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探讨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1443002 上传时间:2021-11-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袁艿莇葿肆膅莆薂衿肁蒅蚄肄羇蒄螆袇芆蒃蒆蚀节蒃蚈羆膈蒂螁螈肄蒁蒀羄羀蒀薃螇芈葿蚅羂膄薈螇螅肀薇蒇羀羆薇蕿螃莅薆螁聿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膀蚆袀罿膀螈肅芈艿蒈袈膄芈薀肄肀芇螂袆肆芆袅蝿莄芅薄羅芀芄蚇螇膆芄蝿羃肂芃葿螆羈莂薁羁芇莁蚃螄膃莀袅羀腿荿薅袂肅荿蚇肈羁莈螀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探讨发表日期:2004年4月5日 已经有810位读者读过此文 关键词: 主体 现状 建构 原则 途径 内容提要: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初中作文主体意义与教学、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及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原则与途径,探讨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提高初中学生作文素质和教学效率。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主要方式。近二十年来,不少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进行了作文教学改革,研究出种种方案,如按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依次训练体系,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作文分格训练体系,分类集中分阶段训练体系,作文因素分解训练体系,作文知识为序训练体系,等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花渐欲迷人眼”,显示作文教改的勃勃生机。这些研究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效率,不同程度地起了作用。但是,初中生的作文仍不尽人意:虚假拔高,缺乏真实性;空洞无物,缺乏生动性;千篇一律,缺乏灵活性;作文教学“少、费、差、慢”现象仍然存在。究其根源,在于过分重视作文本体性教学,而忽视作文主体性教学,导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作文本体性教学,是一种以文章为对象、以文法为内容、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需要“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有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社会所需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1】作为语文教育中重要内容之一的作文教学,如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一代新人”,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以作文本质为出发点,运用作文思维学和心理学的原理探究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提高主体作文素质,改变作文教学“少、费、差、慢”的现象。 一、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的理解 主体是什么?这是认识论的一个概念,相对于被认识、被改造的客体来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不是抽象的纯粹生物学上的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的人。主体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社会性、实践性。”【2】作文主体又是什么?显然,从事作文活动的人,即学生。作文主体应有本质属性,要研究作文主体的本质属性,就应该研究作文的本质。认识论认为,作文的本质是一种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能动地创造地反映,这种反映具体表现为:1、作文是主体双重转化的过程作文是主体的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观念是客观事物(社会生活)在主体头脑中的反映,然后再形成文字,就是文章。由客观事物到写成文章要经历“双重转化”:客观事物 反映观念(情感)第一重转化观念(情感)表现文字(文章)第二重转化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主体将客观事物形成认识,转化为某种观念或情感,完成第一重转化;接着主体遵从“表现论”的原则,“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体”,运用语言给观念和情感穿上“外衣”,将头脑中的观念、情感转化为文章。这个过程,经历了“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在双重转化中,作文主体自始至终是能动的、积极的。第一重转化是根本,没有客观事物就不能形成主体的认识,但主体如果不积极投入生活、主动摄取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最丰富多彩也仍然是客观存在着,不能形成主体观念,第一重转化就不能实现。第二重转化是关键,没有主体的能动性,观念仍然是观念,情感仍然是情感,不能成为文章。只有主体积极思考,力求表现付诸于文字,观念才能物化为文章。2、作文是主体三次飞跃的过程作文,是主体作文。作文过程,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过程。在“物意文”的双重转化中,一般经历摄取阶段、结构阶段和表现阶段。摄取阶段。作文主体深入生活、观察生活、阅读书刊有关资料,开源引流,广泛搜集作文素材。对素材提炼、升华,点铁成金,化平凡为神奇,使其成为入题的作文材料,即题材。社会生活反映到主体脑中,同主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兴趣相融合,形成表象,产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进行筛选,形成新的观念或表象,变成理性认识。这种由客观外物变为主体内识的过程,称为“感知的飞跃”。这是作文的第一阶段,主要解决材料问题。结构阶段。主要是结构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构成作文的蓝图,通过立意、选材、谋篇,逐步把“物”转为“意”。在这个阶段中,主体激活自己的记忆、联想和想象,对积累的作文材料分析、综合、推导,发现主题(中心),为文章“立主脑”;为解释主题(中心),精选围绕中心的材料,有代表性的材料,新鲜典型的材料,自己最熟悉的材料;接着把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这个复杂的酝酿阶段称为“内孕飞跃”,为付诸文字奠定了基础。表达阶段。通过起草和修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结构阶段的“内孕”的“意”转为“文”,把构想的蓝图变为书面形式的文章。这个阶段,作文主体通过起草将内容由内向外转化,由虚到实转化,形成“物化飞跃”。在这三阶段中,贯穿始终的是作文主体的个体性的脑力劳动,离开了个体,就无所谓作文。也正因为这样,文章总是融进了个体的气质、才情、胆识与阅历,闪耀着作文个体的创造之光、心灵之光,世上才有浩如烟海的不同风格、流派的文章,才有“文如其人”的称道。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作文主体是从事能动地创造地反映客观世界而形成文字(文章)的人,具有能动性和个体性。但是,作文主体与初中作文主体是有联系又有区别:都是对客体的反映,都要经过双重转化和三次飞跃的过程,都具有能动性和个体性;但初中作文主体写文章的素质较低,特别在双重转化和三次飞跃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并逐步提高。所以,初中作文主体,是具有初等“转化”“飞跃”的能力、从事学习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具有个体性文字(文章)的人,即初中生。什么是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毋庸质疑,作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来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如何,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作文教学中,也是这种关系;既然这样,那么,作文教学应是作文主体性教学。所谓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是一种以初中生为对象、以生活为内容、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它与作文本体性教学有根本的区别:作文主体性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作文本体性教学是作文;作文主体性教学的内容是生活,而作文本体教学则是文法;作文主体性教学的目的是素质,而作文本体性教学则是应试;作文主体性教学方式是自主,而作文本体性教学则是限制。因此,作文主体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产物,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初中作文主体素质的现状 要实现“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和“感知内孕物化”的三次飞跃,形成文章,离不开作文主体素质。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十分关注作文主体的基础,他说:“(作文)有如金字塔,要铺下一个很宽广笨重的基础,才可以逐渐砌成一个尖顶出来。如果入手就想造成一个尖顶,结果只有倒塌。”【3】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主体基础的重要。这里的“基础”,就是素质。作文主体素质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诚然,作文主体的素质是作文的基础,然而,初中作文主体素质不容乐观。下面从初中作文能力与作文心理两个方面分析现状。首先,从初中作文能力现状来看,关于这个问题,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都曾作过一些调查研究。1979年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同志曾到四川、福建两省,对中学生语文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的作文能力:(1)观察和分析和概括能力差;(2)理解能力差;(3)思维和表达能力差。8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家林崇德曾从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角度进行调查研究,他发现:(1)中学生写作文有一个从阅读向作文发展的过程,即有一个从模仿到独立的过程。初中一、二年级,以模仿作文为多;到初二、三年级,同样是模仿,却有不少的创新。(2)中学生作文能力个体差异相当大,甚至在同一年级里,学生之间的差异超过两三个年级的间隔。1987年,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华东师大曾对中学生语文成绩进行调查(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最权威的调查)。在对49260份初三学生的读写测试卷进行定量分析中发现作文平均得分仅为55.35%不合格。接着,调查者们又从中抽出了3000多篇作文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发现,“没有材料可写是作文中最大的困难。”1996年,彭以槐也曾对此进行过调查,他说:“我们曾在2所城市中学、8所农村中学,近2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10多次学生座谈会上,向学生提出作文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大多数学生回答是没有材料可写。”【11】如今,距上述调查,已过一、二十年了。当今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又怎样呢?对此,林崇德曾约请了一些有经验的中学语文教师对重庆市城乡中学初二作文的抽样调查。这次调查采用抽查原有作文和现场作文两种方式,调查作文共240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1)审题能力特征,平均成绩为62.2分,位于及格线下,调查发现,问题主要出在审准“题眼”上。(2)立意能力特征,平均成绩为51.8分,处于及格线以下,进一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少数作文(占考查的10%)没有明确的中心,二是有明确的中心,但立意不高,认识缺乏深刻性,立意没有社会意义,站得不高,掘得不深,不能揭示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3)选材能力特征,平均分54.7,最不理想,进一步分析发现,问题有三:其一、没有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材方法;其二、选材不典型;其三、材料不新颖、不能以小见大,不知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细微之处更感人的道理。(4)谋篇布局能力特征,平均成绩71分,处于良好线上,概括起来,问题也有三:其一、不知道怎样谋篇布局(追踪调查发现,多是语文差生,甚至双差生);其二、逻辑混乱,层次不清;其三、没有过渡与照应。(5)语言表达能力特征,人均分53.2,处于不及格水平,问题可多:一是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二是词汇贫乏,语言不生动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话”,没有“文”的色彩;三是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四是空话、套话多。当前,初中生作文存在的弊病主要有几点:一是作文范围狭小,有种种限制,这不敢写,那不敢说;二是不真实、虚假,即使写了自己的真事,也要加以拔高或陷于某种定式中;三是千篇一律,先写什么,次写什么,最后怎样结尾,程式化严重。年级越高,作文的弊端就越明显。由此可见,初中作文主体能力差。其次,从初中主体作文心理现状来看,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思维发展方面,(1)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思维活动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日益掌握更多的抽象概念和概念系统,但很难脱离形象的支持;很难能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内在规律性;归纳推理的水平高于演绎推理的水平,但对于比较困难和复杂的材料还不善于根据事物的本质联系去进行推论,完成复杂推理的能力比较差。(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3)思维的自觉性明显增长,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能够控制。2、人格修养方面,(1)初一到初二上学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大多数停留在现象上;到了初三上学期就能初步解释实质。少数学生开始通过现象解释道德行为的本质,多数能分清主次对行为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2)道德动机是个人达到道德目的而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驱力。初中生开始有明确的主导行为道德动机,开始从较短浅的、狭隘的动机向较自觉的、远大的动机发展,从较具体的动机向较抽象的动机发展。(3)道德情感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制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和思想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初三以前,学生容易受情境影响,容易冲动;到了初三,学生直觉的道德情感明显减少,伦理性的道德情感开始占优势。3、生活体验方面,(1)体验能力较为笼统,还不够分化,如常常以“好看”或“好听”这过于概括化的词语描述审美体验。(2)对生活的理解偏重于外观方面,开始由表及里,进入深层意蕴。4、语言发展方面,(1)初二识字水平优劣分化明显,是掌握字词的关键年龄阶段。(2)不管男生还是女生,实词比虚词容易掌握,虚词是难点。(3)语法学习有了很大的近步,但停留在理论上很少能自觉的将语法修辞用来指导作文。(4)以口头语言为主逐渐过渡到书面语言,但词汇贫乏,语言缺少生动性。5、知识积累方面,(1)作文知识还停留在理论上,不能运用到作文中去。(2)无论是语言,还是方法,积累太少,课外读物阅读较少,头脑里空白较多。所以,初中生作文心理虽在逐步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具有发展性、提高性,但又具有不稳定性、可朔性。总之,无论是初中作文主体的作文能力状况,还是作文心理状况,都是不理想的。这些现状都说明实施作文主体性教学是必要的。 三、初中作文主体素质的建构 那么,作文主体素质由哪些要素组成的?思维、人格、生活、语言和知识是组成作文主体素质的五个要素。1、良好的思维是主体作文的基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是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主体要深刻地完整地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借助思维过程才能实现。作文主体思维在作文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二是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如,同题作文,有的学生立意便会“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4】选材便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5】构思便会“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6】修改便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7】而有的则立意平平,甚至没有中心;提笔千斤重,如蚁负鼎,这些充分体现思维优势在作文中的作用。可见,良好思维是作文主体必备的要素。良好思维的特点是:(1)广阔性。能够全面的看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整体,又不忽视个别的重要的细节,从全局顾及事物的发生发展。(2)敏捷性。思维来如风,去似闪电,发散于瞬息之中,聚合于眨眼之间。(3)灵活性。能从不同反面和角度思考问题,从分析到综合,又从综合到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门径。(4)深刻性。能透过迷茫的现象抓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5)独创性。在解决问题中能提出与众不同、新颖独特而有社会价值的见解。(6)批判性。能独立思考、善于发问,不轻信别人现成结论,对未知领域乐于探求。(7)逻辑性。按一定顺序考察问题,表达思想,连贯而有层次。2、健全的人格是主体作文的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作文两个永恒的主题,”而思想性无外乎反映出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作文主体内在修养,也是作文的基调,“文如其人”正是这个道理。这是因为,作文主体在审题立意中、摄取材料时,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为指导,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光明与黑暗等,否则会一叶障目导致立意选材的错误,从根本上失去作文的意义。这是因为,作文主体学习和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就自然受民族精神的陶冶,抒时代之声、人民之情,歌颂真、善、美的事物,鞭挞假、恶、丑的事物,说真话、吐真情。这是因为,社会现实的价值取向较为复杂,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写下正确的幸福观、苦乐观、情感观等。3、多彩的生活是主体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客体事物在主体头脑里的反映,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材料从哪里来?从社会生活中来。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8】意思是说,能洞察明白世间事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能熟悉而通达人的感情就会写文章。他以不朽名著红楼梦证实他的观点的正确性。生活是什么?生活意义很广泛,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状况,如做工的、务农的、当兵的、经商的、教书的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还包括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人禀七情,有事而发,由生活引起的心理活动等。生活如此广泛,作文材料如此繁多。可见,社会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源泉。4、丰富的语言是主体作文的关键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它是由语音、语意、语汇、语法组成的约定俗成的综合体,具有社会性。丰富的语言是主体作文的关键,语言的作用在作文过程中体现两个方面:其一,动笔前,语言是主体作文的中介。认识论认为,作文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把客体如实的快速地变为主体的认识就必须要主体与客体的连接、融合和沟通;要使主体与客体连接、融合和沟通,就必须有实现这种连接、融合和沟通的工具和手段,即认识系统中的“中介”。这个“中介”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正是那种引出、唤醒表象,使其从大脑的潜意识中活跃起来的恰当的语言符号。这是因为,作文的原材料虽然来源于生活,但生活却不能照搬到作品中去,而是生活反映在脑中,再从脑中再现出来;这是因为,无论是作家的作品还是学生的习作,既不是从他们的心灵中凭空取出来的,更不是什么神灵附体,而是来自于作者头脑中的原料表象,来自并揉搓于潜意识,熔炼于情感,定型于理性,构筑于一定的“物质资料”的表象。这是因为,潜意识的表象活动是大脑皮层的某些保持着记忆痕迹的细胞由于意识之外的动因所致;这是因为,客体信息要能为主体所理解,必须改变它的存在形式,即由物质属性的形式转化为观念存在的形式。在这里,作为符号和“代码”的语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9】就是说,这种改造,并不是把客体以实物的形式改造后装入人脑,人脑所需要的是客体信息的内容,移入人脑的客体信息的内容并不能赤裸裸地存在,它也要取得一种适合主体要求的恰当的形式。这种既能表示信息内容又能适应主体思维操作的明显形式就是语言。其二、动笔时,语言就是构成文章的物质材料。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文章离不开语言。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有丰富语言的人,“下笔如有神”,妙笔生花。5、渊博的知识是主体作文的导向渊博的知识对主体作文起到了指导作用,特别是作文知识对作文技巧起指导的作用。没有作文知识的指导,作文主体素质难以提高。鲁迅说过:“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任你自己去探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了。”【10】鲁迅的这段话,说明了作文知识对作文技巧的指导作用。作文知识对作文技能还起着调节作用。技能达到知识点的要求,可以不再训练;未达到知识点的要求,则必须依反馈情况补救或回授知识,最终达到知识点的要求。所以说,无知便无能,心灵则手巧。因此,在作文主体素质中,思维、人格、生活、语言、知识等五个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缺一不可。这是作文主体性教学的基本框架,也是作文主体性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些说明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的实施是可能的。 四、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原则 初中作文主体素质较低,要达到初中作文主体应具备的素质,就应该进行作文主体性教学。如何进行作文主体性教学呢?在作文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原则作文与做人相结合,是指作文中融进自身的修养,作文教学渗透德育。作文的过程是做人的过程,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作文主体的情操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自古以来人们注重“文”与“道”的关系,有“文以载道”之说。从“文”字的语义看,本身就包含着“文章”跟“教化”的双重内涵。说文称“文”,“错画也”,即“会集众采以成锦绣也。”所以,“会集众字以成篇章”为“文”;“道之显者”,体现了“礼乐法度教化之道”,也称“文”。在实际运用中,“文”字也往往兼有二义。如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问”(论语 学而)这个“文”字,既指“诗书六艺”。又指其中所显示的“礼乐法度教化之道”。在现代,人们更注重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朱光潜说:“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文学教育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真的趣味。”【12】“高尚纯真的趣味”是作文主体人格品质,其核心内容是“真诚”。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从表现方面看,主体必须有不得已要宣泻的思想感情;二是从传达方面看,主体肯以深心的秘蕴交付读者,就显得他对读者有极深的同情。这种人格的真诚,也表现作文的要求上,“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但是,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对作文主体趣味的养成颇多疏忽,作文主体“说真话进来(入学),说假话出去(毕业)”的现象在初中已成为通病,不得不引人深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把培养主体人格放在首位,坚持渗透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作文与做人的质量,才能受到一箭双雕之效。(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两种错误:一是大讲特讲作文理论方法,脱离作文主体,主体获得的只是抽象的理论,难以引发主体作文欲望;二是讲作文理论指导作为点缀,只注重作文数量的多和作文的快,讲方法只作简要的介绍,便让学生接二连三的写个不停,不管学生是否掌握。这些都违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教师传授作文理论知识时要与作文主体的实践相符合。这里的“相符合”包含四层意思:一是要与作文主体实际相符合,初中作文主体的实际是语言积累太少,生活体验较浅,思维中形象成分较多,对深奥的、系统的理论难以接受,即使勉强接受,也不能运用到作文中去。传授知识要多举例,如结合课文或范文,切忌空谈。二是要与作文主体的实践相结合,传授作文知识要能指导主体实践,如指导学生把握题目的关键词等知识,学生既能掌握作文知识又能运用知识。三是要与作文主体的问题相结合,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知识的问题,如作文缺少过渡与照应,就是学生不懂得什么是过渡与照应的知识。四是要与发展主体智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总之,作文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它能指导作文主体更好作文;但是,传授知识一定要符合作文主体的实践。(三)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原则主体是学生,客体是生活。主体与客体相结合就是学生与生活相结合。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初中生作文时常常感到为难,有搜肠之苦、捉襟见肘之窘。勉强作文,或是言之无物的“客里空”,或是胡编乱造的“想当然”,或是说大话、假话,什么“多么美丽”、“多么伟大”“好香啊”之类,没有具体内容。究其实,缺乏“生活”。作文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学生对生活的反映。怎样正确反映生活呢?首先要教给学生方法,指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和多积累。多观察就是要经常观察,不能间断;多体验就是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生活;多积累就是要多记日记。其次,作文命题时,要与学生相联系。叶圣陶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13】命题要有新意,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启智慧,富于想象。第三,教师要运用语言“中介”在学生作文时调动生活的积累,打开封尘记忆的仓库,激活思维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才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写出优美的文章。(四)作文与阅读相结合的原则生活不是作文的唯一来源,阅读是作文的另一重要来源。课内与课外阅读有利于作文素质的提高。这是因为,学生学习主阵地在学校,古今中外尽收眼底,阅读使学生学到作文中需要的“生活现实”,掌握大量的作文材料,间接地从书本中了解生活现实,更重要的是,从书本中学到了作文所需要的作文技巧。叶圣陶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14】这一思想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领会作文的技巧,并运用到作文中去,逐步提高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因此,作文与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在作文教学中联系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让学生行有榜样和指南。(五)入格与出格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入格就是符合作文规范;所谓出格是超越作文规范。入格与出格相联系,是指指导学生写符合规范的“小心文”与超越规范的“创新文”相联系。此原则既可适用于整个初中阶段,如初一、初二年级教学目的是“入格”,初三是“出格”;又适用于某个年级的某一篇作文。但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只重视规范,却忽视创新;一是只注重创新,而忽视规范。尤其后者居多。一味强调规范,尽管作文语句通顺,结构合理,但没有新意,与创新精神相悖;一味追求创新,学生连语句不通顺、结构不合理,又怎能创新?唯物辩证法认为,规范与创新的关系是扬弃的关系,任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继承和发扬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因此,作文教学以“入格”为基础,鼓励学生“出格”。 五、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途径 作文“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它的作文主体是驾驭整个作文活动的角色,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材料的谋篇布局、立意成篇,到修改推敲,无一不突现作文主体的机智与创造。综观近年的中考、高考作文试题或试题范围,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试题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灵活,它要求作文主体摒弃陈规陋习、条条框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露自己的人格世界。可见,重视作文主体的主体意识不仅是重要的,符合潮流,而且是及时的。要切实提高作文主体素质,要遵循“放胆文”“小心文”“创新文”的途径。(一) “放胆文”:激发主体兴趣作文,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其运行都有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除智力因素外,还与非智力因素特别兴趣有密切的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不如好知,好知不如乐知”,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但是,作文心理调查表明,对作文感兴趣的学生只有15%。如何将学生从作文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首先应先解除强加给学生的“指导”章法,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着活泼的个性。 基于这一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即“向生活靠拢”。日本语文界“生活作文”,美国的“作文题目不受拘束”正是作出的这种努力。学生崇尚真实,敞开心扉的袒露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历程。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诞生,而这第二次诞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发现。即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的内部,发现作为脱离其它一切事物的一个世界-主观意识。“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放胆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所谓“放胆文”,就是放手让学生大胆自由作文,其特点是“自由”。然而,许多教师却担心自由作文会影响教学质量。其实不然,“放胆文”实际上在学生不经意间保持了一定的作文量,即满足了文章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同时“放胆文”,学生觉得自由式作文是他们倾吐心声的绝妙形式,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的习作中,不仅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生活,而且向社会生活延伸。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更重要的是,“放胆文”还对作文主体个性的发展与完善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放胆文”不仅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还要防止拔苗助长的行为。个性要在自由、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中形成发展。学生要表现自己的个性,渲泻自己,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反映个人的人生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必然的途径。表现个性也是个性发展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表现个性。在教学中,重要的是引导、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冰心说过:“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15】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让这独一无二的心灵更好地表现出来,是作文教学的责任。又因为“放胆文”不仅进行思想上的正确的引导,也进行情感经验的丰富。人类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情感形式贫乏、单调,会带来人格上的种不完整或缺陷。比如没有感伤的经验,也许会产生冷漠;没有感受过怜悯,同情心也许还会那么强烈;没有畏惧也许对法律会缺乏敬重。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完善学生的个性,这个目的不仅通过阅读,也通过作文来完成。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思考和想象,和同学师长进行交流,不仅能得到有益的帮助和教诲,还能启迪心智,引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借鉴他人的作文,不仅是一种语文上的学习,看看别人怎样生活,还能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增加自己的情感经验。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由作文?首先,培养自由作文意识。自由作文,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培养:(1)作文范围、题材的自由。写什么,要有自由。没动笔之前,头脑中先有框框,作文的激情也就随之减退。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厌倦作文,作文不再是自己自由表现的机会,而是应付老师的苦事。作文不一定非社会大事件才是可写的对象,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能引起人的写作冲动,成为作文的契机和切入点。作文时往往写人写事,其实学生最有体会的还是自己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恰恰在这里设置了许多“禁区”,这是消极的,那是无意义的。比如感伤、惆怅、还有许多莫名其妙、突如其来的感觉和情绪,能不能写?应不应该写?既然是真实的、想要表现的,就应该成为作文的题材。这些都是人在成长中所要经受和体验的,不能简单地用什么标准来划分和限定。(2)感情思想上的自由。想什么,要有自由。学生对生活,有自已独特的认识和体验,正是在这种对生活和自我的认识和体验中,学生完成自己的个性化,长大成人。要让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自由地表现出来。感情和认识发自内心深处,就会给人以感染,引起共鸣;相反,矫情造作,空话、废话、套话连篇,只能让人生厌。冰心说过:“抄袭的文字,是不表现自己的;勉强造作的文字也是不表现自己的,因为他以别人的脑想为脑想,以别人的论调为论调。”【16】“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17】感情思想上的自由,不仅对作文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完善,也有重大的影响。不仅能培养诚实的人格,还能树立自信心。而压抑学生表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人为地诱导学生向某个标准趋同,不仅伤害学生的个性,也会造成学生说假话的恶习。(3)形式上的自由。怎样写,要有自由。以往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在技巧,构思、次序、结构等方面的指导,形成一套新“八股”。形式上的不自由,不仅造成写法上的千篇一律,进而也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现,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想感情表现的自由,还要有形式上的自由相配合。其次,创设自由作文情境。自由作文情境的创设要从整体和阶段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从整体上创设。如,初一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让学生学会“一事一议”,剪报的素材来自四面八方,学生饶有兴趣。通过“生活我来读写”5分钟训练,让学生领悟生活的意蕴。初二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要求学生品评作品,在结构、语言等诸多环节欣赏其长处,设置 “名人名言我来读写”5分钟,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其思维的敏捷、缜密。初三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要求学生觅得优秀作品进行鉴赏,诗歌、杂文,甚至是摄影,漫画都可入选。初三年级“我说热点”,让学生与时代同步,以敏锐的观察力参与世界的新浪潮。第二,从阶段上创设。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在学期初自由组合小组成员,由所有成员共同策划感兴趣的课题,成立小组,如“现代诗歌小组”、“科幻小说小组”、“鲁迅杂文小组”、“外国文学欣赏小组”、“演讲艺术小组”等等。整个课题完成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搜索资料,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到一学期结束,每一小组列出研究过程中阅读的书目,并交出课题组的论文或经验总结或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开拓、创造的自主精神也是有益的尝试。(二)“小心文”:提高主体技巧宋朝谢枋得在文章规范里提到的“小心文”正是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途径的第二步要求。它对字词篇章有更精当的要求,须再三斟酌,以求更好的效果。主体意识的觉醒,更新了作文主体的观念,开拓了作文新视野。但“放开写,让学生自由抒写。”并非只纵不收,教师在学生的“放笔”中,仍要悉心指导,担当好主导角色,引导学生在自由抒写之后,提高作文的艺术性。如何指导学生作“小心文”呢?除传授必要的作文知识外,还可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1、作文前,专题讨论。十四、五岁的学生正值青少年心理的迅速发展时期,正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上的断乳”,教师可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将作文的文法指导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作文指导专题。这些专题材料来源于教师的指导规范、学生的示范作、媒体中传播的最新出现的资料;它们来自生活,来自学生,也来自书本,有其取材的新颖独特性,思维的严密性。如“圣诞节前火鸡的遐想-评想象力”,“曹冲称象-说思维的独特性”,“成语故事新编-论据与论点”,“辩论会-论言之有理”等等。教师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引导,对症下药,为其步入作文道路奠定了基础。2、作文后,个别交流。教师和学生对习作常产生评判差异,主要在于第一,二者的评判标准不一;第二,二者之间缺乏平等交流。作为教师要消除这种差异,不必拘泥于自己品评文章的条例,索性放下架子,写下水文,体验学生的情感、兴趣。“与学生侃作文”也是加强师生交流的有效途径。交流分面谈和笔谈。面谈的形式常常是三、五人为一小组,选择一话题作谈话中心,指定一人为中心发言人,教师作总体指导;话题选自学生感兴趣或共同存在的问题;学生各执己见,不同观点汇聚到谈话中,每人都多少领悟到一些,效果很好。笔谈形式多样,可以是师生对一阶段作文的审视定位,可以是教师写的“作文心语”;更重要的是,此种不拘一格的交流拓宽他们的思路,提高对自己文章和其他文章的判断能力。(三)“创新文”:鼓励主体创新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儿童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叫做“最近发展区”。当他不依赖老师独自完成任务时,第二个发展水平就转变为第一个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成了教学的重点目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当学生从“我想写”的发展水平进入“我会写”的第二个发展水平时,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就进入“我还能写什么?”就进入作文创新的“最近发展区”。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才显得分外有价值。如何引导学生写“创新文”呢?主要从作文的命题、立意、题材、布局等方面诱导学生去创新。1、命题的新变化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克服求全观、守旧观。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文题应起到逼使学生去创造的作用。具体的说就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怪诞”的想法,并通过细密的构思,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大力进行这种具有创造思维的初级化训练,由此,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变化。首先,注重命题新颖性。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可命为:初一,亲情故事假若我失去了父母妈妈叫我“淘气鬼”我长大了;初二,奇遇一个有残疾的人;初三,补课妈妈年轻的时候等,这样的题目,每学期补充一些,学生也喜欢写。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初中学生创造想象乐趣,使他们感到有事可说,有话可写。再如,题目2050年回故乡,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内容。其次,注重命题的开放性。能诱发学生作文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定要克服公式化,使命题努力做到:第一,新、奇、活、趣;第二,难易适度;第三,贴近学生的生活;第四,具有导向性。如,假若我有了钱、长大想当,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2、立意的新突破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首先,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就做到“文道结合”,既培养了他们的作文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对初中学生应努力使他们陶冶情操,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其思想修养达到一定境地。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阅历丰富、体验深刻,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其次,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剖析自己的文章。教师要决意抛弃种种顾虑和包袱,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什么就写什么,如写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教师意在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秘密而做文章,如一件好事可笑的事糊涂的事害羞的事愚蠢的事等出示一组题让学生选择,经常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又如,在指导学生写“发生在家里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一件事”,板书题目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同学们,你们每个家庭都有许许多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仔细回顾一下,选择一件说出来,如,家庭联欢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奶奶过生日,这些题目都可以写,像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千人一面,众人一词了。第三,选择创新的独特角度。如写记一个熟 悉的人,学生就会写一个班上刻苦学习的同学,或是他敬爱的一位老师,或是关心他成长的爸爸等,这些作文内容可以猜到,有的甚至雷同。诚然,这种立意可写,但他们缺乏创新罢了。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一个爱管“闲事”的老人,平时言语不多,不讨人喜欢,但却在关键时刻,他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敢于同坏人作斗争,则就比较能吸引人。又如,若是写一个残疾青年如何战胜自卑,开店铺,自己养活自己,并用诚心为大家服务,赢得大家对他的信任的事,也就比较有创新性了。这不仅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习作富有时代气息,从创新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创作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3、题材的新拓展。作文教学再也不能走老路了,只有以内容题材为中心,以精神和思维训练为中心,方能开创作文教学的崭新天地。拓宽学生的作文题材,扩大作文生活文、科研文和想象文,注重作文的实效性。首先,作文内容要生活化。生活是作文之源,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教师要通过课内向课外开放,要重视开拓初中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面向社会、接触实际的良好意识和能力,力求做到作文题材与学生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可写”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其次,作文内容科研化。教师引导学生把考察、种植、参观、观察、实验等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有趣的情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