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09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52192128 上传时间:2022-02-07 格式:PPT 页数:228 大小:5.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09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09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09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课时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 数量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比较3.空间特征:即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例如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等。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构建种群增长模型(数学模型)的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1)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数学公式:Nt=N0t。3.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1)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2)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3)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4.“J”型和“S”型曲线的图解5.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及应用(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根源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等多种生态因素共同作用。(3)研究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a.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濒危物种的拯救和恢复。b.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c.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有害动物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三、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的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3.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以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需特别关注的1个易失分点认知纠偏“增长率”是否就是曲线的斜率?增长率是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初始个体数;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其实,在种群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并不等于曲线的斜率,只有增长速率才等于曲线的斜率。“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但其增长速率(等于曲线的斜率)却逐渐增大。“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逐渐下降,其增长速率(相当于曲线斜率)先增后减。(如下图)设误角度结合叙述或对图形的识别,考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解析 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的三条曲线,首先要对三个曲线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图1和图2的横坐标都表示时间,但图1的纵坐标表示种群个体数,图2的纵坐标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图3的横坐标表示种群密度,纵坐标表示出生率或死亡率。通过分析曲线可知,三个曲线图中的种群个体数量最终都达到一个最大值,所以它们都属于“S”型增长,环境条件是有限的,A正确。图1中,曲线斜率最大的点(a点)增长速率最大,图3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e点)增长速率也最大,这两个点对应图2中的c点,B正确。图1中的b点增长速率为0,图3中的f点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也为0,这两个点均对应图2中的d点,C正确。图1、2、3中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的点分别是b、d、f点,D错误。答案D 1.下列不属于描述种群特征的是( )。A.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B.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 1.5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D.深圳市近3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解析 A为种群的空间特征,B为性别比例,D为迁入率。答案 C2.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不一致则舍弃B.无论样方数据大小,只要取其平均值就可接近真实密度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D.多次取样,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解析 样方的选取要有代表性,个别样方由于生物生存条件优越或恶劣而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要舍弃其数据参考。答案D3.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解析 种群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一群同种生物个体通过种内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其特征是单独个体所不具备的,A、B、D正确。种群的数量特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传染病使种群死亡率升高,C项错。答案C4.种群数量呈指数式增长的条件是( )。A.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的生存C.只有没有被捕食时D.在人工控制的实验室理想条件下解析 种群数量呈指数式增长,必须在空间、资源充足,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才会出现。这种条件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只有在人工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才会出现。答案D5.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 曲线增长,5年后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 。(2)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要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实验步骤:将生理状况相似的该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 。 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结果预测: 。解析(1)由图可知,在前5年,值不变且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年后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2)是否喷施某种化肥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喷施了化肥,对照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没有喷施化肥;两组昆虫的生长状况、数量、昆虫的饲养环境都是无关变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昆虫的生存率。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进行结果预测时,要注意全面分析。答案(1)“J”型环境阻力增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实验步骤:实验组昆虫用喷施过化肥的牧草饲喂,对照组昆虫用喷施过等量清水的等量同种牧草饲喂 将两组昆虫置于相同的适宜环境中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昆虫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此种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的生存率基本相同或实验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答两组基本相同也可),说明此种化肥对该昆虫没有不利影响 考查频率5年9考考向透析对种群的特征的考查常根据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等推测种群的发展趋势。考查角度1种群的特征真题1(2013年浙江高考)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 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 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例为1 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B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降低,C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答案B考查角度2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真题2(2013年新课标卷高考)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 考查种群、群落、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由于黑线姬鼠会被鹰捕食,故鹰的迁入率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黑线姬鼠种群密度=(100280)/(2140)=100只/hm2,B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数目下降并没有改变物种的数目,C错误;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第三营养级含有的能量最少,D正确。答案C真题3(2013年海南高考)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 稳定性较低。(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解析(1)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野兔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后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与其恢复力稳定性大小有关。(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内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答案(1)样方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恢复力 (4)垂直考查频率5年19考考向透析常结合种群的增长曲线及实践应用考查种群增长的相关知识,重在考查对图表曲线的分析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角度1种群的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关系真题4(2013年新课标卷高考)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固定的能量。(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 、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和 。解析(1)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都是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2)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直接影响,受到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间接影响。(3)用样方法做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以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影响。(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答案(1)生产者 (2)出生率死亡率 (3)随机取样(4)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考查角度2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真题5(2013年重庆高考)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上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图中,oa,物种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的 ;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能耐受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 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在开始oa阶段,物种在适宜条件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bc,由于群落演替,物种、的优势被物种所取代,造成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因比物种能耐受弱光而降低到最低数量水平;c点后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乔木转为优势种。(2)该坡地经治理后,植被覆盖面积扩大,增大了对大气中CO2 的吸收,在提高经济产出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答案(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 (2)碳元素(CO2) 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概念的理解2.种群与个体的关系(1)种群虽然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但它绝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2)个体和种群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每个个体都携带有本种群基因库的部分基因。3.种群的数量特征相互关系图示如下:分析:(1)在种群的五个基本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因为生物的繁殖能力和衰老、死亡都与年龄有密切关系,所以种群的年龄结构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会进一步影响种群密度。因此可根据当前种群的年龄组成情况,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4)不论哪种类型的性别比例都是生物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人类的干预,使其正常的比例发生变化,都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并进一步影响种群的密度。(5)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通过迁入和迁出,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也进行了基因交流。如果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变化,那么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略的因素。4.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1)模型图图示图注(2)曲线图图示图注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3)统计图图示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表示年龄,横轴表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图注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 1。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4)柱形图图示图注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典例1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解析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故A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故C错误;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故D错误。答案B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增长模型表达形式:曲线图的优点是直观;数学方程式的优点是科学、准确。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3.种群数量“J”型变化曲线公式解读公式:Nt=N0t 解读: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若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5)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此森林中最具优势的植物为 。(3)若此森林不受干扰任其自然消长,则再过25年后上述木本植物中, 将成为此森林的优势植物。(4)上述四种植物中,哪两种是火灾后最先出现的优势树种? 。【答案】(1)D (2)赤杨 (3)栎树 (4)赤杨、松树11.(14分)某湖泊的水域主要分为河蟹网围养殖区及航道区,养殖的河蟹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研究人员对养殖区及航道区水生植物群落和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调查湖泊中植物种类和数量时,在每个采样点要做到 ,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调查结果体现了该湖泊水生植物群落的 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 等环境资源。(2)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是 。除植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外,造成航道区与养殖区优势种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养殖河蟹的饲料及河蟹的排泄物会造成水体污染,但这并没有引起此湖泊中藻类暴发,原因是水生植物能 ,使水质净化。解析(1)调查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多次随机取样,通过分析表格可知调查的水生植物有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三大类,体现的是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布状况,各类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2)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可根据表格中“+”的多少作出判断,苦草是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在养殖区,由于河蟹的捕食,苦草数量相对较少。养殖区的水生植物吸收和利用了河蟹排泄物中的氮和磷等无机盐,不会出现富营养化的状况。答案(1)随机取样(多次取样)垂直光能 (2)苦草 河蟹的取食吸收和利用水中的N、P等无机盐12.(14分)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 处的植物群落。(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上的植被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 演替。群落演替总是向着 方向发展,直至达到 为止。(3)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 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 。(4)土壤中的有机质需经过 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当土壤缺氧时,将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 。(5)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 。(说出不少于两个原因)解析 以种群密度的调查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表格试题的关键是从表格中提取相关信息,如物种丰富度的大小就是所处地物种种类数的总和,并以此推断其与植物群落利用太阳能的关系;二是根据土壤湿度、土壤有机物含量、土壤深度、土壤含氮量推断适合落叶树生长的条件。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地点A的生物种类最多,因此物种丰富度最大。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由于还残留植物的种子或根系,因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的演替总是向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直至达到顶极群落为止。由于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因此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土壤中的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利用。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为主动运输。由于地点C土壤中缺少相应的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或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维持高大树木的生长,因此落叶树在地点C处不能生长。答案(1)A (2)次生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顶极群落(稳态) (3)A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 (4)微生物的分解主动运输 (5)土壤中缺少相应的水分和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1.技能储备凡是含有图、表的生物题统称为生物图表题,生物图表题的题型包括:概念图、表格图、结构图、装置图、流程图、柱状图、细胞分裂图、遗传系谱图、坐标曲线图等。科学实验或调查的数据一如何有效提升图表中的数据处理能力般以数据表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其后分析的第一手资料,任何表格都是由行和列组成。列是表格所反映的项目,行是表格的主体内容。多数表格附有标题,标题是表格内容的扼要说明,是主题。2.做图表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识图:对教材中出现的图形、表格要认真分析, 并找出与书本知识及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 (2)译图:要能比较熟练地把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或数据信息,或把数据、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3)注意挖掘图表中的隐含条件。这些隐含条件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内容,有些错误信息的获得,就是因为不能做到这一点,造成了解题的失误。只有捕捉到信息,才能处理信息,从而运用正确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典例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 此题图示信息复杂,但选项简单,故为节约时间,可迅速做出选择而不必纠缠太多也不必弄得太透,即此题中D选项一定是错误的,即使不看题干信息,从纯生物学知识也可做出判断。B、C选项正确不难理解,A选项可从图解及题干信息中推理得出结论。若10月份有出生的个体,因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的时间,则到12月份的时候应有一定比例的未成熟的个体,但图示12月份没有未成熟的个体,故推断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答案D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演替的方向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解析 群落演替会因为人类活动改变其速度和方向;群落中其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会改变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群落演替受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 答案A2.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解析 导致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答案D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解析 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是表示种群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的数量增长方式。捕食一般指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成年鲈鱼吃幼小鲈鱼,应该属于种内斗争。人类的活动既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又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让群落演替以不同的速度向不同的方向进行。答案C4.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1.3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A.1.3N0B.1.69N0C.2.3N0D.5.29N0 解析 要注意在Nt=N0t中,代表的是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代表增长率;增长率=增加的个体数/原来的个体数,设第一年个体数为X1,第二年个体数为X2,则=(X2-X1)/X1=1.3,求得X2/X1=2.3,即=2.3。第一年种群数量用N0表示,则第三年种群数量就是(2.3)2N0=5.29N0。答案D5.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解析 主要考查影响标志重捕法调查结果的因素。调查的4 km2区域中刺猬的数量约为40550=400只,所以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100只/km2。答案D6.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解析 A选项中,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存在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B选项中,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D选项中,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增长。C选项中,d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答案C7.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图1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图2所示的四个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相符合的是( )。8.下图表示某种群在某稳定生态系统中数量变化曲线,K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解析 题图1中,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乙捕食甲)。图2所示各选项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A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中甲、乙之间为竞争关系,而丙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D表示捕食关系。答案 DA.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后呈现动态波动B.如种群数量的a等于K/2,则c等于2aC.种群数量小于c时,出生率不一定大于死亡率D.如b与c的值相差不大,则数量刚超过b之后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解析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后,数量在K值上下进行波动,所以K值应该在b与c之间,那么如果种群数量的a等于K/2,则c应该大于2a,即c不是K值,故B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9.(12分)2012年9月份以来,一种体长不足1 mm的灰白色农业害虫“烟粉虱”,在江苏盐城的大丰等县(市、区)漫天飞舞。1头雌虫1次产卵可多达300粒。发生区棉花平均每张叶片有卵、若虫(无翅的幼虫)、伪蛹和成虫达5400头(粒)之多。它们用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叶片汁液并传播多种病毒,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烟粉虱对黄色很敏感,在田园或大棚内设置黄色板可诱杀成虫。据研究,这种烟粉虱起源于东非,借助一品红或其他花卉的调运进行扩散是其在世界范围传播的主要方式。(1)一块棉田里烟粉虱的全部卵、若虫、伪蛹和成虫在生态学上称为一个 ,烟粉虱与被侵害的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2)农业生态系统易受烟粉虱严重侵害的主要原因是 。(3)1头雌虫1次产卵可多达300余粒,这说明烟粉虱的繁殖能力很强,但并非所有个体都能发育到成虫,这是通过 来实现的。(4)用化学药剂杀灭烟粉虱时,有两种用药思路:交替用药和提高用药剂量, 思路更科学,原因是 。解析(1)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烟粉虱吸取植物叶片汁液,与植物是寄生关系。(2)农业生态系统物种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小,抵抗力稳定性差,易受烟粉虱侵害。(3)由于存在生存斗争,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发育成成虫。(4)交替用药能防止烟粉虱产生抗药性。答案(1)种群寄生 (2)农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抵抗力稳定性差) (3)生存斗争 (4)交替用药交替用药能防止烟粉虱产生抗药性10.(14分)福寿螺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造成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亚马孙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 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 。(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 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 ”型曲线。欲调查福寿螺的种群数量,一般采用 法。(3)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下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 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 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实验结果证明: 。解析(1)在原产地,由于天敌鸟类、鳖等可以捕食福寿螺,福寿螺不会过快增长。(2)福寿螺作为外来物种,引入我国后,由于缺少天敌,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会快速繁殖,种群数量的增长接近“J”型曲线。福寿螺活动范围很小,其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样方法。(3)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有效地控制福寿螺数量增长。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进而降低卵块的数量,从而导致福寿螺出生率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答案(1)捕食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J样方 (3)6月中旬7月中旬成年(生殖期)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效果十分明显11.(14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解析(1)考查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知识。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最低,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依据题目中的信息植物种数可得正确答案。(3)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结构中的垂直结构。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与动物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当群落植物垂直结构复杂时,动物的分层现象更复杂。答案(1)次生土壤 (2)草丛常绿阔叶林 (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12.(12分)下表是某研究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虫、鼠妇和线虫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请根据表中信息回答:(1)土壤中动物密度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常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土壤动物的数量。理由是 。(2)螨虫密度通常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标,原因是 。(3)铬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但各种土壤动物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是不同的土壤动物具有 。过度的铬污染会使土壤丧失生产能力,原因是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 时,会导致系统稳定性(稳态)的破坏,甚至会引发系统的崩溃。答案(1)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 (2)铬浓度越大,螨类密度越高 (3)不同的耐受性自我调节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