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任 力)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7348664 上传时间:2021-11-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任 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任 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任 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 任力(1972-),男,四川西充人,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后。本文是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B029)的阶段研究成果。任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内容提要:马克思具有丰富的金融危机理论思想。金融不稳定性是是产生金融危机的一般原因。金融不稳定性表现为金融过敏、股市波动、金融传染与契约风险。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有:生产危机、金融紊乱、国际贵金属流动等原因。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在金融危机下采取的调控措施可以减缓金融危机的影响。内生货币决定了它的行为基础。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有:调整准备金、贴现率、汇率、利率,必要时暂停执行银行法等。关键词:马克思;金融危机;金融不稳定性;中央银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本质上就是货币经济。贵金属货币由纸币代替,这就意味着货币与商品价值的分离。由于货币既与商品联系,又具有自身的运动规律,这就潜伏了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对此马克思指出:“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的研究,以往的研究中:王德祥(2000)研究了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依据的背景、可能性、现成机制与现实条件。秦汉锋(2001)研究了马克思金融危机的部分思想。刘明远(2009)研究了马克思金融危机的结构、要素与机制。这些研究主要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自身体系展开的研究。本文研究的创新在于,借鉴现代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些思想,如金融不稳定性、内生货币等思想,来研究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一、金融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金融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在于金融所具有的不稳定性。所谓金融不稳定性,或者称为金融脆弱性(fragility),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明斯基(Minskey)明确提出的。他认为金融运行的不稳定性与企业融资机制的风险性是产生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对于马克思来说,资本主义经济是内在不稳定的,主要表现就是金融的不稳定性。马克思具有丰富的金融不稳定性思想,并把它作为金融危机的一般原因。马克思的金融不稳定性思想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第一,金融过敏。资本主义金融制度包括信用制度与银行制度,它具有的融资功能,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提高了生产的资本动员能力;反应在银行体系上,银行只需保持较少的准备金,就能实现贷款的倍增功能;但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无法面对所有的资金兑现,这意味着经济金融环境的细微变化,就会引起金融体系、经济体系的巨大反应。另外,金融将虚拟资本与实物资本分离,形成了虚拟资本自身的虚拟规律,容易产生泡沫经济。金融体系的这些不稳定的性质,马克思称之为“过敏”。“正是这种发达的信用制度与银行制度,引起了整个机体的这种过敏现象。” “过敏”在英文版的资本论中所对应的是“oversensitiveness ”(Capital Vol , P671,Chicago: Charles H. Kerr & Company, 1909)或者“oversensitive”(Capital , Vol 3, P706 , New York, Random House,1981 ).信用制度具有助长买空卖空和投机交易的作用,助长了金融不稳定性。金融过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币值不稳。作为价值尺度,金属货币能更好地代表商品价值,但由金属货币向纸币转向后,货币币值要受所发行纸币数量的影响,这也意味着货币本身的不稳定性。第二,股市波动。金融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根本目的。金融市场中,实物资本与虚拟资本的分离,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与金融交易策略的创新,使金融距离实物基础愈来愈远,这就是虚拟金融的脆弱性。它是导致金融市场处于波动之中的根本原因。金融市场脆弱性主要来自于股市的过度波动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即已指出股市的投机性风险:“信用使这少数人越来越具有纯粹冒险家的性质。因为财产在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运动和转移就纯粹变成了交易所赌博的结果,在这种赌博中,小鱼为鲨鱼所吞掉,羊为交易所的狼所吞掉。”虚拟金融的脆弱性由于股市的特征而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如过度投机、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交易和市场结构的某些技术特征。这些因素反过来进一步增大股市的不稳定性。第三,金融传染。金融的不稳定性还可能来源于金融具有的传染特性。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各种商品与劳务的交易通过金融的作用紧密在联系在一起。当其中某一商品市场发生了价格异常、供求异常、支付异常等现象时,便会通过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向金融市场内传导,影响其它商品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均衡。货币危机可能由某一特定国家普通的工业和商业交换的链条的完全断裂而引起。第四,契约风险。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经济运行的当事人按照契约的规定履行承诺,进行商品与劳务交易与相应的金融行为。但是,各方当事人对契约本身的内容的掌握程度不一,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总是隐藏信息,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易是一种承诺或契约规定的未来支付。履行契约意味着货币支付的功能的体现。当履行契约的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经济当事人某一方违背契约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价格或价值在合约期满前下降,债务人便不能筹集所需金额缴纳合同。或者作为互相衔接的连环合同中的一份未能支付便会迅速传递其它商品交易,这会导致商品的强制销售,作为债务人必然会力求取得需求的资金以履行到期义务。可见,某一特殊支付的违约而导致一连串的反应,导致信用关系异常,商品销售将对货币形成倒逼机制,最终必然导致“信用体系突然转变为货币体系”。这就是说,金融不稳定性也可能来源于契约本身所具有的违约风险性。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金融的不稳定性只是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一般原因,它使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处于潜伏状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积累以及金融体系自身的运行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危机。这是金融危机的显性化过程。我们按照金融危机的来源将其分为下列三种主要类型。 (一)生产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马克思的生产危机属于经济周期的某个阶段。西方学者对此研究存在多种学说,如利润挤榨说、消费不足说、盈利率下降说、比例失调说。但这些论述仅仅涵盖了马克思观点的一个方面,较少注意经济周期中金融危机的因素。但事实上,经济生产不景气与剧烈的货币金融危机具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对此的分析散布于各处,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生产危机包括生产过剩危机和生产不足危机,并以前者为主要形式。生产过剩危机形成的主观条件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竞相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资,对于利润低的基础性、公益性部门不愿意投资。客观物质条件是机器化大生产,它对以往生产方式具有革命性的变革功能,其生产扩张能力呈现几何级数的跳跃式增长,但市场的需求与消费能力仅能实现算术级数的扩大。生产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导致了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是相对于工人阶级有支付能力的购买需求的过剩,因而是相对过剩,而非绝对过剩。此外,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可能导致生产过剩。恩格斯在研究英国的委托销售制度时,说明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可能造成生产过剩。他指出“为了换取贷款而对印度和中国实行大量委托销售制度”,这种创新的制度,使产供销的产业链条脱节,“很快发展成为一种专门为获得贷款而实行的委托销售的制度,结果就必然造成市场商品大量过剩和崩溃。”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大量商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资本家的投资无法收回,产业链条上的债务的支付无法兑现,并必然影响其他生产者的到期支付,资本家对交易的信心减弱,整个信用关系开始恶化,社会恐慌开始漫延,商业信用逐渐崩溃,市场要求以货币为支付手段而市场利率飙升到最高水平。金融危机爆发,“货币荒”迅速扩散。这时,一方面资本家纷纷追逐现金用以支付债务;另一方面,工商资本家不再愿意以赊销的方式出卖商品,并要求用现金来偿还过去的债务,这就造成了现金需求的急剧增长。但银行却由于对工商业的贷款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收不回来,以及存款人纷纷提取存款,使借贷资本急剧减少,借贷资本的供不应求使利息率提高。与此相反,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格则因为企业利润下降,利息率上涨和资本家纷纷抛售等原因而猛烈下跌。同时,危机时期大批工商企业破产必然使与它们有关的银行因为贷款无法收回而宣告倒闭。生产不足的危机,通常是由于自然原因或者其它不可抗力引起的生产减产的危机。恩格斯以1846年农作物歉收引爆金融危机为例说明了这种情况。当农作物歉收时,英国国内需要大量进口生活资料,国际市场的支付是以贵金属进行的,这导致金流向国外,从而导致英格兰银行及其它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活动自由受到了严重限制,它们必须紧缩货币信贷。即使将贴现率提得很高,仍然不能减少汇票的贴现。于是,以往的畅通的银行支付现在陷于停滞。停滞起初是局部的,后来成了普遍现象。贴现也逐渐停止,支付普遍停滞使众多银行濒临破产的境地。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与金融存在共生关系,它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又以自身的运行规律,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危机反应在金融上,即产生了“货币荒”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无法支付兑现的危机。它的主要表现是现金奇缺、利息率猛涨,有价证券价格暴跌,银行大批倒闭,信用极端紧缩等。“在危机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入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暴发的。”“因为对银行准备金枯竭奥维尔斯顿的一个创造的恐惧,使18471848年的危机增加了货币恐慌。但是现在问题不在这里。由于营业范围同现有的资金相比过度扩大,货币资本荒已经存在;由于农作物歉收、铁路投资过多、生产过剩特别是棉纺织品的生产过剩、在印度和中国的营业欺诈、投机、砂糖输入过多等等而引起的再生产过程的混乱,导致了货币资本荒的爆发。”因此,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往往表现为货币流通的危机和信用体系的危机。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生产过剩导致货币资本的过剩,并随着信用程度的深化、信用链条的延长而扩大,并反过来扩大了生产过剩。当然,“货币资本本身的过剩,不是必然地表示生产过剩,甚至也不是必然地表示缺少投资领域。”它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经济结构失衡的过剩。它反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畸形,有的生产领域投资过多、生产过剩,有的生产领域投资过少,甚至无法问津,生产不足。(二)金融紊乱产生的金融危机这种危机独立于生产危机。它“可以单独地产生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业、股票交易所和财政。”英文版中对应的是“banking, the stock exchange, and finance”,将中译版将“finance”译为“财政”,但从上下文来看,改译为“金融”似乎更恰当些。这种独立于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以外爆发的货币信用危机,一般表现在货币信用体系的某些特殊环节上,如交易所危机和货币危机、财政金融危机等。这种金融危机与生产危机中的金融危机不同,它具有经常性、突发性的特点,体现金融要素自身运动的特点。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经常性的通货膨胀,借贷资本过剩,货币贬值,黄金价格上涨,国际收支逆差,外汇行市经常波动等,货币信用危机的不断尖锐化,容易发展成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具体地,这种类型的危机又可分为如下类型:1.金融操纵型。货币资本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本,它主要是由类似于现代商业银行的货币银行家操纵的。货币银行家仍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与其它大货币资本家联盟以与小货币资本家展开竞争,并逼后者退出市场,以形成寡头垄断的金融市场,这样他们就容易操纵金融市场。马克思在揭示货币市场被操纵的情况时说“伦敦有很多大的货币资本家,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在一定的时候使整个货币市场陷于混乱,并从中极其无耻在榨取那些较小的货币经营者只要三家大银行联合行动,就能够用同一手法把紧迫情况变为恐慌。”马克思说明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扬弃了资本的私人性质,“银行与信用同时又成了使资本主义生产超出它本身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引起危机和欺诈行为的一种最有效的工具。”这样,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受寡头垄断的金融资本家影响的。2.银行危机型。银行危机是指货币经营业者不能支付帐户存款而面临破产的情况。它是不同于金融操纵的另一种类型。发生银行危机的原因在于三种情况:一是过度的金融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导致银行危机;二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缺陷,银行资金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当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发生银行挤兑时,造成银行经营条件恶化而导致银行危机;三是“投机骑士”的影响,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投机骑士是指“没有准备资本甚至根本没有任何资本而完全依赖货币信用进行投机”的人,他们利用货币信用进行银行融资,当危机发生时,再生产过程瘫痪,信用停止,投机骑士的支付也停止,融资银行立即陷入危机境地。“投资骑士”实质上玩的是“空手套白狼”的金融赌博,将融资的风险全部推向银行。总之,银行危机的特点是:银行自身的资源难以支付到期的债务;出现了大规模的挤兑;大量银行倒闭,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过度信贷扩张,监管失误加剧了银行危机。3.信用异常型。马克思承认信用的过量扩张也可以产生危机。当对信用的信心下跌而对现金支付的需求上升时。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契约经济。但是,若存在社会恐慌,人们对合同的信任降低不能兑现信用,资本闲置,再生产信念遭到破坏,对商业信用的需求减少等信用收缩的情况就可能产生信用危机,此时,人们不愿意兑现合同,交易倾向于现金交易。“这种情形在危机的某些时刻,即在信用已经完全崩溃的时候不仅商品和有价证券卖不出去,而且汇票也不能贴现,除了支付现金,或者象商人所说的支付现款以外,什么也不行。”当社会普遍倾向于现金交易时,信用链条断裂,社会陷入金融恐慌,支付手段的转变,使信用经济转向货币经济,此时陷于金融危机,能够流通的只是贵金属。如马克思指出“一旦那些把货币运销远处(或者存货在国内堆积起来)的商人的资本回流如此缓慢,数量如此之少,以至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这时,强制拍卖,为支付而进行的出售开始了。于是崩溃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因此,“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必然会出现。”金融危机因为社会恐慌而加深。4.交易所危机型。交易所使铁路、纺织、化学工业、土地、银行和其他信用机构都通过交易所证券化、股份化,形成了更大的铁路、纺织等股份公司。交易所成为资本家兼并、收购与重组资本的最佳场所。由于交易所具有的投机、赌博功能,交易所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另一个爆发点。股份资本的成长和资本市场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的要素进一步增加。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企业的经济利润增加,社会民众对经济发展的预期看好,股票价格的上升。各种金融市场交易增加,市场上出现对股票购买的持续增加;信用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创新,信用链进一步延伸,特别是货币市场,同样也被充分利用起来,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投机繁荣,同时潜伏了大量的投机泡沫。当经济周期由上升转变为衰退时,投机泡沫破裂,金融市场濒临崩溃,社会民众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就会转变为悲观预期主义,股市资金大量撤出,银行利息率上升,加速了股票价格的下跌,银行、证券公司和投资者手中的金融资产的价值大幅下挫。金融紊乱型金融危机与银行家贪婪存在密切关系。马克思对此具有深入的分析。金融贪婪是货币拜物教在金融行业内的反应。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必然出现金融赌博。“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象伦敦那样大的集中的货币市场就兴起了。这个货币市场,同时还是这种证券交易的中心。银行家把公众的货币资本大量交给这伙商人去支配,因此,这帮赌棍就繁殖起来。”金融赌博的结果出现新的金融贵族阶层。“它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发起人、创业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这是一种没有私有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他们“象鹿渴求清水一样,他们的灵魂渴求货币这唯一的财富。”总之,信用体系使金融资本家具备冒险的动力,通过股票的交易,进行财富的强取巧取,所以“在这种赌博中,小鱼为鲨鱼所吞掉,羊为交易所的狼所吞掉。”金融贪婪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具体作法是延长金融产品链条,通过发明各种证券、债券、金融衍生产品,将各种具有较大金融风险的产品隐藏而变成收益较高、不确定性大的金融产品。甚至某些时候通过欺诈销售金融产品,散布不实的金融信息,操纵金融市场,形成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三)国际贵金属流动引发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信用制度、虚拟金融全球化,一个国家的生产危机与金融紊乱通过国际贸易与金融的联系,引起贵金属在国家间的流动,使一切国家都具备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条件。“金属的流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对外贸易状况变化的象征,而这种变化又是情况再次接近危机的预兆。” 当他国生产过剩时,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向其它国家输出商品,其它国家购买商品后贵金属流出,引起本国“货币荒”,加剧本国的货币支付危机,这样就极可能爆发金融危机。从普遍意义上讲,“一切国家都发生了进口过剩和出口过剩(在这里,我们谈的不是歉收等等,而是普遍的危机);也就是说,都发生了生产过剩,而由于信用和随信用发生的物价的普遍上涨,这种过剩更加严重了。”这就是说,国际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生产过剩,在信用危机引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金融传染,如股票、债券市场向其它国家漫延,使整个世界国家,都先后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国际金融危机。“在普遍危机的时刻,支付差额对每个国家来说,至少对每个商业发达的国家来说,都是逆差,不过,这种情况,总是象排炮一样,按着支付的序列,先后在这些国家里发生。”汇率稳定是相对的,当一国利率发生变化时,如利率提高,对该国汇率有利,它有利于阻止贵金属输出,有利于其它国家的贵金属流入,使其它国家可能产生金融危机。“现实的危机总是在汇兑率发生转变以后,就是说,在贵金属的输入又超过它的输出时爆发。” 此外,马克思提出了作为社会心理的一种反应的社会恐慌将加重金融危机,这是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理论的一个贡献。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各种关系而自发产生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这种心理包括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影响。资本主义社会中,各阶级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故金融危机中的信号从一个当事人很容易传播到其它当事人,并在一个阶级内漫延开来,这就是在金融危机下,社会心理形成社会恐慌的简单过程。“这是由于货币紧迫引起的恐惧所致。东方银行曾一度外于这种紧迫状态中。”“这种由信用主义突然转变到货币主义,使得实际恐慌又加上了理论恐惧,流通的当事人在他们自己的关系的深不可测的秘密面前瑟瑟发抖了。”三、金融危机下的中央银行在马克思看来,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的职能明显地与其它银行职能不同,它是“银行的银行”,具有国家银行的特殊职能,是“一个受国家保护并赋有国家特权的公共机关”。英格兰银行可以根据形势对经济进行货币调控以对付金融危机。它可以发行银行券,以购买公债形式支持政府,代理国家支付公债利息,代理国库和负责保管政府的税收存款等。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能够实行这些调控措施,其行为基础在于马克思的内生货币思想。(一)中央银行的行为基础内生货币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内生货币这一概念,但从他对信用货币的创造过程以及银行资本运动形式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具有丰富的内生货币思想。这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从内生货币供给的角度理解货币的创造和货币的本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事实上,很多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将马克思视作内生货币理论的先驱(Wray, 1990; Moore, 1996)。从信用货币的内生创造过程,可以得出流通中的商品总额决定的内生货币量,可以表示为: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马克思的内生货币思想决定了银行的职能。货币的内生性,限制了货币当局干预行为的范围,它不能直接干预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当局也是内生的。货币当局的内生性意味着他们有权力干预货币运动,但干预的措施是有限的。马克思在对19世纪货币论争的评论中指出:一方面,货币当局的干预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有限的工具。他说,纸币流通是独立于“英格兰银行的意愿”,“在英国这仅仅在目前占优势的情况下实行,甚至立法机关不处理纸币与金融储备之间的不同关系”。这表明马克思承认代表国家意志的英格兰银行能干预货币运动,但否定了英格兰银行有绝对权力控制流通或者甚至交易媒介的数量。货币并不是中央银行创造的,货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和流通过程对货币的需求,“发行银行券的银行决不能任意增加流通的银行券的数目。”“只有营业本身的需要才会影响流通的货币即银行券和金的数量”。这些说法进一步强化了货币内生的思想,同时表明了国家对货币干预的资本主义局限性。(二)中央银行的调控方法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能够采取多种措施减缓危机。这些措施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内生货币理论的基础上的。马克思提出的这些措施所揭示的思想,展示了它与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诸多政策相同或者相类似的一面,表明马克思的中央银行理论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意志,对银行系统进行宏观调控。“英格兰银行作为一个受国家保护并赋有国家特权的公共机关,是不可能象私人营业那样肆无忌惮地利用自己的权力的。”马克思的银行理论说明了,在金融危机下,加强银行当局对金融的调控的重要性。中央银行起着全国信用的后盾,发挥最后贷款人功能。“即使在最普遍最强烈的不信任时期,银行券的信用仍然没有动摇,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种价值符号实际是以全国的信用作为其后盾的。”第二,准备金调整。所谓准备金,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是指“为了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最低限额的金属贮藏。”中央银行为了能够参与国际市场,必须拥有黄金贮备。其用途在于三个方面:“1.国际支付的储备资金,也就是作为世界货币的储备资金;2.作为时而扩大时而收缩的国内金属流通的准备金;3.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马克思说明中央银行可以调整准备金对付金融危机。当发生金融危机,有通货膨胀趋向时,中央银行要求增加准备金储备,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相反,如果发生“货币荒”,中央银行要求减少准备金储备,其它货币资本家可以贷出更多货币,市场上流动货币增加。第三,贴现率调节。贴现率调节的目的在于避免市场上货币量过多或者过小。当发生金融危机,降低贴现率,有利于金向银行回流,提高贴现率,减少金流向银行。在发生“货币荒”的情况下,需要提高贴现率。恩格斯在补充马克思关于英格兰银行的调控作用时,借助伦敦联合银行股东大会主席里奇的话说,英格兰银行在1893年把贴现率由7月的2.5%提高到8月的3%至4%,尽管如此,在四星期之内还是损失了450万镑黄金,所以又把贴现率提高到5%,于是,金流回来了,银行贴现率也在9月下降到4%,在10月下降到3%。第四,利率调节。中央银行具有调节市场利率的功能。马克思指出“英格兰银行的权力,在它对市场利息率的调节上显示出来。”当发生金融危机,存在通货膨胀趋向时,英格兰银行提高利率。若提高的利率不高,回流的贵金融金不多,意味着消费者更愿意将货币持在手中,这类似于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在紧急时期,英格兰银行会控制利息率,直接进行利率干预。第五,汇率调节。各国均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贵金属储备。马克思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国的相对储藏量,是由各国在世界市场上所起的作用决定的。资本论三卷,P645。贵金融在发生国际贸易的国家之间流动,就是为了恢复贵金属在各国之间之前的分配比例。那么这种国家间的贵金属流动是由什么来调节的呢?是由汇率来调节的。同时,汇率的调整要受到利率的影响。当然,汇率并不必然与资本流动相关。如果是实物资本的流动,则不会对汇率产生影响;若是货币资本的流动,则它会影响输出国的货币市场,从而影响利率与汇率。第六,暂停执行银行法。马克思在分析1847年金融危机时说,“如果不是暂停执行1844年的银行法,票据交换的的业务一定已经不能进行了”。“银行法暂停执行,危机就被制止了。”资本论三卷,P609。马克思的这些分析表明,在金融危机时期,在紧急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停止执行有关经济法律,对金融系统实行危机时期的特别法案干预,其目的在于使经济形势走出金融危机。四、小 结马克思经济学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为目标。他关于金融危机的论述,反应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 。2008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之后,西方抑起的“马克思热”显示马克思理论的巨大魅力。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表明,马克思具有丰富的金融危机理论思想,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不稳定性是是产生金融危机的一般原因。金融不稳定性表现为金融过敏、股市波动、金融传染与契约风险。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有:生产危机、金融紊乱、国际贵金属流动等原因。其中生产过剩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在金融危机下,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的一定的调控措施减缓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中央银行为什么能干预经济的问题上,马克思关于货币体现一种社会关系的思想,使我们能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中货币的协调作用。它体现了不同的货币数量与冲突、不稳定性与危机的可能性。同时解释了,为什么代表国家权力的中央银行能够干预经济及其局限性。国家货币权力是与货币当局的内生性相关的。内生货币决定了它的行为基础。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的措施有:调整准备金、贴现率、汇率、利率,必要时暂停执行银行法等。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分析对于认识资本主义体制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金融危机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然。“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参考文献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王德祥.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危机理论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J.2000(3): 39-45.3秦汉峰.论马克思关于货币信用危机的思想.经济评论J.2001(2): 82-85.4刘明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Minsky, H.P. (1982).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Capitalist Processe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yC. In C.P. Kindleberger and J.-P. Laffargue, Financial Crisis, Theory, History, Polic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339.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关磊,胡绪明.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现代社会心理建构中的作用J.世纪桥,2006(12):2325.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下载 > CAD图纸下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