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成因、认知特点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352993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困生成因、认知特点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困生成因、认知特点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困生成因、认知特点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研课题实施方案学困生成因、认知特点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城关一小:王德艳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选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淡薄,缺乏信心导致“学困生”的产生。还有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很多家长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于是大量的留守儿童出现,他们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监护,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基础差,也成了“学困生”。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重性”还有一句俗语“可恨之人,必有可爱之处”。所以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学困生面对语文问题,当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水平距离比较大,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解决,需要他人的帮助而解决,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学困生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就会相应的提高。就会慢慢的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脱“困”。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老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转化已有的学困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彻底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完善自我。要真正理解执行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得力,他们是可以转化并不断进步的。目前,全国上下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农村,其实城镇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很容易被忽视。我校是属于县城小学,1660名学生中有300多名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特殊的环境,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当代教育者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我们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课程,学好课程,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如果忽视“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学困生势必越来越多,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成为制约学校教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研究其开发转化的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2、选题的意义与价值我们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出“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申请,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学困生是每个班级的一个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学困生”采取放弃的办法是对学生、家长和社会极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因此要在小学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故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让每一片花瓣都散发出芬芳,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雨露阳光。用爱心包围学困生,让学困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在 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二、研究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全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统一的。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4、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个体的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三、本课题的核心界定。语文学困生:我们结合各方面的定义,把语文学科的学困生定义为:第一,语文学困生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语文学习中有一定困难;第二,语文学困生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如解决问题、听、说、语言、注意、记忆、写作等等)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上述困难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第四,这些儿童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合格水平)或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五、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形成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语文学习中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认知特点,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四、研究内容:1学困生学习特点、类型、成因研究。2学困生学习策略专题研究。(1)学困生教学观念的转变。(2)学困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策略。(3)学困生目标分层教学。(4)学困生学习成功教育的探索。(5)学困生主动学习的策略。(6)学困生学法指导初探。(7)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8)学困生学习补救策略研究。(9)学困生心理健康的策略。(10)学困生学习的家庭教育策略。3学困生个案分析。4学困生教学典型课例研究。五、研究的对象:余庆城关一小六(3)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六、研究重点:分析学困生的成因,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以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为抓手,实施有效的转化策略。七、研究方法技术路线: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语文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为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2)个案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5)、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6)、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7)、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八、研究思路步骤本课题研究主要通过以课堂为主的实践研究,为此我们将整个课题研究安排为三年,从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30日,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 (2013年4月2013年8月)1、学习了解有关学困生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2、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6月)1.建立博客:建立课题组博客,将博客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图片)上传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博客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2.确定个案:采用调查比较法,在调查研究、前测的基础上,在语文学科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建立个体档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3.研究成因及对策:及时记录实验情况(特别是学困生个案跟踪情况)、结果、感想、体会,分析处理,注意追踪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计划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以摸索、形成、积累克服学习障碍的有益经验。4运用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进行实验工作阶段小结。5.通过实践进一步检查、研究反馈,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展示我校教师参与学困生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第三阶段:完善成果阶段(2014.年7月2015年12月)1、参与研究教师的论文集。2、课题研究报告。3、学困生研究个案集。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1、课题负责人:王德艳负责查阅资料,论证立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搜集、积累、保存、整理资料,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做好结题工作。2、课题组成员: 陈丽 童秋萍 蒋贵荣 毛小艳 张明飞 刘玲十、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浅谈如何让学生乐于写话王德艳论文贵州省教厅2009.12. 孩子是什么让你变了?王德艳论文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2009.8.1先进实验教师王德艳获奖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2009.8.1十一、预期研究成果第一阶段学困生成因、认知特点及转化策略研究研究方案第二阶段如何转化学困生研究论文第二阶段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研究反思第二阶段 可贵的沉默优秀教案第三阶段与学困生心灵的对话研究心得第三阶段与学困生心灵的对话研究心得第三阶段学困生成因、认知特点及转化策略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十二、研究的条件分析1.人才条件优越参加课题组的全是青年教师,具有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他们朝气蓬勃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比较浓郁,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教学的骨干,来自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他们教学的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较强。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所以,老师研究课题很方便,也能直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2.地理位置适合我校是城区的二类学校,所招收的学生皆来自于我校附近的及个自然村,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特点即为农村小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有区域的代表性。全校有流动学生几百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学困生,所以老师搞教研的时候就有了第一手资料。3.教学条件比较完善。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教学条件比较优越,实现了班班通,教师研究查阅资料都非常便捷。4、研究的保障措施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教育学会的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3).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