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听讲记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54963428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鹿洞书院听讲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白鹿洞书院听讲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白鹿洞书院听讲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鹿洞书院听讲记【文/张辉诚】联合文学 2007/10/31今日所能见白鹿洞书院,乃临溪而建,古木林立,风清荫凉,穿过明代文 学家李梦阳高书大楷白鹿洞书院山门,眼前一条石径,右下方一条小溪潺潺 流过,左边便是白墙,不一会儿朝溪流敞开的第一道院落大门即是先贤书院中国四大书院,白鹿洞(江西庐山)、嵩阳(河南登封)、岳麓(湖南长 沙)、睢阳(河南商丘)书院,大多依附名山而建,又各有著名学者主持讲学而 著称,书院教育本有别于国家制式教育, 崇尚自由讲学学风,久而久之便为当权 者所不容,明朝张居正、魏忠贤皆曾禁毁天下书院,清代则透过收编书院纳入国 家教育体制以收拢士心消除异说,此风一行,书院风貌自与原本精神有所不同了。四大书院中,又以朱熹曾重建、住讲过的白鹿洞书院尤为著名。白鹿洞书 院位于名胜庐山五老峰东南山麓,据陈舜俞庐山志载唐贞元年间(785-805)洛阳人李渤曾在此隐居耕读,豢养一只温驯白鹿,灵敏能听驱使,山民目为神鹿, 彼时称山凹为洞,故有白鹿洞之称。南唐李氏(李后主煜即南唐最后一名国君) 期间于升元四年(940)在此建立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乃 国都金陵国子监平行的学校机构。 北宋初年,才又在荒废的庐山国学旧址上建起 了书院,到了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军(今九江、星子、庐山一带), 派官员修复,自任洞主,订立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苦心经营,白鹿洞书院 名声遂潮涌鹊起,天下闻名。今日所能见白鹿洞书院,乃临溪而建,古木林立,风清荫凉,穿过明代文 学家李梦阳高书大楷白鹿洞书院山门,眼前一条石径,右下方一条小溪潺潺 流过,左边便是白墙,不一会儿朝溪流敞开的第一道院落大门即是先贤书院(朱子纪念馆),足踏凸石径再往前紧挨邻立即一座明代黄石棂星门,门后即孔庙, 孔庙边即白鹿洞书院,内有明伦堂,即朱熹讲学之处,白鹿洞书院边为紫阳书院, 内有一现代讲堂,再旁边乃延宾馆,延宾馆前有一栋二层楼白色洋楼,乃蒋公于 抗日时宣布抗战之处。五处院落俱背山临溪,奇木缭绕,蝉声嘶鸣,前不着村, 后不着店,彷如遗世独立,真乃养性修身之良地。我随着王邦雄、龚鹏程、周志文老师等一行人到白鹿洞书院,乃因龚老师 办了庐山国学研习营,邀请两岸著名学者在白鹿洞开讲,让报名参加的台湾各大 学中文系学生与会聆听。第一天,王邦雄老师上台开讲,主讲儒学的精神血脉, 从究天人之际谈天生德于予的人性之本然善,通古今之变谈上承三代下开百世的 责任与气魄,成一家之言谈西潮东渐的中国定位,再从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谈人之路、行、心、术,再接着谈人性就在人心的不安处显现,人心之善有呈现 义、自觉义和主宰义,再总说仁、义、礼、智乃价值的根源、判断、通路和权衡, 最后总结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乃人性本善, 既非原罪亦非苦业。整体而言,内容 平浅简易,却能直指本心,明白直接,加上王师语调截洁铿锵、不疾不徐,屡屡 趋身向前,振动右臂,力道通透如有助力,说到兴尽处,彷若无人,似不单与眼 前五六十人讲经,而是与白鹿洞先前诸贤诸生说讲,甚至是与庐山木精兽灵说讲 了。这便让我想起了陆九渊在白鹿洞讲学的情状了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是南宋儒学心学大师,他的治学方法和朱 熹主张不同,朱熹强调涵养须用敬、格物穷理,认为必先对古圣贤书泛 观博览而后逐建提升自我道德境界;象山却主张本心即理,强调应先发明本 心,本心呈现,理亦自现。简言之,全在尊德行或道问学的先后次序不同,但成 为君子圣贤的志向却无不同。两大儒者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透过史学家吕祖 谦的安排,共赴江西铅山鹅湖寺论道,双方思考进路不同,针对十余个问题进行 论辩,自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倒是陆九渊席上写了一首诗: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诗中说明了自己的立场是千古不变的本善之心,识得本善之心自能涵养扩 充,如涓流成海、拳石垒山,功夫简易却可长可久可大,倒是朱熹博览群书反成 了支离破碎的功夫,为学须辨识真伪学问的开端之处。朱熹自然对这首诗不甚感 到满意,但并未做和诗响应,三年后当年与会的陆九渊五兄陆九龄再次拜访朱熹, 朱熹认为陆九龄在这次谈话中承认为学之必要,终于写了一首和诗,诗云:德义风流宿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蔾杖出寒谷,又枉蓝与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此诗腹联极有名,所谓新知旧学云云完全表现出朱熹的道问学为 先的为学方法,一样可以从学问中通透古今。鹅湖之会后,朱熹虽无法认同象山之说,但仍在淳熙八年(1181),趁着 象山请朱熹为刚去世的兄长陆九龄写祭文而专访南康, 邀请象山至白鹿洞书院讲 学,象山登坛开讲即以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从切己观省, 讲到辨志,至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再谈到专 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最后说由是而于场屋,必皆 共其职,劝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不得为之君子乎?象山这 回演讲十分成功,聆者感动至有流涕者,朱熹深受感动,天气微冷却有热汗出, 频频挥扇。象山讲后,朱熹不吝当面赞美说好,并请象山写下讲义,刻成石碑, 让书院诸生时时诵读。如今象山讲义石碑还留在书院中孔庙厢廊墙上,朱熹也有白陆洞书院讲义 留在紫阳书院墙上,此刻重新读来还是亲切平易、 滋滋有味,但总觉得少了一点 精神,那点精神很有可能就是像王邦雄老师的生气和语调,以及这个人背后所肩负的圣贤责任气魄和洁身自好的君子修养, 活生生地展布眼前,或许这才是白鹿 洞书院讲学的命脉所在。也因此,我彷佛看见了讲坛上慷慨激昂的王邦雄老师背后彷佛还有朱熹、 陆九渊,更甚者还有孔老夫子,全都在王老师的手势、坚定语调和虽千万人吾往 矣的气魄中,一脉相承,一气相贯,霎时全都在白鹿洞书院里讲坛上重新活了过 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