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学课件: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2)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43115399 上传时间:2021-11-3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教学课件: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2)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医学教学课件: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2)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医学教学课件: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2)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薛霁薛霁 上篇上篇 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单击画面翻页目目 录录 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普遍论治思想指导下,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普遍原则。原则。 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治病求本治病求本调整阴阳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扶正祛邪病治异同病治异同三因制宜三因制宜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养生又称为“摄生摄生” 。是指研究增强体质,预。是指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养生与预防,两者在理论上常相互交融,在使用养生与预防,两者在理论上常相互交融,在使用上常互为补充,相互为用。上常互为补充,相互为用。养生的意义养生的意义:一是预防疾病;二是延缓衰老。:一是预防疾病;二是延缓衰老。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天真论 “治未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有现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一一) )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应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应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面入手。 养生保健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未病先防调养正气调养正气 提高抗邪能力提高抗邪能力防止邪气侵害防止邪气侵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二二) )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早期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先安未受邪之地注重疾病传变规律注重疾病传变规律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 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七十七难木木木木水水水水火火火火金金金金土土土土既病防变既病防变卫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气气血血营营例:肝木乘脾土例:肝木乘脾土(表(表 里里 、轻、轻 重)重)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 ( (一一) )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1.1.正治正治 “逆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治”。“寒者热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虚则补之”、“实则实则泻之泻之” 2.2.反治反治 “从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反的病证。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从治”。“热因热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塞因塞用”、“通因通因通用通用” (1 1)热因热用:)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真寒假热证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2 2)寒因寒用:)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3)塞因塞用:)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用通泄更伤正气。 (4)通因通用:)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方法。 征象征象 本质本质 治法治法高热大汗高热大汗口干脉数口干脉数舌红苔黄舌红苔黄(热象)(热象)实热壅盛实热壅盛正治(逆治)正治(逆治)四肢厥冷,四肢厥冷,脉沉,但壮脉沉,但壮热心烦,渴热心烦,渴喜冷饮,小喜冷饮,小便赤便赤(假寒象)(假寒象)里热盛极里热盛极阳盛格阴阳盛格阴反治(从治)反治(从治)寒凉药寒凉药寒凉药寒凉药热热则寒之则寒之寒寒因寒用因寒用 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症候而治,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症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正治与反治的比较正治与反治的比较:相同之处:相同之处: 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同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不同之处:不同之处: 正治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病证; 反治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致的病证。( (二二) )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急则治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缓则治本标本兼治标本兼治 急则治其标急则治其标 是指标病危急,如若不先是指标病危急,如若不先治其标,就会危及患者生命或者影响对治其标,就会危及患者生命或者影响对本病的治疗,所采取的一种暂时应急方本病的治疗,所采取的一种暂时应急方法。法。 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 是在病情不急的情况下,是在病情不急的情况下,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的一种原则。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的一种原则。 标本兼治标本兼治 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应标本兼治。时,应标本兼治。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损其偏盛损其偏盛实证实证补其偏衰补其偏衰虚证虚证阴阳相对平衡破坏阴阳相对平衡破坏疾病发生疾病发生阴阳偏盛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偏衰(一)(一) 损其偏盛损其偏盛损其偏盛,损其偏盛,主要是对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证,采用“损其有余损其有余”的治法。的治法。 (二)补其偏衰(二)补其偏衰补其偏衰,补其偏衰,主要针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病证,采用“补其补其不足不足”的治法。的治法。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可互损。为此,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阳中求阴”或或“阴中求阳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适当配用补阴药。四、扶正与祛邪四、扶正与祛邪疾病发生疾病发生正气虚正气虚邪气实邪气实扶正扶正祛邪祛邪阴阳偏衰阴阳偏衰阴阳偏盛阴阳偏盛扶正,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饮食调养等。 祛邪,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法亦不一样。v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v 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v单纯扶正法,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又不盛的虚性病证。v单纯祛邪法,单纯祛邪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 衰的实性病证。衰的实性病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而不扶正与祛邪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而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留邪,祛邪又不伤正。v先祛邪后扶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v先扶正后祛邪,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五、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五、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相同的治法治疗。 感冒感冒发散风寒发散风寒疏散风热疏散风热清热解暑清热解暑补气解表补气解表久泄脱肛久泄脱肛崩漏出血崩漏出血子宫脱垂子宫脱垂胃下垂胃下垂补中益气补中益气疾病疾病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治疗治疗风寒束肺风寒束肺风热袭肺风热袭肺暑热郁表暑热郁表气虚邪侵气虚邪侵中气下陷中气下陷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v因时:因时: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指导治疗用药的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指导治疗用药的原则。原则。v因地:因地: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选择治疗及用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选择治疗及用药的原则药的原则v因人: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来确定治疗用药的原则。的不同特点,来确定治疗用药的原则。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消等“八法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一、汗一、汗 法法1.1.概念: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疗大法。 2.2.适应症:适应症: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 3. 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 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一、汗一、汗 法法4.4.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1)(1) 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2) (2) 对于表邪已解对于表邪已解, ,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3) (3) 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养血等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养血等药物。药物。(4) (4) 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食物。 二、吐二、吐 法法1.1.概念: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2.2.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等病。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实正虚,病在上焦。二、吐二、吐 法法4.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1)(1)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2) (2) 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3) (3) 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4) (4) 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护理。三、下三、下 法法1.1.概念:概念: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 2.2.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痰、驱虫等。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痰、驱虫等。三、下三、下 法法4.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 (1) (1) 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须注意。 (2) (2) 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即止。 (3) (3) 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产后营血不足而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四、和四、和 法法1.1.概念: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2.2.适应症:适应症: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 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 四、和四、和 法法4.4.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1)(1)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2) (2) 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3) (3) 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五、温五、温 法法 1.概念:概念: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中寒证;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 五、温五、温 法法 4.4.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 (1) (1) 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温法。 (2) (2) 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法。法。 (3) (3) 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 六、清六、清 法法 1.1.概念:概念: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大法。 2.2.适应症:适应症: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 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火、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 六、清六、清 法法 4.4.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 :(1)(1)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2)(2)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七、补七、补 法法 1.1.概念:概念: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大法。 2.2.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 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肾阳虚证。 七、补七、补 法法 4.4.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1) (1) 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真实假虚真实假虚”,应绝对禁补。,应绝对禁补。(2) (2) 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3) (3) 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佐加理气药。 八、消八、消 法法 1.1.概念:概念: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 2.2.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积聚、癥癥瘕、痞块等病证。瘕、痞块等病证。 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积聚癥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 八、消八、消 法法 4.4.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 (1) (1) 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体正气。 (2) (2) 气滞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气滞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闭者慎用. . (3) (3) 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 上述治疗八法,是针对八纲辨证及方药上述治疗八法,是针对八纲辨证及方药的主要作用而归纳起来的基本治疗大法。的主要作用而归纳起来的基本治疗大法。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需要,“八法八法”除吐法少用外,实际上临除吐法少用外,实际上临床已超出床已超出“八法八法”的范围,如熄风法、镇的范围,如熄风法、镇潜法、固涩法等,使中医治法的内容更为潜法、固涩法等,使中医治法的内容更为丰富。丰富。小小 结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