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

上传人:tu****8 文档编号:58825789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卷 1 1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 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 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8.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9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全国卷 2 2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8.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 5 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烘托、渲染,2 2 分,简要分析 3 3 分。)9 9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 6 分)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 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3 3 分,简要分析 3 3分。) 北京卷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释: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 样的人生理想。(4 4 分)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上海卷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1414 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1 1分)16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 4 分)1414.( 1 1 分)津亭1616.( 4 4 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 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 2 2 分,情感 1 1 分,两者关系 1 1 分)【注】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相鲜,景 色鲜丽,相互辉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征路”二 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 更教我情兴幽远那,怎,何。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 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黄叔灿云:“作乡心,与通首绝无关会。”(唐诗笺注卷一)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作者题画山水障诗:“对玩有 佳趣,使我心眇绵。”渺然,犹眇绵之意。“兴来”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 语表达。宋唐庚春日郊外诗:“疑此江头有佳景, 为君寻取却茫茫。”陈与义春日二首 之一:“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 可以参读。只自副 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佳处,一作“佳气”。薄暮,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 的驿亭。【简析】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的 景物。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 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 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 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 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 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 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束, 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胡震亨评论说,张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 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一 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天津卷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去卩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白苎(zhzh U)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1) “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分)(2)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分)(3)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 分)(1)轻微、新鲜、清爽等(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 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重庆卷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 形渔网。熏风:东南风。(1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4 4 分)(2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3 3 分)12.12.(1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 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 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 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浙江卷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阕乡狱,中有冻死囚!【注】阕(w we n 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阕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阕乡狱 并遭受迫害的惨状。2121 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一脉相承。(2 2 分)2222 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 5 分)212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222 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 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010 分)醉眠 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 2 分)【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 “静”字紧跟其后, 而且还像“太古” 一样“静”, 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一一山像太古一样静一一那一定是 能得分的。【评点】这题有点难,一是“太古”给人以“静”感, 考生是不大明白的。二是由于不知道“太 古”之有“静”意,当然就不知道此句是拿“太古”来写“山”之“静”的。所以此题没有从考生的实际出发。“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 4 分)【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一一正值盛夏时光一一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评点】这道题是简单而适合考生的,只要稍微体会一下,考生应该能体会出其中的意绪。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 4 分)【答案】“门掩世味” “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 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 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 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 这“平 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评点】所给答案有点答非所问一一不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答的:“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不是从“山” “馀花”“好鸟”等这些闲适悠远的意象中得来,显然与题目所问有些出 入。应该这么作答: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 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 表面则是悠闲恬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意绪, 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居的怨愤。广东卷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 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1 1)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 4 分)(2 2) 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 3 分)参考答案: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 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 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 愁眉不展了。江西卷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 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 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 之落英”。(1 1) 概括“兰” “蕙” “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 2 分)【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2 2)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 思?( 6 6 分)【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 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 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的情怀。【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 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 5 5 第二单元),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附【赏析】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 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 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1193 年 2 2 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 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 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 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 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 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长恨”而“短歌”, 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 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 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 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 “余 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一韵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用 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 “餐英”句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 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 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 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 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一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 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 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 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 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下片头三句一杯酒, 问何似,身后名? ”遥应篇首, 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 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 为人“纵任不拘”, 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 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他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 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辛弃疾接着写:“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一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 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 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 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最后两韵是下片第二层, 通过写惜别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前三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并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又引用两个典故。陶渊 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 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归与白鸥盟”,是作者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 ?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 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 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 一方面表明自己 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 情致。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对抒发词人的志节等, 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安徽卷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招兵问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 4 分)【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D 级。“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 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9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 4 分)【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D 级。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四川卷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九日,农历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 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1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4 分)(2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13.13.( 8 8 分)(1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 酬的忧愁和愤懑。(4 4 分)(2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 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 4 分)福建卷(三)古代诗歌阅读(6 6 分)探6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6 分)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 御选历代诗余 卷二十五 ) 注玉花:喻雪花。(1 1)“箬笠但闻冰散响, 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 3 分)(2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 3 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E。【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 要抓住“空旷” “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答案】(1 1)要点:“箬笠” “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2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 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山东卷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4 4 分)【答案】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渺、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一一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 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 “烟” 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一一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1 1)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 4 分)【答案】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 夜景色打动,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外,举头望天,心中泛滥起自己背井离乡、羁 旅漂泊的遭遇,思乡怀亲之愁不免更加深挚,所以“不眠”。【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 要点:翻译最后两句,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赏析:江湜(1818181818661866),清代诗人。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 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 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 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 奠定了思乡的基调。 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 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 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 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 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 神之笔。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 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 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竹轩诗兴张磁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烟:盘香的烟缕。8.8.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 5 分)9.9.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 6 分)8 8、全联视听结合(1 1 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 1 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 1 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 1 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 1 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 1 分)9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 2 分:答全得 2 2 分,少 1 1 关键词扣 1 1 分)通过对“竹轩”“柴门” “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 的人生志趣。(4 4 分:答全得 4 4 分,2 2 条 3 3 分,1 1 条 2 2 分。) 湖北卷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 1)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 3 分)(2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 析。 (5 5分)14.14.( 8 8 分)(1 1) ( 3 3 分)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 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2 2)( 5 5 分) 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 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湖南卷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1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2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 3 分)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 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 4 分)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 “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答案】桃花流水鳜鱼肥(1 1 分)(2 2)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 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 3 分)(3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 “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 4 分)【解析】(1 1 )考查识记:桃花流水鳜鱼肥。(2 2)考查炼字:结构、内容、主旨三点要答到位。(3 3)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注意题目“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不用探究也可以回答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