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上传人:yo****e 文档编号:59150691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研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材研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材研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材研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创造的“起点”。教材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是只能呈现“结果”的材料,作为教师就是要将这一“结果”,变化为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的这样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就需要我们去“研读教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但目前的课改实践中,还存在着教学设计上的几种误区:一是“丢掉教材,另起炉灶”。认为把教材“改头换面”才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才是充分开掘教学资源。二是“静态”呈现教材结果,在教学中没做必要的处理,只是照搬、复述教材,忽略了过程,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引导教师重视教材研读,有效进行教材研读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读教材”的提出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培养年轻教师在课改中能否脱颖而出、迅速成长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研究基础:近几年,我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已深刻认识到研读教材的重要性,并在研读教材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组织了“绘知识树说教材”活动,每天一节集体教研,对教材进行专项研读,组织“研读教材竞赛”活动,市教研员也提出了从“两角度、两线索”研读教材的方向,但如何更有效的激发教师研读教材的自觉性,把教材研“透”、研“好”, 教学中要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尽可能“活”地运用教材,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我们还需继续研讨和努力。二、研究内容:研读教材的基本思路是:接受(接纳)比较质疑完善超越。研读教材的视角包括:1、研读课标:“课标”切入“教材”。 课标是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是“课标”的资源。教材版本不同,但是课标对每一种版本确立的教学目标都是相同的。所以说,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重难点,才能既不拔苗助长也不固步自封。我们的教学安排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就不会简单的演绎成程式化的教学模式。2、研读教材。在研读教材方面,我们主要做到:(1)“货比三家”读教材,即研究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鉴别各教材的优缺点,并取长补短。(2)“站在高处”读教材,即站在编者的角度读教材,深刻理解主题图的含义把握教学主线;横向比较例题之间的异同寻找知识的连接点;纵向分析相关章节把握知识的生长点。读懂教材的知识结构,读通教材的逻辑体系,读出教材的教育因子。用教材去教知识、教方法,培养能力、影响素质。以便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其教育功能。(3)“蹲下身子”读教材。即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教材。把课文看作是未涉猎的新知识而首先阅读自学,以体验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清楚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找准新旧知识间关系。在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重在点拨。3、研读习题。课后习题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习题研究是提升教师进一步理解教材的方法和途径。教师通过研读习题会发现编者编写每道习题蕴含的教育因子、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4、超越教材。即在充分研读教材、感悟教法的基础上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中的某些不足,大胆地改进、补充和重组,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变静态为动态,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调整教材的呈现顺序。研读教材的目的:通过深入研读教材,最终达到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教学中要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尽可能“活”地运用教材,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将教材转化为“便教易学”的新学材,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三、创新程度及应用价值:创新程度:1、理念新,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核心。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最为重要的基本要求。吴正宪老师强调“不要慢怠课堂每一分钟”,也充分说明“研读教材”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对教师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意指在设计教学中既要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又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素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达到高效和谐。应用价值:深入研读,力避浮躁,走进教材,体验成功。当研读教材成为每个教师的一种习惯,教师才会在教学中举重若轻,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我们的课堂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打造高效的灵动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