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态变化备课

上传人:jkl****17 文档编号:45974011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物态变化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章物态变化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章物态变化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物态变化 温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4.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5.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6.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7.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大量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4.通过测量温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5.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6.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与一般液体温度计的差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2.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3.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4.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3.摄氏温度的定义。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难点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从本节开始,学生们真正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物理、学习物理。因此要本着从简单入手、从现象入手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研究的方法。本节的两个重点内容是“物态及其变化”和“温度及其测量”。本节内容安排上注意体现了标准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主要介绍了温度的概念与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学情分析关于物质的三种存在状态,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过,但学生对于不同状态物质的特征并不太理解。不过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相信多数学生会很轻松地理解本节内容。温度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但教材的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认识到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就可以了。学生对此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至于温度的测量、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使用,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温度的测量,掌握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教学过程简述本节课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物质存在的状态。2.物态变化。3温度的概念。4实验室温度计(介绍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5体温计。6其他温度计。7练习巩固。环节1:物质存在的状态情境1:观看影片水的变化。对冰加热,冰熔化成水,再汽化成水蒸气。问题:冰去哪了?水又去哪了?气从哪来呢?引出:同一种物质可以以三种不同的状态存在。进一步引出:物质三种状态的名称(固态、液态、气态)。过渡:物理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我们学习物理就从区分物质的状态开始。情境2:物体分类(学生活动)。出示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分别回答其状态。观察分好类的三种物体,思考其共同点与不同点。引出:固、液、气的不同特征,并填写“固、液、气特征表”。固、液、气特征表状态形状体积固态一定形状一定体积液态没有固定形状一定体积气态没有固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环节2:物态变化情境3:再次观看影片水的变化。问题1:物质存在的状态总保持不变吗?问题2:在什么条件下,水发生了状态的改变?引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状态可以发生变化。“温度变化”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条件。环节3:温度的概念引入:夏天天气很热,到了秋天天气就会变凉,而冬天会很冷,春天时天气较暖。“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用温度表示。体验1:教师准备三杯水(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请学生用手指触摸,并描述感觉。步骤1:将左手食指浸入冷水杯,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杯,说出左手的感觉和右手的感觉。步骤2:将左右手食指同时浸入温水杯中,再说出此时的感觉。体验2:请学生触摸长时间放在教室中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泡沫块,并描述感觉。步骤1:触摸塑料泡沫块,描述感觉;步骤2:触摸木块,描述感觉;步骤3:触摸金属块,描述感觉。引出: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来测量。环节4:实验室温度计体验3: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温度计。1.实验室温度计的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标度)2.液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3.上面的数字和字母是什么意思?4.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各是多少?5.它的分度值是多少?6.0 是怎样确定的?100 是怎样确定的?7.1 又是怎样确定的?8.摄氏温标的分度法怎样扩大到0 以下和100 以上?练习1:练习温度计的读数。引出问题:有没有最高的温度和最低的温度?它们分别是多少?引出绝对零度的概念,并让学生阅读科学窗,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体验4:进行温度的测量。学生自由测量;教师总结正确的测量方法;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测量。环节5:体温计问题:如何测量人体的温度?由读数时不方便,引出专用的温度计体温计。体验5:观察体温计,回答问题。结构上与实验室温度计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方面:刻度范围、外观形状、内部液体、缩口等。并针对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进行讲解。环节6:其他温度计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的图片。环节7:练习巩固教学板书11物态变化 温度一、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二、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三、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四、温度。五、温度计与温度的测量。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3.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4.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5.会查物质熔点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熔化都需要吸热。2.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4.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4.通过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1.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2.熔化时有没有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难点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教材分析本节是一节包含探究内容的课。探究式学习是标准明确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教师教学用书提出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完成探究过程。而我考虑到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且海波的熔化过程中的温度“阶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十分明显,反而会误导学生。另外实验时间比较长,再花费过多时间进行解释就得不偿失了。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动画来模拟实验,把重点放在实验的设计上,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的过程,来体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与过程。学情分析对于熔化与凝固,学生在日常生活经常见到,但将其提升为物理规律还是第一次;且本节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探究,是学生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接触探究。因此对于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难点在于探究方法的掌握。教学过程简述本节课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熔化与凝固的概念;2设计探究实验;3观察物质的熔化过程;4分析实验现象。5进行小结及练习。总计两课时,第1课时完成环节1、2;第2课时完成后面的环节。环节1 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改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利用物态变化的例子,如工厂里浇铸金属零件。引出:熔化与凝固的定义。提出问题:1.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2.熔化的过程有什么特点?3.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是否相同呢?环节2 探究物质的熔化与凝固将学生分组,观察教科书图1-11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思考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后回答。1.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为什么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再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加热?2.烧杯中的水量多少合适?3.温度计的液泡放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4.要记录什么数据?怎样记录数据?5.如何更好地描述数据?6.实验的操作步骤是什么?7.参考教科书,你能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吗?环节3 观察物质的熔化过程展示:松香的熔化过程(动画)海波的熔化过程(动画)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并指导学生用图像来描述实验。环节4 分析实验现象利用海波的熔化图像,使学生认识熔点的概念,以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并展示一些常见的晶体与非晶体。介绍一些物质的熔点。特别说明冰的熔点是0 。根据物质的熔化与凝固,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环节5 练习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3.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4.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5.会查沸点表。6.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液化过程放热。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2.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形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对沸腾前、后气泡的观察形成认真、细心的品质。4.通过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1.汽化的两种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2.沸腾的条件。3.液化的两种方式。难点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蒸发和沸腾。教师要突出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发生,并且只从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对于沸腾,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沸腾的特征,引导学生抓住探究重点,根据实验观察得出沸腾现象的特点和沸腾过程中要吸热的结论。液化是汽化的反过程,教科书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液化放热和发生液化的条件。学情分析对于本节所讲授的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都比较丰富,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教师通过启发式讲解和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较为轻松的接受这部分内容。教学过程简述本节课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汽化与液化概念的引入;2.蒸发现象;3.沸腾现象;4.液化现象;5.练习巩固。总计三课时,第1课时完成环节1、2;第2课时完成环节3;第3课时完成余下的环节。环节1 汽化和液化概念的引入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直接导入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了一个简单有趣的实验来引入。引入:教师用手指蘸水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大大的“水”字,由于水的蒸发,字很快就不见了。教师提问:水去哪了?从而引出本节内容。板书:汽化与液化介绍汽化与液化的概念。环节2 探究液体的蒸发快慢观察图1-15,思考哪件衣服先干,为什么?引导学生注意其表面积、温度以及表面的空气流速的不同,从而总结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蒸发时的温度,再观察玻璃泡上包有酒精棉球的温度计,从而使学生知道蒸发要吸热。练习巩固。环节3 沸腾现象实验:水的沸腾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并记录,指导学生用图像来描述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水在什么温度下沸腾?2.水沸腾时有什么现象?(气泡、温度等方面)3.试着描述出蒸发与沸腾的区别。4.撤去酒精灯后,水温如何变化?水继续沸腾吗?通过学生讨论回答出上述问题后,教师可以给出沸腾的定义,沸腾与蒸发的区别,以及沸腾时要吸热等概念。展示一些液体的沸点表,引导学生注意水的沸点是100 。让学生阅读科学窗中的内容。环节4 液化现象观察:水的液化引导学生注意白气产生的位置,思考“白气”是水蒸气吗?强调“白气”是雾状水珠,不是水蒸气。让学生观察液体沸点表,提问如何让气体液化?学生会直接回答降低温度。教师此时可指出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很难继续降低。一般要使液体液化,需要在降低温度的同时压缩体积。演示:压缩体积,使乙醚液化。举例说明,如液体打火机中的丁烷气、液化石油气、火箭的燃料等。环节5 练习巩固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3.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的方法可以获得低温的环境。2.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重点难点重点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难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教材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常温下樟脑块升华,下霜等现象进行得较为缓慢,且气体又很难被直接观察到。而我们是根据观察到的结果,间接分析推断这一过程的,因而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训练。学情分析对于升华吸热,学生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凝华放热,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结合讲授的方式,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过程简述本节课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升华与凝华的概念。2.碘的升华与凝华现象。3.升华与凝华现象的讨论。4.小结。环节1 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引入将物质的三种状态写下来,然后分析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引出“自然界是否存在固态和气态间的直接变化过程呢?”环节2 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强调学生注意升华或凝华时,期间有没有液态碘出现。观察玻璃盖片上的水珠是否蒸发。环节3 实验现象分析在实验中,由于没有发现有液态碘出现,因而可以推断升华或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两种状态之间直接发生的物态变化。加热后,碘由于升华变少;观察到玻璃盖片上的水在碘凝华时,冒“热气”,从而可知升华吸热,凝华放热。通过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试着用升华和凝华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环节4 练习第五节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2.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3.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2.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然界水的三态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2.通过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物理是有用的,从而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难点1.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现象。2.电冰箱内的物态变化。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体验物理课程在解决生活、科技、社会问题中的作用。主要了解和思考其物理原理,不过多地追求技术细节。本节主要讲授自然界中的水循环问题、高压锅、电冰箱、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等内容,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养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学情分析自然界中的水循环问题在小学自然课、地理课中都有所涉及,学生对其并不陌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而高压锅、电冰箱等则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用品,对其工作原理的思考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航天技术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知识内容,可引起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的兴趣。教学过程简述本节课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自然界中水的循环。2.高压锅内的物态变化。3.电冰箱的工作原理。4.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5.练习。环节1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地理课中已经接触过,教师简单讲解,学生便能接受。教师在讲解中,要进行一些环保方面的教育。环节2 高压锅内的物态变化突出强调出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但不用涉及太多原理方面的知识。环节3 电冰箱内的物态变化强调出以下特点:冷凝器内高压,气态制冷剂液化放热;冷冻室内低压,液态制冷剂汽化吸热。环节4 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在简单介绍知识内容后,应适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环节5 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