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菱歌敌万金(职称论文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859765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曲菱歌敌万金(职称论文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曲菱歌敌万金(职称论文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曲菱歌敌万金(职称论文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刊物名称:中学语文出版社名称:湖北大学中文杂志社刊号:CN42-1021/G4号出版时间:2011年第11期国内邮发代号:38-833“一曲菱歌敌万金”课改下的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刍议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罗本俊(226402)一高尔基说过:“情节是性格的发展史。”这说明作文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可是,遍观现今高中学生,富有个性的作文又有几个呢?从孩子一进入小学学写作文,我们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正规系统”的作文教学。我们绞尽脑汁把各种作文的窍门灌输给学生反反复复告诉他们该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强迫他们记住数不尽的成语、形容词,要他们抄下大段大段的优美词句恨不得总结一个作文公式,让学生一套就得。可是,若干年过去了,我们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作文的“公式”也根本无处可寻。经年累月,同学们甚至在我们的鼓励下养成了一种作文的坏习惯不停地堆砌所有想得起来的形容词,努力把一个个句子打扮得花枝招展。他们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强调的目的,才能更加确定清晰地表达思想,甚至以为叙事要生动、说明要准确、论理要严谨就必须有华丽的装饰,而毫不理会这种装饰是不是必要。事实上,往往那些不必要的装饰使学生的表达变得拖泥带水,不知所云,使学生在无谓的词语夸张中变得麻木,以致忽略了文句本身所要表达的个体意义。1922年,梁启超在南京高等师范作了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的专题讲演,提出了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规矩:“该说的话,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地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同时该文还指出了养成上述坏习惯的原因:“因为他们不是有话在肚子里要说才作文,乃是因为要作文才勉强找话来说。”为了弥补“勉强找话说”的尴尬,我们可怜的孩子便只好拼命地装饰每一个句子。同时期的叶圣陶在他很有影响的作文论里也建议中学生“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他指出:“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晚年时期的吕叔湘也一直坚持认为“作文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张志公先生也“鼓励学生说实实在在的话,说现成话,更不允许说假话。”(以上引述均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出版)“说出实实在在的话”,就是要讲出自己内心的话,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里写出“个性”。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充满了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这是矛盾的共性;而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事物的个性。共性比个性深刻,但它只能大致地包括个性,而不能完全代替个性;而个性又比共性丰富,它不能完全进入共性之中。列宁讲过:“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联系高中作文教学,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只有个性的才有共性的,只有自己的才有大家的。鲁迅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致陈烟桥,鲁迅全集第13卷第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写作的过程是极富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的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叙述,创造性地表现世界、描写世界,创造性地表现社会,描写社会,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描写自己。写作应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写作中可以创造性的表述真善美,在写作中也可以不断地审视自我,完善自我。因此,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一项报告所指出的:“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结构和语言,都应有所创新,写出自我的独特之处。让学生多多参加诸如“中学生性情作文(网络)大赛”(新浪网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萌芽杂志社举办)、“全国中小学生个性成长作文大赛”(湖南省第二课堂杂志社2011年举办)这类提倡性情写作、自由表达、展示个性的作文写作锻炼,对提高学生创造性地描述世界,描述人生,表达自身独特感受能力是极为有效的途径。作家赵丽宏认为,作文传习是人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的重要条件,这种文化的传习能够避免产生高学历的野蛮人(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因而写作训练应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里写出个性,写出人文色彩,让自己的才能得到极度的发挥。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特别指出:“考能力永远是高考命题的主题。”从1999年开始的高考话题作文形式及至现在的新材料作文、提示语加命题作文形式,都是在倡导人文、倡导个性、强调对学生个体的尊重等现代教育理念下应运产生的,它极大地改变了以往那种限定文体、限定思维方向的作文格局,提出了“三自”政策(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使广大考生从封闭性的作文模式和被动的应试定势中走出来。可以说,作文“三自”政策的开放性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与写作空间,使考生的写作才华得以充分展示,思想个性得以尽情张扬,创造思维得以从容发挥。广大考生正是用足了这“三自”政策,才写出了许多富有时代色彩、足以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创造才能的篇章。三(一)、作文个性化教学需要个性化的教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关键在于能拥有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同样,实施作文个性化教学,也呼唤能涌现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的语文教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像朱自清、叶圣陶、夏丏尊等人都曾经担任过中学语文教员,他们鲜明的生命个性曾经让多少后学之辈景仰不已。曾几何时,一场文化浩劫让许多饱学之士磨却了生命的棱角。即使在改革开发时期,由于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标准化要求,让中学语文教师也几乎成了“标准人”。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从技术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于漪语),去除教学中的匠气,展现人师的天职,按照人的发展规律与语文教育规律去教语文。在社会已经给教师提供了优厚的物质保障的今天,教师应该摒弃名利之心,无需慨叹“长铗归来兮,出无车,食无鱼”,而是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向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生命本色:或机智,或风流,或幽默,或诙谐,或灵动。我们应当明白,教师的魅力全在于渊博的学识、独特的个性、高尚的人格所放射出来的人性光辉。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播种阳光到别人心中,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课程改革的浪潮,呼唤着广大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深入到学生中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忧伤着他们的忧伤,幸福着他们的幸福。让学生对老师不再是敬而远之,而是敬而近之。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在良性的互动中,让课堂“乱”出生命的色彩,使作文教学彰显出生命的个性。(二)、作文个性化教学需要个性化的学生让学生在体悟生活和美文阅读中培养自己的个性现实生活永远是作文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美就是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体味生活,“才能写出属于你自己的这一个”(别林斯基语)。无数文学巨匠的创作经历都昭示了这一点。当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横流,人心不再宁静,而是变得浮躁、喧嚣。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淡泊以明智,宁静以致远。”只有让自己的一颗浮躁的心渐趋宁静,才能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感悟。笔者曾经以“感动”为话题要求学生尽显自己的性情。有写父母为自己的双胞胎上学挣学费,双双参加拆房队的(笔者所在农村确是活跃着这一支支拆房队);有写母亲怕“舞蛮”的幼儿从铺上跌下来,不惜养成了弓形睡姿习惯的;有写奶奶为遇上车祸的爸爸“叫魂”场面的(笔者当地农村确有这种风俗)。按照这种要求,笔者组织学校文学社社员参加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个性成长作文大赛,收获颇丰。“为文之情莫乎真”,正因为来自学生自己独到的体验,道出了真挚的情感,才让阅卷的老师一次次感动。即使像2011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拒绝平庸”这样一篇难以写成记叙文的题目,考生也完全可以以厚实的生活基础为依托,连缀出一篇篇感人的篇章。如一篇描写老语文教师的优秀作文,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独特。退休后有理想,闲暇中有追求,平凡而有境界,平凡而不平庸,完全得益于这位考生平素的细微观察和深邃思考。如果说体悟生活是作文个性写作的源泉,那么,美文阅读就是作文个性写作汩汩而至的无数溪流。阅读,是一次富有诗意的心灵对话。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美文阅读,就是在进行一次精神的旅游。你尽可以展开自己的翅膀,放飞自己的畅想,自由地在作者创造的广阔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宇宙里翱翔。这是一种诗情、诗趣、诗意的熏陶渐染,一种审美创造的享受和满足,一种兴趣的张扬,感情的喷发。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作者和我两忘、文章与我交融的诗化境界。因此,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亲近社会、亲近自然;还要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尽量多读经典名著,以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研究同龄人的佳作,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对生活的感受力,以便让学生能激发出写作创造力,学会用个人的眼光和心灵去感知和体验,用自己想说的话去写自己想作的文章。让学生能真正解放自己的心灵,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自己的心灵不受任何的约束,任何的限制,就是自己的感觉器官都不受任何约束、任何限制地自由活动着,外部的世界和心灵的世界进行着畅通无阻的交流,没有外和内的区别,没有天和人的界限,外部世界就在自己的感觉中,自己的心灵就在外部的世界中。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教育的惟一规范就是自由。”这种自由规范的作文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没有浮躁,没有喧嚣,营造的是自然、和谐、宁静的教学气氛,高尚的非功利的教学行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2、让学生能个性化的思维美国的教育家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由此看来,在写作中,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必须在创新的目标下同步发展,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2011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作文“发展等级”里对考生的思维深度列出三条内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对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要求并不是很高。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频繁的社会实践,在自己的大脑里应该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深度,有对社会、对人生独到的认识。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甚至对学生的“另类”思想、“另类”作品也要从语言创新和思维创新的角度去积极评价。当然,学生的思维有时候也显得肤浅,甚至偏激。这就需要作为首席的语文教师能加以正确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真实”不等于“健康”,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对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是多么重要!思想从哪里来?思想从学习中来,思想从研究中来,思想从批判中来,思想从创造中来!所以陶本一教授认为,作文是思维品质的锻炼,而不是仅靠掌握写作技巧就能解决的,要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不断进行思维的锤炼,才能不断提高作文水平。3、让学生能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高中生作文的语言虽然不同于作家的创作那样具有风格,但每一个学生思想品格、性格志趣、生活环境及文化修养,对其作文语言运用必然会有一定影响。只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往往无视这一点,学生作文的语言个性常常因为老师的喜好被扼杀了,其作文语言往往是“一律看齐”,作文中的语言往往不是他们内心所发出的。丰富的人生,五彩的生活,广阔的世界,多姿的自然,在他们笔下都成了一种颜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在学生的笔下却很无奈。在百人一腔中,他们失去的不只是语言,而是丢失了“个性生命”。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让学生去创造美,并让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一切只有通过丰富而有个性的语言来达到。作文语言不仅仅是遣词造句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思考,去描摹,去叙述,让他们的文章有小溪清流,也有大江奔腾;有浅吟低鸣,也有引吭高歌;有对生命意义的困惑与探问,也有对纷繁生活的静思诠释花季的绚烂,雨季的感悟,青春一季的日臻成熟,都通过自己的生花之笔酣畅淋漓地宣泄。(三)作文个性化教学需要充满个性化的教学氛围由于长期因袭的作文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存在许多弊端,教师往往用一统化的应试作文标准去规范学生活泼舒展、风格迥异的放胆文,使学生谨小慎微地就范于套路或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真实的个体生命之间是存在着独特性和差异性的,人的个性化反映在作文上应该是思想的多元化和表达的多样化,而当前的学生作文大多是人云亦云的复制思维,是味同嚼蜡的公式化语言,是与作文教学价值相悖的人与文的分离。写作教学应当呼唤创新思维,呼唤从生命主体的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呼唤有呼吸、有脉搏、有趣味的活生生的语言。这就需要教师从高度自觉地培养学生独立的人生立场和自主的人格体系出发,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多边对话,产生对话场效应,从而营造出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氛围。唐朝诗人朱庆馀曾写过一首题为闺意献张水部的七言绝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以新妇比自己,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征求张籍的意见:明日要写出什么样的好文章,才能赢得主考官的青睐呢?张籍很快回了一首题为酬朱庆馀的绝句:“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虽然许多姑娘,穿的是齐地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人们并不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曲清亮的菱歌,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呢!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向纵深实施,通过富有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这片充满生机的“湖面上”,同样会飞出更多的清亮的菱歌!2011年9月7日完稿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