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教学设计(共28页)

上传人:58****5 文档编号:47895848 上传时间:2021-12-2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内除法教学设计(共2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表内除法教学设计(共2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表内除法教学设计(共2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五单元:表内除法 - *2分一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3页例1、例2、例3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分物体的经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平均分物体的一些方法,培养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过程】(重庆江津市四牌坊小学顾仙宇) 分一分(教学片断)【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173页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美丽的秋天到了,大家想出去秋游吗?今天,老师也想带大家去秋游,大家想一想,秋游前要准备什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演示:准备的6袋食物)。教师:怎么来分这些东西?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分一分。(板书课题:分一分)点评: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情境,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回忆,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二、动手操作,引出平均分教师:如果把这几袋食品分给男女两队,你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请大家从学具盒中拿出同样多的圆纸片代替食品袋,试着分一分,看谁办法多。学生操作,同桌说一说是怎么分的,然后在展示台上全班交流。教师:在这几种分法中,哪一种分法比较特殊?为什么?学生:把6分成3和3,因为教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分法吗?学生自己举例。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像这样把一堆东西分成两堆,每堆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点评: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需要把一堆东西分成每份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巧妙实现了由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三、合作探索,体验平均分教师:同学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关于平均分,你还想知道什么?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问题吧!教师:大家猜一猜,第一个食品袋装了什么?(课件展示:打开食品袋,呈现10瓶大瓶装的矿泉水)。如果把这10瓶水分给男女两队,使男、女同学分得的水同样多?怎么分?同桌的两人拿出与矿泉水同样多的小棒,一边分一边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学生1:先每队2根,再每队1根,直到分完为止。学生2:先每队3根,再每队1根,直到分完为止。学生3:先每队2根,再每队2根,剩下的再1队1根。教师:在这几种分法中,每队分得的结果怎么样?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点评: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不同操作方法的机会,进一步理解把物体按份数“平均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现在再猜一猜,第二个口袋装了什么?(课件展示:18个苹果)教师:这18个苹果如果平均按每组分6个,你能猜一猜可分给几个组?怎么分?请大家用一个小圆片代替一个苹果,一边分一边说,并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分法。教师:这些苹果如果按每组分3个,可分给几个组?每组分9个呢?大家试一试。点评:学生在初步理解按每份数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感知把物体按份数平均分,促进了他们对平均分的进一步体验和全面理解。教师:如果没有实物,你能在图上平均分这18个苹果吗?用什么方法?点评:理解才能达到理性的阶段。本环节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水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及时鼓励。四、联系实际,应用平均分大家今天学得很好,老师要奖励每个小组24个作业本,同学们6人一组轮流采用不同的方式分一分。看哪一组的方法最多。点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首尾呼应,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进一步获得平均分的经验,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庆江津市四牌坊小学熊斌)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例1、例2及第78页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十五第1,2,3题。【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3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教具、学具准备】教具:8个桃子(或其他水果、物品),8个盘子,24支铅笔。学具:小棒、圆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点评:利用学生已有平均分的经历,用谈话法直接引入课题。二、自主探索,认识除法1教学例1(课件出示一堆桃子)教师:小猴家有一些桃子,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个吗?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教师:你们能帮小猴分桃子吗?用小圆片代替小猴分一分,分好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结果是每盘多少个?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教师:谁能看着8,4,2这3个数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分之前总数是多少个?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是什么?学生:8个桃子,平均分成4盘,每盘分得2个桃子。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点评:通过语言、操作、写算式让学生在具体分桃的过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通过学生说来强化平均分的过程中的3个量,为用算式表示平均分作准备。通过“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来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2教学例2(出示24支铅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每6支装一盒(教师可以示范装一盒),可以装几盒?教师板书:246。教师:你能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动手分一分吗?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4。教师:观察分的结果,是平均分吗?你认为可以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吗?请试着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看着除法算式学着用3句话把分的过程说清楚,把多少支铅笔平均分?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怎么样?学生:把24支铅笔平均分,每6支分一盒,分成4盒。点评:通过师生互动、人人动手参与平均分活动,自主尝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意义。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3)用20根小棒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写算式。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先独立分,再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堆,也可以按每几根一堆平均分)能说出3种以上分法,除法算式正确的自评为三星级,自评表上画3颗五星;说出2种分法的为二星级;说出1种分法的为一星级。(4)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课堂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说出:8是平均分的要求,可以表示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表示每8个分成1份。(5)看算式编故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想不想自己编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用1836编一个平均分的故事,看谁编的故事最精彩。编好故事后,先在小组内讲,再推荐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讲,其余同学进行评价,根据表现分别评为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点评:通过看算式编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地把除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深化对除法的认识。四、课堂小节,自我反思教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重庆江津市四牌坊小学顾仙宇)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片断)【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6页的例1、例2。【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卡通动画演示)有一天,猪八戒约孙悟空和沙僧到王母娘娘的桃园摘桃子吃,正巧碰上七仙女们摘回8个仙桃,猪八戒上前讨要,仙女们要八戒分别按下面的要求分完桃才能吃:把这些桃平均分成4盘。猪八戒受大家的启发,正确地分完了桃(课件演示)。正准备吃桃,仙女又想考考它:如果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这些桃就全归你。八戒一听,急忙说: 248,仙女们直摇头,八戒没办法,急得直流口水,只好求同学们。教师:大家能帮八戒的忙吗?学生:能。教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探索一种新的运算,一定能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除法)点评:小学生个个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此引入把“平均分”的知识融于故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的同时,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二、经历学习过程,理解除法的含义1教学例1教师:这里就有8个桃,要把它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大家用学具摆一摆。教师:“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把这个分的过程连起来该怎么说?学生:把8个桃平均放在4个盘中,每盘2个。教师:刚才的操作中,要分的总数是几?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板书:842)教师:大家认为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种平均分的过程?学生1:用84=2。学生2:84=2(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给予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所表达的式子根据学生姓名命名为发现。教师:为表示这种平均分的过程,很早以前的数学家就进行了探讨。1631年,英国的数学家威廉奥特雷提出了用“”表示平均分;后来瑞士数学家认为把“”和“”结合起来表示平均分,现在我们就采用把“”和“”结合起来表示平均分。(板书:84=2)教师:84=2表示什么意思?谁给我们这位新朋友“”取个名?学生:(根据学生的命名,及时给予肯定。)教师:数学家们最早也给“”取过这些名字,后来为了统一,把“”叫除号,把这样的算式叫做除法算式。点评:在学生自主动手平均分,自己想出用符号表示平均分的活动中,并结合“”号的发展史的介绍,自然地引出除法,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怎么写除号呢?先写一短横,再写上面一小圆点,然后对下来写下面一小圆点,请大家用手指在桌上练习写一个“”。教师:怎么读这个算式?试着像读乘法算式那样读一读。教师:读除法算式时,“”读作除以。大家跟着老师试读:8除以4等于2。教师:谁能结合分东西的过程,结合842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如果不是分桃,84=2还可表示什么意思?点评:由直观的分桃到抽象的“84=2表示什么意思”,进一步认识除法的意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小结: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时,先写要分的总数,然后写除号,接着写平均分的份数和等号,最后写每份是多少。教师:除法有用吗?(有)还想学吗?(想)我们继续学习,请看屏幕。2教学例2(课件展示:24支铅笔,每6支装一盒,可以装几盒?)教师:“每6支装一盒”是什么意思?它要求我们把24支铅笔怎样分组?要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分?(1)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棒代替铅笔,一边分一边说,并写出除法算式。(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24”,“6”,“4”分别表示什么。点评:本环节的设计,教师由扶到放,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三、课堂活动(略)(重庆江津市四牌坊小学熊斌)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778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十五的第35题。【教学目标】1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2在分一分求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培养直觉思维,体验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具:12根跳绳,15枝花,3个花瓶(可用杯子代替)。学具:圆片、小棒。【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点评: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除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探索1教学例3教师:班上要组建一个跳绳兴趣小队,需要12个人参加,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个组?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为什么?怎样写算式?学生:123。教师:猜一猜,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可能直觉地感到4个小组就可以了,有的可能把12和3结合起来思考,想几个3合起来是12。不管哪种思考均应给予肯定。教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请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后边。教师抽学生说算式的意义。124,126它们的商是多少呢?请你先猜一猜,再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把这几个除法算式按除数的多少排一排,你有什么发现?教师:一个除法算式里的3个数也像加减法算式一样有自己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根据你的理解,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表示什么?商表示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求完整、规范。点评:把猜测、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既让学生感受到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又完善对除法意义的理解。2教学例4(出示15枝花,3个花瓶)教师:为了布置教室,需要3瓶花,要把这些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猜一猜,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学生自由猜测。学生可能根据每瓶花大致的多少猜测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也可能把15和3结合起来,想3个几合起来是15。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用圆片代替花瓶,小棒代替花摆一摆,再写出除法算式的商。3验证结合15枝花和3个花瓶想“153”表示什么意思,估计商是多少。再用小棒分一分进行验证。点评:进一步感受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体验猜测、操作的学习方法,加深对除法的认识。三、巩固运用(1)教科书第80页第3,4题,第81页第5题。(2)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说出问题,其余同学用除法算式解决。四、反思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点评:本案例突出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结合除法的意义自主列出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通过猜测和操作验证的过程自主探究求商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自主优化平均分的方法,体验平均分和乘法的联系;通过学生说一说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主动把除法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重庆江津市四牌坊小学顾仙宇)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教学片断)*2/3【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7页例3、例4。【教学过程】1教学例3(课件展示:“体育委员安排12个小朋友跳绳,每3人一组,可以分几组?”的场景。)教师:“每3人一组”什么意思?它要求我们把12人怎样分组?要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分?(1) 学生在小组内用学具代替学生,一边分一边说,并写出除法算式。(2)全班交流:在123=4中,除了“”和“=”外,“12”,“3”,“4”分别叫什么名字?学生:12叫被除数,3叫除数,4叫做商。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上看到的)看书、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以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获取知识。教师: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12”,“3”,“4”分别表示什么。算式123=4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小结:在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时,要分的总数叫做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或每份数叫做除数。教师:如果大家想了解除法的更多奥秘,可以翻看书114页的除号的来历。学生阅读。教师:除了书上介绍的,也可在网上查阅数学符号的来历。2教学例4(课件演示)猴老师要求小马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的情境。教师:能用你的语言说一说猴老师的要求吗?学生: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朵?教师:根据这个过程怎么写除法算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53。教师:你能猜出每个花瓶插几朵花吗?学生猜后,再6人一组用15支铅笔代替15朵花分一分,验证你的猜想对不对。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图上(课件演示15朵花)怎么表示这种分法?请大家在教师提供的图上圈一圈。出示第78页课堂活动第3题。教师:老师这里有24朵小红花,小马虎在分的时候忘了用铅笔圈出分的方法,只列了一个式子“ 248=3”,你能在图中圈一圈,说一说是什么意思吗?(课件演示24朵小红花)学生小组讨论,在老师提供的图上圈一圈,并选一名代表汇报结果。点评:由抽象的算式去解释应用,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意义,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除法的理解。(重庆市高新区森林小学邹玉梅) 用乘法口诀求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的第1,2题。【教学目标】1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根据具体算式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初步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和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教师:同学们,快到元旦节了,幼儿园正准备开联欢会。张老师买回一筐苹果,一共有24个。二、小组合作,探索求商的方法1提出问题(1)(课件展示)“筐里有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筐里有苹果24个,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教师:要算一共可以装多少盘,怎样列式?学生:246。教师:24除以6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4人小组商量,也可以用小棒代替苹果分一分。学生汇报。学生1:我是这样想的,1盘放6个,2盘放12个把所有的苹果放完后,正好放了4盘,所以246=4。学生2:我们想6乘几等于24呢,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4。教师板书:246=4(盘)想:四六二十四教师:你怎么一下就想到了四六二十四呢?学生2:我开始想到四五二十,比二十四小,就再想大些,四六二十四。学生4:我先想四七二十八,比二十四大,就想小些,四六二十四。教师:小朋友想的方法都不错,你喜欢哪种方法呢?学生:我们喜欢想口诀的方法。教师:用乘法口诀求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2)“现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里放几个?”教师:怎样列算式?学生:244=教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计算吗?自己说一说244怎样算。学生计算后,请学生说是怎样算的。学生:244这样算,我想4乘几等于24呢,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6。教师板书:244=6(个)想:四六二十四点评:用多种方法求商,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通过“你喜欢哪种方法呢”,渗透了对学生进行选择好的计算方法的引导。三、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学生: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里都有24,4,6这3个数。学生:我们发现可以根据46=24,算246=4,244=6。学生:我们组觉得乘除法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学生:46, 246,244,这3个算式都可以用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教师: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观察得真仔细!你能说出几组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吗?同桌说后,请几个同学说。当学生说出3个算式后,教师问可以用哪句口诀来计算。点评: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自主发现并概括出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四、课堂活动1第1题:分鲜花教师:小朋友今天的表现非常突出,老师特地给大家送来一些礼物(出示花瓶图)。教师:你能根据这些礼物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教师: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3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同桌交流完后,请1人说每个算式的意思。教师:这3个算式都可以用哪句口诀来算?学生:三四十二。点评:通过赠送礼物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再一次激发学习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2第2题:开锁老师把题目的钥匙贴在黑板上,把锁制成卡片发给部分学生。教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有5把钥匙,哪把钥匙上的口诀能打开你手中的锁,你就把手中的锁贴在哪把钥匙的旁边。比一比,看谁贴得又对又快。教师:真能干,我们的书上还有很多把锁,你能顺利打开吗?请试一试。(学生完成第84页第2题)3看卡片说得数五、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题。六、全课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增长了什么本领?点评:在全课结束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重庆市高新区森林小学邹玉梅) 用乘法口诀求商(一)(教学片断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例1。【教学过程】(将学生分为每4人一组,每人准备6个圆片)教师:小朋友,你们每人准备了多少个圆片呢?学生:每人准备了6个圆片。教师: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1:全班一共准备了多少个?学生2:我们小组一共准备了多少个?教师:你们小组一共准备了多少个圆片呢?学生:24个。教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因为每人有6个圆片,每组有4个人,就有4个6,所以是24个,算式是64=24(个)。(教师板书算式)教师:现在请把4个小朋友的圆片一起放在桌子的中间,一共是24个圆片。如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呢?学生:6个。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24除以4等于6,每人分6个。(板书算式:244=6)教师:小朋友算得真快,大家是怎么算的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吧。学生1:我们是一人分一个,把24个圆片分完,每人有6个,所以24除以4等于6。学生2:我们是一人分6个,24个圆片刚好分完,所以24除以4等于6。学生3:因为46=24,所以24除以4等于6。学生4:我们是想“四六二十四”,所以24除以4等于6。(在除法算式的旁边板书口诀)教师:大家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算法。那用哪种方法算起来才又对又快呢?学生1:想乘法。学生2:用口诀。教师:都可以。其实在算乘法时,我们也是用了口诀。点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除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分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了对除法的认识,也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启发,顺利完成了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动,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学习,这样就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参与的兴趣,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了知识。(重庆市人民小学王蜀川) 用乘法口诀求商(一)(教学片断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例1。【教学过程】教师:二(1)班要举办联欢会,小华这组买来一筐苹果。筐里有24个苹果。现在我们要把这24个苹果平均放入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呢?学生:每个盘子可以分6个。学生:24除以4等于6,所以每个盘子可以分6个苹果。(板书算式)教师:24除以4,怎么算呢?分组讨论一下。学生1:我们组用小棒代表苹果,分了一下,每个盘子刚好分6个。学生2:因为46=24,所以24除以4等于6。学生3:可以想4和几相乘得24,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24除以4等于6。在学生口述时,教师板书:“四(六)二十四”。教师:小朋友说得都不错,这些方法都可以算出24除以4等于6,但哪种方法算起来又对又快?教师:现在要把这24个苹果每6个苹果装一盘,可以装几盘呢?学生1:我知道,24除以6等于4,可以装4盘。(教师板书算式)学生2:也可以想几和6相乘得24,因为4和6相乘得24,所以24除以6等于4。学生3:直接背口诀,四六二十四。(教师板书口诀)教师:小朋友真聪明!请看这3个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吗?学生讨论后交流。学生1:这3个算式里都有4,6,24这3个数。学生2:这两个除法算式都可以用“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来计算。教师小结。点评:本环节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引入学习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并将新知识加以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系统,注重教给学生方法。(重庆市高新区森林小学邹玉梅) 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习十六的第36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2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较熟练地选择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教师: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教师:今天,小猫的儿童用品商店开始营业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书上的主题图)教师:小猫的商店里东西可多啦,你看到了什么?它们分别是几元一个?学生回答略。点评:用学生喜欢具有童话色彩的情境引入,把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二、提出问题,探索求商的方法1小灰兔买胶水(课件出示)小灰兔来到商店,它拿着18元钱。小灰兔:我有18元钱,想买几瓶胶水,小朋友,请帮我算一算,可以买几瓶胶水?板书:18元可以买()瓶胶水学生:我会算,18元可以买6瓶胶水,因为每瓶胶水3元钱,183=6(瓶)。板书算式:183=6(瓶)教师:18除以3得6,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桌说一说。学生同桌交流后,请2人说是怎样算的。板书:三(六)十八,商是6教师:计算18除以3得几,我们只要想3的口诀就可以了。(课件出示)小灰兔:“小朋友,谢谢你们!”点评:从小动物买东西的角度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为后面学生独立提出问题作出了示范。在帮助小动物解决“18元钱可以买几瓶胶水”的问题中,既巩固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又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乐趣。2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教师:你们能根据这些商品的价格,提出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吗?老师提要求:下面,我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4个人轮流提问,其余的同学列式解答,看哪个组合作得最好。(1)分组提问解答。(老师巡视指导)(2)分组汇报。当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提问时,其余小组的学生要准备好作业本和笔列式计算。老师可以在视频展示台上把学生提的问题写出来,当学生列式后,重点问学生是怎样算的。如果学生提出了“谁的价格是谁的几倍”这样的问题,老师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说: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或者我们再过两节课来解决。教师小结:小朋友不仅问题提得好,而且计算得又对又快,真能干!我们以后计算除法的时候,只要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就行了。点评:在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组成的多层次、开放的学习环境里,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思维碰撞,提出并解决了多个用除法计算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巩固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数学学习活动化、个性化。3学生独立完成例2后面的两个小题三、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集体算、单独算、开火车算。(2)练习十六第3题。当学生独立完成后,可以让同桌在练习本上互相出题给对方做。点评:多样化的练习形式,让学习活动始终具有一定的新鲜感,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高度集中的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3)练习十六第4题。做之前同桌先说说发现了什么,再独立完成。(4)练习十六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5)练习十六第6题。四、全课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重庆市人民小学艾建平) 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教学片断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例2。【教学过程】教师:(出示图片)猫阿姨的文具店里商品可真多啊!小朋友仔细看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学生1:有胶水,每瓶3元;还有铅笔刀,每个2元。学生2:还有文具盒,每个4元;钢笔,每支5元。学生3:还有布娃娃,每个6元。教师:(出示图片)小灰兔有18元钱,它想买胶水。可以买几瓶呢?谁能帮小灰兔算一算?学生1:我能,可以买6瓶。教师:你是怎么算的?学生1:因为胶水每瓶3元,把18元每3元分一份,可以分成6份,所以可以买6瓶。学生2:可以这样算:183=6(瓶)。(教师板书算式)教师:刚才两位小朋友说得很对,那怎样算18除以3呢?学生1:想3和几相乘得18。因为3和6相乘得18,所以18除以3等于6。学生2:想口诀,三()十八,因为“三六十八”,所以18除以3等于6。(板书口诀)教师:对,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教师:(出示图片)小熊有6元钱,它想买铅笔刀,可以买几个呢?学生:可以买3个。教师:怎么算的?学生:62=3(个),想“二三得六”。(教师板书算式和口诀)教师:真能干!教师:(出示图片)小狗有20元,可以买几支钢笔呢?学生:205=4(支),想“四五二十”。(教师板书算式和口诀)教师:对,我们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可以算得又对又快!教师:根据商店里的商品,你还能提出什么用除法算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体汇报,并列出算式计算,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计算的。点评: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情境,让他们帮助小动物们买商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生在小组的积极互动中,相互提问并列式求商,达到了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目的。(重庆市人民小学王蜀川) 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教学片断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例2。【教学过程】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仔细观察小猫商店里都有些什么商品呢?学生:有胶水、铅笔刀、文具盒、钢笔和布娃娃。教师: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学生1:胶水每瓶3元,铅笔刀每个2元,文具盒每个4元。学生2:布娃娃每个6元,钢笔每支5元。教师:小灰兔有18元钱,它想买胶水,可以买几瓶呢?学生:可以买6瓶。因为18除以3等于6。(教师板书算式)教师:183=?怎么算呢?学生1:因为3和6相乘得18,所以18除以3等于6。学生2:也可以想口诀“三()十八”,因为三六十八,所以183=6。(老师板书口诀)教师:刚才两位小朋友说得真好!请大家打开书第83页,看例2的第1个问题,请填在书上。学生完成。教师:下面两个小题,你会做吗?学生:会。那请你们自己在书上把这两题完成。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这两道题,你是怎么想的?说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学生相互说。教师: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除法问题吗?学生:能。教师:请小朋友分组相互提问,并列式,再给伙伴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点评:本环节在前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再一次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作进一步的理解;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并与同伴相互交流,以巩固这一知识。同时,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资源,让学生分组活动,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式求商,在学生积极的相互学习中,达到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目的。(重庆市人民小学王蜀川) 用乘法口诀求商(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例3、课堂活动,练习十七第1题至第7题。【教学目标】1学生能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2能进一步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具、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学具:小棒。【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棒来分一分。(每个小朋友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再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学生活动后汇报:学生1: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2根。84=2学生2: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4根。82=4学生3:8根小棒,每2根1份,分成4份。82=4学生4:8根小棒,每4根1份,分成2份。84=2教师:通过分小棒我们写出了除法算式,你们是怎样算出这些除法算式的商呢?学生:用乘法口诀。教师:对!用乘法口诀可以又对又快地求出除法算式的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用乘法口诀求商(三)点评:由于本节内容是“分一分”的延续,学生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操作活动分小棒引出课题,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3(课件出示:一群小朋友去餐厅吃饭)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两个班的小朋友就餐,其中一个班是48人,每桌坐8人,另一个班是45人,坐5桌。教师:现在,要求能坐几桌,该怎样列算式?学生:488=455=板书:488=455=教师:你能很快算出488的商是多少吗?怎样算呢?学生:用乘法口诀来算。教师:用哪句口诀可以算出结果?学生:想“六八四十八”,所以488=6。板书:488=6(桌)点评: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体现数学内容的现实性,并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教师:455的商怎样算?学生:也用乘法口诀算,五九四十五,所以455=9(人)。板书:455=9(人)教师:你能结合上面的计算说一说,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2课堂活动展示主题图。小猴和小熊在数自己的小棒,小猴说我有63根小棒,小熊说我有63根小棒。教师:看图后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个小故事吗?学生1:小猴有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学生2:小熊有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教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算式。学生活动后交流。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用哪句口诀算?学生1: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学生2:用“七九六十三”可以算出结果。教师:对比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都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学生2:小熊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算算每份几根。学生3:小猴是将63根小棒,每份9根,算算可以平均分几份。点评:结合操作,让学生综合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问题。三、巩固练习教师: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吧。1完成练习十七第6题出示:24个小朋友乘车去春游的图。教师:你能不能开动脑筋帮帮他们,该怎样租车?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教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方法?学生1:都坐小轿车,4人一辆,244=6,需要6辆。学生2:都坐面包车,8人一辆,248教师:你是怎样求商的?点评: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教师:小朋友们的方法都不错,让我们和这些小朋友一起去春游。(课件出示)春游的小朋友看见公路边一匹小马在拉车。(练习十七第1题)教师:你能帮助小马很快拉完车吗?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并说说用的口诀是什么。3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第7题(课件出示)现在我们来到小河边。(练习十七第2题)教师:小马儿遇到了什么难题?帮帮它吧。教师:谢谢小朋友们的帮助,可是小马儿还有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它解决。(课件出示)小马儿说:我有56个大鸡蛋,准备一个星期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个呢?(练习十七第7题)学生:一个星期有7天,567=8(个)。4完成练习十七第9题(课件出示)树林里的两只小刺猬想请春游的小朋友猜一猜、算一算。(练习十七第9题)教师:小刺猬想请你们算什么呢?学生1:小刺猬有36个梨,6次背完,平均每次背几个?学生2:另一只刺猬想把36个梨每次背9个,平均背几次?教师:该怎样帮助小刺猬?用哪句口诀算呢?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5练习十七第3,4题点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练习串入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枯燥的练习生活化、趣味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也为以后学习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四、反思小结教师:在这节课中小朋友们有什么收获?五、独立练习练习十七第5题。(重庆市沙坪坝区南开小学胡晓倩、刘庆) 倍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教学目标】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学生1:高,矮。学生2:轻,重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多媒体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学生1: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点评:从生活中“比高矮、比轻重”引入,简单自然。并让学生感受到,同样是比较长度、比较质量,既可以“比多少”,也可以用“倍”比,简洁清晰地建立起“倍”的概念,凸显“倍比”与“差比”的区别。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学生1:2倍。学生2:3倍。学生3:1倍。教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4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学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学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这么多,不是看还剩几个。学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学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这样的3,所以6是3的2倍。学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两倍。学生6:多了一个这么多,是不是1倍?学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教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点评:设计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就是让学生经历6与3相比较的过程,让学生利用才建立的倍的概念进行推理应用,学生的思维必然经历与原有知识相互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达到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目的。在组织形式上,利用生生互动,真实再现学生心中所想,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推动教学进程。2巩固练习教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4个这么多。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学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排这么多,所以是4倍。学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教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学生1:不够摆,怎么办?学生2:能不能不摆?我能知道21是3的几倍。教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3:2137,说明21是3的7倍。教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教师:现在将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两行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学生4:1倍。教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4:第二行只有1个3,所以是1倍。教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点评:巩固练习及时,并注重让学生自主选择思考方法,可以摆学具、想口诀,也可以用算式,利用数据21和3不够摆产生矛盾,自然优化算法,知道用除法表示更方便、更简洁,大大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1)123122121教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出示情境图片) 教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学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教师:小叮当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学生:草莓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教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学生:草莓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教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草莓与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2)()()=3教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教师:你们喜欢吃糖吗?学生:喜欢。教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学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学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学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学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3)()()=()教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小组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较怎么说?学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教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学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学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学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教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小组交流)学生1: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的年龄的4倍。学生2:教室里电灯有6盏亮着,有2盏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学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点评:3个练习,联系生活,层层深入,逐步开放,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联系生活例子进行练习,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倍”的概念,更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倍的价值的感受,对数学价值的感受,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三、反思小结(出示饼干图与鱼图)想一想:鱼的质量是饼干的几倍?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结束语:小朋友们,只要你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景色的迷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点评:课堂小结注重学生感受与体验的交流,并给学生质疑与反思的时间和机会。(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袁宇) 倍的认识(一)(教学片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1、例2。【教学过程】一、操作感知,引出“倍”教师:请大家在第1行摆出两根小棒:第2行再摆出3个这么多,第2行就是第1行的3倍。这样推理下去,再摆上1个这么多,(大家操作)第2行是第1行的多少倍?为什么?学生:应当是4倍,因为第2行有4个这么多。教师:要让第2行是第1行的7倍,应该怎么摆?学生1:摆上7个这么多就行了。学生2:再加上3个这么多。教师:要让第2行是第1行的2倍,应怎样摆?为什么?学生:去掉5个这么多,只剩下2个这么多就行了。教师:要让第2行是第1行的1倍,应怎样摆?为什么?学生1:可能就是再去掉1个这么多,剩下2根小棒。学生2:那样两排就相等了。学生3:相等就表示1倍。学生4:那第1行也是第2行的1倍吗?学生5:应该是,因为第1行2根小棒里含有第2行1个这么多,所以是1倍。教师:大家讨论得很好,看来一个数量中含有几个这么多,这个数量就是它的几倍。二、抽象概念,理解“倍”教师:回到第一个图,能不能用简洁的算式来表示第2行是第1行的几倍呢?学生1:因为2乘以3等于6。所以,可以用23=6表示6是2的3倍。学生2:我觉得6里面有3个2,可以用62=3表示。学生3:第1行是2根小棒,第2行是6根小棒,用62=3就表示了6是2的3倍。教师:那怎样表示8是2的几倍呢?学生:二(四)得八,所以24=8。学生:也可以用82=4。教师:借助算式想一想,12是2的几倍?12是3的几倍?12是4的几倍?12是6的几倍?12是12的几倍?教师:按你们的理解用23=6,62=3。表示6是2的3倍;24=8,84=2,表示8是4的2倍,不错,但我们的问题是6是2的几倍,8是4的几倍,由于倍数还不知道,要我们去计算得出,所以,我认为用62=3表示6是2的3倍,用84=2表示8是4的2倍更准确。教师:从这几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三、联系生活,运用“倍”教师:小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