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2409122 上传时间:2022-03-1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精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教师实践证明,每一个教育人,都必须回到“教育即人学”的本质上,回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大背景下,回到基于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上,“从学生出发”,建构起以“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为框架,以课堂为中心的中国当代“新教育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让教育焕发新生!新的语境下,让我们重新回到原点,解读教师教师是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还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不论从哪种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都不普通。它的不普通之处在于,它是教育的奠基者,它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所以,有了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民族。但如此不普通的教师,却面临着形象两极分化的尴尬:一种是把教师看成高高在上的“灵魂塑造者”,把教师看作“蜡烛”和“春蚕”,在这种悲情的意象里,教师被刻画成默默耕耘的牺牲者、不求回报的奉献者,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另外一种则是对教师的恶意丑化和贬损,似乎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出在了教师身上,都该由教师来负责。更让人忧虑的是,除了存在着外界对教师角色的不解外,教师自身也缺乏对自我职业的认同感。“外人看来,教师有两个假期,其实个中甘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你实行素质教育少留作业,他们怪你耽误了学生;你补课多留作业,他们说你加重学生负担。老师真难当”;“教学这么多年了,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都不知忙了些什么”。现在,职业倦怠成为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个别教师的确存在着某些师德问题。在有些地区的重点学校,一些教师课上有意不讲,课下相互“串通”起来,把给学生“补课”、“猜题”当成自己捞取外快、发家致富的手段!当下在某些地区,师德问题已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警惕“师德滑坡”问题!教师到底是一个什么职业?为什么教师这个职业迫切需要明确其角色、良知、责任,明确使命、信念、道德?有人说“角色即人格”,明确了教师的角色,便能厘清教育教学的诸多“关系”。如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准定位,转变角色?如何让教师重拾内心的幸福和愉悦?如何“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除了工资待遇低、工作负担重,我们还发现,教师正在功利社会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夹击下进退两难。一位老师说,如果我们把教书仅仅当成谋生的职业和手段,把教育的全部价值都维系于学生的“分数”和“升学”,而全然不顾学生心灵的陶冶和生命的成长,那么教师的教育生活就很容易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就会被琐碎的日复一日的“常规管理”、“知识传授”所桎梏。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就会降低,就会有厌教、弃教的念头。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更让一些教师因穷于“实操”,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信心和兴趣,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新课改必须更加注重推广新课堂的“实操经验”,有些教师曾经这样建议,既然杜郎口、昌乐二中等一大批课改学校改得好,又有具体实际的操作经验,为什么不大胆推广?比如,课堂的基本流程需要什么样?或者干脆从基于“学”出发,提供几个“通识”性课堂模式;如何评课,好课有哪些共性,等等。是到了推进一场彻底变革的时候了!一方面,要努力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重新界定、认识、塑造教师角色;另一方面,教育主管和科研部门,也应该转变教育培训的观念和方式,给予教师切实可行的“技术”操作方式、方法。再也不能重复“旧教育”的老经验、老套路,因此我们才有了聚焦当代中国“最大”培训的国培:改变中国教师。其实要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恐怕最好的方式不是“逼迫”教师如何如何,而是唤醒和找到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把教师这个职业定位在“发展者”上。当然,这个发展,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而应该是谋求一个“两全其美”的最佳策略“发展学生、成就自己”,这样的教师才代表着教育的全新希望。教育的希望在“新教师”!时代呼唤“新教师”!新教师族群的多少,决定着中国教育未来的希望。新教师是什么样的?毋庸置疑,他首先必须是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本报有了为什么,这样的教师不受欢迎和什么老师,最受学生喜欢两篇报道。从“不受欢迎”到“最受喜欢”,我们试图为“新教师”勾勒图像。照本宣科满堂灌、拖堂抢课抢时间、以分论人这些都是学生眼中“不受欢迎”的老师。如何才能成为学生欢迎的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报发起的调查中,尽管读者发来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有一些是共通的。诸如:有爱心,体贴学生,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会鼓励赞美学生,不拖堂,不布置过多的作业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相比于一些传统教师,一些“另类”教师反而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为什么会这样?根本的原因在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角色和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本报张卓玉:一场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是否可能的访谈里,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认为,现在的教师,要更多地发挥其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合作者的作用。所谓组织者的角色,是强调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所谓引导,旨在强调是引导而非替代,引导学生思考,而非直接告诉结论。看到学生回答错误就叫停、就纠正,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扼杀。所谓评价,首先是欣赏,然后是点拨。时代发展至今,我们需要的是从教育教学中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新教师”,我们需要的是常常被学生感动着,被自己激励着的“新教师”,我们需要的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发展自己、成就自己的“新教师”。正如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所说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与帕尔默观点相似的还有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他提出,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家长喜欢的教师、校长喜欢的教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喜欢和满意的教师。就此,他给出了3个关键词:“尊重”,“责任”,“爱”。“因为尊重,我们和学生平等;因为尊重,我们接纳学生的处境和选择;因为尊重每一个学生,所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责任,我们自律和敬畏;因为责任,我们担当和承受;因为责任,我们研究和成长因为爱,我们倾情和呵护;因为爱,我们关心和鼓励;因为爱,我们信任和良善”教师是什么?只有真正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自己的价值和内涵,才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才会培养出更多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人,才能减轻自己和学生的负担,才能建立真正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让自己和学生都得到快乐。所以,真正的好教师一定是作为一个发展者而存在的。作为教师,请千万不要忘记这8个字:发展学生、成就自己。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他应该是一个点燃者、学习条件的提供者,或者一言以蔽之,教师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是最好的教育里,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的“兴趣教育”,可能会为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发。推荐精选什么是好学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但曾有这样一所“老学校”,它的存在似乎能给人一些启发,即教育家陶行知1939年在重庆近郊创办的育才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没有入学考试,没有升学考试,也不存在所谓的毕业问题。学校设立音乐、戏剧、绘画、社会、文学和社会等6个专业。陶行知亲自选聘了当时聚在陪都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到育才任教,如著名诗人艾青、音乐家贺绿汀、历史学家翦伯赞、戏剧家章泯和美术家陈烟桥、张望,舞蹈家戴爱莲等。更重要的是,这所学校既重视普通教育,又注重给学生以特殊才能的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鼓励师生共同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之气候和真善美之人格。在今人看来,育才学校绝对称得上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一所特殊的学校,它是根据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而创设的。“它(育才学校)不是培养小专家。不是培养他做人上人。不是丢掉普及教育,而来干这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如是说。他的目标很明确,育才学校不是培养“人上人”,而是培养“人中人”,孩子们都从老百姓中来,还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但我们今天的学校,培养的是“人中人”吗?与陶行知的办学理念不同,一些学校走着一条恰恰相反的道路。“祝贺学校今年中考平均分、优秀率的学生人数在县里名列第一”,“我校荣获竞赛一等奖,获得学校保送资格”,“我校今年又有人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标语和口号,在每个暑期里都是高高飘扬在学校门口,提醒着路人该所学校的“优异”和“卓越”。好学校是关注“小专家”、“人上人”的学校?好学校是培养更多优生,生产更多状元的学校?好学校是硬件最好、设施最完备、师资最强、升学率最高的重点校、实验校?是不是时代变了,好学校的标准也变了?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由此,我们开始了调查和探究,于是本报有了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发现童年等报道,我们试图回到教育原点,用最朴素的语言和案例来回答好学校是什么的问题。在好学校是一方池塘这篇报道里,我们摒弃了以往“现实”的学校评价标准,用美国思想家梭罗在种子的信仰的一段话,给了好学校一个答案。“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在这里,池塘是作为好学校的隐喻而出现的,学生可以是“水鸟”,可以是“两栖动物”,也可以是“植物”,不需要你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地的,种子开始到来了。这就是“自然”的力量。不独梭罗这样认为,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一文里也有类似的观点,“(我)创办育才的主要意思在于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就必须给予适当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并扫除害虫。”无论是池塘里的水生植物,还是破土而出的幼苗,“好学校”的价值,其实就体现在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给他们适当的阳光、空气、水分、养料让他们快乐幸福地成长。是的,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所说“教育即自然生长”,这才是学校存在的本义,这才是学校存在的价值,这才是学校存在的目的。好学校不应该是培养考试机器和听话的奴仆的地方,而应该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和现代公民的地方;学校不应该是“文明的监狱”,而应该是学习的乐园、创造的天堂。而很多人理想中的巴学园,从本质上说,又何尝不是一所崇尚自然教育、顺应孩子们自由天性的好学校呢?因此,本报建议学校应该回到办学的“最初”,从原点上思考,才有了这样的一篇报道教育:从身体出发。现实里,有多少学校符合这样的标准?在本报武钢三中:为未来而教的报道里,湖北武钢三中校长周新华认为,“当前学校功能的发挥发生了极大的偏差”,“被过分强调的学校选拔功能使得学校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功能难以发挥,在残酷竞争的环境下,学生的人格遭到扭曲,极大地损害了一代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武钢三中立足“为未来而教”,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是为未来而学,为自己的未来,为祖国的未来。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决定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走向。学校要不要去承载一些“宏大”的使命,又如何去接续伟大光荣的“传统”?在红色学校寻访的报道中,大多数有着红色“血液”的师生们认为,教育需要重铸信仰、重铸灵魂!“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这是陶行知的名言,在本报学校的产品是什么的报道里,山西省临汾市新立中学校长李延杰狠抓课堂,他说学校的产品是课堂,对课堂负责才是对学生负责,他立志要把自己的学校办成一所让师生向往的地方。李延杰的名言是“课改很难,但改起来就不难”。办学,其实考验的是校长的行动力!“一个让学生和老师都活得很累的学校,绝不是一个好学校,一个让学生和老师都觉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学校,也一定不是一所好学校。”在本报雅行教育的六大追问里,武汉市洪山区广埠屯小学校长王淑芳如是说。在她看来,一所真正的好学校,应让多数学生学得自主,学得愉快,学有收获,不断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育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学生和老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有自己的感情、思想和尊严的人,然后才是学生和老师,他只有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才能正常地学习或施教,才能做出其他的一切。因此,毫不奇怪,在我们非正常的教育中,真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十分少见,大多数人只是智力的某个狭窄方面机械记忆和逻辑运算能力获得了畸形发展,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越来越没有人性。正如我们在报道中所说的,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方向错了,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欣喜的是,还是有一些学校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本报发现童年的报道里,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的生态教育记录,让我们看到另一种教育景象:西下池小学有19个文化景观。在这个只有七八亩大的袖珍学校里,有秋千、沙池,有“数阵”、“地棋”,有“和平鸽苑”、“吉祥兔屋”,有松树、柿树、樱桃树、梨树等28种树木、11种农作物,以及学生亲手为鸟儿搭建的“鸟巢”,可谓“一步一景,处处皆文化”。西下池小学甚至专门辟出一块狭长的空地,每个季节都会种上不同的农作物,有麦子、谷子、玉米、花生、芝麻等。这些植物组成的生态园是孩子们的“露天教室”,他们每天都会去看望、观察和陪伴着这些不说话的生命,并精心照料它们。这是一所追求孩子“自然生长”的学校,一所充满“爱与自由”的学校,一所充满诗意的“故事校园”。在这里,尊重与平等、规则与界限、倾听与接纳、自然与人文,实现了期待中的平衡。这样的校园,才是学生最留恋的地方;这样的校园文化,才会滋润孩子的心灵。在西下池小学,“处处景点会说话,面面墙壁都育人”的观点深入人心,成为共识。相比之下,其他学校千篇一律的“团结进取,严肃活泼”的校训、班训,千校一面的名人画像、名人警句、标语口号,怎么会让学校“生动”起来,怎么会让学生喜欢起来?学校必须为儿童的成长“创设”和“提供”条件。而学校文化就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为种子的发芽提供了所需要的一切条件。文化,为学校立魂,你的学校,有“魂”吗?推荐精选课堂今天,你会上课吗?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教师,肯定会遭遇“不解”乃至“嗤笑”。作为一位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上好课,这个问题是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今天,上课越来越考验着每一位教师的“功力”。在中国教师报的读者论坛上,教了10多年书的马老师大倒苦水:“我无论怎样用功备课,怎样精讲细讲,怎样热心辅导,总有部分学生不买账。那些厌学者,要么在课上看课外书,玩游戏;要么心不在焉,无精打采;要么懒洋洋地敷衍塞责。任凭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就是无动于衷。我的课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就是传统课堂的问题,在本报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一文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刚平认为,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无效”以及“负效”的课堂教学而言的。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三个指向,即“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结合。“效果”指教学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反映课堂的“扎实”,不能偏离或有悖于教学目标;“效率”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资源的关系,追求投入的消耗最低化和取得效果最优化,反映课堂的“充实”;“效益”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收益,反映课堂的“价值实现”,从整体上能实现学生的发展价值。高效课堂的产生是这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高效课堂正是在对传统课堂弊病的批判与矫正的基础上诞生的。事实上,不解决课堂效益的问题,正如本报调查发现,只能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作业还是“作孽”就是一篇声讨传统课堂的檄文!可谁都知道,传统课堂有问题,非改不可。可如何改?或者说课改到底是在改什么?本报再一次带着问题走进杜郎口、聚焦杜郎口,杜郎口,到底在改什么,明确向读者们解答了这个一直困惑很多人的问题。作为高效课堂的策源地,杜郎口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课堂。其实,除了杜郎口,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一所总理听过课的普通农村学校,也有不一样的课堂,“六道河”和“杜郎口”均属于相对偏僻的农村学校,他们共同的经验是首先把学生当成“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把“教室”变“学室”,把“教材”变“学材”,把“教案”变“学案”,把“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把“讲堂”变“学堂”,他们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对话、合作、展示,让学生真正得到了解放,收获了成长。“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和教了多少。所以衡量课堂高效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吴刚平这样强调。传统课堂基本是“教中心”,属于教师课堂;新课堂是“学中心”,属于学生课堂。传统课堂是围绕“教”建构的体系,新课堂是围绕“学”建构的体系!而从教到学的转变,不亚于一次大地震。过去,不少教师尽管也一直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在内心里,或者在课堂行为表现上,总是或有或无、若隐若现地表现出“越位”。课堂上补充补充,总结总结;课下,给不会的孩子“开小灶”;课间,再给大家补补课,出个问题考考大家与“越位”孪生的总是“缺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学习能力等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真正有效的引导还远远不够。“你的课堂还权了吗”,这是本报现代课堂周刊策划的一期选题。针对很多一线教师仍然对如何落实学生主体感到茫然的问题,山东省昌乐二中校长赵丰平给出了非常简单的4个字:开放课堂。“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要说,给90后的孩子一个支点,他能把整个宇宙掀翻。90后孩子开放、自信、大胆,他们身上的这些普遍特质,是课堂主体落实最好的软资源。让学生学习自主,同时还要管理自主。把研究权和评价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育创新的主体,促进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让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协调发展。”本报在李镇西“突破”的报道中,引用了特级教师李镇西的两节“研究课”,解读了用不同教学方式上课,达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的案例。这两节课,一节是“不讲的课”,一节是“讲的课”;一节是“自主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着导学案自主学习,一节是学生预习,朗读,教师逐字逐句讲解翻译。为了“检验”,次日的早读,李镇西突然袭击,组织前一天上过课的两班学生同时考试。结果,“不讲”的那个班,学生平均分86.24分,而“讲”的那个班,学生平均分是71.9分。从对比中不难看出,“讲”的效益抵不上“不讲”。这样的一次测试结果证明,教师讲得再生动传神,都无法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刘良华说,“如果说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标志,那么,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一堂好课的话题虽然复杂,但还是可以从“复杂”中找出一些“简单”的要素,比如好课是学生自学的课;好课是动静结合的课;好课是注重展示的课;好课是师生相长的课;好课是注重情感的课。几乎教育领域所有的改革,最终都要回到课堂上。不得不提的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引发了空前的课改“模式热”,越来越多的课堂模式应运而生。综观这些课堂模式,不难看出,课堂流程各有不同,思维主线却惊人致:动态学习情境交流自由表达智慧引领。课堂追求也殊途同归: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对课堂模式提出了质疑,在本报的中国课改模式“样本”调查一文中,一些人对模式最大的质疑莫过于,模式会限制个性,阻碍艺术,妨碍创造。那么,课堂到底需不需要模式呢?模式能解决课堂业已存在许久的症结吗?对此,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教学有效性是追求的目标,模式是一种必要的措施。采取哪种模式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效性的,模式也是可变的,有效性才是我们的追求。事实上,对于目前中国的教师来说,如果不遵循规律,随心所欲地去展示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那么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就不是艺术,而是一场灾难。我们最缺的不是教学的艺术性,而是教学的科学性。而模式就承载着这样的科学性。当然,模式与模式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模式只是一个框架,不应该规定所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否则就是模式化。所以,今天我们尤其要警惕模式化。当我们在倡导模式、强调方法与途径的时候,请不要忽略了模式背后承载的理念与文化。当我们在强调“少讲甚至不讲”的时候,请注意少讲定位于精讲,定位于点拨与引领。当我们在强调改革的时候,要警惕课堂教学改革一味“创新求异”的模式化,而是要回到“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原点,捍卫常识推荐精选区域2009年“区域均衡”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热词就是这一年,在河北邯郸召开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了义务教育工作的新目标,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以县域内实现均衡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毫无疑问,区域教育均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如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李奕在本报刊发的教育个性化 办学特色化区域教育生态发展的若干思考一文所提到的,均衡不是平均,均衡的状态是和谐,目标是各得其所地和谐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需要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甚至全社会的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参与来实现。因此,努力构建每个学生、教师和家长内心深处的教育幸福感,是均衡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区域教育均衡不仅包括硬件均衡,还包括软件均衡,而让每个学生、教师和家长内心盈满幸福,就是软件均衡的目标。如果说硬件均衡,可以通过政府加大投入的方式去实现,那软件均衡又将通过什么样的举措去实现?在本报的解读教改“深水区”一文中,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锦韬给出答案:如今教育中的“减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等,往往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没有深入实质去研究问题。走向“深水区”发展,就要解决最根本的机制问题。如果不在课堂上突破,不在质量上突破,那么均衡发展都是空的、假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否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是未来几十年,世界科技革命当中教育面临最难的课题。如果这个无法突破,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将无法成功。“课堂均衡则学校均衡,学校均衡则区域教育均衡。学校的产品是课堂,是课堂生态。我们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拉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以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从根本上实施区域内每一所学校集体致富的真正均衡。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保障学生的学习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方式的转变。”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在专栏文章2011年我们期待什么?里如此期许。郑州不仅提出了“课堂均衡”,更在行动中努力实现“课堂均衡”。2010年,本报以郑州变法为题,报道了河南省郑州市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实践。应该说,制度的变革进程很大程度上考验着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智慧,是被动应变还是主动求变?是修补还是重建?是方法的改良还是系统的再造?而郑州变法的核心就在于课堂,他们敢于“系统再造”,以六大举措作为基础保障,促成了区域课改的整体推进。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课堂均衡则教育均衡,便有了河南安阳殷都区关于区域课改“殷都试卷”的精彩解答,更有了曾经的义务教育均衡示范区河北省邯郸市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华丽转身而这些地方,之所以取得区域课改的突围与成功,有着相似的成功要素:锁定课堂、领军人物、机制保障、评价引导。课堂教学改革是区域课改的核心阵地,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教育发展的内涵式均衡,都必须锁定课堂这个主阵地。除此之外,领军人物更是成为区域课改推进的关键所在。在国家关工委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看来,一个人群的水平实际上就是领头人的水平。教育改革的经验,从区域推进的角度来说,考量的是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施政智慧。在区域课改的“殷都试卷”这篇报道里,我们听到了“课改书记”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区委书记李南沉很多精彩的语录:“我们推行改革,是为了让孩子们不再厌学,不再逃学,不再撕书。”“改革不能等,我们的孩子等不起,我们的教育等不起!”“我们要有一种气概,打不开保守的大门,就把房顶掀掉!”“改就要大改不能小改,要系统改不零碎改,要深改不能浅改!”仅仅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李南沉就写了关于课改的十几篇文章,他还亲自推荐和参与教师读书计划,领导和制定殷都区教育发展规划,尽可能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各种会议,他甚至每周都要深入课堂,和老师们一起听课评课殷都课改一下就动起来了。如果说,李南沉给自己的定位是做这场区域变革的护航者,那么郑州市教育局长翟幸福给自己的定位是:“前做引领、后做后盾,中间插上翅膀”,即敢于成为新理念、新思想、新教育的引领者。重庆市丰都县教委主任李志坚给自己的定位是“先锋官”,在主政者要做课改“先锋官”一文中,他提出,有了教育主政者“先锋官”式的身先士卒,整个区域的“课改”和师训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纸面上、会议上,而将发生在全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身上。有了教育主政者的率先垂范,全县必将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所有教师自觉自愿加入到课改中,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有了领军人物,接下来才会有机制保障。在打造高水平的15年教育体系里,我们报道了河北省三河市用区域教研助推区域课改的机制。自2006年起,三河市建立了东、南、西、中四个区域教研组织,以专业引领、校际会课、专题合作、专家会诊、主题论坛、教学互访和开放共享等形式开展工作,形成了教研室、区域、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指导模式。三河市区域教研实行中心校负责制,立足课堂教学,以活动为载体,以展示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区域内困扰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问题为课题,落实教研员分片负责、上下联动的责任机制,加强对区域教研工作的指导与监督,逐步形成了“征集问题确定主题主题研究课堂展示课后反思交流研讨及时总结”的系统区域教研模式。无独有偶,山东省高青县,也是最大化发挥教研室功能,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借助“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让课改理念真正落地,让受教育者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与发展,从而走出了一条区域教研助推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评价是引领也是方向。对于一个区域来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便制定什么样的评价制度。在本报“智慧转身”后看“奇峰竞秀”里,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局长朱慧摒弃了传统评价体系的负面效应,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3个维度考评学校,做到既看起点,又看过程;既看终端显示,又看主观努力。不仅如此,江宁区提出了3句话的评价标准,“常规工作看规范,特色工作看创新,整体工作看进步”。进步得越快,进步的方面越多,这个学校效能评估得分就越高。“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优秀的学生;多一些舞台就多一些才能。”朱慧常说。而如何提供尺子,提供舞台,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努力思考和工作的方向。当然,区域评价之路并不平坦,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王晓燕在解读教改“深水区”一文里,特别强调,区域教育均衡需要建立相应的地区和国家评价标准。根本上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改革举措便无法真正落实好。制度缺位、政策滞后不完善是各种难题的根源,处理好这个层面的问题,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不能奢望一夜之间、一剂“灵丹妙药”就能顺利解决所有问题。“课改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很多课改学校的感慨。一校课改都如此之难,更何况是一个区域的整体课改?”这是本报报道区域课改的“殷都试卷”编者按中的一段话。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区域迷茫于操作的策略,缺乏行动的智慧,受限于无法改变的“体制”。于是,也便有了很多无奈与感叹。面对这种无奈和感叹,我们更需要的是行动,更需要从一些成功的区域经验中,梳理出区域课改推进的行动策略,进而付诸实践。正如翟幸福所言,课改的关键是观念,观念的制造者、执行者和落实者是人。因此说,课改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而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长任永生更是这样呼吁:“唤醒教师的教育信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工作的3大重点,也是3大难点。”为了破解教育公平难题,为了择校不再成为热点,为了一方百姓的幸福,我们不应该再一味抱怨体制、机制,而应该认准目标,积极行动起来。做永远比想更有价值。一个单位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办学理念、追求目标、考核办法、学生特点,甚至包括领导的个人风格、同事们的性格特征、教育教学的整体氛围等,都是个体老师需要适应的。“很多人都希望做一番大事业,但首先应立足于现在,立足于现实,做好一个普通老师的工作,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北京大学教授毕明辉认为,一个好教师,最基础的能力体现为能否讲好课。所谓讲好课,并非只把要传授的知识讲清楚,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启发心灵,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的目的。“一个成功的课堂应该最大限度地充满开放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一颦一笑都能牵动学生的注意力,一个故事一个游戏都能让学生终身难忘。”幸福是做减法“幸福是做减法而不是加法。”清华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研究员王晶建议,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必要去除那些沉重的、过于疲惫的追求,譬如豪车、大房子、高级职位等。“去除多余的,留下有用的,这是获得幸福的窍门。”王晶说,幸福感强的人,都是做事非常专注的人。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人就会穷于应付,身心疲惫,一无所获。“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不是加大欲望和速度,而在于清理阻力。”这位全国妇联家庭教育中心的研究员劝诫老师们,与其苦苦追求幸福的结果,不如幸福地去追求。“教师对幸福的追求,在于经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乐趣和风景。”李家华说,很多人都有登顶珠峰,俯视天下众生的愿望,但真正登顶的人太少。不必太在意结果,为登峰做准备,曲曲折折登峰的过程以及途中的风景,才最值得珍藏。“中小学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不同时代、不同家庭条件、不同成长环境的孩子,这是一份很有挑战性的工程。迎接挑战,战胜挑战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说,教育不但要从外在方面训练人、塑造人,还要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能够专一地、坚定地因人施教,把每一个孩子教育成功,这份踏实与快乐,是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的最大幸福。推荐精选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上)-推荐精选前面我们讨论了教师的两个专业智慧。第一是课程智慧,这是第一道关口。一个好的老师,他就是应该不断地阅读,寻找新的资源,那样,他讲课会比较丰富。第二,教学智慧。如果只有课程智慧而没有教学智慧,就不能落实到课堂。课程智慧与教学智慧这两个智慧加起来,基本上能够构成一堂好课。什么是一堂好课呢?我们可以提出几个标准:第一,这个人上课资源比较丰富,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标准。第二,这个人能够唤醒、激励、感染他的学生,我们把它叫传道。第三,他不仅是传道,他还能够讲知识,讲得明白。他能够把简单的知识讲得明白,会讲课的老师就是这样:从总体上讲细节,一旦从总体上讲细节,他就能够把简单的知识讲明白。反过来,你要是只讲细节,回不到整体,他就会把简单的知识搞复杂。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我提出几个说法:第一,要能够把简单知识搞复杂,你有没有这个本事?这个本事很重要。大学老师一般有这个本事,他就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但是,仅仅具备这个本事是不行的。有些大学老师一到中小学上课,就上不下去了。学生听不懂。他不讲学生还有一点懂,他一讲,学生就一点都不懂了。为什么呢?他就只知道把简单搞复杂。他不知道,接下来应该还要做一道工序:能够把“复杂”还原为“简单”。这才是高手。这就是“教学智慧”。可以概括为几条原则。第一条原则叫“深入”,就是把简单搞复杂。第二条原则叫“浅出”,就是由“复杂”再回到“简单”。这叫“深入浅出”。这样,他讲课就会讲得精彩。一个老师既能够深入,又能够浅出,这个老师讲课就有某种“节奏感”。有时候,你去听课,感觉某个老师善于讲课,但你又不知道他好在哪里,你说不出来。其实,他就是有“节奏感”。他不会一下子把学生搞懵。他会像唱歌那样,慢慢地引入,忽然达到一个小高峰。然后,慢慢地徘徊一阵子。忽然,往上面升上去,又再往下走。这就是节奏感。任何好听的歌都有节奏感。我给老师们推荐的一首歌,你去把它找来听一听。当然,其他歌都有节奏感,我最喜欢听的歌就是这一首,我是说它有节奏感。这首歌叫Ill always love you(我永远爱你)。这是美国的黑人歌手休斯敦唱的。她的歌就唱得好。我缺乏激情的时候,我就听一听她的歌。听她的歌,就会坐得很直,干工作就有劲了。这样的歌曲就是好。它有节奏感。这是我们说的教学智慧。如果一个人有课程智慧,有教学智慧,基本上就可以说,这个老师能够上一堂好课。但是,仅仅能够上好一堂课,还是不行。有的老师上课不错,但是这个老师被学生讨厌。所以,我们讨论了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学智慧”之后,我们要讨论教师的“第三种智慧”。我把它叫做“管理智慧”。民主管理教育管理的第一个智慧,我把它叫“民主”。民主这个词太大了,请老师们把它还原为一个小概念。什么叫民主呢?就是尊重学生。遇到什么事情,与学生商量,这叫民主。民主就是这么简单。与民主相反的状态,就是什么事情都由这个老师说了算。学生不同意,也要执行。这叫做单独的裁定,简称“独裁”。民主就是让民众自己做主,让学生自己做主,遇到什么事情,与学生商量,这是民主。我们提供的第一个案例,是魏书生老师的讲座。老师们可能看过他的书和录像。魏书生的书影响中国一代、两代甚至三代班主任。很多老师做班主任,遇到问题的时候,在学生面前流眼泪的时候,他回到家里就开始看魏书生的书。看魏书生究竟是怎么跟学生交往的。我们推荐几个片段,请老师们看看,看看魏书生他怎么谈论他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播放魏书生老师的录像:“为师从教不可不听的演讲”)你知道什么叫民主,他的解释就是这样:让学生自己作主,当学生遇到什么困难,学生作主之后,遇到什么困难,学生可能解决不了,然后,我来帮助你一下。这就是民主。各位老师可能会觉得这个太遥远了。迟早有一天,你会觉得不遥远。什么时候呢,就是当你的孩子长大了,你就觉得不遥远了。有些家长,就是“不自觉”:孩子已经长那么高了,他都不知道“放权”,还要这个家长说了算。总有一天,这个儿子把他的父亲揍一顿,他的父亲才知道:“哎哟,算了,再不放权不行了。”在乡村,男孩一天天在长大,往往在这个男孩到了快要谈恋爱的年龄,或者正在谈恋爱的时候,他感觉到他没有权力,他的女朋友瞧不起他。这时,他最想争取权力,想用武力解决问题。我和父亲之间没有发生这种冲突,因为我父亲很自觉。他知道我长大了,我对他说话声音提高一点点,他就说:“好吧,好吧,听你的。”可是,很多老师不理会这个道理。无论学生声音提高多少,无论学生有多么强烈的渴望,他们想自己做什么事,老师就是不干,就是不放手。魏书生老师的解释就是这样:我们只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你如果能做的事情,你去做吧。他对民主的解释就这么简单。我们再看看他相关的说法。(播放魏书生老师的录像:“为师从教不可不听的演讲”)有很多人现在批评魏书生老师,说魏书生有一个最糟糕的做法:挑起群众斗群众。学生一旦做了什么错事,马上有学生盯着,让你写几百字的说明书。有人说,这有点像文革时期的做法,相互揭发和批斗。我对魏书生老师的基本感觉是:这个人很智慧。第一,魏书生老师的做法和中国现阶段的民主基本上是吻合的,不必用未来的民主来挑剔他的民主。第二,魏书生老师有一个可爱的地方,他有一种东北人特有的智慧和幽默。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他讲课总是慢慢地讲。你在笑,他不笑。你听得很激动,他不怎么激动。这种智慧一般人是没有的。第三,魏书生站着讲课。我做讲座总是坐着讲,受不住啊。他为什么能够站着讲呢?他说是因为他重视身体锻炼。他每天坚持长跑。这是有“实践智慧”的人。我希望老师们去买魏书生的书和光盘。有一段时间我很想看魏书生的书和光盘。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据说魏书生到外面出差,十天,半个月,或者,二十天。老师出差期间,班上的学生该干什么照样干什么,没有出任何乱子。他出差20天,不请任何一个老师代课,班上学生的考试成绩照样很好,班上的管理很有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就开始看他的书。看了他的书之后,我相信,群众之间相互监督是对的。比方说我要是做了一件错事,我在外面做了一件很不正当的事,我的邻居都要骂我了,很正常嘛。关于魏书生老师的管理经验,大家可以去读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最初的版本我看过,新版本我也看过。这本书写得不错。他做班主任的智慧,现在看来还是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他。在中国的背景中,魏书生老师的民主管理基本上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核心精神是“让学生自己作主”。辅助的办法是让学生帮老师,然后是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班主任工作漫谈大量地谈论如何让学生自己管自己,这很重要。再推荐一个案例,请老师们到网上去下载。现在班主任遇到一种新的制度,叫做“导师制”。这是说,每一个老师都是班主任。这是第一个说法。第二个说法是:每一个班主任都是导师。每一个导师都是班主任。这怎么可能呢?当然有可能。大学老师往往就是这样做的。每个老师带几个学生,他们成为“研究生导师”。怎么辅导学生,这是导师的责任。他提供个别辅导,必须这样做。每一个导师带几个学生,这跟一个班主任带一个班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很不一样。大学里有辅导员,同时还有导师。辅导员跟学生的关系是不错的,但是无论关系怎么不错,还有一种交往更重要:就是导师跟学生之间的交往。导师带几个学生,他的人格魅力,他的生活方式,他的学术激情慢慢地会影响他指导的每一个学生。可是,我们现在遇到一个难题:就是一个班就那么几个老师,却有那么多的学生,怎么办呢?他做不到。因为,一个老师不可能带30个学生,那会回到班主任的状态。所以,凡是有导师制推行的地方,最后都会有一个策略作为辅助,叫做“导生制”。就是说,总有一些学生,相当于是小组的组长。遇到小事情,由组长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由导师出面解决。一个导师带20个学生。20个学生可以分成5组,每组4个人。或者,分成4组,每组5个人。然后,每组有一个组长。这就是“导生制”。把“导师制”和“导生制”结合起来,估计这是中国班主任制度变革的未来方向。现在很多初中和高中,开始有这样的制度变革。第一个学期只有一个班主任,没有导师。一个学期之后,各个老师给学生上课,有了一个学期的交往。学生都知道哪一个老师有什么性格,他喜欢哪一个导师。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学生就开始选导师。学生选导师,这是很尴尬的事情。有时候,一个导师,学生普遍喜欢。一个班50个人,就有20个学生选这个老师。有的老师性格古怪,生活方式萎靡不振,学生在这个老师这里找不到感觉,他们会躲避这样的老师。他们不会选择这个老师做导师。这种做法慢慢的会带来一些改变。现在中国有很多学校南京、山东、广东、海南等很多地方的学校都在试行“导师制”。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资料和相关的报道。教育中的民主,在魏书生这里,我觉得,在导师制这里可以获得一些补充。魏书生老师的做法是有意义的,但需要有另外的补充。魏书生管的范围还是多了一点。魏书生的说法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就是说,每一个时间都有事情做,每一个事情都有时间做。我后来听了他的报告,我感到有点疑惑,或者说不太赞成。按照他的方式,会把学生的时间完全分割掉。学生来到学校,一天八个小时。他基本上把八个小时安排得满满的了。在那里,没有哪个孩子敢说: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做,我就喜欢发呆。这是绝不允许的。你说:“发呆当然不允许嘛,在学校怎么能发呆呢?”我觉得发呆也是可以的嘛,我做学生的时候经常发呆,也不影响我今天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发呆是人的权利,有时候人就需要发呆。如果学生忽然想到:“我要看另外的书,我哪里也不想去,就想在教室里面看书”。那魏书生说:“不行。魏书生老师的办法是:你一定要跑出去,每天要跑多长时间,是有规定的。魏书生老师有很多规定,一系列的规定,太细节了。如果管得太细节,就把一个人的时间全部瓜分掉了。你知道什么是独裁吗?最独裁的方式就是:把人的自由时间全部剥夺掉。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魏老师的方法是值得人们借鉴的。魏老师的这些经验如何借鉴,如何通过阅读来理解他的经验,在最后一个专题中,我们还会讨论,我们暂时过渡到下一个部分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管理的技巧”。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下)-推荐精选管理技巧民主管理是重要的,但是,还有一点很重要。它是民主的辅助策略,我把它叫做“管理技巧”。魏书生的说法是“科学”。他说,做班主任,第一要讲民主,第二要讲科学。我看魏书生老师所讲的“科学”,其实就是“技巧”。他把他的“技巧”叫做“科学”。这样说当然也是可以的,因为科学和技术两个词,原本就连在一起。但是,我个人还是愿意直接谈“技巧”。关于管理技巧,我推荐老师们看一个人的书,但是,也不要迷信这本书,里面的技巧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本书的作者叫万玮。万玮老师的书在很多地方可以找到,叫做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出版。这几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书,有一个“大夏”系列,做得很不错。全国教师都在读这个系列的书,比如郑杰的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等等。班主任兵法可以在市场上很容易就买到,大小书店都可以找到这本书。这本书介绍了万玮老师做班主任的经验,你可以看看什么叫做“管理技巧”。我个人对万玮老师的某些做法不太赞成,因为他太讲“技巧”了,光讲“技巧”,让人感觉到:这是在跟学生在“玩技巧”,好像在学生那里搞“阴谋诡计”。实际上,有些班主任就是在跟学生搞“阴谋诡计”。有些班主任有很多经验,其实那些经验不过是一些“阴谋诡计”。你也不能说那些经验不好,我只是认为,那些做法顶多只是一些“辅助策略”,不能成为“主策略”。它只能提供辅助。我们来看万玮老师的第一个技巧:刚柔相济。什么叫刚柔相济?我们看他怎么处理以下这件事:有个叫杨良的同学受到同学的围攻,老师到现场后,也对杨良提出批评。没想到,这个杨良同学大声喊叫,冲出教室。各位老师,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怎么办?我相信我们在座可能有老师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年,我在一家中学教英语。我让学生调换座位,以便相互交流。怎么调换呢?我说:“你想跟谁坐一起,就跟谁坐一起。”但是,我没有想到,一个女学生,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学生,谁也不愿意跟她坐一起。她没办法,就坐到后面去了。我就走过去,问她:“你想跟谁坐一起?”她就说:“我谁也不想。”我说:“你谁也不想?你最好找一个吧。”她说:“我就不想!”我说:“好吧,好吧,你就坐这里。”她说:“我也不坐这里了。”我说:“你想干什么?”她说:“我什么也不想干。”然后,她大叫大喊,哭着冲出教室了。我吓坏了。做老师的人最怕这种事情。老师遇到这种事情,都害怕。后来,我赶快让学生把她追回来。追回来之后,怎么处理呢?我们来看万玮老师是怎么处理这个事情的。万老师也让学生把他追回来,追回来之后,怎么办?你把他追回来了,拉回了教室,怎么办?你看这个万玮老师怎么说的。他说:“有一点我想请大家考虑。如果全班所有人都批评你,你的感觉怎么样?你能承受得了吗?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你去办公室,所有老师都批评你,你也会难以接受。所以,这次杨良同学虽然犯了错误,但是可以原谅的,大家说是不是?”学生当然说:“是!”万玮老师接着说:“如果我说欢迎杨良同学回来,我们就一起鼓掌,表明我们的态度,好不好?”大家就赶快鼓掌。那个杨良同学一看大家鼓掌,他就很开心。万玮老师把这个叫做刚柔相济,这是有道理的。这种办法是做父亲的人经常用的办法。做父亲的人,把自己的孩子训一顿,打一顿,然后就开始说:“我为什么打你,我觉得你还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要不然我也懒得打你。”孩子一听:“这个人,竟然还说我有出息,那就算了,不和他计较了。”家长、老师经常动用这样的策略。万玮老师让全班同学鼓掌之后,问题就解决了:在掌声中,杨良脸上显出了激动的神色。在接下来的课中,杨良听得特别专注。虽然他没有举手发言,但是从他坚毅的目光中,我看得出来他已经被我收服了。所以我对万老师,最不喜欢的词语就是这些词语,动不动就,“他从此就变得温顺了,然后他终于被我收服了。”当然,做班主任不是为了专门“收服”学生。你把他收服了,也不见得就是成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下面再看他怎么“治理”另外一种学生。我相信在坐的老师都遇到这种学生:梅兰和菊花是班里两个成绩最好的学生。我发现这两个人我都不喜欢,为什么呢?她们太傲慢了。但凡学习好的学生都有一点傲气。他们从心里认为自己的好成绩是自己取得的,跟老师关系不大。因此,即使老师表扬他们,他们也觉得是应得的,他们也不会很感谢老师。反而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没少挨老师的批评,但是他们和老师的感情很深厚。他们知道自己表现不好。长大之后为自己的过错深感不安。他们是真的感谢老师。因此,毕业之后也能常常记得老师,常常回来看望老师。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别指望他们毕业之后还能回来看望老师。所以我们现在就说,真正的问题学生,不是那些成绩不好的,是成绩最好的。有时候是这样的:成绩很好,但是他们认为,俺成绩很好,是为你们挣了工分,你的期末奖金都是我给你挣出来的。我们有很多学生明白:他成绩好,能把班里的平均分提高好几分。“期末奖金都是我给你挣的”。有的学生很“懂事”,他就觉得你应该对我好。你看万玮怎么治理这样的学生?他的办法很简单:故意冷漠对待,使之孤立。冷漠孤立之后,再给予温暖。于是,这样的学生就学会了尊重和感激。说白了就是先制造痛苦,再出面拯救。对万老师的这种管理技术,这种管理的方法,我本人是接受的。管理是要有技巧的,不只是家长对孩子要有管理技巧,也不只是老师对孩子要有管理的技巧,夫妻之间也要有管理的技巧。你说,夫妻之间怎么能谈管理呢?要有一点交往技巧嘛。什么叫管理,就是交往嘛?就是交往的技巧。再来看万玮老师的第三个“技巧”。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班里发生偷盗事件的。这样的事件不可能很多,但总会遇到这些事情。一个班里面,忽然有一个学生的钱被偷走了。还有更可怕的事情:班主任收的班费,放在抽屉里面,下课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