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复习资料:病理总论打印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57619288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复习资料:病理总论打印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医学复习资料:病理总论打印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医学复习资料:病理总论打印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病理学的定义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2、主要任务(1)疾病的原因(2)发病机制(3)疾病状态下机体的形态结构改变(病理解剖学)(4)疾病状态下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病理生理学)(5)疾病的转归二、病理学的基本内容总论和各论总论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各论是研究每种疾病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三、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桥梁课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在动物身上复制某些人类疾病的病理模型,动态地观察疾病全过程中各阶段的病理变化,进而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或其他因素对疾病的疗效和影响等。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2、尸体剖检定义:简称尸检,即对病死者遗体进行病理剖检作用:明确死因 发现未知疾病3、活体组织检查 简称活检 即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等方法,由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4、细胞学检查从患者的痰、胃液、尿液、胸腹水、宫颈或阴道分泌物等体液或破溃的肿瘤表面采集脱落细胞,进行涂片做细胞学检查。五、病理学的发展简史1.秦汉时期皇帝内经公元前221年2.南宋 宋慈洗冤集录12世纪3.器官病理学 意大利Morgagni 18世纪 4.细胞病理学 德国Virchow 19世纪5.超微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 、免疫病理学 、遗传病理学等。从定性到定量细胞和组织的适应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一、萎缩1.概念: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其实质细胞体积变小和数量减少而致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2.病因与分类(1)生理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 (2)病理性萎缩 全身性:首先出现脂肪萎缩,最后心脏、脑萎缩 局部性:1)营养不良性萎缩2)失用性萎缩3)去神经性萎缩4)压迫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3.病理变化 肉眼:小,轻,深或褐色,质地变硬。 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 间质出现纤维组织或脂肪组织增生。 萎缩的胞浆内可见脂褐素沉着 电镜下:残存小体4.后果 (1)功能下降 (2)可复性的 (3)严重时逐渐消失二、肥大1.概念: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2.机制:3.类型:(1)生理性肥大 (2)病理性肥大1)代偿性肥大2)内分泌性肥大三、增生(hyperplasia) 1.概念: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引起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2.类型:(1)生理性增生:如青春期乳腺(2)病理性增生四、化生1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成熟组织的过程。2类型: (1)鳞状上皮化生(2)肠上皮化生(3)间叶组织的化生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一、变性1.概念:是指细胞内或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2.原因:缺血、乏氧、感染、中毒等3.特点:细胞内的变性是可逆的,细胞间质的变性是不可逆的 4.种类细胞水肿或水变性脂肪变性或脂变玻璃样变或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淀粉样变病理性色素性沉积病理性钙化(一)细胞水肿 1.概念: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 2.好发部位肝、心、肾 3.主要原因缺氧、感染、中毒 4.发生机制Na+ -K+泵功能障碍5.病理变化 肉眼:大,重,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颜色较苍白,浑浊无光泽,似沸水煮过 镜下: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许多红染颗粒。进一步胞浆疏松透亮,胞体肿大似气球 电镜:胞浆内的内质网和线粒体肿胀。6. 影响和结局 (1)功能下降 (2)可复性改变恢复正常 (3)若进一步发展脂肪变性甚至坏死(二)脂肪变性1.概念:非脂肪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2.好发部位:肝、心、肾3.主要原因营养障碍、感染、中毒、缺氧4.发生机制不同器官脂肪变性的发生机制不同肝脂肪变性脂蛋白合成障碍中性脂肪合成过多脂肪酸氧化障碍1、肝脂肪变性(1)肉眼:大、质软、淡黄色、被膜紧张、边缘钝、切面油腻感(2)镜下:胞浆内见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严重者融合成一个大泡,将细胞核挤向一边,类似脂肪细胞 (3)特殊染色:苏丹III橘红色锇酸 黑色(4)部位 肝淤血时,脂肪变性首先在中央区发生 磷中毒时,脂肪变性首先发生在小叶周边部(5)后果 可复性改变-恢复正常 继续发展-肝坏死肝硬化(肝功能下降)2、心肌脂肪变性,亦称虎斑心虎斑心:在严重贫血时,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可见平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似虎皮斑纹,称“虎斑心” 。心肌脂肪浸润:心外膜下过多脂肪并向心肌入伸严重可致猝死。3、肾脂肪变性原因:严重贫血、缺氧、中毒、一些肾脏疾病等部位:肾曲管上皮细胞(三)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1.概念: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又称透明变性。 2.类型:(1)结缔组织玻璃样变(2)血管壁玻璃样变(3)细胞内玻璃样变(1)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好发部位:纤维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瘢块肉眼:病变组织灰白色均质、半透明、较坚韧光镜:胶原纤维变粗、融合成均质、淡红染的梁状、片状结构(2)血管壁玻璃样变常见于良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光镜下:内皮细胞下无结构的均匀红染物质细动脉硬化: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使管壁增厚、变硬、红染、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称为细动脉硬化。(3)细胞内玻璃样变 好发部位肾小球肾炎或伴明显蛋白尿的疾病慢性炎症的浆细胞胞浆内红染圆形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时,细胞内红染 形态细胞浆内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形红染小滴(四)淀粉样变 1.病变:镜下细胞外间质呈淡红色的均质状,因与淀粉遇碘反应相似故得名2.部位: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和粘多糖复合物蓄积,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刚果红染色为红色(五)粘液样变性1. 定义:细胞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的积聚2. 常见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的心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壁3. 镜下:间质疏松,纤维间充满灰兰色的粘液样液体(六)病理性钙化 1.概念:除牙齿及骨以外组织中有固体钙盐沉,主要成分为磷酸钙,其次为碳酸钙 2.病理变化:肉眼:白色石灰样坚硬颗粒或团块镜下:蓝色颗粒(HE) 3.分类:营养不良性钙化转移性钙化4.影响和结局(1)利限制细菌繁殖和扩散(2)弊血管破裂出血,甚至器官丧失功能(3)钙化长期存在,很难消散(七)病理性色素沉积1.定义: 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2.类型:外源性色素肺内的炭末、煤尘、文身 内源性色素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胆红素二、坏死概念: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原因 :缺血、缺氧、感染、毒性物质、放射线等 特点 :不仅代谢停止,功能丧失而且引起周围组织的严重反应,属于不可逆损伤。(一)坏死基本病变1、光镜(1)细胞核的改变 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2)细胞浆的改变胞浆红染(3)间质的改变无结构的红染物2. 肉眼观(失活组织的特点)混浊没有光泽弹性降低,组织回缩不良无血管搏动,切割无血液流出局部温度降低失去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二)坏死的类型1.凝固性坏死(1)特点:坏死组织呈凝固状态(2)部位:心、肾、脾的缺血性坏死(3)病理变化肉眼:干燥、灰白或灰黄色,质地较硬光镜:细胞结构消失,组织的轮廓可保存较长时间(4)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 主要见于结核病肉眼:质软,色淡黄,细腻似干酪光镜:一片模糊的颗粒状红染物,组织轮廓消失2.液化性坏死(1)特点:坏死组织迅速分解、液化呈混浊液体(2)好发部位: 脑组织(3)常见疾病:脑软化、脓肿、疖、痈 脑软化:脑组织含磷脂和水分较多而蛋白质少,坏死后不易凝固,而被蛋白溶解酶溶解液化,形成羹状液体(4)特殊类型脂肪坏死酶解性脂肪坏(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外伤性脂肪坏死(常见于乳腺外伤)3.纤维素样坏死(1)曾称为纤维素样变性,实质是一种坏死(2)部位: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3)常见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病)恶性高血压(4)镜下:呈细丝或颗粒状无结构的红染物4.坏疽(1)概念:较大面积坏死并继发不同程度腐败菌 感染,坏死组织呈黑色(2)部位:四肢外界相通的内脏(阑尾、小肠、肺)(3)类型:1)干性坏疽2)湿性坏疽 3)气性坏疽1)干性坏疽部位:四肢,特别是下肢末端机制:动脉阻塞而静脉回流通畅病变特点:a)干燥,黑褐色b)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明显c) 腐败菌感染较轻2)湿性坏疽部位:多见于内脏(阑尾、肠、肺、子宫)、也见于四肢机制:动脉阻塞而静脉回流受阻病变特点:a)湿润,污黑色,恶臭b)腐败菌感染严重重全身中毒症状c)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不明显3)气性坏疽部位:深部肌肉的开放性外伤,合并厌氧菌感染病变特点:大量气体呈蜂窝状,奇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三)坏死的结局1.溶解吸收2.分离排出可脱落形成空洞3.机化4. 包裹、钙化三、凋亡1.概念:指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程序性死亡)。2.细胞凋亡的过程 四个阶段1)凋亡信号转导2)凋亡基因激活3)细胞凋亡的执行4)凋亡细胞的清除3.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 DNA的片段化梯形条带 蛋白质的降解 4.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凋亡小体:凋亡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不破裂,不引细胞自溶,也不引起炎症反应5.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 (1) 氧化损伤 (2) 钙稳态失衡 (3) 线粒体损伤6.凋亡与疾病 (1) 细胞凋亡不足 (2) 细胞凋亡过度 (3) 细胞凋亡不足和过度共存凋亡与坏死的区别损伤的修复第一节:再生一、概念: 机体组织、细胞损伤后, 为修复损耗的实质细胞,而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增生加以修复的过程。生理性再生:二、类型 完全性再生病理性再生: 不完全再生一、细胞周期和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按再生能力,可分为三类1.不稳定细胞 2.稳定细胞3.永久性细胞 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1、上皮组织的再生(1)被覆上皮再生 (2)腺上皮再生 2、纤维组织的再生 损伤刺激-纤维细胞或未分化细胞-纤维母细胞-分泌前胶原蛋白,形成胶原纤维3、血管的再生 (1)毛细血管以生芽方式再生(2)大血管离断后,断端由内皮细胞增生连接;平滑肌层由结缔组织代替4、神经组织的再生第二节:损伤的修复一、肉芽组织1.概念:是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肉眼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而得名。 2.肉芽组织的形态(病变)肉眼:表面呈细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镜下:(1)新生毛细血管 (2)成纤维细胞 (3)炎性细胞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 充血1.概念: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的血液含量增多2.分类: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一、动脉性充血(一)概念 由于动脉血流入过多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二)充血原因及类型1.原因:动脉扩张2.常见的类型(1)生理性充血:运动时骨骼肌 饭后胃肠道黏膜 情绪激动时皮肤 妊娠时子宫(2)病理性充血:炎性充血减压后充血3.病理变化肉眼:大充血;红-RBC增多热-代谢增强,产热增多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4. 后果(1)解除病因 可完全恢复(2)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破裂性出血(3)减压后充血 脑相对缺血 虚脱、晕厥二、静脉性充血(一)概念: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局部组织器官含血量增多,又称淤血。(二)原因:1.静脉阻塞2.静脉受压3.心力衰竭-左心衰-肺淤血、右心衰-肝淤血(三)病变1.肉眼大暗红(紫)凉2.镜下 细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四)淤血结局及后果1. 解除病因 - 可以恢复2. 时间久,持续淤血 淤血性水肿 淤血性出血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坏死 淤血性硬化临床上常见重要器官的淤血(一)慢性肺淤血1. 原因:左心衰竭2. 机理3. 病理变化 肉眼:肺体积增大,颜色暗红,新鲜标本切面有泡沫样液体流出光镜: (1)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肺泡间隔增厚 (2)肺泡腔内有水肿液 (3)肺泡腔内有红细胞、巨噬细胞、 心力衰竭细胞4.结局肺褐色硬变 (二)慢性肝淤血1.原因:右心衰竭2.机理3.病理变化 肉眼: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切面红、黄相间,状似槟榔,故称 槟榔肝光镜:(1)小叶中央静脉和附近肝窦扩张淤血(2)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消失(3)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4.结局:长期淤血性肝硬化第二节 血栓形成概念:活体心血管内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或血液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一、血栓形成条件及机制(一)心血管内膜损伤1.释放组织因子并暴露胶原, 启动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2. 血小板活化:粘附反应;释放反应;粘集反应(二)血流状态改变(三)血液凝固性增高二、血栓形成的过程、类型(一)过程1.血小板粘集成堆,构成血栓头部(白色血栓)2.形成血小板梁,表面附着白细胞,小梁间纤维素网充满红、白细胞,构成血栓体部(混合血栓)3.管腔阻塞,局部血液凝固,构成血栓尾部(红色血栓)(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1.白色血栓2.红色血栓3.混合血栓 4.透明血栓白色血栓(1)多见于动脉、心瓣膜(2)灰白色,与心血管壁紧连 (3)主要由血小板梁和少量纤维素网构成,还有一些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红细胞(4)构成血栓的头部红色血栓(1)多见于静脉(血流缓慢甚至停止) (2)肉眼观呈红色,陈旧的易脱落 (3)镜下主要由纤维素和红细胞构成(4)构成血栓的尾部(1)多见于静脉(血流缓慢甚至停止) (2)肉眼观呈红色,陈旧的易脱落 (3)镜下主要由纤维素和红细胞构成(4)构成血栓的尾部混合血栓 (1)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静脉 (2)肉眼观为粗糙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相连,可见红白相间的条纹。 (3)镜下可见它由红色血栓和白色血栓相间排列而成。 (4)构成血栓的体部透明血栓(微血栓) (1)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 (2)由纤维素构成 (3)多见于DIC四、血栓的结局1. 软化、溶解、吸收2. 机化再通3. 钙化血管内结石4. 脱落栓子栓塞梗死五、血栓对机体影响有利:结核、溃疡病出血时止血不利:1,阻塞血管: A血栓形成梗死V内血栓形成淤血2,心瓣膜赘生物(血栓) 瓣膜病3,血栓脱落栓塞梗死4.,广泛出血DIC第三节 栓塞概念: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的现象 阻塞血管的异物称栓子固体栓子 液体气体一、栓子运行途经1. V系统和右心栓子: 栓塞在肺动脉2. A系统和左心栓子: 栓塞全身动脉3. 门静脉系统栓子:栓塞到肝 4. 交叉栓塞:如先天心病时5. 逆行性栓塞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一)血栓栓塞1. 肺动脉栓塞 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深部静脉(1)中小分支的栓塞无肺淤血不引起严重后果有慢性肺淤血肺出血性梗死(2)肺动脉大分支及主干栓塞呼吸循环衰竭猝死(3)多数小栓子栓塞右心衰猝死2. 体循环动脉栓塞 来源:栓子80来自左心 部位:脑、脾、肾、下肢 后果:小动脉、有侧枝循环 影响不大较大动脉、无侧枝循环 梗死(二)脂肪栓塞 常见于长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挫伤、烧伤、骨科大手术、糖尿病等1. 直径20m脂滴栓子肺动脉及毛细血管栓塞2. 直径 20m脂滴栓子肺泡壁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体循环 全身多器官栓塞 病例:患者男32岁,意外被轿车撞伤,左股骨剧痛变形,由急救车送中国医大急诊室,x-ray摄影检查见左股骨干中段粉碎性骨折,入院后2小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继之,患者四肢痉挛,口吐白沫,经多方抢救无效死亡。机理:长骨骨折黄骨髓入血V肺A、肺内毛细血管肺V左心广泛脑A栓塞猝死后果:少量脂滴入血被巨噬细胞吞噬吸收或被脂酶分解清除无不良后果75%的肺栓塞急性右心衰死亡(三)气体栓塞 1. 空气栓塞:大量空气入血 见于 分娩、流产 头颈部、胸部手术或外伤损伤静脉后果:大量气体 右心 泡沫样血液 阻碍了静脉回流和向肺动脉的输出 严重的循环障碍 猝死2. 减压病(沉箱病)定义:在高压环境急速转到低压环境时,原溶解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后果:皮下气肿肌肉、关节疼痛局部缺血、梗死阻塞冠状动脉等治疗:高压氧舱法治疗(四)羊水栓塞分娩过程中一罕见严重合并症 1. 机理:胎盘早剥胎儿阻塞产道2. 病变:肺小A和毛细血管内有羊水成份(角化鳞状上皮、胎毛、胎脂、胎粪、粘液)3. 后果:肺动脉栓塞、过敏性休克、 DIC 母子(女)双亡第四节 梗死概念: 因动脉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梗死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一)梗死的原因:1. 内塞:A内血栓形成;外来栓子栓塞2. 外压:过紧绷带(如钢丝止血)3. 痉挛:A持续性痉挛(如心肌梗死)(且侧枝循环不能代偿的情况下)(二)梗死形成的条件1. 动脉血供应阻断2. 供血血管的类型 1)双重血液循环供血不易发生梗死2)单一血管供血相对易发生梗死3. 局部组织对缺血的敏感程度缺血耐受性:脑 心肌 骨骼肌 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一)梗死的病变(形态特征)肉眼:1. 梗死灶的形状锥体形 - 脾、肾、肺;地图形 - 心肌;节段形 - 肠 2. 梗死灶的质地稍硬心、脾、肾软脑3. 梗死的颜色:红色 - 出血性梗死灰白 - 贫血性梗死镜下:凝固性坏死的表现组织、细胞坏死, 早期保留组织细胞轮廓, 晚期肉芽组织代替。(二)梗死类型1. 贫血性梗死概念:发生于组织结构致密和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条件:当动脉分支阻塞时,局部组织缺血缺氧部位:心、肾、脾2.出血性梗死条件:双重血液供应严重淤血、组织疏松好发部位:肺出血性梗死 肠出血性梗死三、梗死的结局及对机体影响1. 梗死对机体影响与梗死的器官、部位、梗死的范围面积有关2. 梗死的结局 1)溶解、吸收、排出2)机化 - 疤痕3)包裹4)钙化 炎 症第一节 概 述一、概念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二、原因致炎因子三、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一)变质1、定义:炎症局部组织细胞的变性和坏死2、形态学变化:实质 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及各种坏死间质 玻璃样变、粘液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 (二)渗出1概念: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炎症的重要标志渗出液(物);炎性水肿;炎性积液 (三)增 生1.概念:炎症局部组织细胞的分裂增殖。成分间质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实质细胞:肝细胞、粘膜上皮和腺体2.临床:炎症后期和慢性炎症,急性炎症少见(急性肾小球肾炎)3.功能:防御反应吞噬清除;局限病灶,修复损伤过度增生破坏组织。四、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1、炎症局部表现红、肿、热、痛2、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变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主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实质器官病变:第二节 急性炎症急性炎症:血流动力学改变过程 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一、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1.细动脉短暂收缩 (神经源性) 2.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轴突反射,炎症介质)3.血流速度减慢(炎症介质)二、液体渗出(血管通透性增高)富含蛋白质的渗出液的产生主要是由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的。微循环血管通透性的维护,主要依赖于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1液体渗出的机制 血管通透性的升高 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 组织胶体渗透压升高血管通透性升高的机制(1)内皮细胞收缩 (2)内皮细胞损伤 (3)内皮细胞骨架重构 (4) 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5)穿胞作用增强(6)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 (7)迟发持续性渗漏2. 液体渗出的意义:作用 具体内容防御 稀释毒素和有害物质 带来抗体、补体 纤维素交织成网 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不利 炎性水肿、积液机化、粘连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白细胞的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白细胞渗出:各种白细胞渗出到血管外 炎细胞:渗出的白细胞 炎细胞浸润:炎细胞聚积(一)白细胞的渗出过程1白细胞边集2白细胞粘着3白细胞游出及趋化作用趋化作用: 定义: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的现象。此种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特点:三方面a. 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b.不同的炎症细胞对趋化因子的反应不同c. 趋化因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内源性:主要有C5a、LTB4(白细胞三烯 B4)、 IL-8等;外源性:主要为可溶性的细菌产物 (二)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吞噬作用、免疫作用、组织损伤吞噬作用:是指白细胞游出到炎症灶,吞噬病原体以及组织碎片的过程。吞噬过程: 识别及附着 调理素识别并粘着被吞噬物,此过程称调理素化 吞入 杀伤或降解 v 炎症的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也不同: 在急性炎症的早期,中性粒细胞首先游出。48小时后组织内则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v 由于致炎因子不同,渗出的白细胞也不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在一些过敏反应,则以嗜酸性粒细胞渗出为主。 中性粒细胞形状:核分叶状,胞浆含中性颗粒作用:活跃的运动和吞噬能力(细胞防御)炎症介质临床:急性炎症和炎症的早期化脓性炎(脓细胞)巨噬细胞(血液:单核细胞)形状:核呈肾形或不规则扭曲,胞浆丰富。作用:大吞噬细胞。运动,较强吞噬能力(细胞防御);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吞噬 处理 呈递抗原临床:慢性炎症和炎症的后期非化脓性炎,病毒性感染和原虫感染演变:泡沫细胞(脂质);类上皮细胞(结核杆菌)朗罕巨细胞多核异物巨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形状:核分叶状,胞浆含嗜酸性颗粒作用:运动和吞噬能力较弱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临床;亚急性炎症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炎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形状体积最小,核圆形浓染,胞浆极少细胞和细胞细胞转化而来,卵圆形,核圆,位于一侧,车轮状,胞浆嗜碱性作用运动能力弱,无吞噬能力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临床慢性炎症,结核,梅毒,病毒,立克次体。四、炎症介质1.定义:是细胞崩解或体液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故又称化学介质。2.作用:扩张小血管血管壁通透性升高白细胞趋化作用发热、致痛组织损伤按病变性质分: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一)变质性炎概念:变质为主,而渗出和增生较轻好发部位:心、肝、肾原因:感染、毒素、中毒或病毒病变:变性、坏死举例: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二)渗出性炎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卡他性炎1.浆液性炎:(1)特征:以浆液渗出为主(2)病程: 呈急性和亚急性(3)原因:高温毒蛇咬伤、蚊蜂叮咬、病毒细菌感染(4)好发部位及表现 黏膜: 浆液性卡他 浆膜: 炎性积水疏松CT : 炎性水肿2.纤维素性炎(1)特征: 以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为特征(2)病因及发病机制:细菌毒素:白喉、痢疾杆菌、肺炎球菌毒素内源性、外源性毒物:尿毒症时的尿素、汞中毒时的汞(3)好发部位、表现及典型例子:粘膜: 形成灰白色假膜,称假膜性炎假膜 = 大量纤维素+白细胞+坏死组织如: 白喉 (气管,咽),菌痢(假膜性结肠炎) 浆膜: 机化性粘连 如: 绒毛心肺: 实变 如: 大叶性肺炎(4)结局:3.化脓性炎(1)特征: 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2)病因: 多由化脓菌引起。(3)发生的条件:两个,缺一不可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坏死液化(4)脓液的性状及组成:浑浊的凝乳状液体脓液=脓细胞+坏死组织+浆液(脓清)(5)分类: 三种表面化脓和积脓 蜂窝组织炎:弥漫性化脓性炎A.特点:呈蜂窝状,易扩散B.病因:溶血性链球菌 透明质酸酶:溶解透明质酸 链激酶:溶解纤维素C.部位:疏松CT、皮肤、肌肉、阑尾脓肿:局限性的化脓性炎A.特点:有脓腔,易局限,易形成转移性脓肿B. 病因: 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血浆凝固酶: 使 aC.病理变化:D.结局:疖: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痈:多个疖的融合出血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 和鼠疫等非独立的炎症类型卡他性炎(1)概述:发生在粘膜,不引起组织破坏,轻度渗出性炎症。(2)部位: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3)分类: 浆液性卡他(感冒初期流鼻涕) 粘液性卡他(菌痢) 脓性卡他(化脓性支气管炎)六、炎症的结局痊愈 完全痊愈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不完全痊愈机化,纤维化,瘢痕迁延为慢性蔓延扩散局部蔓延组织间隙,自然管道(肾结核)淋巴道播散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足部感染)血道播散 菌血症毒血症 败血症 脓毒败血症第三节 慢性炎症原因:1、病原微生物持续存在,毒力弱2、长期暴露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毒性因子3、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持续几周几月增生为主 淋巴、浆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为主1.炎性息肉在致炎因子长期刺激下,局部粘膜上皮和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所形成的突出于粘膜表面的带蒂的突出物2.炎性假瘤:由于局部组织炎性增生形成结节或团块,肉眼及X线观察与肿瘤相似,称为炎性假瘤。 二、慢性肉芽肿性炎1.概念:是指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为主,并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称为“肉芽肿性炎”或“炎性肉芽肿”。 0.52mm2.分类感染性肉芽肿: 如结核伤寒麻风等(常与cell免疫有关)异物性肉芽肿: 如手术缝线滑石粉等肿 瘤第一节 概述 肿瘤为多发常见病,恶性肿瘤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西方国家,癌症死亡率居第二位。我国城市居第一位,农村居第三位。我国常见的10大恶性肿瘤按死亡率高低排列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大肠癌、白血病、淋巴瘤、子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等。 一、肿瘤的概念 1.概念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2.特征 (1)分化不成熟 (2)无限制生长 2.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肿瘤性增生 非肿瘤性增生 增生单克隆性 多克隆性 分化程度 失去分化成熟能力 分化成熟与机体协调性 相对自主性具有自限性病因去除 持续生长停止生长形态结构、功能 异常正常对机体影响 有害有利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1、反映肿瘤的良恶性 2、反映肿瘤的组织来源1. 良性肿瘤 (1)来源组织+瘤如纤维瘤、脂肪瘤、纤维腺瘤等(2) 器官+形状+瘤膀胱乳头状瘤、皮肤乳头状瘤等2. 恶性肿瘤(1)癌: 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来源组织+癌:如乳腺癌、鳞癌器官+组织+癌:如胃腺癌、食道鳞癌等(2)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来源组织+肉瘤:纤维肉瘤(3)癌肉瘤:癌与肉瘤成份同时存在3.特殊情况(1) 母细胞瘤 恶性-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 良性-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肌母细胞瘤(2) 虽称为“病”或“瘤”,实际上都是恶性肿瘤 白血病、精原细胞瘤等(3)恶性 瘤 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畸胎瘤、恶性神经鞘瘤第二节 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一、肉眼形态1.肿瘤的形状 在脏器表面 向外生长:息肉状、乳头状 (良) 菜花状、蕈状 (恶) 向内生长:溃疡状 (恶) 沿管壁生长:缩窄状、硬化状 (恶) 弥漫肥厚状(恶) 在实质脏器内 结节状(良) 分叶状 (良、恶) 弥漫状(恶) 树根或蟹足状 (恶) 囊状 (单房、多房) (良、恶) 2.颜色: 灰白(良性瘤或癌);灰红(肉瘤) 黄色:含脂肪组织较多,如脂肪瘤; 红色:血管丰富,如血管瘤; 黑色:色素痣、黑色素瘤; 3.硬度: 软:实质多,间质少,或有坏死,或肉瘤; 硬:实质少,间质多,或有骨化、钙化或癌。 4.肿瘤的大小: 5.数目:一至数个。二、 组织结构1. 实质:指肿瘤细胞是肿瘤的主要成份,大多一种,少数二或三种;决定该肿瘤的命名、性质、形态结构和生长方式;按分化程度分:高:良性(临床经过较好) 低:恶性(临床经过较差)。分化:在病理学中,系指肿瘤细胞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程。2. 间质:主要由结缔组织和血管构成,可有淋巴管和少量神经纤维,对肿瘤实质主要起支持和营养作用。 结缔组织、血管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加速肿瘤生长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代表机体抗肿瘤反应 肌成纤维细胞:收缩、产生胶原和限制肿瘤细胞扩散 第三节 肿瘤的异型性 概念:异型性指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分化程度:指肿瘤细胞和组织与其来源的细胞和组织的相似程度。异型性与分化程度关系: 异型性小者,肿瘤组织(细胞)分化程度高 异型性大者,表示肿瘤组织(细胞)分化程度低意义:肿瘤性增生、非肿瘤性增生;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一、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指肿瘤组织空间排列方式上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如细胞排列紊乱,层次、极向消失。良性肿瘤的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其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恶性肿瘤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瘤细胞排列更为紊乱,失去正常的排列结构、层次或极向。 二、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1) 细胞的多形性: 大;大小形状不一,可见瘤巨细胞。分化差的肿瘤,其瘤细胞很原始,体积不大,大小和形态也可以比较一致。 (2) 细胞核的多形性: 核大,核浆比例失调,大小形状不一、浓染,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膜增厚,核仁清楚,可见双核、多核、巨核、畸型核,核分裂像常增多。病理性核分裂像:不对称性、多极性、顿挫性等。 对诊断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3) 细胞浆的改变: 核糖体嗜碱性。(4)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细胞器数目减少或发育不良(细胞分化幼稚)核糖体增多(蛋白合成增多)溶酶体增多(可释放水解酶)细胞间连接减少细胞核的多形性对区别良恶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细胞浆内的特异性产物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细胞来源。代谢改变:核酸代谢:合成代谢增强,分解代谢降低。蛋白质代谢: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酶系统:氧化酶减少蛋白分解酶增加。酶谱一致性。糖代谢:糖酵解增强,中间代谢产物可合成蛋白质及核酸。间变是指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状态或异型性明显。有的恶性肿瘤主要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称为间变性肿瘤。第五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生长速度良性瘤: 慢 恶性瘤: 快 慢突然加快:良性恶性生长速度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1. 生长动力学影响因素:(1)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即从一个细胞分裂繁殖为两个子代细胞所需的时间。但多数恶性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并不比正常细胞更快。(2)生长分数:指肿瘤群体细胞中处于增殖阶段(S期+G2期)的细胞比例。生长分数越大,肿瘤生长越迅速;反之,则生长缓慢。2. 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 在一个肿瘤细胞群体中,既有新细胞不断产生,同时又有细胞因不断凋亡、坏死而丢失,两者平衡状态直接影响肿瘤组织的生长速度。肿瘤的生长主要取决于瘤细胞的生成大于丢失的程度。3. 肿瘤血管形成肿瘤血管形成是指实体性肿瘤在机体内诱导形成新生血管的现象。如果没有新生血管形成来供应营养,肿瘤在达到1-2mm的直径和厚度时(107个细胞左右)将不再增大。因此,诱导血管形成的能力是恶性肿瘤细胞能否生长、浸润和转移的前提之一。二、肿瘤生长方式和扩散1.生长方式:三种 (1膨胀性生长 (2)浸润性生长(3)外生性生长(二) 肿瘤的扩散恶性肿瘤所特有的1.直接蔓延随着肿瘤的不断长大,瘤细胞常常连续不断地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侵入并破坏邻近正常器官或组织,并继续生长,称为直接蔓延。2. 转移: 定义: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 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 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的过程。所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或继发瘤。 途径:(1)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首先到达局部淋巴结。先聚集于边缘窦,以后淋巴结肿大,质地变硬,切面常呈灰白色。 (2)血道转移:是肉瘤常见的转移途径,但癌也可发生。常见部位:肺、肝转移瘤特点:多发、散在、界清、位于器官表面癌脐:器官表面转移瘤结节,中央出血坏死下陷。(3)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恶性肿瘤侵破表面,瘤细胞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内器官表面,形成转移瘤。如Krukenberg瘤 腹腔:胃癌大网膜、腹膜、卵巢等 胸腔:肺癌胸膜 颅内:脑瘤脑脊膜 特点:多数瘤结节,血性积液 (三) 恶性肿瘤浸润与转移机制重要作用:侵袭能力的亚克隆瘤细胞 肿瘤内血管形成1. 演进与异质化演进: 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的现象,包括生长加快,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 异质化: 肿瘤细胞的不同亚克隆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敏感性等方面的差异。 原因:附加基因突变亚克隆获得不同特性。2. 局部侵袭: (1) 肿瘤细胞间粘附力 cadherin、Fn细胞间连接 (2) 肿瘤细胞与基底膜的紧密附着 Ln受体, Fn受体 (3) 细胞外基质降解 Cathepsin-D, u-PA溶解Ln 、Fn (4) 肿瘤细胞的移出 阿米巴运动游出3. 血行转移进入血管的癌细胞,形成转移灶小于千分之一。癌细胞表面表达CD44变异分子-识别毛细血管后静脉内皮细胞。器官选择性: 肺癌 肾上腺、脑甲状腺癌 骨4.分子遗传学上皮钙粘基因 金属蛋白酶抑制物基因nm23(non-metastasis) 第六节 肿瘤的分级与分期1. 分级:级:高分化;级:中分化;级:低分化2. TNM分期系统:T:肿瘤原发灶大小(T1-T4) N:淋巴结受累(N0,N1-N3) M:血行转移(M0,M1/M2) N:Lymph Node,表示淋巴结转移的情况。No:没有淋巴结转移。N1:只有少数淋巴结转移。N2:很多淋巴结转移。第七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垂体嗜酸性细胞瘤:肢端肥大症胰岛细胞瘤: 阵发性血糖过低 二、 恶性肿瘤 (1) 并发症: 坏死、出血、穿孔、骨折 (2) 疼痛 (3) 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 机体严重消瘦、无 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4)异位内分泌综合征:非内分泌腺发生的恶性肿瘤产生的激素或激素类物质引起的内分泌症状、神经肌肉以及骨关节和血液等方面的症状或异常,如:ACTH、PTH、TSH。副肿瘤综合征:肿瘤通过产生某些物质间接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关节、肾脏、皮肤等系统发生病 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异位内分泌综合征属于副肿瘤综合征一种。第八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的形态差别大核分裂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 多见,可见病理核分裂生长速度 缓慢缓慢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包膜形成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动,后者常伴有浸润性生长。;继发改变 很少发生坏死、出血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等转 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 发 手术切除后很少复发手术切除等治疗后较多复发对机体影响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用。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l.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是相对的,无绝对界限。2.有些肿瘤界于良、恶性之间,称交界性肿瘤。3.有的良性瘤可转变为恶性瘤。4.极少数恶性肿瘤可完全自然消退,自愈,但绝大多数不能,应及时治疗。第九节 常见肿瘤举例 一、上皮组织肿瘤(一)良性上皮组织肿瘤1. 乳头状瘤 来源:被覆上皮(鳞状、柱状、移行上皮) 部位:皮肤、泌尿道、胃肠道肉眼:乳头状 镜下:乳头状上皮+结缔组织轴心特点: 外耳道、阴茎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易恶变2. 腺瘤 来源:腺上皮部位:甲状腺、 乳腺、 肠等肉眼:息肉状、乳头状、结节状镜下:腺管大小不同、 形状不规则 (1)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 来源:结肠、直肠黏膜上皮 形状:息肉状,有蒂 病变:肿瘤性腺上皮形成分化好的小管或绒毛状结构;两种成分混合存在称管状绒毛状腺瘤特点:绒毛状腺瘤易恶变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好发部位:直肠、结肠 特点: 多发性、家族性、易恶变(2) 囊腺瘤常见于卵巢 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易恶变 粘液性囊腺瘤 (二)上皮组织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肉眼:息肉、蕈伞、菜花、结节、蟹足切面灰白、干燥镜下:癌细胞呈巢状(癌巢)、腺泡状、腺管状或条索状排列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网状纤维在癌巢的周围转移:多经淋巴道转移晚期和分化差者经血道转移1. 鳞状细胞癌部位:鳞状上皮被覆或有鳞状上皮化生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食管、喉、子宫颈等肉眼:常呈菜花状、溃疡状 切面灰白色 癌组织也同时向深层作浸润性生长 镜下:分化好的癌巢中,可见细胞间桥、角化珠 角化珠或癌珠: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 分化较差的无角化珠,无细胞间桥 瘤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性并见较多的核分裂像2.基底细胞癌部位: 多见老年人面部,如鼻翼 肉眼: 溃疡, 生长慢, 镜下: 基底细胞样癌巢特点: 转移少,放疗敏感。3.尿路上皮癌(移行细胞癌)部位:膀胱、肾盂、输尿管4. 腺癌是从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来源: 腺体、导管或分泌上皮部位: 胃肠, 胆囊, 子宫体等 肉眼: 乳头状, 菜花状结节状, 可见坏死或溃疡(1)腺癌 部位:多见于胃肠、胆囊、子宫体等 镜下: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的腺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明显,常不规则地排列成多层,核大小不一,核分裂像多见。(2)粘液癌又称为胶样癌 部位:常见于胃肠 镜下:初时粘液聚积在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该细胞成印戒状,又称印戒细胞。 (3)实性癌:或称单纯癌属低分化的腺癌,恶性程度较高 部位:乳腺,少数胃及甲状腺。 镜下:癌巢为实体性,无腺腔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高,核分裂像多见。 有的癌巢小而少,间质结缔组织多,质地硬,称为硬癌。 有的则癌巢较大较多,间质结缔组织相对较少,质地如脑髓,称为髓样癌。 二、间叶组织肿瘤良性间叶组织肿瘤瘤恶性间叶组织肿瘤肉瘤镜下:肉瘤细胞弥漫排列,不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网状纤维在肉瘤细胞之间。间质内结缔组织少,血管丰富。1. 纤维瘤 来源:纤维结缔组织部位:四肢及躯干皮下 肉眼:有包膜, 结节状, 灰白色, 质硬 镜下: 编织状排列2. 纤维肉瘤来源: 纤维结缔组织(纤维母细胞) 部位: 四肢及躯干、皮下肉眼: 细腻鱼肉状有坏死出血镜下: 瘤细胞梭形排列紊乱异型性明显 3. 脂肪瘤来源:脂肪组织部位:四肢、躯干、皮下4. 脂肪肉瘤来源:原始间叶组织部位:腹膜后及大腿深部软组织肉眼:结节、分叶状,黄红色镜下:分化差, 明显异型性和多样性的脂肪母细胞 5. 平滑肌瘤部位:子宫、胃肠、支气管肉眼:结节状、有包膜、灰白、质硬镜下:梭形细胞、编织状、核杆状6. 平滑肌肉瘤部位:多见于子宫、胃肠,偶见于腹膜后,肠系膜肉眼:细腻鱼肉状,出血,坏死镜下:梭形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少对判断恶性程度有重要意义7. 血管瘤来源:血管内皮部位:皮肤多见肉眼:无包膜, 浸润生长, 红斑或结节状镜下: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8. 血管肉瘤来源:血管内皮细胞部位:各器官和软组织(皮肤多见)肉眼:结节状,丘疹状,常见坏死,出血镜下:不规则管腔,异型性及核分裂像9.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来源:纤维母细胞,组织细胞部位:肢体,腹膜后和腹腔肉眼:结节状,无包膜镜下:纤维母细胞呈束状、车辐状排列,见单核、多核瘤巨细胞,泡沫细胞,各种炎性细胞。 10. 软骨瘤来源:软骨组织部位:手,足多见肉眼:与透明软骨相似,灰白,有光泽镜下:成熟软骨细胞组成,分叶状11. 软骨肉瘤 年龄:40 70岁来源:软骨母细胞部位:多见骨盆、股骨、胫骨肉眼:半透明,分叶状,钙化镜下:软骨基质中散在有异型性的软骨细胞12. 骨巨细胞瘤年龄:20 40 岁来源:间充质细胞部位:四肢长骨骨骺端X-ray:偏心、多房,肥皂泡样阴影肉眼:灰黄,常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镜下:单核基质细胞、多核巨细胞 13. 骨肉瘤 年龄:常见青少年来源:骨母细胞部位:股骨下端和胫,腓骨上端肉眼:灰白,质地细腻,有出血坏死镜下:瘤细胞呈梭形,多边形及不规则形,肿瘤性成骨。X线片上形成日光放射状条纹和Codman三角,有助于骨肉瘤诊断。癌与肉瘤的区别 癌 肉 瘤组织来源 上皮组织 间叶组织发病率 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