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6373340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研究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研究华北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 唐征友 华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唐海香*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工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对农民工社区安全的影响,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乡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论述了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难点与意义,并从社会观念、管理体制两个层面和政府、街道小区、企业、农民工自身四类主体提出了加强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关键词: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难点;对策 “农民工社区”,从社会学上定义,是特指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区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并聚居在城区内一定地域的农民工群体。在身份上,他们仍然是农民,但在城区务工、经商等;在生活方式上,他们主要携带农村习俗,但学会了一些城里人的方式;在户籍制度归属上,他们仍然是农村户口,“离土不离乡”。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统计显示,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进城务工人员已达一亿人左右,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当前这些农民工群体,主要分布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聚居在就业附近的工厂、企业周围,形成一个个特殊的“社区”。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加速发展和农民工大量向城区的涌入,农民工社区的安全问题日益暴露,社区的安全文化建设凸显了出来,有必要对它进行研究。一、农民工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对农民工社区安全的影响通过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农民工社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1农民工安全素质比较低。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在主观上,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和城区生活经验欠缺,又处在各种社会关系复杂而管理混乱或管理“空白”、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处,作为成人危险感不强,作为低收入阶层,自认为“一无所有”,防范危险意识差,安全文化素质比较低。2农民工的客观环境中安全隐患突出。在生产安全条件等客观方面,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很多是游离于“公有制”体制之外的私营企业或“三资”企业,一些企业由于法律建设和管理的滞后,一味追逐经济利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劳动保护方面往往考虑不够甚至不加投入,尤其在污染比较严重、高危险的小造纸、小化工企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给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些企业里,农民工在强烈的生存意识和较低安全意识的反差中被未知的客观安全隐患所吞噬。3制度环境中的不平等诱致农民工成为社会安全隐患。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的差别对待的制度与政策,在维护了一些阶层的既得利益的同时,却将另一些农民工群体边缘化、贫困化,使他们无法完成基本的教育和社会化,最终成为农民工社区和谐与稳定的隐患,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4农民工心理上的安全隐患有可能使之成为社会性违法犯罪的重要危险源之一。农民工的工作特点往往给了他们巨大而“充裕”的空间和时间,有在每一天工作之余如何支配时间的问题,也有在找到两个工作之间的“无业而清闲”的时间支配问题。农民工在外,除了个别的举家打工,更多的是单身谋生,长期在外如果周围没有亲人朋友的关心,就有可能造成孤僻冷漠、孤立无助、被压抑、仇富等心理,如果没有丰富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长期压抑的心理无法排遣,而其本身及周围社会又缺少理性的指导和法律道德的制约,有“充裕”空余时间,遇到“合适”的时间、地点、人物,就有可能产生违法犯罪:一方面对城区居民和公共安全产生侵害,另一方面在农民工内部中也有安全侵害现象。当然并不是说广大农民工阶层天生就是“危险品”,而是他们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使然。他们往往来自于贫困乡村,收入与在家乡相比大有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心理上存在巨大反差,调整不好就会出现仇视社会、仇视富裕阶层的反常心理,在现实中表现出来就会违法犯罪。从下表的统计资料来看, 农民(含农民工)在犯罪的总数中占了大多数,他们犯罪的人数远远多于其它阶层。中国南方某一个比较发达的城市的罪犯情况统计表年份本期罪犯总数农民(含农民工)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无业人员工人(含下岗)职员现役军人国家工作人员学生离退休人员其它19982 ,2451 ,583404741717281227219992 ,3621 ,59241595162236615320002 ,6491 ,77931730128431315020012 ,4591 ,6022968214256136120022 ,4791 ,465397916191751667因此,加强农民工社区的安全文化建设,改善农民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提高农民工安全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农民工本身的身心健康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难点与意义农民工安全文化建设的难点在于:一是农民工流动性强,难以进行定时定点定向管理。农民工社区的形成具有自发性,而且人员流动很大,同时这种社区季节性很强,农忙季节、逢年过节“人去楼空”,而农闲季节、年节之后则人满为患,再加上很多农民工就业的建筑、加工企业的生产周期性和间隔性,这一特殊 “社区”的人员流动就比较频繁,给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二是涉及单位、部门众多,难以落实管理责任。涉及的单位、部门包括农民工、出租屋主、企业单位、街道社区学校等。大多数工厂企业往往设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就在附近的民居中租住。因涉及人员部门众多,往往成为“三不管”地带。在涉及农民工社区管理的单位和人员中,出租屋主是一方,一些出租屋主为了一己之私利,只问租金,不管身份,不查看租住者的身份证、暂住证。企业是另一方,一些企业主只顾经济利益,只管工作,动辄以辞退相威胁加班加点,不顾职工的身体健康,更谈不上安排和关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不按照政府规定查看就业者的身份证,对一些需要身体健康的证明的特种行业(如食品加工、化工行业等),企业也不给必要的岗位培训和安全条件保障。社会和政府是第三方,农民工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往往很难融入到当地的街道、小区的人际交往和管理中,在小区的文化生活中被作为“外来人”排斥在外。在有些地方,上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下到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街委会,在如何安排好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安全教育方面还缺乏系统性,不能有效地利用农民工社区周围的文化资源,而是“救火”重于建设,往往在农民工出现各种生产生活问题后再亡羊补牢去补救。三是农民工分散自由活动,难以进行系统性的思想教育。农民工“八小时之外”的业余文化生活极度缺乏,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同时也忍受着孤独寂寞,或是在低俗文化的影响下消磨时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各种因素无孔不入。思想阵地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就有可能被落后文化所占领,一些农民工在看了黄色录像后不能自拔而陷入性犯罪泥坑,就是这样的例子。四是某些地区或部门对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思想上和行动上存在漠视或畏难情绪。目前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有的地方观念落后,没有把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来对待,而是视之为农民工自身生活的“小事”;有些农民工聚居地缺乏先进文化点,或者虽然存在先进文化点,但辐射不到,甚至封建迷信、黄色下流等落后文化泛滥;有些社区已意识到在农民工社区文化建设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因缺乏相应的资金的、人力的投入和措施保障,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出畏难情绪。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乡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大局。广大青壮年农民到城镇打工,其收入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得好,农民工们不仅从城镇给农村家乡寄回款项,给予农村生产和生活巨大的资金支持(在有的农村,生产和生活资金的80%都来源于农民工所寄收入),而且农民工返乡带回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技能,回乡投资,科技务农,也带回先进的文化理念,是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的桥梁和纽带。如果忽视农民工的安全文化建设,不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就不仅不能实现把城市先进文化扩散到农村的正效应,反而会带来一些负效应,使农村的一些落后习俗影响到城市,有些农民工就可能用一些自发的、落后的不文明行为甚至违法犯罪,干扰城市社区建设。因此,如何制定和实施好站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以整合当地文化资源为手段、以提高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和保证所在地区社会安全和经济文化健康发展为目标的预防性、建设性的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系统工程,是一项重要任务。三、农民工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1 观念上重视,体制上落实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我们的社会崛起,它被命名为“新工人阶层”,他们的集体意识在增加,维权意识在增强,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参与意识,他们的组织化程度也在提高中,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未来的劳动力供给主要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不是城市新增劳动力,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流。对此,全社会都要认识到农民工阶层的崛起,把农民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流现象来研究,把加强农民工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事抓紧抓好。政府必须正视新阶层的出现,实现把农民工现象作为边缘问题的政策向把他们当作主流现象的政策转变。政府和企业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战略重要性,企业要加大安全文化建设投入,政府要搞好宏观协调,明确各方责任,要把农民工聚居地真正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小区”来对待,在其所在的街道居民小区,可以设立安全协调员,以便把农民工的安全文化生活乃至整个农民工聚居地的安全文化各项建设纳入到街道小区的总体文化建设视野中,统筹考虑,资源共享。农民工本身要自醒自觉自强,加强自身学习,自觉接受安全教育引导,意识到自身安全文化素质不仅仅是关系自我和家庭幸福与安康问题,而且关系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2 建章立制,企业、街道小区、农民工自身三个安全“主体”互补融合一是企业。企业是农民工的生产的“家”,企业文化的熏陶对职工文化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科学的人性化管理、良好的生产安全保障机制和物质条件、融洽和谐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够使职工真正视企业如家,既调动农民工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生产力,又有益于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二是小区。街道小区是农民工的另一个“家”。应建立鼓励社区接纳(包括人际交往、业余生活、教育、培训等各方面)农民工的机制,让农民工“八小时之外”的生活融入到社区大家庭中,在集体的温暖中接受先进的、健康的文化熏陶,做好把城市先进文化带回乡村的传接人;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一展所长,为社区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三是农民工。农民工自身的努力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没有等来的成果,只有争来的机遇。无论周围环境多么优越,如果农民工不加强自身的观念更新,不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不积极利用周围环境提供的良好条件融入城市社会,融入企业,就很可能为时代所淘汰,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在安全教育中,教育内容要实现安全文化教育与安全科学技术教育相结合,教育方法要注重灵活性、趣味性、科普性和因人施教,农民工的自我教育可以采取业余、函授与远程学习等多种形式。企业、社区、农民工三方配合,优势互补,就能形成促进农民工安全文化素质提高的整体力量。3 政府管理部门做好宏观协调,发挥好农民工聚居地各类机构的作用在这些机构中,学校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农民工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所在位置不仅有小学、中学,很多城乡结合部也有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可以在企业、社区和学校之间牵线搭桥,发挥这些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优势,加强对农民工的基础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如在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街道,他们为加强社区农民工维护自身劳动权益工作,切实提高社区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就联合南京市劳动局和社区内的东南大学经济学院、南京技师学院为街道辖区内农民工开办了社区农民工夜校进行培训,邀请南京市劳动局领导为社区农民工讲解劳动就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和有关劳动就业、劳动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聘请东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为社区农民工讲解维护社区农民工自身合法劳动权益方面的知识,受到社区农民工的欢迎。4 重点整治,以点带面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2004年上半年,全国煤矿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1797起,死亡2668人,乡镇煤矿死亡人数所占比例达到73.2%。全国建筑行业共发生伤亡事故 1034起,死亡1122人。全国共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106起,死亡142人,发生烟花爆竹伤亡事故70起,死亡153人。乡镇煤矿和建筑行业的工人大多数是农民工,各地的中小型加工企业也大量使用农民工。这些行业虽然在事故数和伤亡人数上远远低于道路交通,但伤亡人数较集中,社会影响大,应成为加强安全生产的重点领域,与此相应这些煤矿、建筑和加工行业的农民工聚居地应成为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小区 ,进行重点整治,重点建设,联手企业,针对农民工安全意识淡泊的特点加强安全生产思想宣传教育, 针对农民工安全技能低的现实加强岗位培训,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结束语当前,农民工文化建设领域发生了一些可喜变化。社会和政府已开始意识到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2003年召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十四大明确规定:进城务工人员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是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的重点。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的日渐增长,维权行为水涨船高。四川常年有130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到省内外打工,约占全国十分之一。迄今为止,该省通过由街道到乡镇、从田间到高楼等多渠道、多形式建立工会组织,已新组建各类进城务工人员工会1457个,新入会60多万人。不仅重庆,其余各地,尤其是珠三角等地,农民工会蓬勃发展,已经出现为了争取农农民工利益而与资方谈判的原始组织。而同乡会等具有民间原始特征的自发性组织也开始出现并发挥作用。农民工维权意识的觉醒必能推动着政府和企业保障和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了安全文化建设。同时随着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和政府协调管理机制的完善,一些城市社区已开始“接纳”农民工,一些农民工已能融入城镇社区成为其中的一员。一些地方建立了专门的外来人口公寓或生活居住区,成立了由社区民警、居委会干部、外来农民工中的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管理调解委员会,化解矛盾,组织各种教育、文体活动,维护外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务工人员成立了自己的文艺队、合唱团,积极参加街道组织的各项活动。社区民警还组织当地居民向那些生活困难的外来人员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找工作、联系孩子上学、催要拖欠工资等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外来农民工和本地居民与社区民警之间逐步建立了一种相互理解、信任的新型关系。这种公寓式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外来人员的生活质量,使外来务工人员过上了正常的集体文化生活,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公安机关的对外来人员的统一管理和治安防范问题,加强了社区的安全文化建设。参考文献:1张俊九: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参见:http:/www.acftu.org/m8.jsp?lmbh=8&bh=1451.2冉井富:农民、农民工与权利保护法律与平等的一个视角,南都学坛, 2004(2).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调度中心:2004年上半年全国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参见: .5四川全方位吸纳农民工入会,工人日报,2005-3-15.(责任编辑:舒刚、文飞翔、刘玉恩)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