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要求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47152524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0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1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1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12XX 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 RegionalGeological(mineral) Survey(Scale: 1: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13年2月38前 言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总结近年来大量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新形势下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标准在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要成矿区带中有关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相关内容。本技术要求与DZ/T0001-1991等标准共同使用,是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编审、野外调查、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质量监控、报告编写、野外成果和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成果评审验收、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本标准附录A-E是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庆文、张克信、伍光英、张智勇、陈克强、潘仲芳、李荣社、苗培森、朱洪森、谷永昌、司马献章、程光华、尹福光、张立东、辛后田、赵小明、齐先茂、校培喜、毛晓长、邱士东、李仰春。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目 次前 言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总则13.1 目的13.2 任务23.3 工作程序23.4 基本准则24 资料收集利用34.1 地形资料准备34.2 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利用34.3 遥感数据收集与利用4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与利用44.5 地球化学等资料收集与利用54.6 钻孔资料收集和利用55 野外踏勘56 设计编审66.1 设计编写66.2 设计审查67 调查内容67.1 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77.1.1 沉积岩77.1.2 火山岩77.1.3 侵入岩87.1.4 变质岩9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107.1.6 第四纪地质107.2 地质构造调查117.3 区域矿产调查117.4 专项调查137.4.1 环境地质背景调查137.4.2 农业地质地质背景调查147.4.3 城市和工程地质地质背景调查147.4.4 旅游地质专项调查14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148.1 测制目的158.2 布设原则158.3 类型及测制内容158.3.1 沉积岩剖面158.3.2 火山岩剖面158.3.3 侵入岩剖面158.3.4 变质岩剖面168.3.5 第四纪地质体剖面168.3.6 构造混杂岩剖面168.3.7 构造地质剖面168.3.8 矿化(体)带剖面168.4 测制精度要求17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189.1 部署原则189.2 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189.2.1 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189.2.2 地质观测内容标绘1910 测试鉴定要求1911 资料整理1911.1 野外调查过程中资料的整理1911.2 阶段性和年度性资料整理2011.3 野外资料的最终综合整理2012 综合研究2013 野外验收2113.1 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2113.2 野外验收要求2114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2214.1 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与分析2214.2 成果图件编制2314.2.1 地质图编制2314.2.2 矿产图(成矿预测图)的编制2314.2.3 其他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2414.3 报告编写2415 数据库建设要求2415.1 原始资料数据库2415.2 最终成果数据库2416 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2416.1 提交资料要求2416.2 成果评审要求2516.3 资料归档要求25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26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28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31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33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351:50 000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DD2012-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提交等。1.2 本标准是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设计编审、质量监控和成果验收的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DZ/T0158-19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 000)ZBT D10004-19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T 0051-19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 0246-2006 1:2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GB 958-1999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DD2006-06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DZ/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DZT0071-199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要求DD2010-05 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3 总则3.1 目的3.1.1 1:50 000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目的是服务于国家资源保障、环境保护需求、地球科学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土资源调查中的一项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3.1.2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先导,针对调查区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重大问题,在综合考虑推动国家重大地学理论创新和改进地质调查技术方法需要的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国土资源分布条件的相似性和自然经济地理区划的统一性,进行总体部署。3.1.3 根据急需程度,优先部署在重点地区,在以往综合性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着重解决区内主要的基础地质问题,查明矿产、能源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地质条件,为地质找矿、能源勘查和水工环等应用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3.2 任务区域地质调查是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为指导,在全面翔实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填制1:50 000地质图、矿产图和相关专题图件,着重查清区域成矿(能源)地质背景,为国家科学合理规划和部署矿产(能源)勘查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为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和旅游地质等专项调查,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地球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地质信息。3.3 工作程序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一般包括组队、收集资料、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原始资料数据库建设、野外验收、图件编制、最终成果数据库(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验收、成果出版、资料归档与汇交等程序。上述程序之间是互为关联、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3.4 基本准则3.4.1 区域地质调查必须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 客观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取全、取准野外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3.4.2 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究,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3.4.3 在找矿远景区为区域矿产调查布设的图幅,要在野外翔实的基础地质和区域矿产调查研究基础上,充分综合运用物、化、遥和轻型山地工程等多种技术方法,多途径、多角度提取调查区内与成矿相关的地质信息(成矿要素),加强与成矿相关的深部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分析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地质条件,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为国家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依据。3.4.4 加强重要成矿带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的综合研究工作,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自然重砂等资料,分析地质作用与成矿关系,编制专题图件(如建造构造图、岩相古地理图、侵入岩浆构造图、火山岩相构造图、变质建造构造图等),反映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3.4.5 对部署在成矿区带的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图幅, 没有进行过正规1: 50 000面积性物化探测量,视情况开展1:50000水系沉积物或土壤地球化学面积性测量,以及必要的高精度磁测、重力激电法等面积性测量工作。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深化对重点成矿背景和成矿规律认识,发现新的物化探异常、矿(化)点和矿化线索,圈定新的找矿远景区。具体工作方法和精度、以及应提交的成果图件(数据)等参照相关技术标准执行,并在设计书中加以明确。3.4.6 对于植被、黄土、风沙堆积或残坡积连续覆盖的丘陵山区和冲积、洪积平原区,覆盖层面积占图幅面积30%以上的地区,应参照1:5000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来开展工作,并在图幅设计书中将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工作量安排、应提交的成果图件(数据)等加以明确。3.4.7 除进行翔实的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的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开展相应的地质背景专项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应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明确。3.4.8 区域地质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测试方法,多途径、多角度解决调查区内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高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3.4.9 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采用1:50 000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 (一般24幅),应用数字填图技术测制,项目实际工作周期一般为34年。3.4.10 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区别,不平均使用工作量。结合区内地质、自然地理和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部署区域地质调查工作。3.4.11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等,合理组队。一般一个2幅联测项目组应由56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4幅联测的项目组应由810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项目组要保持项目负责和技术骨干人员的相对稳定。4 资料收集利用4.1 地形资料准备4.1.1 1:50 000地质图的地理底图采用国家测绘局出版的1:50 000地形图或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50 000矢量化地形图(数据)。野外工作底图(野外数据采集手图)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1:25 000(矢量化)地形图。4.1.2 如调查区没有1:25 000比例尺地形图,可采用1:50 000地形图按有关规定放大编制成1:25 000 (矢量化)地形图(数据),并补充有关新增的地形地物资料(如新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作为野外工作底图,并报请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后使用。4.1.3 如调查区无1:50 000比例尺地形图( 如青藏高原的某些地区),可选用年代最新的、拍摄时冰雪覆盖程度最低、无云层遮盖、精度1m左右的遥感数据,制成正射图像(数据),补充经纬网和有关地名,作为地形图(数据)和野外工作底图,并报请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后使用。4.2 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利用4.2.1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进一步工作的主攻方向。4.2.2 系统收集调查区已有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果和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报告、专著(如地质志、矿产志、各省成矿预测和规划图、地层典等)、科研论文等。4.2.3 尽可能收集调查区已有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对不同时期形成的资料,要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4.2.4 尽可能收集调查区已有样品测试成果,在对其采样位置、测试方法、测试精度、测试单位全面了解和对其质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利用。4.2.5 尽可能收集与本次调查相关的各种地学数据库资料,如1:20万、1:2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国地层数据库,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完成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预测数据库,1:20万、1:5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基础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国重砂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等。4.2.6 查阅调查区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地形、道路、物资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4.3 遥感数据收集与利用4.3.1 遥感影像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野外工作图件,应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制图,为解决调查区地质填图中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等问题提供空间信息。4.3.2 尽可能收集多时相、多波段分辨率高的遥感数据。选择其中现势性强、各种干扰小、特征信息量(色调、形态等)丰富的数据作为基础遥感图像数据。4.3.3 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处理等多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取满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区域环境等调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数据图像。4.3.4 在找矿远景区必须系统提取矿化蚀变信息和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遥感异常,为编制成矿规律图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4.3.5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矿化蚀变信息,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4.3.6 经处理的遥感影像应整合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野外数据采集的基础背景图层。遥感地质解译应贯穿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过程。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与利用4.4.1 详细收集调查区内有关地球物理资料,如区域重力、航磁、航放以及电磁测深、地震剖面、物探测井和放射性等资料。应收集使用最新资料和高精度资料。配合区域地质调查挖掘有关浅覆盖或深部地质体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提取隐伏地质体(如隐伏岩体、隐伏矿床等)的物理信息。4.4.2 对收集到的资料应使其统一,应按现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和综合评述。4.4.3 在对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的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制各种相应比例尺的地球物理基础图件,如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航空放射性异常图等。在综合研究和解释推断的基础上,结合钻孔等地质资料编制推断解释成果图,如推断地质构造格架图、控制剖面地质断面图以及局部典型地段的三维地质构造格架图。4.4.4 对找矿远景区取得的1:50 000高精度磁测和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对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测数据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的求取等数据处理。通过大比例尺物探数据的各类常规处理和对场源空间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系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综合研究成矿环境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4.4.5 应充分利用收集到的钻孔岩芯物性参数,也可利用物性测井资料反演物性参数,了解岩石的垂向变化规律,为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进行地质矿产解释奠定基础。4.4.6 根据各种地质体(包括矿体)之间的物性差异、规模和分布情况,确定地球物理场进行地质和矿产解释的解译标志;利用解译标志,并和野外实际调查紧密配合,达到合理解译区域地质矿产分析的目的。4.5 地球化学等资料收集与利用4.5.1 全面收集和应用调查区区域地球化学、矿区地球化学(化探)及异常查证等资料,分析调查区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份特征。4.5.2 对于化探原始资料利用,特别是西部景观复杂地区化探资料,应进行方法技术质量评估,以便正确利用。4.5.3 在找矿远景区,应系统整理化探资料,按相关技术标准编制采样点位图、原始数据图、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异常图、异常剖析图及其他专题解释图件。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及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分类排序,提出矿产检查工作安排建议。4.5.4 系统整理重砂矿物资料;在开展重砂矿物共生组合、标型矿物特征、有用矿物的含量和空间分布规律等综合研究基础上,编制有关图表,如重砂矿物分布图、圈定有用重矿物异常扩散晕,进行异常的解释和推断;分析重矿物来源,排除非矿异常,确定因矿引起的异常特征和标志。4.5.5 充分利用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加强对调查区第四系分布区的环境地质调查,具体内容是: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重要农业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地方病发生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重要自然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等。4.6 钻孔资料收集和利用4.6.1 全面系统地收集调查区已有的各类钻孔岩心编录资料;尽可能收集岩心实物资料,如岩心岩性岩相、矿化、化石标本等。 4.6.2 对岩心编录资料的收集要注重其原始性,包括岩心描述、各种照片、素描或影像资料、各种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等。4.6.3 用于揭露重要地质界线、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第四系等而施工的钻孔资料,均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详细的地质编录。4.6.4 对收集到的钻孔资料应进行质量综合评价,正确使用钻孔资料。通过钻孔资料综合利用,建立调查区第四纪地层格架和了解覆盖层之下基岩和矿产地质的基本特征。5 野外踏勘5.1 在区域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前必须进行野外踏勘,为设计书的编写提供第一手实际资料。5.2 针对基础地质调查,应选择不同类型地质体分布区并结合自然地理区进行路线踏勘。踏勘路线应选择以穿越地质体最多、地质构造复杂的路线为主。每幅图必须有一条贯穿全图幅的踏勘路线,同时应采集一些必要的岩矿样品,进行鉴定和测试分析。5.3 野外踏勘以能最多穿越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化带、典型地质体、重要构造带的穿越路线为主。对重点地段应进行全面踏勘,适当采集关键地段有代表性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进行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了解矿化特征和成矿地质背景。5.4 对调查区已知的不同类型的矿化线索,都必须进行现场踏勘。对有较高工作程度和较多矿产地的地区,应经过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产地进行全面踏勘,详细了解矿化特征,成矿地质背景,工作程度,以往评价存在问题等情况。5.5 在环境和灾害地质问题突出的地区,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区域环境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穿越和追索路线相结合,重点对物理性地质作用引发和控制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踏勘。在城镇密集区、水电站密集区、高速公路和重要铁路干线等地区应重点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的踏勘。5.6 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强、出露齐全、层序清楚的地区进行地层和岩体剖面测制,在剖面测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填图单位。5.7 踏勘过程中,对区内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进行适当了解,为野外工作条件(如营地设置、用电、交通、物资供应、安全保障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5.8 通过踏勘,在对现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测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和遥感解译标志。6 设计编审6.1 设计编写6.1.1 根据项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针对调查区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在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物化遥数据处理与解译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设计。6.1.2 设计书内容主要包括: 目的任务;地质和地理概貌;工作程度和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地质、矿产和环境问题;填图单位初步划分;调查内容和实物工作量;精度要求;填图方法;技术路线;队伍组织;实施步骤;质量管理;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并附调查区地质草图、物化遥解译草图、工作程度图和工作部署图等图件。设计书内容要齐全,文字应简明扼要。设计书编写提纲见附录A。6.1.3 设计书要求在任务书下达后的46个月内完成,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质量监控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6.1.4 设计书编写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可行。工作过程中,因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编写补充设计,报请原审批单位批准。6.2 设计审查6.2.1 设计审查一般在任务书下达后6个月内进行。设计审查前项目承担单位应进行初审。6.2.2 按项目主管部门项目管理的相关办法,组织设计审查。6.2.3 设计书、设计所附的地质草图、物化遥解译草图、工作程度图和工作部署图等资料至少在设计评审会的前10天送达评审员。7 调查内容7.1 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7.1.1 沉积岩7.1.1.1 沉积岩区采用岩石地层单位填图,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区域地层序列与地层格架。7.1.1.2 沉积岩岩石地层的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组内必须划分到段并进行翔实填绘。7.1.1.3 在段内必须详细划分出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含矿层、蚀变带、特殊的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黑色页岩层(烃源岩层)、硅质岩层、微生物岩层、砾岩层、滑塌沉积层、生物礁、生物滩沉积层、岩舌、岩楔、火山岩夹层等标志层,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填绘在图上。7.1.1.4 调查区地层区划归属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依据,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和全国各纪地层典为基础;在充分利用最新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可在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7.1.1.5 对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要确定地质时代(年代地层)。对地质时代确定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凡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要按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的程序,提供相关资料,报请批准和公开发表。7.1.1.6 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岩性特征、岩石结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矿化特征、蚀变特征、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产状、厚度等资料。7.1.1.7 对含化石的沉积地层,每个填图单位组或段必须要详细采集足够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确定地层时代,利用指相化石恢复沉积环境,为建立区域等时地层格架和沉积相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料。7.1.1.8 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要基本查明有关矿种的赋存层位及产状规模,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和成矿要素的资料。7.1.1.9 在上述内容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其与成矿作用相关的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类型,如化学沉积作用、蒸发沉淀作用、低温热液沉积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表生富集作用、淋滤作用、风化作用等,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7.1.1.10 确定海相和陆相沉积区与剥蚀区(古陆)的分布范围、总体地貌特征及分布规律。沉积区物源供给方向,古水流方向,水动力状况。划分沉积相、沉积体系,研究盆地类型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7.1.1.11 利用沉积相、生物相和沉积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沉积盆地的古环境恢复。7.1.1.12 针对调查区某些沉积矿产可能赋存的层(时)段,为沉积矿产预测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图面主要表示:编图所依据的剖面点和剖面柱状图;沉积相和沉积亚相及其主要岩石组合;沉积等厚线;古地理单元;盆地构造;矿(化)点或含矿层;重要化石分布点及名称;物源供给方向;古水流方向、古水深、古盐度、古纬度、古气侯带等。7.1.2 火山岩7.1.2.1 火山岩区调查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火山构造三重填图法。7.1.2.2 火山岩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参照本标准7.1.1中的有关要求,根据沉积或喷发叠覆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等综合因素,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正确建立岩石地层序列。充分利用物化遥地质解译资料,判别弧形(环形)和放射状等火山原生断裂构造,确定火山机构类型。7.1.2.3 按本标准7.1.2.1 和7.1.2.2的要求,火山岩的岩石地层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组内必须划分到段;在填绘到段的同时,必须进行翔实的火山岩岩相和火山构造填绘。7.1.2.4 注意鉴别冷却单元等非正式填图单元、寻找沉积岩夹层或特殊火山岩相层等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在确定火山机构(如破火山、火山穹隆等)时,应测制火山构造剖面。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大致查明含矿层位、矿化蚀变类型等特征。7.1.2.5 查明火山岩厚度、产状、各种接触关系和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重要的地质现象要在图上夸大表示。7.1.2.6 注意在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中寻找化石,为地层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代或收集有关年龄资料。7.1.2.7 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详细划分火山岩相类型及其组合;查明火山构造和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恢复火山机构和火山喷发类型;探讨火山作用规律、活动历史与成矿的关系。7.1.2.8 查明区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其它资料,划分火山喷发旋回,探讨火山岩浆成因演化过程。7.1,2.9 分析火山喷发古地理环境、火山岩成因类型和火山喷发构造背景。7.1.2.10 调查研究火山岩相、火山机构、原生火山断裂构造、裂隙等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特征。研究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确定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喷发时代。 7.1.2.11 针对调查区火山岩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视情况编制1:25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火山岩相构造图。图面主要表示:基底岩系;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段”;岩性;岩相;岩层产状;面理和线理(以火山熔岩流动形成的面理和线理为主);火山机构;原生火山断裂;潜火山岩;岩墙(群);岩席和岩脉;蚀变矿化;火山沉积夹层中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值;物(磁、重、电异常)、化探异常、与火山岩成矿作用相关的遥感解译信息等。7.1.3 侵入岩7.1.3.1 侵入岩按侵入体为基本的填图单位,对不同类型的侵入岩,均按 “岩性+时代” 的方法进行填图单元的划分和填绘。侵入岩的每个填图单元必须有较确切的定年依据。7.1.3.2 对花岗岩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翔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岩浆混合(magma mixing)(可简称浆混或混浆)等类型。7.1.3.3 查明不同类型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视条件填绘侵入体平面展布形态;用物探等方法确定侵入体底面形态,结合侵入体平面形态分析结果确定侵入体三维空间形态。7.1.3.4 查明复式岩基侵入体间以及不同单元间接触关系的性质和产状。基本查明不同类型侵入体的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线理和面理组构(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特征。7.1.3.5 查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与产状;要对围岩蚀变进行详细填绘,包括蚀变岩石和蚀变矿物的类型、特征,进而确定可能的流体类型及其与成矿过程的可能联系。7.1.3.6 调查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矿化、变质及变形作用,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探讨侵入体的演化与围岩和矿产的关系及时空分布、控矿特征。7.1.3.7 要特别注意对与成矿有利的侵入体的划分和时代确定,并在图上详细标绘岩相带、蚀变和矿化点(带)等。查明不同类型侵入岩体形成的先后顺序和时代。7.1.3.8 基本查明岩体中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和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特征。7.1.3.9 调查不同类型侵入岩体与区域构造的关系,选择有代表性的岩体进行组构测量。在研究侵入岩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其就位机制。7.1.3.10 对于基性和超基性岩的调查研究,除按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还应对岩体外围的沉积岩特征和时代进行调查,以便获取岩体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的某些证据;正确区分蛇绿岩与基性、超基性侵入体。7.1.3.11 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体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各类侵入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探讨岩浆活动演化与成矿作用历史。7.1.3.12 针对侵入岩区成矿预测,视情况编制1:25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侵入岩浆构造图。编图内容主要包括:侵入体单元类型及其时代;侵入体的岩石和构造;岩石组合及构造环境;岩石系列;侵入岩岩相带;内外蚀变带;矿化点(带);围岩和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与产状;同位素年龄和测试方法;物(磁、重、电异常)、化探异常、与侵入岩成矿作用相关的遥感解译信息等。7.1.4 变质岩7.1.4.1 变质岩区应采用构造地(岩)层事件或构造岩石事件法填图。7.1.4.2 在系统建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的基础上,查明不同变质岩系单位间界面性质、叠置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序次关系。7.1.4.3 中高级变质地层的填图单位按岩组、岩段表示。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区原则上按本标准的7.1.1和7.1.2进行工作,低级变质的侵入岩可参照本标准7.1.3进行。但要注意调查变质变形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观察和总结变质带与地层、岩层界线、构造走向线的关系。7.1.4.4 注意区分经强烈变质变形改造的古老侵入体,区分正片麻岩和副片麻岩,切忌将古老侵入体与变质地层相混淆。7.1.4.5 对中高级变质岩系,要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岩石类型、矿物组合、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主要变质岩石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7.1.4.6 查明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7.1.4.7 在中高级变质岩区应对混合岩化作用进行调查。查明混合岩化范围、基体与脉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合岩化结构构造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岩石。收集有关变质地质体的变质变形特点以及脉体流变特征,确定混合岩化范围所处的构造环境、构造层次、条件及形成的温压条件。7.1.4.8 查明不同变质岩系的后期变形变质叠加改造的特点,建立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以及与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7.1.4.9 调查研究各类变质岩内的含矿地质体、含矿建造及矿产在变质岩中的分布规律,变质岩石、变质带、变质相对矿床、矿化的控制作用。7.1.4.10 变质岩的构造变形调查要与变质作用调查紧密结合,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各种构造要素的形态,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并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作出分析。建立区域变质、变形事件演化序列。7.1.4.11 查明变质地体中脉岩的矿物组合、组构、地球化学特点、变形特征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作为野外划分变质、变形期次、阶段的重要依据。7.1.4.12 注意采集不同期次、同期次不同阶段变质岩石样品,进行变质作用矿物对温压计研究。确定变质、变形序列及其相应的变质带形成的时空变化关系。7.1.4.13 针对变质岩区成矿预测, 视情况编制1:50 000的变质建造构造图。编图内容主要包括:变质建造类型及其时代;含矿层、标志层、特殊岩层;基性岩墙(群);基性层状侵入体;具有特殊指示意义的地质体及其时代,如榴辉岩、蓝闪片岩、高压麻粒岩等;变质相(系)类型及变质期;主要构造边界;各种变质构造、性质、产状及其相互关系;各种变质建造类型同位素年龄和测试方法;物(磁、重、电异常)、化探异常、与变质岩成矿作用相关的遥感解译信息等。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7.1.5.1 在造山带,要特别注意对混杂岩(Mlange)和“蛇绿岩”(Ophiolite)的调查和研究,对蛇绿混杂岩的基质部分应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建立正式和非正式地层单位,对蛇绿混杂岩中不同类型的岩块或岩片必须详细填绘。7.1.5.2 在查明“混杂岩” 或 “蛇绿混杂岩” 空间分布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内部构成进行观察记录与填绘,特别要注意查明混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各自的岩性、岩相、时代和变质变形特征以及它们之间接触关系特征与性质。7.1.5.3 蛇绿岩发育保存完好的地区,应查明蛇绿岩岩石类型、结构、矿物成分、规模、产状、原生和变形构造、蛇绿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等,尽可能建立系统、完整的“蛇绿岩”序列。注意区分洋中脊蛇绿岩与非洋中脊蛇绿岩。7.1.5.4 调查蛇绿岩上覆沉积单元的沉积岩相特征,注意采集古生物化石,并结合蛇绿岩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蛇绿岩形成时代。7.1.5.5 调查和研究蛇绿岩与区域内其它相关岩石(如俯冲期和碰撞期岩浆岩组合;碰撞期超高压蓝片岩、超高压榴辉岩分布带等)的关系、时代、性质,探讨其成因和演化过程。7.1.5.6 调查和研究造山带蛇绿混杂岩带受深大断裂和超镁铁质镁铁质岩体控制的铬、镍、铜等成矿条件与成矿信息,包括物(磁、重、电异常)、化探异常、与蛇绿混杂岩带成矿作用相关的遥感解译信息等。7.1.6 第四纪地质7.1.6.1 以岩石地层单位或成因类型单位为第四系的基本填图单位, 在系统建立调查区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基础上,开展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7.1.6.2 查明第四纪不同成因类型或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物岩性、物质成分、沉积构造、厚度、接触关系、岩相纵横变化及空间分布。查明区内各种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探讨其形成时代与发展演化过程。7.1.6.3 对第四纪地质体中的特殊夹层(如生物层、古土壤层、地球化学异常层、磁性异常层、风化层、含矿层、砾石层、古文化层、古地震层等)应进行调查研究和填绘,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7.1.6.4 调查第四系中赋存的矿产,如砂矿、表生型(风化淋漓型、残坡积冲积型)多金属矿等的成矿条件和成矿信息。重要的矿种应大致查明其赋存条件,分布范围。7.1.6.5 在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区,要进行地貌调查:按照地貌要素和几何形态对单体地貌形态和组合地貌形态进行观察和描述, 划分地貌形态类型和成因类型,确定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查地貌类型形成的相对顺序、形成年代并建立区域地貌演化序列;调查地貌形态与岩性、构造、气候的关系。按地貌的区域分布特征,进行地貌分区。7.1.6.6 在第四系发育良好的地区,要进行第四纪地质事件调查:主要包括古地震事件、火山喷发事件、(海岸带)海泛事件、风暴沉积事件、气候事件(如短暂的、极端的热、冷、干、湿气候事件等)等地质事件类型。查明地质事件的发生年代,、发生规律和强度,评价地质事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7.2 地质构造调查7.2.1 应用构造解析方法,查明各种构造变形形迹(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各种面理、线理等)的形态、规模、性质、产状、构造置换、形成序次和组合特征,配合定向薄片组构分析,研究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与变质岩有关构造的调查,按本标准7.1.4开展工作。7.2.2 系统收集与中、大型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资料。观察分析褶皱的类型及其组合型式。7.2.3 查明中、大型断裂(含韧性剪切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两侧的地层序列及其产状变化、断裂面产状、断裂带宽度、断层岩类型、断裂带内各种面理和线理类型、断裂的组合型式及其运动学特征。7.2.4 观察褶皱、断裂构造或韧性剪切带、构造活动等及新构造运动对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化蚀变、成矿的控制作用、对矿体的破坏作用以及矿体在各类构造中的赋存位置和分布规律。7.2.5 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和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关系及演化序列。7.2.6 调查控盆构造的性质及特征,分析盆山的构造组合样式,探讨盆山耦合的动力学特征与机制。7.2.7 调查区内的活动构造,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分析活动构造运动类型和期次。7.2.8 在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要查明引起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具体构造特征,探讨其形成、分布规律。7.2.9 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为分析研究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7.3 区域矿产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工作主要部署在找矿远景区内,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矿产地质填图、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异常查证和矿点检查。矿产地质调查除完成本标准4、7.1、7.2和8中涉及的有关的物化遥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利用和矿产地质填图等内容外,结合所开展的面积性1:50000物化探调查工作及成果,开展异常查证、矿点概略检查和重点检查。7.3.1 异常查证7.3.1.1 充分收集、分析、利用调查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及钻探等资料。对上述资料收集利用的具体要求详见本标准的4.24.5。7.3.1.2 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遥感异常提取,对所提取的遥感异常信息均应根据地质特征、成矿类型等进行分析处理,压低或剔除强的干扰信息,强化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微弱信息,突出这类信息与找矿信息的一致性,为划分成矿有利地段(带)或异常查证提供依据。对遥感异常区带,应根据异常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进行找矿远景分级。遥感异常图上应标明重点查证的异常区带号、异常号。7.3.1.3 结合区域矿产地质背景研究,在充分考虑地球化学景观、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及其组合、异常空间结构等因素或物性的前提下,对区内已有的物、化探异常进行评述和筛选,优选出需要查证的异常,圈定成矿有利区段(带)。7.3.1.4 对已优选的成矿有利区段(带)、化探异常、航磁和其他物探异常要进行异常查证。7.3.1.5 针对优选的1: 50 000化探异常区,应布置1:10 000地质地球化学剖面或面积性测量工作。工作方法采用土壤测量或岩石测量。在异常区内至少要测制2条以上控制性地质地球化学剖面。7.3.1.6 针对优选的1: 50 000物探异常区,应布置1:10 000地球物理剖面测量,具有大中型矿床找矿远景的地区应开展面积性测量工作。物探剖面测量可根据地质地球物理条件,选择采用电法、磁法、重力及各种电磁法等物探方法。面积性物探工作可以在剖面测量的基础上,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相互配合。7.3.1.7 在查证的物、化探异常区内,要根据实际需要填制1:10 000地质草图。对重要含矿地质体和矿化蚀变带等成矿有利地段的调查路线,要加密调查路线,采用追索与穿越路线相结合的方法。要调查矿化地质体、含矿标志层、控矿构造、蚀变带、矿化带,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的分布范围、规模、产状、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化)体(层)的矿物组成、有益组份及含量等。分析异常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初步查明引起异常的原因。7.3.1.8 矿化蚀变带、含矿层、矿体(点)应系统采样,并进行必要的素描或照相,在图上详细填绘有关矿产内容。7.3.2 概略检查7.3.2.1 已知矿(化)点概略检查 a) 对有找矿意义的已知矿(化)点、含矿地质体、蚀变带、矿化带要进行概略检查。b) 概略检查要对各类自然露头、已有勘查工程进行详细观察,系统编录和采样。了解矿(化)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围岩蚀变、成因类型以及矿石的类型、结构和组份等。c) 通过区域追索调查,概略了解矿化(体)的地表分布范围,分析成矿地质背景,指导区域找矿。7.3.2.2 新发现矿(化)点概略检查a) 对新发现的矿(化)点、含矿地质体、蚀变带、矿化带和其它重要找矿线索都应进行概略检查。b) 要初步了解矿化地质体的分布特征,了解含矿标志层、控矿构造、蚀变带、矿化带,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的分布范围、规模、产状、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化)体(层)的矿物组成、有益组份及含量等。c) 对矿(化)体应连续采样,了解矿石的类型、结构和组份以及矿(化)体的变化特征。d) 检查结束后,应提交检查工作简报和相关图表,提出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建议。7.3.1.3 重点检查a) 对概略检查中初步确定的成矿条件好、找矿前景大的矿点,要择优进行重点检查。b) 重点检查一般选用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地质、地球化学(土壤或岩石)、地球物理(高精度磁测、激发极化法、高精度重力等)剖面测量,轻型山地工程揭露等技术方法进行。c) 重点检查的矿(化)体或蚀变带,均需填制1:10 000地质矿产草图,圈定矿(化)体、矿化蚀变带在地表的出露范围;对地表矿化强烈或地表露头矿等地段,要安排槽探工作,必要时可施工少量浅井或浅坑对其浅部进行了解。d) 控制矿化体的工程要求揭穿其顶底板。探矿工程应按相关规范要求编录,要详细绘制大比例尺素描图并拍照,文字描述要做到内容详尽翔实,重点突出。e) 通过上述多技术、多方法的重点检查,要分析检查区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了解矿化蚀变带、矿(化)点的控制因素和成矿条件。基本了解矿(化)体(层)分布范围、规模、形态、产状、共(伴)生有用元素种类、含量及其变化、矿石的质量、结构构造;基本了解近矿围岩的蚀变种类、分布及其与矿化的关系;大致判别矿床类型及成因特征。利用相应矿种勘查规范的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按相关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估算资源量。f) 检查评价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提交检查评价工作报告,分析成矿规律,初步圈定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远景区,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7.3.1.4 在矿产地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交区域矿产地质图和相关文字报告。7.4 专项调查7.4.1 环境地质背景调查环境地质地质背景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地质背景调查,其具体工作方法和精度要求,参照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执行。7.4.1.1 地质灾害调查以成因分类为基础,划分区域地质灾害组合类型,调查区内的各类地质灾害现象。重点分析区域内产生地质灾害的关键性环境因素,探讨地质灾害的产生和发育规律及其危害性质。7.4.1.2 重点进行物理性地质作用引发和控制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包括内营力地质灾害和外营力地质灾害。a) 内营力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主要有:由构造运动引发的活动断裂、地震、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壳形变、区域稳定性评价等。b) 外营力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主要有:河岸侵蚀、河道淤塞、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7.4.1.3 在地方病发生区,在收集和综合分析地方病发生现状资料的基础上,重点选择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区和水体、土壤重度污染区进行检查;研究地方病区域性分布特征和诱发因子,为区域性防治提供依据。7.4.1.4 在生态环境方面,除按上述相关要求进行外,还应调查如下内容:a) 沙漠、戈壁、基岩山地、冰川冻土、湿地、河流、湖泊、水库等的分布范围和规模数量。b) 大型矿山设施、工业设施区和人类活动密集区的污染物诱发的地质灾害。c) 因开采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等地下资源而导致的地面沉降、塌陷、水污染、植被破坏等现象的分布、规模。7.4.1.5 在上述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交区域环境地质图和相关文字报告。7.4.2 农业地质地质背景调查7.4.2.1 在农业区开展的农业地质地质背景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a) 农业地质体背景、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以及与地质体风化成壤关系调查。b) 农业地质灾害类型调查,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农田引水灌溉引起的农田沼泽化、盐渍化等。c) 了解农田水文地质、土壤元素含量和元素有效态地球化学等,进行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评述。7.4.2.2 在农业地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交相关专项调查图件和文字报告。7.4.3 城市和工程地质地质背景调查在城镇密集区、水电站密集区、高速公路和重要铁路干线等地区应重点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其调查内容参照城市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的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交相关专项调查图件和文字报告。7.4.4 旅游地质专项调查7.4.4.1 旅游地质调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a) 详细收集各类有关资料,对现有的地质旅游资源进行普查,注意地质遗迹的分类定级评估。b) 对已开发利用的旅游景区的内涵及外延部分进行补充调查。c) 对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的新景点进行重点调查,对景点进行全面摄像和拍照,并进行初步评价。7.4.4.2 具体调查内容为:a) 具重大科学价值、可供科普和地质考察旅游的典型地层剖面、化石产地、火山遗迹、地震遗迹等。 b) 构成奇特山体的岩石、地层、节理、断层、褶皱等。c) 构成奇特地貌的山势、冰川、名山峡谷、岩溶洞穴、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d) 构成美妙水景的湖泊、温泉、溪流、瀑布等。e) 有观赏价值的各种人文地质景观,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人类遗迹、古采矿冶炼遗迹等。7.4.4.3 在旅游地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交区域旅游地质图和相关文字报告。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8.1 测制目的通过实测地质剖面,建立各类地质体空间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组合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质体的基本填图单位,有效地把握区域地质构造框架,为解决区域地质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销售管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