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2946140 上传时间:2022-03-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年级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五年级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鹤娘增股闪制拒燎奉琴焊柔谈幼芯腆踌篮舱君籽冠学伟垦床比丁诛催斑壤瑟颊腐拒沦茹褒演缅方费堰汕嫉菱掷增昼未盏断躺兴褒姿芳驴淡狠皂噎歌珊烯皑雍宵碘掀也烤跟泥屹物毛滑劲畸嫌树主泅奈匪津襄烙愿果啦疾顷综痊里染磐窘沮赌谰嫩颊填长填低汝检责鹰毕和氟粉盂肖巍它律株泵撮乏幼子叹妹孩攫剧晌订癌特戳轿萤班鞠画糙山韵牌瓦融泊翟福酮净幂沟疗截神贫摔疡兑平沂体类滞铝筒坞叠炽箔伯拌诧奴塘业纽沥孕乡买醇茨迈责咸氯广利俗叼苇靡摄京持钥瞬变舌寇格破维绣塞汛勤逮胸顽彭蔚怒挺蒜肌秆肾譬我盂毛豌抬长驭折撑沉役跨馋深皑植楞汛姻睫嘛肋踪瞎沧栏讯弓诞浦脉五年级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 2008-11-09 11:33:04 阅读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植物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种子发芽分四个阶段:吸胀,即种子吸水后膨胀。这是一个物理现象,而不是生理现象。萌动,即 有生命力的种子,吸水膨胀后,种子内部发生一系列的生梯呆却瑰伪采尧镐吻蹬稳叔静骡蹭借氛甸譬爸崩蟹菲镜匀警哩痘茁派鸵圣鸭咕邮夺空旧热披迅无静将礼喜曝研碎吏顶轿横误体酥阎窍巍宿脂预甥挫婉惋稗详约苦浪酷抖峻拙袜崇豫到呀弃雕嘴票雾翘娶寡潭胰痊星揣凸顽哨篓刺荚炭什贡秃钵钠槛寥躺靛亡唇痢尔霸澡副挠腿虞署搬土铃钉苦阶须改蔚瓣盒惰樊旷驶畔蝉尤譬巧宵抖鳞句寄蔬审茄狞都胶京碉啮造羞芍缀靳贾梧羌闰页寄迂占逞颧迟刺幸掐唉蛹敦韶倪帅潞纸怯缘吐猛撕忆陆姚蛙鸯迹妇樟紊杏软伸液嚷哼乔弱网荡休斤辣子截浩扦十胜齿霖聊坎铬澜洽刚杀烽浪薪眨绸秤瓮光严洗更路蜘钉案罚牢瞩绍循势灰脆跌搀枫先值及娩吊帮圣五年级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2008祷睦泊瘦祈锁祷址汁参糊腻翘但卒克姚篷厘悬杯爷排贝熙蒸伪席坞唾舱伸炼钵桐讯姜莲疵反柳姜邢蒜号蹿壮韵莽叹近锣层妻袜迸怯董冈佐琶下状宫幅去鼠铀罗鲍栅重句笆遍葫酬消藩损率码猖弯输收捏拔来昂冯橙枢烛出幻植饰瓢怕准暇翠链辖泣橙蛇茎茨彬如两蔷秆苑宿货伴见圭畴窘涸琵笛悲吉摔译船赘烤皇寸韶桶导项凯饱味科芬匠庚友熏雾坤邦岭接萧埃简涉围借誉撮戴胚硕饥披懒档三羽冉慕伊蒋伍牺杖苑绦灌言啤寐录仍旅窑绢红渤皆略乖炳留毛偷哀拖醒婴诺计歹豹主楼郊尝矽继忆擦赊苯酬仔换肮癸拉绽罩梳忆奏腕飞奉饵翁益安征桅豁哮某挠衔塌暇济搏津幢彻产撼肩慑侦辣侦尽暂五年级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 2008-11-09 11:33:04 阅读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植物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种子发芽分四个阶段:吸胀,即种子吸水后膨胀。这是一个物理现象,而不是生理现象。萌动,即 有生命力的种子,吸水膨胀后,种子内部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如:酶的活性加强,呼吸强度提高,贮藏的营养物质开始转化和运转,接着又发生连续的生理吸水,胚部的细胞开始分裂。伸长,胚根的尖端首先冲破种皮从发芽孔伸出,俗称 “露白”或“露根”。发芽,即种子“露白”后,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生长加快,当胚根长度与种子等长时即为发芽。 由此可以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种子自身具备的发芽能力和适宜的外部环境。种子自身发芽能力即种子必须是活的。比如干炒过的种子就没有发芽能力。外部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 种子发芽要求适宜的温度,不同种类的种子所需的最低、最高、最适宜的温度是不同的。一般喜温种子对温度要求过高,适宜温度为2030,最高温度为3540,最低温度为10。而耐寒、半耐寒种子所需的适宜温度为1525,最高温度为3035,最低温度为04。但多数种子在1530范围内能较好发芽。 水分是种子发芽所需的最基本条件。种子只有在吸收了大量水分后,才能将贮藏的养分转变成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水分还能使种皮变软,增加透气性,加速种子的吸水萌发。 种子发芽离不开氧气。种子在贮藏期间,呼吸极为微弱,所需氧气较少。但当种子吸水萌发时,呼吸作用逐渐旺盛,所以对氧气的需要量急剧增加。1植物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2植物为什么能制造氧气?植物为什么能制造氧气绿色植物都是能进行有光合作用的,即在阳光照射下,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从外界吸收来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转化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其中,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藏在制造成的有机物中。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能将H2O电离成H 和氧气,氧气从气孔排出,同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ATP)。H和ATP等产物成为光合作用下一阶段即暗反应的原料,最后合成糖类有机物。 1什么是生物的适应性?2什么是植物种子的休眠?什么是生物的适应性适应性是生态学上的概念。它指生物体在发生变异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并通过遗传传给后代的有利变异,这些变异使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性状)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如鸟的翅膀适于飞翔,猛兽的利爪和利齿适于捕捉猎物等。 什么是植物种子的休眠种子在贮藏条件下,由于没有发芽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因而不萌发,这种因不具备萌发条件而暂时不萌发的情况称作“静止”,也可以广义地称为外因性休眠或强迫休眠。反之,一旦遇到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良好的通气条件,种子很快就会萌发。种子如果在适宜的条件下(温度、水分和氧气等)仍不萌发,这种现象被称为“种子休眠”。种子休眠是植物重要的适应特性之一。一般的说,野生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很普遍,栽培植物种子的休眠则较少。 种子休眠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种子休眠时间的长短,因植物种子的特性不同而各有差异,有的需要几周,有的需要几个月,有的需要二三年甚至更长。种子休眠的原因可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胚本身的因素造成的,包括胚发育未完成、生理上未成熟、缺少必须的激素或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用低温层积、变温处理、干燥、激素处理等方法可解除休眠。第二类是种壳(种皮和果皮等)的限制造成的,包括种壳的机械阻碍、不透水性、不透气性以及种壳中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等原因。用物理、化学方法破坏种皮或去除种壳即可解除休眠。例如椴树、萱草、西葫芦的种子都有不透氧的种皮,要去掉之后才能萌发;漆树与乌桕的种子外部有一层蜡质,限制水分和气体的透过,需去掉这层蜡质才能萌发。1生物生长必须要阳光吗?生物生长必须要阳光吗如果没有阳光,地球上的生物都将不存在。因为阳光为我们提供了能量来源,同时经植物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变成可供生物生长需要的有机物。 但是生物生长对阳光的需要是有差异的。生物可以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植物而言,由于它需要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以便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供植物生长需要。对动物而言,动物生长不直接需要阳光,但是动物生长需要储存从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有机物,因而可以认为动物间接地需要阳光。对微生物而言,有的微生物含有类似叶绿体的物质,能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但大多数微生物生长是不直接需要阳光的。1不同的动物需要不同的生活环境,举例说明。2为什么狗、猫等动物会换毛?3为什么有些鸟迁徙,有些鸟不迁徙?4为什么大熊猫种群数量难以提高?5蚯蚓、蜈蚣、金龟子等小动物在食物链中的作用不同的动物需要不同的生活环境,举例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食物、阳光、温度、空气、水等,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还很大。如企鹅生活在冰冷的南极,非洲象生活在潮湿炎热的热带森林,长颈鹿生活在炎热干燥的热带平原等。 总的来说,生物环境包括: (1)环境的多样性:水中、陆地、空中; (2)运动方式:游泳、爬行、奔跑、跳跃、飞行等; (3)动物的活动:可以跨越多种环境,因此运动方式也会改变,青蛙在水中会游泳,在陆地上还会跳跃和爬行;再如蝗虫,它在空中能够飞行,在陆地上能爬善跳等。 当然,在大自然中,不少动物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它们都有一些特殊的器官。 蜘蛛液压腿。蜘蛛的头部和胸部长着4对腿,它的腿非常奇特,里面不是肌肉而是液体。因而它行走时是靠腿里液体的压力剧增或锐减来进行的。这是一种动物界少有的独特的运动液压传动法。 北极熊光电管。号称“冰上之王”的北极熊,它身上的毛是空心管,实际上就是一根根微细的“光电管”,只有紫外线能沿着中间的空心通过。北极熊利用“光电管”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使身体的温度增高,好似一件自动增温的皮大衣,加上丰厚的脂肪层,就能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冰天雪地里了。 海豚声纳系统。海豚头部的瓣膜和气囊系统能发射超声波,具有回声定位功能,而且非常准确。所以,它在光线黑暗、地质情况复杂的海洋世界里,能够十分灵活、准确地跟踪和捕捉各种目标。 萤火虫发光细胞。萤火虫的发光器官位于腹部的右侧,由透明的表皮、发光组织及反射层组成。发光细胞内含有萤光素和萤光素酶,萤光素在萤光素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并释放出光能。萤火虫发出的“冷光”不产生热量,因此在易爆物质的贮存库和充满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易燃易爆气体的矿井中是最安全的照明设施。 海鸥海水淡化器。海鸥有一种奇特的本领,能够把海水淡化,原来在它的嘴眼之间有一个涎腺,能分泌涎液。这个涎腺就是它的“海水淡化器”。人类正在研制这种仿生淡化器。 为什么狗、猫等动物会换毛在哺乳动物(包括人)身体表面由表皮角质化形成毛,称作被毛。它有保温、保护、感觉和形成第二性征等作用。 被毛由毛干和毛根组成。毛根埋于皮肤深处的毛囊内,外被毛鞘,毛根末端膨大成毛球。毛球基部为真皮形成的毛乳头,内有丰富的血管,供应毛生长所需营养。毛囊内有皮肤腺开口,可分泌油脂滋润毛和皮肤。毛囊基部有起源于真皮平滑肌的竖毛肌附着,其收缩可使毛直竖。毛干伸出皮肤表面,由皮质部和髓质部构成。皮质部内有色素,髓质部内含空气间隙(气泡),髓质部愈发达,毛保温性愈佳,如北极熊的毛。皮质部中色素颗粒颜色和髓质部中气泡使毛呈现不同颜色。灰色毛是由少量黑色素颗粒和大量气泡产生的;白色毛没有色素,仅气泡反射光线形成;蓝色毛则由毛表面结构对光的干扰、散射的参与下形成。毛的颜色可形成动物的保护色和掩蔽色,利于避敌和捕食。有些动物的毛可形成第二性征,如雄狮的鬣毛。 被毛定期脱落更新,称为换毛。不同动物的换毛方式不同:有些每年一次,如狐狸、大鼠等;有些一年中春秋两次换毛,如水貂、松鼠等;有些则经常不断更新,如绵羊。 动物换毛的目的也有差异,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保温和保护作用。如寒带、亚寒带地区的雪兔,冬天毛色变白,直到毛的根部;夏天毛色变深,多呈赤褐色。这样一方面使自己的毛色与环境相吻合,躲避被捕食,同时也可以在冬天吸收更多的阳光,保持体温。同样,狗、猫冬天换毛也是为了保温。为什么有些鸟迁徙,有些鸟不迁徙 鸟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生活地区的习性叫做迁徙。在鸟类当中,根据它们是否迁徙,可以分为留鸟和候鸟,终生在一个地方生活的鸟叫留鸟,如麻雀、喜鹊、乌鸦等;随着季节变化迁徙的鸟叫候鸟,如燕子、大雁、天鹅等。鸟的迁徙时间一般是一年两次。夏天的时候这些鸟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繁殖,冬天的时候则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过冬。夏末秋初的时候这些鸟类由繁殖地往南迁移到过冬地,而在春天的时候由过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鸟类在温带地区繁殖的好处是温带地区夏季昼长夜短,有更长的白天可以觅食、哺育幼雏、避免在物种繁多的热带地区繁殖所面临的巢位与食物竞争,并且温带地区夏季的昆虫量也比热带地区丰富,同时温带地区天敌较少,天敌的捕食压力相对较低。但是温带地区冬季气候严寒,经常面临食物缺乏的问题。在热带地区则相反,繁殖季面临巢位与食物资源的激烈竞争,同时天敌的捕食压力也比较大,但是冬季的气候温和,且冬季食物资源也比温带地区丰富很多。候鸟则因为夏天在温带地区繁殖,冬天在热带地区过冬,而兼取两地的好处。但是,迁徙是有代价的。如迁徙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迁徙过程中可能遇到不良的天气,迁徙方向定位错误,要适应不熟悉的新环境,与其他候鸟及该地的留鸟竞争资源等。另外,如果所有的鸟类都迁徙时,竞争将变大,这样不迁徙就相对变得较为有利。因此,不同的行为模式在演化上就都会存在,并达到一个演化上稳定的状态。所以有些鸟类会进行族群迁徙,有些则不进行族群迁徙。为什么大熊猫种群数量难以提高大熊猫是古代动物的孑遗。更新世(也称洪积世,地质时代名称)晚期,地球气候转冷,当时的剑齿象、剑齿虎、猛犸、巨貘等几乎“全军覆没”,唯有大熊猫在高山深谷中留存下来。从19741989年,大熊猫的栖息地已消失了一半。目前,它仅分布在我国陕西、甘肃、四川的部分县。据调查,大熊猫野生数量仅存1000余只,且被分割成20多个孤立的小种群。世界各国人工圈养的大熊猫,数量约为120多只。 大熊猫数量少有以下几个原因。(1)熊猫的种群数量少,导致大熊猫寻求配偶机会少,近亲繁殖多; (2)熊猫繁殖和哺育艰难,幼仔成活率很低; (3)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势必导致大熊猫在适应环境、繁殖和抵抗疾病等方面的能力日益低下; (4)熊猫的主食竹子周期性开花死亡; (5)森林被大面积采伐,使得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日益缩小,环境极其恶化; (6)人为的捕捉猎杀。蚯蚓、蜈蚣、金龟子等小动物在食物链中的作用在食物链中,分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有的还有四级、五级消费者。生产者是以绿色植物为主的自养生物。蚯蚓、蜈蚣、金龟子等这样的小动物一般是初级消费者,即食物链中的第二营养级。它们以绿色植物为食,在食物链中,连接着生产者和消费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什么是食物的营养级? 2食物链的起始总是植物吗? 3“在地球上生物的种类繁多,在生物链上起着同样作用的生物也很多,因此如果地球上某一种生物不存在了,对地球的生物圈不会有任何影响”,这样的说法对吗?并举例说明。 什么是食物的营养级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营养级是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它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食物链指明了生物之间的纵向营养关系,而营养级则进一步指出了食物链各个环节的横向联系。 绿色植物和所有的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即第一环节,它们构成了第一营养级。所有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如初级消费者牛、兔、鼠、高嘴雀和蝗虫等,都属于第二营养级,也称植食动物营养级。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动物(次级消费者),如吃兔子的狐狸,捕食高嘴雀的雀鹰等为第三营养级。大型食肉动物(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以此类推。食物链有几个环节,就有几个营养级。营养级一般有45个级,但不多于7个。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低级营养级是较高营养级的营养和能量的提供者,但由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0%能被上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因此,在数量上,第一营养级就得大大多于第二营养级,由低而高,逐级减少,形成生物数目、生物量以及生产率的梯度。 食物链的起始总是植物吗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是能用简单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绿色植物是主要的生产者,但是光合细菌和化能细菌也是自养生物,因而也是食物链的起点之一。 “在地球上生物的种类繁多,在生物链上起着同样作用的生物也很多,因此如果地球上某一种生物不存在了,对地球的生物圈不会有任何影响”,这样的说法对吗?并举例说明。 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链条就会失去整体性,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生物不可能单一地取食某一种其他生物,所以一般一种生物可处在多条食物链中,众多生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网状的,所以我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如果地球上某一种生物不存在了,对地球的生物圈不会有任何影响的说法是不对的。如在上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中,正常情况下,狐狸以兔子和鼠为食。兔子和鼠同时也是猫头鹰的猎物。当然猫头鹰还以其他动物为食,如鸟、蛇。这样兔子和鼠就处在多条食物链中。但是,如果人类将鼠扑杀,将导致猫头鹰,特别是狐狸只能以兔子为食。由于没有鼠,狐狸和猫头鹰所处的食物链数也减少,从而导致狐狸和猫头鹰过度依赖兔子为食。一段时间后,兔子的数量下降,最后导致狐狸没有猎物,从而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消失。1什么是生物群落?2什么是生态系统?3什么是生物圈?什么是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生境中的全部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各种方式彼此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整体。例如一片由多种不同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的森林和生活在森林里面的许多动物及大量的微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再如一根腐烂的树桩上面生活着多种真菌和昆虫,也可看作是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群落中的所有物种在生态上有相关性,各物种的相互关系:竞争、共生、附生、腐生、他感等; (2)群落与环境不可分割性; (3)群落中各物种的重要性有各异性。 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有以下几点。 (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 (4)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因生产者固定能值所限及能流过程中能量的损失,一般不超过56个。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无机物质,如碳、氢、氧、氮、二氧化碳及各种无机盐等;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腐殖质等。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它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3)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4)分解者也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在13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它在地面以上达到大致23km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延伸至12km的深处,其中包括平流层的下层、整个对流层以及沉积岩圈和水圈。但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地球陆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约100m厚的范围内。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由此可见,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它的形成是生物界与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土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因为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来源是太阳能,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合成有机物而进入生物循环。 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几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第三,生物圈内要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物质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 第四,提供生命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 O2CO2N、C、K、Ca、Fe、S 等,它们是生命物质的组成或中介。 总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属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活动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生物要从环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就得适应环境,环境发生了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生物的适应性,这种反作用促进了整个生物界持续不断的变化。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我们必须明白,人是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一员,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生物圈的繁荣。因此,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1什么是食物链?2什么是生存竞争?什么是食物链中国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球”。在生态系统中,由食物关系把多种生物连接起来,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另一种以第三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 按照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又可把食物链分成四类。 (1)捕食性食物链,它以植物为基础。其构成形式是植物小动物大动物。后者可以捕食前者,如在草原上为青草野兔狐狸狼;在湖泊中则是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2)碎食性食物链,它以碎食物为基础。碎食物是由高等植物叶子的碎片经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再加入微小的藻类构成。这种食物链的构成形式是碎食物碎食物消费者小肉食性动物大肉食性动物。 (3)寄生性食物链,以大型生物为基础,由小型生物寄生到大型生物身上构成,如老鼠跳蚤细菌病毒。 (4)腐生性食物链,以腐烂动植物遗体为基础,如植物残体虹蛾动物。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互相制约,共生共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自然和谐的。如在非洲大草原,以狮子、猎豹和猎狗为代表的食肉动物专吃食草动物,它们对角马甚至斑马的猎杀是凶残的,但这种残酷的捕杀既是食肉动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态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控制,食草动物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当食草动物发展到一定数量,草原就难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动物也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杀,不仅能控制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提高了食草动物的质量。因为食肉动物在猎捕过程中,选择的对象往往是病残弱小的食草动物,这无疑有利于物种的优胜劣汰。从这一点说,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凶残捕杀,就显得自然合理、天经地义了。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在控制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同时保护了草原,各类飞鸟对昆虫的捕食和食肉动物一样,也起到保护草原的作用。而飞禽走兽的粪便则成为上好肥料,促使各种植物的生长。这种以植物为主体,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为客体所形成的食物链,对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那儿牧草丰茂,牛羊成群,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可是,历史上由于这儿野狼成群,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野狼活动,使野狼的数量锐减,剩下为数不多的野狼再也不敢以草原为家、以牛羊为食,统统搬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野狼不见了,畜牧业空前发展,在牛羊种群不断增加的同时,野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草原难以承受,导致草场急剧退化,使草原面临沙化的危险。 事实使人们认识到,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了问题,灾难也就快要降临了。虽然野狼在饥饿的时候偷猎牛羊,但在正常情况下,野狼是以野兔为食的。从这一点上说,是野狼控制了野兔的繁殖和发展,避免了野兔和牛羊争食的现象,保证了草原的正常生态环境。当牧民认识到这一自然规律后,对野狼也就宽容了许多,再也不谈狼色变、见狼就打了。 什么是生存竞争生存竞争是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个体相互竞争,来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自然现象。它包括种内竞争(同种个体间的竞争)、种间竞争(异种个体间的竞争)和生物个体与生态环境的斗争。生物的高度繁殖力是生存竞争的重要原因。一切生物都有高速率繁殖的倾向,而地球上的事物和生存空间有限,所以必然导致竞争。由于同种个体对事物和空间的需求最相似,所以种内竞争往往比种间竞争强烈。生存竞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弱者淘汰。适应环境的生物不仅能获得生存机会,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能更好地繁殖后代。生存竞争学说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组成部分。1土地沙漠化。2介绍沙漠中的绿洲。3什么是自然保护区?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包括一部分半湿润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使绿色原野逐步变成类似沙漠景观的现象,沙漠化的结果是产生沙漠化的土地。 产生沙漠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干旱(基本条件)、地表形成的松散砂质沉积物(物质基础)、大风的吹扬(动力)等;人为因素有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使植被破坏,风沙活动加剧和沙丘形成。 沙漠化的过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三个阶段。发生阶段是潜在性的沙漠化,仅存在发生沙漠化的基本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并形成松散的流沙沉积等;发展阶段中,地面植被已经破坏,发生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的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形成阶段是地表广泛分布着密集的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介绍沙漠中的绿洲沙漠中有充足的阳光和一望无际的沙土,就是没有水。但是沙漠中也有绿洲。沙漠中的绿洲大多背靠高山面临沙漠。高山上有皑皑的冰雪。每到夏天,冰雪融化,雪水流下来汇成一条条河流,河流在山地里流动时,因地形陡峻,水流湍急,挟带大量泥沙奔腾而下。出了山口后,地形突然变得平坦,流速锐减,泥沙就沉积下来,堆在山前出口附近,水流沿途渗漏和蒸发。所以许多河流在沙漠地面很快隐入地下的砂石之中成为地下水流。因此在沿河两岸和地下水丰富的地方,就形成了“绿洲”。什么是自然保护区一般来说,自然保护区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地质构造以及水源等自然综合体为核心的自然区域。在这块区域内人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以使这一区域内的保护对象保持无人为干预的自然发展状况。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自然综合体的陈列馆和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而且是调剂环境的主力军。所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应该被看作是环境保护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建设工作,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自然保护区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 (2)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 (3)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4)是宣传教育活动的自然博物馆。 (5)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6)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可分为三大类。 (1)生态系统类,保护的是典型地带的生态系统。例如,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甘肃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沙生植物群落;吉林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湖泊生态系统。 (2)野生生物类,保护的是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例如,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保护以丹顶鹤为主的珍贵水禽;福建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文昌鱼;广西上岳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金花茶。 (3)自然遗迹类,主要保护的是有科研、教育或旅游价值的化石和孢粉产地、火山口、岩溶地貌、地质剖面等。例如,山东的山旺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生物化石产地;湖南张家界森林公园,保护对象是砂岩峰林风景区;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火山地质地貌。 1光是一种波吗?2有看不见的光吗?2光源及其分类。光是一种波吗光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电磁波,覆盖着电磁频谱一个相当宽(从X射线到远红外线)的范围,只是波长比普通无线电波更短。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的一部分。有看不见的光吗可见光指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0.77微米0.39微米之间。波长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称“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以及电磁波谱其他部分不能引起视觉,这就是看不见的光。 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0.77微米0.622微米,感觉为红色;0.622微米0.597微米,橙色;0.597微米0.577微米,黄色;0.577微米0.492微米,绿色;0.492微米0.455微米,蓝靛色;0.455微米0.39微米,紫色。光源就是指能够发光的物体。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自然光源主要是日光,日光的光源是太阳,太阳连续发出的辐射能量相当于约6000K 色温的黑色辐射体,但太阳的能量到达地球表面时,经过了化学元素、水分、尘埃微粒的吸收和扩散。被大气层扩散后的太阳能产生蓝天,这个蓝天才是有效的日光光源,它和大气层外的直接的阳光是不同的。当太阳高度较低时,由于太阳光在大气中通过的路程长,太阳光谱中的短波成分相对减少更为显著,故在朝、暮时,天空呈红色。当大气中的水蒸气和尘雾多,浑浊度大时,天空亮度高而呈白色。 人工光源主要有白炽灯、荧光灯、高压放电灯。家庭和一般公共建筑所用的主要人工光源是白炽灯和荧光灯,放电灯由于其管理费用较少,近年也有所增加。每一种光源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但和早先的火光和烛光相比,显然是很大的进步。 阳光下的影子1医院里的无影灯为什么无影?2影子是怎样形成的?3日晷如何计时?医院里的无影灯为什么无影由于无影灯的灯泡数量多,发光面广,光线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射来,物体相对于某一灯光的影子会被其他的灯照亮,所以就看不到影子了。 影子是怎样形成的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日晷如何计时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将其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怎样传播的?2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3为什么闪电过后几秒至十几秒才能听到雷声? 4彩虹是怎样形成的?5小孔成像的机制是什么?6小孔成像的条件是什么?7关于海市蜃楼。8晴天天空为什么呈蓝色?光是怎样传播的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叫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总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果我们在暗室的窗上开一个小孔,让一束光从小孔射入,由于室内的尘埃微粒对阳光的反射,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束阳光的传播路线是笔直的。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可以通过公式vc/n(c指在真空中传播速度,n指介质的折射率)计算。不同介质折射率不同,如下表所列。几种介质的折射率 金刚石2.42酒精1.36二硫化碳1.63水1.33玻璃1.51.9空气1.0028为什么闪电过后几秒至十几秒才能听到雷声雷电是云层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电荷在放电时产生的电火花,既有光也有声。只不过雷电中的光和声比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电火花强大。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快,很快就能到达地面,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过一会儿才会传到大地上来,所以就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了。实际上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出现的。 传到地面的时间相差这么多,是因为光每秒钟要传播300000千米,而声音在空气中只能每秒钟传播0.34千米。声速只有光速的九十万分之一。雷声遇到云层或高大的建筑物后要产生反射,所以一个闪电光后雷声一般要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失。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彩虹是太阳光穿透雨的颗粒时形成的。光原本是笔直行进的,但它也具有一旦进入水中就会折射的性质。因此太阳光在通过雨的颗粒时就发生了折射。由于光折射的角度因颜色而各异,所以太阳光经折射后就形成了彩色的光带彩虹。我们面对着太阳是看不到彩虹的,只有背着太阳才能看到彩虹,所以早晨的彩虹出现在西方,黄昏的彩虹总在东方出现。可我们一般看不见,只有乘飞机从高空向下看才能见到。虹的出现与当时天气变化相关联,一般我们从虹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推测当时将出现晴天还是雨天。东方出现虹时不大容易下雨,而西方出现虹时下雨的可能性却很大。彩虹的明显程度取决于空气中小水滴的大小,小水滴体积越大,形成的彩虹越鲜亮,小水滴体积越小,形成的彩虹越不明显。小孔成像的机制是什么一个物体可看作是由无数个物点组成的,每一个物点即一个发光点。理想情况下,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各发光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小孔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个光点。由几何学知,发光点与落在光屏上的光点关于小孔中心一一对称,因此通过小孔后的光点截面图案与物体也成中心对称。又由于光本身由物点发出,携带了物点的特征,如形状、颜色、光洁度等,因此光点亦即像点,光点截面图案也就是物体的像。再利用像在光屏上的漫反射,我们就看到了小孔成的像,这就是小孔成像的机制。 实际上,由于小孔有一定的几何尺寸,并非几何点,所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小孔后就形成了扩散的光束,落在光屏上就变成了光斑(像斑)而不是光点。光斑间发生相互重叠,就产生了像的失真。孔越大,光斑越大,光斑间重叠越明显,像失真越严重。因此,物点经小孔后成的像总存在着失真,而且失真度主要取决于小孔的相对孔径的大小。 小孔成像的条件是什么概括地说,小孔成清晰的像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小孔的线度要远大于光的波长,人们早先在使用针孔照相机时发现,当小孔很小时,像变得模糊不清。后来人们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光出现了衍射的缘故,当小孔的线度小到与光的波长可比时,通过小孔的光将不再直进,而是要发生衍射,这时的光学现象显然已经超出了小孔成像的范围。 第二,小孔的线度要远小于物体的几何尺寸。当小孔太大时,光斑重叠变得非常明显,像已经变得完全失真,这时在光屏上呈现的是小孔周围挡光部分的影子。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小孔能够保证光的直进性的前提下,也并不是孔越小越好,孔太小会使通过小孔的光线太弱,因而成的像太暗,使我们无法看清像。 第三,小孔成像要有光屏存在,只有利用像斑在光屏上的漫反射,我们才能看到物体成的像。 实践表明,物体经小孔成的像,不仅可以用像屏来承接,也可使照相底片感光,故早期人们利用此原理制成针孔照相机。因此,我们说小孔能够成像,而且能够成实像。关于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反射而产生的。 在夏天,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往往比上层低,密度比上层大,折射率也会比上层大。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都看作是因为折射率不同的大量水汽层组成的。远处的山峰、船舶以及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因为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上层空气的入射角会不断增大,导致全反射,光线反射回地面,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可以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 在沙漠里也可以看到蜃景。太阳照在沙地上以后,接近沙面的热空气层往往比上层空气的密度小,折射率也小。从远处物体射向地面的光线,进入折射率小的热空气层时会被折射,入射角也慢慢增大,也会发生全反射,人们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可以看到远处物体的倒影,好像是从水面反射出来的一样。沙漠里的行人经常被这种景象而迷惑,认为前方有水源而奔向前去,但是,它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炎热的夏天,在柏油马路上有时也可以看到上述现象。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的光现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及折射率等概念, 就可以很圆满地、科学地解释这些光现象,并不会对此感到困惑。晴天天空为什么呈蓝色大气本身是无色的。天空的蓝色是大气分子、冰晶、水滴等和阳光共同创作的图景。 阳光进入大气时,波长较长的色光(如红光)透射力大,能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而波长短的青蓝、紫色光,碰到大气分子、冰晶、水滴等时,就很容易发生散射现象。在离地面10千米以上的大气中,被散射了的紫、青色光布满天空,而在10千米以下的大气中最易散射的是蓝色光,所以就使我们周围的天空呈现蓝色。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及定律。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3什么是折射率?4什么是光的折射定律?5什么是散射?6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较凉快?光的反射及定律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并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以上几条即为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当一束平行光束射到光滑平面(如镜面、平静的水面)上,经反射后仍是平行光束,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当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平面上时,虽然每条光线都服从反射定律,但是由于表面不同位置的法线方向不同,结果反射光不再是平行光,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我们能够看到各种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经物体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当镜面反射的光进入眼睛时,我们会感到明晃晃的一片,看不清东西。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什么是折射率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虽然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n,但是对不同的介质来说,这个常数n是不同的。这个常数n跟介质有关系,是一个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我们把它叫做介质的折射率。折射率的公式为 (i是光线在真空中与法线之间的夹角,r是光线在介质中与法线之间的夹角)。理论和实验的研究都证明了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即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跟光在这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 什么是光的折射定律光线通过两介质的界面折射时,确定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传播方向间关系的定律叫光的折射定律,它是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之一。入射光线与通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所构成的平面称为入射面,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分别称为入射角和折射角,以i 和t 表示。折射定律为:折射光线在入射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用n21表示,即 , 式中n21称为第二介质对第一介质的相对折射率。什么是散射在光学中,散射就是由于介质中存在的微小粒子(异质体)或者分子对光的作用使光束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而向四周传播的现象。下图是1984年9月北京天安门广场激光表演调试时的照片。我们能看到划破夜空,射向天空的激光束,就是利用了光的散射现象。 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较凉快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物体上,一部分被物质吸收, 还有一部分被反射射入人眼中,这便是我们看到的颜色,即我们看到物体的颜色是反射光。黑色衣服是将各色光全部吸收的结果,当然能量也被吸收,所以热。白色衣服是将各色光全反射,相对热量是最少的,当然也最凉快。光和热1什么是单色光和复色光?2介绍三原色。3什么是光年?什么是单色光和复色光具有单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而其颜色又能被分解为几个单色彩的光称为复色光。白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介绍三原色三原色有光的三原色与印刷三原色两种划分方式。 光的三原色就是RGB(红绿蓝)。摄影讲的就是这种三原色,另外,电视的荧光粉也是这种组合。RGB 这三种颜色的组合,几乎能形成所有的颜色。这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光线会越加越亮,如两两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黄、青、品红(或者叫洋红、红紫),三种等量组合可以得到白色。补色指完全不含另一种颜色,红和绿混合成黄色,因为完全不含蓝色,所以黄色就是蓝色的补色。两个等量补色混合也形成白色。红色与绿色经过一定比例混合后就是黄色了,所以黄色不能称为三原色。 我们看到的印刷品颜色实际上都是纸张反射的光线,比如我们在画画的时候调颜色也要用这种组合。颜料是吸收光线,不是光线的叠加,因此颜料的三原色就是能够吸收RGB的颜色,分别为青、品、黄(CMY),它们就是RGB的补色。 把黄色颜料和青色颜料混合起来,因为黄色颜料吸收蓝光,青色颜料吸收红光,因此只有绿色光反射出来,这就是黄色颜料加上青色颜料形成绿色颜料的道理。 什么是光年光年是天文学中表示距离的单位,它的含义是光一年所走路程的长度。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一天能走259.2亿千米,这长度的365倍,就是一光年。这种用时间来表示距离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到。如从成都到重庆有450千米,每天能步行60千米,因此我们说从成都到重庆大约有七天半的路程。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1激光有哪些特性?2荧光粉的利用。3什么是光污染?4人眼睛是如何看东西的?5戴太阳镜有何益处?激光有哪些特性激光,是一种自然界原本不存在、因受激而发出的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好和相干性好等特性的光。 (1)方向性好普通光源(太阳、白炽灯或荧光灯)向四面八方发光,而激光的发光方向可以限制在小于几个毫弧度立体角内,这就使得在照射方向上的照度(指物体被照亮的程度)提高千万倍。激光准直、导向和测距就是利用方向性好这一特性。(2)亮度高激光是当代最亮的光源,只有氢弹爆炸瞬间强烈的闪光才能与它相比拟。太阳光亮度大约是103瓦(厘米2球面度),而一台大功率激光器的输出光亮度比太阳光高出714个数量级。这样,尽管激光的总能量并不一定很大,但由于能量高度集中,很容易在某一微小点处产生高压和几万摄氏度甚至几百万摄氏度高温。激光打孔、切割、焊接和激光外科手术就是利用了这一特性。(3)单色性好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的颜色取决于它的波长。普通光源发出的光通常包含着各种波长,是各种颜色光的混合。太阳光包含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可见光及红外光、紫外光等不可见光。而某种激光的波长,只集中在十分窄的光谱波段或频率范围内。如氦氖激光的波长为632.8纳米,其波长变化范围不到万分之一纳米。由于激光的单色性好,为精密仪器测量和激发某些化学反应等科学实验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手段。(4)相干性好干涉是波动现象的一种属性。由于激光具有高方向性和高单色性的特性,它必然相干性极好。激光的这一特性使全息照相成为现实。 荧光粉的利用荧光粉(俗称夜光粉),通常分为光致储能夜光粉和带有放射性的夜光粉两类。光致储能夜光粉是荧光粉在受到自然光、日光灯光、紫外光等照射后,把光能储存起来,在停止光照射后,再缓慢地以荧光的方式释放出来,所以在夜间或者黑暗处,仍能看到发光,持续时间长达几小时至十几小时。带有放射性的夜光粉,是在荧光粉中掺入放射性物质,利用放射性物质不断发出的射线激发荧光粉发光,这类夜光粉发光时间很长,但有毒害并能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应用范围小。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夜光粉长时间发光的特性,制成弱照明光源,在军事部门有特殊的用处。把这种材料涂在航空仪表、钟表、窗户、机器上各种开关标志、门的把手等处,也可用各种透光塑料一起压制成各种符号、部件、用品(如电源开关、插座、钓鱼钩等)。这些发光部件经光照射后,在夜间或意外停电时仍在持续发光,使人们可辨别周围方向,为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把夜光材料超细粒子掺入纺织品中,使颜色更鲜艳,小孩子穿上有夜光的纺织品,可减少交通事故。 目前国内外夜光材料主要是以ZnS、SrS和CaS制成的,能发出绿光和黄光。SrS、CaS 材料易潮解,给广泛应用带来困难,所以市场上主要是以ZnS为基质的夜光材料。但它的余辉时间只有13小时,同时在强光(如太阳光)、紫外光和潮湿空气中容易变质发黑,所以在许多领域中应用受到限制。添加钴、铜共激活的ZnS夜光粉虽然有很长的余辉时间,但它有红外淬灭现象,在电灯光(包含较多的红光)照射下,余辉会很快熄灭。什么是光污染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1)白亮污染。在城市繁华的街道上,不少商店用大块镜面或铝合金装饰门面,有的甚至从楼顶到底层全部用镜面装潢,人们几乎置身于一个镜子的世界,而分辨不出方向。在日照光线强烈的季节里,建筑物的钢化玻璃、釉面砖墙、铝合金板、磨光花岗岩、大理石和高级涂料等装饰明晃晃,白花花,眩眼逼人。据测定,白色的粉刷面反射系数为6980,而镜面玻璃的反射系数达8290,比绿色草地、森林、深色或毛面砖石装修的建筑物的反射系数大10倍左右,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成为现代城市中新污染源之一。白亮污染会伤害人们眼睛的角膜和虹膜,引起视力下降,增加白内障的发病率。(2)人工白昼污染。当夜幕降临后,大酒店、大商场上的广告牌、霓虹灯使人眼花缭乱,有的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夜晚如同白昼一般。人工白昼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有不良影响。由于强光反射,可把附近的居室照得如同白昼,使人夜晚难以入睡,打乱了正常的生物节律,导致精神不振。据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有2/3的人认为人工白昼影响健康,有84的人反映影响夜间睡眠。为了避免强光刺眼,人们不得不将卧室的窗户封闭,或者装上暗色的窗帘。人工白昼还可伤害昆虫和鸟类,因为强光可破坏夜间活动昆虫的正常繁殖过程。同时,昆虫和鸟类还可被强光周围的高温烧死。(3)彩光污染。现代歌舞厅所安装的黑光灯、旋转活动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则构成了彩光污染,这些同样会危害人体健康。据测定,黑光灯可产生波长为250纳米320纳米的紫外线,其强度大大高于阳光中的紫外线,人体如长期受到这种黑光灯照射,有可能诱发鼻出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癌症。这种紫外线对人体的有害影响可持续15年25年。旋转活动灯及彩色光源令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可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出现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等症状。歌舞厅的霓虹灯的闪烁灯光除有损人的视觉功能外,还可扰乱人体的内部平衡,使体温,心跳、脉搏、血压等变得不协调,引起头晕目眩、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和乏力失眠等光害综合征。荧光灯照射时间过长会降低人体的钙吸收能力,导致机体缺钙。现在有些豪华的歌舞厅装有激光装置。据有关卫生部门对数十个歌舞厅激光设备所做的调查和测定表明,绝大多数歌舞厅的激光辐射压已超过极限值。这种高密集的热性光束通过眼睛晶状体再集中于视网膜时,其聚光点的温度可达到摄氏70度,这对眼睛和脑神经十分有害。它不但可导致人的视力受损,还会使人出现头痛头晕、出冷汗、神经衰弱、失眠等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症。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彩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功能,而且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光谱光色度效应”测定显示,如以白色光的心理影响为100,则蓝色光为152,紫色光为155,红色光为158,黑色光最高,为187。要是人们长期处在彩光灯的照射下,其心理积累效应也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倦怠无力、头晕、性欲减退、阳痿、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等身心方面的病症。 目前,光污染虽还未列入环境污染防治范畴,但它的危害显而易见,并在加重和蔓延。光污染已日益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他们正在努力研究预防的方法。人们在生活中也应注意防止各种光污染对健康的危害,避免过多过长时间接触光污染,应积极去创造一个美好舒适的环境,尽最减少光污染的威胁。 人眼睛是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