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62227358 上传时间:2022-03-14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6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秀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秀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秀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秀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发展成就二、存在问题第二章“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一、面临的机遇二、面临的挑战第三章总体发展构想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第四章区域发展布局第五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全力发展临港工业二、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五、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第六章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完善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二、完善水电气网络体系三、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四、完善防灾减灾保障体系第七章打造宜居新城统筹城乡发展一、提升主城区总体水平二、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三、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第八章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一、优先发展教育二、加快科技创新三、建设人才强区第九章构建和谐秀屿一、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二、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三、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四、积极扩大就业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六、构建综合公共安全体系七、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十章深化改革开放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招商引资实效三、推动外经贸转型升级四、拓展区域互动空间五、促进对台合作交流六、深化与港澳侨界合作第十一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二、发展循环经济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四、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第十二章规划保I一、组织领导二、宣传监督三、项目支撑四、政策保障前言秀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区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后的第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纲要,对于我区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湄洲湾港口城市的发展格局,加快港城新区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跨越发展,意义重大.本纲要依据中共莆田市秀屿区委关于制定秀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莆田市秀屿区贯彻落实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精神编制,是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行动指南,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适逢秀屿区行政辖区调整,由原辖八镇二乡调整为六镇一乡。“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区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区人民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的决策部署,全力构建大通道、打造大工业、建设新城区、做活海文章,充分发挥两大优势、抓好三大经济、依托四大园区、打造五大百亿产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建设港城新区,呈现出“发展加快、态势喜人、前景美好”的气势和趋势,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专栏1:两大优势、三大经济、四大园区、五大百亿产业两大优势:即港口和民资优势.三大经济:即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和海洋经济。四大园区:即临港工业园区、木材加工区、笏石工业园区、上塘珠宝城。五大百亿产业:即能源、石化、林产品加工、钢铁、装备制造产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6-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9%11%、15.4%、19%、22%,呈逐年上升的好势头,年均增长19.1%,增速全市领先。初步核算,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23亿元,是2005年51。5亿元的2.4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1207元,是2005年9263元的2.3倍。财政总收入达9.05亿元,是2005年2。7亿元的3。3倍,年均增长27.4%,增速全市领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6。3:56o9:26.8,与2005年的26.2:50。2:23。6相比,第一产业比例下降,二、三产业比例明显提高.(二)临港产业快速崛起“十一五”以来,全区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着力点来抓,工业总量逐年壮大,工业效益持续提高。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能源、石化、林产品加工业成为支柱产业,钢铁和装备制造业已具备产业雏形,2010年能源、石化、林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1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0%以上.鞍钢冷轧项目建设及其产业链延伸,为钢铁、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工业布局基本形成.以福建LNG、鞍钢冷轧、佳通轮胎、标准木业等大型龙头项目为基础,形成了环秀屿港区、石门澳、莆头作业区的临港产业带。临港工业园区、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笏石工业园区、上塘珠宝城四大园区实力不断增强.工业规模迅速壮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9家,总数达24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182。4亿元,年均增长29.9%,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运行质量持续提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不断提高,品牌带动初见成效,五年累计新增注册商标1434件,新增驰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7个,知名商标15个。众和股份成为全市首家上市企业,上塘珠宝城荣获全国首个“中国银饰之乡”品牌,保兰德箱包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箱包领先品牌”,宏龙木业、亚太计量、鸿达牧业和凌志首饰等荣获省著名商标称号。(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1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8倍。以码头、铁路、公路为核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大,新增福建LNG10万吨专用码头、秀屿港区5万吨码头、4万吨木材专用码头等7个码头,年吞吐量超千万吨。开工建设秀屿作业区2#3#泊位、莆头作业区1#2#泊位,全面启动国投石门澳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福厦铁路建成通车、火车站投入使用,向莆铁路和港口支线开工建设,铁路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莆秀高速公路、疏港大道、环城北路等公路建成通车,五年累计完成二级以上公路及城市主干道100公里,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四)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按照宜居城市的标准,通过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能管理,城市建设在原来一个集镇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开发,取得质的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完成了旧城区的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规划等12个专项规划,建成区规模从2006年的1。3平方公里扩大到南至工业大道、北至环城北路、西至莆秀路、东至天马街8平方公里架构范围。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城港大道、荔港大道、沁崎路一期、港城大道、环城北路、爱民西路、工业大道、莆兴路等城市路网建成通车,新建公交停靠站46个,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市政公园、体育场馆、生物质能源发电厂等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投入运营。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城市建设进入良性循环,房地产商从2006年1家增至现在16家,累计开发商住房面积100万平方米,完成销售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鞍钢、国投等办公、生活配套项目落户,人气不断集聚。城市管理力度加大。道路保洁、夜景、绿化等“洁亮绿”工程成效明显,城区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五)农村经济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总体目标,切实加强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开拓农民增收渠道。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6.9亿元,比2005年增加17。7亿元,年均增长13。9%。“南日鲍”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福建省著名商标,海洋渔业在第一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72.5%提高至80%,“海文章”特色逐步显现.3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41。7%,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硬化乡村道路里程308公里,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客运班车平海湾跨海供水工程建成通水,新建水厂3座,新增日供水量2。85万吨,实现通自来水村达105个。建成陆岛交通码头14个,投入使用石城一级渔港,购置并更新渡船6艘,除险加固海堤25公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606元增加到7689元,年均增长10%。(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加强了企业与科研院校的联系,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顺利地通过了两轮全国科技进步的考核。教育投入逐年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五年累计实施学校危房改造79所,消除中小学危房面积5.5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6.2万平方米。教育普及程度得到提高,办学效益得到提升,通过省“双高普九”验收,莆田十中、十一中先后通过省一级、三级达标验收,高考本科上线学生五年累计5663人。文化体育事业持续发展,文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入开展,在全省验收中评定为优良等级。建成秀屿区体育馆,成功举办第十四届省运会柔道、摔跤比赛项目,获得“莆田办省运,秀屿创佳绩”荣誉称号,积极参加省运会各项目比赛,获金牌12枚。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创办盛兴医院,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等工作扎实推进,医疗条件不断完善,卫生监督和医疗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性疾病.持续加大计生工作力度,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计生合格村率等几大指标逐年得到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计生工作基本实现“三为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序推进,2010年参合率达98.3%。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保率达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二、存在问题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存在的问题是:我区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人均水平不高;港口经济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装备制造业尚未取得突破;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产品较少;农业精深加工项目不多,农业综合效益提高有一定局限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须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章“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国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秀屿将进入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一、面临的机遇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已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秀屿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和经济辐射的条件极为有利。建成的码头集群、铁路、高速路、疏港大道等一批交通项目,大大增强了港口集疏运辐射能力,成为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的重要出海口。中海油、国投、鞍钢、国电等一批央企加盟我区的产业建设,必将形成重大产业集群效应.省政府与国投已签订关于加快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开发,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合作协议,国投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总体规划已获省政府批准,规划65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将是我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经济增长极,箭头作业区1-25#泊位将形成芾头临港工业集聚区。随着核电、海上风电、兴化湾南岸开发的加快推进,以及福厦、向莆铁路开通带动现代物流业、火车站商贸业等铁路经济的发展,我区必将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最佳机遇期。二、面临的挑战未来五年,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以及一些国家债务危机给世界未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国家产业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将增加临港重化工业推进的难度。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发展,周边各地对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我区要实现跨越发展既有动力更有压力.“十二五”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也将带来更多的社会矛盾,社会发展将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趋势。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克服各种困难,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动秀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第三章总体发展构想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五个坚持”和省委“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及市委“四用发展”的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站位全局、融入全局,大力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全面建设港城新区,推动跨越发展、实现经济引领、确保新城崛起,为提前三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抢抓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抓好发展要务,集中精力推动科学发展。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又好又快,持续提升,跨越发展,再作贡献。一坚持以港兴区、工业强区。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交通枢纽、工业发展、民资雄厚等优势,加快港口开发步伐,拓展港口发展腹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突出生产性项目引进,规划实施一批重大能源、石化、林产品加工、钢铁、机械装备制造、新兴产业项目。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加快城市建设和功能配套,推进港口开发、腹地拓展、产业支撑、城市发展四位一体建设,促进港城互动发展。坚持加快转变、优化结构。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科学规划实施重大项目,依托重大项目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动力。坚持先行先试、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用好用活国家赋予的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开放领域,提升开放质量,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统筹协调、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体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人口计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优势互补。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跨越发展、实现引领、新城崛起,建成匚业凸显、交通发达、产业集聚、配套完善、环境宜居的港城新区。(二)具体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市引领。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26%(可比增长22%)以上,力争4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8万元以上,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达到36亿元以上,力争40亿元,比2010年翻两番,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19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11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可比口径)。-一结构优化指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8:60:32;城镇化率达53%;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民生发展指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8.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0%;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3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2%;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2o5张;千人均医生数1.3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可持续发展指标。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到2015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均控制在市下达基数内;森林覆盖率达18%;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6。1万亩。专栏2:“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分类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预计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或提高指标属性经济发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23400(确保)450(力争)26%(可比增长22%)以上预期性展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2.16o8以上预期性3财政总收入亿元9.0536(确保)40(力争)31%以上预期性4地方财政收入亿元5o619以上27%以上预期性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88.9五年累计1100以上预期性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8。37020%预期性7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3o82310%预期性8年均实际利用外资(可比口径)亿美元0.42五年累计2亿美元预期性9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16.3:56.9:26。88:60:32预期性10城镇化率%38533个点预期性民生发展11年末总人口万人65o3688%。以内约束性12城镇登记失业率%2.64以内预期性13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0.261.3预期性14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22.65%约束性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0003200011%预期性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768912300以上10%以上预期性17城镇基本医疔保险参保率%9095以上约束性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8398o5约束性1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0预期性20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套470完成市下达任务约束性21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张1.72.58%预期性22千人均医生数人0.8lo310.2%预期性科教发展23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35370。4个点预期性2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89o9197.51.5个点约束性2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限教育年限年6o810.59%预期性2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67。06823个点预期性27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0.5lo50.2个点预期性2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100。8个点预期性可持续发展29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95以上基本持平预期性30城市污水处理率%8080以上基本持平预期性31耕地保有量万亩26.9不低于26.1约束性3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A控制在市卜达基数内约束性3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0202个点预期性3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A控制在市卜达基数内约束性35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控制在市卜达基数内约束性36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二氧化硫排放与2005年持平;化学需氧量下降23%控制在市卜达基数内约束性37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27291.4%约束性38森林覆盖率%16.2180.36个点约束性注: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总人口即常驻人口,届时以“六普”数据为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为实际增幅;非化石能源指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第四章区域发展布局“十二五”时期,我区的区域发展布局是:“一心四园、城乡协调。“一心”:即笏石中心城区.推动笏石中心城区建设,完善行政办公、商业商务和体育文化设施,承担城市行政办公、现代综合服务职能,提升商贸、金融、商住等城市配套功能。积极向北、西、南拓展发展空间,把秀屿建设成为集商贸、交通、物流、行政于一体的港城新区。“四园”:即临港工业园区、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笏石工业园区、上塘珠宝城.临港工业园区要集中力量大规模开发湄洲湾,规划建设兴化湾.湄洲湾要重点发展能源、石化、钢铁冶炼、机械装备制造、大型港口物流及仓储等产业,打造重化工业基地,形成推动莆田跨越发展的强大增长极。兴化湾要重点推进机械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专业园区建设,形成与湄洲湾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增长极。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要布局建设林产加工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做到“一根木材进园区、所有产品出园区”,努力打造东部沿海最大的木材贸易加工基地。笏石工业园区要重点培植电子电器、精密机械、信息、光电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一批物流、港口配套服务、高新技术、城市延伸配套的项目,提升现有鞋革、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日用玻璃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建成新兴的高新技术轻工基地。上塘珠宝城要重点发展以金银珠宝首饰研发加工销售为主,集妈祖文化、商业旅游、观光休闲、购物展示、博览和弘扬珠宝文化艺术为一体的专业园区,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辐射全国的珠宝首饰研发加工贸易产业基地.一“城乡协调”:即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重点支持平海镇、南日镇大力发展能源、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形成港城新区跨越发展的新兴增长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五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发展临港工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构建以能源、石化、林产品加工、钢铁、机械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业为主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全力发展临港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动临港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五大百亿”产业,延伸产业链,迅速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增强区域竞争力,构筑湄洲湾港口城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一)打造“五大百亿”产业能源产业.依托福建LNG等重大能源项目的布局和建设,尽快开工5、6#储罐项目,打造国家级LNG大型战略储备基地.建设LNG冷能产业园,延伸LNG产业链。加快推进莆田燃气电厂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依托沿海丰富的风力资源,加快建设陆上和海上风电场建设,壮大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继续推进莆田核电站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大型核燃料后处理厂,规划建设核电工业园。积极发展LNG冷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开发,努力形成在东南沿海有重大影响的低碳清洁能源基地和电力供应基地。“十二五”末,能源产业产值达200亿元以上。石化产业.依托LNG冷能资源,加快丁基橡胶、冷能空分、精细胶粉等项目建设.以佳通轮胎为龙头,支持佳通轮胎厂增资扩容工作,规划建设佳通工业园,重点发展橡胶、炭黑、钢帘线配套项目及输送带、汽车橡胶制品等产业,不断延长轮胎产业链,逐步向上游产品延伸。利用国投公司拥有磷矿、钾盐等资源优势,在石门澳区域规划建设大型复合肥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磷肥、钾肥等项目及精细磷化工产业。加快推进中投釜山石化项目建设.“十二五”末,石化产业产值达150亿元以上。林产品加工产业。充分发挥秀屿港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可直接对进口原木实施熏蒸处理和莆田作为进口原木加工锯材出口试点等政策优势及“中国木业之城”的品牌优势,积极争取扩大原木进口来源国和品种,以进口多品种原木为主导,以标准木业、福人木业为龙头,以锯材、人造板加工为基础,重点发展特色家具业、木质建筑构件、艺术木雕业及其他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木质聚合材料产业和物流仓储等相关配套产业,精心打造国家级品牌乃至区域性世界品牌,建成能适应世界市场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成为东部沿海最大的木材贸易加工基地.加快木材加工区二期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延伸林产品加工产业链。“十二五”末,林产品加工产业产值超120亿元.钢铁产业.以100万吨鞍钢冷轧项目落地为契机,争取大型钢铁基地落户我区,建设钢铁产业深度对接集中区,实现钢铁产业质和量的突破.重点发展钢及钢合金的冷轧、冷连轧、高强度的特殊钢、新型铁合金、工业和建筑用铜及鸨、铝金属的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等,推进有色金属行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加快推进硅钢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与厦门铝业、紫金矿业等周边地区冶金企业合作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建设大型钢铁、铜、铝、鸨项目的可能性,努力构筑海峡西岸重要的钢铁基地。“十二五”末,钢铁产业产值达120亿元以上。装备制造产业。以鞍钢冷轧产品为原料,引进汽车配件制造、家用电器等项目。抓住国投等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台湾机械产业转移的机遇,发展港口机械、海洋工程机械、交通机械、风电设备等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努力构筑海峡西岸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超100亿元。(二)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化工新材料。积极参与湄洲湾石化基地产业分工,利用湄洲湾石化基地丰富的石化原料,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膜材料等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及中间体,建设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对环境友好、满足本地需要为基础的化工新材料产品系列,发展塑料加工及配套助剂、烧碱及造纸化学品、橡胶及配套化学品等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元器件,建设从太阳能元器件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和配套产品的完整光伏产业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模具、金属加工、电路控制和光伏应用等相关产业。积极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引入高科技孵化项目,培育以高分子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深度开发特种材料、复合材料、绿色环保建筑及装饰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专栏3: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二、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工艺美术产业。充分发挥“中国银饰之乡”品牌效应及金银珠宝首饰加工的技术、资金、网络优势,主动参与全市打造千亿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分工,按照规划千亩土地、引进千家工厂、建设千坎店面的发展定位,重点推进上塘珠宝城建设.围绕金银首饰、珠宝、铜雕、石雕、玉雕、草编、竹编等工艺品类型,整合和优化企业布局,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艺品设计理念和工艺,争取在上塘珠宝城成立珠宝玉石设计研究机构、先进生产加工设备研发平台和专业金银珠宝检测中心,大力提高设计品位和生产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结构.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高产业的外向度,努力打造全国金银珠宝首饰加工贸易产业基地。“十二五”末,工艺美术产业产值达50亿元以上,形成龙头带动、企业集中、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生物医药业。依托秀屿籍民营企业家在全国各地从事医药经营的技术、资金、市场等生产力要素和我区丰富优质的海洋渔业原材料资源优势,将生物医药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加快中海源生物工程建设。以医疗器械药品展销会为平台,引进现代药品生产及科研、物流、包装、销售等配套项目,努力开发抗肿瘤、抗感染、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特效治疗的海洋药物,开发虾、蟹壳提取甲壳素及其系列产品和藻类提取碘、胶以及系列产品,不断壮大医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现代药品生产交易基地。此外,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鞋革、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着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创建一批知名品牌。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出一批技术创新项目,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营销策略改进企业传统管理手段,实现由劳动力创造附加值向品牌创造高附加值型转变。加快推进华港制油二期技改,以华港制油、谊来鲍鱼制品等为龙头,提升油产品及水产品加工水平,不断优化食品加工产业结构。抓好众和纺织、众和股份的增资扩建,以众和纺织为龙头,引导鞋革、纺织、服装等产业主动加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分工合作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起点、高标准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第三产业品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大幅增长,逐步构筑现代综合性服务体系,为临港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构建以公路、铁路、港口为物流大通道和以港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为重要节点的物流服务网络,重点建设秀屿综合物流园和秀屿港莆头物流园,规划建设兴化湾南岸物流中心,全面提升现代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力争到2015年,区域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集疏运条件更加便捷,辐射海峡西岸的现代物流中心基本建成。秀屿综合物流园。下设四个物流中心:一是临港工业物流中心。位于石门澳临港工业集中区,福射秀屿LNG产业园,建设LNG物流基地,同时服务于电子、机械化工、轻工业等港区重点产业,重点承载台湾地区精细化工、制造业、临港物流业向大陆的转移。二是港湾货运物流枢纽。位于港湾编组站,定位为海公铁物流联运中心,服务于莆田港区的货运多方式联运,以及湄洲湾临港产业带、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笏石工业园区的货运集散运输.三是笏石商贸物流中心。位于笏石镇,充分利用港口、铁路货运客运站以及城港大道、荔港大道和便捷的城市交通功能,发展专业市场等商贸物流。四是东解物流中心。位于东蟒镇,为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和上塘珠宝城提供仓储和配送服务。秀屿港区莆头物流园。利用湄洲湾港口支线铁路实现对外铁路运输,莆永高速、还有城港大道、荔港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形成对外的公路运输通道,依托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我国首个海运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重点发展木材物流仓储业务。同时,积极发展对台湾转移产业的服务功能,利用与台泥集团投资水泥产业机遇,争取发展成为大型水泥转运基地,形成服务木材和水泥等大宗物资的物流园区。兴化湾南岸物流中心。依托兴化湾港口,借助兴化湾港口支线铁路与福厦铁路、向莆铁路相连形成铁路对外通道,利用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秀屿段与沈海高速等相连,形成对外公路交通通道,规划建设兴化湾南岸物流中心,满足未来兴化湾南岸物流发展需求,主要为石城作业区后方的临港工业服务。专栏4: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二)引导发展滨海旅游业进一步加大我区旅游资源的普查、开发和保护工作力度.依托铁路交通、对台交流和滨海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承接湄洲岛旅游辐射,联动开发平海湾、南日岛滨海生态旅游资源。重点建设南日岛阳光海岸生态度假区、平海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石城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上塘银饰珠宝观光购物旅游区等旅游景区,开发康体、疗养、保健、养生等特色旅游产品,培植珠宝首饰、银饰工艺等旅游商品产业。规划建设大蛆山天云洞旅游区、陈靖姑祖祠观光旅游区、土海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和星级酒店、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整合港口、工业旅游资源,打造以LNG产业园为主体的工业旅游特色产品。至2015年,全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升,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有较大提高,初步形成集观光、度假、休闲、商务为一体的滨海旅游休闲区.(三)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秀屿籍民营企业家众多和大型企业落户我区的优势,大力实施总部经济带动战略,努力形成大型制造业企业、能源性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总部集群,鼓励企业设立营销总部、行政总部、结算总部、研发总部等职能类型的总部,打造秀屿总部经济品牌。积极培育生产性中介服务业,拓展发展针对企业和政府的咨询、策划、设计、市场调查等社会经济咨询服务业,加快写字楼、商务酒店等商务楼宇的建设力度.借助中国莆田(国家级)国际木业展示交易中心、中国莆田秀屿医疗器械药品展销馆、上塘珠宝城三大特色会展平台,进一步整合区域会展资源,加快培育新的会展资源,促进会展服务业发展。(四)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拉动我区消费性服务业繁荣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入驻,发展综合购物中心、直销中心等。整合现有的市场资源,建设大型商贸、钢贸、建贸、汽贸等专业市场.结合笏石旧城改造、火车站片区建设及域头小城镇建设等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全力打造几个各具特色的综合商贸中心,大力发展以零售商业和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商贸业。娱乐和餐饮业。加大餐饮娱乐设施建设,积极挖掘和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餐饮、娱乐品种和项目,广泛吸引餐饮娱乐名店或企业入驻秀屿,促进餐饮娱乐业向品牌化、连锁化、多样化、潮流化方向发展。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培育社区服务业,着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农村服务业。加快农村流通业发展,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加强产运销衔接,保障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深入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同时积极培育教育培训、信息服务、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网络购物等消费热点,扩大新兴消费领域.(五)努力发展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制造业设计创意、数字服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建筑设计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六大领域.制造业设计创意是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是发展为生产服务的创意产业,包括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研发与设计活动,涉及工艺美术设计、生物医药研发设计、机械装备研发设计、石油化工研发设计、冶金工业研发设计、轻纺工业研发设计以及新材料研发设计等领域。专栏5: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又叫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巩固提高水产等传统优势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继续巩固东矫前沁、壕头后海等菜篮子基地。有效控制生猪总量,重点发展瘦肉型生猪和优质家禽,适当鼓励家禽和草食动物养殖产业.积极落实土地流转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力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家,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比重明显提高。扶持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形成产业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整体效益。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积极推广农业“五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社的作用.完善强农惠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五、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产业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与体制创新,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总量,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我区由海洋大区向海洋经济强区转变.(-)提升发展海洋渔业以平海湾、南日岛为重点,突出海洋养殖工厂化、深水化、良种化、名优特、无公害,规划建设省级无公害海水养殖基地,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继续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巩固提高海带、牡蛎、花蛤等传统品种养殖规模,着力拓展鲍鱼、海带等名优品种养殖,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加快发展以突出渔业休闲功能的渔港经济区。重点发展鲍鱼精深加工,扩大藻类、贝类及低值鱼虾类等大宗品种的精深加工,积极培育以汇丰食品、谊来鲍鱼等为重点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觞鱼、海带、紫菜、红毛菜等品种养殖的发展,不断提高渔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做好南日鲍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宣传保护和开发利用,延伸鲍鱼产业链.加快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拓展国内外市场销路。探索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科学开发海洋资源科学有序开发“三湾”资源,全面开发湄洲湾,规划建设兴化湾,保护利用平海湾。加快推进深水泊位码头、陆岛交通码头、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集疏运条件,扩大港口的综合运输能力.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港口物流业。继续壮大提升海洋渔业、海洋运输和滨海旅游等主导产业。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积极培育海洋能、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文化和信息服务、海洋环保技术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平海湾、南日岛近海风电场的开发建设,努力将近海风电发展成为我区海洋经济的重要产业。大力推广海水淡化技术,开展海水直接利用和综合利用示范试点,为临港工业提供水源支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岸线资源、滩涂资源和海岛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综合协调各类海洋资源开发,逐步形成海岸带、海岛、近海岸和远海等多层次的海洋开发格局。第六章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建立起基本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港城新区跨越发展具有支撑和拉动作用的基础设施体系.一、完善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加快港口码头建设。紧紧抓住向莆铁路、福厦铁路建设及福建省建设“两集两散”的有利时机,深挖港口和区位优势,加快港口重点工程建设。大规模推进湄洲湾港口整体连片开发。加快建设秀屿作业区、石门澳作业区和带头作业区等一批深水泊位码头建设,重点推进LNG15万吨级专用码头、秀屿港区2-3#、11-12#泊位、莆头作业区1-25#泊位等建设,开工建设湄洲湾航道三期工程,以适应临港工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兴化湾码头和航道建设.加大口岸查验设施建设,优化口岸通关环境.完善港口外部配套设施,建立较为完善的船舶交管系统,提高港口综合竞争能力。加强港口岸线利用规划和管理,拓展港口腹地。推进港口市场化运作,鼓励和吸引外资、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港口。2015年港口吞吐能力突破5000万吨。构建陆域交通网络。加速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和疏港公路为骨架的陆域交通运输通道.建成并投入使用向莆铁路和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木材加工区铁路支线,全力配合建设宁漳客运专线、宁漳货运专线,积极开展兴化湾南岸铁路支线前期工作,使秀屿港成为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的快速出海通道,构建东出西进、南来北往的交通体系。建成莆永高速公路秀屿段、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秀屿段。全力配合做好“环三湾”滨海大道的规划建设,建成涵港、秀屿、石城、莆头、平海湾等疏港道路,打通秀屿通往全市各县区的道路,基本实现码头通国际,铁路和高速路通全国.加强客运枢纽中心和货运中心建设,建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适应运输市场需要的公路站场体系.力争2015年将秀屿建成福建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二、完善水电气网络体系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6个海岛村跨海供水工程,全面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不断扩建供水规模,实现日供水能力达12.5万吨。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和重大项目电网配套建设,加快石门澳220KV输变电站建设,积极推进10KV及以下中低压配电网改造工程。继续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不断提高电网装备技术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服务水平.依托福建LNG接收站,积极实施“LNG替代计划”,加快天然气管道铺设,大力发展城市燃气工程,进一步提高民用燃气覆盖率,努力构建城乡清洁能源供应网.三、完善信息网络体系积极发展新一代数字移动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物联网,推行相关先进技术开发和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全面提升电子政府服务水平,努力建设“电子政府”。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建立健全农业资源、环境、产品等监(检)测预警体系,进一步服务“三农”。加快数字秀屿”建设,积极推进数字气象等公共应用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区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专栏6:三网融合物联网 三网融合: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相互兼容、并逐步整合成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的本质是未来的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都可以承载多种信息化业务,创造出更多种融合业务,是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物联网: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物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四、完善防灾减灾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渔港配套设施,形成以石城国家中心渔港为龙头,平海、浮叶等一、二级渔港为骨干,一批三级渔港群和天然避风澳为补充的标准渔港体系,为我区全面构建平安渔业夯实基础.继续推进海堤、水库等除险加固,实施秀屿港区、石门澳、土海流域等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推进小流域沟道清淤整治,完善防洪防台预警预报监测和应急体系,提高城乡防洪减灾能力.继续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增强本区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落实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防治技术水平.扎实做好农作物病虫、动物疫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做好行政机关、车站、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灾减灾工作,加强消防、人防工作,不断提升综合减灾应急能力和救助能力,提高减灾管理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第七章打造宜居新城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宜居城市的标准,抓好主城区建设,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进程,到2015年全区城镇化率争取达到53%,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专栏7:宜居城市狭义的指气候宜人、人文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广义的指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生活环境与创业环境俱佳的城市。一、提升主城区总体水平坚持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之路,全力抓好笏石主城区建设,为临港产业发展就近提供城市支持。不断完善城市交通设施,加快建设涵港大道秀屿段、环城北路三、四期、秀港路、天马街、中央大道等城市主干道。着力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公交车站以及供水、供气、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突破五星级酒店,及大型专业市场建设,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继续实施“洁、亮、绿、美”工程。加快建设港湾物流、秀屿区综合经济服务区等临港产业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突出港城互动的城市特色。加快笏石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建设莆田火车站,扎实推进火车站片区改造,做好火车站与莆田主城区的无缝连接,增强铁路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土海宜居片区建设,重点建设土海湿地公园,打造大型宜居生态住区,提升城市居住品质.积极传承历史人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十二五”期间,城区范围大幅迅速扩张,形成东起涵港大道,西至城港大道,南起工业大道,北至火车站的城区框架,主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15万人,主动融入湄洲湾港口城市主城区建设全局,迅速提升秀屿区整体形象。二、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方针,找准功能定位,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建制镇规划和村庄规划,严格实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步伐。东庄镇、月塘乡要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业及商贸服务,建成临港产业发展集中区。东崎镇要发展壮大林产品加工、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推进小城镇建设.壕头镇要加快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建设,近期建成秀屿沿海商贸中心,同时争取将东庄镇、东崎镇列入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平海镇、南日镇要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发展能源、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新兴产业。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重点镇为支撑,分工合理、组织有序的城镇化格局。三、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强村富民工程,大力培育“一村一品”专业村.发挥集聚作用,积极推进一批村级班子强、经济基础好,具有一定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村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提高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实施绿化美化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继续实施“菜篮子”、“家电下乡”等惠民工程,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充分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完善并实施重点村庄发展规划和临港地区村庄发展控制规划,严格控制农村违法占地建房,整合利用土地资源,促进村庄积聚建设,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城乡统筹,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及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形成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生态环保网等公共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实现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全覆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加快完善,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到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万元以上,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第八章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积极挖掘人才资源,为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一、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教育强区”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财政资金优先保证教育资金投入。重视学前教育发展,每个乡镇有独立的中心幼儿园,创建区实验幼儿园,力争创建市级示范性幼儿园2个.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中校达标创建活动,实现省一级、二级、三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