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总结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5814065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57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知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高中生物知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高中生物知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点:从生物圈到细胞、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中) 知识点总结 包括从生物圈到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学说三部分内容。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最小的生命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有无核膜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最本质区别,核糖体是原核细胞的唯一细胞器, 细胞膜是原核细胞的唯一的生物膜结构(后面内容会学到)。细胞学说的建立是基于对大量动植物的研究而实现的,其过程体现了科学事实发现的一般规律;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从个体水平深入到细胞水平。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过程: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在判断位置和移动装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常见考法 本内容是高中生物的基础,主要目的是告诉大家高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属于概述性的一个知识点。本内容单独考查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与细胞的基本结构(以后继续深入学习)等内容综合考查时可能出现简答题。误区提醒 学习时,有关显微镜的使用要联系初中的知识,牢固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内容可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掌握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准确把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代表类群;细胞学说的内容和建立过程能用发展的观点来理解,识记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典型例题】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下列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其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细胞B.变形虫的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C.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配合完成D.生命系统的各层次层层相依,具有相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解析:本题考查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增殖的生命活动;单细胞生物依赖于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生命系统层层相依,但又有各自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答案:D2. 用一般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 cm,若改用3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在1.5 cm左右B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呈现p字母C观察向日葵叶片的保卫细胞时,若将玻片标本向右方移动,则视野下保卫细胞向左方移动D视野下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解析: A错误,放大倍数越大,玻片与物镜的距离越小。在显微镜的视野里看到的是倒立的虚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故B、C、D三选项正确。答案:A【总结升华】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目标顺时针移动,则这个目标的实际移动方向也是顺时针。可以画图想象一下。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易) 知识点总结 本节属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部分,就目前来讲,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个就是教材设置这一节的主要意图。本节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和措施。其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考查的主要内容。常见考法 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素材,以此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部分内容在命题的时候,一般以新材料为背景,采用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方式,难度不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措施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环境污染的类型和防治等考查时也可以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误区提醒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不只是指的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三个方面,直接价值: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文学创作等;间接价值:即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潜在价值:未知的价值.构成物种多样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注意不要把直接价值中的研究、美学、文学创作等当成是间接价值。【典型例题】例1. 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A. 封山育林,大量繁殖,禁止捕猎 B. 让当地人大砍大种,狂捕乱猎,先富起来C. 实行有计划地开采和利用 D. 砍掉原有林木,营造人工树林解析:封山育林,大量繁殖,禁止捕猎某种生物的同时,可能会因为过度干扰自然规律,引发新的生物危机 ;让当地人大砍大种,狂捕乱猎,先富起来破坏性行为,不利于环境保护;营造人工树林因其营养结构简单,不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对某一野生资源的保护。答案:C【总结升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并不是绝对禁止开发利用,而是要合理地、有计划地、科学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在基因物种、生态环境的层面进行。保护不等同于不利用,要注意资源的可再生性和输入输出比例适宜,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知识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中) 知识点总结 本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第三个功能信息传递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没有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将无法进行。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分为三种,即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信息传递的作用有三个主要方面:有利于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莴苣的种子萌发,蝙蝠的捕食;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动物的求偶炫耀行为,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植物的开花往往需要一定的日光照射时间;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当雪兔数量减少时,这种营养缺乏状况就会直接影响到猞猁的生存,猞猁数量的减少,即雪兔的天敌的减少,又促进了雪兔数量的回升。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点: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它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之所以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即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有一定限度);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则恢复力稳定性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表现出的能力,二者呈负相关关系,二者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提高稳定性的措施有两点: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对生态系统适度利用;对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常见考法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在考查时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重点考查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要分清楚到底是体现了哪一点作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概念和提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在高考中,通常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其他方面的功能综合考查,本节内容一般占的比例不大。误区提醒 生态系统的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信息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是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信息则属于物理信息。信息传递既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并且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到底是体现了哪个方面主要是看外界干扰程度,如果干扰程度没有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则体现抵抗力稳定性;反之则体现恢复力稳定性。【典型例题】例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 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解析:小草返青向食草动物传递颜色信息,属于物理信息.因此物理信息并不都是来源于环境,而植物也不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不一定沿着食物链传递。答案:D【总结升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可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且方向可以是双向的,即相互传递。其作用体现在生存、繁衍和种间关系调节上。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中) 知识点总结 本节是介绍生态系统功能的第二部分,即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不同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的具体方式是有些区别的,这个问题必须的分别进行分析。碳循环是必须掌握的物质循环的例子,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如果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顺利进行,就会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影响,严重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造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时进行的。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常见考法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部分考查时占有较大的比重,通常结合碳循环的例子来考查大家对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的理解程度,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都经常出现。在高考中,物质循环的考查通常和能量流动结合起来,以物质循环为载体考能量流动的相关问题,通常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一般难度较大。误区提醒 物质循环的对象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而不是化合物。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不是单纯的物质移动。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通过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要注意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分,通常以不作处理的、保持自然状态的分组作为对照组,改变条件的分组作为实验组。【典型例题】例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 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途径之一D. 增加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由图可知,气体X为二氧化碳,乙为生产者,丙为初级消费者(动物),丁为次级消费者,丙的无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沟通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甲为分解者,如果甲缺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答案:C【总结升华】碳循环的图解是高考的常见考点,解题的关键是找到大气与生产者的位置,只有二者之间具有相互的物质流通过程。对于碳循环的单独考查中,侧重于对上述图解的判别,而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往往要与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的形式变化相联系。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难) 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本节属于其中一个方面,也是三个功能中最关键的一个,也是学习难度最大的一个。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应用都是需要学习的重点问题。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能,生产者通过自身的代谢将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的化学能,以有机物的形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传递和转化,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研究能量流动关键是要学会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可以这样分析:流入一个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有三条,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没有第二个去路。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通过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可知能量流动有两个主要特点:单向流动,不可逆转,沿着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研究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常见考法 本节内容难度较大,考查形式灵活,选择题和简答题的考查形式都很常见。多数考查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相关问题,还可以结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来综合进行考查。误区提醒 生产者的同化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也是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真正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就是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而不是含有的有机物的比。数量金字塔可能倒置,但能量金字塔不会倒置。【典型例题】例1: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3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单位为百万kJ.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百万kJ,但其中118761百万kJ的能量未被利用。请据此回答:(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百万kJ。(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的能量的百分比是 。(4)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各营养级生物内的大量能量被 ;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 ;还有少量能量被 利用。解析:(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的总量.118872118761=111百万kJ;或为3.0+15.0+41.5+51.5=111百万kJ;(2)从A到B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5/111)100%=13.5%;(3)异化作用是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1.8/3)100%=60%;(4)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全部能量的原因有: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少量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答案:(1)111.0 (2)13.5 (3)60% (4)呼吸作用消耗 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分解者【总结升华】本题看似繁琐,但实际考查的是能量流动中的基本知识。 解答能量流动涉及的试题时,要熟练掌握能量流动的方向;另外,常见考点是能量流动的计算.主要对于食物链和传递效率的选择,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易) 知识点总结 本节是生态系统的入门知识,也是认识生态系统的基础,我们研究生态系统,就是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是我们研究生态学部分的最大范畴。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指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四部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水分、空气、无机盐等)和能量(阳光、热能等)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它的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就会崩溃。食物链和食物网又称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有很多种,如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等,通常提到的食物链是捕食链。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各生物之间单方向食物连结,终点是不被其他生物所食的生物;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是第四营养级,以此类推;同一消费者的营养级并不固定,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占不同的营养级;一条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生物之间多方向食物连结,一般认为,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常见考法 本节是生态系统的基础部分,难度不大,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具体内容或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误区提醒 整体认识本节内容,明确生态系统结构的含义,见下图:【典型例题】例1.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位于同一营养级 B. 一定能固定CO2C. 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 一定是植物解析:生产者都位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属于自养型生物,即能够把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实现了无机界能量向有机界能量转换的过程。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和自养型细菌。答案:D【总结升华】生产者的判定标准能够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有机物.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缺一不可,它们在系统中行使着各自的功能。自养型生物充当生产者沟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循环、消费者作为异养型生物在物质的流动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分解者同样是异养型生物,与前者不同的是,它们是以其他生物的遗落物为生活资源,沟通了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循环。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中) 知识点总结 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t表示,(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常见考法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在平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误区提醒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对于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不同于自然种群。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S”型,包括外来物种入侵,除非题目中告知了理想条件下或实验室条件下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无环境阻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考虑“J”型变化。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我们要想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解决,如引入天敌、断绝食物来源等措施,而不能是控制在K/2左右。解析:根据题意,种群a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时趋 于平衡,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之所以不能无限增长,主要是种群数量的不断增 加,种内斗争加剧而致。种群b在前期不断增长,尚未达到K值就锐减,既不是“S”型、也不是“J”型增长曲线。从曲线图分析推出二者不是竞争关系,因为开始时二者的数量同步增长了一段时间,排除竞争可能性;也不是捕食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呈波动的关系,且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从图中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答案:C【总结升华】曲线图是在生态学部分考查过程中的常考形式,一定要看清坐标,注意把握曲线的总体和细节变化,仔细分析来解决。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易) 知识点总结 本节介绍群落的相关问题,群落的结构就是在群落水平上要研究的问题。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研究群落,就是研究的群落的各种生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和群落演替等方面的内容。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可以用丰富度来表示,不同的群落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种间关系是我们研究群落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间在数量上往往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周期性变化,且捕食者数量高峰的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也就是说,先增先减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后减的是捕食者。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问题较多,数量上多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结局有三种,一种是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一种是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取而代之,第三种是二者在空间、食物、活动时间等方面发生变化,出现差异,即生态位逐渐分开。寄生有体表寄生和体内寄生两种,寄生者和寄主之间的数量关系因不同的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对寄主数量没大影响,有的对寄主数量有较大影响。互利共生的生物必须首先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种。植物的垂直分布和光照、温度等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与其食物和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很多,如光照强度、地形、湿度、土壤条件等,使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演替是指随时间的变化,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常见考法 本节内容在平常测试和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的理解程度,一般难度不大。误区提醒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群落的结构,包括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和演替,空间结构只是群落结构的一个方面,群落的演替可以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种间关系是不同种群生物间的关系,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不能称为种间关系,如种群内个体间的斗争叫种内斗争,但不能叫捕食,也不是竞争。群落的种间关系作为常见考点,要能够区别四种关系的曲线。其中,竞争和捕食关系曲线的考查深度较大。而物种丰富度调查实验,能够理解其中的探究步骤和实验方法即可。【典型例题】例1. 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对曲线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M以N为食 B. N以M为食C. M与N无捕食关系 D. M和N的数量改变相同解析:捕食者以被捕食者为食,所以捕食者的种群密度随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其减小而减小,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由上图曲线分析出N为捕食者,M为被捕食者。答案:B【总结升华】对于捕食曲线,确定其关系的方法,除了判别趋势,还有就是利用:先出现的被后出现的捕食;数量多的被数量少的捕食来判别。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中) 知识点总结 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t表示,(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常见考法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在平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误区提醒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对于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不同于自然种群。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S”型,包括外来物种入侵,除非题目中告知了理想条件下或实验室条件下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无环境阻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考虑“J”型变化。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我们要想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解决,如引入天敌、断绝食物来源等措施,而不能是控制在K/2左右。【典型例题】例1.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解析:根据题意,种群a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时趋于平衡,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之所以不能无限增长,主要是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而致。种群b在前期不断增长,尚未达到K值就锐减,既不是“S”型、也不是“J”型增长曲线。从曲线图分析推出二者不是竞争关系,因为开始时二者的数量同步增长了一段时间,排除竞争可能性;也不是捕食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呈波动的关系,且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从图中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答案:C【总结升华】曲线图是在生态学部分考查过程中的常考形式,一定要看清坐标,注意把握曲线的总体和细节变化,仔细分析来解决。知识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其他植物激素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中) 知识点总结 本节包括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两个重要方面的内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同种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程度高;敏感程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越低,达到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也较低。关于生长素的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用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出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一个是通过实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并且在这个探究实验中提到了预实验这个问题,需要大家注意。其他植物激素还有四类,即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株增高,促进果实发育,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促进萌发;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脱落酸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生长抑制剂,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植物体各个部位都可以产生,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常见考法 在平时测试和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等等。误区提醒 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的理解是一个常考易错的问题,如右图: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g。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C处的浓度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大于C处的生长素浓度,将会使生长受到抑制。抑制过度将会导致植物死亡,但植物不会缩小。【典型例题】例1. 如下图所示,如果茎a侧生长素浓度在B点所示浓度.下列对茎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哪项较为准确( )A. 在OA段范围内 B. 在BC段范围内C. 在BD段范围内 D. 在BA段范围内解析:由题意可知b处的浓度大于a处,促进生长作用强于a处,当a处所在浓度对应B点浓度时,则茎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该在BD段范围内。答案:C【总结升华】解题关键是茎所需的浓度较大,一般不考虑高浓度抑制的情况.因此b处浓度大于a处浓度。知识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中) 知识点总结 本节是植物激素调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这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所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问题。主要有四个重要实验,分别是由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完成的。我们需要注意每个重要实验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对照思路,达尔文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的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詹森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进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温特并没有把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到1934年科学家才最终确认了这种物质就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均为幼嫩且生长旺盛的部位;根尖和成熟叶片合成生长素极少。在这些部位,通过一系列过程将色氨酸转化成生长素。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极少。生长素的运输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即极性运输;在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在芽尖、根尖等不成熟组织的尖端,生长素的运输也会受到外界因素(如地球引力、单侧光、离心力)的作用下发生横向运输,如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常见考法 本节是植物激素调节重点考查的部分,在平时测试和高考中都会占有一定的比例。从能力要求上看,往往考查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往往搭载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都很常见。误区提醒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其合成不需要光,横向运输是在尖端完成的,但发生作用的部位在尖端的下面一段。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而琼脂对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无阻碍作用。感光部位在尖端,只有单侧光照射尖端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若无尖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不对称放置,也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典型例题】例1. 下图是燕麦胚芽鞘尖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定量测定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下列就测定结果进行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 光照引起生长素向下运输C.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 光照促进生长素的合成解析:3、4对照说明光照既不抑制合成也不促进合成,故不会引发生长素向下运输;1、2对照证明C项正确。答案:C【总结升华】生长素的产生与极性运输及光照无关,但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可能与单侧光有关。知识点:免疫调节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难) 知识点总结 本节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免疫学的应用三部分,难点部分是免疫系统的功能部分,包括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失调方面的问题。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免疫细胞,即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两种,两种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是成熟场所不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通过三道防线来起作用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不具有特异性,可以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出生后才建立起来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针对不同的抗原采取不同的作用方式,具有特异性,因此称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B细胞主要是针对于进入人体内环境的抗原,通过产生抗体起免疫作用,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针对于进入人体细胞内的抗原,并将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进而被消灭,称为细胞免疫。在初次进行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过程中,都会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而记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的速度更加快,这也是人们进行预防免疫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不能正常起作用就会引起免疫失调病,有免疫过强和免疫缺陷两种,如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免疫缺陷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过敏反应是一种过度免疫的结果,是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体液免疫的物质(即过敏原)也进行了相关的免疫引起的;反应迅速,消退也快,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灵敏、反应过度,“敌我不分”的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物质进行攻击的现象;作用机理往往是抗原与正常细胞物质的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了正常细胞,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预防、免疫治疗、器官移植都是免疫学的相关应用,预防接种利用的是二次免疫的原理;器官移植后患者要通过服用免疫抑制类药物来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也就是为了降低细胞免疫的作用,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常见考法 免疫调节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平时测试和高考中考查的频率非常高,尤其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更是出题的热点问题。在高考中,免疫调节多数以选择题的出现,考查大家对免疫系统的组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免疫失调、器官移植等方面问题的掌握情况。误区提醒 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虽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属于第三道防线;唾液、胃液中均有杀菌物质,但因其与外界相通,故属于第一道防线。干扰素是一种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效应T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对机体免疫有加强作用,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起作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免疫系统调节过程中常起协调作用,如病毒侵入机体,先进行体液免疫,再进行细胞免疫。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所产生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过敏原具有个体差异性,而抗原不具有个体差异性;过敏反应必须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才产生的,第一次不会发生过敏反应;抗原和过敏原都能引起体液免疫,区别在于差生的抗体的分布位置不同。【典型例题】例1. 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B. 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C.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D.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解析:体液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感染免疫中与细胞免疫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免疫作用.一般来说,病原体是含有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复合体,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不同的免疫活性细胞,因而常能同时形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不同的病原体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常以一种方式为主.例如,细菌外毒素需有特异的抗毒素与之中和,故以体液免疫为主;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抗体不能进入与之作用,需依赖细胞免疫将其杀灭;而在病毒感染中,体液免疫虽可阻止病毒在血液中播散,但要彻底消灭病毒仍需依赖细胞免疫。答案:C【总结升华】特异性免疫是由不同的淋巴细胞、淋巴因子、抗体参与调节的过程,具有专一性(特异性),各种免疫过程相互协调进行。两种特异性免疫过程不是完全割裂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吞噬细胞既在非特异性免疫中有作用,也出现在特异性免疫中。关键是:在第二道防线中,吞噬细胞将消灭病原体,而在第三道防线中,它只能起到吞噬、处理和呈递的作用。知识点:通过激素的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难) 知识点总结 本节内容较多,是人体内环境稳态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激素调节的发现,2人体常见的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4血糖平衡调节,5水盐平衡调节,6体温调节。激素即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虽然是以资料分析的形式给出,但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问题,促胰液素发现过程中的重要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其中体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是大家需要注意的。需要识记人体常见的内分泌腺和所分泌的激素及激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个需要掌握的重要的调节实例,要知道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明确反馈调节的概念、种类和意义,明确激素之间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并掌握血糖调节的机制和具体过程。血糖平衡调节是下丘脑作为调节中枢的一个重要例子。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既有单纯的神经调节也有神经体液调节。牵涉到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问题,即由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来促使垂体分泌促激素,促激素进而促进相关的内分泌腺分泌相关的激素,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又会反过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也在下丘脑,水的调节是通过抗利尿激素来实现的,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分泌后转移到垂体后叶,需要时由垂体释放出来。盐平衡的调节牵涉到的激素比较多,高中阶段只需知道醛固酮的保钠排钾的作用就可以了。通过几个具体的实例可以看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这样概括:第一,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第二,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影响大脑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度等。常见考法 本节内容较多,考点也较多,并且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考查形式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都很常见。在考查本节内容时,常常结合内环境与稳态来考查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其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等都是命题的热点问题。误区提醒 血糖调节既有激素调节,又有神经激素调节,调节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的作用器官主要是肝脏;血糖的去路中有肝糖原和肌糖原,血糖的来源中只有肝糖原而没有肌糖原,也就是说,肌糖原不参与血糖平衡的维持。反馈调节有正反馈和负反馈,我们学习的这些稳态调节的例子都是负反馈。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感觉中枢是大脑平层。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的神经中枢都是下丘脑,但具体调节机制是不一样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属于一类,由下丘脑通过神经元直接调控其分泌;甲状腺激素、性激素、醛固酮等是通过分级调节来完成的等等。【典型例题】例1. 8岁的小明因一次意外下丘脑不幸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他的( )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体温调节受到影响;血糖平衡调节受到影响;水盐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A. B. C. D. 解析:下丘脑是内分泌枢纽,受损后因为促激素释放激素的缺少,导致相应腺体发育和分泌障碍。同时,下丘脑是水盐平衡(新课标已改为资料分析内容)调节中枢.而言语是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答案:D【总结升华】神经与体液共同作用,调节稳态. 下丘脑是重要的内分泌调节器官,下丘脑既管理内分泌腺,又有传递兴奋的功能。知识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中) 知识点总结 本节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第2、3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是保证反射进行的前提。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叫传导,传导的过程和特点是重点问题。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K+通过离子通道向细胞外扩散,形成静息电位內负外正,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通过离子通道向细胞内扩散,产生动作电位内正外负,从而使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产生了兴奋的传导,并且这种传导是双向的。传导结束后,进来的过多的Na+再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叫突触,其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有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两种类型。由于突触的存在使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单向进行,在突触前膜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在突触后膜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而不能反过来进行,并且在时间上有了一定的延误。常见考法 本节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应注意理解、比较,本讲考点主要集中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既在选择题中出现,也在简答题中出现,但难度不大,反射弧异常引发的传导活动异常的题型较常见,包括对人脑高级功能的考查,通常出现在选择题中。误区提醒 搞清楚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神经元和神经细胞的关系,轴突、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关系,突触和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的关系等等。突触不包括突触小体,也不包括突触小泡,突触只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而不可能反过来,这也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的方式完成的,但神经递质不是大分子物质,其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神经递质有很多种,有兴奋性的和抑制性的,因此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不一定是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也可能是抑制。【典型例题】例1. 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1)兴奋部位电位外负内正,(2)电流由正电位部位流向负电位部位答案:C例2. 下图为人体两个神经元细胞模式图,图中距离AP=PB.若刺激P点,将发生的变化是 ( )A. A点和B点同时发生电位变化B. 释放的不可能引起B点所在的细胞抑制C. A点和B点都会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在神经纤 维上兴奋是双向传导的D. 兴奋可由P传向A、B,也可由A、B传向P解析:(1)兴奋在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D错;(2)化学信号慢于电信号,A错;(3)递质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B错。答案:C【总结升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突触小体内存在的神经递质经由胞吐被运到突触间隙,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作用速度慢于电信号,且单向释放。知识点: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目录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 知识点难易度 (中) 知识点总结 本节是学习人体稳态的总体概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和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其主要组成部分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即: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形成淋巴,淋巴再形成血浆,也即是说,淋巴的形成和去路是单方向的。内环境的成分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中存在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反之则不是,如血红蛋白、转氨酶、呼吸酶等在正常情况下只存在于细胞内,因此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对于酸碱度的维持所起作用的缓冲物质要注意准确把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可以用下图来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就会有疾病的发生,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如发烧。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常见考法 本章与必修三第二章的内容联系密切,是理解第二章的基础,在对本章单独考查时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主要考查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一般难度不大。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对本章的考查通常结合第二章所讲的调节的具体过程来综合进行考查,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一般难度也较大。误区提醒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只是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叙述方式。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中的溶液是不同的,凡是能够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都认为是外界溶液,如人的呼吸道中的液体、消化腔中的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细胞外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说血液属于细胞外液是不对的。稳态是一种相对的稳定状态,是保持动态平衡的,而不是恒定不变的。【典型例题】例1. 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所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