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9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54165646 上传时间:2022-02-1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6.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9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9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9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近代,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电话,并先后传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的交通、通讯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影响其变化的主要的因素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和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现代化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经典高考题)“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解析】本题属于新课程新增加的考点“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内容。关键的一点是注意限定词“最早”。题中的“西洋风味”、“刀叉”等说明当时的上海的生活习俗在发生变化。而这一变化最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因此答案要选择清朝(清末),即B项。【答案】B【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其实有个小技巧:既然是问“最早”,那就一般尽量选较早的时期比如本题,明朝很明显不可能,“新中国”没那么晚,而且到了新中国除了少数高级领导外,普通民众也不允许再这样奢华了,考生一般在清朝和民国间徘徊,既然它问“最早可能”,那就选清朝! (2009高考四川文综)(60分)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 (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4分)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4分) 材料二 “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 (歌唱二郎山)(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6分) 材料三材料三 下表是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3)根据上表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3分)利用上表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3分)年份帆船汽船1870年14.12.71880年14.55.51890年12.010.21900年10.016.21910年8.426.2(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解析】(1)结合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后面的两问,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2)依据材料来概括康藏公路的积极作用即可。(3)本题是表格数据型材料解析题,注意表格中的项目和数据变化,从中找出规律。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原因。【答案】(1)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4分)。历史价值: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表述亦可相应给分)。有利条件:历史悠久,保存完好(2分)。(2)作用: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2分);沟通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2分);开发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2分)(3)帆船吨位数量逐步减少,汽船吨位数量逐步增加,航运业取得巨大发展(3分)。工商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航运业的发展(3分)【点拨】此题是一道融合了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题目,因此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水平。学生做题时应细细读懂材料,也要看懂图标内容,从多角度回答问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衣、食、住) 1.1.服装:服装: (1)鸦片战争前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效仿之风兴起。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2)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3)新中国成立:人们的穿着比较单调。5060年代,苏式服装列宁装和连衣裙流行;“文革”时期,绿军装和“干部服”(中山装)盛行。 (4)改革开放以来: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 2.2.饮食:饮食: (1)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2)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陆续开办一些西菜馆,被称为“中西大菜”。 (3)七八十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逐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4)酒、茶、烟等日常食品在近代也发生了嬗变,华资经营的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和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光顾的公共场所。 (5)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3.3.建筑建筑 (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月对比。 (2)近代居民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居住大院多分布在北方城市,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多分布在南方城市以及天津等地。 (3)同时期,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 (4)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装修热兴起。 1.“ 1.“断发断发” (1)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2.2.不缠足运动不缠足运动 (1)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2)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在广州正式成立“不缠足会”。 社会习俗(断发、不缠足运动、礼仪) 3. 3.社交礼仪:社交礼仪: (1)日常礼仪:民国时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废除“老爷”“大人”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同志”,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婚姻礼仪: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 (3)丧葬礼仪: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4.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风气发生根本改变,实行新婚姻制度,休闲生活成为时尚。 (1)建国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2)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物质生活:“吃”方面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穿”方面服装颜色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住”方面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习俗和社会风尚:政府实行双休日、又延长了节日休假时间,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1.1.社会习俗变化原因和特点社会习俗变化原因和特点 (1)原因: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以及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涌进中国; 政治运动及政府的推动; 进步人士的提倡,如维新派人士提倡不缠足运动。 (2)特点: 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具有半殖民化色彩; 伴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 发展不均衡:在空间范围上,开放口岸、都市变化快,农村、偏远落后的地区变化慢。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接受较慢。不同习俗的变化也不平衡,如服饰类的变化大于居住饮食的变化; 变化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2.2.中国近现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的不中国近现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的不同变化及其原因同变化及其原因 近代: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只是在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发生变化,而广大的农村几乎没有进入近代生活,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 原因:受外国侵略的影响,西方列强最早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并且东南地区受西方思想,特别是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大,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经济比较落后等。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日益改善,但到改革开放前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后,在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因: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特别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原因有:生产力低下、人口多、极“左”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有: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的结果;广大人民的积极劳动;当然也与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 (2009高考广东单科)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解析】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答案】C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一】吕氏春秋所载:“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材料二材料二】 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原籍广东香山人。久寓北京,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材料三材料三】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剧情: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据地的刘家峻山村里,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二黑的父亲二孔明还私下给二黑收了个童养媳;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贪财礼,逼小芹嫁给吃喝嫖赌的吴广荣。一天夜里,二黑和小芹正在商量终身大事时,却被早已垂涎小芹的地痞金旺等捆住,借机陷害。幸得区长及时赶来,逮捕了一向欺压百姓的金旺,当众教育了二孔明和三仙姑,并批准了小二黑和于小芹结婚。于小芹抛弃家庭包办婚姻,与小二黑喜结良缘,冲破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材料四材料四】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其原则为:“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何种婚姻风俗,导致这种婚姻习俗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近代婚姻风俗出现了何种可喜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3)结合材料四,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对现代婚姻习俗的影响?【解析】从妇女解放来看中国生活变化。相关问题的考查是高考的一大新考点。【答案】(1)群婚。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不得不群居杂处,以共同进行生产和抵御自然界的各种灾害。(2)变化: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原因:中华民国政府的倡导;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响应;西方观念的传入;抗日民主政权的支持。(3)中华人和国婚姻法的颁布为婚姻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推动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婚姻习俗的重大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