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设施周界报警系统导则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1505984 上传时间:2021-11-2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设施周界报警系统导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核设施周界报警系统导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核设施周界报警系统导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设施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导 则)核安全局 目 录1 引言 (1)1.1目的 (1) 1.2范围 (1)2 基本原则 (1) 2.1依据风险等级及设计基准威胁原则 (1)2.2 结合现场环境条件原则 (1) 2.3有效性,可靠性和可扩容性原则 (2)3 基本要求 (2) 3.1探测单元 (2) 3.2 传输单元 (4) 3.3 报警及显示单元 (4) 3.4 报警复合单元 (5) 3.5 控制单元 (6) 3.6 电源 (6) 3.7系统测试 (7) 3.8 维护 (7)4 几种常用的周界入侵报警系统 (7) 4.1 微波报警系统 (7) 4.2 主动红外报警系统 (9) 4.3 电场报警系统 (10) 4.4 开口同轴电缆报警系统 (11) 4.5 拉紧线报警系统 (12) 4.6 振动或张力报警系统 (13) 4.7 光纤报警系统 (14) 4.8 视频移动报警系统 (14)5 周界入侵报警系统的测试 (16)附件(17) 名词解释 (27)- 19 -1 引 言 1.1 目的核设施的周界入侵报警系统是实物保护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外界入侵的关键所在。其的设计和安装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实物保护系统的有效性,关系到核设施的安全。编写本导则的目的是为合理设计、安装核设施周界入侵报警系统提供一个指导规范。1.2 范围周界入侵报警系统通常由探测、信号传输、控制、显示、报警复核、记录以及电源等单元组成。本导则着重于探测单元的描述。对于其它单元,除给出基本要求外,不做更多的具体描述。本导则适用于所有民用核设施的周界入侵报警系统。2 基 本 原 则在设计和安装该周界入侵报警系统时,应遵循本节所述的基本原则。2.1 依据风险等级及设计基准威胁原则风险等级及设计基准威胁是设计系统时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不同风险等级的核设施有不同的保护要求,应做不同的设计;风险等级相同的核设施,针对不同的设计基准威胁,系统的防卫能力应有所不同。2.2 结合现场环境条件原则 任何一种周界入侵探测器均有其适合的运行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本底噪声、土壤、野生动物以及植物等),不可能单独有效地运行在所有环境下。因此,在设计和安装系统时,应根据现场的环境条件,选用合适的探测器并进行合理安装。在选择周界的探测器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环境因素:1)周界屏障及隔离带状况;2)土壤类型和状况;3)周界所适宜划分的探测段段数及探测段长度;4)附近的公路、机场、河流、铁路及其交通情况;5)穿过周界的排水沟、管道、埋设线及公用设施情况;6)当地的雨、雪、雾、风沙、雷电以及冰冻等情况;7)当地的极端气温;8)周界及其附近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9)附近的电磁干扰情况。2.3 有效性、可靠性和可扩容性原则 系统应能有效地探测和报警入侵事件。无论入侵者从周界的那一条路径、以何种入侵方式入侵,系统的探测概率和误报率均应符合规定的要求。为此,在设计系统时,应合理选择探测机理不同而性能互补的传感器,将它们组合使用并合理安装,以保证整个周界各探测段有效、均衡的探知能力。系统应具有可靠性。在正常的气候变化条件下,系统应保持其有效性。为防止通过人为手段使系统失效或来自大自然的破坏,系统应具有防窜改、防雷电等自保护能力和自检能力。系统应具有可扩容性,为以后可能因设施风险等级提高或设计基准威胁变化而需对系统进行扩容留有余地。 3 基 本 要 求周界入侵报警系的各单元应满足本节中对各自的基本要求。3.1 探测单元3.1.1 设计要求1)为有利于测试、维修、报警复核及响应,应将周界分成若干探测段,使每探测段能独立进行探测报警和报警复核,以使得当周界的某探测段在进行测试和维修时,周界的其余探测段仍具有探测能力。探测段的划分应根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来确定:a) 周界范围;b) 探测器探测范围;c) 若用视频复核系统来进行报警复核,应考虑摄相机的位置、方向以及有效监 视范围; d) 便于测试和维修;e) 探测段长度通常不宜超过100米。2)相邻探测段间不应存在探测盲区。3)为减少某些类型传感器的噪扰报警和便于报警复核,探测区域及报警复核区域的视野应清晰,不应有树、灌木、较高的草类植物以及其它障碍物。4)探测带设计应考虑以下因素:a) 在探测带的任何位置,其探测区域的底部与地面的距离通常不应大于15厘 米,以消除入侵者沿地面爬过而不被探测的可能性;b) 应使得各种物体如屏障、探测器的底座、灯柱以及天然生长的植物(如树木), 不会被入侵者借助来从探测带上方越过或作为隐蔽体来躲避报警复核;c) 探测带应尽量远离人员及车辆交通要道;d) 对易受电磁场干扰的探测器(如电场、开口同轴电缆等系统),应考虑避免 周围会引起电磁场波动的强干扰源(如大的变压器和变电站等)的影响。3.1.2 性能要求 1)探测单元是周界入侵报警系统最主要的单元,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周界入侵报警系统的性能。衡量探测单元有效性的主要指标是探测概率和误报警概率。系统的探测概率应符合如下要求:在指定条件下,每个探测段对入侵的探测概率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不低于90 。探测概率与系统的探测灵敏度的设置是密切相关的。系统的灵敏度设置得愈高,则探测概率相应愈高,误报警率和噪扰报警率亦愈高。因此,在保证探测概率的同时,还应保证系统的误报警率和噪扰报警率低于如下标准:在通常情况下,每探测段的噪扰报警或误报警每天不应超过1次。2)探测装置应具有防破坏、防窜改、防雷电等自保护功能和自检功能。3.2 传输单元3.2.1 设计要求1) 采用有线传输的系统,应对传输电缆采取物理保护和监管措施。2) 应尽量减少被传输信号的衰减,必要时应考虑采取衰减补偿措施。3) 传输单元的设计应给扩容留有余地。3.2.2 性能要求1) 传输系统应保证被传输的信号不失真和不丢失,信号的衰减不应超过规定的要求。2)传输系统应具有自检、巡检功能。3.3 报警及显示单元3.3.1 设计要求该单元应给出以下各种事件的状态显示:1)正常状态指示;2)当发生外界入侵时,应同时给出声、光报警显示,还应显示报警发生的部 位;3)各探测区域设防和撤防状态的指示;4)当主电源发生故障,切换备用电源时的指示;5)发生任何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故障(包括自然故障和人为故障)时的 指示;6)由电源引起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不能正常运行时的指示;7)发生任何使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的窜改(如使探测器电路开路、短路或接地等) 的指示;8)传输信息失败的指示。3.3.2 性能要求所要求的信号显示应准确、可靠、明显和便于识别。3.4 报警复核单元报警复核通常可分为视频图像报警复核以及人员现场报警复核。本节给出对各自的基本要求。3.4.1 视频图像报警复核1)设计要求a) 视频图像报警复核系统应至少含有视频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和记录 等主要部分;b) 用于获取视频图像的摄像机应合理分布,其监视范围应覆盖整个周界的探测 区域,不应有盲区;c) 摄像机的设置应保证能获得被复核区域的清晰图像,必要时应配备带云台的 摄像机来辅助固定摄像机,以实现更大范围、更灵活的监视;d) 应既能进行手动画面切换也能进行与报警信号连锁的自动画面切换,保证在 发生报警时,在显示器上能即时观察到报警地点的实时图像;e) 应具有多画面分割显示;f) 应能将重要信息存储和记录。记录设备应有不可修改的系统特征信息,如系 统“时间戳”、必要的跟踪文件等,以保证系统记录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追朔 性;g) 必要时应配备声音复核手段与其配合使用;h) 应具有自检功能和防窜改功能。2) 性能要求a) 当发生入侵报警时,应能即时地显示被复核目标的图像。图像的显示与现场 事件发生之间的延迟时间应符合相应的标准。b) 应能清晰地显示被复核目标的图像,并能保持图像信息的完整性和实时性, 即无论中间过程如何处理,应使最后显示的图像与原始图像保持最大的相似性 (包括事件特征、色彩、轮廓、灰度等)。3.4.2 人员现场报警复核的要求 在不具有视频报警复核的场所,可通过设固定岗哨,采用人员现场报警复核的办法。固定岗哨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 岗哨位置应保证岗哨能及时清晰地观察到所要监视的区域;2) 岗哨应能即时得到报警信息并能随时与保卫控制中心取得通讯联系。3.5 控制单元3.5.1 设计要求1) 应能实现对如下各部分的控制:a) 探测系统(如各探测区域的设防和撤防) ;b) 报警复核系统(如各被监视区域画面的切换、显示器上固定或时序显示的控制以及对带云台的摄像机的控制等);c) 报警及显示系统;d) 通讯及网络系统(如信息的传送或中断的控制);e) 电源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储存、记录、打印系统及其它辅助设备(如 主电源和备用电源的自动切换;启动或暂停辅助设备等)。2) 控制系统应留有扩容的余地。3.5.2 性能要求每项控制应即时、准确和可靠。3.6 电源3.6.1设计要求1) 除了主供电电源外,还应有备用电源。2)备用电源可以是下列之一或其组合:a) 发电机;b) 不间断电源;c) 电池及充电器。3.6.2 性能要求1) 备用电源的容量至少应能保证系统连续正常工作24小时。2) 主电源不能正常工作时,应能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而不引起报警。3.7 系统测试为确保系统始终能有效地运行,应按照 “周界入侵报警系统的测试”一节中的要求,定期对系统进行测试。3.8 维护 为了减少故障,确保系统常年有效运行,平时应对系统的探测、信号传输、显示、控制、通讯、以及报警复核、电源等单元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性检测和维护。这些检测和维护应能在运行中进行。运营单位应制定在运行中进行检测和维护的程序。负责检测和维护的人员应按程序进行及时的检测和维护。4 几种常用的周界入侵报警系统4.1 微波报警系统4.1.1 概述 微波周界报警系统是视线式的、立体探测的系统,它分收发分置和收发合置两种。由于收发合置的微波探测器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在室外,它们一般只用于周界的出入口或收发分置微波接力探测网路的“盲区”的辅助探测。用于周界报警的通常都是收发分置的。一个微波周界报警系统包括微波发射器、微波接收器、信号处理、信号传输、与报警装置相连的输出单元以及电源等几部分。为了减少周围的射频信号引起噪扰报警,微波束必须经过调制,接收器的响应也应只限于选定的频率。对单独一对收发分置的微波探测器来说,通常在微波发射器和接收器下方都有一段盲区,应设法消除。微波探测系统为视线式系统,在探测区内,像小丘、高出地面的障碍物以及沟和凹地等均会为入侵者提供隐蔽场所。在微波束经过的路径上,像杂草、灌木之类的物体的摇摆均有可能引起噪扰报警。以上这些情况都应加以排除。此外,未拉紧的、在风中摇晃的周界栅栏以及地面上积的雨水或溶化的雪水在风中产生的波动都可能引起噪扰报警。因此,周界的栅栏网应拉紧。探测区的地面应有一横向坡度,以利于排水。4.1.2 性能要求 不管入侵者采用走、跑、跳、爬滚的方式从探测区域通过,都应能被探测而产生报警。4.1.3 安装要求安装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地段应地形平整。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规定的要求。此高度可根据所用微波系统的天线形式稍作变化,以获得最佳的有效探测范围。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高度及其方向应能自由调整,以保证两者之间的准直。每部分组件都应安装牢固。发射器和接收器都不应安装在周界栅栏上,应安装在隔离带内。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应按照厂家说明书的要求以及现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一般不要超过100米。应根据周界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微波束形,以保证既能有效地探测入侵行为,又避免由隔离带以外的合法的运动物体(如行人、车辆)引起噪扰报警。 在安装发射器和接收器时要注意防止入侵者由外栅栏顶部从微波束上方跳过而躲避探测。为此,应使得微波束离开外栅栏一定的距离。对于2.5米高的周界栅栏,通常要使微波束中心离外栅栏至少2.5米。接力的微波网络的相邻两段微波束应有足够的相互重叠部分,以消除盲区。其重叠量应根据天线的式样以及装置所在高度而定。在重叠区内的器件应或者都是发射器,或者都是接收器,以减少干扰。应使每段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及其支柱都处在微波束的探测范围内。对于无法实现重叠的地方(如探测段一端为建筑物)应采用其它补救的办法(如安装多普勒探测器)来消除盲区。4.2 主动红外报警系统4.2.1 概述用于周界入侵报警系统的通常是多束主动红外装置,它是视线式的,主要由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信号处理、信号传输、与报警装置相连的输出单元及电源等部分组成。雾、雨、雪及沙尘暴对红外线有衰减或弥散作用,它们的出现可能引起噪扰报警。遇到此类情况时,应将系统设置在能适合有严重大气衰减的运行状态。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面板上沉积的灰尘以及凝结的冰、霜等都会起衰减作用,应及时加以清除。阳光照在接收器上有可能引起报警,接收器上应有遮光罩,防止阳光照进接收器。在红外束的传播路径上的灌木、树、杂草以及积雪等都会干扰红外束。应将这些干扰因素消除。4.2.2 性能要求不管入侵者是以走、跑、跳、爬还是滚的方式通过探测带,系统都应能探测到并发出报警。系统在其规定的最大探测范围内,当红外束被大气衰减到不低于原来束能的1/20时,应能按上面所述要求正常运行。4.2.3 安装要求周界的红外入侵报警系统应采用多组红外发射和接收器组成红外墙。在安装时,应保证在任何地方,其最下方的红外束不应高于地面15厘米,最上方的红外束不应低于地面以上2.5米。束与束间的距离不应大于20厘米,以保证当入侵者从其间通过时,必定会被探测到。 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的最大距离应保证当出现当地典型的对红外束有严重衰减的天气时,系统能正常运行,一般不要超过80米。红外束下方的地面应能防止入侵者采用挖沟的方法进入。发射器和接收器应牢固安装(最好装在埋在混凝土台中的坚实的柱子上),如果系统高度超过2.5米,还应专门加固,以防由于振动引起噪扰报警。为防止入侵者借助发射器和接收器的立柱从其上方越过,应在每个发射器和接收器的立柱上装有压力传感装置,或者使这些立柱处于报警探测器的监控之下,,以保证一旦发生上述情况时便发出报警。4.3 电场报警系统4.3.1 概述电场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属立体探测的、地形跟随的系统,它包括如下几个主要部分:电场线;用来激励电场线的电场发生器;电场感应线;感应滤波器和放大器;鉴别单元;与报警装置相连的输出单元以及电源。电场发生器激励电场线在电场线和感应线间产生一个全方位的电场。当有人接近系统时,便使电场的分布发生变化。安装在所发射电场范围内的感应线探测电场所发生的变化。如果这一变化发生在人的移动频带内,则产生一个报警信号。电场探测系统的探测范围的宽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物的大小。通常大约在电场线两边各0.6米的范围。4.3.2 性能要求感应线对体重在35公斤以上入侵者的有效感应范围至少为0.5米。不管入侵者是从感应线下方、从电场线和感应线之间还是从感应线上方(只要在其感应范围内)通过,系统都应能发出报警。系统的最大探测高度不应低于2.5米。4.3.3 安装要求为了获得高的探测灵敏度,便于报警复核和响应,每个探测段不应超过100米。系统可安装在金属、塑料或木柱子上,要采用专门设计的绝缘子,保证在柱子发生小的晃动时不致引起线的扰动。线必须由高强度的弹簧拉紧,使得当线受到外界小物体的碰击或受到风吹时,能产生超出接收电路接收频带的高频振动而不至引起噪扰报警。电场探测系统的线的分布应按厂家的技术要求布置,以保证达到上面的性能要求。如条件许可,应尽量将电场系统独立地安装在两道栅栏之间的隔离带内,并离开栅栏足够的距离。这样可以减少由于栅栏的扰动引起的噪扰报警,同时还可防止入侵者利用栅栏从探测带上方跳过。电场线和感应线应尽量保持与地面平行。这就要求任何两根相邻支柱之间的地面必须有均匀的梯度。可在电场线和感应线之间添加一些既不和电场线连接又不和感应线连接的附加线。它们可改善电场分布的均匀性,同时可提高电场的有效高度。在系统的整个长度上都应按照厂家的要求,每隔一定距离进行良好地接地。接地棒和大地之间的电阻应符合厂家所要求的值。一般来说,在拉紧弹簧和绝缘子附近电场较弱,如果需要,应采取补偿的措施(如采用收发合置的微波传感器来保护弱场区或在弱场区加屏障)。4.4 开口同轴电缆报警系统4.4.1 概述开口的同轴电缆报警系统是地形跟随的、立体探测的系统。它由两行埋在地下的同轴屏蔽电缆、发射器、探测器、信号处理单元、和报警装置相连的输出单元以及电源组成。发射器所产生的射频信号沿着同轴电缆线传送并通过屏蔽层上的开口向外发射。所发射的射频信号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脉冲的。脉冲系统的运行原理如同导向雷达,它不仅能探测到入侵者还能沿电缆长度方向定位。连续波系统则只能探测而不能定位。这种发射和接收的设置在发射线与接收线之间和周围所产生的探测空间可有效地延伸到地面以上约0.5 1米,当人进入探测带内,使探测带内的电磁场的变化超过报警阈值时,便引起报警。为了减少来自附近的其它射频信号的干扰,通常发射的电磁场是经过调制的,接收器的接收频率也是有选择的。此外,所接收到的信号要经过处理,以加强对信号的特征鉴别。 4.4.2 性能要求不管入侵者是采用走、跑、跳、爬还是滚的方式穿越探测区,系统都应能探测到而发出报警。4.4.3 安装要求系统应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技术要求进行安装。为了便于报警复核,每探测段的长度不要超过100米。埋线深度以及发射电缆和接收电缆之间的间隔应根据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和现场情况选定。应避免开孔同轴电缆与地下的其它一些电缆或金属管道相交叉,否则会降低探测性能或引起噪扰报警。在安装该系统时,应考虑土壤的导电率。高导电率的土壤会使电场减弱。为了减少噪扰报警和便于报警复核,应将电缆埋设在排水好、无树、无灌木、无草的地带。安装系统时应考虑与周界栅栏的距离,要防止入侵者利用栅栏跳过探测带而不被探测。对于2.5米高的栅栏,探测带中心与栅栏之间的距离至少为2.5米。4.5 拉紧线报警系统 4.5.1 概述拉紧线报警系统是地形跟随的、平面探测的系统。系统由许多与地面平行的金属丝及与之相连的传感器构成。金属丝被牢固固定在两头的固定柱上并被拉紧。在两头固定柱的中间位置有一装有传感器的传感器柱。传感器与金属丝相连。在两端的固定柱和传感器柱之间,还有许多动触点的支撑柱,使金属丝有更多的支撑点。它们总体形成一个探测器栅栏。传感器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开关、应变仪或其它无源传感器。当入侵者剪断或攀爬探测器栅栏,使拉紧的金属丝受到弯曲时会触发传感器而引起报警。4.5.2 性能要求当任何一根拉紧线被剪断或沿垂直方向被拉开,相对原来位置最大偏离超过15厘米时,系统应产生报警。4.5.3 安装要求系统应按照厂家的技术要求进行安装。所有的铁丝必须被拉紧,通常应拉紧到35公斤左右的张力。为了保证将铁丝拉到这样的张力,每段铁丝的长度不超过60米。相邻两根铁丝间的距离不应超过15厘米,以防入侵者从两线之间穿过而不被探测。在两端的固定柱和传感器安装柱之间应每隔3米装一个动触点支撑柱。可以将系统装在周界栅栏上。如将系统装在周界栅栏上,则应装在里面一道栅栏上(对有两道栅栏的周界而言)或栅栏的保护区一侧(对只有一道栅栏的周界而言)。最下方的线离地面的高度不应超过15厘米,以防入侵者从下方爬过而不被探测。系统下方应浇注混凝土地面(或其它有等效防挖效果的地面),其宽度至少为1米,其厚度至少为15厘米,以防入侵者从系统下方挖坑通过而不被探测。 4.6 振动或张力报警系统4.6.1 概述振动或张力报警系统是安装在周界栅栏上的,对振动或张力敏感的一种地形跟随的平面探测系统。当入侵者攀爬栅栏或剪切栅栏网时会引起栅栏的振动或张力变化,从而触发传感器产生报警。这类传感器的种类很多,其中最简单的这类装置的运行原理是振动或张力变化引起电路导通或断开从而产生报警信号。对应变敏感的电缆或光缆也常用在此类系统上。 此类报警系统通常只作为辅助系统来使用。4.6.2 性能要求系统应能可靠地探测如下活动: 1) 入侵者爬越栅栏;2) 入侵者切割栅栏;3) 将栅栏的铁丝网线上抬或下压15厘米以上;4) 在不超过48公里小时的风力下不应产生报警。4.6.3 安装要求使用此系统的周界栅栏必须牢固安装,以减少由于风吹、冰雹或大片的被风吹起的废物的碰击而引起的噪扰报警。为了防止入侵者从栅栏下方挖坑通过而躲避探测,栅栏下方应浇注混凝土或是其它有等效防挖效果的地面,其宽度至少为1米,其厚度至少为15厘米。4.7 光纤报警系统4.7.1 概述光纤是由光导芯和包在其外面的反射包层组成。光导芯的折射率比外包层的折射率高,只要光束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就可以实现在其内部全反射,便能沿光导芯传输。有多种技术被用于光纤入侵探测。斑纹技术和干涉测量技术是两种通用的技术。在斑纹技术中,当光由光缆的一端入射,沿光缆传输时,会在光缆另一端出现明暗相间的斑纹。这些明暗斑纹与光所通过的光纤的模式和路径的形状有关。如果光缆的形状是固定的,则明暗斑纹也是不变的。当有压力施加在光缆上,使光缆的形状发生变化时,则通过光缆的光的分布就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引起端部明暗斑纹的重新分布。这些明暗斑纹的变化通过光电二极管转变为电信号。报警处理单元便根据这个信号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入侵。干涉测量技术采用了多波段传输,使多种不同波长的信号通过同一光缆。这种探测方法可以根据频带、能量、干扰周期以及在指定时间里的干扰次数等参数来判断引起光信号发生变化的干扰类型是属于压力、振动还是移动。为了获得最佳的探测能力和最低的噪扰报警率,系统允许用户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来确定发生哪种干扰时给出报警。光纤入侵报警系统属地形跟随的隐蔽的系统。4.7.2 性能要求不管入侵者是以走、跑、跳、爬还是滚的方式通过埋设光缆的地带只要其体重超过35公斤,系统都应能发出报警。4.7.3 安装要求 应按照规定的安装技术规范进行安装,通常每段长度不应超过100米。为了增大探测区域,应将光纤编排成网埋在地下。4.8视频移动报警装置4.8.1概述视频移动报警系统是一种能靠视频信号的变化触发报警的报警系统,它可以检测由于所检测区域内的物体的移动所引起的视频信号(如亮度、对比度等)的变化。当这一变化超过设定的安全值时,便发出报警。由于这种系统是根据视频取样报警,因此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是一种较先进的报警系统。视频移动报警系统是视线式的、立体探测的报警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几部分:摄像机、信号传输系统、同步系统、视频信号切换系统、视频信号显示系统、控制系统、照明系统、和报警装置相连的输出单元以及电源组成。作为核设施使用的视频移动报警系统应具备除了一般报警系统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外,还应具备如下功能:1)可对多路视频画面进行报警警戒区的布防,并在有警情发生时能自动切换摄相机的视频画面;2)可在监视屏幕上任何位置设置视频报警警戒区域,并可随意设定各警戒区是否处于激活状态。视频运动报警系统最常用的检测方式是在所设定的检测区域内的任何变化均可触发报警。但在特定的场合下,也可根据需要,分别根据目标大小的变化、目标移动方向的变化、目标运动速度的变化等来设定报警标准。4.8.2性能要求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什么天气,无论入侵者是以走、跑、跳、爬还是滚的方式从所设置的探测区域通过,都应被探测到而发出报警。 4.8.3安装要求系统的安装是否合理关键之处是摄像机的安装。作为用于周界探测的视频移动报警系统的摄像机的安装应至少满足如下基本要求:1)摄像机安装的位置应既保证摄像机能清晰的拍摄到所要监测区域的全景,又便于调整和维修,还应将摄像机的瞄准方向平行于周界屏障;2)摄像机的支撑架(座)应坚固稳定,摄像机应牢靠地安装其上,保证在大风的情况下不会发生摇晃;3)没有防窜改报警功能的摄像机应置于其它探测报警器件的监控下,以防入侵者对其加以窜改;4)摄像机安装的位置应尽量避免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包括反射光)射入镜头;5)在周界内每相邻的两台摄像机所监测的区域应相互重叠,以保证没有盲区存在;6)不应选择带有云台的摄像机(可用带云台的摄像机作为辅助报警复核); 7)摄像机应装有防护罩,以减少外界环境的影响。5 周界入侵报警系统的测试为了保证系统始终有效地运行,在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安装完毕后,将投入运行前和运行过程中应对周界的每个探测段进行测试,以确保系统达到本导则3.1.2中所要求的探测概率和误报率。在每次的测试时,应详细记录每次测试的时间、条件和结果并妥为保存,以供以后查询。 具体测试方法见本导则附件。附 件 测 试 方 法1方法A1.1系统探测概率测试若属于如下4种情况之一,则应对系统进行探测概率测试:a) 系统刚安装好,并将投入运行前;b) 系统刚经检修、改进或停止一段时间运行后;c) 在每周的有效性测试(见后面的“有效性测试”介绍)中,系统达不到应 有的成功探测次数的要求;d) 最近一次的探测概率测试已经过一年的时间。在进行探测概率测试前,应首先根据周界的地形及所采用的探测器类型,确定每一探测段的最薄弱的部位和入侵者穿越探测段最可能采用的入侵方式,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测试。进行探测概率测试的步骤如下:首先应采用所有可采用的穿越周界隔离带的方法对每个探测段的最薄弱区域进行总共30次测试。表1中给出了为了达到所规定的探测概率,对不同的测试次数(30120次)所要求的最低成功探测次数。 表1 对不同测试次数(30120次)所要求的最低成功探测次数总测试次数要求最低成功探测次数最多允许失败次数3030040391504826057370673807649085510095511010461201146 按照表1的要求,这30次测试必须都能成功探测入侵。如能达到,则该段的测试可以结束;如不能达到,则必须对系统进行检查,若未发现系统有问题,则再进行10次测试。如果在这40次测试中,成功探测次数达到表1中的规定数(应至少成功39次),则该探测段的探测概率测试便可以结束。如果追加了10次测试后,仍达不到要求,又未发现系统的问题,则应对系统加以改进,使达到所要求的探测概率水平。如果发现了系统的问题,则将问题解决后再进行30次测。(重复前面的步骤)。若这30次都成功探测,则该段的测试可以结束。完成上述的测试后,在下一次再进行探测概率测试时,每段可只进行10次测试。这10次测试的结果和上一次所进行的测试结果累计后应满足表2中的规定。 在上述的测试中,应尽量采用各种不同的入侵方式进行测试,而且各种入侵方式的测试次数应差不多。若不能对每种方法进行同等次数的测试,则最不容易被探测的入侵方式(入侵者最可能采用的入侵方式)的测试次数应多些。例如,如果在10次的测试中,要采用3种入侵方式进行测试,那么其中最不容易被探测的入侵方式应进行4次,其它两种方式进行3次。 每次要对各探测段测试的次序应该是随机的。这样可保证环境因素或其它可能会对探测结果产生影响的未知因素不总是影响某一探测段,从而排除对测试结果的干扰因素。可以利用随机数表来确定所要进行测试次序。所有测试应在保安人员的监视下进行。所有测试结果都应做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测试日期(年、季)。测试时间、探测段号、测试的环境、所采用的入侵方式、测试结果、参加测试人员以及记录人员等。表2列出了可供参考的探测概率测试记录格式(也可采用其它格式)。 表2 探测概率测试记录表 日期: 年 月 日 时间: 环境条件: 参加测试人员: 测试段号: 记录人: _年_某季度的测试数据从_年_季度到_年_季度的测试数据入侵方式探测失败次数(a)探测成功次数(b)测试总次数(c)=(a)+(b)探测概率特征值(b/c)总探测失败次数(A)总探测成功次数(B)总测试次数(C)综合探测概率特征值(B/C)跑走爬行跳滚攀越总计 注: 环境条件包括天气、光照及其它可能影响探测的因素- 29 -有关探测概率测试的两点说明1. 严格地说,要准确地估算系统的探测概率,应该每次对每探测段都进行大量的测试。这是较难实现的。因此,推荐前面所述的将当前测试结果和以前的测试结果累计估算的方法。但累计的测试结果必须达到所要求的最低成功探测次数。表3列出了在95%的置信水平下, 对总测试次数从30次到120次(每档增加10次),不同的成功探测次数所对应的探测概率最小值。表3 在95%置信水平下成功探测次数与探测概率最小值的关系总测试次数N成功探测次数X在95置信水平下探测概 率的最小值Pmin (%)303090.540394088.792.85048495087.990.994.2605758596087.689.992.395.1706768697089.391.393.495.880767778798088.990.692.394.296.3 续表3总测试次数N成功探测次数X 在95置信水平下探测概 率的最小值Pmin(%)9085868788899088.790.191.693.294.896.7100959697989910089.891.192.493.895.397.011010410510610710810911089.690.791.993.194.495.797.312011411511611711811912090.491.492.593.794.896.197.5说明:表中Pmin可以计算得到。可认为探测概率的分布为二项式分布。对于我们所讨论的情况,Pmin 应是与低于探测概率特征值(X N)一边的95 置信限相对应的探测概率。根据失效与测试比法有:其中:F0.05(a,b)表示显著水平为0.05、自由度为a、b的F分布值,可从F分布值表中查得。例如,对于100次测试中成功95次,则N=100, X=95, 代入上式得 F0.05(12,190)= 1.80对于表3中未给出情况探测概率的置信下限均可由以上公式计算出。例如,如果80次测试中有76次是成功探测,我们便可以95%地相信,其探测概率至少为88.9%,即在95%的置信水平下,探测概率的至少为88.9%。由表3可以看出,对于40次测试,如果要求在95%的置信水平下,探测概率在90%以上,则必须保证40次全部成功,不能有一次失败。考虑到实际上的困难,这里规定,对于总测试次数低于100次的(包括100次),对探测概率的要求可放宽到不低于88%。而对于总测试次数超过100次的,对探测概率的要求仍为不低于90%。2. 在进行探测概率测试时,除了要保证每个探测段对各种入侵方式的总探测概率达到所规定的下限外,还应注意对每种入侵方式的探测概率特征值(即对某种入侵方式的探测成功次数与该种入侵方式的测试次数之比),因为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值发现各探测段的薄弱环节。例如,在最初的30次测试中采用走、跑、跳、爬、滚这5种入侵方式各试6次。假定这30次都是成功探测。在此情况下,对爬行方式的探测概率特征值为6/6=100%。如果在以后每轮的10次的测试中,对上述5种入侵方式每种都进行2次测试。假定在以后的三轮测试中,都发生1次对爬行方式的探测失败,而对其它入侵方式没有发生探测失败。将上述的测试结果列于表4。表 4年 度累计测试次数成功探测次数95%置信水平下的探测概率最小值对爬行方式的探测概率特征值第一年303090.5%6/6=100%第二年403988.7%7/8=87.5%第三年504887.9%8/10=80%第四年605787.6%9/12=75%从表4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在后面的每一 度里累计测试的总探测概率都满足所规定的要求,但对爬行入侵方式的探测成功率是很低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探测段对爬行入侵方式是薄弱点,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1.2有效性测试除了在上述4种情况下要进行系统探测概率测试外,在系统平时的运行过程中,应每周对系统进行一次有效性测试。进行系统有效性测试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在某探测段对某种入侵方式的探测失灵。有效性测试是让参加测试的人员对所有探测段进行模拟入侵,即在各种情况下,采用各种入侵方式,通过装有报警系统的周界的所有探测段,来检查报警系统是否正常报警。如果在频繁的有效性测试中,系统出现探测失灵的次数低于规定的值,则说明系统仍保持有较高的探测概率。否则,说明系统的探测概率有可能已下降,有必要重新进行系统的探测概率测试。系统有效性测试应至少每周(七天)进行1次。每周各探测段的测试次序都应不同,最好是随机的。测试可由授权的保安人员在执行巡逻任务时按照指定的测试程序进行。测试应在安全部门人员的直接监视下进行。在测试前应事先通知报警中心。测试不应集中在一周的某一天进行。应分布在整个周。对同一探测段,每周所采用的入侵方式和入侵路径应不同,但对被认为最不容易被探测的入侵方式和最薄弱的路径应优先选择。在每周进行的有效性测试中, 对所有段所有的“入侵”都应是100%地被探测到。如果周界报警系统对某探测段的某种“入侵”探测失败,则应找出问题所在,并将问题解决后对此段采用同样的“入侵”方式重新进行至少次测试。如果这4次测试都成功,第二天还应在同样的探测段进行次以上的同样测试。如果第二天的5次测试也都成功,则可按照本周的测试安排继续进行下面的测试。如果这九次测试中有任何一次测试失败,则应对该段进行彻底地检查和维修。维修后再按照上面所介绍的探测概率的测试方法重新测试,直到该段对入侵的探测概率的置信下限在95%置信水平下不低于90%为止。 以上的所有测试结果都应记录建档,作为周界报警系统每一探测段的运行情况历史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测试日期( 年、月、日)、测试时间(时、分)、探测段号、入侵方式(走、跑、跳、爬、滚及攀越等)、测试环境(包括: 天气、光照、微波场、电场的噪声本底等)、每次的测试结果以及参加测试和记录人员等。为了统计误报警和噪扰报警的情况,每周的记录中还应记录误报警和噪扰报警的情况。 表5是可供参考的记录表格式。 表5 系统有效性测试记录表_年 _季 _周 参加测试人员 _ _ _ 记录人员 _ 第1段第2段第3段.第n段测试日期测试时间 环境条件 入侵方式 结 果 (1或0)4次重试(1或0)_五次重试(1或0)_ 误报警次数噪扰报警次数 注: “1”表示探测成功,“0”表示探测失败2方法B此种测试方法,只需在系统刚刚建成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一次探测概率测试。如果这次测试表明系统的探测概率满足要求,则在系统以后的运行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必再每半年进行一次探测概率测试(当遇到系统刚刚经过检修、改进或停止运行一段时间后,仍需重新进行探测概率测试),只需进行每周一次的系统有效性测试。(测试要求同方法中的“系统有效性测试”)。如果在全年的52周的有效性测试中,发生探测失效的周数不超过2周,则可认为系统仍具有符合要求的探测概率,不必再进行探测概率的测试;如果发生探测失效的周数超过3次(包括3次)则应对系统进行检查。若发现问题,将问题解决后,重新进行探测概率测试,直到系统的探测概率达到要求,再重新进行每周的有效性测试。应注意,在此情况下,前一轮的有效性测试的数据不能纳入这一轮的总体数据中,必须重新开始积累数据。6名词解释窜 改 在未经批准情况下,蓄意使保安器件或设备失效的行为。地形跟随探测器 一种用于周界入侵探测的、探测性能不受地形变化影响的探测器。隔 离 带 环绕周界保护屏障、可进行无障碍观察、出入受到限制的区域,其 内可安装探测和视频监视设备,用来探知非法闯入。撤防模式 允许进入探测带而不产生报警、能对探测器与报警设备之间的信号 线进行有效监测并保证探测器上的防窜改开关有效运行的模式。均衡保护 在所有的入侵路径上均能提供同等有效保护的保护方式。盲 区 探测带中探测器不能覆盖的区域。跑 以约5米/秒的速度前进。设计基准威胁 那些可能非法转移核材料或破坏核设施的潜在的内部和或外部敌人的属性和特性,是进行实物保护系统设计的依据之一。视线式探测器 要求隔离带地面平坦、探测区内无视线障碍才能正常探测入侵的探测器。设防模式 一种一旦有人进入探测带便触发探测装置而产生报警的运行状态。在此状态下, 要保持所有探测器与报警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线和所有探测器上的防窜改开关的安全运行。收发分置探测器 发射器和接收器分置于探测区域两端的探测器。 收发合置探测器 发射器和接收器合为一体并置于探测区域同一端的探测器。探测段 隔离带中独立进行探测报警和报警复核的地段。探测带 由所有探测段组合形成的探测区域。探测概率 探测器成功探测到进入它所覆盖的区域内的入侵者的可能性。误 报 警 由设备本身的故障引起的报警。响 应 由保卫力量对入侵者采取的目的在于制止其入侵行为的行动。噪扰报警 并非由于人员入侵、但确因有一触发信号触发探测器而引起的报 警。置信区间 在统计学中,某一参数以一定的概率落在某一范围内,这一范围即称为置信区间。置信水平 在统计学中,说明某一参数可信程度的、与置信区间有关的量,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它表示所论及的参数值在置信区间内的概率。周 界 环绕被保护区域、用来划分被保护区域范围的标志,通常由实体屏障 和隔离带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