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高中语文 第十一课师说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8759889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2高中语文 第十一课师说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112高中语文 第十一课师说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112高中语文 第十一课师说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第二课时(讲读第3、4自然段) 1吃透文本 第三段,以孔子对待老师的言行为例,说明从师应有的态度,阐明教和学的关系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四段,说明写作缘起。 2疑难探究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作者引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行,述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之语,意在支撑本段的中心句“圣人无常师”,这也正是作者要论述的观点。随后,在此基础上,作者顺理成章,将文意又推进一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紧紧扣住文章第一段阐述从师态度的一句话:“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值得一提的是,韩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看似闲来之笔,实则别有他意。“郯子之徒”中,自然有道家鼻祖老子,而其贤不及儒家宗师孔子,在韩愈眼中,“儒”“道”孰是孰非,孰厚孰薄,便不言而喻了。 (2)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不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3)劝学和师说都是古代作品,为什么至今还能有生命力?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读起来,仍然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时代变了,学习的条件和环境都大大地变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论述的基本规律,对今天的学习仍然有指导意义。而正因为它已经为两千多年的实践所验证,所以更具有权威性。师说是一千多年前的“时文”,作者是针对当时社会上不肯从师而学的坏风气展开论述的。可是文章也流传千年,因为作者揭示的是读书人的通病(或者说是人性的弱点),所以至今仍然能从中感受到强烈的针对性。 韩愈的文章是写给李蟠的,他写作本文时并没有想到文章会流传后世;而我们在阅读时不得不联想到当今的社会风气,从中能发现颠扑不破的基本真理,这也说明了经典的力量。师说在结尾处称赞李蟠,一是嘉许李蟠“好读书”,其实称赞的是他“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从中也可以看出韩愈也是主张读经典的;二是嘉许李蟠的“不拘于时”,“时”指的是不肯从师而学的坏风气,李蟠从师而学,所以学业精进,有所成就。从今天人们发表意见和评论的动因看,两文的作者也有可能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发议论的。 【答案】B(从而:跟随他并且。) 【答案】AB(AB都当“赶得上、比得上”讲,C等到,D和,连词。) 【答案】D(“不必”古义是“不一定”,今义是“用不着、不需要”。) 【答案】B(A贤:才能,高明;B更加;C道:道理,风尚;D师:老师,学习。) 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唯利是图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D(D为被动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B“师者,解惑也”一句为“师”下定义。作者推崇儒学,他所说的“道”,就是儒家思想;“业”是建功立业的思想。 C“师道难矣”一句,举出时弊,批评不良风气,议论转到现实问题上来。感慨“师道”久已失传。 D“孔子师郯子”,引出尊师的典范,举出典型论据,批驳士大夫的错误论调。 【答案】B(“业”是儒家的经典。)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原文展示】 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 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名句背景】 春天到了,燕子回归,柳枝发芽。中原大地的人们在与亲朋好友分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柳树极易生长,用它赠送亲友比喻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落地生根;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含有挽留的意思。 【名句译释】 用心种花,花却没有成活;随便在地上插上一枝柳条,却成活了,枝繁叶茂有了树荫。 【名句评析】 这是一句古代民谚,起于何时已难查证。意思是比喻成心想办一件事却没有办成,无意中的行动却产生了结果。究其原因,无非是一个不合乎规律,一个却合乎规律。人工栽培鲜花,条件相对苛刻,只要有一点不合自然规律,鲜花就会夭折或凋谢。柳树生命力强,对生长条件不苛求,往往一插就活。所以人们把这两种对立的现象组织在一道,告诫大家深入思考,探究原因,咀嚼其中的道理。此句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发展,明代冯梦龙平妖传中写作“有意种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在醒世恒言中又作“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现在所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已是约定俗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