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自学指导书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3121364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自学指导书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微观经济学自学指导书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微观经济学自学指导书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人函授教育微观经济学自学指导书本课程要求以高等数学作为先行课程,适合本科经济专业和管理专业黑龙江科技学院成教院目 录总则3课时分配3各章节自学指导参考4总 则(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任务: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基础课程之一,其研究对象是消费者、厂商和政府等个体经济单位及其构成的市场。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的特性与运行特点,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框架,并能熟练运用弹性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最优化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教学要求:从微观层面建立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为学习宏观经济学以及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探索和创造性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际经济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学会查阅宏观经济数据和运用必要的统计分析手段;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结合课堂讲授的实际案例讨论,和学生课外资料的查阅与思考;由于本课程主要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在教材选择方面,要求尽可能选择国外英文原版教材,且重在应用分析;由于课时有限,本课程主要讲授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对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只作简单介绍。(二)本课程的自学方法和要求1运用经济学原理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吃透理论,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针对函授学员的特点,自学课时安排比例较大,学员利用业余时间要进行大量的自学。3为更好掌握该门课程内容,需要配备一定量的课外练习,并要求有相关的案例分析。(三)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1.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的能力2.对具体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学时分配章次章节名称面授课时自学时数1导轮282均衡价格理论4123消费者需求理论4124生产者供给理论4125市场与价格理论4106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理4107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3108产权与公共选择理论389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28合计3090各章节自学指导参考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意义。 二主要内容:(一)经济学所面对的经济问题:稀缺性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生活,即有关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门科学。我们知道,科学是研究问题的,那末,人类的经济生活又有什么问题,需要经济学家进行探索研究,作出答案呢?在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消费是目的,生产则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如果说,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消费欲望(wants)以及由这种欲望引起的对物品(goods)和劳务(service)的需要(needs)是有限的,而满足需要的手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就不存在需要由经济学来探索研究的问题。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显而易见的是,人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永无饱和之日的。而用来满足这些无限需要的手段,也就是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却是有限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怎样使用相对有限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的问题,这就是经济学所要研究并需要回答的经济问题。(二)生产可能性边界、选择与资源配置为了使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经济学提出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因此,用于生产某一种物品的资源多了,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资源就会减少。假如一个国家可以利用的资源,全部用来生产当年消费的消费品,那末这个国家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果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就要用一部分资源生产资本财货,这样,尽管在以后会有更多的消费品被生产出来,但可以生产出来供当年消费的消费品就要相应减少。这是一个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一个国家如何兼顾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使用消费品和资本财货的生产,是经济学必需提供答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谓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一个国家之最大可能的资本财货与消费品之生产的各种可能性组合。经济学通过在如下一个座标图的一条曲线来表示这各种可能的组合。 图1-1的横轴代表消费品,纵轴代表资本财货。AB是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 OA表示一定时期(如一年)一个国家的劳动、自然资源和资本财货,在既定技术条件下,全部用于生产资本财货所能生产出来的资本财货的数量;OB表示所有各种生产资源全部用来生产消费品所能生产的消费品数量。C点表示同样的资源和技术可以生产出来的资本财货的数量是OD,消费品的数量是OF;同样,E点表示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的数量组合是OG与OH。A、C、E、B每一点都代表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条件下,一个国家之最大可能的资本财货与消费品之生产可能性组合,所以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AB线还表明了,多生产一单位资本财货要放弃多少消费品,或者相反,多生产一单位消费品要放弃多少资本财货,因此,又称为生产转换线。生产可能性界限表明,由于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无限多样化的,但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制造或提供人们所需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用来多生产某种物品就要少生产其他物品,在此可以有多种组合。如一个社会为了不断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本财货是无限的,为了提高当前生活,所需要的消费品也是无限的。但是,能够用于生产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的资源是有限的。由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多种可能性组合中,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即一个国家关于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这两大部类的生产组合,到底选择C点还是E点?或者AB线上的任何其他一点?这就有个选择问题。所谓选择(choose)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把经济学原理或经济理论,即有关经济问题的知识体系的全部内容,区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或两大分支学科: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包括:家庭(居民户)如何支配收入,怎样以有限的收入获得最大的效用和满足,即实现效用最大化;单个企业(厂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即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实际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考察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怎样决定着每一种产品的产销数量和价格;二是作为消费者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提供的生产要素的需求怎样决定着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和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利息与地租)。而对于上述问题的理论分析,实际上涉及到一个社会既定的生产资源被用来生产哪些产品,每种产品的产量和采用的生产方法,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进行分配,所以我们可以把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看作是考察既定的生产资源总量如何被分配使用于各种不同用途的问题即前面所说的资源配置问题。鉴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归根到底涉及价格问题,因而微观经济理论可以统称为价格理论,这包括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亦即用货币表示的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所以微观经济理论可以看作就是传统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以如下三个基本假设条件为前提的:第一,市场出清。即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equilibrium)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第二,完全理性。即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已为目的的理性人(rational man),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第三,完全信息。即消费者和厂商可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information)。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微观经济学关于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及由此引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是正确的。2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称为宏观经济学。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考察被使用的生产资源总量为给定的条件下,这些资源怎样被分配使用于各种不同途径,因而微观经济学考察的是生产哪些产品和每种产品的产销数量,以及它们的相对价格,那末,宏观经济学恰恰是要考察微观经济分析中被假定为已知和既定的被 使用的生产资源总量的大小是怎样决定的。同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是以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和政府应该和可以调节经济为假设条件的。宏观经济学是在此假设条件下,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理论等。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各有其研究的课题和相应的分析工具,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一套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它们是整体与整体由以构成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如果把宏观经济学形象地看作是考察一只大“象”的整个体积、形态和活动,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大象的各个器官的形状、大小和作用。如果说宏观经济学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其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微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目标,采取个量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利用已经解决;宏观经济学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而假定资源配置已经解决。所以都互相把对方所考虑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互相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经济社会,不仅有资源配置问题,也有资源利用问题,只有把这两方面总是解决了,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经济问题。所以它们是各具功效、彼此补充,不可分离的整体。第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例如两者都使用科学的抽象方法,都使用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过程分析的分析方法,都可以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经验的统计的数量分析;而在进行数量分析时两者都使用边际分析这样的分析式具,等等。第四,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就是说,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这显然是因为,比如说,就业或失业理论以及通货膨胀理论等宏观经济理论,必然涉及到劳动的供求与工资的决定的工资理论,以及商品价格如何决定的价格理论。三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稀缺性?如何理解稀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什么是生产可能性边界? 3.什么是选择?它包括那些内容? 4.稀缺性同经济学的关系如何?怎样理解经济学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5.稀缺性同经济体制的关系如何?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经济体制基本有哪两种? 6.什么是微观经济学?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二章 均衡价格理论一教学重点:欲望与需求的关系;需求价格和需求规律;生产与供给的关系;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掌握供给价格与供给规律二教学难点: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形成过程;区别需求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清楚需求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理解蛛网模型的假设,掌握蛛网模型的三种形态。三主要内容(一).需求1需求、需求量和需求函数(1)经济分析所讲的需求(demand),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上按照某一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影响需求的因素一般有:消费者的嗜好或称偏好;消费者的收入;该商品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人们预期的该商品和其他商品将来会有的价格;2需求函数对于某商品的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语言来说,称为函数关系。这种函数称为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记作: Qd = f ( a,b,c,d,n)上列方程式中,Qd代表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a、b、c、d、n分别代表影响该商品需求的各种因素。上述方程表示Qd这个变量与a、b、c、d、n等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其中Qd称为因变量,a、b、c、d、n称为决定因变量的自变量。就是说,Qd数值的大小是由a、b、c、d、n的数值决定的,并且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变化。3.需求定理的各种表述方式需求定理除了上述文字表述,还可以通过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等形式来描述。价 格 (元)需 求 量个人需求量(千克)市场需求量(吨)甲乙丙丁-621425326344374354862651391871512需求表(demand schedule)是描述在每一可能的价格下商品需求量的表列。需求表是需求定理的算术表格形式,它可以直观地表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需求可以分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相应地需求表也有个人需求表和市场需求表之分。描述某人(家庭)与任一价格相对应的需求数量的表列,称为个人需求表。把某一产品(也就是该产品市场)所有个人需求加总,也就是把每一个价格对应的每个人需求量加在一起,就构成表达该市场上与每一价格对应的市场需求表。如表2-1就描述了某一市场上一定时期(如一年)对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的需求表。 用图示法把需求表中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就可以得到一条曲线。这种表示需求量与商品价格关系的曲线,就称为需求曲线(demand curve)。如图2-1所示,把需求表的数据描绘在平面座标图上,就形成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需求定理的几何图形形式,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分别用数字表列和图形的形式表述了需求的概念,反映了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一关系还可以用更一般的数学函数的形式来表示。假定其余因素都是给定不变的。 这样,商品的需求函数就可记为: Qd = f ( P )(二)供给1供给和供给函数(1)供给经济分析所讲的供给(supply)和需求一样,在谈到一种这个概念时,总是意指一定市场上在一定时期内(如一月或一年)与每一销售价格相对应,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所以供给也是出售愿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如果只有供给能力而无出售愿望,那就不形成实际的供给。2.影响供给的因素影响供给的因素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生产者从事生产的目标;商品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政府的租税政策;厂商对未来的预期。3.供给函数同需求一样,如果把影响供给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供给作为因变量,则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供给量因素与供给之间的依存关系,这种函数称为供给函数(supply function)。以Qs代表供给,a,b,c,d,n代表影响供给的因素,则供给函数为: Qs= g ( a,b,c,d,n)上述方程表示Qs这个变量与a、b、c、d、n等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其中Qs作为因变量,它的数值的大小是由决定因变量的自变量a、b、c、d、n的数值决定的,并且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变化。 4供给定理的各种表述方式供给表(表格法)、供给曲线(图形法)和供给函数(模型法)等形式来描述。表2-2是描述一种商品供给状况的供给表。它表示,若售价为每吨1元,没有任何生产者愿意提供产品;若价格每吨为2元,则该市场各个生产者愿意销售的数量合计为3吨;价格为3元的市场供给量为6吨若销售价格上升到每吨6元,该市场各个生产者愿意销售的数量合计达到11吨。表2-2 市场供给表价格(元)价格量(吨)61151048362310把表2-2的数据描绘在座标图上,即是图2-7的供给曲线(Supply curve)。供给曲线是供给定理的几何图形形式,它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正值。 供给表和供给曲线分别用数字表格和图形的形式表述了供给的概念,反映了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一关系也可以用更一般的数学函数的形式来表示。假定其余因素都是给定不变的,每种商品的供给数量(S)及其变化取决于其销售价格(P),于是有供给函数 Qs = g (P)上式表明了商品的供给量S是价格P的函数。供给函数是用模型法来表述供给这个概念。若假定供给数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即价格愈高,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愈多;反之,价格愈低供给愈少,并进一步假定S与P之间具有直线关系,则供给方程是:S=c+dP。该式表明,只有在Pc/d时,才会有产品提供到市场上来。因为如果Qs0,即c+dP0,所以Pc/d。式中的d意指供给曲线的斜率,它表示当P发生微小变化时引起的Qs的微小变化。供给曲线分别如图2-8和图2-9所示。(三)弹性理论1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弹性一般是指需求的价格弹性,它指的是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公式是:Ed =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Q/Q)/(P/P)=(Q/P)P/Q 在理解需求弹性的含义时要注意:(1)在需求量与价格两个变量中,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所以,需求弹性是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2)需求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比率与需求量变动的比率的比,而不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的比。(3)对于任何一种正常商品来说,需求弹性都是负数,这是因为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关系。但一般取其绝对值。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1)商品本身被需要的程度:如必需品和奢侈品(2)商品的可替代的程度:如火车和汽车运输(3)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弹性越大(4)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耐用的消费品需求弹性大(5)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例小的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小。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的关系:TR = PQ(1) 需求富有弹性(Ed1)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之间的关系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增加。这个结论可以解释“薄利多销 ”这类现象。(2) 需求缺乏弹性(Ed1)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之间的关系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销售总收益会减少。这个结论可以解释“谷贱伤农” 。必需品提价则会使居民实际收入下降。2供给价格弹性含义:供给弹性一般是指供给的价格弹性,它表示某一商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公式是:ES=供给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 =(Q/Q)/(P/P) =(Q/P) P/Q 供给弹性系数一般是正数,因为供给与价格成正比变动关系。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1)生产时期的长短。短期小,因为无法及时调整(2)生产的难易程度。易的大(3)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大的大,小的小(4)生产所采用的技术类型。资本密集小,劳动密集大2.需求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交叉弹性除了商品本身价格因素之外,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还会由于其他因素或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因此相应地就还有存在其他因素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这里,我们只介绍一下需求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交叉弹性。弹性理论与经济政策:研究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弹性,对于经济决策有着重大意义。例如,由于各种商品的不同需求价格弹性会影响销售收入,因而调整商品价格时要考虑弹性。例如,为了提高生产者收入,往往对农产品采取提价办法,而对一些高档消费品采取降价办法,同样,给出口物资定价时,如出口目的主要是增加外汇收入,则要对价格弹性大的物资规定较低价格,对弹性小的物资规定较高价格。再如,各种商品的收入弹性也是经济决策时要认真考虑的。在规划各经济部门发展速度时,收入弹性大的行业,由于需求量增长要快于国民收入增长,因此发展速度应快些,而收入弹性小的行业,速度应慢些。研究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也很有用。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应考虑到替代品和互补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否则,变动价格可能会对销路和利润产生不良后果。(四)均衡价格理论1均衡价格的含义 所谓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与其市场供给相等时的价格,或者说,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其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根据市场需求规律和供求规律,分别确定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而在这两条曲线的交点,生产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这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这种在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为已知和确定不变条件下,市场供求达于平衡状态时的价格,就称为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供(需)量,称为均衡产(销)量。如图2-12,DD和SS分别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两线交点E所对应的价格EQE(=OPE)和产量PEE(=OQE)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2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供求定理均衡价格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所以,需求的变动(不是需求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不是供给量的变动),就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动。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就是供求定理,其内容包括:(1)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2)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可用图形来说明。例如,在右图中,假设DD与SS是某商品原来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则由此决定的均衡价格是0P,均衡产(销)量是0Q。假设供给状况不变,但由于(比如说)人们对该商品的嗜好加强了,或者收入提高了,或者与之互为替代的其他商品的价格提高,以致人们对于该商品的任一价格下的需求量较前增加,这就是说,需求状况发生了变化,这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右上移动D1D1。显然,由D1D1和SS所决定的均衡价格,将由OP升为OP1,均衡产量由OQ增为OQ1。由此可见,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以及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的减少。再假定需求状况不变,但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或生产要素的价格降低,而使供给状况发生了变化,这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至S1S1的位置,与该商品每一价格相应的供给量较前增加。S1S1与DD交于R 点,与D1D1交于R1 点。可见,DD与S1S1所决定的均衡价格RQ1 比OP降低,而均衡产(销)量OQ 则比OQ增加。由此可见,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以及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当需求和供给都增加时,即需求曲线DD移到D1D1,供给曲线SS移到S1S1,均衡交易量将增加很多,新的均衡价格则可能高于或低于原来的均衡价格。但是,当DD移至D1D1后,S1S1移至SS,均衡价格一定会上涨,新的均衡交易量则可能大于或小于原来的均衡交易量。 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需求定理?它可用哪几种方式表述?3.什么是供给?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4.什么是供给定理?它可用哪几种方式表述?5.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6.什么是供求定理?7.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是否应该采取对农业的支持价格政策?为什么?8.么是需求价格弹性?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哪些?10.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如何?根据需求弹性理论分析“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的含义。11.什么是供给弹性?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有哪些?第三章 消费者需求理论一教学重点、难点: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无差异曲线二主要内容:本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其中心是说明消费者在某些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根据对效用能否计量加总的理解,西方经济学有两种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法:基于基数效用论上的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基于序数效用论上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1边际效用分析(1)总效用、平均效用和边际效用效用(utility)就是人们通过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所能满足欲望的程度。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能满足欲望的程度高就是效用大,反之,就是效用小。因此,这里所说的效用不同于使用价值,它不仅在于物品本身具有的满足人们欲望的客观的物质属性(如面包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而且它有无效用和效用大小,还依存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根据上述效用的理解,总效用是所有各单位的效用加总,即TU= Ux1+Ux2+Ux3+Ux4+Ux5。用数学语言可表述为:如果X表示某种物品,TU便是X的函数,即TU=f(X),如果有物品X1、X2、X3、X4Xn,那么总效用TU=U xi(i=1,2,3n)。这里总效用的概念可以表述为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的总量。根据总效用的概念,我们还可以了解什么是平均效用(average-utility,可以简写为AU)。它指消费若干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时,平均每单位商品或劳务可提供的效用。如果以X表示消费某商品X的数量,则AU=TU/X。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产品或劳务具有效用是形成产品价值的必要条件,但产品真正具有价值是由物品的稀缺性,从而是由产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可以简写为MU)决定的。物品的边际效用,是指该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减)一个单位所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或者换一种说法,边际效用是指所消费物品之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提供的效用。其数学表达式为:MUX = TUX/X,假如商品X是无限可分的,这一公式还可以进一步表述为:MUX = dTUX/dX。其中MUX为边际效用,TUX为总效用, X为商品数量。(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般来说,一个人所消费的某种商品X的数量增加时,在一定范围内所获得的总效用也会增加。如下表(表3-1)所示,某人消费一个单位所获得的效用为4,边际效用也是4; 消费二个单位所获得的总效用为7,边际效用(即第二个单位所增加的效用)是3; 消费三个单位所获得的总效用为9,边际效用(即第三个单位所增加的效用)是2; 消费四个单位所获得的总效用为10,边际效用(即第四个单位所增加的效用)是1。 但当他消费五个单位所获得的总效用就没有增加,仍为10,边际效用(即第五个单位所增加的效用)是0。而第六个单位的消费不但不能增加总效用,反而使总效用减少了两个单位,即边际效用为。表3.1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某物品的消费量总效用边际效用00 14427339241015100682从该表还看到了这样一种情况:随着一个人所消费的某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随所消费物品数量的增加而有递减的趋势。当边际效用递减到等于零以至变为负数时,总效用就不再增加以至减少。这就是所谓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效用是零或负数,意指对于某种物品的消费超过一定量以后,就不再增加消费者的满足和享受,以至还会引起讨厌和损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数学语言可表述为: 总效用函数 TU = f(X)则边际效用MU = dTU/dX ,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MU = dTU/dX0,表示X增加或减少,TU也相应增加或减少,故dTU与dX呈同方向变化,但到一定阶段,再增加商品消费时,MU= dTU/dX0,也即dTU与dX的变化方向相反。再从边际效用变化率来看,dMU/dX = d/dX(dTU/dX)= d2TU/dX20,表示随着X的数量递增,边际效用本身相应递减,即dX与dMU的符号相反,故其比值小于零。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可以用几何座标图来表示(图3-1)。为什么边际效用会递减呢?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生理上得到满足或心理上对重复刺激的反应就递减了。另一种解释是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再假定消费者把用途按重要性分成几个等级,当他只有一个单位的物品时,作为有理性的人之理性的行为,他一定会将该物品用于满足最重要的需要,而不会用于次要的用途上,当他可以支配使用的物品共有两个单位时,其中之一会用在次要的用途上;有三个单位时,将以其中之一用在第三级用途上,如此等等。所以某种消费品之一定数量中的最后一个单位给消费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提供的效用。总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用来解释需求规律(定理)的一种理论观点。它是在考察总结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出的一个理论命题。当然,它的有效性要以假定人们消费行为的决策是符合理性为其必要前提的。(3)总效用极大化和消费者均衡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量是一定的,消费者用这一定的货币来购买各种商品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安排。但一般的目标是要使他买进的各种商品提供的总效用达于极大值。当他所要买进的商品提供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化的时候,消费者就不再改变他的购买方式,这也就是消费者的需求行为达于均衡状态,即消费者均衡。那末怎样才能使得花费一定量货币所买得的各种一定量的商品的总效用达于极大值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假定:消费者的嗜好与偏好是给定的,就是说,消费者对各种消费品的效用和边际效用是已知和既定的;消费者决定买进各种消费品X、Y和Z,X的价格PX、Y的价格PY和Z的价格PZ是已知和既定的;消费者的收入M是既定的。还假定他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这几种商品。于是问题归结为:他买进的X、Y和Z的数量应各为若干才能使他支出M买进的X、Y与Z提供的效用总和达于最大?我们知道,由于收入(亦即他用来买进X、Y与Z的货币)是固定不变的,他买进某种商品的数量越多相应地能够买进其他商品的数量就越少。而随着数量的增加,该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与此同时,相应地递减的商品的数量使其际效用递增。为了使得他花费M元所换得的各种商品效用之和即总效用达于极大值,他将调整其买进的各种商品的数量,将所购得边际效用较低的那一单位的货币转过来购买边际效用较高的那一种商品,直到他买进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或者换一种说法:他花费的每一元钱所买进的每种商品之边际效用都相等。 X的边际效用/PX = Y的边际效用/PY = Z的边际效用/PZ = 单位货币(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在这个时候,他花费一定量收入于X、Y和Z所得到的效用总和已达到极大值。如果再改变这一组合,将移用购买某种商品的钱去增加购买另一种商品,就会使得因少买前一种商品所损失的效用,超过他多买后一种商品所增加的效用(因为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在这时,他不会再改变其购入的X、Y和Z的数量,亦即消费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决策行为已达到均衡状态。所购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这就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用更一般的形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可写为:在P1Q1 + P2Q2 + P3Q3 + PnQn = M的限制条件下,MU1 /P1 = MU2/P2 = MU3 /P3 = MUn /Pn = MUm 式中,P1,P2,P3Pn 为种物品的价格,Q1,Q2, Q3, Q1 为种物品的购买量,M 为消费者的收入,MU1,MU2,MU3, MUn为种物品的边际效用。MUm为每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2无差异曲线分析(1)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表3-2 无差异表综合序号X的购买量Y的购买量A16B23C32D41.5假设有两种商品X和Y,它们在数量上可以有多种组合。表3-2列出了X和Y四种组合,还可以列出许多组合。这些组合所代表的效用都是相等的。因此,此表称为无差异表。根据无差异表的数据,可以作出无差异曲线。(见图3-2) 无差异曲线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这是因为,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要得到相同的总效用,在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时,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的线,这是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1单位X物品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Y物品,这Y物品的减少量与X物品的增加量之比,便称为边际替代率。设X为X物品的增加量,Y为Y物品的减少量,MRSXY为X对Y的边际替代率,则有: MRSXY =Y/X边际替代率的值应为负数,但人们一般取其绝对值。边际替代率之所以呈递减趋势,这是因为无差异曲线存在的前提是总效用不变,因此,X增加所增加的效用必须等于Y减少所减少的效用,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XMUX=YMUY,或者Y/X= MUX/MUY,否则总效用就会改变。然而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Y的减少,它的边际效用在递增,因而每增加一定量的X,所能代替的Y的数量便越来越少,由此可见若X以同样的数量增加时,所减少的Y越来越少,因而MRSXY 也就必然是递减的。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且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见图3-3)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一种满足水平即效用水平。而且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即I1I2I3。因为每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一种满足水平即效用水平,因此同一无差异曲线图上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如果可以相交,其交点就是具有同等的效用水平,这就是说,两条无差异曲线可以有相同效用水平,显然 ,这和前提是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的。(2)消费可能线(家庭预算线)消费可能线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这种限制就是购买物品所花的钱不能大于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大于收入是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小于收入则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这种限制条件可以写为: M = PXQX+PYQY 上式也可写为: QY = M/ PY PX / PYQX 这是一条直线方程式,其斜率为PX / PY 因为M、PX、PY 为既定的常数,所以给出QX 的值 ,就可以解出QY,当然给出QY的值 ,也可以解出QX 如果QX = 0,则QY = M/ PY 如果Qy = 0,则Qx= M/ Px根据预算方程,就可以绘出预算线。如M=60元,PX =20元、PY=10元,则QX = 0时 QY=6;,Qy = 0时 Qx=3。这样,就可以作出图3-4:在图3-4中,连接AB两点的直线就是消费可能线。在消费可能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能购买到的X商品与Y商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图3-4中的消费可能线是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作出的,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改变了,则消费可能线就会变动。如果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变动(或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上升或下降),则消费可能线会平行移动,如图3-5所示。 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一种(如Y)不变,一种(如X)上升或下降,则消费可能线变动如图3-6所示。(请自行画出X不变,Y变动的消费可能线变动图)3消费者均衡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如图3-7所示。在图3-7中,三条无差异曲线效用大小的顺序为I1I2I3。消费可能线AB与I1相切于E(此时消费可能线的斜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这时实现了消费者均衡。这就是说,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购买OM的X商品,ON的Y商品,就能获得最大的效用。 为什么只有在这个切点时才能实现消费者均衡呢?从图上可以看出,只有在这一点上所表示的X与Y商品的组合才达到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效用最大。在比它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I3 所代表的效用大于I2,但消费可能 线AB同它既不相交又不相切,这说明达到I3效用水平的X商品与Y商品的数量组合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而在比它离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I1,虽然AB线同它有两个交点C和D,说明在C和D 点上所购买的X商品与Y商品的数量也是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最大的组合,但I1I2。C和D时X商品与Y商品的组合并不能达到最大的效用。此外,I2除E之外的其它各点也在AB线之外,即所要求的X商品与Y商品的数量组合也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者相比,基本观点和采用的分析方法有什么不同?什么是效用?什么是总效用、平均效用和边际效用?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什么是消费者均衡?什么是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如何说明消费者均衡?第四章生产者供给理论 一教学重点、难点: 1.成本理论 2.规模经济二教学主要内容(一)生产与生产函数1生产与生产要素所谓生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能够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而效用,如前章所介绍的,就是消费者通过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产生的满足程度。因此,所有能够给予人们创造或增加某种满足的活动都是生产活动。任何生产都需要投入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从这个关系上看,生产也就是把投入变为产出的过程。西方经济学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劳动、土地和资本。劳动是劳动者所提供的服务,它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土地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是在自然界所存在的,如土地、水、自然状态的矿藏、森林等。资本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资金。它采取两种形式:无形的人力资本与有形的物质资本。前者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身体、文化、技术状态,后者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设备,如机器、厂房、工具、仓库等资本品。在生产理论中,指的是后一种物质资本。以上三者是西方经济学传统的“生产三要素”说,后来又增加了一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即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因此,“生产的三要素”说便发展为“生产的四要素”说。 2生产函数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着一种依存关系,投入一定数量的要素,就会有一定数量的产出相对应。投入与产出的这种关系可以用函数形式表示出来,这种函数就是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它表示在既定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设Q代表产出,L、K、N、E分别代表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生产要素,则生产函数一般形式为:Q =f(L、K、N、E)在分析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时,一般把土地作为固定的,企业家才能难以估算,因此,生产函数又可以写为:Q =f(L、K)这一函数表明,在一定技术水平时,生产Q的产量,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与资本的组合。同样,生产函数也表明,在劳动与资本的数量与组合为已知时,也就可以推算出最大的产量。当代最著名的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这个函数的一般化形式是:Q = a LK 1式中Q 是产出, L和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 表示技术进步率,表示劳动对产出的贡献,表示资本对产出的贡献。a、和都为参数。设=0.75, 0.25 ,那么,总产出中四分之三是由劳动生产的,四分之一是由资本生产的。设a=1.01,那么,百分之一的总产出是由技术进步产生的。在这一生产函数中,当劳动量与资本量增加倍时,产量也增加倍,则为A(L)(K)ALKQ所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线性齐次生产函数。3技术系数不同产品的生产需要不同的要素配合比例,这种比例被称为技术系数(technological coefficient)。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能改变的,这种技术系数称为固定技术系数。这种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称为固定配合比例生产函数。例如,假如L和K的组合比例是L : K =1 : 3,当劳动增加一倍为2时,资本数量也必须增加一倍,即从3个单位增加为6个单位,这种生产函数就是固定比例生产函数。但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技术系数是可变的,即劳动与资本的组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例如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可以采用多用劳动少用资本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法,也可以采用多用资本少用劳动的资本密集型生产方法,这样的生产函数称为可变比例的生产函数。(二)规模经济与适度规模1规模经济首先,我们考察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或多种)生产要素按原来的技术系数增加,也就是生产规模的扩大。那么,究竟多大规模最合适呢,这就是规模经济的问题所谓规模经济(income to scale)是指厂商采用一定的生产规模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即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动(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变动)引起生产单位产量或收益变动的情况。当一个厂商持续地扩大其企业规模时,产出当然会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当厂商最初扩大工厂规模时,产量增加的幅度将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这是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在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后,厂商继续扩大工厂规模,产量增加的幅度将等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这是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后,厂商如果还继续扩大工厂规模时,产量增加的幅度将会下降到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这是规模收益递减阶段。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况可以用齐次生产函数来描述。设一函数为f(a,b),如果对于所有的正实数,下述关系都能成立:f(a,b) k f(a,b)那么,这个函数就叫做K次齐次函数。换句话说,如果当每个自变量都乘以正实数时,函数值乘以k,则这个函数就叫做K次齐次函数。举例说明。设一函数为:QALK当L和K增加倍时,生产函数为A(L)(K)ALK当1时,规模收益不变。1时,即A(L)(K)1 ALK,那么,当劳动和资本同时增加1 倍(2)时,产量Q也增加1 倍( 212 );当劳动和资本同时增加2 倍(3)时,产量将增加2 倍(2 313)。这就表明,一次齐次生产函数表示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我们知道,该生产函数就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当1时,规模收益递增。例如当2时,即A(L)(K)2 ALK,当劳动和资本同时增加1 倍(2)时,产量Q将增加3 倍( 224 );当劳动和资本同时增加2 倍(3)时,产量将增加8 倍(2 329 )。由此可见,二次齐次生产函数(更一般地说,大于一次的齐次生产函数)描述了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当1时,规模收益递减例如当0时,即A(L)(K)0 ALKQ。当劳动和资本同时增加1 倍(2)时,产量Q将仍然保持不变(0 201 );当劳动和资本同时增加2 倍(3)时,产量也仍然不增加(0 301 )。这就表明,零次齐次生产函数(更一般地说,小于一次的齐次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递减的函数。一次齐次函数叫做线性齐次函数,非一次的齐次函数是非线性的。上述三种情况还可以用图4-1来表示。在图4-1中,Oa代表规模收益不变,Ob代表规模收益递增,Oc代表规模收益递减。规模收益变化的不同情况要由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来解释。2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生产规模扩大之所以会引起的产量的不同变动,首先可以用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来解释。所谓内在经济(internal economies)是指一个厂商从自身工厂规模扩大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引起内在经济的因素或原因主要有:(1)技术。生产规模扩大,可以购置和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可以提高专业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还有利于实行资源的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使生产要素效率得到充分发挥。(2)管理。巨大的工厂规模能使厂商内部管理系统高度专门化,使各个部门管理者容易成为某一方面专家,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3)购销。大厂商从大宗产品的销售和原料购买中获得更大好处。订购大批原料可获得各种优惠条件,大宗产品的销售能节约销售成本。(4)金融。在为企业扩展筹措资金时,大厂商具备一切有利条件。它能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因为它可以提供更大的财产担保;它能比小厂商以更低的费用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因为它更能取得投资者的信任。由此可见,工厂规模的扩大可以使厂商从很多方面获得内在经济,从而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但是,如果一个厂商不断地扩大工厂规模,到了一定程度,会因管理越来越复杂,管理效率下降;因增加生产要素供给和产品销售困难,使生产要素价格与销售费用增加;从而,规模收益将会出现递减的趋势。这种情况就叫做内在不经济(internal diseconomies)。一个厂商除了从工厂规模扩大中获得利益外,还可以从行业规模扩大中获得好处。这种因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称为外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引起外在经济的因素或原因是: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设立专业技术学校培养熟练劳动力和工程技术人员,提高整个待业的劳动力素质;可以建立共同的服务组织,如市场推销机构、信息机构和科研机构等,从而提高整个待业的经济效益;可以建立较便利的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此外,行业规模的扩大如同厂商规模扩大一样,能够在行业内部实行更好的专业化协作,提高各个厂商的生产效率。但是,这不是说行业规模越大越好。若行业规模过大,厂商之间互相争购原料和劳动力,从而导致要素价格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