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详解实用教案

上传人:牛*** 文档编号:60391752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PPTX 页数:99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舌诊详解实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舌诊详解实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舌诊详解实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概念:舌诊是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binhu)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一、概述(i sh)第1页/共99页第一页,共99页。1.舌诊的原理(yunl)(1)脏腑经络联系: 心: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散舌下,舌为心之苗。通过望舌可了解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此外,舌体运动灵活(ln hu)自如,语言清晰,一定程度反映“心藏神”的功能。 第2页/共99页第二页,共99页。(1)脏腑(zngf)经络联系:脾: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tiyn)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苔由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 第3页/共99页第三页,共99页。(1)脏腑经络(jnglu)联系:肾:足少阴肾经络舌本,肾藏精,在液为唾,关系(gun x)着舌体之润燥。肝:肝藏血、主筋,其经脉络于舌本。肺: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第4页/共99页第四页,共99页。(2)气血津液(jny)联系: 舌为富含血脉的肌性器官,赖气血及津液的盈亏(yngku)和运行状态影响舌形、舌色。第5页/共99页第五页,共99页。(3)舌的分布及脏腑(zngf)部位分属第6页/共99页第六页,共99页。2.舌诊的方法舌诊的方法(fngf)(1).方法:舌诊体位:坐位或仰卧位伸舌姿势:自然(zrn)平伸,舌尖略向下,以充分暴露舌体。察舌顺序:舌尖中侧根,舌质舌苔第7页/共99页第七页,共99页。(2)注意事项光线:以白天充足(chngz)、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染苔:排除食物及药对舌象的影响。口腔:牙齿残缺、镶牙和张呼吸等因素均可影响舌象。第8页/共99页第八页,共99页。(1).舌诊的内容舌体:观察舌色、舌的形质、动态及舌下脉络,以候脏腑(zngf)虚实,气血盛衰。舌苔:观察苔质和苔色分析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3.舌诊的内容舌诊的内容(nirng)与正常舌象与正常舌象第9页/共99页第九页,共99页。(2 2). .正常正常(zhngchng)(zhngchng)舌舌象象特征: “淡红舌,薄白苔”原理: “舌为心苗”,心居肺内,“火藏金内”舌淡红。苔为胃气生发(shngf)外现,胃由心脾发生,如“地上之微草”薄白苔。肝充筋柔舌运动灵活。肾元充足舌润。脾旺肌丰舌体饱满。正常舌象为五脏充足,气血安和之象。第10页/共99页第十页,共99页。正常(zhngchng)舌苔第11页/共99页第十一页,共99页。舌神 :荣、枯舌色:淡红、淡白、红、绛、紫 舌形:老嫩、胖瘦、点刺 、 裂纹(li wn)、齿痕舌态 :萎软、强硬、歪斜(wixi)、 颤动、吐弄 、短缩二二. 望舌体望舌体 舌体第12页/共99页第十二页,共99页。特征:红活明润,运动灵敏荣;枯槁晦暗,运动呆板枯。意义:荣有神(yu shn),正气盛,病轻,预后良;枯无神,正气衰,病重,预后差。(一一)、舌神、舌神第13页/共99页第十三页,共99页。( (二二) )、舌色、舌色1. 1.淡红舌淡红舌特征:淡红润特征:淡红润泽泽(rnz)(rnz),白里透红。白里透红。意义:健康人意义:健康人或病情轻浅,或病情轻浅,气血未伤。气血未伤。第14页/共99页第十四页,共99页。2.淡白舌特征:舌色浅淡,白多红少淡舌;舌色枯白,全无血色枯白舌意义:气血两虚,阳虚(yn x)寒湿。第15页/共99页第十五页,共99页。3.3.红舌红舌特征:较正常特征:较正常(zhngchng)(zhngchng)舌色红,甚至呈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鲜红色。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舌两边。舌两边。第16页/共99页第十六页,共99页。【临床意义】主实热、阴虚。【机理分析(fnx)】由于血得热则循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或因阴液亏乏,虚火上炎,故舌色鲜红。 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多属外感风热表证初起; 舌体不小,色鲜红,多属实热证。 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 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 舌体小,舌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元苔,为虚热证。第17页/共99页第十七页,共99页。【舌象特征(tzhng)】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4.绛舌第18页/共99页第十八页,共99页。【临床意义】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机理分析】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其形成的原因是热入营血,气血沸涌,耗伤营阴,血液浓缩而痕滞,虚火上炎,舌体脉络充盈,故舌呈络色。舌绛有苔,多属温热病(r bn)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绛色愈深,热邪愈甚。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r bn)后期阴液耗损。红舌与绛舌多见于基础代谢增高之疾病(jbng),如感染、甲亢、高血压、糖尿病。第19页/共99页第十九页,共99页。 5. 5.紫舌紫舌【舌象特征】全舌呈现紫色,或局部【舌象特征】全舌呈现紫色,或局部(jb)(jb)现青紫现青紫斑点。舌淡而泛现青紫者,为淡紫舌;舌红而泛现斑点。舌淡而泛现青紫者,为淡紫舌;舌红而泛现紫色者,为紫红舌;舌络而泛现紫色者,为络紫舌;紫色者,为紫红舌;舌络而泛现紫色者,为络紫舌;舌体局部舌体局部(jb)(jb)出现青紫色斑点,大小不等,不出现青紫色斑点,大小不等,不高于舌面者,为斑点舌。高于舌面者,为斑点舌。第20页/共99页第二十页,共99页。【临床意义】主血行不畅。【机理分析】紫舌多由淡白舌或红络舌发展而成,故其主病即是在淡白舌或红绛舌的基础上出现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bngl)改变。紫舌多见于:静脉郁血,血流缓慢,血粘度增高,毛细血管扭曲畸形,脆性增高及缺氧(qu yn)、红细胞增多,色素沉着,多见于肝胆、心肺病。第21页/共99页第二十一页,共99页。(三)、舌形:指舌质的形状(三)、舌形:指舌质的形状, ,包括老嫩、包括老嫩、 胖胖瘦、点刺、裂纹瘦、点刺、裂纹(li wn)(li wn)等方面的特征。等方面的特征。1.老、嫩舌特征:纹理(wnl)细腻,浮胖娇嫩。临床意义:正气(zhngq)不足,虚证。第22页/共99页第二十二页,共99页。苍老舌纹理(wnl)粗糙,坚敛苍老;临床意义:邪气(xiq)有余,实证第23页/共99页第二十三页,共99页。2.胖、瘦舌特点:舌体比正常舌瘦小(shuxio)而薄,称为瘦薄舌。临床意义:气血(q xu)两虚,阴虚火旺 第24页/共99页第二十四页,共99页。胖舌的特征: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舌体肿大满嘴,甚至不能闭口,不能缩回(su hu),称为肿胀舌 临床意义:水湿痰饮、热毒、酒毒淡白胖嫩气虚、阳虚;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痰热内蕴,湿热酒毒上泛;红绛肿胀多见于心脾(xn p)热盛,热毒上壅;青紫肿胀中毒或局部血络瘀阻(舌血管瘤)。第25页/共99页第二十五页,共99页。胖大舌第26页/共99页第二十六页,共99页。3.点、刺舌特征:点,指突起于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蕈状乳头体积(tj)增大)。大者为星,称红星舌;小者为点,称红点舌。第27页/共99页第二十七页,共99页。刺:指舌乳头突起(tq)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称为芒刺舌。点和刺相似,时常并见,故可合称点刺舌。点刺多见于舌尖部。第28页/共99页第二十八页,共99页。2意义:提示脏腑热极,或为血分热盛。3机理:点刺是由草状乳头增生,数目增多(zn du),充血肿大而形成。舌生点刺,是邪热内蕴,营热郁结,舌络充斥所致。一般点刺愈多,邪热愈甚。 观察点刺的颜色,可以判断气血运行情况以及病情的轻重。如舌红而生芒刺,多为气分热盛;点刺色鲜红,多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点刺色绛紫,为热人营血而气血窒滞。 根据点刺出现的部位,一般可区分热在何脏,如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点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第29页/共99页第二十九页,共99页。5.裂纹舌【特征】:舌面出现的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大小不等。裂纹可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可见于(jiny)全舌,亦可见于(jiny)舌前部或舌尖、舌边等处,裂纹的形状不一。注意与先天裂纹以及(yj)人字沟区分第30页/共99页第三十页,共99页。【意义】多由邪热炽盛、阴液亏虚、血虚不润、脾虚湿侵所致。【机理(j l)】舌红绛燥裂热盛伤津,或阴虚火旺。因邪热内盛,阴液大伤,或阴虚液损,使舌体失于濡润,舌面萎缩所致。舌淡白而有裂纹血虚不润。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脾虚湿侵。第31页/共99页第三十一页,共99页。6.齿痕舌【特征】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yp)的痕迹。第32页/共99页第三十二页,共99页。【意义(yy)】主脾虚、水湿内盛证【机理】舌边有齿痕,多因舌体胖大而受牙齿挤压所致,故多与胖大舌同见。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寒湿壅盛,阳虚水湿内停;舌质淡红有齿痕脾虚或气虚;舌红肿胀有齿痕湿热痰浊壅滞。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者,可为先天性齿痕舌,病中见之示病情较轻,多见于小儿或气血不足者。第33页/共99页第三十三页,共99页。(四)、舌态:指舌体的动态。舌体伸缩自如,运动灵活,为正常舌态。提示脏腑机能旺盛,气血充足,经脉调匀。常见的病理(bngl)舌态包括:萎软 强硬歪斜 颤动 吐弄 短缩第34页/共99页第三十四页,共99页。3.歪斜(wixi)舌【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第35页/共99页第三十五页,共99页。【意义】多见于中风、暗痱,或中风先兆。【机理】多因肝风内动,夹痰或夹瘀,痰瘀阻滞一侧经络,受阻侧舌肌弛缓,收缩(shu su)无力,而健侧舌肌如常,故伸舌时向健侧偏斜。第36页/共99页第三十六页,共99页。5.吐弄舌【特征(tzhng)】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称为吐舌;舌反复吐而即回,或舌舔口唇四周,掉动不宁者,称为弄舌。第37页/共99页第三十七页,共99页。【意义】一般都属心脾(xn p)有热。【机理】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多见于热甚动风先兆。吐弄舌亦可见于小儿智力发育不全第38页/共99页第三十八页,共99页。6.短缩舌【特征】舌体卷短、紧缩(jn su),不能伸长。短缩舌常与痿软舌并见。第39页/共99页第三十九页,共99页。【意义】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机理】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者,多属寒凝筋脉,舌脉挛缩;或气血俱虚,舌失充养,筋脉瘦弱而显短缩。舌短缩而胖,苔滑腻(hun)者,多属脾虚不运,痰浊内蕴,经气阻滞所致。舌短缩而红络干燥者,多属热盛伤津,筋脉孪急所致。此外,先天性舌系带过短,亦可显现出舌短缩,但无辨证意义,应与短缩舌鉴别。第40页/共99页第四十页,共99页。7.舌下络脉异常(ychng)及其临床意义:舌下络脉短而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者,多属气血不足,脉络不充。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络、络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络,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结节等改变,皆为血瘀的征象。舌下络脉的变化,有时会早于舌色变化,因此,舌下络脉是分析气血运行情况的重要依据。第41页/共99页第四十一页,共99页。第42页/共99页第四十二页,共99页。三、望舌苔(shti)第43页/共99页第四十三页,共99页。舌苔的定义舌苔的定义(dngy)与形成与形成舌苔定义:是指覆盖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舌苔地苔察舌苔的意义(yy):了解脾胃气之是否正常;了解病邪的深浅以及性质、病位的深浅、疾病的预后;根据舌苔的动态变化,分析邪正的消长。第44页/共99页第四十四页,共99页。一、苔质:指舌苔的质地一、苔质:指舌苔的质地(zhd)、形态、形态主要观察主要观察(gunch):厚薄厚薄润燥润燥腻腐腻腐剥落剥落真假真假偏全偏全第45页/共99页第四十五页,共99页。(1 1)薄、厚苔:反应邪正的胜衰情况)薄、厚苔:反应邪正的胜衰情况(qngkung)(qngkung)和邪和邪气的深浅气的深浅【舌象的特征】舌苔的厚薄(hub)以“见底”与“不见底”为衡量标准。薄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厚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又称不见底苔第46页/共99页第四十六页,共99页。厚 苔薄 苔第47页/共99页第四十七页,共99页。【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薄苔可见于以下薄苔可见于以下3 3种情况种情况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外感疾病初起在表(如风寒咳嗽证、邪热袭肺证)外感疾病初起在表(如风寒咳嗽证、邪热袭肺证)内伤病病情内伤病病情(bngqng)(bngqng)较轻(气虚发热、阴虚火旺的心悸等)较轻(气虚发热、阴虚火旺的心悸等)厚苔:是由胃气夹湿邪、痰浊、食浊、热邪等熏蒸,积滞舌面所致。厚苔:是由胃气夹湿邪、痰浊、食浊、热邪等熏蒸,积滞舌面所致。主病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痰湿、食积、里热主病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痰湿、食积、里热第48页/共99页第四十八页,共99页。【舌苔(shti)厚、薄动态转化】一般的:一般的:薄变厚:提示邪气薄变厚:提示邪气(xiq)(xiq)渐盛或表邪入里渐盛或表邪入里病进病进厚变薄:(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厚变薄:(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病退病退特殊的:特殊的:薄苔突然增厚,这提示邪气薄苔突然增厚,这提示邪气(xiq)(xiq)极盛,迅速入里。极盛,迅速入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则提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则提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第49页/共99页第四十九页,共99页。【总结】 舌苔的形成与胃气的强弱、邪气盛衰有关。一般来讲:邪气雍盛,胃气不虚则见厚苔,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苔可以认为是诊断实证的一个客观指,尤其对于辨证脾胃病有很大的意义。但是有时胃气匮乏,邪气雍盛时,也可以见到厚苔,如我们在后面将要学到的腐苔,这种厚苔则属于无根苔的范畴,则提示(tsh)胃气匮乏,临床应注意辨别。第50页/共99页第五十页,共99页。(2)润、燥苔:主要反映体内)润、燥苔:主要反映体内(t ni)津液的盈亏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和输布情况【舌象的特征】根据舌苔湿润或干燥(gnzo)的程度可以分为:润苔滑苔燥苔糙苔第51页/共99页第五十一页,共99页。润苔:舌苔(shti)润泽有津,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第52页/共99页第五十二页,共99页。【临床意义】润苔见于以下几种【临床意义】润苔见于以下几种(j zhn)情况:情况: 正常(zhngchng)舌苔的表现之一,是胃津、肾液上乘,布露舌面的表现; 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提示体内津液未伤; 热如营血,蒸动营阴之津上潮于舌液可以见到舌面润滑。第53页/共99页第五十三页,共99页。滑苔:舌面水分(shufn)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滑湿机理(j l)寒湿内侵阳虚聚主病:痰饮主湿第54页/共99页第五十四页,共99页。燥苔:舌苔干燥燥苔:舌苔干燥(gnzo),扪之,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第55页/共99页第五十五页,共99页。【形成机理】高热、大汗、呕吐后;过服温燥药物;燥邪犯肺等耗伤津液,津液不能上乘濡润舌苔(属于(shy)津液障碍,津液相对不足,表现为口不渴,口干不饮或漱口而吐之。)痰饮、瘀血内阻,阳气被遏,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乘濡润舌苔(属于(shy)津液障碍,津液相对不足,表现为口不渴,口干不饮或漱口而吐之)第56页/共99页第五十六页,共99页。糙苔第57页/共99页第五十七页,共99页。见于以下(yxi)两类:舌苔干结粗糙,津液全无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苔质粗糙而不干者多为秽浊之邪糙苔形成机理糙苔形成机理(j l):由燥苔发展而来,:由燥苔发展而来,第58页/共99页第五十八页,共99页。【舌苔【舌苔(shti)润、燥动态转化】润、燥动态转化】l润转燥:热重津伤津液(jny)输布不畅l燥转润:热退津复,饮邪始化(体内病理水饮开始(kish)转化为正常津液)第59页/共99页第五十九页,共99页。(3 3)腻、腐苔:测知阳气)腻、腐苔:测知阳气(yn q)(yn q)与湿浊的消长。与湿浊的消长。腻苔:苔质致密(zhm),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中间厚,周边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第60页/共99页第六十页,共99页。腐苔:苔质疏松腐苔:苔质疏松(sh sn),颗,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边中都厚,揩之易去。边中都厚,揩之易去。第61页/共99页第六十一页,共99页。【腻苔形成(xngchng)机理及主病】湿浊内遏阳气,湿浊痰饮停聚舌面,主:湿浊、痰饮、食积等【腐苔形成机理】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多见于湿邪上泛(食积、痰浊等实证(shzhng))久病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已生之苔不能与胃气相通,渐渐脱离舌体,浮于舌面而成(属于无根苔)多见于胃气衰败(主虚证)第62页/共99页第六十二页,共99页。(四)剥落(四)剥落(blu)苔苔【特征(tzhng)】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落无苔。依部位、范围、大小不同,又有不同名称。前剥苔、中剥苔、花剥苔、地图舌、光剥苔(镜面舌)。与先天性剥苔区别第63页/共99页第六十三页,共99页。 【临床意义】观苔之剥落可测知胃气强弱(qin ru)、胃阴存亡。临床结合部位、大小可知何脏腑虚衰、程度。气血两虚;胃阴枯竭;胃气衰败,为全身虚弱征象【动态变化】 全剥:正气渐衰,旧苔脱落。反之,正气渐复,续生新苔。第64页/共99页第六十四页,共99页。(5 5)真、假苔:察舌苔的真假,对)真、假苔:察舌苔的真假,对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yhu)(yhu)有重要的意义。有重要的意义。u真苔或有根苔:u【特征】u 舌苔紧贴于舌面,刮之难去,刮后仍留有苔迹,不露舌质,舌苔象从舌面上长出来的一样u【临床意义】脾胃生气,熏蒸食浊等邪气上聚于舌面而成(有胃气,实、热)u见于(jiny)病之初期、中期(见真苔且厚),提示病较深重见于(jiny)久病,说明胃气尚存,或胃气来复的顺证。u见于(jiny)久病,说明胃气尚存,或胃气来复的顺证第65页/共99页第六十五页,共99页。真苔真苔第66页/共99页第六十六页,共99页。u假苔或无根苔:假苔或无根苔:【特征】舌苔不紧贴舌面,不象舌所自生而象涂于舌面,容易(rngy)刮脱,刮后没有苔垢,舌质光洁【临床意义】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虚、寒);见于新病为邪浊渐聚,提示病情较轻见于久病为胃气匮乏,不能上潮;提示病情危重,逆证第67页/共99页第六十七页,共99页。假苔假苔第68页/共99页第六十八页,共99页。(6 6)偏全苔:偏苔与剥苔相鉴别)偏全苔:偏苔与剥苔相鉴别(jinbi)(jinbi):【舌象特征】偏全舌是根据舌苔(shti)在舌面上分布情况来命名的,若舌苔(shti)遍布舌面全苔舌苔(shti)仅布于前、后、左、右之某一局部偏苔【临床意义】病中出现全苔提示邪气散漫多为痰湿阻滞之征舌苔(shti)偏于某处提示舌所分候的脏腑有邪气停聚, 第69页/共99页第六十九页,共99页。偏于舌根部 舌苔(shti)偏于左第70页/共99页第七十页,共99页。白苔白苔黄灰黄灰黑苔黑苔临床临床(ln chun)(ln chun)可可单独出现单独出现, ,亦可相兼出亦可相兼出现。现。二、苔色二、苔色苔色的变化(binhu)主要有第71页/共99页第七十一页,共99页。(1 1)白苔)白苔【舌象特征】【舌象特征】舌面上所附着的苔垢呈现白色舌面上所附着的苔垢呈现白色(bis)(bis)。 薄白苔薄白苔 厚白苔厚白苔【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可为正常舌苔可为正常舌苔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亦可见于热证。第72页/共99页第七十二页,共99页。薄白苔第73页/共99页第七十三页,共99页。厚白苔第74页/共99页第七十四页,共99页。【机理【机理(j l)分析】分析】苔薄白而润,可为正常舌象,或为表证初起,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苔薄白而滑,多为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苔薄臼而干,多由外感风热所致。苔白厚腻,多为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苔白厚而干,主痰浊湿热内蕴。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常见于瘟疫(wny)或内痛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提示燥热伤津,阴液亏损。第75页/共99页第七十五页,共99页。(二)黄苔【舌象特征】舌苔呈现黄色。淡黄:称微黄苔,苔呈浅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深黄:又称正黄苔,苔色黄而深厚;焦黄:又称老黄苔,是正黄色中夹有灰黑色苔。黄苔还有厚薄(hub)、润燥、腻等苔质变化,黄苔多分布于舌中。亦可布满全舌。黄苔多与红络舌同时出现。【临床意义】主热证、里证。第76页/共99页第七十六页,共99页。淡黄苔第77页/共99页第七十七页,共99页。深黄苔第78页/共99页第七十八页,共99页。第79页/共99页第七十九页,共99页。【机理【机理(j l)分析】:邪热熏灼于舌,分析】:邪热熏灼于舌,故苔呈黄色。故苔呈黄色。苔色愈黄,说明热邪愈甚:薄黄苔提示热势轻浅黄滑苔:多为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为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所致。黄糙苔、黄瓣苔、焦黄苔: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黄腻苔: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为食积化腐。根据黄苔出现部位辨别(binbi)病位动态转化:舌苔由自转黄,或呈黄白相兼,为外感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第80页/共99页第八十页,共99页。黄滑苔第81页/共99页第八十一页,共99页。第82页/共99页第八十二页,共99页。第83页/共99页第八十三页,共99页。第84页/共99页第八十四页,共99页。(3)灰黑(hu hi)苔【舌象特征(tzhng)】苔色浅黑,称为灰苔;苔色深灰,称为黑苔。灰黑苔的分布,在人字界沟附近苔黑较深,越近舌尖,灰黑色渐浅。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多在疾病持续一定时日、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才出现。【临床意义】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等。第85页/共99页第八十五页,共99页。第86页/共99页第八十六页,共99页。【机理分析】灰黑苔可见于热性病中,【机理分析】灰黑苔可见于热性病中,亦可见于寒湿病中,但无论亦可见于寒湿病中,但无论(wln)寒寒热均属重证,黑色越深,病情越重。热均属重证,黑色越深,病情越重。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shxng)的重的重要指征:要指征:寒湿病灰黑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成,灰黑湿润多津;寒湿病灰黑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成,灰黑湿润多津;热性病中出现的多由黄苔转变而成,灰黑干燥无津热性病中出现的多由黄苔转变而成,灰黑干燥无津液。液。灰黑苔灰黑苔+白腻苔:多为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白腻苔:多为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灰黑苔灰黑苔+白腻苔:为湿热内蕴,日久不化白腻苔:为湿热内蕴,日久不化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热极津枯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热极津枯霉酱苔:多由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也见霉酱苔:多由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也见于湿热夹痰的病证。于湿热夹痰的病证。第87页/共99页第八十七页,共99页。淡红齿痕舌薄白滑润(hurn)苔 第88页/共99页第八十八页,共99页。肾阳虚,气血(q xu)双亏 第89页/共99页第八十九页,共99页。脾胃(pwi)虚寒 第90页/共99页第九十页,共99页。元气虚衰,心阳不振(bzhn),气血郁阻。 第91页/共99页第九十一页,共99页。气虚(qx)痰湿瘀阻 第92页/共99页第九十二页,共99页。血虚湿郁血(yxu)滞:淡白苍老舌白糙苔 第93页/共99页第九十三页,共99页。淡白舌尖白根(bi n)黄苔 第94页/共99页第九十四页,共99页。脾肾阳虚,津少血滞 第95页/共99页第九十五页,共99页。肝胆(gndn)湿热瘀血 第96页/共99页第九十六页,共99页。胃热痰结 第97页/共99页第九十七页,共99页。第98页/共99页第九十八页,共99页。感谢您的观看(gunkn)!第99页/共99页第九十九页,共9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