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介词(共3页)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55551603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介词(共3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代汉语介词(共3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代汉语介词(共3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古代汉语介词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例如:“通过”。(1)游行队伍通过了天安门。(2)通过学习文件,我对“三个代表”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介词能带宾语,但是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它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动词或主谓结构的前面作状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目的、对象等。总的来看,介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在古今汉语中是基本相同的,不过,古代汉语介词结构还是有自己的一些语法特点。1.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例如:(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东纪例(1)是“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的意思;例(2)是“以一当十”的意思。还有一些代词与介词组合的固定结构,如“是以”、“所以”、“所从”“所自”、“所由”、“所与”等 ,也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的宾语不能。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3. 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要作状语以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在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此外,现代汉语 的介宾结构还可以作定语(与群众的联系),古代汉语则不能。例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同上)我们认为介词的范围应该从严,只有动作意义已经虚化,不单独作谓语,或者作谓语时同作介词时意义又明显区别的词才能算作介词。因此,古代汉语介词只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下面对“于(於,乎),以、因、为、与”等较复杂而特殊的用法做一些介绍。一、于(於,乎)“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二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处所和时间。例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越王句践棲於会稽之上。 国语句践灭吴这 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例如: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第二种用法是介绍涉及的对象。例如: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 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第三种用法是表示比较。例如: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 这 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水寒”。“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 也使用,例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第四种用法是表示被动。(见被动表示法一节)二、以“以”字原是动词,义同“用”,虚化为介词。介词“以”的用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例如:寿毕,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 左传鞍之战 “以剑”“以肱”均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第二种用法是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例如: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西门豹治邺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八千人”是率领八千人的意思。 第三种用法是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例如: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第四种用法是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例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以” 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 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 面。例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恒公伐楚 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 “无以(亡以)”是一个凝固结构,“以”字后面也不带宾语。“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三 、为介词“为” 经常和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关系。例如: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 史记西门豹治邺 介词“为”后面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例如: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庄子秋水两句中“为”后的宾语均省略。 四 、因“因”的本义是茵蓆(坐垫),名词。引申为依靠、凭借的意思,动词。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来,由它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主要是下列两种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的。例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晁错论贵粟疏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司马迁报任安书2、表示动作作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这种用法大约在秦汉之后才出现。例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史记蒙恬列传五 、与“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 给予、帮助、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三种:1、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例如:陈涉少时,尝与人傭耕。 史记陈涉世家汉王与义帝发丧。 汉书高帝纪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例如:执其手而与之谋。 国语越王句践栖会稽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史记留侯世家3、 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例如:受时与治国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荀子天论吾与徐公孰美? 战国策齐策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