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5自主赏析3 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52209918 上传时间:2022-02-0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9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5自主赏析3 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 5自主赏析3 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 5自主赏析3 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贺新郎夏景宋苏轼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简介】贺新郎,词牌名。同前。【注解】乳燕:刚从巢里飞出来的小燕儿。华屋:雕梁画柱的华美屋子。生绡:未漂煮过的生丝织物,即丝绢类。扇手:白团扇与素手。瑶台:美玉砌成的楼台,是帝王阆苑,也是传说中昆仑山的仙宫。曲:深曲之处。蹙(c):皱折的样子。簌簌(s):流泪貌。【故事】这首词,苏轼写的是什么,前人有几种不同的说法,都比较牵强附会,不足为信。不过词中写一美丽妇人在夏日晚凉时孤独的心境与面对榴花的期待和伤心,从而曲折地抒写了诗人的感怀,寄托着别种情怀,倒是确实的。刚从巢里飞出的小燕儿,在画栋雕梁华美的屋子里飞翔。静悄悄没有人影,梧桐树的阴影慢慢转到午后的地方。晚间凉爽起来,美人刚刚沐浴罢了。她手里玩弄着白绢团扇,团扇上素手像白玉一般。渐渐困倦,斜倚着枕头,她独自睡得很熟。帘外是谁来推响彩绣门户?冤冤枉枉惊散了人家魂飞瑶台仙境的美梦。却原来是清风敲响了翠竹。榴花半开,像一条皱折的红巾。要等到浮浪的花朵零落散尽,它才来陪伴幽幽独处的美人。折取一枝艳火红的榴花细看,千重花瓣正像美人深深自束的芳心。这榴树花枝,又恐怕被那骤起的西风,惊吓得零落散尽,只剩下一树绿叶。若是等着美人那时再来对此景色,在零落的花前端起酒杯也不忍多看吧。只有残花与泪花,两样下落簌簌。【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析】刺:撑。刺船即撑船。【答案】D1反复诵读课文,识记生字,掌握重点实词虚词。2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内容要点。5文言句式(1)省略句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以”后省“之”)吾将以为袜(“以”后省“之”)(2)倒装句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状语后置)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状语后置)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定语后置)6开阔视野文与可(10181079),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与苏轼为中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于是写了这篇杂记。筼筜(yn dng)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以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得名。偃竹,仰斜的竹子。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的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特点的优秀散文。1苏轼的文风一贯是简洁明快、不假雕饰、自然天成的,这种特点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是否有所体现?他的这种简洁明快、文理自然的特点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如,写竹子的生长是“蜩腹蛇蚹以至剑拔十寻”,以蝉的肚子和蛇腹下的鳞片,比喻竹芽刚刚出土时的细小,以利剑的挺拔形容成竹之峭直和高耸。用为数不多的几个字便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了竹子从一寸长的小笋长到参天巨竹的变化。又如写画家画竹,是“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随,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把从用心构思、酝酿情绪、捕捉灵感到运笔做画的过程,都写得极具体、逼真。作者谈自己学习文与可绘画经验的体会说:“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不学之过也。”句中用了四个“然”字,每个“然”都概括着关于“成竹在胸”的理论和经验,试想用了这四个“然”,就可以省略去多少文字啊!作者总是能用极精练的几个字就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人的外部动作或内心情感。如写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竟“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诗的幽默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情感上的默契。又如文章最后写苏轼在湖州晾书时,一见到文与可的偃竹图,便“废卷而哭失声”。只废卷而失声痛哭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充分地传达出了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2作者记了哪些事情?引了哪些诗文的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之间的关系。文章第一段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事,写文与可把求画的人拿来的缣素扔到地下,并说要拿它做袜子;第二件事,记文与可与苏轼二人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之竹开的玩笑,并回忆起“筼筜谷偃竹图”的来由;第三件事,追述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的一首“筼筜谷”诗曾引得文与可夫妇为之喷饭。第三段则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随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3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1)文章开头别开生面,打破了一般画记程式:记画的内容,评画的得失,讲画的传世情况。突破了一般散文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的表现手法。刻意创新,独辟蹊径,以议论为先导,辅以叙述和抒情,给人一种独特新奇的美感。(2)始终紧扣题目。开头赞扬文与可的画技,中间载“畴昔戏笑之言”,最后补叙写记原由,始终围绕着筼筜谷偃竹图来抒发怀念亡友的沉痛心情,使文意一脉贯通,疏而不漏。(3)反意作笔,以喜表悲。用作者的话来说,是“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亲厚无间”是说彼此感情很融洽,达到毫无戒心、忘我的程度。因此,愈写戏笑无忌,愈显友情的深厚,怀念的深切,哀悼的深沉。比正面的写法,收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4)细节生动逼真。如竹之萌生、兔起鹘落、二问三答、失笑喷饭等处的细节,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有逼真传神的功效。犹如晶莹的星星点缀在朦胧的夜空中,闪烁着耀眼的艺术光辉。4怎样赏析“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文章说文与可认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画竹之前先要把握对象的整体形象和精神实质,做到融会于心,酝酿成熟,然后振笔直书,一气呵成,才能生动传神地把它再现出来。相反,如果临时求其细枝末节,机械地一节一节画,一叶一叶描,就无法画活竹子。这实际是主张意在笔先,反对临画敷衍;主张整体上的“神似”,反对枝节之间的“形似”。作者以赞同的口吻表述和发挥的这个见解,十分精辟,不仅对整个文艺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胸有成竹”已成为人们处事的准则和活跃在群众笔底口头的成语了。上述行文生动流畅,如用“兔起鹘落”的比喻,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运笔的神速。【答案】D(A项“蜩”应读“tio”;B项“曝”应读“p”;C项“丧”应读“sn”,“鹘”应读“h”。)【答案】D(D项,废:废置,搁下。)【答案】A(A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B、C两项相同,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乎”;D项,相当于“各”。)4下面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所以画竹,必定要心中已酝酿好了画竹的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往直前,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像兔的跃起,鹘鸟的降落,稍一放松就消失了。“兔起鹘落”的比喻说明作画时步法要跟得上手腕,步法要快,否则灵感一失,画就作不成了。B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文与可讨厌这种事,把这些丝织品扔到地上,骂着说:“我将要用这些做袜子!”这两句通过“投”“骂”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与可对众人上门请画之事的厌恶与淡泊名利的真性情。“吾将以为袜”一句更显其率真的性情。寥寥数语,就把人物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C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这几句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即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哭失声”三个字写尽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无限悲痛,也表现了作者和文与可的深厚感情。D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头;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引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点明文章主旨。作者引用此典来强调“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引用典故十分贴切自然,平淡语中现出悼念亡友的真挚情感。【答案】A(“兔起鹘落”的比喻说明运笔的神速。)5下面对文章内容和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B写作此文时,文与可已去世。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凄恻动人的优秀散文。C这篇文章语短而意长,善于用简短的篇幅表达丰富的内容。如第一段,在阐述画竹理论后,苏轼说:“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既表明了二人关系的密切,绘画见解的一致,又体现了苏轼对表兄的钦敬之情和他的谦虚、好学,在艺术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D这篇文章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文章虽具有悼念的性质,却不陷入哀伤情绪之中,而是有意地去记叙二人交往时彼此沟通、相互调笑的趣事。如关于“袜材”“千寻竹”“二百五十匹绢”“馋太守”“喷饭满案”等趣事的描写都语言明快,写得活泼、幽默,可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答案】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对)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8题。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答案】B(B项,略:大概,大致。)【答案】C(C项,焉:句末语气词,不译/兼词,相当于“于此”“于彼”。A项,以:介词,“把”。B项,而:连词,表转折,“却”。D项,之:结构助词,“的”。)8下列对选文写作手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B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极富生活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实感。C选文第一段记述文与可“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是为了与下文苏轼“废卷而哭失声”形成映衬,这是以喜写悲、以乐衬哀的写法。D选文第二段借用曹操和桥玄的典故,侧面衬托了自己和文与可情谊的深厚。【答案】A(A项,选文部分没有议论,原文第一段主要用的是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