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读书笔记

上传人:lis****211 文档编号:58514481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山虎的脚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爬山虎的脚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爬山虎的脚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爬山虎的脚读书笔记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 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爬山虎的脚读书笔记 在执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 撰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之前,我打算让学生通过对这篇 课文的学习,掌握一种观察和作文的方法。在这篇课文中, 叶圣陶先生不仅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还把爬山虎的脚 描绘得细致入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 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我决定把这个细 节,作为我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教学片段,才 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呢 ?在备课阶段,我有这样几个设想:一是画图法,即让学 生根据叶先生生动的描绘和自己的理解,亲自把爬山虎的脚 的位置、形状、颜色用画笔画出来 ; 二是演示法,即我本人 借助其他工具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演示”出来; 三是朗读法,即本人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但是,考虑到我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无论用其中的哪 一种方法,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认识模糊不清。 因而,这一处教学,不仅是我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 难点。我必须想个更直观的法子,来帮助所有的学生突破这个学习难点那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仍然在大脑中苦苦地寻觅 着那个“更直观”的法子。突然,不远处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晨光下,爬山虎的叶子苍翠欲滴。我不 由得快步走上前去,轻轻地拨开了爬山虎一片嫩绿的叶子, 爬山虎的脚便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眼前了,它是那么清晰, 那么有趣 ! 我豁然开朗:为什么不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 摸一摸呢 ?我小心翼翼地折下几枝爬山虎,兴冲冲地把它带 进了教室。课堂上,为了指导学生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脚这一部分内 容,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了一小截爬山虎,让学生以小组 为单位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然后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们一个个兴奋得眼睛发亮,这个说: “老师,我发现了 爬山虎的脚又短又细。 ”那个说:“老师,我发现爬山虎的脚 是嫩红色的,上面还有小圆片呢。” 我再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 形状、颜色的 ?学生们由衷地赞叹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 富的想象力。当我让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方法,再来说说 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脚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 “爬山虎的 脚长在茎上,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细如草根,又 如小娃娃张开的小脚丫。 ”一个男生站起来补充说: “爬山虎 的脚又细又娇嫩,可它就是凭着脚尖上的小圆片紧紧巴住墙,一脚一脚往上爬,爬上墙头,爬上屋顶,铺满整堵墙,铺满 屋顶的。爬山虎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 ”学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 个自然段。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还 透过文字,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联想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思路往往局限于手中 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有时候感觉突破教学难点很吃力。这 堂课的成功,让我认定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只要我们根据教 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用实物 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生动有趣、印 象深刻、便于理解的,而这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 积极性。爬山虎的脚读书笔记 这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 作者所描写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它们是如何一脚一脚往 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在上了这节课之后,又详细地观看了自己的视频,感觉 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在意料之外。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一 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 生评价,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和小伙伴共同学习, 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 学思想。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 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 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 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 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 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 富于生命气息, 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在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 不少同学一直找不准脚的位置,我也是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 段落,找关键词,用心去读书。爬山虎的脚读书笔记 对叶圣陶老先生,我没有研究,只 看过一些介绍性的文字,说他是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家、 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至于为什么、怎样的“五家一体” , 是不知道的。论起事迹,有时候常常和陶行知搞混 ; 论起作 品,想来想去,也就是小学和高中学过的两篇课文,一篇是 爬山虎的脚 ,一篇是多收了三五斗 。学第二篇的时候 年龄大了,还有印象,第一篇是完全记不得了。直到上四年 级的女儿递过来她的课本,对我说: “爸爸,你对照课本, 听我背诵。”还没点头答应,就听见她尖锐的童声响起:“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 小圆片儿,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 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 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 蛟龙的爪子。”我起初是不在意的,听着听着就触到了神经,想起也曾 学过这个课文,就跟着女儿的背诵认真读了一遍, 感觉很好。 心想这么好的文章我竟然学过而没有印象,就不得不埋怨起 当时的老师,也就有意识的提醒了一下女儿说:“你看叶圣陶写的多么细致啊,但这不是一篇说明文,是一篇托物言志 的文章,他是用爬山虎“爬”得顽强来激励自己不停的向上 攀登,也就是说,他写爬山虎,其实就是在写他自己。 ”女 儿白了一眼我,说:“老师没说啊,背过就行了。 ”于是催我 抓紧签字。我签了字,这事也就过去了。但不成想后来又有一次听 女儿背诵课文,是肖复兴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看了题目后,边忙别的事边听女儿背诵,但越听越不对。因为 按我的考虑,这也应该是一篇描写性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但 听了半天,也没听见对爬山虎的种种描述。就拿过课本来看,竟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写的是少年肖复兴被叶圣陶老先 生邀请见面的事。我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感到对于四年级孩子而言,的 确是篇独特的文章。因为我也是直到看到如下这段话才明白 这篇文章题目的寓意。“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 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的摇 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 ”绿得沉郁的那片爬山虎,完全可以表示这是作者浓墨重 彩的一笔记忆,也成了叶圣陶老先生的象征,少年肖复兴的 心中,叶圣陶老人就是楷模和标杆,面对老人,有“高山仰 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将这种独特性告诉女儿,又和女儿重温了一遍爬山 虎的脚,对她讲,这两篇都和叶圣陶,和爬山虎有关,但 写法完全不一样,可以结合着学,对比着学。在给女儿解说 的时候,心里有一点对老师素质,或者是责任心的不满,觉 得他们根本不教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就是让背啊背。当时 想写一封信给老师,女儿闲多事,给阻止了。在我快将想写这点感受的念头淡忘的时候,突然峰回路 转。因为我看到了学长王国华所写的书中风骨中的一篇 文章。是关于写日记的,在文章的最后,他说较之那些名人 秀自己的伪日记, 他更爱流水账式的日记。 流水账虽然无味, 却憨朴可爱。举例的时候,他摘抄了几段叶圣陶一九六一年 随“首都文化参观访问团”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活动日记。如 下:“七月三十日东道主设宴款待我人,菜甚丰,有松花江 之鲤,大而嫩。又有腌甜瓜,香甜酸脆,人人赞不绝口。酒 为本省之葡萄酒与啤酒,亦皆醇厚。八月一日当地领导人设宴款待我人,菜甚好。有禽名飞 龙,其肉视山鸡更嫩。有甲鱼,昨在哈尔滨尝食甲鱼,不意 此地亦有之, 有烤羊腿, 诒是主菜, 宾主互劝酒, 余饮稍多, X 书记最多。八月二日吃羊肉,今日共宰三羊,晚餐尝大鲫鱼,鱼长 尺许,大而甚嫩。八月七日今日又丰盛之甚。得尝 (虫甘 )鼻。 八月十日今日晚餐多清淡之味,唯茅台解乏。 八月十七日午餐又殊别致,菜凡十六盘,全是鱼。八月二十五日午餐时设酒, 因食时甚长。六点晚餐, 又是丰盛之宴饮,诸位领导人相陪。劝饮太勤,余自控制, 不至多饮。八月二十九日又受丰盛之款待,饮酒颇久。未及六 点,又邀我人进晚餐,菜肴仍甚丰。余实在吃不下,仅进少 许,酒则绝未饮。八月三十一日又是大吃大喝, 食后分两批为娱乐, 跳舞, 看电影。九月六日党政领导人设宴款待我人。为全羊席,以初尝 驼峰,其味略与鱼肚相似, 无甚好吃。 又有发菜, 亦称珍品。九月十三日吃烤全羊, 又吃骆驼之蹄筋, 为平生初尝。 ” 王国华兄 ( 笔名易水寒 ) 接着评论道:当时正逢“三年自 然灾害”期间,中国正在遭受空前绝后的大饥荒。叶老地下 有知,不知是否后悔自己的记录。我在感到震惊的同时,也突然就激活了对女儿课本上关 于叶圣陶爬山虎的种种记忆,而有所领悟,觉得叶圣陶老人 还真是和爬山虎关系密切,他自己以“爬”来自励,肖复兴 把他当成“山”来景仰,而他却也有大饥荒年代,饿“虎” 扑食般享用的作为,真是“爬山虎”啊! 三个字三种特性,本是一体。只是我们有较为严密的宣传口径,前两者, 都是可以广而告之,甚至让无知小儿死记硬背刻在脑海,唯 有最后这“虎” ,需要掩埋忘记,仿佛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也有一只虎,这虎 代表着人的恐惧和恶念。中年派通过对这虎的回忆,承认了 虎的曾经存在,又通过行动告诉别人自己已经与这虎告别, 既撇去了过去罪恶的负担,自己得以轻装前行,又得到了别 人的谅解、理解和帮助,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家庭。李安通 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告诉我们什么是对待 “虎”的正确态度。我真不了解叶圣陶老先生的人品和修为,但想来能文学 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五位一体” , 必是较之李安更有辨识力的。于是,我相信叶老不会后悔自 己的记录,也许他正是通过这样一种不含任何感情色彩的记 述,告诉人们,在那时那刻,真的有这么一只“虎” ,面对 这样的“虎” ,他衡量之后,感觉也只能这样做吧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他的苦衷,我倒是能够体味的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