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高中语文 第十课过秦论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57971314 上传时间:2022-02-2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2高中语文 第十课过秦论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1112高中语文 第十课过秦论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1112高中语文 第十课过秦论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第二课时(讲读第35自然段) 1吃透文本 第三段写秦始皇统一全国。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7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诸侯国,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所以下文接着说它的守策,即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重点是写陈涉起义的情况。 第一部分(1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前361)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疑难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后同)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运用反复比照最后导出题旨的? 作者为了导出论述中心,反复比照,逐步深化。先是远比,以叙述设置比照条件。作者写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不成军旅,可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随即得到天下人的响应、支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写陈涉起事如此之易,和前文写诸侯攻秦之难,遥为映照,对比鲜明,为下文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再是近比,从比较中引出议论。陈涉之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陈涉的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陈涉之众和九国之军比,众寡极异;陈涉之谋和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陈涉和山东之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不可同年而语,可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激起读者急切追寻原因,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最后是总比,总括前文两极对比,从而揭示题旨。 总结全文时,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广有天下,势力由弱到强,统治诸侯,统治由暂到久,长及百年。一夫毁七庙,宰割天下者反身死于人手,将秦与陈涉两方面都予以极化。这样,“何也”的设问就更加强烈。在如此步步进逼的情势下,迸发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雷霆震空般有力。 (3)本文是一篇史论,论秦王朝之过,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用于叙史,上起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下至秦王朝灭亡。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认为叙史和议论有什么关系? 在论证过程中,先陈述史实,通过对照比较,然后归纳议论,前后关合照应,直到文章末尾,才总结点明中心论点。这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论证方式。文章开头两段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概述自秦孝公任用商鞅以来,秦王朝迅速强大的过程。第一段从地理形势到内政外交上的重大决策,直接写秦一方。第二段通过六国反衬写秦国。第三段写秦始皇武功之盛,达到极点,同时内政之暴也达到极点,覆灭的危机已隐寓其中了。 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天下并起亡秦,末段是议论和总结。作者先指出秦亡非地理因素,接着用设问的方式提出两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陈涉条件处处不及六国诸侯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为什么陈涉发难之后,秦王朝顷刻之间就“七庙隳”,秦王子婴“身死人手”?这两个问题表明秦之覆灭并非军事因素。那么秦亡的原因究竟在哪里?经过步步紧逼,最后才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以此结束全篇,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叙史实,一为发议论。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事的升华。叙史以时序为经,以事迹为纬。先叙秦孝公时的“兴”,继而写“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时和“延及孝文王、庄襄王”时的“强”,接着写“及至始皇”时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首难,使秦终至败亡。作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议论时,以陈涉与强大的秦王朝比,与山东六国比,是非立分,结论自出。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便于作者按辞赋的写作规律,施展才华,驰骋笔墨。 (4)你怎样理解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劣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 “仁义不施”是对第三段“于是废先王之道”那些话说的。“攻守之势异”是表明前面的成功和后面的失败是形势使然。贾谊的观点,认为取天下是可以凭武力,而守天下必须靠仁义,就是说用正确的政策维系人心,一味镇压是不可能持久的。这实际上是要汉文帝记取这个历史教训,谋求长治久安之道。 (5)有人说,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你怎么看? 本文运用多重排比,气势酣畅。辞赋中往往铺锦列绣,排红叠翠。可是因为句式少变,致使文字板滞僵直。过秦论则变化其用,以多组排比句复合,从而犹如繁弦急管般热烈,增强了艺术效果。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先以“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合从缔交”之广。接着以“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联合结构的词组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 再以“中山之众”,“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四个基本相同的带有长串定语的主语以及相同谓语形式的句子,显示“天下之士”合纵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最后更以“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八个四言句,显示秦乘胜前进夺天下,摧枯拉朽攻诸侯的声势。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奔放,如果只是一式到底,那又机械呆板了。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句组合起来,则整齐与参差结合,相为映照,文章便张弛有致、气韵流转了。过秦论中多用排比,而句式多变,组合有异,这也是本文格高调响的一个原因。 【答案】C(A藩:fn,B劲:jn,D度:du。) 【答案【答案】D(A因:沿袭,因:沿袭,B举:攻取,举:攻取,C爱:吝惜。爱:吝惜。) 【答案】D(A过:指责的过失,超过;B北:向北,名词作状语,败逃的士兵,形容词活用作名词;C度:制度,名词,衡量;D奋:振作。) 【答案】D(A以致:古,来招纳,是两个词;今,连词,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B牺牲:古,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今,为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也泛指为某人、某事付出代价或受到损害。C山东:古,指殽山以东,今,指山东省。D古今都是“认为”的意思。) 【答案】B(例句和B都当“这”讲。A是代词,他;C是结构助词“的”;D是动词“去”“往”。)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3)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答案】(1)夸张(2)夸张(3)夸张(4)比喻(5)借代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原文展示】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吕氏春秋尽数 【名句背景】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相传吕氏春秋一书为吕不韦所编。他是一位富商,家有千金,后来投资政治,发现秦国王子在赵国当人质,处境十分困难。吕不韦认为奇货可居,把他弄出来又送回秦国。后来王子的儿子成了国王即秦始皇,封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吕不韦的这一次“投资”,被后人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最成功的一次“投资”。 【名句译释】 流动的水不会腐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这是经常运动的缘故。 【名句评析】 用十分通俗、简洁的事例,来说明经常运动才能保持长久的道理,让人一听就明白,容易接受。后人在引用这句话时,把“不蝼”改为“不蠹(d)”,被大家接受了,现在就写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