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教学设计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6741107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与静-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动与静-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动与静-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全国首届暨山东省第四届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题目: 动与静学校: 参赛学生: 动与静教学设计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济南大学的徐海霞,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在此就动与静一课向大家做一下汇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四个部分来完成我的说课,并将我的教学评价与反思渗透其中。一教材分析(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动与静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第一节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知识特点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本节教材把学生最熟悉,特征和规律最易于总结,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放在了运动学开始的第一堂课,表面看起来无章可循,实际上是以“运动”为主线,贯穿其中。这样的安排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觉不陌生,会提出更多的现象和问题,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梳理生活经验,进而将其升华为科学规律。知识地位这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也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和快与慢等课程的基础,也是学习第六章力和运动的前提,是统领力和运动的开篇之作。(二) 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以及杂志、电视接触过运动的知识,对于运动现象有比较充分的生活感性认识,但描述不够科学,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生活画面再现,加深体验强调观察,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结论。情感方面经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领略了物理世界的新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因此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 教学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的挖掘,我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用实例解释相对不同的参照物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怎样运动;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再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谁对谁错”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态度看待事物;通过动手参与的小实验,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成简单的物理模型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观察中体会拨开迷雾发现真理的喜悦;培养看待事物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认识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的亲近感。同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勇于并且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材的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科学描述教材的难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二教法和学法教法:情景激学法展示与运动有关的图片,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展开思维的过程,再利用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手段来突破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这一难点。通过使学生亲身体验小实验,升华动与静相对性的内涵,加深对这一难点的理解。通过课外资源,进行思维拓展,加深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通过“谁对谁错”的讨论,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物理问题的探究过程。在由对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以及实例寻找规律,得出结论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与独立思考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与其他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也通过的努力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三教学程序设计(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影片宝贝计划中,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中解救婴儿的镜头,可引起学生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强烈的感官刺激,我利用这样的镜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若想安全将婴儿解救下来,两辆汽车该如何运动呢?其中一辆车相对于另一辆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这样学生带着惊奇、疑问、猜想、顺利进入本节教学。(二) 设问质疑、尝试发现展示图片: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使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提出问题:人们又是如何来描述运动的呢?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后请代表展示汇报各组搜集的有关运动的诗句、绘画、歌曲等。在此基础上由我做出如下的示例展示,分别从诗人、画家、音乐家描述运动的方式进行展示总结。设置疑问:在物理学中又是如何描述运动的呢?然后进行如下教学活动:活动一:学生由课桌走上讲台。提出问题:这个学生动了么?提出问题:你是依据什么来做出这个判断的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对于第二个问题得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这时我将引导学生根据走动的学生相对于课桌位置的改变进行思考,随后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们知道要描述物体是否发生运动,就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那么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什么呢?它又与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三) 讨论交流谁对谁错展示图片:人坐在出租车中前进提出问题:地面上的人看到车中的人飞速离去,车中的人却说自己没动,这样看来究竟是谁对谁错呢?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前先提示学生参照物的概念:要描述物体运动与否,首先要选一个物体作为参考标准,这个被选作参考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在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学生小组讨论之后我随机选取一个小组,请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根据自己的讨论结果给出不同意见,最后由我引导学生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地面上的人看到车中的人飞快离去,是以地面参照物;车中的人说自己没动,是以运动的车为参照物。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才导致结果出现了分歧。通过以上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参照物的概念以及运动和静止的描述,为接下来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四) 观察体验、尝试探究在上述环节中,学生已经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会不同,但是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的小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活动二:把课本放在桌上,将自己的文具盒放在书上,用手缓慢地推动课本,使它带着文具盒向前缓慢移动。提出问题: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和课本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和课桌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以文具盒为参照物,课桌和课本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且填写以下表格:物体参照物位置关系运动状态文具盒课桌文具盒课本课桌课本课桌文具盒课本课桌课本文具盒在学生完成表格之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这个表格,得出以下规律:对于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往往也会不同。学生在动手操作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这一难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来解决创设情境时提出的问题:要两辆车相对静止的时候,才可以将婴儿安全解救下来,相对静止是以(另一辆车)为参照物。(五)课外资源,思维拓展展示如下小故事:有一次巴黎报纸上登出一则广告,说是每人花四分之一法郎,就可作一次的长途旅行。许多人把钱寄了去,结果每人只得到一封回信。回信说:“亲爱的先生,请你躺在床上让地球带你开始这次旅行吧,你要记住我们的地球每昼夜要跑4万公里呢!”许多人感到受骗上当,于是告到法院,控告商人犯了诈骗罪。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如何审判?你认为商人有没有犯诈骗罪呢?先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采用抢答的方式请学生对上面的问题做出回答。引导学生分析如下: 讲述:商人有没有犯罪,关键在于判断躺在床上算不算旅行。 什么叫旅行呢?人必须离开家,乘车、船、飞机到目的地观光才叫旅行,也说是说必须以家为参照物,人相对家的位置有变化才叫旅行。所以商人犯了诈骗罪。在这个故事中,商人是应用了物理学中参照物选择不同进行诈骗的,法官若想做出正确判决,也要懂得参照物的知识,寻找出商人对旅行定义的漏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由此可以看来,参照物选择的不同,事件的性质或许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说学好物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本环节可使学生将知识系统性,加深学生对于参照物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五)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我会引导学生根据如下所示的知识网络来梳理知识结构,既清晰又条理,同时也复习了有关的重点概念。之后是布置作业。我选取的作业是设计一个与运动有关的图文并茂的画页,这个作业题很好的应用了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并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四板书设计动与静一运动的世界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运动二运动的描述取决于所选参照物静止(机械)运动参照物静止教学设计总结:本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情景激学法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上就是我对动与静的教学设计,有不妥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7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