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46931728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2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常用的表述方式: 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常见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常见意象例见附表()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常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或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艺术手法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或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表现手法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篇章结构 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常见的情感、主旨()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更多的常见术语归类见下表:归类 具体表述举例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忧国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杜甫登楼伤时担忧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建功 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报国 山河沦丧的痛苦愁滋味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情屈原涉江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苏轼江城子 十思亲念友年生死两茫茫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怀人 边关思乡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闺中怀人溪桥柳细、李白乐府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胜今衰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生活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杂感告慰平生的喜悦有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 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感怀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此外还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等等词语、常见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具体解说: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平淡 : 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平淡首推陶渊明。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简洁又表述为洗炼 (练):语言简练利落。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 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 被誉为“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古朗月行 ) 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二、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鉴赏诗歌一定要通过阅读标题、作者、诗歌本体以及可能有的注释,先对诗歌有个整体认知,然后再读题目,按照题目的要求从某个角度鉴赏诗歌。具体说来,可分为三步:、诵读,根据标题、作者、意象、注释等,整体认知诗歌,体悟情感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对杜甫的生平思想我们比较熟悉,故完全可以“知人论诗” 杜甫晚年漂泊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一生忧国忧民 , 始终关注国运民生,希图能为国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志。 此诗既有自我的评价(或者说是自嘲),如“乾坤一腐儒”;有心志的抒发,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抓住几个典型的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中有实有虚,有的既是实景的描写,又有喻义。、审题要细化。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涉及诗的整体呢,还是-.只涉及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呢。但是也要注意,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如上例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我们看第一题,是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涉及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常识。第二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无论同意哪一种观点,都要有理有据,必须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题要条理化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能条理清晰又全面周到。三、解题技巧当然,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问题也可以千变万化,学生即使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在具体的答题中还是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怎样才能在答题中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又没有遗漏呢?下面我们试着分类列出解题格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 即意象 )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绝句二首 ( 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 步骤一 )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 步骤二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 步骤三 )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 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 步骤一 )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 )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步骤三 )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一 )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二 )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 步骤三 )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 步骤一 )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 步骤二 )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 步骤三 )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 (1) 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 的寓意是 “惜别怀远” ,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 步骤一 )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 步骤二 )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 :()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抒发什么情感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年全国卷2)南柯子 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年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 (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 (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 1 分,画面描绘 2 分)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答题思路:() 认真审题() 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 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 阐明理由时, 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 - 折戟和吴国二女 - 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 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 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 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 ,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要 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 ( 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 ) 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要注意点面结合, 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答题示例: 16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 “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 分)-.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第三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分类古典诗歌的内容纷繁复杂,很难完全分类,为了讲解和训练的方便,也为了让学生能对诗歌内容有个大纲式的认识,现大致把古典诗歌分为边塞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和即景感怀诗等七大类。在训练时,学生可以借助诗歌的内容更准确地理解诗歌,但在具体应答时,还应仔细审题,辨清题目是本文第二部分“解题技巧”中的提示规范、全面的答题。一、边塞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大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鉴赏示例 :见附录(年天津卷)学生训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学生训练题 :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答: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答案:借代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二、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重在抒发离愁别恨。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鉴赏示例: 见附录(年安徽卷、湖北卷、江西卷)学生训练题: 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 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上阕前两句用的手法,三四句用句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阕借惜春表达了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是一首送别诗。“眉眼盈盈处“四个字有两层意思,试作简要分析。答:答案:比喻 设问或双关 惜别 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一指有着眉眼盈盈的那个人。学生训练题: 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答案: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三、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鉴赏示例:见附录(年北京卷、浙江卷)学生训练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2) 体现的思想情趣:(3) 如何体现的:答案:( 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学生训练题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 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本诗写景有何特点?答: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答“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四、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鉴赏示例: 见附录(高考重庆卷、湖南卷)学生训练题: 读下面的诗,完成 - 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答:答案:第一问的要点是,写红梅、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红梅诗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的要点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其精神品格。学生训练题: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白 云 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答:(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答:答案: 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五、思乡怀人类诗歌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鉴赏示例: 见附录(年江苏卷、四川卷)学生训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学生训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2)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答:答案:“空 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学生训练题: 读下面的诗,完成练习。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 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答案:第一问:写猛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第二问:“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想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六、咏史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第三要品味技巧手法。鉴赏示例:见附录(年江苏卷)学生训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学生训练题: 读下面的上诗,完成题目。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答:答案: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七、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写诗成为文人们在生活中情感的倾诉方式,甚至成为中国文人们表达自我的自觉方式,生活中看到什么可以用诗歌记录下来,想到什么可以用诗歌记录下来,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悲伤的事都可以随时用诗歌记录,因此,有许多诗歌无法用以上六种类型来概括,它只是诗人对眼前景、事的描写叙述和由此而生发的感慨,我们把这些诗歌归为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鉴赏示例:见附录(年全国卷、湖北卷、山东卷)学生训练题:绝句两首(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歌前两句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颂,请简要分析。-.答:( 2)、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面对如画的之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学生训练题: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疾疾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满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艺术显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答案:同意。“杳杳”言路深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给人以空旷寂寞之感;“啾啾”状鸟叫之声,以有声写无声;“淅淅”以风声描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绘雪飞舞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的肃杀;“朝朝、岁岁”从时间上点染寒意之久。这些迭字从不同角度运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诗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附录年套高考诗歌鉴赏题目汇编(附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全国卷 1)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 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案】:( 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 , 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全国卷 2)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答案】:( 1)第一问: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第二问: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 * ,以此奉寄 元 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 分) ( 浙江卷 ) 正官 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注 侬:我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 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答案】:( 6 分)( 1)流水白云( 2)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 题。( 8 分) ( 上海卷 ) 黄钟 人月圆张可久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 1 分)()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B 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答案】:() (1 分 ) 曲牌() (3 分)B() (4 分) “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 分 ) ,又为后文归隐山村、 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 分)( 湖南卷 )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 1996 年 12 月第 2 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 _【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凤城:京城。(1)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 分)(2)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 分)-.【答案】:(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 分)(山东卷)晓上空泠峡 王罔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注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王罔运( 1832 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 分)(北京卷)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