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冲刺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9544612 上传时间:2022-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冲刺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冲刺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冲刺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冲刺试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1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其基本途径是( D)。A少先队活动 B班主任工作C课外活动 D思想品德课2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作业交替进行,并在我国农村普遍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C )。A班级授课 B分组教学C复式教学 D现场教学3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B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C理论知识 D实践知识4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 D)人。A有个性的 B有特长的C片面发展的 D全面发展的5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的课程是(A )。A学校课程 B地方课程C国家课程 D基础课程6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A条件 B结果C任务 D途径7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C )决定内。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8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A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斯宾塞 D裴斯泰洛齐9“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中国古代( D )的教育主张。A朱熹 B墨子C荀子 D孔子10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 A )。A夏代 B商代C西周 D春秋战国时期11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 )特点。A复杂性 B创造性C示范性 D长期性12“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这是下面哪种理论的观点对人们的教育方式的影响结果(C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C辐合论 D个人本位论13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个环节是教育科学研究的( C)A构思与表述 B分析与表述C构思与设计D组织与实施14课外活动的主体是(B )A教师 B学生C少先队组织 D学校管理人员15早在公元前6世纪,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一过程的是(A )A孔子 B孟子C庄子 D老子16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B ) A现实性 B可能性 C稳定性 D不平衡性17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的昆体良著的(A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爱弥儿 C理想国 D普通教育学18通过(A )向学生进行教育,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A思想品德课 B各科教学C校会和班会 D少先队活动19“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B)。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20班主任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是设计并开展(C )。A小组活动 B少先队活动C班级教育活动 D课外活动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1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CDE )A雅典B巴比伦C中国 D埃及E印度2常用的测验种类有(ABCE )。A论文式测验 B客观性测验C问题情境测验 D面试式测验E标准化测验3讲授法可分为三种即(ABC )。A讲述 B讲解C讲演 D讲读E讲说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基础的,以(AE )为主。A基础知识 B基本方法C基本途径 D基础内容E基本技能5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有( ABCDE)。A政治思想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C学科知识素养D广泛的文化素养E教育专业素养三、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05分,共10分)。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教育”)。2与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3(受教育)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5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6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7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8(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9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较丰富,教育方法较灵活的是(雅典)的教育。1 0(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1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12我国的小学教育产生于(殷周)时代。13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14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一世纪的欧洲国家。15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体制要求)。16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17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18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19师生之间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才能建立起较为亲密无间的关系。20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四、辨析题(共15分)。1素质教育同样需要考试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颁布了课程标准。4学校教育制度应该适应儿童年龄发展的多样性变化,可以随意制定。5地方课程的编订权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县。6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24分)。1简述政治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2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3简述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4简要说明小学德育过程与儿童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5贯彻循序渐进原则有什么要求?6简述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六、论述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3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演变。4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特点? 五、简答题1答:1)政治决定教育目的及相关内容。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总要求。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政治,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要求。2)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和保证国家的发展,牢牢地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表现为通过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任命聘用等,确保教育体现自己的意志。3)政治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2答: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大机器生产,要求广大劳动者懂得科学技术,通晓生产原理,掌握现代生产知识、技能。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现代教育通过创建国民教育体系、普遍实施义务教育,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现代教育的科学化程度日益提高,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教育教学方法应用科学成果的比重越来越大。3教师聘任作为教师任用的一种基本制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通过聘任确定了聘任人和受聘人双方的法律关系。聘任双方关系基于独立而结合,基于意见一致或相互同意而成立,并在平等地位上签订聘任合同。(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作为聘任人,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教学、科研需要,自主确定教师结构比例;作为受聘人,教师有权根据本人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岗位。(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学校与教师之间在平等地位上签订的聘任合同,对于双方均有约束力。它以聘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聘任期满后校方可根据教师的实际表现及岗位需要等决定是否续聘;教师可根据单位工作情况、专业要求等决定留。4小学德育过程与儿童的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来看,小学德育只有遵循儿童的品德形成过程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小学德育困素的影响。从区别来说,小学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儿童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5(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6课程计划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二、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三、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六、论述题1答:20世纪以来,尤其是弟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世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也呈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对小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2答: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一)引起学习动机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往往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三)巩固知识巩固知识是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就是不断吸收新知识、运用知识进而形成技能。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四)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五)检查知识 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答: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经过多次变动,所有的变动往往是通过政府文件以教育方针的形式表达的。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此,人们一般将这一方针与l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加以贯彻,确保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978年,在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显而易见,这是对l957年和l958年教育方针的恢复和综合。1985年,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1995年,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教学中。(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2)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3)两者转化的内在条件如下:传授给学生的必须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