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章 增分宊破1 四类实词字字对译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57158098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章 增分宊破1 四类实词字字对译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章 增分宊破1 四类实词字字对译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章 增分宊破1 四类实词字字对译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增分突破一四类实词,字字对译增分突破一四类实词,字字对译 考情快递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考试说明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既考查识记能力,又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多”在此处是“称赞,喜欢”之意。答案A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译文:_(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译文: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状语后置句、判断句。(1)“若”是代词,你,你们;“奈何”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为什么”;“此若家之宝也”是判断句。(2)“诱”是动词,诱导,引导;“进”是动词,进取;“推拔”是近义词连用,推举选拔。“推拔于寒素中”是状语后置句。答案(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参考译文】 欧阳君出生在闽地乡下。还是幼童时,就不跟其他小孩子亲近玩耍,行走坐立常常自己独处。十多岁时,在乡里没有关系好的朋友。每当看见河边山畔有一点点风景可以观赏,内心就独自欢喜,常常手拿一本书,流连于风景而忘了回家。遇到月明风清之景,有时很晚了还会留在那里,内心怅惘不能释怀,自己却不知道原因,大概他的本性就喜欢山水吧。不怎么懂文章时,跟随别人去问文章字句,忽然有一句话非常合乎他的内心,很长时间内心感到很得意,长吟高啸,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他的父母不了解他的内心,常常对乡里人说:“这孩子不知道他心志怎样,怕不会成为沦落的饥民吧。不知道他这样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乡人中有知道事情多见闻广的人,都来祝贺他们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欧阳行周从此就天天读书,叹服仰慕圣人平易近人的教化,通晓君臣父子之间的礼节,对于忠于君主孝敬长辈这些事情,唯恐达不到圣人的要求。提笔写文章,言辞秀美,才思敏捷,一般人们说不出来的,他写起来却很容易,从此名声在乡里显扬。建中、贞元年间,他的文章兴起,名声更加显扬,瓯闽一带,人们不知道还有别的文人。 恰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在文章方面名望很高,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常公到福建之后,把欧阳行周比作芝英。每逢他有文章问世,就屡次加以赞赏激励。游玩宴饮,一定会招来欧阳行周同席。欧阳行周更加谦让有礼,一举一动绝不会失礼。常公对他的了解,随着时间更深入了。欧阳行周的名声逐渐在江淮一带响亮起来,并且都传到京城去了。当时的人认为常公善于识别真正的人才。不久,宰相陆贽主管科举考试,搜罗天下文章,录取士人之多,之前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欧阳君的名字自然也在榜中。经常跟欧阳君文道相同、才能不相上下的,有侍郎韩愈、校书李观,等到把欧阳君并入几百年来的杰出人物中,人们到现在才信服。欧阳君的文章新奇,没有什么沿袭的东西,才能不曾乏困过。他精于事理,所以文章大多周密详尽;切合于感情,所以叙述事情非常详尽:应当让他职掌当下的文坛,来改变文风。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了啊! 欧阳先生和我论起来有交情,外家是一个家族。所以他写的文章之中,为我的伯舅所写的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从文集里得到验证。所以我在幼年时,就在外祖父家拜见过欧阳君。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来到福州,献上欧阳君的旧文一共十编,从头到尾有很多篇,哭泣叩拜请求我为他写一篇序言。我已经答应他的要求了,但文章终究没写完。欧阳价没有文名,又早就死去。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人查访他的后人,于是找到了他的孙子欧阳澥。不能让欧阳君的文章就断绝在他的传人身上,于是为他的文集题写序言,也用来完成他后人的心愿。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把握不好。翻译重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把握不好。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但不少学生在做题时仅凭主观臆断,直译,字字落实,但不少学生在做题时仅凭主观臆断,不注意字字对译,这一点在训练中尤其要提醒学生注不注意字字对译,这一点在训练中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意。2不分单双。在文言文中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不分单双。在文言文中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果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果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词,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语的一个词,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3弄错通假。对古代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或按原字去解释,或将它作另外的字解释。都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4不明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仍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5不辨古今。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把握动态语境,义与境合分析句子成分,确定类属利用句式修辞,前后贯通联想课文例句,善于迁移借助相关成语,触类旁通代入句中验证,语意顺畅 现场阅卷评阅试卷,明确得失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4分)译文:_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4分)译文:_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4分)译文: _试卷采样试卷采样我来阅卷我来阅卷采样得分采样得分(1)_(2)_扣分依据扣分依据_我来答题:我来答题:_【对比分析】采样得分(1)0分(2)2分3分3分扣分依据 (1)B项“劳”为慰劳、犒劳之意。“劳”为烦劳,是现代汉语之意,用在此不正确。(2)供:供奉,属一词多义,理解错误。祭礼:应是两个词,属单双不分,应各自翻译成双音节词,祭祀和仪式。因此扣2分。左右:左右的人,随从。属古今异义,未翻译出来。因此扣1分。良:的确,诚然,确实。未能翻译出来。扣1分。规范答案(1)B(2)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定向规范六种实词释义方法 一、音形训义法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可以通过字形来解释词义,是谓形训;还可以通过字音来解释词义,是谓音训(或者叫声训)。如:解析昧,形声字,从日,未声,音mi。从日,与光线有关。说文解字:“昧,爽且明也。一曰暗也。”可见,“昧”字本义为“日出前天将明而未全明”,引申为“糊涂”“冒犯”“违背”等。而C项中理解为“冒犯”,不恰当,根据上下文语境应该解释为“违背”才通顺。答案 C 二、对文断义法 所谓对文,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意相关的对句中,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常常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比如成语“尔虞我诈”,相对应位置上的“虞”和“诈”,“虞”可能不了解,但“诈”是“欺骗、欺诈”之意大家都懂,就可以推知“虞”也是“欺骗”之意,从而求出该成语的意思是互相欺骗。同样的道理,文言文中,很多对文的词语可以互训。对文训释的意义在于据已知训未知、由易知训难知。这就便于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如:解析 D项,“由”应该理解为“出于”。而C项干扰较大,致使很多考生误选。其实C项中“人众车舆”是一个典型的对文,“人”和“车”都是名词,根据对文的特点,“众”和“舆”词性也应该相同,意义也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再联系上下文,文中是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因此可以猜测C项,将“舆”解释为“众多”是对的。答案 D 三、语法辨义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要判断文言实词的具体词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词性、用法和意义。如:解析 A项,命题者将“著”解释为“显著”,理解为形容词,修饰限制后面的“令”字,这样理解明显不妥,因为这个句子中,“著”处在谓语位置上,并且后面带有宾语“令”,因此,应该理解为动词,意思是“表述”“写成”,“著令”的意思是“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答案 A 四、语境推义法 文言实词大多具有多义性,即词义是不确定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确定一个实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我们可以联系语境进行具体分析。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如:解析 C项,“预”是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在古汉语中确实有“参与,加入”的意思,但在这里将“参与,加入”的意思代入到句中,觉得不通。再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第五段整体上是围绕曹彬的“料事在前”来写,因此“预”在这里应该是“预先”的意思。答案 C 五、成语证义法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出文言实词的词义。如:解析C项,“绳”字后面带了代词“之”作宾语,“绳”字在这里活用作动词,题中解释为“捆绑”,不合语境意思,应该解释为“约束,制裁”,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来理解C项中“绳”字的词义。答案 C 六、联想明义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即所谓立足于教材,选材于课外。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联想学过的课文例句,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提醒同学们,牢记课文经典例句。如:解析B项,将“遏”理解为“禁绝”,不妥,因为“遏”后面带的宾语是“水陆津要”,是地方,如果解释为“禁绝”,那应该是禁绝某些事务。从语境来看,文段是说九真太守李逊听说刺史滕逊之要来交趾赴任,就分别派遣两个儿子截断水陆要道,阻止滕逊之上任。因此,这里的“遏”宜理解为“阻止、阻拦”。这一义项我们可以联想到学过的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浪遏飞舟”来印证。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