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研究对策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3878201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研究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研究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研究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研究对策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与科技的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以其科学环保,绿色可持续,安全高效等特点与近些年来与国家大力提出的“推进绿色发展”相辅成。但是对比亚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几十年的发展中,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仍处于较为初步起步阶段,在工程技术、建筑结构、行业规划和政策推广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我国装配式建筑比例占全国建筑比例低,普及率较低,说明装配式建筑在我国推行还是存在一定难度和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的。本文着力于通过对比国内外装配建筑的发展现状从而研究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的现状,通过文献对比查阅和大量的文献综合整理分析的方法分析出目前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针对提出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和对策建议。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制约因素;对策建议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et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fab buildings are complementary to the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vigorously put forward by the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ir scientific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een, sustainable, safe and efficient characteristics.However, for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biy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hinas prefab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still in a relatively prelimin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the decades of developmen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with many deficiencies 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building structure, industry planning and policy promotion.The proportion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in China is low, and the penetration rate is low,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and constrain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in China.This paper focus on comparing assembly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by comparison with literature and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 analysis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in view of the proposed constraints related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Keywords: Prefabricated building;Constraint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目录第一章 绪论1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1.1.1 研究的背景11.1.2 研究的目的11.1.3 研究的意义11.2研究方法及技术线路2文献综述2文献分析21.3国内外研究现状21.3.1国外研究现状21.3.2 国内研究现状2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概述及其特点分析3第三章 对比分析国内和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43.1 国外的发展与应用情况43.2 国内的发展与应用情况53.3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对比分析6(1) 前期均以政府为主导7(2) 均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背景7(3) 均注重通用技术体系与集成技术体系7本章小结7第四章 制约装配式发展的因素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74.1制约因素及分析8(1) 政策制约因素的影响大8(2)相关政策细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所产生的制约8(3)建筑行业模式转型的巨大困难8(4)工业科技水平的有待提高94.2相关对策及建议94.2.1完善装配式建筑政策制度94.2.2制定相关发展规则和激励措施104.2.3市场培育104.3健全技术支撑和科技运用体系11(1)成熟适用的技术体系12(2)相关标准规范的完善12(3)加强基础技术研究12(4)加大科研投入,增强理论基础。12(5)强度要求和相关材料的发展12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125.1 总结125.2 展望13参考文献14致 谢15附 件:163第1章 绪论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1.1 研究的背景传统住宅建筑方法有着许多难以被克服的问题,如产能效率低下,工程质量不佳,且存在着诸多施工安全隐患,而且科技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体能资源消耗巨大为显著特征。以往,浇筑方法还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取价格优势,但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升,这一优势逐渐减弱。而在能源效益、施工效率上又无法与国际上主流的建筑方法相契合,无法跟随主流的发展方向。装配式建筑概念的提出和实现,是我国建筑行业改革和重新洗牌发展的大好机会。传统的现浇式建筑就是把水泥等建筑要素在现场浇筑完成,装配式建筑就是把原本需要在现场完成的建筑构件放进工厂预先预制,在工厂成型后再运到现场,再通过运输的方式运到现场直接进行组装,这样做的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劳动力负担,促进建筑生产的高效化,节能环保的同时也提推动了整个行业的产业工业化水平与科技含量。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是几十年来官方首次明确肯定装配式建筑对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装配式建筑从慢慢的走向公众舞台到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提高城镇率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例如我国),该意见的发布相当有利。而对于中国这样城镇化速率极速提升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城镇化过程总会不可避免的带来能源损耗和环境污染,而装配式建筑既有利于资源的节约,更能帮助建筑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建造技术的创新等。后续相继发布的“7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应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争取在10年内让国内装配式建筑在全国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宏观层面的调控,说明了国家对装配式建筑的高度重视,也从侧面说明了装配式建筑对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意义。1.1.2 研究的目的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近年在学术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装配式建筑的讨论和研究成果,其中关于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学术报告和文献参差不齐,众说纷纭。但是了解这几年的发展,我国目前真正在做装配式的却少之又少,可以说就是只有那几个龙头房企在响应号召,所以对于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却不多,所谓要想明白原因就要搞清楚为什么。因此面对我国装配式建筑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需要先观察发达国家水平较高的具体现状,再与之做一个综合的对比。再对制约因素的主次和成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1.1.3 研究的意义从我国16年起连续颁布的几则关于装配式建筑的一系列文件,就足以说明对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不仅能让我们对国内外装配式建筑总体现状有一个较为清晰、客观的认识,丰富理论基础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装配式建筑事业,所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点小小的研究,也能为整一个高楼大厦增砖添瓦。从理论意义上看,能够丰富和完善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理论系统。从实践意义上看,能够加速推进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普及与应用。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下,既要满足城镇化发展的客观需求,亦能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探索出一条发展和环抱共通的建筑行业之路。1.2研究方法及技术线路文献综述查阅和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对文献资料进行一个中和的分析和整理,再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标签。要求对本文研究的课题有一个基本认识包括总体现状和历史发展。同时对国内装配式建筑的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文献分析通过上网、书籍,期刊,字典等工具,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与业内人士交流,对所有文献做进一步的整理,并加以分析。阅读大量相关学术研究论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 即使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苗头,我们对装配式建筑普遍开展的学术研究是在二战以后。二战以后欧洲和日本亟需一种成本低、快速的住房建造方式,以提供严重不足的民众住房。在70年代以后,工业技术的提升和传统现浇结构的弊端开始明显,人们又开始将目光重新投入到了装配式建筑当中。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理论证明,装配式建筑是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建筑发展趋势的的建筑模式。对于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条件和理论基础都可以大致达到。Zakan1通过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借助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尼日利亚卡诺州工业化建筑系统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地的主要市场方法,仍旧是以传统的现场施工为主,工业化建筑(IBS)系统并没有有效落实,仍处于实践的早期阶段,而工业化建筑系统之所以没能快速得以实施。究其原因是制造商对其认识不足,并且不愿意承担“风险”进行对原有施工方法的改良。实施全面的工业化建筑系统,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加之政府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使得这一理论上有效的建造系统进展受阻。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等。Ariffin2则将重心放在了工业化建筑系统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机器和社会的运作成本高,企业投资风险高的问题,提出了运用影响规模经济(EOS)促进相关器材的方法,以保证企业的增长和稳定性。1.3.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尤其是从2013年开始,国内学者纷纷注意到了装配式建筑这一并不新鲜的课题,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装配式建筑的政策规范、建造技术、施工质量、制约因素等,现列举一些研究成果如下:(1) 装配式建筑政策规范研究董良峰3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我国现今住宅模块化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上,认为装配式建筑的政策应该包含模块化技术、布局、经济、结构、组织等方面。伊新新4通过对比传统建造模式和工业化建造模式,提出通过金融手段例如下调贷款利率等金融优惠措施,或是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来推动工业化建造模式。李奥蕾5认为,应该从组织管理和技术层面评估工业化建造模式试点城市的整体情况。严景宁6从建设流程和规划用地等方面对我国相关产业政策进行归纳,提出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推广应该分区域、按步骤实行,并对一些特定地区提供专项资金补助。(2) 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研究石帅7通过对比传统现浇结构与装配式建筑结构,认为可以通过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及施工方法,可以提升建筑节点之间的承载力和刚度,以满足房屋的抗震要求。甚至达到不低于现有现浇结构的整体建筑强度。张爱林8对装配式建筑的钢结构体系及关键节点构造进行研究,通过一系列节点构造改造,提升了楼板拼接刚度,目前已经通过初步的试点实验阶段。翟喜梅9通过分析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将环保理念和工业化体系融入其中,将两者视作建筑评价体系的一部分。(3) 装配式建筑制约因素及路径研究李可柏10从市场和技术等多个层面,通过DEMATEL模型进行分析,认为当前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认识不足、法律法规空缺、在学术上不够重视等。徐雨濛11认为阻碍装配式发展的直接因素在于现有的工艺还较为落后,总体工业化水平不高,导致前期成本过高等各因素相互制约。戴红11也从经济、技术、政策法规等反面对装配式建筑制约因素进行研究。第2章 装配式建筑概述及其特点分析2.1装配式建筑概述西方工业革命为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生产效率提升,产业化、标准化的理念深入人心。上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以结构模块化为生产方式的新建筑运动。这一早期运动是装配式建筑的雏形。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的许多建筑物损失惨重,民不聊生,亟需大量的住房解决国民的居住需求。于是乎。经济、快捷的装配式建筑被各国所迅速接受并快速推广开来,但这些大战结束后新建造起来的建筑,大多都是用于应付一时的住房需求,所以在质量上较为低下。时间来到60年代,各国经济逐渐恢复,西方国家不再疲于恢复国计民生。注重质量与效率的装配式建筑开始大量涌现。中国相比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起步自然较晚。但在上世纪50年代,建设部就颁布了工业化建筑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工业化建筑的概念。要求建筑业从以往的人力密集劳动型逐步过渡到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建造方式。在满足建筑基本要求的同时,发展相应的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随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提出我国要跟从根本上改进传统建筑行业,要求建筑摆脱手工化,取之以机械化、模块化,并逐步向工业化建筑转型。这份文件的颁布可以说是我国正式踏入装配式建筑的标志,开始映入公众视野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简而言之,装配式建筑即采用工厂化预制建筑构件,直接从工厂运输到施工现场,现场吊装并安装整体结构,相比传统浇筑施工方式要快上许多。2.1.2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由来已久,有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去研究装配式建筑。尤其是早期学者们对装配式建筑的理解不尽相同,经过长期大量的理论以及实践研究,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装配式建筑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 建筑设计标准化建筑设计标准化是装配式建造的核心。是其一切建造过程的基础所在。相比较于现浇结构,装配式建筑最大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模块化集成和生产。这就要求构件的尺寸和材料都必须精准且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大规模的,高效率的生产。缩短了设计周期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同样也减少了运输时的成本与安装施工时存在的潜在风险。(2) 构配件生产工厂化设计标准化是装配式建造的关键所在,而设计标准化的实现则依赖于工厂化生产。构配件,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相当于一块块积木,拼积而成,也就变成了一幢建筑。构配件的生产和制作决定了整一个建筑流程,和最终建筑的质量。它必须要在统一的、标准化设计的基础上,全部由工厂统一生产和制造,利用工厂的分工高效属性。实现大批量的生产。传统的现浇结构,依赖于人工劳动,会因为个人和外界因素导致质量上的参差不齐,但在统一标准化的工厂生产条件下,构配件的质量可以得到显著提升。(3) 施工装配化装配式建造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会将构配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拼接组装。传统的现浇式作业很容易受到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影响施工进程和施工质量。但施工装配化是将已经在功工厂生产好的零部件运输到现场组装,很多步骤都由机械完成,所需劳动成本大大降低,施工效率也就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且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施工环境对周边地区的污染,对周边居民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小。(4) 管理信息化在整一个建筑项目流程当中,比起关键的工业化生产和安装,建筑物的何其材料的运营管理也非常重要。装配式建筑普遍采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建筑物进行运营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有效保证了建筑工程的有序和有效,同时对后期管理和维护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的同时,进一步的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管理质量。 综合以上四点,相比于传统的现浇结构物,装配式建筑不论是在设计阶段、建造过程、管理体系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质量上更加稳定,在成本利用率和维护施工环境上,都有着现浇结构物建造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第3章 对比分析国内和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3.1 国外的发展与应用情况自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严重受损,世界人口大量损失。战后的经济和人口恢复成为当时人们最迫切的需要。而想要发展经济和增长人口,大规模的产业化的建筑显得尤其必要。欧洲和美日等发达国家意识到住房和建筑的必要性,在综合考虑了经济成本的条件下,想要拥有一种能够以快速、低成本的方式为公众提供住房的方案。而在经历上世纪70年代的短暂停滞,传统建筑行业的弊端开始愈发明显。传统现浇结构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被人们搬到了台面上,例如建筑垃圾多,建造工期长、劳动力压力大以及工程质量参差不齐等。如果在原有现浇结构上进行改动,其留有的提升空间实际已经不多。由此,就急需一种新型的建造方式,来逐步替代现有的传统现浇结构。装配式建筑就被寄托了这一厚望,采用新型材料与技术的装配式建筑,也为建筑行业带来了崭新的建造方法和管理理念,几乎可以完全解决现有的现浇结构存在的问题,并经久耐用。国内外的学者也纷纷注意到了装配式建筑。而在经济发达或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装配式建筑以装配式住宅为主,已经实现了民用住宅的模块化施工。大大缩短了工程实践,节约了工程劳动力,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探索,一些国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一体化、生产规模化、这些有目共睹的宝贵经验对于正处于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的我国而言,具有不言而喻的指导意义。美国是装配式建筑领域的领头羊,从17世纪的木构架拼装房,到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出现的装配式住宅汽车房屋,都证明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而ART Deco建筑方格对装配式发展影响巨大,在后来甚至被视作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的模板。上世纪40年代末,城市建筑出现了普遍建高的趋势,建筑幕墙开始大量涌现。到了70年代,装配式住宅已经普及开来。随着时间迈入了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美国建筑行业带来了更多的、综合性的发展。结合了数字概念的装配式建筑出现。而美国为装配式建筑制定的标准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从联邦国家、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一共有三分标准。这三层标准确保了美国装配式建筑的行业细节和质量标准。现今,美国的装配式建筑大都由钢筋混凝土配套式构成,这种轻钢的木质结构在小城镇中非常流行。而在高度标准化、规模化的基础上,正不断融合现代智能化、信息化等概念。欧洲的装配式建筑同样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例如英国这些年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势头迅猛,但值得留意的是,当地对这种建造模式并没有官方、统一的命名。而是一律称之为(非现场建造)。英国本土面积较小,因此楼房大都建造得比较高、体积比较大,而标准化的配套式建筑,非常符合英国人的建筑情况。瑞典的FIB(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在装配式建筑领域享有盛名,它最大的成果在于其模式规范。具有一套相当完整的标准规范。日本是亚洲在装配式建筑领域首屈一指的国家。同时也是第一个提出装配式住宅概念的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起,组成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基本都能实现规模化,而对于中高层建筑而言,日本也开发了相应的配件生产系统。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行业标准的规范,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这一点从日本就可见一斑。由于对配套式建筑的需求,政府出台了多项法律政策和标准,来推进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规模化。不得不提的是,日本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国家地震高发,日本将诸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了抗震技术的研发当中。经历了多年的技术改革,现今的多半是由Pc-钢混合结构的日本装配式市场,达到了令人瞩目的技术成就。发达国家的装配式发展成熟,技术完善、规模庞大、标准严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优势。但中国有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口和环境,在各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考量和需求,例如抗震、气候、民生等。因此对国外装配式技术的借鉴,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2 国内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实际上,我国在上世纪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了对装配式混凝土的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现了一系列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不同时期的装配式建筑业不尽相同。最为典型的就是大板结构,直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结构建筑的存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70年代停滞了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和推进。直到改革开放十多年后的90年代,才开始重新认识这一建筑领域。但现实情况是装配式建筑并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现浇混凝土结构仍占据主流,但也衍生出了多种体系,为后来发展装配式建筑奠定了基础。2008年我国提出了装配整体式结构建筑概念,这意味着我国装配式结构建筑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原先的初期的模仿苏联规范开始,到走上独立研发、生产的道路,中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道路不可谓不漫长曲折。香港地区的装配式建筑与公共房屋关联密切。公共房屋是指政府建设或赞助的公共住房。查阅香港的建筑史,公共房屋是一个不可能避过的话题。上世纪90年代,香港在公共房屋中也加入了装配式建筑的理念。如预制构件,引进“后装”工法。先浇筑建筑主体,然后再逐次讲预制好的外墙安装,但是部件的精度普遍不高。台湾早在70年代初就引入了相关的装配式房屋预制技术,并大量应用到公寓楼住宅当中。但中间却因为缺乏政府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出现了长达20余年的停滞,直至90年代后期才重新发展装配式建筑。台湾的装配式建筑主要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力成本逐渐增加。过去能轻易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时代早已过去。而装配式建筑无疑符合这个时代建筑行业的各方面需求,近年来国内也引发了对装配式建筑领域研究的热潮。除了国家标准的修订出台,地方标准也先后出台,我国在配套式建筑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在具体的标准规范中存在很多问题,以及对理论研究的长期漠视等。实践的缺乏标准和理论厚度不足,制约着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亟需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3.3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对比分析 综合对比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分析国内外就目前发展有许多的异同。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较早,加之投入了更多资源和力量加以研究,在发展规模和质量上超过我国。并且通过长期实践的摸索,在设计思路和推进模式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念,与我国的差异较大。但仍然存在着相似之处。(1) 前期均以政府为主导对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前期阶段和接触政府起到主导的关键作用,无论是对于技术交流还是利好的推广,都促进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但是对于已经适应了传统浇筑建造模式的建筑企业而言,在传统的现浇模式下企业有着相对成熟的运作方式,供应链和相关机制都比较成熟,面对着尚未被市场广泛应用和接受的新型的装配式建筑模式,一旦企业改革会投入较大的运营成本和不确定因数,所以基本上转型意愿和积极性都不高。建造行业本身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让建筑企业更不愿意冒着风险去尝试转型。因此前期多半是由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条例和政策,鼓励建筑企业进行尝试,甚至一些政策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强行推行装配式建筑。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政策机制,通过金融、财政、贷款等多方面的金融优惠手段引导企业开展装配式建筑;在技术方面,不断扩大和细化相关标准规范,并且严格规范生产、制作和施工工艺;多方面的举措都有效推动了部分建筑企业快速开展甚至转向装配式建筑。(2) 均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背景二战后世界各国对装配式住宅的强烈热情,就是基于客观且急迫的现实需求。大量人口存在着住宅需求。大大刺激了建筑市场的蓬勃发展。政府认识到,通过传统的建造方法已经无法解决市场对住房供不应求的现状,只有寻求一种新型的建筑模式,推动建筑行业的全面改革,才能够让市场恢复正常的秩序。(3) 均注重通用技术体系与集成技术体系相较于传统浇筑建筑,公众和政府对装配式建筑的安全问题长期存在着疑虑,因此高度重视其建造质量和安全性。长期以来坚持对通用技术体系的研究,鼓励改进原有的技术和材料,建筑技术体系不仅要达到通用水平。更要在其基础上,做到高度的集成性,所以单一部件都可以整合为建筑的一体,例如楼梯、厨卫灯。对装配式建筑成品的一体化设计的坚持,让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当曲折。特别是到了上世纪60、70年代,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装配式建筑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自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时代后,国家重新拾起了对装配式建筑的高度重视,这与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需求是不谋而合的。我们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在对我国装配式建筑有着清醒认识的同时,仔细探讨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种种障碍和因素,才能对我国装配式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本章小结对比国内外研现状,国外最早的发展萌芽在二战之后,经济的刺激,加之政府的相关推进,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综合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较低无法达到,导致外国一些发达国家在装配式建筑方面领先于我国。在21世纪之后我国社会才逐渐对装配式建筑有了较为广大的认识,继“十二五”国家发布政策之后才有一个较为正式的发展,但仍然存在推广障碍,技术障碍,相应程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等多方面的问题。随着体制的推进和国家的优秀引导,情况有所改善,但任然需要进一步扩大影响。第4章 制约装配式发展的因素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 在总结与对比了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之后,本文将对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作分析。但由于我国装配式建筑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曲折的发展史,因此不就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作一个全面分析,而是着重选取2015年至今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史。这一时期,我国颁发了多种相关政策以求进一步推动装配式建筑的行业发展。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政政府所出台的一系列具有倾向性的政策也得到了良好的收益。可谓是为装配式建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全面发展期。4.1制约因素及分析(1)政策制约因素的影响大政策因素任然是主要的制约影响因素。政策对标准规范的扶持与保障已经非常完善了,但政策的执行及从重要到地方的层层推进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根据1950年至今的装配式标准规范的发展情况,本文认为对装配式建筑最大的制约因素在于标准规范的发展。标准规范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经济低迷、工业化水平低、跟不上人们增长的需求、满足不了抗震 的要求术水平低策的推动保障不足等等、工业化初期,基础弱,对于建筑的要求不高,因此因素苏联规范,并通过标准化设计推广建筑的方式成为主流。在发展提升期,虽然装配式建筑经历了一段趁机的过程,但随之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在发展提升器,虽然装配式建筑经历了一段沉寂的过程,但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在标准体系、理论研究等方面更为成熟。政策的推动也起到很大作用。标准体系的变化和完善,需要标准规范编制理念的更新,需要长时间的技术投入与积累,需要理论研究与工程经验。同时,标准规范的发展方面不应将目光局限于国内。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发达国家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的,国内的装配式建筑也并非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应关注外国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抓住机遇,适应时代的需求。(2)相关政策细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所产生的制约查阅相关装配式建筑政策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截止2019年底,虽然许多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都已经出台了对于鼓励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却没有一个较为统一和成熟完善的纲领性文件,导致了政策细化主导的过程难免就会有失水准,这也是因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实施较晚,各项标准和规范都处于探索期导致的。同时这就给公司发展装配式建筑增加了企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没有完善的相关政策的发布,没有完善的机制体制,装配式建筑就会在管理和推广上出问题,这就影响了改革的实行速度和建设质量,同时不同的地区之间又存在着不同的机制,这也影响了新地区的发展。不仅影响了新型建造的方式,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需要发生改变,集中体现在工业化建造的改变和对人才培养,人才激励政策,公司激励政策的完善细化,而目前的政策又不够详实不能够适应改革的市场,出现了矛盾。(3)建筑行业模式转型的巨大困难改革装配式建筑发展之前我国大小企业的都为传统的现浇模式,有着丰富的现场经验,无论是对于材料的的选择,现场人员的管理,施工的方式方法和对于上下游的把控,将现浇的模式转型成为装配式建筑的方式,会让企业付出巨大的代价。材料上,原本只需要找到长期合作的混凝土公司购买原材料,运用合适等级的混凝土,拉到现场在预制好的模板上进行浇筑,有着经验丰富的现场施工人员;现在则需要施工人员寻找合适的能在工厂预制的建筑材料进行施工作业。人员管理;现浇式需要人员在现场浇筑、抹平、划线等作业,可能需要相对较多的施工人员但是操作简单,只需要普工即可完成。装配式需要的现场安装人员人数要求相对较少,但是需要提前进行专业培训从而提升了成本;上游公司的重新选择,普及发展装配式建筑必定会淘汰一批传统的现浇式企业,建筑公司重新寻找原料的战略合作组伙伴会增加企业不安定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运转的成本。综上各个情况分析,建筑企业将面临着从技术支持,人员培训,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变革。虽然装配有着传统现浇式的无法替代的优点,但是想要成功转型装配式的困难也有目共睹。(4)工业科技水平的有待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普及需要相关工业科技水平来相辅成,比如自动化的加工工厂,统一的磨具制作标准,长途运输的技术减损以及现场安装的经验技术,这些目前我国都还处在摸索的阶段,而且如何确保大规模的在装配式建筑安装过程中其提高效率和人员奉陪分配,相关自动化程度的应用,如何配合5G对装配式建筑有一个更好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相关技术水平不够完善都使得发展装配式处于一个高成本的尴尬局面。想要完善与有可控成本,经济效益,功能齐全的装配实建筑的产业体系那么作为上游支撑产业的安装构件的制作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就十分必要了。目前我国的建筑结构可大致分为钢结构,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木结构和混合结构,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运用装配式替代的部分就是框架结构的非承重部分,混合结构的非承重部分构架,来采用现场安装的模式,对于承重的部分或者关键的部分还是无法采用装配式来替代。由于考虑到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还未出现能制造出适合安装的对于大型建筑的承重构件。大部分的工厂的自动化程度较低所以对于相关构件还是需要大量的人工来完成,人工成本降不下去,关键成本就降不下去,经济效益就收获甚微。构件出厂之后再长途运输过程之中,一般走的都是货运,就限制的构件的大小不能过大,而且会有运输损耗,包括装卸,调度,现场的空间管理,如果不能减少人员的输入,加大工业科技的提升,那么装配式的转型也就还是裹着响应号召的升级版传统现浇式。4.2相关对策及建议4.2.1完善装配式建筑政策制度当前,我国及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及制度。但从整体覆盖面来看,仍然不足。一些省市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政策内容仍是一片空白。对于这一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该改进完善:1、加强顶层设计。从宏观层面看,我国推广装配式建筑的诸多政策性问题,最大的一点在于缺少顶层设计,没有相应的设计来明确和规划总体的行业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和整体方案。缺乏完善的顶层框架设计,不能从总体层面上指导装配式建筑推进的长期任务。2出台强制性推广政策。许多企业出于行业惯性,或是利益使然,不愿意承担转型的风险。坚持传统的现浇方式,为了合理、有序的引导、推动装配式建筑,对于一些具备条件的建设项目,应出台强制性推广策略。例如一些一线城市的特定区域或领域,应该积极配合装配式建筑的探索任务。前提是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在强制性的前提下,也要考虑影响和企业的整体利益,避免引起过多负面影响。4.2.2制定相关发展规则和激励措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规划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国家层面,我国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国新建筑中装配式建筑的占比达到30%,而在北京,这一目标则被定在2020年。因此,各省份要按照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属于自身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2016年全国就有4个省和1个直辖市出台各自的装配式建筑专项发展规划意见。到了2019年已经有11个省和三个直辖市出台了各自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同时可以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4.2.3市场培育推动装配式建筑,不仅要有政策的大力支持,更要有市场环境的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显著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推广。(1)发挥试点示范城市带动作用在2017年底,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已经发布了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在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史上算是一个巨大的推进,它包括了上海,北京等30多个城市及地区,但是经过各个示范区的数据反馈显示,装配式建筑的普及率还是相对较低,实际上运用到装配式建筑的企业很少。针对以上的情况,有的示范地区推出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和诱人的鼓励条件来加强促进,也相继出台了更加细化的管理办法和商用守则,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加强了市场的推广培育也为后续的扩大延伸,为其他省市的推广装配式建筑打下基础。这个基础即示范城市先一步发展成熟的产业链和配套设施,集成相对成熟的市场资源,构件优良的市场环境,也进一步加强了企业信念,蒂固装配式发展的理念,再进一步整合资源,有示范到全国,由局部慢慢扩大,积累经验,着重学习快速整合装配式产业链和加强供应速度和强度,提高供应的能力。在另外一方面即为市场方面,要学习与装配式建筑更为契合的项目,亦可来源大市场资源,亦可来源政府相关政策,做到理念需需求相契合,通过试点城市的带动作用来进一步深化市场培育。(2)打造配套是建筑产业基地和园区针对装配式建筑建造更加集中,更加特殊,更专一的产业孵基地和管理园区,结合该省市的优惠政策,发展该地区装配式建筑的产业链,集合科研,管理,调配,上下游等天然优势和要素,集中发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园区不仅仅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可以集中相关相近企业的入驻,可以包括建材企业,法律法法规企业,自动化企业,管理企业等多方面全面发展,以市场带动市场,以经济刺激经济,减少政府财政输出,也把最优惠的利好给足,综合提升综合发展。不同地区的产业园区加强相互交流的程度和出台相关的奖惩机制,更有甚者产业园区是一个和外国进行综合交流合作的平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方立体工业园区。(3)提高装配式建筑产业配套能力继打造配套是建筑产业基地和园区之后,应该充分利用优势,把投入产出比发挥到最高,即为提高产业配套的能力,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推广与扩优离不开前期设计,生产制造,加工产能,装饰装修,设备开模,构件制造,长途运输和后期运维售后等相关产业配合和产业链的形成,如何高效有序的配置一条全方位的产业链是该部分首要问题。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产业的相关配套就会涉及比较多的部分,相比于现浇大部分都在现场完成的工作,它包括几个方面的能力,设计、生产、管理、工人水平等等,所以提高相关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设计。设计品质优良的装配式构件,能与施工现场相配合,方便安装方便运输,并对设计能有一个规整的执行标准,而且契合装配式最大的特征通用的特点,提高设计使用率。寻找合适的加工工厂,考虑到运输问题,包括厂址的选择,生产过程中也是考虑到装配式环保的特性,结合我国国情,避免产能过剩,提高生产质量。在管理上作为装配式的一大难点就是如何更好的管理,以提高施工能力,优化人员配置,削减经营成本,提高项目营收能力。负责现场安装的施工人员集体培训,统一考核,注重安全生产的同时提高安装效率,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才德转型,整体提高工人素质。另外在提一点就是可以适当的孕化龙头企业,八项目更加的市场化。龙头企业不仅自身实力强大,而且能有效地结合装配式建筑产业的技术形成创新联盟,从而引领整个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升华推进,并且增强自身乃至市场的的技术实力。4.3健全技术支撑和科技运用体系 技术水平低下是阻碍我国装配式建筑实施的又一因素,且是在公众认识当中普遍被重视的一点。尽管不是制约装配式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但许多人因为担心装配式建筑因技术问题而导致的质量问题,所以对装配式建筑持拒绝的态度。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建立健全的技术支撑体系。 在公众的普遍认识中,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的不足。尽管这一看法不够客观,却反映了一个很直观的问题:我国装配式建筑离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的确存在着无法忽视的差距。(1)成熟适用的技术体系也就是指能够适应不同地理因素、不同气候条件的造价适中、工艺成熟的通用体系。主要体现在构件预制的水平。工业科技水平的提升。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发展水平低下与工业技术水平不达标有着很大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被制约了,与外国发达国家相比,确实有着不小的差距。所与首先应该研发与我国现阶段水平相符合的技术系统,包括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包括南北差异,不同强度和抗震等级的构件。(2)相关标准规范的完善上文已经提到,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最主要的问题是标准的规范问题。在技术问题上,这个问题可能更加“重要”,因为这会直接的影响到具体工程的工程质量,涉及到安全问题。统一标准不仅会加强工作的效率,还会更好的对公司做出预算成本有一个促进作用。(3)加强基础技术研究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尚处于探索期,由于材料、环境和具体工程的不同,在许多工程问题,如构件节点连接、高层框架结构等,都有待研究。(4)加大科研投入,增强理论基础。随着5G技术的被普及应用,如何在装配式建筑中体现5G带来的利好,使其摆脱传统观念的制约,新事物,新方法,在科研方面,不仅从原材料反面改进,更要从新技术,新方法,比如是否可以找出更加高强耐用的材料,更加精明有效的云管理办法,更加优秀的自动化流水施工生产线,或者更加方便个性化的只制造工艺,迎合当代的消费。(5)强度要求和相关材料的发展构件抗震因素仍是现阶段主要顾虑的问题,虽然标准规范针对这些的条文包括技术体系有了经一部的提升,但实际施工认为因素较多。标准规范的进一步推进需要尽量完善,并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装配式由于其本身的特殊的体系导致了其最明显的也是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如何确保建筑强度,装配式建筑应该在相关质量要求上更进一步强与现浇式,但是由于目前材料方面的发展导致了装配式只能小众发展与建筑的非主要承重部分或者是小型建筑。制约了其发展第5章 总结与展望5.1 总结 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文献研究法,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制约因素,本次研究主要观点如下。我国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首先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平、人口增长、抗震德要求、新技术德出现、政策的推动等等。其次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早期,由于国情的因素,经济水平、技术力量、工业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便引入外国的规范,并以此为标准,通过这一标准化的方案,外国设计建筑成为主流。而后在工业化起伏期,受到国内政策、抗震规范、现浇混凝土建筑的影响,这些制约因素的出现,影响着标准规范的前进,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段,某些因素会显得特别重要,比如抗震需求、比如技术的发展,在发展提升期,虽然装配式建筑经历了段沉寂的过程,但随着经济与技术的日新月异,装配式建筑的标准体系更为全面、理论研究等更为成熟。此外,政策的推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各个阶段的标准规范的发展进度各不相同,但纵观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发展历程至今,标准规范的变化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来的,整体趋势是向上的。最后标准体系的完善,标准规范编制理念的更新,不仅仅要长时间的资金投入,也需要理论研究与工程经验的积累,才会产出大量的新技术。5.2 展望我国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发展比较忐忑,算起来也已经有了60年的历史。早期行业的规范标准的是通过不断地自我探索和引入外国标准与自主研究制定的,在实践中应用标准化的设计、在图纸宣传装配式建筑,从而在工厂、酒店、居民区等基础建设建筑上得到应用。由于初期经济和技术实力有限,那个时候的装配式建筑,在符合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的同时限制于经济水平,为了满足需要,自主标准规范的道路从而受到重视。同时很多因素影响着装配式建筑的标准规范的发展,比如一些自然和人文的原因例如对抗震抗压等方面的要求,推动相关规范的修订、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直接影响着结构设计规范的变更等等。但是花费巨大的行业标准规范有的时候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此时政府在考虑从相关政策上做文章,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刺激,直接刺激市场的发展,从而推进装配式发展的进程。本文通过对资料的大量阅读和分析从而对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政策、经济技术因素对发展装配式标准规范的制约很大,因此在今后的标准发展历程中,必须密切关注这些关键的因素,少走一些弯路,制定与市场实际相适应的规则,从而对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当今时代,经济、科技、文化都得到巨大的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需求日益的增长,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并且以现今的技术实力、国情、市场等等因素而言都是难得的历史机遇,结合当下热点概念如互联网5G时代的来领、中国制造2025的稳步进行推广,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更加有理,有这些有利因素的出现,相信以后装配式建筑的标准规范体系将会得到更好的完善,更能指导实际施工,更符合我国国情、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装配式建筑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产业标准规范的发展有自己的经验,但也应及时关注国际上的趋势,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密切注意未来的变化,笔者相信,随着相关政策的支持、未来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来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发展将更顺利。 参考文献1 Zakari I, Awal A S M A, Zakaria R, et al.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ized building system: A case study in kano state, Niger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7, 13(39): 80-86.2 Ariffin S T, Yunus R, Mohammad H, et al. A Preliminary Review on Economies of Scale (EOS) Towards Industrialized Building System (IBS) ManufacturerC / MATEC Web of Conferences. EDP Sciences, 2017, 103: 030083董良峰. 推进我国住宅产业化政策框架体系的构建及措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4尹新新,赵永生.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激励政策剖析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28(04):80-84.5李奥蕾.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工业化政策评价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29):236- 240.6严景宁.江西省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15) :2 89-293.7石帅,王海涛,王晓琪.预制装配式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4,43(15):16 -19+29.6吴水根,柏建韦.装配式建筑结构部品施工的质量评价J.建筑施工,2013,35(02):116-1 17+123.7李丽红,耿博慧,齐宝库,雷云霞,栾岚.装配式建筑工程与现浇建筑工程成本对比与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13(09):102-105.8张爱林.工业化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体系创新、标准规范编制及产业化关键问题J.工业建筑,2014,44(08):1-6+38.9翟喜梅. 基于装配式工业化评价标准高层装配式组合结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10李可柏,齐宝库,王欢.基于 DEMATEL 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住宅产业,2013(08):49-51.11徐雨濛.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12戴红. 成都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