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56982297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纲阐释考纲内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级(理解)。考纲阐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词(重点掌握但不局限于考纲所列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选文在字典中的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考点分布1.一词多义。 2.通假字。3.古今异义词。4偏义复词。5.词类活用。粤题精讲1(2011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解题时可用代入法,把各选项的答案放入语境中来判断答案是否合乎语境。合乎语境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A 项“苦”是“苦于,以为苦”之意。如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B 项“纵”是“释放;放走”之意。如: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 项“抵”是“到达,抵达”,之意。如:抵京、抵临、平安抵达。【参考答案】C【参考译文】东乡人罗提督的战功在圣武记中记载得很详细了。他的智慧也足可以谋划大事,不是只凭借武力称雄一时。罗提督曾经率领军队进入南山,搜捕残余的贼寇。村民深受猴群偷吃田里的粮食之苦,早晨一定用火器才能惊跑猴群。罗提督问明原因,让人捕来一只猴子,剃除猴子身上的毛,在这只猴子的脸上画上大眼睛、很丑、很奇怪的脸。第二早晨等群猴来时,把那只猴子放回去,猴群都惊吓跑了,以后再不来了。(罗提督)任职夔州游击时,夔州关靠近夔州峡,山水迅猛湍急,瞬间千里。贩卖私盐的船到了(往往)就敲锣呐喊,越过夔州关走了,他们的船都配备大炮器械,船两旁绑着大毛竹,像弓一样弯着。有别的船要追上时,就砍断绳子将毛竹发射出去,追上来的船一定翻覆水中,没人敢触犯(他们)。罗提督招募擅于游水(泅渡)的人(士兵/勇士),(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等盐船经过时,靠近船用锯子锯盐船的舵。盐船抵达夔州关时舵正好断掉,盐船不能前行,触碰礁石被撞破,贩卖私盐的人就全部被抓获。罗提督年轻时不务正业,多次行窃,县令抓捕到他,用棍杖将他打晕,将他抛弃在荒野。(罗提督)半夜苏醒过来,艰难地爬到一老婆婆家,老婆婆救了他。于是他改变品行,投身行伍,在同辈中是最骁勇善战的。当赵金龙发动叛乱时,罗提督接受任命,和总督卢坤前往平叛。叛军已经疲困,就要被擒获了。当时宣宗皇帝命令尚书宗室禧恩前来监督军队,(禧恩)还没有到,众人商议等待禧恩来了再进攻。罗提督说:“包围时间长了,我方军队就会懈怠,叛军必定会逃跑。”于是违背众人的意见马上进攻,叛军几乎全部被消灭。罗提督常向别人讲述自己年轻时做贼的事,一点都不忌讳,(罗提督)还邀请(延聘)文人(读书人)详细地(清晰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异乎寻常/奇特/奇异)男子汉啊。(罗提督)改变品行后,才娶了妻子,他忽然患上了怪病,各种方法都治不好。一个道人路过门前说:“我有办法可以救你,只是要拿三十千钱才能给你配药。”罗提督自忖家里贫穷,哪里拿得出三十千钱,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病得就要死了,你也会饿死。如果卖掉你,换成钱去买药,那么我们俩都可以活了。”妻子哭泣着听从他,后来他的病果然好了。罗提督做游击官后,就派人寻访他的妻子,用重金将妻子赎回,还像当初那样做夫妻,报答妻子当年卖身救自己的恩情。这事不值得作为范例,然而拿这与年轻时共同经历艰苦、富贵后厌恶嫌弃糟糠之妻的人比较,这当中的重情与薄情的差别几乎不能用里来计算。罗提督天生豪杰,光明磊落,怎么能用道学家的准则来衡量呢?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蕡后鉴录卷下,有删改)【注释】上:皇上,指朱棣。【名师剖析】A 项中的“语”是个多音多义词,读“y”时是“谈论,说话”的意思,但这里不是大家在“谈论”什么,而是皇上对诸位将领说话,所以不能理解为“谈论”,而应该理解为“对说”,读“y”。B 项,根据上下文语境,是间谍说宋忠欺骗部队中北平籍的将士,说他们全家都被皇上杀害了,丢弃的尸体填满了沟壑,所以,“委”应该理解为“丢弃”,如果理解为“放置”,则不符合语境。C 项中的“识”作动词时有三种义项:知道;认识;识别。根据上文众将士根据旗帜而知道其家人还在,因而取义项较为合理。【参考答案】D【参考译文】丁丑年,俞瑱在居庸关大肆抢掠,在当地居住的百姓偷偷地前来报信。皇上说:“通往居庸关的山路地势险要,是北方边境通往北平的像衣领、咽喉一样的要害之地,如果有一百个人把守那里,那么有一万个人也别想图谋它。现在,俞瑱占领了这个地方,这种地理上的便利被他所占有,我们势必要把它夺回来。就好像家的后门,怎么能允许把它舍弃给强盗土匪呢?现在趁着俞瑱刚刚到达(居庸关),又忙于抢掠,民心不服,攻取它非常容易;如果放纵他而不去攻打,他增加兵力据守(居庸关),以后就很难攻取了。”于是就命令徐安前往居庸关讨伐俞瑱。徐安攻占了这座城池,俞瑱逃到怀来,依附宋忠。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说:“假如贼人知道稳定、团结人心,小心谨慎地防守这个关口,即使我们想攻占它,怎么能够这么快就攻破呢?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们,不可错过(机会)呀。”于是命令吴玉把守它。皇上对诸位将领说:“宋忠在怀来握有重兵,有必然(与我们)争夺居庸关的势头,趁着他还没有到达,(我们)可以首先攻击他。”诸位将领都说:“贼人众多,我们人少,很难与他们争锋,攻打他们没有益处,应该稳固防守来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你们有所不知,贼人虽多但他们是刚刚聚集在一起的,他们的内心并不一致,宋忠轻率急躁,缺少谋略,生性凶残,自以为是,我们趁着他们还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们一定可以打败(他们)。”癸未,皇上率领八千名精锐骑兵、步兵,卷起铠甲(形容轻装疾进)进军。甲申,(大军)到达怀来。在到达之前,抓获了贼人的间谍,(间谍)说宋忠欺骗(部队中)北平籍的将士:“你们归降我后全家都被皇上杀害了,丢弃的尸体填满了沟壑,(你们)应该给他们报仇。”将士听说这件事,有人相信有人不信。皇上知道了这个情况,就用他们的家人做前锋,使用他们原来的旗帜。(宋忠的)众多将士远远看见旗帜,知道父母、兄弟、孩子都还活着,高兴地说:“啊,我们本来没有灾祸的,是宋都督在欺骗我们,差一点被他迷惑了。”于是调转枪头前来归降。宋忠和余下的众人仓皇摆兵布阵,没有列成战阵,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宋忠大败,逃入城中。我军趁机攻入城池,宋忠藏匿在厕所里,搜查中抓获了他,并且还擒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剩下的人全都投降了。诸位将领擒获宋忠以后,非常高兴。皇上说:“宋忠本来就是一个平庸的人,凭借着能说会道,阿谀奉承,用财物贿赂奸恶之人而得到官职,刚掌握兵权,便骄躁放纵。这种迷乱心性的小人,我看待他就好像是狐鼠而已。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欢喜的?”请将领都磕头说皇上说得对。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名师剖析】A 项中的“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作“认为奇特、奇异”。B 项中的“起”,常见义项有“出身”之意,可以根据语境特别是句末的“寒微”一词推断出来,该词一般指人的身份地位,据此推断“起”为“出身”之意。 C 项中的“诛”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杀戮;惩罚;责求。根据语境,涉及太子谋反的事是一件大事,罪行是很重的,所以此处应把“诛”理解为“杀戮”的意思。D 项中的“弛”主要有两个义项:放松;毁坏,废弃。根据上文提到的“武事”及下文提到的“守将避兵”等内容,应取义项较为合理。该题延续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及知识迁移的考查方向,题中所选的几个实词,虽非特别常见,但难度不大,“起”、“弛”少见,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 120 个实词之外,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语境及平时的积累来正确解答。这也提醒我们,在文言文学习中,要尽可能多地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养成经常归纳、温习的习惯,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参考答案】B【参考译文】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他的曾祖父为躲避五代的战乱,迁家到濮。李迪修养深厚胸怀博大,他曾经带着自己所写的文章去拜见柳开,柳开认为他是奇才,说:“先生有辅佐之才。”李迪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提拔任知制诰一职。真宗驾临亳州,李迪任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县。一群逃亡的兵士聚集在一起劫掠城镇,官府派兵搜捕,很长时间没能捕获。李迪到任后,将所派的兵士全部撤回,暗中打听探察知道了盗贼居住的地方,部署骁勇精锐的兵士,将贼擒获,斩首示众。曾经在休假时,忽接到诏命在内东门应对,皇上将三司使马元方上奏的年出入材用数额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旱灾害,(皇上)问他有什么办法,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资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我想任用李士衡代替马元方,等他来了,一定拿出几百万金帛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皇上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当初,皇上将要册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进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后非常怨恨他。天禧年间,李迪被授予给事中之职。周怀政的事件,皇帝很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中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儿子,竟然想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将寇准贬至雷州,又认为李迪朋党勾结,贬到衡州。丁谓派人威胁他,后来丁谓事败,李迪任河南知府。李迪来京师朝见,当时太后垂帘听政,(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辅佑养育天子成这样,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蒙受先帝厚恩,现在见到天子圣明,我不知道皇太后盛德,竟到了如此程度。”太后(听了)也很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县祭岳为皇上祈求丰年,仁宗告诉辅政大臣说:“祈祷不是李迪应做的事,一定不要让他前去。”元昊进攻延州,州里的军事长久废弛,守将有人以其他名义逃避作战,李迪希望去守卫边境,(仁宗皇帝)下诏不允许,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李迪是贤能的宰相,当仁宗刚即位时,章献太后临朝听政,颇自恃其才,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够使宦官近臣不敢窥伺觊觎,等到仁宗君主的德望一天天树立,章献太后也保全了美名。古人所说的社稷之臣,在这儿可以见到了。粤考规律1自 2004 年广东省单独命题以来,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文言实词中的多义词在句中的解释。如 2004 年的“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巧”在文中是“善于”的意思);2005 年的“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候”在文中是“拜访”的意思);2006 年的“谭谢不纳,母大困/谢:道歉”(“谢”在文中是“谢绝、拒绝”的意思);2007 年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录:记载”(“录”在文中是“抄写”的意思);2008 年的“振”“收” “造”;2009 年的“奇”“诛”“弛”; 2010 年的“语”“委”“识”;2011 年的“苦”“纵” “官”“抵”等。2考查内容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理解有一定难度或干扰性的词语等。常见的错误选项的设计方法有:望文生义、意思接近但表述不当等。3有考查价值、便于设置赋分点的实词容易在翻译题中出现。考点透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列出了高中生应重点掌握的 120 个文言实词,它们是: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盖 故 固 顾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这 120 个实词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词汇,考生应切实加以掌握。具体讲,就是掌握一词多义、通假现象、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注: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集释及例句选译见配套资料制胜锦囊)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考点一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语言现象,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思,因此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而“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则应解释为“攻取”。一般地说,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信“信”的本义是“诚实、不欺骗”。因为“诚实、不欺骗”的事自然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于是引申为“确实”,“遵守诺言、履行成约、不变卦”,“不怀疑”;从“确实”可推及表明一些事物真实性的物证,于是又引申为“凭据”;“消息”具有一定的“确定”性,来往的“函件”的内容具有确实性,于是又引申为此义;从“不怀疑”极而言之,便又引申为“极度尊敬,甚至以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既然对某人“不怀疑”,便可由他做主,于是又引申为“听凭、随意”。一词多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就较常见,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文言文中则更为普遍。尽可能多地掌握词语的多种义项,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最基本的意义,我们称它为这个词的本义;而其他义项,都是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来的,叫做引申义;有时,一个词还有些义项与本义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借义;用打比方的方式形成的词义则叫比喻义。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个义项中的哪个义项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就可边学边总结有关知识。如:适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还可以把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中有关“适”的词义也补充进来。如:这说明了一词多义中的“多义”只有靠积累才能掌握。考点二 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它包括“通用”和“假借”两类现象。“通用”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也相通的字之间的通用。“假借”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并不相通的字之间的借用。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同音,被假借为“早”,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它的意义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通假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如“张良出,要项伯”中“要”通“邀”。2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具告以事”中“具”通“俱”。3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4同声旁字互相代替。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畔”通“叛”。高中课本涉及的常见通假字不超过 100 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高考虽然很少直接出题检查考生对通假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考生若无这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障碍。(注:常见通假字分类辑录见配套资料制胜锦囊)考点三 古今异义词从文言到白话,大多数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古今词义的演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词义扩大是指词的外延的扩大。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好”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的缩小有以下三类:(1)词义程度的减弱。如“怨”,古义指“恨”的意思;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责怪”的意思。(2)词义范围的缩小。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今专指女子的配偶。(3)词义义项的减少。如“迁”,古代常用义项有“迁移”“转变”“调任”“升职”“贬谪”“流放”,现在只剩下“迁移”“转变”这两个义项。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来表示一种对象,现在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种现象叫词义的转移。词义转移现象有以下几种:(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解。(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如“勤”,古义是“辛苦”,与“逸”相对;今义转移为“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如“慢”,古义是“怠慢”的意思;今义是指“速度缓慢”,与“快”相对。(4)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转移。如“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属动词。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以下几种:(1)褒义词变为贬义词。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2)贬义词变为褒义词。如“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今义的“锻炼”,完全是褒义词。(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却大多是两个词,意义往往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妻子”等。(注:常见古今异义双音节词辑录见配套资料制胜锦囊)考点四 偏义复词在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反的单音节语素构成,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起陪衬作用,它所表示的意义虚化了甚至消失了,整个词的意义由另一个语素承担,这样的词就叫偏义复词。1意义相近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哪个语素表示词义,哪个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才能正确地解释。考点五 词类活用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有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用法发生了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3)名词、动词作状语;(4)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5)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本书在专题十六中专门论述,在此不一一赘述。解题指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的热点、难点。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体,是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翻译文言文的核心。因此,在积累常见实词,掌握其基本义的基础上,正确推断它在文中的含义尤为重要。1借助联想,推断词义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词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据此正确理解词义。如:句中的“诣”在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中意思为“前往,到”;句中的“竟日”在项脊轩志“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中意思为“整天”;句中的“比”在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意思为“等到”。回忆起这些课文中的句子后,可把该词在课文句子中的意思放进试卷的语境中,看是否解释得通。2把握语境,据境析义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在具体的句子中属于哪种义项,最有效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把握语境,据境析义,依境解文。阅读文言文,要有“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意识,一句话、一段文字的语意是贯通的,结合句意、文意就可以顺势推出词的意义。如:句中“子母”并不是今天的“儿子和母亲”的意思,根据前文说的是借贷的事,可知“子母”在这里指的是“本金和利息”;“责券”则是“索取借据”的意思。3明确语位,依位断义文言文句子的结构是有一定规律的,实词在句中也有一定的语法作用,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这就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依据。如:句中“薄”是谓语,“逼近”的意思。句中的“饭”带了宾语“之”,因而在句中作谓语,“饭”应为“给饭吃”的意思。4分析结构,对应求义古人为文讲究对称,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词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和谐。把握文言句子形式上的这个结构特点,有助于准确推测词义。如:句中的“正色”与“危言”对应,“正色”指一脸正气,“危言”就不是现在的“危言耸听”中“危言”的意思,而是“言辞公正”的意思,“正色危言”合在一起译为“义正词严”。是典型的整齐句式,句中“受变”依据“涉难”的意思(即“经历磨难”)可以推知应为“经受变故”之意。5联系成语,推断词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该词的成语,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如:句中的“第”初看不好理解,如果联系成语“书香门第”,则可推知释为“住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