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试题参考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3157261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3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试题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试题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试题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阐述注意的几种主要的理论观点。(1)、注意及分类(2)(2)、主要理论观点(6)(3)、评价(2)2阐述能力结构的理论。(1)、什么是能力及其分类(2)(2)、主要能力结构的理论(6)(3)、能力结构的理论评价(2)四、综合题阐述动机的理论并对各种理论进行评述?基本思路:(1)动机的概念、分类(8)(2)动机的主要理论(16)(3)评述不同动机理论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6)我国心理学机遇、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答:我国心理学经过半个多世纪曲折的发展,正面临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首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变革对心理科学提出大量的需求,同时也为心理科学的发展提供动力。一方面,我国经济上已进入社会矛盾瓶颈约束时期。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的关键期和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最为严重的时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GDP总量在过去的26年间增长了10倍。2005年,我国GDP已经超过2.2万亿美元,人均GDP为1703美元。到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2400美元。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变革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带来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和政治生活两方面的快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开始凸显: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大,各种应激和心理行为障碍大幅度增加,数千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或者行为问题的困扰,吸毒问题、青少年问题、亚健康问题、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据推算,到2020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其次,信息技术和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对心理学的渗透,为解决我们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并打开新的思路。信息时代超强的追踪、监控、行为分析技术,使得心理学家对人类心理和行为观察更加及时、系统。脑科学发展,特别是fMRI、ERP、PET、EEG等技术出现和进步,为心理和行为研究提供了更加直接的观察手段。而基因与遗传科学的发展,使得有可能建立从基因到环境多层面模型来预测人的复杂行为。 最重要的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上述决定对我们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促使我们从“国家任务”的高度去思考心理科学的使命和责任。 因此,研究心理科学如何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服务,特别是研究如何针对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和心态,探索如何发挥心理学作为严谨的行为科学的传统优势,并与包括脑科学与遗传科学在内的最新的生命科学技术有机结合,从重大基础研究和实效应对措施两方面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的发展是当务之急,更是我国心理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 研究还比较零散,有的还处于摸索阶段。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缺乏系统的基础研究,而且越是接近宏观的制度与社会文化层面的问题,相关的基础性的研究就越少;另一个是研究的成果往往是一些调查数据或者较为宽泛的理论论述,缺乏可操作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心理学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尽快展开深入研究。 在个体层面研究心理健康问题。从精神和心理尚处于正常范围的亚健康人群和已有较为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患者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与心理健康和行为障碍密切相关的诊断、干预和治疗问题。要探讨如何建立一个系统的全民心理健康监测和维持系统,从科学准确的界定和诊断、治疗和干预以及预防和预后等多角度全方位地为维护国民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务。还要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具有重大意义和急迫性的课题,比如毕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问题、应激和亚健康问题以及健康老龄化问题等。 在群体层面研究重大社会事件的应对问题。探讨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社会问题以及心理因素在这些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并进而从应用和技术的角度研究如何发展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比如针对重大社会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危机干预、传媒对大众心态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可能影响到社会和谐的极端化信仰等问题的研究。 在社会文化层面研究影响社会和谐的心理因素与认知机制。系统地研究影响社会和谐的心理因素、认知机制与行为特征,并建立相应的社会-心理和谐模型,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用的理论指导。利用各种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不但可以探讨一般的社会态度和判断的形成过程,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某些具有重要实践和理论意义的课题,比如社会正义的认知与判断过程、复杂社会矛盾的心理表征和脑加工机制、亲社会和反社会态度形成的认知过程等。而利用大样本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建立具有普适性的社会-心理和谐模型,进而从政策的层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2、心理学基础研究的价值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服务对象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服务的专业目标。3、从理论构思到假设与实验结果到验证理论在逻辑上有何区别,这种区别对拓展研究设计有何启示?4、情绪Stroop效应的实验分析答: (1)stroop效应是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广泛应用的视觉任务。主要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人是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这时候人们的认识反应要变慢。(2)经典的Stroop实验要求被试报告色词的墨色。如“红”这个字,可以呈现为红色,也可以呈现为绿色。实验结果表明,在命名和词义不一致的墨色时,被试要花更多的时间,表现出Stroop色词干扰效应。对该效应有多种理论解释,一种观点认为,阅读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加工技能,而颜色命名却不是。面对文字材料时,被试很难不进行语义加工,不仅注意字的墨色,而且也注意了字的语义,语义加工对墨色命名加工的干扰即表现为Stroop效应。基于此,对情绪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预期情绪词的情绪色彩也能对颜色命名产生影响,于是发展出情绪Stroop实验,用以测查个体特别是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特点。 (3)情绪Stroop实验通常向被试呈现不同颜色的词语(包括中性词和情绪词),要求他们忽视词语的语义,尽可能快地命名字词的墨色。研究表明,相对于正常被试而言,焦虑个体(包括焦虑病人和高焦虑状态个体)命名有威胁性含义词的墨色时间较中性词长。因此,研究者认为焦虑个体比正常个体更容易将注意投放至消极情绪信息,提出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 除了考察个体在意识水平对情绪刺激信息的知觉加工特点,Mogg等人还采用情绪Stroop掩蔽实验在阈下知觉水平呈现刺激,探察个体在非意识情况下对情绪信息的加工特点。如,白色词出现在黑色(或红色、绿色和蓝色)的背景颜色块上,被试要尽可能快地命名背景颜色。词呈现的时间很短(1ms),然后就被一串任意组合的白色字母覆盖。字母串能有效掩盖前面呈现的词,但不会掩盖背景块颜色。词在视知觉的阈下水平呈现,随后的测试证明被试不能明确意识到呈现的是什么词。其结果表明,与正常被试相比,患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个体在颜色命名时受到负性词的干扰高于中性词。研究者据此认为,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发生在前注意阶段。 需要指出,在情绪Stroop实验范式中,负性情绪信息对任务加工的显著干扰通常发生在有情绪障碍被试组,而在正常被试组则比较鲜见。因此,情绪Stroop实验范式广泛用于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和创伤后障碍(PTSD)个体认知特点的研究。而这类研究也试图证明情绪障碍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特殊的认知加工模式。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06年 述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25分)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请阐述你对这个趋势的了解与看法。(20分)答:1、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实验心理学的传统,吸收了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形成丁一套比较完整的研究方法实验、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充分地反映了当代科学在实验基础上高度综合的研究特点,以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特点。正是研究方法的突破,促进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些研究方法有:(1)实验法:实验的方法能使研究者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有助于研究者搜集资料,验证假说,提高价究的信度和效度。实验方法是信息加上认知心理学采用的主要手段。认知心理学的实验主要是反应时实验和眼动实验。(2)口述报告法:也称出声思考法,是一种由被试大声地报告自己在进行某项操作时的想法来探讨内部认知过程的方法。口述报告多半在操作时进行,也可以在操作后通过回忆来叙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口述报告的方法有些类似传统的内省法,也可以认为是对内省法的批判与继承。在进行口述报告实验时,主试一定要要求被试大声地如实报告操作时自己思考的详细内容,使内部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但不要他们解释情境或思维过程。被试所报告的应主要是短时记忆中保留的很快就会消失的信息。内克森和西蒙等人采用这种方法,在认知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口述报告的方法已被许多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所接受。(3)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计算机模拟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是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领域,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方法是想通过对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来认识人心理过程的本身,即对人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进行逻辑分析。计算机模拟常和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多从程序缩减、流程分析、程序模拟三个方面着手。 程序缩减是一种以潜在性因素作为资料来源,用分离认知因素来探讨认知过程的方法。典型的设计是让被试执行两种复杂程度不同的任务,从对比的角度来探讨复杂任务的操作时间和信息加工过程。流程分析是通过计算机流程图的比较进一步探讨操作时心理表征的顺序和方向。程序模拟是把人的认知过程编成各种计算机语言输入计算机,如果输入的程序能正常工作,设计者至少可以得知某种心理过程在逻辑上是可行的,即获得逻辑合理性方面的验证。例如,达柯等人则探讨了人怎样利用自己有限的短时记忆去处理和分析句子的前后关系,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认知神经科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新生儿。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任务在于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各个层次上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自己的认知活动,是认知神经科学拟回答的根本问题。 在方法学上,认知神经科学包括两大类互补的研究方法:一类是无创性脑功能(认知)成像技术,另一类清醒动物认知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前一类方法中又分为脑代谢功能成像和生理功能成像两种;后一类方法中包括单细胞记录、多细胞记录、多维(阵列)电极记录法和其他生理心理学方法(手术法、冷却法、药物法等)。尽管这些方法为人类科学增添了许多光彩,但远未满足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要求。例如,脑认知成像技术可以为我们对认知过程的脑功能形成直观的图像,然而这种图像仅可提供结构或区域性功能关系,对于细胞水平的机制显得过分粗糙。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脑损伤病人研究;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事件相关电位;单细胞记录技术。不能用在人类身上1事件相关电位的原理和方法:(1)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仪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点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点位。经典的ERP主要成分包括P1、N1、P2、N2、P3,其中前三种称为外源性称为,而后两种称为内源性成分。这几种成分的主要特点是:首先不仅仅是大脑单纯生理活动的体现,而且反映了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其次,它们的引出必须要有特殊的刺激安排,而且是两个以上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变化。其中P3是ERP中最受关注和研究的一种内源性成分,也是用于测谎的最主要指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P3就成了ERP的代名词。(2)事件相关电位的测试方法事件相关电位属于长潜伏期诱发电位,测试时一般要求被试者清醒,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其中。引出ERPs的刺激是按研究目的不同编制而成的不同刺激序列,包括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刺激,其中一个刺激与标准刺激产生偏离,以启动被试的认知活动过程。如果由阳性的物理刺激启动,除了由认知活动产生的内源性成分,尚包括外源性刺激相关电位;如由阴性刺激来启动心理活动过程,则引出由认知加工而产生的内源性成分。P3为ERPs中重要的内源性成分,现时对它的研究最为广泛。多为神经精神学科研究,如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智力低下等,通过研究P3的潜伏期、波幅、波形变化,反映认知障碍或智能障碍及其程度,同时尚应用于测谎研究。另有人将P3、CNV用作观察神经精神药物治疗效果的指标。事件相关电位的另一内源性成分N2为刺激以后200毫秒左右出现的负向波,反映大脑对刺激的初步加工,该波并非单一成分,而是一复合波,由N2a和N2b两部分组成,N2a不受注意的影响,反映对刺激物理特性的初步加工。刺激模式:刺激模式的设置是研究ERPs的关键,要求根据研究目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刺激模式,包括两种及以上不同概率的刺激序列,并以特定或随机方式出现。包括视觉刺激模式、听觉刺激模式、躯体感觉刺激模式。听觉刺激模式包括三类:1.随机作业(OB刺激序列);2.双随机作业;3.选择注意。OB刺激序列(oddball paradigm):通过耳机同步给高调、低调纯音,低概率音作为靶刺激,诱发ERPs。通常靶刺激概率为1030,非靶概率70一90,刺激间隔多采用152秒,刺激持续时间通常为4080毫秒,反应方式为或默数靶信号出现次数或按键反应。2脑功能成像的原理和方法脑功能成像是指利用各种成像技术对大脑功能活动进行显示的过程,多用脑电图(EEG)脑磁图(MEG)、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功能代谢计算机断层(PET/CT)。FMRI和PET 这种测量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为1-3mm,但时间分辨率低,大约为1s。相反EEG和MEG 能够很快地记录脑内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信号,时间分辨率为毫秒级,但它们对源的空间定位困难,空间分辨率为厘米级。间定位困难,空间分辨率为厘米级FMRI 是近年来发展的脑功能成像技术,目前成为研究脑功能的主要手段。可分为3 类:(1)灌注基础上的FMRI,以示踪剂在脑内的时间过程来计算脑血流。(2)血流基础上的fMRI,可探察大血管里的血流变化。(3)磁敏感对照基础上的fMRI,如血氧水平依赖性方法。在fMRI 成像中,没有直接观察大脑皮质内神经元的功能活动或神经元的代谢变化,而是观察皮质功能活跃引起的功能区脑血流量及微循环内血氧含量的改变,进而引进的MRI信号变化。但总体上磁共振信号总是滞后与神经和生理响应,也就不能实时的反应人脑的活动,这就促使人们考虑是否能把磁共振成像和时间分辨率较高的EEG结合起来。二、分析比较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认知心理。(25分)试论行为主义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异同。(20分)答:(1)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2)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3)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心理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对于认知心理学家来说,改变外部条件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识结构的辅助手段。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 ,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试举一例说明什么是研究的外部效度以及如何才能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25分)答:(1)心理实验的外部效度,就是指实验的目标总体结论的真实性程度。亦即实验的样本结论推广到实验目标总体的有效性程度。每一项研究都是在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的,有特定的被试、指导语、测量技术和实验程序,尽管研究本身具有特异性,但研究者通常期望他们的结果不是特异的,而是可以推广到研究情境之外的。例如:斯特拉克、马丁和斯特普在1988年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牙齿间放一支笔(迫使其微笑)的人和在嘴唇间放一支笔(迫使其皱眉)的人相比,前者比后者更有可能认为卡通片有趣。尽管这项研究是在1988年用伊利诺斯州大学的学生做的,但研究者通常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结果可以推广到实验范围之外。就是说,如果其他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来接受测试,应该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有些研究,如前面的微笑-皱眉实验,其结果的外部效度并不存在多大争议,但也确实有很多研究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使人们对其结果的推广效果产生怀疑,常见的情况是将研究结果从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推广到不加控制的现实世界。将研究结果推广到特定研究之外的效度问题,就是外部效度问题。研究中任何制约结果通用性的特征都是对外部效度的损害。研究的目的是得到能反映两变量间存在的真实关系的结果,如果研究结果能同样地适用于特定实验范围之外的其它时间、情境和人群,则认为此研究具有外部效度;相反,如果结果只在研究限定的约束条件内有效,则此研究缺乏外部效度。2、任何造成研究条件更具有特异性的因素都会带来对研究外部效度的损害,这一般包括被试者特征、主试者特征、研究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方法等因素,这些因素的特异性越强,越有可能导致研究情境与人们日常生活情境的差异性,使研究情境中观测到的被试行为区别于人们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行为,也就制约了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因此,在实验过程要注意: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实验一般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进行,造成过分的人工情景,需要增加实验变量,从各方面进行处理。增加样本的代表行。要求取样时一定要注意随机化和代表性问题,增加取样的层次可以使样本代表性增大。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四、述评主要的人格理论。(25分)(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三)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四)人格特质的新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结构。本我是位于人格结构的底层,由人的先天本能和感官欲望组成,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和感官欲求。本我给人的行为提供能量,那种很原始的冲动力量就是里比多。本我无意识,没有理性,是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只要求满足,而不管满足是否可行和是否合理。自我是在出生以后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一方面,它要反映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又受超我的限制。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以合理方式满足本我的要求,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 由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主要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并追求完善的境界。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各自代表了人格结构的某一方面,本我代表生理本能,自我代表心理现实,超我代表道德理想。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 超我追求完美。三者互相协调时,人格就健康;三者矛盾加剧互相敌对时,人就会产生心理疾病。认为人格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口腔期(0岁1岁)、肛门期(1岁2岁)、性器期(3岁5岁)、潜伏期(6岁11岁)和生殖期(12岁18岁)。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过分强调本能的作用,是一种生物决定论的观点,显然是不科学的。这个理论对人格结构的深层次研究,特别是强调本我、自我、超我保持相对平衡的观点,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的。(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通过对人格特质的因素分析,提出了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模型共分为四层,各层之间用连线表示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卡特尔根据人格特质的独特性,将人格特质分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前者是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质,后者是许多人(同一群体或阶级的人)所共有的人格特质。虽有共同特质,但共同特质在各个成员身上的强度却各不相同,而且共同特质在同一个人身上的表现也会随时间不同而不同。卡特尔还根据人格特质的层次性,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特质。卡特尔认为,表面特质只是特质原来的集合,这种集合只说明特质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揭示出行为的真正原因。根源特质指行为的最终根源,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根源特质控制表面特质的聚集。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来自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能影响多种表面特质。例如,聪慧性是一种根源特质,它是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我们可以从人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和速度等方面间接地推测出来。这里,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和速度就是表面特质。根源特质又可以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体质特质由人的先天生物因素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 模型的最下层是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是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一定的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和强度。卡特尔认为,人格是赋予人一致性的动力,它一定是可预测的。人格能对一个人在情境中将怎样行动做出说明。行为是人格及其情境的函数,即R=f(P*S),其中R代表反应,P代表人格,S代表情境(三)艾森克的人格理论艾森克(H. J.Eysenck)试图将人格的特质理论和类型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人格的四层次理论。在他的模型中,最下层是特殊反应水平,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误差因子;上一层是“习惯反应水平”。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属特殊因子;再上一层是特质层,它们是由习惯反应形成的,属群因子;最上层是类型层,由特质形成,属一般因子。艾森克还用两个纬度来描述人格,一个是内向和外向,一个是神经质倾向(即情绪的稳定性),并用这两个纬度构成人格纬度图。图中,纵轴代表内倾与外倾,横轴代表情绪稳定与不稳定。根据这两个纬度,艾森克将人分为稳定的内倾型、稳定内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和不稳定外倾型四种类型。稳定内倾型表现为平静、性情平和、可信赖、克制的、有思想、谨慎、被动的,相当于粘液质;稳定外倾型表现为领导性、关心自由、活跃、随便、敏感、健谈、开朗、社交性,相当于多血质;不稳定内倾型表现为喜怒无常、刻板、有理想、悲观主义、有节制、不善社交、安静,相当于抑郁质,不稳定外倾型表现为爱生气、不安静、敢做敢为、易兴奋、易变动、爱冲动、乐观主义、有活力、相当于胆汁质。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成就。这种理论将类型理论和特质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能更全面、更系统、更富有层次地描述一个人的人格。(四)人格特质的新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一些共识,认为人格有五种最主要的稳定的特质。后经进一步的证实,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这五个因素是:(1)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2)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3)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4)宜人性:具有信任、利他、直率、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5)神经质: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目前,“五因素人格结构理论”被称为当代人格心理学新型的特质理论。五、设计一个23的关于人格与领导风格关系的实验研究方案(包括研究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假设、被试取样、研究变量与程序,统计处理方法等)(25分)。05年 述评当代智力结构理论。(20分)答:智力究竟是由几种因素构成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单因素,有人主张二因素,也有人主张多因素,形成各种不同的智力结构理论。 1).单因素论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例如,高尔顿、推孟等人都主张智力是单因素的,他们编制的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商),只测一种智力。 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E. Spearman,1904)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称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二者相互联系,完成任何作业都需要G因素和S因素的结合。G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G因素的。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 Thurstone)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七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即语词理解(V)、语词流畅(W)、推理能力(R)、计数能力(N)、机械记忆能力(M)、空间能力(S)和知觉速度(P)。瑟斯顿为此设计了智力测验来测量这七种因素,测验结果与他原来认为各种智力因素之间彼此无关的设想相反,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P. Gvilford)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个因素;第三个维度是产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含6个因素。把这3个变项组合起来,会得到456=120种不同的智力因素。 5).阜南的等级层次理论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 E. Vernon)提出了智力层次的因素理论。他认为,智力是按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G因素;其次是言语-教育能力和操作与机械能力两个大因素群;第三层是小因素群,如言语-教育能力又可分为言语因素、数量因素等;最后是特殊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S因素。 6.)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 B. Cattell)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 7).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 J. Sternberg)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理论可分为三个分理论:情境分理论,阐明智力与环境的关系;经验分理论,阐述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成分分理论,揭示智力活动的内在心理结构。8.)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是霍华德加德纳教授(Howard Gardner ),1983年出版著作智力的结构 )。 逻辑数学智力 语言智力 空间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社交智力 自知智力 自然智力2、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请阐述你对这个趋势的了解与看法。(20分)(参考第一页有关内容)3、试论行为主义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异同。(20分参考第二页有关内容)4、根据所报考的研究方向选答(40分)4a、(学习心理研究方向)设计一项的研究探讨“提示(有,无)对不同智力水平(高、中、低)学生迁移效果的影响”,其中“提示”是被试内变量。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目的、被试选择与安排、研究程序等并最后的模拟请列出模拟的方差分析表各个因素的自由度(包括误差自由度)及交互作用自由度(包括误差自由度)要写准确。4b、(个性心理研究方向)设计一个有关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方案。4c、(认知心理研究方向)请设计一个关于问题解决的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案。1、04年 论述现代认知心理学概念结构理论的发展和趋势。(25分)答:(一) 层次网络模型 层次网络模型是由柯林斯等人(1969)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拟提出的,后来被用来说明概念的结构。在这个理论中,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 (二) 特征表理论 特征表理论是由波纳等人(1979)提出的。特征表理论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定义性特征是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特异性特征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非本质特征。特征表理论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这些规则也称概念规则,它包括肯定、否定、合取、析取、条件等。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三) 原型模型 原型模型主要是由茹什(1975)等人提出来的。茹什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所谓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2、论述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研究与发展。(25分)答: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他认为,人们为了自己内心平静与和谐,常于认识中去寻求一致性,但是不协调作为认知关系中的一种,必然导致心理上的不和谐。而心理上的不和谐对于个人构造自己内心世界是有影响和效力的,所以常常推动人们去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去根除一切搅扰。在上述思想指导下,他进而提出了有关认知不协调的两大基本假设:(1)是作为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2)是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可见,这里不协调状态已具有了动力学的意义,正是由于认知上的不协调才引起人类的行为。他将人类行为的动因从需求水平转移到认知水平上,突出了人类理性的力量。 对于认知不协调的条件,费斯汀格认为,认知不协调的基本单位是认知,它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它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关行为的,如“我今天去郊游”;第二类是有关环境的,如“天下雪”。而认知结构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费斯汀格将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1)不相干。此时两种认知元素间没有联系,例如“我每天早上七点钟吃早饭”与“我对足球不感兴趣。”(2)协调。此时两种元素的涵义一致,彼此不矛盾,如“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做了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3)不协调。此时“如果考虑到这两个认知元素单独存在的情况,那么一个认知元素将由其反面而产生出它的正面假如从y产出非x,那么x和y就是不协调的”。例如“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做了一件损人利己的事”,这两者就是不协调的。费斯汀格看来,认知不协调理论研究只是认知元素间的后两类关系,并且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不协调关系上。就认知不协调的强度而言,他认为,不协调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具体地说,它取决于两个方面:(1)是不协调的程度同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比如丢掉一元钱与丢掉一份满意的工作造成的不协调程度是不同的;(2)不协调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人所具有的不协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可用公式表示: 不协调认知项目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不协调程度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在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费斯汀格提出了三种途径:(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比如,“知道吸烟有危害”而“每天还在吸烟”的人,把烟戒掉。这样,两个认知元素便协调起来。(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如认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而期终考试时“两门功课不及格”的人,改变对自己原先的评价,认知到自己不过是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这样认知达到协调。(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如为了缓解吸烟问题上出现的认知不协调和心理紧张,可以寻找有关吸烟不会致癌,甚至反而对身体有些益处的事例知识。这三种解决途径是从“知”、“行”角度入手,来达到消除认知不协调的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不协调在主观上被体验为心理的不舒适,这种心理的不舒适,不同的个体其体验各不相同,因此对个体选择减少失调的具体途径,认知不协调理论不能作出明确判断。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基本评价自从费斯汀格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以来,该理论对西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其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理论的创新性认知不协调理论在探讨人对自身活动的认识与外界事物发生过程之间的联系时,指出人的行为对态度转变或持续的先行作用,这在理论上是对社会心理学的一项贡献。在此之前,人们强调的是态度先于行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但认知不协调理论提醒人们注意另一方面的情况。人的行为也可以是态度改变或更加坚定的先行条件,已做出的行为引起人的内部不协调感,从而发生态度的改变。这一看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指导意义。2.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中,费斯汀格将复杂的认知关系简化为认知要素间的协调与不协调关系。这样一来,这一理论模式就有可能具备其它认知模式不曾有的灵活性和运用范围,不仅适用于认知者的认知体系,而且适用于更大的、认知者以外的社会领域。从信息来源看,大量的是来自于社会上的大众传播、大众意识,甚至流言等。费斯汀格专门论述了广大社会领域中的集体现象(如流言、大众传播)对减轻认知不协调的作用,这种不拘泥微观领域的广泛适用性是该理论迅速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3.理论的推动力著名人格心理学家J费斯特曾说过:一个理论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其整合已知的观察、引发新的研究的能力。换言之,一个理论的有用性,不是取决于它与某些已建立理论的一致程度如何,而是取决于它能引发多少可测验的假设,在多大程度上整合了现有的经验知识,以及它对解决日常问题所具有的意义。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就是这样,它引起和推动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系列有趣的规律性上,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如布雷姆的心理学的对抗理论、阿伦森的喜爱理论。当然,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也同样如此。一是概念的模糊性。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中,有些概念是模糊不清的。例如不协调这一重要概念,费斯汀格认为,是一种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发生在一个人同时持有两种在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的时候。但是认知在哪些方面不一致呢?他并没有明确说明。这给进一步严格的科学研究带来困难,在有关的实验中,研究者不能用可观察的指标定义被试内部产生的认知不协调感,只能假定或推测它的存在。二是认知模式的过于简单化。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中,过于依靠一对孤立的认知成分,这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很少与其它认知结构成分发生关联,这意味着,不可能接触到认知成分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三是解释模式的不确定性。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中,它不是用心理学术语来解释产生不协调的心理机制,只是借助于日常生活经验来确定不协调的存在。而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举止不一定遵循逻辑要求,有可能是遵循另外的理由。费斯汀格对这些理由并未严格限定,解释模式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3、阐述你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及其争论的看法。(25分)答:心理学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之前为准备期,1879年诞生了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心理学形成、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心理学的演变、增新时期。与此同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古代到19世纪70年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观察和思辨的方法;自从1879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识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心理实验得到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借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用以更新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例如,计算机模拟方法,电生理模拟方法是自然科学的;文献传记法是借用社会科学的。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明显出现一些新趋势:(1)研究思路的生态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需求的日益迫切,实验室研究日益显现出其固有模式的局限性,心理学研究出现了生态化的趋势,即强调从现实生活中、自然情境下研究个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这种研究思路使心理学的研究更为客观、真实、接近自然,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2)研究方式的跨学科化。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纷繁复杂,往往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心理学多学科的研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心理学内容各分支学科的协作,另一种是心理学和其他学科,如哲学、神经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的协作。(3)研究范式的跨文化的特点。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研究者越来越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发展的类似性和差异性,即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哪些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哪些心理特征是特定的等。跨文化研究对于丰富心理学研究成果、弄清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及其使用范围等基本问题意义重大,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的范式。(4)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主要表现在:a主张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和探讨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以对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补充和验证;b强调和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以揭示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c强调采用综合设计方式,如兼有纵向设计与横向设计优点的聚合式交叉设计;d 注重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5)研究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心理学研究众,录音、录像、摄像照相设备以及各种专门研究仪器、工具都得到了广泛采用。(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表现为:a 在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元分析方法,b计算机及其软件已成为最重要的计算工具,c在传统使用定性方法的领域,开始采用“元分析”等定量方法,d 模糊数学在心理学研究中日益得到广泛采用。4、根据所报考的研究方向选答(25分)4a、(实验心理学方向、认知心理学方向、管理心理学方向、心理语言学方向)请你根据对认知心理学的学习和思考,自行设计一个二因素混合实验,其中一个因素是被试间因素,一个因素是被试内因素。请写出实验目的、选题依据、变量安排、被试选择、材料选用、实验程序、预计的结果统计。4b、(学习心理研究方向)根据你对学习心理的学习与思考,设计一个32二因素混合实验,写出设计方案(包括研究目的、被试选择与安排、研究程序等)及最后的模拟统计分析表,各个因素的自由度及交互作用自由度要写准确。4c、(个性心理研究方向)试设计一个探讨人格特征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心理机制的研究方案。4d、(心理分析研究方向)如何证明心理分析的有效性,并设计出有关的研究方案。4e、(临床心理学研究方向)设计一个22或23的实验,研究语言提示对人的情绪的影响。4f、(心理测量与人才测评方向、心理与教育测量方向)在心理测验中,信度与效度是评价测验的重要指标,试依据真分数理论,阐述经典心理测验理论中信度与效度的定义,并论述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2003年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实验认知模块理论的产生。答:模块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理论。受计算机编程和硬件模块的启发,Fodor(1983)提出认知功能模块性的概念。他认为,人脑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的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认知科学的许多发现,都支持模块说。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模块理论已发展为多功能系统理论。例如:特尔文曾将人类的记忆系统分为程序记忆、知觉表征、语义记忆、初级记忆和情景记忆五个子系统,这些系统在发生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脑损伤时,各功能系统受到的伤害也有一定的顺序。实验的内部效度。格式塔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答:.完形主义的研究对象:完形主义者虽然在许多方面反对构造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的见解,可是在心理学的对象问题上却既不反对前者把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反对后者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们认为心理学既研究直接经验,也研究行为。克勒又把直接经验分为主观经验和客观经验。客观经验,是可以共证的经验,即彼此可以取得一致的客观经验,它是物理科学的基础。主观经验,是不可共证的经验,即别人不能直接经验的自我感觉和感受,它是心理科学的基础。他们认为心理学既研究主观经验也研究客观经验。完形派心理学的研究行为和行为主义派不同,科夫卡把行为主义的S-R称为微细的行为,而完成派研究的是明显的行为或对行为环境的行为。完形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经验的观察”2. 直接报告法:格式塔心理学接受现象学的方法论,主张看到什么就报告什么,又叫直接报告法。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评价: 格式塔心理学排斥了经验的作用,并把物理世界看作只是现象性的客观存在,因而带有强烈的先验论和唯心主义倾向。格式塔心理学重视整体的观点,重视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却有辩证法的因素,这对心理学中元素主义的机械观点有一定的贡献。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和对学习的研究,冲破了元素主义的框框,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目前仍不失为西方知觉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格式踏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局限与知觉的领域,而且认为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则适用与心理学的全部,尚缺乏充足的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成就有知觉组织原则,顿悟学习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等。但该流派在心理学史上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还是其强调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这种现象学方法对整个心理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意识经验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坚持对意识经验的直接描述3重视研究问题胜于研究方法。4倡导整体论反对原子论。5方法多元的宽容性。4a、设计一个23的研究,探讨“提示(有,无)对不同智力水平(高、中、低)学生迁移效果的影响”,其中“提示”是被试内变量。要求写出研究目的、被试选择与安排、研究程序。然后回答:根据上述要求,该实验是否一定是混合设计?为什么?写出被试检验中A因素(提示因素)的自由度,以及A因素误差的自由度。2002年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实验 【第1、2题各个方向考生均要完成】设计一个22的完全随机的多因素实验,内容自定,但要有新意。写出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假设、实验方法(包括被试、仪器、实验材料、程序等),以及可能取得的结果和拟采用的统计技术。论当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 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构造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学习活动必然有创造性质,他能把从外界接收到的知识信息同化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形成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2)学习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即学习者不断地对已有的认知结构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更新,使他适应新的学习对象,并实现“整合”。(3)学生学习活动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建构活动有社会性质。学习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流的发展与改进的过程,即包含有一个交流、反思、改进、协调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体现在:(1)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教师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2)教师除讲授学习材料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的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自己的认知过程,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三个方向的考生限定完成下面第一组题目(3a与4a),学习心理研究、人格心理研究、心理分析研究等三个方向的考生限定完成下面第二组题目(3b与4b)】第一组题目3a、什么是心理学实验的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思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在心理学实验中如何提高这些效度?答:(!)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并不会由于其他变量的存在受到影响,从而变得模糊不清或复杂化,那么这项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