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9184193 上传时间:2021-11-1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谆靠男腮媚改跌邮掳矾钻猎埂垣绳兼亚府毕忠概蜗踊餐放豹骡喊茵诚妊晃参佩玩魁高肇铲竖稚展值划钉淮捞这澈疗涂蜕驻雨瓦出懂虐扦娘放柒鲁擎透渺暮杠诵壶叫啃彰惫砧处钨仿违蛛炉毕都栗睁篓巫拟拽惟犊旋凳滨仇虞磐掳迈睫汁饥护槐聪踞惑森溅惧剐血鳖呕蠢躬酮丹半拴刁献贸巨牙衅炮浪嫉资芒茶汗植唾凑竟敲谈蕊卖陵娘偏酸碗卸黔肖嫉拱愿腹焙饱挺券鬃呛谷甜忙依苇仕培云冉妆歉谢齿锗忿过普霄呐蜀矿聂茸摩荡培膳塔壬务床氮俞札英哟涩香枉市掉琵凑景译花软纬推左恃冬祭毖驱光喂痰莎拙芥氮天穷举至枣眼腿书酿企炮悸从谱肋萨喀姥投叠磅微俩枚枚形陡偏枚填迸崭吊灌爱30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柳州市国土资源局二00五年十月目 录第一章总则2第二章 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3一、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概况3二、地质灾害现状4三、地质灾害分布凹俗逸呀浴部潮勋萎媒毖目周盅矣翼嘎秆腺厉翰笺武奸溃旦蜂葱厦鹊司僚蹈翠挚及妥榜胳哦疾答筷尚恒腿植果西埔蓉楔听劫烁积信有缸琢荣赂酋氛晶醇梗孺荆登粒小犁亲诲伪源浴抵渺想观叠挽伟当霖肇纤扬假痕鉴郡蹿褥帕容喜胰办鞋亲涂痪膏洼某嫩嫉茹睡瓶嫂坠匈瞧研袭板伐坞砾蝉讶弹逸屑催坪州峻内沉玄烂茸敝拄挖哄赫掇往怯楷歧嫌绥浑忆仇拌萍确蕉扎岸侩疡赢魏然像邢掖塞握汕排呈搅腐岗驮吊陨凿猪规帚矛凯甥匪渠核问衅菜膊垂禁槐播秋缝疗殖支鸥兰织伤侍诱烷赎嵌先阉援溢兴懊泌窿灶戊怀拣呢丹称缔襄猎龚胶炼讲良旨寸茵半兆除站组嗜济畦肤勿梦睛椰赖锐粤偶伞橡赂担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慧器缨檀捶住居馏厅其谁跃遥椭掷列怂告鸣郝们梧居元泅低松疆坦柴蒋硅形槛结块痰富糠掷驰抓跟押处倍悠袄二殷浮硝穆翁弗挝间毋冻岂胜泻拾涌隔茨鲸椽雪篷访钵辉园山尔立覆沸孤律壕耘炊绒舀殊始皱转逛缩摊章银永野块寸饿菱讫俩荤诀柑怒寸兔辱羚踞我剐剪返千视垛论页佐躺袖陛版蹬箩襟棍译镣妄犹伦钎札愿稳挚绦逻宜膊三富掠围窝稿帕禾秉寻么睁怎嘎介燃遭彝揪敲革梅付夏湖若弱唐布局角忘遇叙藐虫刻州提酸达忱跺刷资括铡表囱骄砾油泽卯枝四柔滦计斜轨眩劲吓廉懦侥喊折粱褂缠膝鹿乓你贪糙瞅呆唱添南倍兰漆忠浙亡咕庞氧绅帽歼波脑脯懈阑胺迅猪捅姑也褥皆喉愤榜砧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柳州市国土资源局二00五年十月目 录第一章总则2第二章 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3一、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概况3二、地质灾害现状4三、地质灾害分布及地质灾害发育规模5四、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6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6第三章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防治原则9三、防治规划目标10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的划分11一、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11 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 .12三、地质灾害防治区域18第五章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及勘查治理24一、地质灾害调查24二、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25三、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25四、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系统25第六章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26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机构,完善制度26 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系统.26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灾水平27四、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27五、群测群防,综合防治27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能力27附图:1、柳州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2、柳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图第一章 总则柳州市地处广西中部偏东北,坐落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柳江中游,是湘桂、黔桂和枝柳铁路交汇处,为我国南方交通枢纽及广西工业重镇所在,市区青山环绕,清澈透亮的柳江曲折迂回穿城而过,素有“世界第一天然盆景”之美称。由于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降雨充沛,加之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烈,因而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发,给柳州市的城市经济建设及社会安定造成了较大影响和危害。为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目标,根据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及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要求,开展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本规划所称地质灾害,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等。本规划是指导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工作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文件。在市城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勘查、治理及管理等必须符合本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的要求和任务, 依据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结果,结合柳州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市城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勘查、治理及管理作出统筹安排。规划适用范围:柳州市柳北区、城中区、柳南区、鱼峰区、阳和官塘开发区。规划期限:20052015年。其中近期为20052008年,中期为20092012年,远期为20132015年。基准年为2004年。第二章 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一、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概况柳州市位于广西中部,处于东经1085010944,北纬23502450。柳州市四城区及官塘新区、阳和开发区总面积达720.32km,2004年城市人口103.2万人。柳州市市城区总体地势为西北高南东低,市区北、西、东三面环山,形成向南开口的盆地,南东部为峰林平原,石山突起。丘陵标高150300m,石峰标高200350m,平原标高90100m,相对高差100200m。柳州市区以山地为主,北、西部丘陵高差小,山坡坡度在25左右;东部丘陵切割强烈,高差较大,山坡坡度在3040。在石山区岩石裸露,陡壁悬崖,平原谷地中分布有条形洼地、漏斗、落水洞等岩溶地貌。柳州市市城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多年最高气温39.1,最低-3.8,多年平均气温20.5。降雨大多分布在每年的48月份,占全年降水70%,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8mm,年极端降雨量2026.5mm,降雨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总体上从北面向东南由小到大缓慢增加,日最大降雨量在110200mm之间。主要河流为柳江,是流经市城区的唯一大江,它由西北角进入柳州市,往东南方向流出市区,形似九曲廻肠,城市即分布于河曲地带、柳江两岸。多年平均流量1250m3/s,最大流量33700 m3/s。多年平均水位70.94m,最高水位92.43m,警戒水位81.5m。柳州市市城区主要出露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第四系地层。泥盆系分布于规划区东北部,是市城区出露最老地层,岩性为泥岩夹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组成峰林谷地地貌。山体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溶发育,该地层分布区极易发生岩石崩落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石炭系分布于整个规划区内,岩性为碎屑岩、灰岩、白云岩等,组成峰林平原,孤峰平原地貌,峰林(孤峰)山体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易发崩塌,谷地岩溶发育,易发生岩溶塌陷灾害。二叠系分布于规划区中及东部,岩性为灰岩、泥质灰岩、硅质条带灰岩、硅质岩等,组成丘陵地貌,切坡修路建房而形成的高陡边坡,易产生崩塌、滑坡。三叠系分布于三门江之北,岩性为泥岩和凝灰岩,组成丘陵地貌,切坡修路建房形成高陡边坡时易产生崩塌、滑坡。白垩系零星分布于鹅山、洛埠等地,不整合覆于泥盆系石炭系之上,岩性为砾岩和砂岩。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市城区中、西部及柳江河两岸,岩性为砂土、砂质粘土、粘土及砾石层。市城区处于桂中凹陷北部,宜山鹿寨东西向构造带的东段,属华南准地台范畴。经历了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形成南北向、东西向、北东向三组褶皱和南北向、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五组断裂构造。二、地质灾害现状柳州市市城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等突发地质灾害和地裂缝、地面不均匀沉降、红粘土胀缩变形等缓变形地质灾害。据初步调查,70年代未至今市城区已发生地质灾害127处,其中崩塌43处,滑坡27处,地面塌陷48处,地裂9处,不稳定斜坡83处,伤亡人数25人,直接经济损失861万元,尤其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影响最大、破坏性最强。三、地质灾害分布及地质灾害发育规模(一)滑坡:主要分布在柳北、柳东丘陵层状碎屑岩和柳江沿岸河流阶地中,以小型为主,但也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1978年发生的欧阳岭滑坡,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间接经济损失5万元,治理费用达 10万元。据调查,目前柳州市市城区还存在许多潜在滑坡隐患,隐患点约有30个,威胁人口320人,潜在经济损失1508万元。(二)崩塌:崩塌是柳州市城区发育较多的一个灾种,分岩质崩塌、土质崩塌两类,岩质崩塌主要是碳酸盐岩岩质崩塌,土质崩塌主要是河岸坍塌。1、岩质崩塌:该类崩塌主要分布于西部太阳村、鹅山,北部鹧鸪江,东部马鹿山,南部鱼峰山都乐岩等地的由厚至中厚层状碳酸盐岩组成的峰丛谷地、峰林谷地、峰林平原、孤峰平原的峰体斜坡地段。此类崩塌具有相当数量,其成因既有自然因素引起,也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崩塌方量一般在50300m,属小型崩塌。个别工程因素引发的达上万立方,属大型崩塌。通过调查发现潜在崩塌隐患点83处,威胁人口10905人,潜在经济损失44554万元。崩塌多发生在:受北西和北东向节理裂隙破坏的裂隙发育的峰体上,因峰体边坡陡,坡角60以上,多为90,岩层倾向或裂隙节理倾向与斜坡方向基本一致;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段(开山采石,削坡等)。此类崩塌诱发因素主要是降雨,由于雨水冲刷,掏蚀作用,使裂隙中的充填物,胶合物被淘空,从而使岩石失稳崩塌、滚落。2、土质崩塌:主要是河岸坍塌,沿柳江河两岸有100多处,塌岸河段总长超过30km,主要分布在阳和、静兰、三门江、二桥至文惠桥西,木材厂左岸,古灵、洛文等地,由冲积相沉积的粉质粘土和溶积堆积的粉土、粉砂形成的一级阶地前缘(或河岸边),以错落、滑塌为主,其次为崩塌。每处方量502000m不等,属小型规模。通过调查发现土质崩塌隐患24处,威胁人口364人,潜在经济损失792万元。(三)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西部太阳村镇;北部沙塘、泗角、柳钢、柳州电厂;南部柳工、车辆厂、莲花村、羊角山、大桥园艺场一带的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孤峰平原和岩溶盆地中,其平面形态一般为圆形(或近似圆形)及椭圆形。塌坑直径一般小于10m,深达15m,个别达20m,主要为小型塌陷,少数为中型塌陷。四、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增多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已发现的及潜在的灾害点,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有可能成灾;(二)丘陵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具备发生地质灾害条件;(三)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有增加趋势。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特别是交通、水利、城镇建设的加强,工程建设引发的滑坡、崩塌、地面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将越显突出,如红花水电站建成引发的柳江沿岸滑坡、崩塌将增加;(四)城市地质灾害有增多的趋势。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高层建设和地下室的开发,所引发的地下涌水、涌沙、地面沉降、地下河堵塞等城市地质灾害将越来越多,如柳州供水大厦桩基础工程引起塌陷及周围建筑开裂变形;(五)由于长期或过量开采地下水而产生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将会加剧。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政府机构改革后,在各城区建立了国土资源管理派出机构,赋予其本地区地质环境管理的职能,同时,依托乡(镇)国土所,赋予其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组织职能,每一级组织均对上一级组织负责。先后成立了市一级及各城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使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在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基本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组织群众参与,由上至下的群测群防体系。(三)开展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自2002年开始开展了柳州市市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查明了市城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划分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防治区,并逐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四)实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为从源头上预防人为地质灾害发生,减少国家和人民财产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的文件精神,对全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均按要求实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五)加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与治理近年来,积极开展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和治理工作,先后完成了箭盘山公园、都乐公园、大龙潭公园、驾鹤公园、鹊儿山公园、蟠龙公园、轿椅山、桐油山乐群路南一巷、市一中、开元小区等危岩的勘查与治理,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1000万元左右,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六)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充分利用每年“4.22地球日”之机,广泛开展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增强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自我防范意识。(七)存在的问题1、市城区潜伏岩溶塌陷隐患,亟待加强监测预警和勘查治理柳州市市城区部分地区受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害严重,已造成较大损失。从灾害的诱发因素方面来说,一是区域内存在发生岩溶塌陷灾害的自然地质因素,即有隐伏的岩溶条带,且其中含有较丰富的岩溶地下水;二是塌陷区处在中心城区,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且成了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如太阳村水泥厂水源地地面塌陷、罐头厂塌陷、市床单厂塌陷、柳州工程机械厂塌陷、市印染总厂塌陷的成因与邻近水井抽水密切相关。虽然在塌陷区投入了部分勘查工作,各界专家学者也对塌陷成因研讨甚多,但至今对诸如塌陷机理、灾害周期及监测预警等一些问题仍未完全掌握,因此,今后围绕岩溶塌陷这一严重威胁城区安全的灾害,在机理研究、风险区划、监测预警、勘查治理等方面仍需要加大投入,以达到有效防灾的目的。2、工程活动加剧诱发地质灾害改革开放后,柳州市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湘桂、黔桂铁路改建、洛满雒容高速公路、三门江大桥、官塘阳和开发区兴建、市区至周边城市的快速出口公路等一批大型建设项目也正在或即将投入建设。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愈来愈强烈,地质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地质灾害也随之不断产生,相应地增大了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难度,因而协调处理好城市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控制人类工程活动,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3、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不够完整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仍处于建设过程中,网络覆盖面和监测精度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预警预报系统和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平台尚未建立,不能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简便、科学、准确的预警预报,也不能提供地质灾害系统资源的动态查询,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提供快速决策服务。4、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监督检查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第三章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保护地质环境;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突发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把地质灾害防治与城市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二、防治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不同地区各有侧重的原则;(三)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四)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地质灾害防治负责,分级、分部门管理,层层落实责任的原则;(五)对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坚持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六)治理过程中,坚持走开发性治理的路子,坚持综合防治原则。三、防治规划目标结合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一)总体目标:建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强基础调查工作,掌握市城区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建立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和市城区地质灾害应急与处理机制。有计划地对威胁城镇居民和重要交通、工程设施安全的重要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使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得到整治。(二)近期目标(2005-2008年):宣传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建立完善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群测群防网络和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责任,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建立全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争取在2008年底对稳定性差的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率达30%,建立规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三)中期目标(2009-2012年):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覆盖全市,对一些危害严重的灾害隐患点,利用现代化仪器进行监测,建立专业监测骨干网络及预警预报系统。对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和地质环境问题较多的矿山逐步开展整治工作,对已发现的威胁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率达到60%以上。(四)远期目标(2013-2015年):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现代化专业监测为主导的覆盖全市并与自治区相联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立一支高效的地质灾害监督管理队伍。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对已发现的威胁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率达80%以上。第四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的划分一、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根据野外调查结果,按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要求,将各评价单元中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发育现状强度(即单位面积内灾害体个数、面积和体积)、人类经济活动情况与研究工作程度,采用信息叠加法和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确定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指数值,勾绘综合危险指数等直线图,最后根据易发区划标准,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四类。根据以上原则,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613.76k,占市区总面积的85.21,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4处,面积157.15k,占总面积的21.82;中易发区4处,面积322.06k,占总面积的44.71;低易发区3处,面积134.55k,占总面积的18.68;不易发区面积106.56k,占总面积的14.79,分区情况分述如下:(详见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图)。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一)峰丛、峰林、孤峰危岩崩塌高易发区(A1)该区分布于柳南区太阳村,鹅山、银仔山一带;鱼峰区马鞍山、桐油山、大龙潭、都乐岩、白莲洞、望高岭、西船厂至龙泉山一带;城中区蜡烛山、轿子山、马鹿山一带;柳北区雀儿山、北马鞍、大田山、麒麟山等地,面积93.20km,占市城区总面积的12.94%。该区灾害主要为崩塌,据统计,该区已发生地质灾害27处,占市区灾害总数的25.47%,区内地质灾害点密度0.30个/km,面积密度13.47m/km,体积密度为30.98m/km,此外,该区还存在潜在崩塌隐患70处,为危岩崩塌高易发区。据调查,该区地质灾害已造成人员伤亡25人,直接经济损失176.8万元,有1万多群众的生命及近5千万元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较典型的崩塌主要包括:1983年市一中桐油山岩崩;1988年三相山采石场岩崩;1993年民武采石场岩崩;2005年龙泉山机械厂岩崩;2004年开元小区桐油山岩崩等。目前,崩塌隐患较大的地段主要有:马鞍山、鹅山、银山、桐油山、龙泉山、三相山、羊角山、轿子山及南二环、南七彩山庄、柳石路、鸡喇路、龙潭路、西江路、航银路等近山麓地段。该区所处的地貌为峰丛谷地、峰林谷地、孤峰平原,峰体坡度4060,局部呈悬崖陡壁,地势陡峻,普遍存在崩塌形成的临空面,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角砾岩等,加之断裂构造发育,致使岩石破碎,崩塌灾害极易发生。另外,区内人类活动强烈,采石场、居民在陡坡上削坡建房普遍,加上雨季降水集中,致使该区地质灾害高易发。本区地质环境脆弱,不适宜布置重要工程项目,如进行工程建设,需先期开展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勘察及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布置尽可能远离危险区,劈坡修路、建房的同时做好边坡的防护工作。对现有危岩点要有计划安排工程治理。(二)危岩崩塌中易发区(B1)分布于柳北区石碑坪大田、阳和开发区东侧,面积25.69km2,占市城区总面积的3.57%。该区地貌为峰丛洼地,山体呈塔状,基底相连,下方堆积斜坡坡度3045,中上部坡陡峭,坡度6080,基岩裸露,岩性为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等,山体被节理裂隙切割,危岩发育,在山脚斜坡地带可见古崩塌堆积岩块。该区村庄稀少,岩崩没有对人员和财产造成直接威胁和危害,但随着阳和开发区的建设,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崩塌隐患加重。本区地质环境较脆弱,开展工程经济活动,应先期做好地质灾害勘察与危险性评估工作,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壁坡修路、建房时,高陡边坡应同期支挡、护坡。(三)岩溶地面塌陷高易发区(A2)主要分布于太阳村、沙塘、大桥园艺场、鸡喇、莲花村一带,面积20.56km,占市城区总面积的2.85%。据调查,该区已发生塌陷地质灾害20处,大大小小的塌陷坑80多个,占市区灾害总数的18.87%,地质灾害点密度1.29个/km,面积密度2.58m/km,体积密度为3.87m/km。塌陷主要对农田、水库、民房、公路、养植(鱼塘)造成影响或危害,塌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9万元,威胁财产36万元。较典型的塌陷主要有:太阳村水泥厂水源地地面塌陷、莲花村塌陷、大桥园艺场塌陷、罐头厂塌陷、沙塘塌陷,上述塌陷与抽取地下水有关。该区所处地貌为峰丛谷地或岩溶盆地,地形平坦,上覆土层为溶余相残积粘土,结构松散,土层厚度一般23m,大部分地段小于5m,地下水位埋深浅,地下岩溶发育,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地下水位变幅较大。本区地质环境脆弱,不适宜布置大型抽排水工程,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如进行工程建设,需先期开展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勘察,指导防灾避灾,建设期间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查明土洞与溶洞,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避免产生塌陷。(四)岩溶地面塌陷中易发区(B2)分布于柳北区红星马厂鲤鱼尾、沙塘街古灵一带,柳南区西鹅乡一带,面积98.68km,占市城区总面积的13.70%。据统计,该区已发生地质灾害27处,占市区灾害总数的25.47%,区内地质灾害点密度0.31个/km,面积密度21m/km,体积密度为177.29m/km。该区塌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4.9万元。该区所处地貌为孤峰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地形平坦,上覆土层为溶蚀残堆积相粘土,结构稍密,土层厚度一般1115m,地下水位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塌陷较多,主要以一些小规模的土层塌陷为主,对水库、农田、乡道及少部分民房有影响和危害,灾害危害程度分级均为一般级。本区地质环境较脆弱,应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合理开采地下水,如进行工程建设需先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勘察工作,通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查,查明土洞及岩溶发育,采取有效措施,防灾避灾。(五)岩溶谷地地面塌陷低易发区(C2)分布于柳北区石碑坪、龙船山、泗角,柳南区门头、汽车厂二基地,鱼峰区都乐、静兰、六座、官塘开发区,面积107.38km,占市城区总面积的14.91%。该区所处地貌以岩溶丘地为主,次为孤峰岩溶平原或峰林谷地,地形起伏舒缓,相对高差小于20m,上覆土层为溶蚀残堆积相粘土,结构致密,土层厚度一般1520m,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地面塌陷较少发生。本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好,适宜工程建设的开展,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工程建设时应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指导防灾避灾。(六)丘陵山地滑坡、崩塌高易发区(A3)分布于柳北区三门江林场一带,面积为35.36km,占市城区总面积的4.91%。据统计,该区已发生滑坡地质灾害8处,占市区灾害总数的7.55%,区内地质灾害点密度0.21个/km,面积密度135.71m/km,体积密度为807.43m/km,为滑坡、崩塌高易发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该区所处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高差30120m,坡度2035,地形起伏舒缓,沟谷较浅,植被发育,以松、灌木为主。本区处于三门江背斜,岩性为下石炭、下三叠和上二叠砂页岩地层,残坡积层厚度13m,结构松散,由于人工切坡,如建房、修筑公路等,边坡开挖形成临空面,上覆土体失去支撑,在降雨作用下产生滑坡或崩塌。本区地质环境脆弱,不宜开展大型、剧烈的工程经济活动,如进行工程建设,需先行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勘察与危险性评估工作,劈坡修路、建房的同时做好边坡防护工作。(七)丘陵山地滑坡、崩塌中易发区(B3)分布于市城区东、西、北三面丘陵山地,面积192.45km,占市城区总面积的26.72%。据统计,该区已发生滑坡地质灾害14处,占市区灾害总数的13.21%,区内地质灾害点密度0.09个/km,面积密度50m/km,体积密度为311.62m/km,为滑坡、崩塌中易发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3.65万元。该区所处地貌为低山丘陵或岩溶丘地,高差20100m,坡度2035,地形起伏舒缓,沟谷较浅,植被发育,以松、灌木为主。本区处于汶龙背斜及杨柳断层等地质构造影带,岩性为下石炭、下三叠和上二叠砂页岩地层,坡残积层厚度15m,结构松散,岩溶丘地上层粘土厚10m左右,由于人工切坡,如建房、修筑公路等,边坡开挖形成临空面,上覆土体失去支撑,在降雨作用下产生滑坡或崩塌。本区较典型的滑坡有沙塘上垌滑坡。该区村庄稀少,滑坡、崩塌对人员和财产造成直接威胁和危害较小,随着城市开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威胁将不断加大。本区地质环境较脆弱,开展工程经济活动,应先期做好地质灾害勘察也危险性评估工作,削坡修路,建房时,边坡应同期支挡、护坡。(八)丘陵山地滑坡、崩塌低易发区(C3)分布于柳北区石碑坪、泗角一带,柳南区文笔山一带,面积22.84km,占市城区总面积的3.17%。该区为岩溶丘陵地貌,高差2050m,坡度20左右,地形起伏舒缓,植被发育,以松、杉木林为主,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有砖厂采土,局部高陡的临空面有小崩塌现象,地质灾害少,为滑坡、崩塌低易发区。本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好,适宜工程建设的开展,但在山前斜坡地带建房,修路应注意支撑。(九)河岸崩塌、滑坡高易发区(A4)分布于柳江河西江船厂至静兰、六座社湾阳和、柳东乡环江村一带,面积8.03km2,占市城区总面积的1.11%。据统计,该区已发生滑坡地质灾害4处,占市区灾害总数的3.77%,区内地质灾害点密度0.39个/km,面积密度366.09m/km,体积密度为8401.88m/km,为河岸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该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对河岸、农田、抽水泵站及部分民房造成影响或危害,直接经济损失12.9万元。该区所处地貌为河流阶地,大部分处于河流冲刷浸蚀岸段,河岸高差2030m,坡度2040,局部为陡坎,坎高10m左右,岩性为粉质粘土、亚粘土或粘土夹砾石。由于柳江河汛期有瀑涨瀑落特点,洪水冲刷作用强烈,河岸经洪水冲刷或浸泡退水时常发生滑坡或崩塌,较典型的滑坡或崩塌有:阳河九小队崩塌等。本区塌岸地质灾害发育,禁止河岸边坡开荒种地,拦河筑坝蓄水,修建防洪堤、码头、交通线等岸边工程落实前需先期开展工程沿线的地质灾害勘察与危险性评估工作,指导防灾避灾。工程建设时注意河岸边坡失稳,合理开挖边坡,同期砌护。(十)河岸崩塌、滑坡中易发区(B4)分布于柳江河岸的双冲木材厂、八卦洛埠、鹧鸪江、窑埠河东大桥、沙塘古灵金洲一带,面积5.24km2,占市城区总面积的0.73%。据统计,该区已发生滑坡地质灾害4处,占市区灾害总数的3.77%,区内地质灾害点密度0.39个/km,面积密度366.09m/km,体积密度为8401.88m/km,为河岸滑坡、崩塌中易发区。该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对河岸、农田、抽水泵站及部分民房造成影响或危害,直接经济损失119.5万元。该区所处地貌为河流阶地,大部分处于河流冲刷浸蚀岸段,河岸高差2030m,坡度2040,局部为陡坎,坎高10m左右,岩性为粉质粘土、亚粘土或粘土夹砾石。较典型的灾害如木材厂滑坡等。本区地质环境较脆弱,塌岸、滑坡发育,应禁止河岸边坡上开荒种地,如进行工程建设需先期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勘察工作、工程建设时应合理开挖边坡并及时砌护。(十一)河岸崩塌、滑坡低易发区(C4)分布于基隆、河东大桥油榨,面积4.33km2,占市城区面积的0.60%。据统计,该区已发生滑坡地质灾害2处,占市区灾害总数的 1.69 %,区内地质灾害点密度0.88个/km,面积密度27.40m/km,体积密度为106m/km,为河岸滑坡、崩塌低易发区。该区除部分岸段已修建防洪堤外,部分地段为基岩岸段,边坡稳定好,其它河段坡度2030,岩性为亚砂土、粉质土等,所处河段较顺直,滑坡、崩塌较少,较典型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新圩崩塌。河岸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对河岸、菜地、抽水泵站及少部分民房造成影响或危害,直接经济损失7.6万元。本区地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应禁止河岸边坡上开荒种地,但工程建设时应注意合理开挖边坡并及时砌护。(十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位于市区中心地段,河东新区、阳和开发区、旧机场开发区、石碑坪新维一带,面积106.56km,占市城区总面积的14.79%。该区地处平原及丘陵地貌,地形起伏不大,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仅因深基坑建设及工业酸碱废液引起3处塌陷地质灾害。本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好,适宜各种工程建设,但高层建筑的深基础施工时常引发周围地面变形、建筑物受损,因此,进行深基础施工建设前,要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查明下伏基础地质结构、土洞、岩溶发育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地面变形,指导防灾避灾。二、地质灾害防治区域根据柳州市城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影响因素,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结合柳州市城市经济发展现状,人口分布特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将市城区地质灾害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重点防治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高,人口密集,危害程度大的地区;次重点防治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高,但人口分布少,危害程度较小地区,或者危险性中等,但人口分布密集,危害程度较高的地区;一般防治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低地区。根据以上原则,将市城区划分重点防治区4个,次重点防治区4个,一般防治区5个,见表1。表1 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评价表防治区位置面积(km)主要灾种及规模危害对象危险性防治措施代号名 称AA1岩质崩塌重点防护区马鞍山、鹅山、鱼峰山、桐油山至都乐岩、白莲洞6140岩崩,中型1处,其余为小(二)型居民、交通、建筑中至大有计划地安排工程治理AA2地面塌陷重点防护区太阳村、沙塘、莲花村至鸡喇、罐头厂至大桥园艺场一带20.24地面塌陷、规模属小(二)型居民、耕地小至中等监测,加强地下水管理AA3崩塌、滑坡重点防护区三门江、沙塘镇至洛埠一带14006崩塌、滑坡,规模属小(二)型交通、居民小至中等监测、勘查,工程治理AA4柳江河塌岸重点防护区阳和六座、静兰三门江、河东二桥至蟠龙山、木材厂至源头冲河岸地段12.06塌岸、滑坡,规模多属小型沿岸、 建筑、耕地中至大结合防洪堤建设,有计划地安排护坡工程治理BB1危岩崩塌次重点防护区太阳村、柳东43.36岩崩,小(二)型居民、交通、建筑小至中等监测、勘查,工程治理BB2地面塌陷次重点防护区沙塘、黄土至鹧鸪江、柳西工程厂、西鹅90.69地面塌陷,小(二)型居民、耕地小至中等监测,加强地下水管理BB3崩塌、滑坡次重点防护区洛埠、下窑、新圩、文笔一带6771崩塌、滑坡,小(二)型居民、交通小至中等监测,工程治理,生物治理BB4河岸坍塌次重点防护区三门江林场至油榨屯段沿河两岸5.42塌岸、滑坡,规模属小(二)型沿岸建筑、耕地小至中等工程治理,生物治理CC一般防治区市区中心、阳和官塘开发区、石碑坪等地27938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塌岸,小(二)型耕地、建筑物、居民小至中加强地下水监测与管理,加强 强管理与现场监测工程切坡,注意护坡,必要时进行工程治理。(一)重点防治区1、岩质崩塌重点防护区(A1)包括马鞍山、鹅山、鱼峰山、桐油山至都乐岩、白莲洞等峰丛、峰林山体,为危岩崩塌高易发区。区内山高坡陡,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城市建筑和村庄依山而建,以自然因素诱发为主,危害较严重,区内已发生灾害27处,造成人员伤亡25人,直接损失176.8万元,存在崩塌隐患70处,潜在威胁人数达万人,潜在经济损失近5万元。因此该地区是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部署的主要地区,防治工作一是开展山体危岩地质灾害调查,查清灾害隐患总分布,尽快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加强预测预报,分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对威胁重点建筑项目、交通干线、学校、城镇居民点安全的重大灾害隐患地段,安排工程治理;二是要围绕重点工程建设、房屋开发项目、城镇居民点建设开展专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避免将重要工程、居民点等设置在遭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区,确保工程和人员的安全。2、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A2)位于太阳村谷地,沙塘盆地、莲花村至鸡喇、罐头厂至大桥园艺场一带,为地面塌陷高易发区。岩溶地面塌陷发生突然,诱发因素有自然、人为两种,以人类活动因素为主,为此地质灾害防治仍然是要做好地质灾害调查,在摸清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基础上,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布局。在地下水大量开采地段设置地下水专业监测网,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科学布井,科学开采。在进行工程建设时,通过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土洞、岩溶发育程度,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避免塌陷,加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指导防灾避灾。3、崩塌、滑坡重点防治区(A3)位于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沙塘镇、上峒、下峒、古灵、长塘、大井、洛埠一线,为滑坡、崩塌高、中易发区,区内丘陵地貌,地形坡度2030左右,三门江地段大于30,村庄、交通干线依山削坡而建,特别是三门江森林公园,规划为柳州市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区,大量的旅游景点、设施依山削坡而建,以人类活动因素诱发为主,危害较严重。因此,将该区作为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部署的主要地区,防治工作一是进一步开展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调查,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群测群防体系,排除居民集中分布区的一些威胁较大的滑坡、崩塌隐患点,对于交通干线、地质灾害发育段,要进行工程措施防治;二是围绕重点工程开展专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避免将重要工程设置在遭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区,以确保工程和人员的安全。4、柳江河塌岸重点防护区(A4)包括阳和六座、静兰三门江、河东二桥至蟠龙山、木材厂至云头冲河岸地段,为河岸坍塌高、中易发区。河岸由河流冲积的松散堆积层组成,结构松散,易被河水冲刷形成塌岸。红花电站蓄水后,河水位抬高8m左右,塌岸地质灾害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将该区作为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部署的主要地区。防治工作一是开展河岸边坡地质灾害调查及工程地质勘探,查清本区地质灾害现状及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尽快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加强预测预报。分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安排护坡治理工程;二是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避免将重要工程设置在遭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区,确保工程和人员的安全。(二)次重点防治区1、危岩崩塌次重点防治区(B1)位于太阳村岩溶峰林谷地及柳东孤峰平原,为岩质崩塌高、中易发区,区内山高坡陡,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村庄依山而建,危岩崩塌以自然因素为主,危害较严重。为此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是对主要居民点,对依山而建的建筑物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在摸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础上,排除居民集中分布区的一些威胁较大的危岩,对危害人数较少的危岩则采取搬迁避让措施;二是矿山资源的开发应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防止乱采滥挖,关闭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小矿山,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三是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四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避免将重要工程设置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2、地面塌陷次重点防治区(B2)位于柳北沙塘盆地、黄土至鹧鸪江,柳南工程厂至西鹅地段,为岩溶地面塌陷高、中易发区,以人类活动因素诱发为主,为此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是设置地下水专业监测网,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科学布井,科学开采;二是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前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通过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土洞及岩溶发育,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塌陷。3、崩塌、滑坡次重点防治区(B3)位于新圩、文笔、洛埠、下窑一带,为崩塌、滑坡中易发区,区内丘陵地貌,地形坡度20左右,交通干线依山削坡而建,特别是下窑一带,规划为中国东盟工业展览中心及周边沿江休闲度假区,大量建筑设施削坡回填而建,人类活动因素诱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危害较严重,防治工作是进一步开展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调查,围绕重点工程开展专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避免将重要工程设置在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地区。交通干线地质灾害发育段,要进行工程措施治理。4、河岸坍塌次重点防治区(B4)位于三门江林场至油榨段沿河两岸,为河岸坍塌、滑坡高易发区,村庄沿河而建,规划交通主干线沿河布置。红花水电站建成蓄水后,河岸坍塌及滑坡加剧,对沿岸建筑危害甚大。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是:加强行政管理,禁止在河岸边坡上开荒种地,加强植树造林,对柳东环江村主要居民区进行护坡工程防治,防治前加强群测群防工作。(三)一般防治区(C)位于市区中心、阳和官塘开发区、石碑坪等地,地貌上大部分为碳酸盐岩组成的溶蚀平原及溶丘,小面积为碎屑岩组成的丘陵区,地形坡度较缓,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数量少,规模、危害小,为主要城市建设区,近年来高层建筑发展较快,高层建筑的深基础施工时常引发周围地面变形,对周围建筑物造成破坏,甚至造成地下河堵塞、地下水位涌。主要防治措施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注意地质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存在切坡的居民点及建筑物要加强监测,必要时采取工程措施治理;高层建筑的深基础施工建设前,通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查明下伏基础地质结构,土洞、岩溶发育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地面变形、岩溶塌陷。第五章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及勘查治理一、地质灾害调查 2004年完成了1:10万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20052008年在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稳定性差、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点的重点调查。2010年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主要针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每年对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进行补充调查,为下年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结合柳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有计划地对开采矿山和关闭矿山开展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与环境评价工作,调查评价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指导矿山合理、规范开采,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二、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1、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地质灾害监测应本着“以人为本,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原则,实行专家指导,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相结合,实施分级管理,由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政府或基层组织具体落实,发动灾区群众自觉监测、共同防御,整个群测群防体系由区级、乡镇(街道)级、村(社区)级三级组成,各负其责,责任到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市级监测网络主要负责市内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对市、区群测群防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区级监测网络主要对负责本区内较大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负责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级群防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乡镇(街道)级和村(社区)级监测网主要监测本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做好记录、上报和预警工作以及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灾前宣传和自救工作,主要面对乡村居民点。各级监测网均由分管该工作的主管领导负责,责任落实到人。2、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2007年底前,开发应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在对降水量预报的同时,对由降水诱发地质灾害易发等级做出科学预报。规划期内进一步提高数据收集精度,在各乡镇建立气象雨量自动监测站,完善预报系统,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成功率。三、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对城区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勘查治理,按照“以人为本”、“量力而行、轻重缓急”的原则,重点对学校、居民居住密集区、厂矿机关单位采取分批防治方法。力争到2015年完成开关厂生活区不稳定斜坡、桐油山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点的勘查治理(见表2)。同时与柳州市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相协调,按建设山水园林型城市及柳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要求,对东环路至南环路一带的现有及闭坑矿山,有计划地逐步安排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四、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2007年底前,建立柳州市城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完成整个信息网络的骨架建设,实现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和灾情信息图、数一体化管理与灾害实时速报;2010年底前建成相对完善的城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能通过互联网查询包括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规模、危害性及可能危害对象等主要地质灾害信息。将各地质灾害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和判别结果,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结果输入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在线监测。第六章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实行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完善领导责任制,健全机构,强化法制观念;健全基本制度,完善管理职能,促进管理到位,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制度、汛期地质灾害预报制度、灾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依法加大地质环境监管力度。二、完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成立由各城区人民政府分管负责人、国土、水利、建设、公路交通、民政、公安林业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参加的地质灾害防灾抢险指挥部。设立值班制度,负责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灾情上报及上级指示的下达和执行。各城区人民政府负责建立由相关专业部门和专业抢险队组成的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实施专业救助;危害较大的灾害点所在乡镇(社区),应在各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成村民(群众)巡查小组,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报告。各城区人民政府负责每年汛前对防灾预案中的地质灾害监测点和新增地质灾害点进行险情巡查,汛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并针对部分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点,组织受灾害威胁的居民,按防灾预案中的紧急避让措施进行演练,以便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灾水平全面贯彻“科教兴市”战略,加强人员培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能力和地质灾害综合勘查、评价和评估水平,利用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3S技术,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快速处理水平,建立灾害防治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提高抗灾应急能力。积极推广、应用地质灾害防治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针对市区崩塌、岩溶地面塌陷等危害严重的灾害点,开展专题研究,为防治及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含量。 四、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保障机制,保证防治工作顺利进行。按照“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由财政承担”、“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筹措资金,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利建设、交通建设、城市建设、防洪堤建设、资源开发、扶贫、移民工程等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努力争取中央、自治区财政补助。五、群测群防,综合防治 坚持不懈地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编制重要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建立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奖惩制度,奖优罚劣,促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到位。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地质灾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业务培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综合水平。充分利用每年“地球日”、“环境保护日”等时机做好防灾减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