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46772043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 内容摘要:近年来,自媒体成为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主流社交渠道,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问题也愈发受到重视。结合正向动机、批判认同、理性发声和标准德行四个评价维度,可以对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进行分析,而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应当向阶段引导、案例渗透、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向不断深化。关键词:大学生自媒体网络媒介素养随着近十余年自媒体的开展普及,我国已进入到自媒体时代;,许多高校也开始将自媒体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阵地。与传统教育方式所不同,以往被认为纯粹客体;身份的大学生在自媒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更为主动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也切实影响着自媒体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使用媒介过程中正确理解、辨析、回应和创造的能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自媒体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问题开展研究,首先要构建相关评价体系。结合当前大学生具体特点和自媒体开展新变化新趋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对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进行评价。1.正向动机;。所谓正向动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介时能够建立起符合自身现实需要和开展目标的意义系统,让网络在自身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正面作用。当代大学生是成长于互联网兴起的一代,因此对于他们而言,问题不在于培养使用网络的技能,而是在于明确使用网络的目的。近年来,互联网泛娱乐化;倾向加剧,对于仍处于自我管理能力提升阶段的大学生而言,一旦不能做到正面使用网络,便极容易导致网络依赖的情况,更有甚者会形成网瘾;。2.批判认同;。随着互联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网络谣言、欺诈、传销等不法行为产生的实质伤害变得愈发严重。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他们更有可能会无视虚拟世界中暗藏的风险,容易轻信他人、容易泄露个人隐私,甚至会被不法分子教唆利用去做违法之事。因此,能否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甄别出真实且有用的局部、在批判的根底上形成认同,也同样是评价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批判认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具备辨析网络信息的意识,二是掌握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两者是缺一不可的。3.理性发声;。自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人手握麦克风;的时代,网络和现实的连接变得更加紧密。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他们习惯于在个人自媒体账号上分享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局部人还会把自己在现实中难以宣泄的感情放到网上,甚至由此导致一些不当言行。洁洁良事件;等都是反映这一现象的典型案例。尽管自媒体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但它们所依托的互联网本质上还是一个公共领域和利益集合体。因此,能否在网络媒介中理性发声,是表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又一个重要维度。4.标准德行;。标准德行;是指大学生能否清楚了解且自觉遵守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标准。首先是在法律法规层面。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有效弥补了许多法律灰色地带。这在有效保障网络行为主体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求在校大学生具备足够的法律知识储藏,并自觉依照相关规定严格标准自身网络言行。其次是在道德标准层面。从当前实际来看,国内网络的道德标准水平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自媒体高度普及的大学生群体中,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很容易形成扩散效应,进而对整个校园网络风气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状况,笔者围绕上述四个评价维度,于2021年在四川大学在校生中开展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问卷?调查研究。此次调研共回收到有效问卷707份,其中男女占比分别为47.67%和52.33%;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分别为68.03%和31.97%;就读专业的分布为文科34.94%、理科9.19%、工科43.99%、医科及其它11.88%。在此,笔者将围绕调研结果,从正向动机、批判认同、理性发声和标准德行四个维度对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主要特点作如下梳理。1.正向动机:网络媒介高度依赖与意义空心化;普遍存在。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使用的正向动机;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大学生对网络媒介高度依赖。根据此次问卷调查,91.79%的受访者表示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79.20%表示自己曾经在上课和学习的时候会忍不住用 上网;;此外还有90.3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过在没有网络或者无法使用网络的时候会感到坐立不安;的情况。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已产生了从行为到心理层面的高度依赖。其次是网络媒介使用的意义空心化;问题。在泛娱乐化;背景下,许多大学生把网络媒介首先看作是娱乐消遣或消磨时间的工作。此次调研中有91.8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过漫无目的地翻开 或电脑上网,但一上就是很久下不来;的经历。可见,在互联网原住民;的大学生群体中,网络行为意义空心化;现象已极为普遍。2.批判认同:甄别意识较强,但辨析能力有限。根据调研结果,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在校大学生普遍持以适度求证;的态度。调研中99.72%的受访者能意识到网络上的信息是有真有假的,但只有27.0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总是;或经常;去主动确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在你通常使用什么方式来确认网络信息真实性;的问题上,有72.21%的受访者选择了自身经验、主观感受和已有知识;。可见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甄别意识较强,但其网络信息辨析能力却难以让人满意,尤其是判断网络信息真伪时仍然会较多地依赖个人经验和外部直观信息,求证严谨性有待提高。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海量网络资讯所造成的辨析本钱提高。为了提高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效率,大多数在校生会选择采取简单认同的方式,适度求证;正是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又一突出特点。3.理性发声:普遍理性与个性表达共存。在网络社交行为再圈子化;以及网络实名制的背景下,大学生们普遍将网络世界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此次问卷中,笔者调研了在校生对于自己在自媒体上展示出来的人设;与现实中人设;之间关系的问题,有50.3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自媒体人设;和现实人设;几乎一致;而在认为两者并不一致的受访者中,有73.79%表示更在意自己的现实人设;。由此可见,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已经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具有极强个人表现欲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如何平衡好理性表达与个性表达的关系,成为他们在使用自媒体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本次调查中,有38.4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在网络上发布或者转发过之后被证明是不真实的消息;,说明理性发声;素养仍有缺乏。4.标准德行:法律认知和道德素养水平有待提升。基于调研结果以及笔者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观察,当代大学生在标准德行;维度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同样需要进一步提升。首先是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方面。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只有21.0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对关于标准公民网络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全了解或者大局部了解;另外,有7.78%的受访者成认自己完全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显然,当代大学生的相关法律知识储藏依然有所欠缺。其次是道德素养水平方面。根据调研结果,有13.72%的受访在校生表示自己曾经发布或者转发过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后果的信息;。这也说明,年轻气盛的大学生群体较容易受到自媒体舆论气氛的影响,并在网络媒介中展现出极端化情绪。引导大学生理性面对网络信息、以正确方式使用自媒体,是当前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在此,笔者将从阶段引导、案例渗透、线上线下联动三个方面对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举措建议。首先,分阶段制定教育方案。根据上述分析,现阶段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方面存在多维度的提升空间;而基于相关性分析,同样可以得出不同年级、层次、专业的学生在网络媒介素养方面亦存在差异。因此,作为高校,应当在充分调研本校现状的根底上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分阶段有所侧重,防止内容形式的同质化、重复化。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侧重于正向使用网络、普及相关法规、标准网络言行等问题;针对高年级学生那么侧重于培育自媒体环境中的公共责任感。其次,以实际案例作为教育素材。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突出的实用导向,因而切忌内容空洞化。高校应该将真实案例渗透进具体的教育内容当中,尤其是关注短期内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围绕实际案例和热点事件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引导在校生理性看待问题,从而有助于高校主动应对网络舆论风险;另一方面,热点事件本身就是鲜活的教育素材,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事件面前保持定力、在极端化网络情境中保持理性,是当前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所需关注的重要面向。再次,使线上线下教育形成共振。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系统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校数量并不多,且大多仍然以线下方式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引导,实效性相对有限。事实上,就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而言,线上线下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线上环节更能激发学生群体的兴趣,并为其自觉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提供实践场域;而线下环节那么更多地为教育工作本身提供严肃性,有助于增强在校生对于网络媒介素养问题的重视。为此,笔者建议,高校应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根底上,增强线上线下联动,依托各类自媒体平台,结合学生群体的兴趣点,举办以网络媒介素养提升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活动,以期到达寓教于乐的效果。参考文献【1】丁凯.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2】李金城.媒介素养的测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3】穆建亚.自媒体语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探析.中国出版,2021(07):57-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