如,各级领导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都存在诸多问题。(二)办学模式单一,教育资源力量涣散,办学目的、素质教育意识模糊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尽管三令五申强调中小学生不搞统考比赛,但实际情况是愈演愈烈,县与县间比中考、高考,乡与乡、校与校、师与师、生与生之间就比成绩,而且竞争相当大,落后者经济、名誉都受损,评选各种优秀时受到排斥,胜利者恰恰相反,什么方面都受到青睐照顾。所以有的教师临到学生考试时比学生还紧张,就千方百计地弄虚作假,瞒报学籍、冒名顶替,甚至让学生装病装傻的都有,有门路的能提前打听到试卷内容考试后造成许多教师心理失衡,消极怠工,还造成了教师间的分裂。而且,考试的内容历来都是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为主,对于教师其它方面做出的尝试和努力,几乎从没有机会获得认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音乐、体育、美术、劳技、健康教育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一些边疆农村教师,每天授课量多,不仅工作量大得吓人,同时生活压力也非常大,搞素质教育便始终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应该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边疆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边疆农村教育发展了几十年,虽然校舍日益更新,职工几番交替,但学生几乎还是一尘不变的学习生活横向看还是学校、家庭两点式,纵向看过独木桥依旧是社会主流。(三)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与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差距较大国家近几年来,将主要教育投资用于城市,对边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相对极少,学校的软硬件缺口依然较大,而且附加条件多,加之程序复杂,层层盘剥,真正能投入到边疆农村义务教育中并得到实际使用的资金不多,不能满足边疆农村义务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从教育经费和教育投资规模来看,边疆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是难以有保障的,明显落后于城市。教育经费短缺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在边疆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表现得尤为典型。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导致一些边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据有关部门统计,在边疆贫困农村地区,校舍的危房率竟高达百分之十。边疆农村校舍原本建设标准就低,再加自然损耗和灾害,资金不足,其他各种原因的影响造成危房现象仍然居多。事实上,在边疆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起码的办学条件,“大班额”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学位不足,人均资源标准差距大,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学生宿舍和教师住房的缺乏是绝大多数边疆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当前,国家、省、州、市等各级部的排忧解难,逐年加大排危投入,排危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边疆农村学校仍有班级在破旧低矮的教室里上课,在危房中住宿。建造落实了部分教师廉租房、公租房和学生宿舍,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师生住房缺乏是很多边疆农村学校都面临的问题。而在边疆农村生源分散,有的学生上学交通不便,路途遥远,不便集中办学,初中和部分小学已经实行寄宿制,需要住校的学生占大部分,但还需办寄宿制而不具备条件的学校,有的学生每天要在学校和家之间的这条路上来回两三趟,远的家离学校有三四公里,甚至更远,来回耽误时间不说,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令人担忧。边疆农村学校教学基本条件落后,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导致教师既无法安心工作,也无法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和信息,教育教学思想难以实现创新,难以满足教学特别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有的学校除了必须具备的教室和宿舍外,没有图书阅览室、实验室、教师集体办公室,更不用提什么多媒体教室、电脑室、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塑胶球场、田径场等,有的学校存在单身教师两三人住一单间,学生必须二人一张床的情况。尽管边疆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与城市学校相比,办学条件仍很落后。比如:有些科目说不开设就不开设了,遇到雨雪天,学生无法上学,也就停课或放假了。由于软硬件条件的不足和长期积淀下来的其他各种原因,边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容乐观,与城市的学校相比更有明显差距。例如:边疆农村学校学生的平均成绩偏低,差生比例大,升学率低,素质教育也未能得到很好地体现。不少农民家长对此深感不满和焦虑,他们中的不少人甘愿多花点钱把子女送往城市读中小学。(四)工作生活条件差,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1.师资力量依旧薄弱,教师待遇偏低,教学质量不高边疆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待遇与城市教师相差甚远。由于边疆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单一,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广大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他们付出的很多,却得到的回报与城区学校教师相比少得可怜,除工资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制度保障,这严重影响了教师从事边疆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造成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地理环境偏僻,教师编制的严格控制,学生增加了编制不增,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比城镇差,普遍存在吸引高素质教师难的问题。在边疆农村,教师们的成就感得不到体现,大批年轻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通过调动、应聘、考公务员等途径向城市流动,有的调到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人才流失很严重。很多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不愿到边疆农村任教,城市教师更也不愿调入边疆农村工作,现有教师队伍人心不稳,致使教师队伍严重“失血”,这种现象在边疆农村尤为突出。由于国家对边疆农村和城市学校建设的投资不均衡,导致边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尤其是边疆农村的边远山区和贫困山村(一师一校)难以补充到合格教师,大批村级小学只好找代课教师维持运转,义务教育质量差的现象相当普遍。结果导致了广大边疆农村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很多是学历不合格的专科生,且语、数等教师都超负荷兼课,甚至是“多功能”,专业跨度大,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越是落后地区这种情况越严重。2.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均衡,师资数量不足边疆农村教师普遍严重缺编,体育、音乐、美术、幼教、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专职教师严重短缺。师资严重不配套,扎根边疆农村任教的主要人员是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公办教师、代课教师、部分的中师和师专毕业生,教师的平均学历明显低于城市,知识结构相对而言也老化。边疆农村初中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小学调上来或曾经中师、中专毕业生直接分配到学校任教,到中学后通过自修或函授获得专科或本科文凭。而自修或函授学理科难度大,学文科相对较容易(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主要学习的是中文和政史专业),学历达标了,但专业错位,学非所用现象严重。而这部分人大多数都是民办转公办教师,当时为了能转公办,通过短期突击培训获得的中师文凭,其质量可想而知。边疆农村教师的地域分布也很不均衡,在经济相对发达、自然条件好的边疆农村,教师比较充裕,甚至有的地方也出现了人浮于事的超编现象;但在老、少、边、穷的边疆农村教师相当短缺,那里的教师分身乏术,一个人往往包教多个年级、多个学科,不但教师很累,学生的个性、智能发展也受到影响。3.教师素质偏低近几年来,边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素质有所提高,但从目前来看,边疆农村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情况表现得较为突出。在边疆农村相当多地方存在教师学历合格率低、合格教师稀缺、代课教师相对较多等现象。当前,正规全日制大学生(包括部分“特岗教师”)一般都不愿到贫困边远山区的学校工作,即使是来了,工作也不是很安心,也呆不住,总想通过各种关系想办法外流或辞退。过惯了城市生活的大学生(特岗和支教支边),又有谁能耐住边疆农村的清苦寂寞生活呢?再加上有些好教师又留不住,造成山区学校教师结构不能得到良性改善,教师整体素质差并形成恶性循环。边疆农村偏远落后,山高路远,办学条艰苦,使人望而却步,周边环境存在一些问题,滋扰学校的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呆不下去。与城市学校的教师相比,边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低下。由于边疆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农村教师年龄普遍较大,家务负担沉重,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新课程改革,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使得对他们开展各种培训工作的质量提高的难度大大超出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的想象范围,加之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也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边疆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学历不合格,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年龄偏大,老龄化问题突出。凭经验施教,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各方面素质不强,学习新理论、新观念的愿望不够强烈。(五)在校学生逐年减少,生源大量流失,学生辍学率高1.学生流动性大已经是普遍的现象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富起来的农民越来越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资源的重组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边疆农村生源骤减问题日益凸现。这种现状在边疆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因而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种: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使生源大量减少。二是城乡二元结构差别造就的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空前强烈,都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想方设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送子女到教育发达的地方接受更好的教育已较为盛行,使边疆农村学生源日益减少。三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在不少农民外出务工,将孩子带在身边,送进城市学校就读,客观上造就了边疆农村学生源的减少。2.辍学现象较为严重,流失率又有所回升(1)调整学校布局能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近年来,在边疆不少农村,由于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的限制,调整学校布局面临着相当大的难度。在不少边疆农村则存在地方政府对学校布局调整过快而又对寄宿制学校投入不足的问题,也大大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某市看,市里对学校布局进行过几次调整,但办学效益仍然不高,而要作进一步的布局调整,不少学校的服务半径会扩大到三四公里以上。有的学生上学往返要走几个小时,早上不能按时到校,下午放学到家太晚,尤其在秋冬季节问题更为突出。现实中不难看到,有些已撤了的校点,当地群众一再请求恢复。某种程度上,学校布局的调整甚至带来了学生的严重流失。(2)边疆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学校教育孤军奋战。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许多孩子隔代相哺,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养成了骄气、放任等不良习气,学校管不了,家中没人管。边疆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这部分学生因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有心理障碍,不爱说话,性格怪癖,在家淘气让老人无奈,在学校学习懒惰,行为不规范。边疆农村学校对这一部分学生虽然特别关注,但在家庭教育这一块是空白,导致学校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他们在学校读书学习非常吃力,无心念书,宁愿在家里做工,加上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使他们产生了悲观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导致辍学。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占很大的比例,据调查一个班级,全班53名同学父母均在外务工的有14人之高。由此可见,父母中有一人在外的比例占有更大的范围。这些孩子一般是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看,更有甚者是孩子一个人在家自己照顾自己。当然,学校周围的环境不好也将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如手机上网、学校附近有网吧、游戏室、台球等,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特别是男生经常光顾,他们会因此忽略甚至放弃学习。一些孩子在学校拉帮结派,相互影响,共同逃课、闹事,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学习、交友等方面也因此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问题。这部分学生因父母在外打工,无心学习,跟着父母外出打工的较多。教育按照实施主体的归属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社会教育真空状态,学校教育形成孤岛是边疆农村中小学目前的现状,家庭和社会不仅不能为学校教育推波助澜,反而常常起到相反作用。留守孩子的问题很长时间以来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办法想了不少,可是收效甚微。原因是无论什么样的人,即使他再有爱心,不可能取代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不可能取代家长对孩子实施的家庭教育。当前边疆农村家庭已有不少独生子女,一般家庭最多两个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的“隔代亲”非常严重,长期在外的父母很难对孩子的行为有全面的了解,一年中一两次相聚显得弥足珍贵,惟恐伤害了孩子。这些可能的娇生惯养极容易养成学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性格。在边疆农村,没有教育基地,没有科技馆、少年宫,也没有什么夏令营,一到寒暑假,学生们不是到城里打工的父母那里,就是窝在家里无人管理,陷入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孩子本人,这都是极其危险的。社会有责任对孩子采取一种更开放的态度,包括在各方面给予孩子更大程度的优惠政策,使他们体会到社会的特殊关爱,因为他们将来要担负起建设社会的责任。(3)家长两极分化严重,对重教兴学的认识不够,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家长疏于管理,因为平时忙于劳作,普遍不关心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加之文化程度低,自身素质不高,即使想关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他们看来,学生接受教育是对金钱的一种浪费,孩子也只能听之、任之,放下书本,离开校园,走上打工之路。“知识无用论”思想占主导地位,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和初中毕业即可打工挣钱的现状是导致家庭和学生不重视学习的很重要原因。特别是近年来边疆不少大中专毕业生无法就业,待业在家,农活不会干帮不了家长的忙,对社会上的某些问题认识不清乱发牢骚,指手划脚,空谈理论,不干实事引起乡邻的不满,以致家长对供孩子上学失去信心。家长和学生可以很轻易的从身边找到例子进行对比,耳闻目睹的现实使得家长和学生的价值观短视,从而得出读书无用的谬论。由于边疆农村长期的封闭落后,生存条件恶劣,形成了农民“一切以生存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读书哪能当饭吃”是其既现实又短视的写照,他们对教育功能的间接性、迟效性和潜在性,对知识蕴涵的增值价值自然缺乏足够的认识。边疆农村学生未来就业前景渺茫,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和公平就业的失调,让更多处于解决温饱问题的边疆农村家庭孩子不得不较早放弃教育和学习的机会,弃学求生存过早走入社会,难免学生流失,难以保障义务教育的成果。(六)边疆民族教育发展仍然较为落后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从目前看,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相对落后,“普六”、“普九”及扫盲任务相当艰巨,边疆许多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子女较多等原因,家庭尚未脱贫,导致孩子,特别是女孩的失学或辍学率较高。然而,双语教学在民族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多边疆农村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基本上还只是语言的简单学习,很多停留在低级层次上,而能满足双语教学需要的师资非常缺乏,无论在质量上、数量上都急需改善。目前,对双语教学有兴趣、有研究的,主要是一些语言学家、教育家、大学教师,但这些人缺乏中小学教学的具体经验。中小学教师中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大多数汉语水平不高;汉语水平较高的,有许多又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中,既懂汉语又懂少数民族语言,既有具体教学经验,又掌握语言学理论的教师少之又少。边疆民族教育和农民的技能文化培训有待加强。如果让城市和边疆民族的同龄孩子站在一起比较,就不难看出在个性表现、才艺表演等方面后者明显逊色于城市的孩子。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城乡对教育的重视、开发程度不同。城市孩子从0岁方案的胎教开始,到花样翻新、各具特色的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初中,一路走来城市孩子已被培养成了“小大人”。而边疆农村孩子却没有如此幸运,因为在边疆大部分农村还没有托儿所、幼儿园,许多边疆农村孩子从出生后到入学前,过的是玩泥巴、捉虫子、逗小狗小猫的生活,没有人教他们唱歌、跳舞、画画、识字、讲故事。所以,对于边疆农村孩子来说,在同城市孩子的竞争中,他们已输在起跑线上,拉下的距离甚至终生都难以赶上。(七)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在边疆农村提升教育整体素质的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从新课改本身来看,存在新课程设计城市化倾向突出、反映边疆农村实际的教学内容偏少等问题。“目前,大多数新教材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反映不够,城市化倾向明显,严重影响新课程在这些地区的实施”。1新课改在边疆农村的实施中,面临不少困难。首先,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撑。但是,边疆农村由于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没有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专项投入,即使投入也远远不够。因此,学校也没有经费投入到课程改革实验中去,给课改实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其次,在师资配合上较为困难,不少地方的教师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边疆农村教师群体的基本素质较差,边疆农村初中某些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欠佳,部分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的比例与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比例不匹配,导致学科教学要达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十分困难。再次,对边疆不少地方来说,校点多而分散,很难进行校本、课本研究,这些对课程改革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教师参加比赛,教研活动的机会少,教学科研流于形式,课程改革举步维艰。边疆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成了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从而导致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只能依靠制度强制推进,大多数教师认为从事教学研究是年轻教师的事,甚至是教育专家的事。即使开展教研活动,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把教学研究看作是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途径,评课也多为应付性地简单说两句,主题不明确,发言人不能完全投入,不是跑题,就是不了了之,缺乏应有的争论,体现不出教研的气氛。这种形式化的教研活动效益低下,不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影响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八)信息化推进困难大、问题多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教育信息化将起着重要作用。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施“西部教育信息化工程”。现阶段,边疆农村尤其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教学手段陈旧,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极低,网络设施不健全。边疆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和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教育信息化起步很低,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边疆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经费的短缺;二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三是信息化设备未充分发挥作用。二、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对策(一)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制,推进教育改革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使边疆农村义务教育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制约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其目标的单一、偏颇与脱离边疆农村实际。目前边疆农村教育重升学轻普教、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依然严重。陶行知曾说过:“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建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这话对当前发展我国边疆农村义务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1.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边疆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还应当根据边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突出边疆农村教育的特点。边疆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要结合农村实际,把国家的基本目标要求具体化、多样化。2.突破课程设置的统一性由于边疆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课程需要多元化,要有弹性。一是课程要具有多样性:课程设置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使课程、教材满足地方、学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具有与各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区特色。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以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二是课程要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适当结合,承认并接受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以及发展水平的不一致,通过多种形式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3.改革传统的学校评价机制不再单纯以升学率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而注重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以此为标准制定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与方法,使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如在评价内容上,实行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综合评定;在评价方法上,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分数与等级加评语相结合,实行学业会考制度等。4.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推进边疆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建设远程教育网,落实“校校通”工程,实现与优质名校的资源共享。让教师和学生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接受现代文明,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扩展视野,促进人的现代化,进而推进教育现代化。突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性,实行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活动课程分为统一的活动与兴趣活动两类。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学科、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增长聪明才智,发展爱好特长,挖掘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从事边疆农村社会工作和文化活动的能力。为促进落后边疆农村的发展,政府可以推行了城乡联合办学的举措,可适时在教育领域推广,以建联谊学校等形式,以扩大其效益。边疆农村的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也应当从提高自身整体水平入手,扩大交流,引进和接受先进的管理和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二)增加教育投资,改善边疆农村办学条件改革和完善边疆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每年增加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解决边疆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公用经费偏低问题、危房改造问题。县乡财政每年的超收部分主要用于教育,一是保证教学基本用房的建设,注重改造边疆中小学的危房。二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缺口。三是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要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边疆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边疆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边疆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边疆农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短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解决:1.通过中央加大投入、地区配套供给、多渠道积极筹措、鼓励民办教育、压缩行政开支、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筹集,对于边疆贫困地区教育经费奇缺的情况,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可采取特殊政策,专项投入,并且政策尽可能向边疆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边疆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边疆现行政府教育投入的基本格局是: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资重点主要放在重点学校,对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只有数量有限的转移支付,中央和省级财力应重点保证义务教育,特别是边疆农村义务教育。2.边疆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千方百计地争取一些项目投资,通过项目来改变边疆农村学校的现状。国际上有很多基金会都是针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其中有很多直接针对边疆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只要各级政府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找到好的项目,就能够有效地改善边疆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3.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力量办学不仅可以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国家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民营企业及各种民间组织和个人资助边疆农村义务教育。(三)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控辍保学工作1.做实家访工作,让家访架起家长、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积极做好学生家访工作,分别到各村辍学的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落实原因和去向。有的是由于经济困难,有的是因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有的是受家长错误如“读书无用”或“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还有的家长就想让孩子做工挣钱等。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改变其传统观念。针对家长的“上学也没用,还得搞投资,还不如让她早就业,早挣钱”的思想,做好家访也是必要的。教师向家长讲清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使家长认识到未来将是知识年代,切不可因小失大。通过经常性家访,可以逐步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观念和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心学习的家庭环境。只有纠正了家长的错误观点,得到家长的支持,辍学工作才能做的顺手。2.彻底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在课堂上寻找适合自己的模式,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调动全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学生的认可,深深的吸引住学生。为学生营造心灵的乐园,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尊、自信的支点,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把更多学生留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如:课间操、篮球、排球、羽毛球、踢毽子、跳绳、拔河、运动会比赛等体育活动;还进行书法、绘画、诗文展览和演讲比赛等;建议学校发出读书倡议活动,在全校掀起了“读好书、求真知、做正人”的读书热潮。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有效地防控了辍学。3.加大宣传力度,依法办学结合实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白“不送孩子读书是违法”、“招收童工是违法”的道理,增强边疆农村群众依法送子女上学的意识,让广大边疆农村学龄儿童受到应有的教育。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依法治教,使“不让一个学生辍学”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而使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得到改变和稳定,让家长支持鼓励孩子上学,为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从而调动家长送子女入学和学生求学的积极性。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禁止向学生施加课业压力,经常检查学生的作业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一贯加大作业量而屡禁不止的教师予以严肃处理。绝对禁止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按照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要强化师德建设,不得对学生挖苦、讽刺,特别是后进生的工作,严禁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休罚。4.点燃学生希望的火种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边疆农村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让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1)关爱学生,以爱滋养、以诚感化。爱护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爱”能点燃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自尊心的火花。一般后进生都有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就“破罐破摔”,对老师有畏惧感,对同学存在戒备心理,作为老师不能听之任之,而要用爱心去滋润、去温暖那颗冰冷的心灵。这样,后进生才能把教师作为最知心的人,才能接受教师的指导。(2)发现闪光点来激励。教师要从多角度来评价学生,用一双慧眼多观察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孩子的潜能。后进生犹如深埋在地里的一堆金矿,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他,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多肯定,多表扬,并从正面激励来导之于行。(3)协调同学关系,增强彼此情感。培养学生之间纯真的友谊,从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做好同学之间的情感融洽工作。同时,应通过活动,如建立学习小组、艺术小组,开展献爱心活动等,拉近同学间的距离,形成团结友爱、健康向上的风气,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切实做好“学困生”思想工作,用真心爱护学困生,关心学困生,经常家访,及时掌握“学困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困生”的各种困难。对于极端困难的学生由家长写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和学生所在村委会证实,学校向上级请示申请“助学基金”。要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结对子”的帮扶活动,用真诚的爱心消除贫困生、学困生的心理压力,资助他们完成学业。不断完善辍学情况报告制度,防止学生辍学。落实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休学的规定”,贯彻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学籍管理的严肃性。这样学生就不会轻易地流失了。(四)优化教师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边疆农村义务教育应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活化用人机制。为此,要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改变以往的教师考核方法,加强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积极吸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来边疆农村中小学校任教,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同时采取滚动轮训的办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十分重视和做好教师的选送培训工作,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边疆农村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2.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采取特殊优惠政策边疆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边疆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引导优秀教师到边疆农村学校长期任教。待遇低是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待遇低不能单纯理解为工资低,更主要的是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多,且解决无望,造成边疆农村的不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这种情况如今越来越严重,形成了外面的教师不愿来、里面的教师留不住的格局。民办教师已经推出了历史的舞台,但需要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的教师补充到队伍中去,国家应该采取特殊的招生政策,照顾边疆农村地区考生和边远地区考生,如:不断扩大免费师范定向服务生的招录、职业技能培训选送等。针对一些边疆贫困地区可以鼓励大学生支教支边,对广大边疆农村教师,要从政治、工作、生活各方面给予照顾,解除后顾之忧,才能引进来,留得住,鼓励他们扎根乡村,为当地教育事业多做贡献。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边疆农村教师的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解决教师住房难、子女上学难、就业难、求医难等问题,使教师安心在边疆农村工作,确保边疆农村教师队伍稳定。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和优化组合现在边疆农村中小学教师合格率与规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派遣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或采取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等方式,要不断扩大教师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帮助薄弱学校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还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建立中小学教师农村服务期制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今后,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借鉴国外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采取经常性的轮换,既有城乡间的轮换、又有不同学校间的轮换。通过教师轮换制度,实施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调控,通过体制改革试点,在历史上形成的重点学校和同一区域内其他学校之间,对各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统筹调配,执行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年限相互轮岗的制度, 鼓励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和艰苦地方轮岗执教,实行福利待遇和职称评聘等倾斜政策和制度。边疆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路漫漫其修远兮,边疆农村义务教育需要国家和政府更高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更需要全民支持。中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性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都要明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认清义务教育的战略地位,优先保证边疆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多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农村义务教育才能长足发展。当前,边疆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中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义务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的提高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边疆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教育现状,加强和牢固义务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边疆农村中小学走出困境,为边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边疆农村教育的发展。总之,发展边疆农村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行政和教育部门必须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齐抓共管。同时还需要加快边疆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边疆农村经济发展上去了,农民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加大投入,避免年纪轻轻就外出打工等现象的出现。边疆农村义务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要从两方面共同着手,振兴边疆农村义务教育的稳健发展,为小康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家园打下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郭晓明.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进展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4.22丁杰,李静波.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科研与决策,2004.83孟凡平.农村教师与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4-3-194陈秀斌.提高农村基础教学投入,加快农村教育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杨念鲁,韩民.我国中小学、初中学生辍学和留级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1991.46张宝歌.农村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发展思路J.教育探索2005.37周洪宇.农村.农民与农村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18赵馨蕾.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M.西南教育出版社,20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