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永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6371788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汤永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汤永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汤永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件1: 论文编号: (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 贵州省教育学会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评选登记表(征文封面)学科类别(不要以编号代替):中学语文论文题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8课孟子两章之一)整理姓名汤永文学校名称贵州省普定县猴场中学课题组成员姓名学校位置安顺市(州、地) 普定县(区、市、特) 猴场乡(镇) 了解电话固定电话:0851-32224530 移动电话:13595381716论文内容摘要(200字左右) 本节课通过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探究文章主旨、指导背诵思路;“总结升华、法制渗透”通过孟子思想对今天世界格局的意义,引出我国宪法中对战争决定权的规定等几个板块,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个人诚信承诺(在括号内打“”):1.所写论文为本人原创,并非从网上直接下载或抄袭他人( )2.所写案例真实,源于本人亲历的课堂( )说明:一、学科类别:1.中学语文 2.中学数学 3.中学英语 4.中学物理5.中学化学 6.中学生物 7.中学政治 8.中学历史 9.中学地理 10.小学语文 11.小学数学 12.小学思品 13.小学英语 14.小学科学 15.中小学音乐 16.中小学体育与健康 17.中小学美术 18.中小学信息技术19.通用技术20.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21. 学前教育 22.特殊教育 23.职业教育 24.综合(凡不是纯学科性的论文都归在这一类,如: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二、论文题目不要太长。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直接点明是什么课的设计或案例,如:祝福教学设计、分数的除法教学案例(不要把某某版第某册第某课作为题目的组成部分)。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普定县猴场中学 汤永文教材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第一章。本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探究文章主旨、指导背诵思路;“总结升华、法制渗透”通过孟子思想对今天世界格局的意义,引出我国宪法中对战争决定权的规定等几个板块,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法制教育目标了解我国宪法对什么机构?什么人能决定发动战争的规定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思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材料,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课件展示: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课件展示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进攻天时不如地利论据 战争中需要“人和”防御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类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结论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失道寡助天下畔之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六、总结升华、法制渗透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目前,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在我国,为民所用,为民所谋,为民所系的共产党人,一定能得到民众的拥戴。你知道我国什么机构?什么人能决定发动战争吗?我国宪法规定,有权宣布战争和发布动员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行使;全国人大,决定战争与和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国务院: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课外阅读孟子一书。八、教学反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在设计教学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板块“译读课文,把握文意”,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积累知识;第三板块“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探究文章主旨、指导背诵思路。第四板块“总结升华、法制渗透”通过孟子思想对今天世界格局的意义,引出我国宪法中对战争决定权的规定,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5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